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铭慧的小篆体肖大伟印怎么写字体怎么写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3500常用字小篆字帖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3500常用字小篆字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28|
上传日期: 16:07: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3500常用字小篆字帖
官方公共微信字体设计基础—宋体字文化渊源总结
字体设计基础—宋体字文化渊源总结
观点一:宋体字代表了中国文化特征。
观点二:字体的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体现了人类追求简约明朗、均衡对称、整齐统一的程式化的总体趋向。
观点三:宋体字的演变有两个源头,其一:古文的演变
&&&&&&&&&&&&&&&&&&&&&&&&&&&&&&&
其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需要
宋体字的中国文化特征
过去有说“字如其人”。意思是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体当中,就可以不见其人,但见其颜,但闻其声,十有八九地能够从字中看出书写者的特征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然。那么,什么字体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呢?我认为是宋体字。中国文化浩浩荡荡上下五千余年,有许许多多的文化积累,在汉字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字体,为什么独说宋体字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宋体字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作一番描述
一、宋体字的二个源头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体字,应当有二个源头。首先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发生一样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早期的汉字是刻写在动物的骨片上和铸就在青铜器皿上,这便是甲骨文和钟鼎文,而这之前,只有刻写符号和传说的记录,没有实物佐证了。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从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来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这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简约明朗、均衡对称、整齐统一的程式化的总体趋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随即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将前各诸侯国的异笔繁杂的字体全部废除,改省大篆,设计了一种新的书体,并加以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小篆”。现在看来,这是秦始皇高瞻远瞩最为智慧的一举,因为通过武力只是在地域版图上统一了中国,而“书同文”的统一,实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使得中央帝国在秦以后,尽管战争不断也好,异族统治也好,分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后都融入了汉字的伟大旗帜下,繁衍发展、壮大。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此外,那时的官吏有时需要快速拟写公文,书写隶书时有些笔画相互连起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草隶。另一方面,汉字也在向整齐方正、简约明朗的程式化方向变化,这就有了楷书。汉代已具备了中国书法中的真、草、隶、篆四种主要的书体了。
 &&其次是第二个源头,雕版印刷术的出现。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结果,它最初体现在古玺、封泥印、铭文印章和印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书籍产生和传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将文章反字阳刻或阴刻于特制的木版上,然后用墨、纸进行拓印,这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历史可追溯于唐代或更早。那时的工匠们以唐代三大书法家的楷书为临刻原本,最初是临刻,日后渐渐地加入了工匠们自己的智慧,并结合刻刀和木版材质的特点,使书法字体更加规范化,更易于刻写。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写字体,常由书法家书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刻工们对书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家的特点。因此,也有着浓厚的正楷书法味道。这种字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仿宋体”的前身,也是“宋体字”前身。因之,宋体字的演变过程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从书法正楷到仿宋体再到宋体。但为什么产生于唐宋先于宋体字的仿宋体,会叫仿宋呢?原来这是我国进入铅活字印刷时的事情。1916年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丁辅之和丁善之两兄弟参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写制作的,当时命名为“聚珍仿宋”。之后,上海华丰制模铸字所、百宋铸字印刷厂都有多种仿宋体面世。今天,仿宋体已成为我国的硬笔正字。
雕版印刷术到了二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安定祥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开明,平民百姓亦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社会读书风气日盛,官民皆有藏书的习惯,甚至连农村中一些小康殷实的家庭也藏书千卷。雕版印刷的刻书机构更是遍布城乡,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其技术也影响了东瀛诸国,更是启迪了欧陆。
