梵高的第一职业梵高是什么画派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梵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梵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爱上梵高(一)——自画像
&&&&&与任何自画像一样,凡·高的自我描绘等于在预防自己的消失或者说死亡,自画像永远留下了他作为画家的形象,实现了他的不朽。&&&&文森特以近乎疯狂然而又坚定平静的执着画出大量的自画像,其数目仅次于伦勃朗。在那些自画像中,他也跟伦勃朗一样,尖锐地凝视着自己,也凝视着我们,只是,在敏锐和坚定之外,他比他那位伟大的同胞多了一份痛苦、焦虑和紧张,也多了一份相应的执拗和坚强。然而,不管两者中间横亘着多么巨大的时空,不管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差别,在伦勃朗自画像与文森特自画像之间,无疑存在着深刻的同构与呼应,形成艺术史和人类心灵史上一个伟大的现象。&&&&说来有趣的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唯有文森特在神态、外表、身材、体质等方面更像母亲而不是父亲。如果说眼睛是精神最直接的反映,那么他的眼神最直接地反映了母亲对他的赠予。从日后一幅珍贵的照片和大量的自画像看,文森特跟母亲一样禀有一种锐利、审视的目光,从突起的眉脊下给人以深刻印象,只是,与母亲的目光相比,他的目光似乎少了一点那种乐观而感人的豁达和热情,而格外有自己的忧郁、压抑乃至偏执,其中暗含着疯狂的能量和热情。他中等身材,肩宽,看上去结实有力。用他母亲的话说,孩子们身体都不很强壮,唯有文森特是例外。&见Jvan&Gogh?Bonger,Memoir&of&Vincent&van&Gogh.&  站在文森特生命道路的终点来看,这唯有的例外几乎可以看作一个小小的神秘:这副结实的体质似乎正是为苦行而生。多年以后,这副结实的体质将支撑着文森特挺住精神和肉体方面的巨大压力,走过殉道者一般苦行的人生之路。&就文森特所承受的人生分量而言,一副不那么结实的体质必定很早就以崩溃告终了。&&见Jvan&Gogh?Bonger,Memoir&ofVincentvan&Gogh.&  当然,除了体质外,他那一头红发在弟兄姐妹中也独一无二,只是,这头红发不像容貌、眼神和体质那样也来自母亲。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是金发。此外,母亲和父亲都肤色白皙,可文森特肤色绯红,而且脸上满是雀斑。他没有遗传到父亲的漂亮容貌。&&&&1868年3月,文森特重新回到津德尔特。似乎,他不属于蒂尔堡这样的都市,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属于这样的都市所象征的生活方式。他要末属于故土,要末属于宗教——或者艺术。关于这位15岁少年重回故乡后的生活,妹妹伊丽莎白曾经有过报道。由于亲人中唯一的朋友提奥在学校念书,本已遭遇挫折的文森特显得更其孤独、不振。常常,他独自一人在田间地头打发沉闷压抑的光阴。这时的文森特,&……身宽和身高几乎相当,脊背略有些弯,还养成老向前探着头的不良习惯。棕红头发胡乱纠结在草帽底下,神情古怪,一脸老相,额头上满是皱纹。在隆起而高贵的眉脊上,眉毛在沉思中聚拢来。小眼睛深陷在眼窝内,一会儿蓝,一会儿绿,随情绪不定而变化。&在梵高的脸上,笔触与色彩齐飞,激情并痛苦共舞。他用了太多的原色,让人感受到激情和力量,他又用了太多的绿色,那让人咀嚼出苦涩和孤独……带深色毛毡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Dark&Felt&Hat&布面油画&41.5&x&32.5&cm巴黎:&1886年春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208a,&JH&1089&  对一个到巴黎来闯世界的无名荷兰画家来说,&伦勃朗是他羡慕的榜样。这们17世纪的画家在19世纪备受崇敬,&他的肖像画被认为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凡·高最早的几幅自画像中的这一幅画面是深黄褐色,&最光亮部分在脸上,&这幅作品不管是自我欣赏之作也好,&还是向他的荷兰同胞伦勃朗表示敬意而作也罢,&似乎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参照了那位17世纪大画家的风格。在这幅自画像里,&凡·高穿着短上衣,&系着围巾,&帽子稍向后仰,&就刚刚抵达巴黎。除了在风格上对伦勃朗的效仿之外,&凡·高对伦勃朗的敬意还表现在另外点上。伦勃朗的许多自画像可以被看作是对各种身份的塑造和各种职业角色的想像。他将自己描绘成普通市民、绅士、花花公子、哲学家、预言家以及圣人。似乎受伦勃朗借助服饰改变形象的影响,&凡·高也在自画像里利用各种服饰装扮成许多角色;总之他的自画像或煞有介事或较为随便地多次变换装束和姿态。跟伦勃朗一样,&他在自画像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中产阶级绅士、农民、画匠、伤员、外国和尚等等。凡·高将这些自画像的风格分别界定为自然主义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点画风格、象征主义风格——当然最主要的是将其界定为现代派风格。