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的历史文化为何没留下多少痕迹

历史文化名楼——中国五千年华夏文化。就是有关楼文化的!!急啊!!!_百度知道
历史文化名楼——中国五千年华夏文化。就是有关楼文化的!!急啊!!!
并且还要楼文化的有关诗词,一定要有历史、有年头的0w0谢谢了!譬如黄鹤楼的历史什么的..最好是今晚七点以前回答哦~也可发我邮箱谢谢亲们啦
提问者采纳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1.山东聊城光岳楼  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圆拱门和直通主楼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尤以清康熙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编辑本段  2.贵州贵阳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城南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之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按照原貌修复的甲秀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约20米,三层三檐攒尖顶,雕梁画栋,华丽宏伟,底部用贵阳郊区的赭红石作基脚。门窗为细木条镶冰纹花纹,刻有雄狮、龙凤、麒麟、花卉等图案,生动传神。原有四棵杉木大柱,外加漆膜保护。阁壁嵌有明清文人墨士题咏甲秀楼的题记碑刻和楹联匾额多方。登楼眺望,山川田野尽收眼底。远处峰峦叠翠,近处江波滚滚。甲秀楼借助浮玉桥与两岸接连。浮玉桥现在也整修一新,桥上还新装了12盏玉兰花形华灯。  新建的涵碧亭,坐落在桥中部,高7.7米,宽3.6米,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亭的石柱上镌有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编辑本段  3.山西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畔,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  鹳雀楼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加之区位优越,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唐宋之际即为河东胜概,唐代文人雅士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放歌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  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观光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新落成的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总投资5833万元.整座建筑共分九层,其中台基部分三层。主楼游览层共六层,其中,明三层暗三层,除抱厦,廊柱,回廊外,楼内还设有两部楼梯间和两部载人电梯上下相通.一,二层中间有天井,四,六层每层设一回廊,六层设一舞台。  编辑本段  4.四川绵阳越王楼  作为唐代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绵阳越王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之首。  越王楼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 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同时,建成后的越王楼除了将集中展示科技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集观光、旅游、商业文化为一体,是一处综合性商业旅游中心,对发展绵阳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昨(3)日,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越王楼续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预计2009年年底竣工。  越王楼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银50万两,历经三载建成,楼高10丈。后毁于明末清初战火。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日停工。越王楼重建工程停工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越王楼的续建工作,市民也非常关注。  今年4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市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控股)负责续建和经营。绵投控股接手后,迅速组建项目部,处理前期遗留问题,并同时启动项目方案修订、施工招标等工作。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宁波天一广场等名塔名楼名广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优化。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  编辑本段  5.湖北武昌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里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编辑本段  6.江西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现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就来看看中国的十大名楼引领了什么风尚。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赋》脍炙人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滕王阁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天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四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西江第一楼”之誉。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可谓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  重修后的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阁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为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目的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编辑本段  7.江苏南京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  阅江楼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600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高52米,共7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成为南京标志之一。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阅江楼始建于1999年2月,2001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楼高五十二米,共七层,采用明四暗三的建筑结构,外观金碧辉煌,精美华丽,具有皇家气派,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总投资一亿多元的狮子山阅江楼景区,总面积三十公顷,其中,水面近十公顷,主要由卢龙湖、明城墙、阅江楼等景点组成,各景点之间巧妙搭配,形成了水包城、城包山、山托楼的总体布局。  狮子山阅江楼景区的建成,改变了南京的旅游形象,浓郁的大明文化内涵,山水融为一体的迤俪风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古城南京又一个旅游亮点。  编辑本段  8.江西九江浔阳楼  九江背靠庐山,濒临长江,是江西省最北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市内风景点很多,其中就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浔阳楼。    