由于社会对书籍的需求的增长,刻工又必须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总结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写楷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点,对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待征,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宋体字。宋体字发生于唐宋,但成熟于明,所以在东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
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汉字程式化的伟大任务,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规范化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可以说,宋体字上承中国书法的精髓,下启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声,并把汉字的传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宋体字的两个源头流向一处,汇聚一起形成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是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书法楷书的终端释义。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宋体字的审美韵味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1、宋体字承传了中国书法的审美韵味
中国书法艺术除了汉字本身独特的象形性、图画性特点外,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是形成中国书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笔它柔软而富有弹性,能意地弯曲扭动,张驰有度,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更能把书者的情感赋予其中,这种“软笔”可横、可竖、可点、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形式特征。书者的技艺到一种高度时,毛笔在手,字已非字,点画线条随心书写,千变万化,以至所书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体字在笔画上,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在与唐楷颜体比较时,我们看得更清楚,如点、捺、撇及转折处的顿挫处理,就是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
从汉字书写的发展来看,唐代三大家的楷书,是中国书法程式化的颠峰。楷,模范也。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设计宋体时,追求中国书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迹的韵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那只是美术字而已。如现在的圆体,综艺体,根本没有传统书法的味道。&
&&&&&另外,从宋体字的角度来看,唐代三大家的楷书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从而失去了书法艺术所需要的随心自由的激情和灵动。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极易想到宋体字,实际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体字的范本,它们像个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长者,不愈矩,缺乏变化的勇气,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书,虽然给后来的习字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说是人学人像,个个都是柳公、颜公,但却毫无个性可言,很难习得此法而成为书法家。倒是能成为入门习字和写好字的范本,但不能作想成为书法家的始终范本。学书者应直追秦、汉、魏、晋,特别是汉代书法,随心抒写、大气豪迈,如《汉简》、《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等。
唐楷是中国书法楷书的顶峰,顶峰面临的是什么?是下坡,是重新开始,唐楷也就是宋体字的起始点。
2.传统印刷与木版刀刻的痕迹韵味
今天版本学家对于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应是宋体字的最大的特征,它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的笔画进行归纳化处理,形成的特有的装饰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韵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质特点,却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这种刀刻的痕迹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因为印墨和中国纸张的特征,再加上压力,使得最后印制的的成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宋体字的棱角又稍稍圆润浑厚起来,十分耐看,这无意之中,把楷书的书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体字的典型特征。因此,学书法要上溯秦汉,而设计宋体字却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为,那才是宋体字的源头,唯有源头活水来。
三.宋体字的中国文化特征&
&&&&宋体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有形的文化中,千百年来一直仍然在使用却没有太多的改变的应首推宋体字了。宋体字的形态特征和其精神特质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中国人从小在一个个小方格、大方格本中练习写字,老师要求要根据字体的笔画顺序把字端正、均匀居中的写在方格内,不能偏格也不能逾越方格,要在这方格内经营笔画的位置,相互谦让,安排好每笔每画,利用好每一小空间。汉字有一笔画的字,也有十几笔画的字,如“毫”和“丁”字,怎样安排好字的笔画关系及少笔画和多笔画的黑白轻重的协调问题,都须灵活对待。正是这些因素,养成了传统中国人做事规矩守信又善于经营位置的国民性。中国字的“田”字也是格子,表明被分割划分的水田,传统的中国人守在一亩三分田的格子里,精耕细作、互助互让、充分利用、以小做大、舒舒展展、游刃有余,居然也可以养活全家人。宋体字直接承传了中国书法楷书的精神,不着痕迹地把中国书法楷书转变成了印刷宋体字,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的字体结构,端庄典雅,舒展大气,利用得当,追求精致的精神内涵,都无时无刻的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宋体字的美学精神,无疑已深深地扎在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并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注入了宋、元、明、清的时代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衣裳。