考虑到他对自己本人形象的界定,&这样倒也顺理成章。115-自画像Self-Portrait&板面油画&32.0&x&23.0&cm巴黎:&1887年春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F&380,&JH&1225&&&&凡·高的自画像呈现出1887年在巴黎和提奥一起生活时期的特点。在暗绿色的背景上面分散着丰富的红色和蓝色的点,夹克衫的红棕色上点缀着其互补的深蓝绿、桔红和黄色的点。明亮的红色胡须和黄褐色的头发以强有力的笔触表现,用纯互补色的绿来描绘眉毛、头发和胡须。  很难解释凡·高是如何考虑这幅作品的。他经常将工作细节写在给提奥的信里,当然与提奥一起生活的时候,信就中止了。文森特使用了点彩画法--一种在他的作品中被大量使用的技法。在巴黎的日子里,文森特和很多印象派艺术家过从甚密,那些人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诠释他们的艺术。乔治·修拉是文森特认识的很多的画家中的一个。修拉与众不同的点彩画法对凡·高产生了影响,但没过多久,文森特就显示出了他的独特风格。&  下面的这段历史很有意思。文森特的弟妹若阿娜·邦格·凡·高,全力保护着文森特的作品,即便是在困难的时期,若阿娜都极少使从提奥那里继承来的文森特的作品离开自己。这对于她非常重要。有趣的是,若阿娜在1912年时放弃了这幅自画像,这是很罕见的例外。她为什么这样做呢?116-自画像Self-Portrait&纸板油画&19.0&x&14.0&cm巴黎:&1887年春-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267,&JH&1224117-戴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Straw&Hat&纸板油画&19.0&x&14.0&cm巴黎:&月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294,&JH&1209119-戴灰毡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Grey&Felt&Hat&纸板油画&19.0&x&14.0&cm巴黎:&月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296,&JH&1210125-自画像Self-Prograit&布面油画&41.0&x&33.0&cm巴黎:&1887年春-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356,&JH&1248128-自画像Self-Protrait纸板油画&42.0&x&33.7&cm巴黎:&1887年春芝加哥:&芝加哥艺术协会F&345,&JH&1249  在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现相貌的生动性,在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说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地向四周挥酒,桔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画家使用这种画法时是小心谨慎的笔触&粗糙&或者说&鲁莽&给肖像平添了生气,并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却没有破坏画像的完整性。  在凡·高的自画像作品中,服饰部分总是画得十分仔细,这也暗示了凡·高是个喜欢穿戴得漂亮潇洒的人。他并不是漂漂亮亮的浪荡子或&现代生活中的画家&,而是把自己装束成了中产阶级的绅士,或许这是模仿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画像&。德拉克洛瓦也是凡·高最推崇的一个榜样,他的自画像凡·高在卢浮宫里是可以看到的。  这幅带装饰性红色和绿色碎点的自画像与亚历山大·里德的肖像如出一辙,在这些画里,凡·高并不想将自己与中产阶级社会的特定世界及美术生意的现实隔绝开来。他的自画像都适应那样的世态184-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1.0&x&33.5&cm巴黎:&1887年夏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Wadsworth&AtheneumF&268,&JH&1299185-戴草帽叼烟斗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straw&Hat&and&Pipe&布面油画&41.5&x&31.5&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179v,&JH&1300186-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1.0&x&33.0&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77v,&JH&1304187-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2.0&x&34.0&