浔阳楼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九江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南岸一座交通要道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所以,雄距江畔的浔阳楼也历来是名人云集之地。如: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更因施耐庵写下一部《水浒传》,其中一位主要人物--宋江曾经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随着名人名著流芳百世,浔阳楼也蜚声海内外,吸引着社会各届人士到此参观。在一九九五年三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九江时,也登上了浔阳楼,并欣然挥毫签名留念。  浔阳楼是一座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的楼宇,又是一个集游览参观、喝茶听书和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景点。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匾额赫然高悬,&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幅古老的楹联则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在一楼大厅内陈列着全国旅游景点上唯一的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这一作品把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两幅大型瓷板壁画--&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和&梁山伯好汉劫法场&则将宋江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娓娓道来。爱好书画的朋友还可在楼内欣赏到多幅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画作品和诗词楹联。  二楼忠义堂为当年宋江醉酒题诗处,现仍备有宋江当年喝过的那种酒(称作&蓝桥风月&美酒),以及独具特色的&水浒宴&。在此可体会一番把酒临风的雅兴。  四楼为茶室,也是赏景的最佳处。在此可远眺庐山、近观长江,再听导游将各个景点细细道来,真是饶有趣味。身居室内,喝茶乘凉,再听上一段精彩的北京评书,你可体会到一种特殊的韵味。  浔阳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随着九江的飞速发展,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声誉的提高,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浔阳楼,必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长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本段  9.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西安鼓楼是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  景观照(20张)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在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陕西巡抚张楷重修此楼竣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系咸宁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而且犹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毁,现文物管理部门已着手修复。  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宏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编辑本段  10.南京鼓楼  鼓楼位于南京城中心鼓楼岗上,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建筑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楼上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原有报时和仪仗用的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面,牙杖四根,壶房铜缸一座,以及其他乐器。明亡后这些陈设均已散失。现楼基是明代原建,楼上建筑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时曾来鼓楼,次年在楼上建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称其为鼓楼。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华夏文化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01】岳阳楼,湖南岳阳,简介/view/6358.htm
【02】黄鹤楼,湖北武昌,简介/view/1981.htm
【03】膝王阁,江西南昌,简介/view/21276.htm
【04】蓬莱阁,山东蓬莱,简介/view/21617.htm
【05】鹳雀楼,山西永济,简介/view/56944.htm
【06】甲秀楼,贵州贵阳,简介/view/21405.htm
【07】光岳楼,山东聊城,简介/view/33091.htm
【08】阅江楼,江苏南京,简介/view/76000.htm
【09】浔阳楼,江西九江,简介/view/55105.htm
【10】西安鼓楼,山西西安,简介/view/4...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黄鹤楼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建屡毁,光明清就毁了7次,光绪年间就毁了一次。后清政府就没建过,原来高3层楼的黄鹤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间建成,有5层楼高,更加雄伟,除地址变化外,基本没什么变化。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畔,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
鹳雀楼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加之区位优越,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唐宋之际即为河东胜概,唐代文人雅士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放歌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
  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观光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新落成的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总投资5833万元.整座建筑共分九层,其中台基部分三层。主楼游览层共六层,其中,明三层暗三层,除抱厦,廊柱,回廊外,楼内还设有两部楼梯间和两部载人电梯上下相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千年历史上至今无解的30大千古谜团
您的位置:--&--&
中国千年历史上至今无解的30大千古谜团
来源:&&作者:admin&&录入人:吕建宁&&发布时间: 9:04:55&&
中国千年历史上至今无解的30大千古谜团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沉淀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有的已经水落石出,而有的还等待后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
神秘未解的事情总是驱使这我们去一探究竟,想去揭开那鲜为人知的真相。下面是中国历史上至今未解的30大千古谜团,你会对它们感兴趣吗?
【第1谜】慈禧夜明珠之谜
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离咱们最近的夜明珠,最著名的,估计就数慈禧口含“美龄饰鞋”的那颗了。据盗慈禧墓的人,也就是孙殿英讲:此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有书记载:说它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慈禧含在嘴中是为保尸身不化。
【第2谜】女儿国消失之谜
《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在历史上的确存在,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就中断了。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吗?