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衣裳,我们就应该去重视它,保护它,爱惜它,发展它。但是,目前在对待宋体字的研究认识上及态度上都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并没有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去重视它、认识它。以至,出现了很多认识上和运用上的偏差。如今我们常把宋体字当成是美术字,这在专业书刊上都有如此认为,这是非常不对的。宋体字直接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中国书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衣裳,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正装。因此,要本正清源地指出:宋体字不是美术字,它是正本汉字。美术字是对正本汉字进行美化、装饰、加工、设计后的各种字体,按照前述对宋体字的溯源进行研究后,其正确的定位应该是:
仿宋字(早期的宋体字,现硬笔字的正字)
楷书 各种美术字&
宋体字(成熟期的宋体字,印刷体的正字)
此外,仿宋体和宋体在笔画上是有所区别的。宋体字因刻刀刻写的关系,某些字某些笔画是特别设计的,因而不适合用硬笔书写,如走字旁。在日本仿宋体被称之为教科书体。这对初学汉字的小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国的小学生字典在宋体字旁应该要同时标注仿宋体。
既然宋体字是正本汉字,我们就要研究她,并给予其应有的地位。然而,我们在宋体字的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台湾、香港地区和相邻的日本,如相互比较我国目前的宋体字,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目前的宋体字整体效果不如港台,这其中有结构的问题也有字体神韵的问题。中国汉字由于笔画较多,又是象形,因之在结构处理上有很多微妙的关系。点画的布局的一点差别,都会影响到字体的整体结构,笔画的造型韵味有没有传统书法味和雕版刀刻痕迹有没有传统印刷的趣味,都会影响到宋体字的内涵,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和机构去研究。当然还有汉字简化之后的某些因素,有些简化汉字没有考虑简化后的结构形式问题,如“广”和“广”简化后的广字明显留位太空,不易居中,手写时常将其撇划有意向内靠,以求平衡居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宋体字曾出现过一个高峰,其代表字体之一是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活字研究室设计。当时聘请了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匋先生为顾问组织了一代优秀的老刻工、青年美术工作者和善写正楷的书法家一起组成了一支高水准的研究队伍进行攻关,完成了宋一体的设计任务,供《辞海》选用。另一代表作为上海制模一厂为《******选集》专门设计的宋二体。当时这都是头等的政治任务,国家非常重视,倾力为之。但今天,宋体字的设计任务早已商业化,字体的研究都是由民间企业去完成。由于在文化上没有宏观的战略思想,加上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和今日的专业设计人员不屑于字体设计的工作,所以,现在的宋体字明显地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宋体字的使用上,今天各种美术字层出不穷,使用者不明,设计师也是盲目跟风。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很多需要用宋体字来表现中国文化端庄典雅、舒展大气的地方,却用了当下所谓时髦的字体,如政府的牌匾、信函、台头用综艺体。再如中国的国酒茅台酒,“贵州茅台酒”几个字根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没有中国酒文化的味道,酒厂的标准字居然也是采用最没中国文化品味的综艺体。最近,香港地区发行的新10元纸币的设计用的是圆体,拿在手中花花哨哨,完全没有权威感,与原有的百元、千元纸钞的设计相去甚远。要改变当下我国宋体字发展的困境,应该:
1.进一步明确宋体字不是美术字,而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中国书法的继承者,是正本汉字。只有秉承这样的认识,才能把宋体字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宋体字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就应该把宋体字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以国家的行为去研究它。在此建议成立“国家字体研究所”专门对此进行研究,如在法国就有专门从事字体研究的机构—“法国国家字体研究室”。作为正本汉字宋体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如字体的?细变化,宽扁变化,字体结构的松紧变化,笔画转折线脚的微妙变化,等等。日本人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要研究宋体字的时代审美特点,与时俱进,隔若干年发布数套宋体字,引领汉字圈的潮流。
3.给予宋体字明确的地位。如“国家字体研究所”推出的宋体字,可称为“国宋”。可以以序号命名“国宋1号”、“国宋2号”,或以风格命名“国宋典雅”、“国宋商务”,或以推出的年代命名“国宋2005”等等。这些字体有适合政府机构的,也有适合出版部门的,还有适合商务使用的。
千百余年来,外来文化一直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但也应警惕在这包容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改变许多自己应固守的东西。今天我们已很少着唐装了,也不拱手抱拳行礼了,而相邻的日本却仍旧鞠躬行礼,仍旧保留着和服并研究发扬着和服。中国的传统认为“德发至于内,礼形于外”,会见宾朋好友时,理应整衫齐容。当我们把方正大气、儒雅精致的宋体字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这就是施人于礼了。今日,我们的国家日益昌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机,经济要发展,文化更要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宋体字,更要常新、常靓,引领汉字文化的流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国汉字的发展历史?年代、字体、名家等?_百度作业帮
我国汉字的发展历史?年代、字体、名家等?
我国汉字的发展历史?年代、字体、名家等?
汉字发展史 [编辑本段]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编辑本段]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刘又辛先生在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篆体肖大伟印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