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269v,&JH&1301188-自画像Self-Portrait&纸板布面油画&42.5&x&31.5&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109v,&JH&1303189-戴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Straw&Hat&布面油画&41.0&x&31.0&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61v,&JH&1302190-戴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Straw&Hat&嵌板布面油画&34.9&x&26.7&cm巴黎:&1887年夏底特律:&底特律艺术协会F&526,&JH&1309阿涅尔的餐厅外部Exterior&of&a&Restaurant&at&Asnières&布面油车&18.5&x&27.0&cm巴黎:&1887年夏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321,&JH&1311  &&&&与中产阶级形象混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凡·高。在9幅自画像中,他穿着无领衬或罩衫,有的还戴着宽边草帽,这样的装束是有其用意的,他可能是在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到底是不是工匠、工人或农民,从画面上并不能明确地判断,尽管明艳的黄色和蓝色的色彩设计暗示着室外或乡间的背景。这样的服装倒是适合凡·高这样的画家,因为他钟情于郊区或农村题材,而且这也是他在纽南画农民时描绘过的装束。同时这也足以让埃米尔·贝尔纳领略凡·高乡间装束的模样,因为1891年贝尔纳在《法国的墨丘利》一文中回忆凡·高时曾参照他的自画像描摹过他装扮成农民的样子;这还进一步说明了凡·高从本性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虽然服装的风格从中产阶级的式样变成了农民的式样,但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却仍然凶猛;同一个人兼有中产阶级和工人的身份,游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就好像只是改变一下调色板、换一下衣服的问题。凡·高自画像作品中这种不同身份的混合暗示着他有意表现的一种姿态,也是他想利用艺术创作中刻意选择的角度变化来调和阶级的差别。在凡·高海牙人物画中我们曾见到过这种阶级角色的变换,当时凡·高声称自己热爱工人阶级生活,可是西恩却不像他那样愿意迈过阶级的界线,于是凡·高便茫然不知所措了。诚然,他这种做法中并没有多少感情因素,可是却也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望,即至少从文化上不要表现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画家可以随意变换位置。在自画像中,画家毫无顾忌地或戴毡帽或戴草帽,就表明了画家的这种追求。217-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7.0&x&35.0&cm巴黎:&1887年秋巴黎:&奥赛博物馆F&320,&JH&1334218-有日本版画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a&Japanese&Print&布面油画&44.0&x&35.0&cm巴黎:&1887年12月巴塞尔(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借自Emily&Dreyfus基金会)F&319,&JH&1333 && 眼睛是绿色的,&一张面带菜色但自信的脸上的胡须和头发是红色的。背景——有一张日本版画。他面容上的悲剧,&通过有力的线条和色块运用,&得到了成功的综合。他概括地、但令人难忘地指出主题的本质特性,&并富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这幅粗略的速写中颤动,&这一切有助于产生一幅最崇高风格的作品。(德尼)227-画架前的自画像Self-Portrait&in&Front&of&the&Easel布面油画&65.5&x&50.5&cm巴黎:&1888年初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522,&JH&1356  &&&&这是最后一幅,也是最大的一幅,画于1888年他就要离开巴黎的时候,而且在画布的背面醒目地签上了名字,这幅自画像简直就是那位正在作画的画家的宣言。画家站在画架前是画家自画像的传统格式,同时凡·高这幅自画像的构图与卢浮宫中伦勃朗的&画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及塞尚作于年的&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非常相似,在塞尚的那幅自画像上,画家手拿调色板冷漠地站在那里。凡·高很可能在唐居伊老爹的美术用品商店里见过塞尚这幅自画像,而且两者的相似也使人也许在凡·高动身前往南方之前,他在那个店中面对普罗旺斯的塞尚的&自画像&,与之进行过绘画技巧上的探讨。  