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扎坝人现在依然实行走婚,到晚上,女方在窗边点一盏灯,等待男方出现。扎坝人住的都是碉楼,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须用手指插在石头缝中,爬上碉楼。这要求体力好,身体灵活,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天鸡叫时,小伙子会离开,从此两人互相没有任何关系。
【第3谜】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第4谜】阿房宫焚毁之谜
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阿房宫最后命运的凭据。而在考察过程中,并无焚烧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恐怕只是人们的想象,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烧毁过的证据,或者说,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尽的梦想。
究竟专家的话可不可信,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还要期待更多历史根据才能解开这个千年难解之谜。
【第5谜】敦煌鸣沙山鸣沙之谜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千米的鸣沙山,东西大约40千米,南北大约20千米,高有数十米。若从鸣沙山上滚下,沙子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天晴时,鸣沙山上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像演奏音乐一样。虽然已有了各种假说,但却是没有彻底解开的谜。
鸣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人们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石英沙,才能发出声响。
【第6谜】《推圝背圝图》之谜
《推圝背圝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由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推圝背圝图》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民间广为流传的《推圝背圝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圝背圝图》,这里简称为金版;另一种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是最为接近原貌的版本,这里简称为原版,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第7谜】和绅受宠之谜
清以来,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民间有“和扳倒,嘉庆吃饱”一说。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受到乾隆的无比宠幸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和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鼓动而成的。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和到底由于何种原因受到宠信?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第8谜】郑和七下西洋之谜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永乐三年(公元14.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称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称为“炫耀自我”。
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当时明成祖派郑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
【第9谜】“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这一盟约就成了宋太祖坦荡无私的例证。
【第10谜】东太后慈安死因之谜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与西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日),一向健康无病的东太后慈安在12小时内竟突然发病及暴卒,实在出人意料。从此,慈安之死成为清宫的一件疑案。
传说咸丰帝留给慈安一封密诏,要她必要时处死慈禧,慈安在慈禧的哄骗下焚毁了密诏,把自己对抗慈禧的一件最大的武器也毁了,慈禧便毒死了她。
对慈安太后暴卒的具体原因至今还存在着争议,除中毒之说外,还有自杀、自然死亡等说。“自杀”说来自《清稗类钞》,书中说:“或曰:孝钦实证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孝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大恚,吞鼻烟壶自尽。”《清朝野史大观》里又用“或曰慈禧命太医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亡”来说明慈安为用“错药致死”。
慈安太后暴卒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第11谜】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自古以来,防备森严的地方不是监狱,而是皇宫。皇帝为防人行刺,日日夜夜命人巡逻守卫。明朝也不例外。
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能知道。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就是这群宫女,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壬寅宫变”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熟睡时把他勒死。
从司礼监的题本中可知,朱厚后来下了道圣旨处理这群宫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成为又一桩宫闱之谜。
【第12谜】北朝众帝后出家之谜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很难将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与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佛的尼姑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却有多位早年出自尼庵或是晚年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而且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仅历魏、齐、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后出宫为尼。
这种现象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
【第13谜】同治帝死因之谜
清入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奕)的独子。同治六岁时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着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第14谜】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其父张国纪,因女儿致贵,被封为“太康伯”。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张氏被册立为皇后。熹宗在位七年,昏庸无能,朝政被宦官魏忠贤和乳母客氏所垄断。因此,史学界称天启()七年间为明代最黑暗的时期。