这幅自画像虽然也采用了传统结构,却带有职业宣言似的色彩,因为它既突出了作者的阶级身份又突出了作品的画家身份。在这幅作品里,凡·高将自己描绘为身穿无领短上衣的工人式的画匠,手拿画具站在画架前面。然而他的装束却令人不知到底是何种身份的打扮。那上衣看上去像是被称为画家工作装的那种外衣,可是实际上画家的工作装通常又不是这种式样。画家的工作装要更宽松、更潇洒些,无领的领口处用饰有花边的带子将领口扎住。而凡·高这件上衣的肩缝和领口处的纽扣却暗示这是一种更厚实的衣服,或许是工作穿的种上衣。凡·高后来偏把它说成是农民的短外套。然而这件衣服本身式样的模糊即暗示着它是多重身份的象征——画家、手工艺人、工人、农民,恐怕凡·高是想把所有这些身份都包含在其中吧。无论在作画时实际上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19世纪的画家们在自画像里是很少身穿工匠服的。他们的自画像常常更正规,许多画家画室里的形象都是穿衬衫或短外套的中产阶级,就像在弗尔南·科尔蒙的画室里那群画家一样;塞尚那幅自画像中画家本人就穿着坎肩和短外套。凡·高在他这幅自画像中的无产阶级打扮也并非毫无依据。吕西安·毕沙罗和保罗·西尼亚克得在大街上遇见他时,他就穿着粘满颜料的衣服,像个整天跟颜料打交道的画匠。不过,这幅作品仍然算不上写真的作品。画面上除了画架并无其他背景,为这幅作品而穿的那件蓝外套上也没粘上什么。可见这件衣服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上面金色的斑点闪闪发光,似乎在赞美这件象征着职业的服装。  从某些方面看,凡·高是个自学成才者。如果说他对自己的某些技巧始终感到没有把握(比如画人物的技巧)&,他对自己超然不群、走自己的路的态度还是感到自豪的。在这幅自画像中,蓝色上衣不管是工人装也好,是农民装也罢,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位画家没有受过学院的正规训练,是画坛主流之外的独行者。  然而这自画像上的画家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而考虑到画的尺寸和重要意义,人们不禁要问它是画给哪些观众看的呢?&凡·高这幅了巴黎。其创作的日期也许有助于说明它的含义和它的观众会是哪些人:&1887年11月,凡·高在&农舍廉价大饭店&组织了一个&小林荫道印象派画家&作品展,他这幅自画像几乎就是这个展览刚办完后创作的。那个展览面向两类观众:&一类是常来饭店吃饭的附近的劳动人民,另一类是前来观赏新一代、新风格作品的画家。去提奥的公寓的画家和评论家会看到那位蒙马特尔或&小林荫道&的工人或画家,而这幅宣言式的自画像的观众即是跟那些画家和评论家相似的人。对艺术界的那批人来说,这幅作品表明了一种新的画家地位和职业身份。  这幅自画像既包含了作者的抱负又包含了作者的忧虑,这一点在凡·高从阿尔写给妹妹威尔的一封长信中得到了证实。在密密麻麻的8页纸上,凡·高向一位并不太清楚现代文化状况的读者叙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看法。他还试图&用文字为自己描绘一幅自画像&——这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做法,因为他往往是在信中用素描勾勒出自己一些重要作品的轮廓。这一次,他凭着对巴黎那幅自画像的追忆进行了文字描述:&&现在我描述一下我自己,这个描述所依据的是我对着镜子所画的一幅肖像,如今这幅肖像在提奥手上。灰而略带点红色的脸,绿眼睛,浅灰色的头发,额头、嘴角有皱纹,那嘴显得呆板而拘谨,胡子很红,乱糟糟的又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不过嘴唇却很饱满,身上穿着粗亚麻布做的蓝色农民短外套,手里拿着调色板,调色板上有浅黄、朱红、石绿、钴蓝,总之,调色板上除了没有画胡子的桔红色之外,其他各种颜色样样俱全,都是纯色。人物身后的背景是灰白色的墙。&(W4)  信中对五官、颜色、感慨的描述很像观相术的语言,而且重点突出、简约生动。&乱糟糟的久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的&胡子是他惯有的身份特征,胡子的颜色——&很红&、&桔红&——就像是他在画作上签署的姓名和日期。虽然没有提到画布,但是在重要的细节描述上却提到了与作画的职业有关的另外两样东西。在这封信里,人物的衣服被说成是一件农民的短外套,这就把凡·高的身份又一次解释为乡村画家,而&颜色样样俱全,都是纯色&的调色板则再一次说明了他对现代技法的追求。  凡·高的这封信还承认了人们一眼就能从这幅自画像上看出来的东西:&充溢在这幅职业声明式的作品中的古怪情绪和不自然的紧张。人物看上去毫无表情,简直就像个机器人,而且作品里人物的没表现出什么&气质&。凡·高在信中对此也有承认的表示,承认人物&呆板而拘谨&,胡子&乱糟糟的久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然而画家本人还有更令人不安的联想:&&你也许会说这张脸有点像凡艾登书中那们'死先生'的面孔,总之死板得很;好啦,反正画出来的人就是这个——画自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若想画得与照片不同很不容易。