张皇后为人正直,常在熹宗面前历数魏忠贤及客氏的不法行为,但始终未能引起熹宗警惕。直到病危之时,熹宗才听取了张皇后的规劝,认清了魏忠贤及其党羽篡权的野心,同意将帝位传给信王朱由检。
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后,为巩固政权,在张皇后的帮助下,不负群臣众望,干脆利落地清除了阉党魏忠贤及其同伙。崇祯为感激张皇后,授予皇嫂“懿安皇后”尊号,享受皇太后待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于十九日晨自缢于万寿山(煤山)。皇后周氏也在宫中自杀身亡,惟独懿安皇后下落不明。为此引起种种传闻,成为明清之际的一桩历史疑案。
【第15谜】《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第16谜】“上帝之鞭”之谜
蒙哥,蒙古汗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之孙,以狂飙之势横扫欧亚大陆,被西方人誉为“上帝之鞭”。1258年,蒙哥号称10万大军进攻宋朝,阻于重庆钓鱼山城下,遭受重大挫折,蒙哥魂断巴山。蒙哥是真正阵亡于战场上的皇帝。但是“上帝之鞭”究竟如何阵亡,仍然没有定论。
钓鱼城之战,有“东方特洛伊”之称,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是十三世纪扭转欧亚战局和震惊世界的著名战役,蒙哥大汗是真正马革裹尸、阵亡于战场上的皇帝。钓鱼一城以弹丸之地,支持危亡河山,折断这位“上帝之鞭”的,是重庆钓鱼城这片寂寞沉落的古战场。
【第17谜】《山海经》之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山海经》在古代一直是被作为的地理书看待的,但是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对于那些所谓神话的解释却仍是众说纷纭。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着作?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第18谜】“东临碣石”之谜
曹操的《观沧海》的起首四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秦始皇出巡求仙时曾登临碣石,修建了行宫,并将一路事迹刻在石头上。汉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和唐太宗等都曾驾临碣石,还留下不少诗词。但到今天,碣石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了一桩谜案。
碣石在哪里?在辽宁绥中县的万家镇,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宫殿的遗址。它规模宏大,占地达14平方千米。据考证,这正是秦汉时期的。但这一发现仍未能给碣石之争画上句号,因为尚无证据证明此处就是碣石,而在北戴河的金山嘴同样发现了一些秦汉古城等遗址。究竟谁是谁非呢?&
【第19谜】岳飞墓之谜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日),是个阴暗的岁末,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岳云、张宪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于狱中。国都临安的老百姓无不涕泣“,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但是,这个墓里是否真有岳飞的遗骨,却始终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民间传说中,杭州众安桥下十七号被认为是岳飞葬处。
至于今天所见的栖霞岭岳飞墓,是否是假坟,也难以说清。我们知道,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到了宋孝宗即位,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此时距岳飞遇害已21年了。
《金陀续编》卷十四载有淳熙六年(1179年)岳飞之子岳霖等《赐谥谢表》,其中讲到朝廷昭雪岳飞冤案,说“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中国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南宋绍兴十年,朝廷曾特授岳飞为少保,故岳霖称“葬以孤仪”。其上曰“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若记载无误,当指将岳飞之遗骨改葬于栖霞岭。
【第20谜】《易经》之谜
《易经》是华夏文化的宝贵遗产,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一直被作为群经之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研究断层,导致精髓失传。只留下《河图》、《洛书》、先天卦、后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阵等。但该书成于何时?作者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氏,有人说是周文王,众说纷纭。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着。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第21谜】三星堆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四川省文物考古所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第22谜】《梦溪笔谈》记录UFO之谜
《梦溪笔谈》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着作。书中对UFO的记载: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这恐怕只有揭开UFO之谜,才能得到答案。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类似的记载,解释一下就是:公元234年秋天,在西北五丈原地区,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发着闪闪红光,来去自由的星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飞向西南,后来就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之中了,三国时期的卫士,茫然的看着天空中飞过UFO,历史就是这样神秘。
【第23谜】唐伯虎名画玄机之谜
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法籍华人曹先生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绢画。此画高近200厘米,宽100厘米。画中一位贵人和10个仕女,在春光明媚的花园里戏蝶。园内梨花似雪,空中蛱蝶飞舞,贵人神态不俗。画的落款是:吴郡唐寅。作画的时间是:正德庚辰(1520年)秋九月。此外,画上还有好多位收藏者盖的印章。在苦苦揭秘这幅名画过程中,收藏者在万里之外偶然发现唐寅一首藏诗,与名画可谓绝配。经查,此诗竟来源于丹阳孙氏家谱。
从丹阳县志上了解到,丹阳的孙氏族人,基本上全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 在厚厚的孙氏家谱中,在这些家谱中居然收藏着唐寅、祝允明等诸多名人数百首在七峰山房留下的诗句,其中唐伯虎一人就有7首,而且基本都是鲜为人知的诗句。
不久,唐寅在孙氏园林的“抱瓮园”内参加多人的饮宴时,又即兴饮酒赋诗《宴孙氏抱瓮园见梨花大开立成一律》,也就是后来画中的意境。
【第24谜】《红楼梦》的原作者之谜
红学研究者在对《红楼梦》进行长期研究中,透过对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辨析,认为《红楼梦》除了曹雪芹这样一位卓绝的“披阅”“增删”整理加工者外,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因此“红学”研究者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脂砚斋眉批设疑问。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曹雪芹是壬午(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红楼梦》成书过程作证明。在《红楼梦》自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这显然告诉读者,《红楼梦》的原作者是“空空道人”,又名情僧;曹雪芹只不过是对该书进行“披阅”、“增删”而已。又在《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的一条批语中有“命芹删去”的说法。这就证明了《红楼梦》的成书,有一个原作者,又有一个进行“披阅”、“增删”的,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红楼梦》原作者年龄应比曹雪芹大6-10岁的样子,这样他才能了解曹家鼎盛繁华的生活,而在小说中重现。再者,他的辈分应比曹雪芹高一辈,这样才符合“自传”说法的人物辈分关系。