&  在这封信里,凡·高接下来马上又做了与刚才的自我描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自我描绘:&&然而此刻我的样子跟那幅自画像上已有差别,我既没留头发也没蓄胡须,胡须都剪掉和剃光了。另外,我的脸色也由粉红带淡青灰色变成了淡桔红色,我穿的是一件白衣服而不是蓝衣服,我总是满身灰尘,身上像箭猪一样竖着许多'刺'——画架、画布以及另外一些东西。只有绿色的眼睛没变,当然这幅肖像上还有一种颜色,即黄草帽,像季节工戴的那种,此外还有个很黑的小烟斗。&  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画家怪异的形象,而且描述得很生动。在这段文字里,有的地方变成了对另一幅自画像的描述。而此处他奇特的职业外表特征硬是和季节工的特征结合了起来。在同一封信中出现的这些怪异的描述暗示着画家对自己职业认定上的某种变化——画家的职业就像农村的季节工,同时公平要冒风险,并且显得怪模怪样。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到底为什么如此毫无生气、如此呆板呢?&凡·高当时已经是位有造诣的肖像画家了,他已经27次描绘过自己的相貌。一个变工变农式的人物,未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同时又是新色彩技巧的实践者,却把自己大胆地画成现代画家——所有这些似乎都触到了现实的某种极限,某种与&毁灭&共舞的东西。从他的脸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害怕风险和失败的迹象——也就是&毁灭&的忧惧。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幅自画像和凡·高的文字描述看作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是他幻想出的算我形象,我们则会发现它还另有含义。这很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种成功者自我惩罚的梦,在呆板、毫无生气的专业人员身的种&灭亡&迹象也许是克服了傲慢的抱负的表现;这与其说是对失败的恐惧,倒不如说是对梦想中的新的成功的惩罚。在后来给母亲和妹妹的信中,凡·高承认了这种忧虑:&&我一听到我的作品已获得了些许成功,一读到那篇文章(阿尔贝·奥里埃热情洋溢的赞扬),便马上担忧会因此受到惩罚。画家生活中,事情发展有规律几乎总是如此:&成功差不多即意味着最糟糕的事可能发生。&(L629a)  这种矛盾心理并不能驱除雄心,实际上,他也许会使雄心更加坚定。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就曾暗示,当生者将&自我&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为自信的幻想。与任何自画像一样,凡·高的自我描绘等于在预防自己的消失或者说死亡,自画像永远留下了他作为画家的形象,实现了他的不朽。凡·高在阿尔经常着迷地考虑人死之后的生命的意义,他幻想一个人可以&搭乘死亡去天上的星&(L506);从他对不朽的认识上看,他的这种考虑和幻想并非像人们常常解释的那样是他自杀的预兆,而是恰恰相反,那是他在幻想超自然的不朽的生命。这幅自画像并不是简单地描绘了一个被城市的压力搞得身心疲惫的画家,而是一幅内涵更复杂的作品,它既是在表白希望得到某种画家的身份和不朽,又暗含着与这种愿望相连的忧虑。  这是在巴黎画的最大一幅自画像,而且在画的背面醒目地签上了名字,这幅画成了正在作画的画家的宣言。228-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Grey&Felt&Hat&布面油画&44.0&x&37.5&cm巴黎:&1887/88年冬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344,&JH&1353  &&&&&气质性&的面孔是巴黎肖像画中唯一保持不变的特征,人物我形象却在变化。在自画像中,凡·高最常见的形象是中产阶级市民(这种形象出现过17次),胡须修剪得很整齐,身上穿着漂亮的有饰边的上衣,脖子上围着围巾,并且常常惹人注目地戴着灰色的浅顶毡帽或草帽。  凡·高对印象派的用色技法十分感兴趣。在这幅自画像中,化采用了印象派的并列纯色点彩法,赋邓画面生动的视觉效果。 1.灰色毡帽使用褐色、紫色、蓝色 2.背景运用蓝、黄两种补色 3.脸上的暗部使用橙色、绿色 4.亮部使用黄色、橙色及红色81-叼烟斗带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Pipe&and&Straw&Hat&纸板布面油画&42.0&x&30.0&cm阿尔1888年8月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F&524,&JH&156582-献给高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Dedicated&to&Paul&Gauguin)布面油画&62.0&x&52.0&cm阿尔:&1888年9月&剑桥:&哈佛大学福格美术博物馆F&476,&JH&1581 && 在普罗旺斯凡·高所画的自画像数量明显地减少了,而在阿尔和圣-雷米创作的10幅自画像里,直接反映画家身份的更是绝无仅有。虽然凡·高创作阿尔人物系列作品地点在黄房子,可是又给这些作品的背景加进了异国情调,因为他把自己画成了日本和尚。画家欧仁·博什也出现在这个系列里,可是他被画成了中产阶级的纨绔子弟:&身穿黄色上衣,身后是缀满繁星的蓝色午夜的天空,凡·高用他来象征&诗人&。(L531)  凡·高在普罗旺斯的自画像往往被说成带有精神受疾病侵袭的迹象,这部分也是因为凡·高在有关的书信中谈到过发狂的话题,同时部分地还因为其中最出色的几幅刚好创作于他自残和精神上出毛病的前后。然而,即使我们难以反驳这几幅自画像与他的伤病事件有关多说,人们同样难以从中找到技巧或自我表现方面的不正常之处。画面上肯定没有明显的败笔,那几幅在最&非常&时刻创作的自画像恰恰是颇具艺术成就的杰作。其内蕴也颇为深刻。这些自画像中不但没有病态的迹象表露,而且成功地将&发狂&体现为现代画家的一种特征——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看,现代画家的个性与处境决定了他们身上会出现若干职业性的问题。  这些自画像里最重要的一幅即是本幅。富有气质的面孔再一次体现了观相术式的描绘手法:&稍微倾斜的眼睛(据说这是日本和尚式的眼睛)射出犀利的目光,高高的额头和头皮绷紧的脑壳似乎充满了活力,这种绷紧的活力被红绿两种反常的配色表现得异常显著——石绿色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轮廓,同时与桔红色的眉毛、与脑壳、与胡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赭色高光使泛绿的深棕色上衣变得格外醒目。人物的身体微侧,为的是突出棱角分明的头,同时又把人物的特征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  凡·高知道这幅自画像横眉冷目的样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而且他曾详细地向提奥和威尔解释过这副样子的由来。这部分地与日本僧人的异域特征有关,但是他还借鉴了另一类有象征意义的角色,暗示是埃米尔·沃特所画的许戈·凡德胡斯的肖像,德胡斯是一个&疯画家&和&温和的牧师&相结合的角色。他告诉提奥自己既不是&疯画家&也不是&温和的牧师&,而是摇摆于&两者之间&的人(L514,W4)。对凡·高这样一位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画家来说,即使那些自画像创作于那些不幸事件之前,我们也不能把精神狂乱的问题抛开不提。诚然,无论凡·高精神上多么狂乱,只要把狂乱的艺术心态与疯画家兼牧师的双重性情搀和在一起,这种现象就已经超出了个人心理平衡问题的范围。  凡·高用一个宗教人物形象——实际上是日本僧人和温和牧师两个宗教人物形象——来抵消&疯&画家的形象,通过采用一个宗教人物的身份,凡·高便把他的日本式幻想与宗教肖像画法联系了起来,而这种宗教肖像画法备受他在蓬特-阿旺的朋友的推崇。在凡·高心目中,日本僧人是俭朴勤恳的人,肯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像耶稣一样,富有灵感,是能够创造理想化事物的典范。  凡·高明确表示这幅自画像有多重含义,它所表现的既是他——现代画家,也是超世俗精神的追求者。他向提奥解释道:&&我在给高更的信中对他讲,如果在一幅自画像中我可以着重表现自己个性的话,我已经进行过这种尝试,因为在一幅自画像里,不但表现了我自大,而且表现了一般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把它构思为一位僧人的肖像,一位对不朽的如来佛虔诚的崇拜者。&(L545)凡·高把这番话写给高更,在证明他们在文化观点上的一致。  自画像往往用作纪念品与朋友进行交换,这一点就使得画家觉得很有必要在自画像上表现出含义丰富的多重身份。凡·高、高更、贝尔纳、夏尔·拉瓦尔互赠自画像等于现代画家圈子内用绘画作品进行交谈,尽管这些互赠的自画像没有一张是表现画家正在作画的。拉瓦尔的自画像将人物放在秋天景色的背景上,画面上的画家凝眸注视着看画者。高更和贝尔纳的自画像中都有对方的肖像,然而在这两幅作品中,高更的校长威严是很明显。在高更的自画像里,头的立体感很强,像是要从花饰的背景上探出来似的,而贝尔纳那幅却色调柔和平淡。如果说凡·高把自己画成了乌托邦意义上的僧人,那么高更则把自己称作&土匪&,并借助雨果描述法国大革命的小说,给自己和贝尔纳贴上了&悲惨者&的标签。  虽然他们在自我描述上有这样差异——高更的自我描述具有激进的战斗意识,而凡·高的自我描述具有更加温和的使命感,但是他们的自画像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他们采用种种不同的角色,创作出一些很有趣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自我抬高的乌托邦式理想,同时也暗示了困窘密切相关:&由于画家的增多、绘画市场的啬,画家变得越来越穷。凡·高在总结他和调理的自画像作品,揭开了它们象征意义的伪装之后,便意识到了这一点。梵高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6.0&x&38.0&cm阿尔:&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F&501,&JH&1634在梵高数量众多的自画像中,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此作画于他人生最幸福的时期——阿尔时期('Arles'~)那时,个人风格成熟,高更与他同住,经济状况稳定,黄房子是他安居的梦幻之家。