那些评书者,在谈到《红楼梦》的作者时,大都讳莫如深,不敢直书其名,只用了一个化名——“空空道人”。在写曹雪芹时,毫无讳忌,直书其名,这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因而,《红楼梦》原作者可能是一位带罪的朝廷命官,后被削职隐匿民间或出家为僧。尽管如此,曹雪芹为《红楼梦》的成书“泪尽而逝”,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对《红楼梦》的伟大而艰巨的“披阅”、“增删”的再创造中去,他的光辉业绩是名垂史册的。
现在仍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红楼梦》原作者,像一颗埋在泥土中的璀璨的珍珠一样,他的业绩也是同样永放异彩的。《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第25谜】泰山封禅之谜
除武则天在中岳嵩山封禅之外,历代有资格封禅的皇帝都亲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在客观上为泰山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千年美誉。按照《史记正义》中的解释:封禅是统治者祭奠天地、礼拜山神的仪式。但这种仪式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或机会来举办的。泰山封禅开始的年代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历史之谜。
有学者认为泰山封禅自上古皇帝就已开始。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曾引述管仲向齐桓公列举的封禅帝王,包括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等,并说应有七十二家,而他只记住了十二家。究竟泰山封禅起于何时,现在还难有定论。
【第26谜】梅妃之谜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人们自然会想到让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贵妃杨玉环,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后世众多的诗、文、词、曲、小说、戏剧、民间传说乃至神话故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述。
殊不知在杨玉环之前,还有一位梅妃江采萍曾经深得皇帝的宠幸。自杨玉环入宫开始,两人为争宠甚至到了宫中路遇互不行礼的地步。杨玉环专宠后宫后,梅妃独居东宫,后不明不白地死去,为同情她凄苦境遇的人们留下了又一个千古之谜。
梅妃,人如其名,飘逸俊秀,清丽可人。她本姓为江,祖籍福建。9岁的时候就能吟诵《诗经》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还对父亲说“:身为女孩,我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后妃。”父亲见女儿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志向,便为女儿取名“采萍”。
采萍15岁时果然被高力士相中,选送入宫。当时宫中嫔妃几近四万,个个浓妆艳抹、盛装俗饰,采萍的到来,仿佛为宫中送来一缕清风,她温柔婉约,淡妆素裹,清爽宜人。最难得的是,采萍不仅容貌秀丽,而且才高八斗,擅乐器、晓歌舞,还尤其喜爱梅花;她的住所周围,梅树随处可见,花开时节,便徘徊其间,赏花作赋,悠然忘我。玄宗怜惜她这份对花的痴爱,称她为“梅妃”。
【第27谜】东晋孝武帝出生之谜
说起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许多史学家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千古奇人。作为一个帝王,他不仅死得出奇,而且其出生也是一个奇事。 按惯例,他是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的。原来,司马曜的父亲司马昱与司马曜的生身之母李氏并非天生地设的一对。
在司马曜的母亲李皇后之前,司马昱有过两任正妻。其中之一的郑氏是个不会下蛋的“母鸡”,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第二任王氏的肚子倒是争气,一口气生下了三个儿子,但其中二子早夭,另外的一个儿子司马道生一门心思想谋反作乱,最终被废黜了王位。母以子贱,王氏也因之被打入冷宫抑郁而死。
史家认为,没有李氏就不可能有东晋孝武帝,而没后宫佳丽十余年绝无子嗣,那么,天大的雨点,未来的皇太后位置也轮不到“形长而色黑”的李氏身上。但这个长得又黑又丑的李氏此后不久却接连为司马昱产下了两个儿子,却是至今难解的谜题。
【第28谜】清明节来历之谜
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祭扫陵墓、郊外春游、折柳插门、荡秋千、放风筝等一些清明独特习俗。然而这一传统节日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为什么清明能演变成节日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从此就有了“寒食节”。到了清朝,寒食节渐被清明节取代,寒食渐渐被人忘记了。
清明节在我国民间相传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第29谜】端午节真实来历之谜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从何而来呢?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种。
一、认为源于纪念屈原。南朝吴均所着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二、认为是龙的节日。古代的吴越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为显示他们是“龙”的传人,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他们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一面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表演给图腾神看。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三、认为起源于恶日。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成为俗忌。端午节挂艾草、菖蒲是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还认为粽子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赛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举行。
【第30谜】阎罗王原型之谜
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 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
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一是隋将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是很紧凑。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copyright 江宁城域网------江宁区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信息中心zxm, 技术支持: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