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充满激情质量极高。在这幅画中,他依然用了这时期最爱的颜色——黄色,色调明亮,人物表情自信坚定满怀激情和帅气,并且一改以前邋遢的红胡子,着装也较为整洁。呜,如果那个该死的高更能对他言行温婉些,梵高老兄一定可以大大延长这一幸福时期,创作出更多的极品佳作!怀念梵高的同时,给高更一棒槌166-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Bandaged&Ear&布面油画&60.0&x&49.0&cm阿尔:&1889年1月伦敦:&Courtauld美术协会F&527,&JH&1657167-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Self-Portrait&with&Bandaged&Ear&and&Pipe&布面油画&51.0&x&45.0&cm阿尔:&1889年1月芝加哥:&Leigh&B.&Block&收藏F&529,&JH&1658 && 画&摇篮曲&的同时,&凡·高又画了两幅自画像,&都是右耳包扎着绷带,&口里衔着烟斗,&头戴毛皮帽,&身着大衣,&姿势相同的自画像。一幅以红色为主色(本幅),&另一幅以淡绿色为主色,&背景为日本版画。由这段时期的信里,&可以知道他的健康在一天天地恢复,&但是他对高更的歉疚,&仍然没有排除,&他还向提奥表示,&以后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画,&不能再陷于过度的焦急。这幅自画像可以说是透过他自己的眼睛,&展望未来,&而具有一种明确思想的表现。  &凡·高于割耳事件后,增画过数张包着伤口的自画像。这幅画中橙红绿三色产生活泼的色彩效果。叼着烟斗的凡·高神情有些呆滞。袅袅白烟对画面中因为色彩浓重而产生的压迫感,有减轻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抵制受苦难的画家的形象,考虑到他的病史,这是不难理解的。这幅自画像是凡·高在自己割下左耳后不久创作,尽管从画面上看其伤势严重而显著,可是这幅自画像却没有受苦难的画家的迹象。6个月前,凡·高曾把自己描绘为牧师或者僧人,而在这幅作品中,他恢复了更为平实的身份。他穿着工人的上衣、戴着皮帽子,看不出精神错乱或痛苦的痕迹,即便遭受着身心痛苦的折磨,他也是表现得不以为意,还从容地吸着烟斗。然而画面却度溢着紧张的气氛。帽子上一簇簇的深青色毛直立着,被桔红色的背景衬托得格外醒目,似乎象征着充沛的精力。背景以靠得很近的两只眼为轴线分为桔红和鲜红上下两色,因而也反画面和物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在这条轴线下面,鲜红的背景、绿色的上衣、包伤的绷带配在一起显得十分刺眼。其效果是造成了种独特的矛盾,这是作者有意运用的一种视觉矛盾手法,表现出一个沉思的受伤男人为抵御发烧而把自己紧紧地裹在皮帽和衣服里。  虽然幅自画像似乎完全是一幅传记式作品,可是它所表现的却并不仅仅是画中人的&创伤&,还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十分激烈&的争论(L564),即凡·高和高更之间对画家的地位、绘画的方法以及象征的风格等方面争论。将它与1889年高更的一幅象征主义&自画像&进行一下比较,问题就会显得更清楚。在高更那幅自画像里,不但有抽象的彩色平面和曲折盘绕的线条,还有人们所熟悉的有象征意义的饰物——苹果、百合花、毒蛇、光环,所有这些便将画家定位为多愁善感的人,他头上披着头罩似的黑发,头顶悬着光环,象征着人物徘徊于善恶之间。高更的这幅作品在风格既有激进的色彩又有传统的痕迹。如果说乍看之下的印象来自画面装饰性的构图,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辩认出其象征意义。但是凡·高在他这幅自画像里则是把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构图与自然肖像画法结合起来,实践了传统风格新探索的合成。不过,这幅作品的生动性深刻含义并非来自善与恶等象征性的表现手段,而是来自衬托受伤者漠然平静神态的热烈色彩和气氛紧张的构图。33-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57.0&x&43.5&cm圣-雷米:&1889年8月末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F&626,JH&1770  &&&&&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样子像个鬼。&(凡·高)&  人们一直认为凡·高的几次精神失常与其家中的一些事情有关——提奥的订婚和结婚,&弟媳约翰娜的怀孕,&这些事可能在凡·高的心中引发了难以排解的恐惧和怅然若失的沮丧,&他害怕会被抛在一边。然而,&1889年初夏那次发病也许同样表明,&他心中怀有难以忍受的职业上的焦虑和忌妒,&因为它凑巧发生在高更及其朋友们所组织沃尔皮尼咖啡馆画展开幕之时,&这个展览是为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作准备的。凡·高本来希望能在沃尔皮尼咖啡馆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可是由于提奥决定不参展,&所以那个展览会上便没有凡·高的作品。在圣-雷米住院时,&凡·高创作了几幅隐喻性的自画像,&这些自画像通过模仿其他画家的一些作品来反映自己的心态。&&&&  例如他分别模仿了伦勃朗的&穷人的复活&(F677)、德拉克洛瓦的&善良的撒马利亚人&(f633)和&圣母玛利亚将耶稣的尸体抱在膝上&(F630)以及居斯塔夫·多雷的&囚徒放风&(F669),&在这些仿作中,&凡·高将自己画成囚徒、精疲力竭者、受安慰或重新活过来的濒死的。不过,&在圣-雷米的那几幅自画像中,&有两幅是生病六个星期出院后立即创作的,&这两幅并没有什么隐喻的意义,&凡·高在这两幅作品中又恢复了画家和中产阶级成员的角色,&重新表现了自己绘画能力。  凡·高在书信里同时提起过这两幅自画像。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其中一幅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又苍白,&个鬼。&提到另一幅时,&他写道:&&现在我的样子看起来比从前(在巴黎时)了,&甚至比那时还健康。&(L604)在本幅作品中,&画家那苍白、棱角外凸的面孔被青紫色的背景衬托得格外显眼。这是第四张,&也是最后一张把自己直接表现为画家的肖像,&在这幅作品里,&凡·高穿着深蓝色画室罩衫,&手拿着调色板和画笔,&仿佛在声明他已经又开始作画了。画面中央的桔红色胡子、紧锁的眉和紧闭的嘴顽强地宣示着自己坚定不移的风度,&同时也再一次表现了画家的气质。不管他觉得这幅作品多么像&鬼&,&它跟1888年初在巴黎画的那幅&画架前的自画像&中毫无表情的&死&幽灵完全不同,&这里所展现的是一个刚烈、坚强的幽灵似的人物。这幅画家宣告自己&又回来了&的作品落到了荷兰画家兼评论家J.J.伊萨克逊的手上,&也算是遇到了知音,&因为伊萨克逊是第一位正式写文章评论凡·高在画坛上重要地位的人。34-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51.0&x&45.0&cm圣-雷米:&1889年9月奥斯陆(挪威首都):&国立艺术画廊F&528,&JH&178036-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65.0&x&54.0&cm圣-雷米:&1889年9月巴黎:&奥赛美术馆F&627,&JH&1772 && 凡·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L607)  与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这面孔绝非平静,&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凡·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他还写道:&&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凡·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把它带到了奥弗。  这幅作品感动了奥弗的加歇医生,&他想要一幅摹绘品。然而凡·高并没有留的摹绘品,&不过也许是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  凡·高的自画像所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是从画家的立场上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39-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40.0&x&31.0&cm圣-雷米:&1889年9月Bolligen(瑞士):&J.&K?rfer&收藏&F&525,&JH&16&&梵高极其艺术简述:&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梵高de一生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这也是自称表现派的艺术家们共有的特性。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补充:&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本站简称凡高)&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凡高说:“痛苦将永存”&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1927年,乔安娜去世。&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赶快抢个沙发!
&&最近访客
(所有用户)
Copyright (C)
artintern.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国际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dk是什么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