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散文学习漫议首先要关注 其次要

当前位置:&&&&&&&&&
最新公告: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11:31:31&&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克服传统教学重视字词句教学轻视阅读教学的弊端,由以字词句教学为中心转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在夯实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要揭示文章的内涵,帮助他们摆正英语基础知识与提高阅读能力的关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还是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我们应该怎样贯彻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呢?  1、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尺度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上,课文常常被看作是用来教给学生词汇、用法的,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识别意群和关键信息,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这样,在阅读中,他们才能读得快,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老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关于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句中的重要信息。  其次,关于指示词、连词的知识和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句与篇的关系。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通过不同方式使众多的句子以及多个段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一定主题的篇章。  再次,语篇知识对阅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老师应通过讲授或练习教给学生常见的篇章结构和信息流模式,写纲要或缩写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最后,学生应学会识别文章的功用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仅仅是为了娱乐?他是在摆明事实还是发表个人看法?是直截表明观点还是通过反讽等手段?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都是很关键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常用的标识符号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线索识别作者的意图。  2、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朗读课文的效果有不同的档次,有的人只是把英语单词变成了声音,一个强调读到底;有的人能够抑扬顿挫地把课文读出来,但没有激情;有的人能够饱含深情地把课文读出来,使听者如临其境,与课文融为一体。当然,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追求的是这后一种效果。而要用心去读文章,就必须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  3、重视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语感,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4、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读物  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可以建议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等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5、要注意长句、难句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难易之分。英语阅读教学也有难和易之分,绝对不可能一样的难和一样的容易。容易的英语知识,学生很容易达到阅读教学要求,不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做出过多的努力;难以学习掌握的部分,学生难以掌握阅读的技巧,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方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尽快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所以,教师要重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难点。长句和难句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因此,教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我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6、要练习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只会在很多时候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由于没有重点而记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7、要注意知识背景的教学  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总而言之,开展学习者阅读培训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更多学习资源请登录:
&&&&&&&&&&&&&&&&&&&&&&&&&&&&&&&&&&&&
&&&&&&&&&&&&&&&&&&&&&&&&&&&&&
&&&&&&&&&&&&&&&&&&&&&&&&&&&&&&&&
[&发布:能飞英语&&&&编辑:能飞英语&]
能飞英语网欢迎您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能飞视听学习软件
能飞背单词
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推荐文章
英语学习工具
版权所有 & . All Rights Reserved.答案:略解析:
我渴望让它成为永恒
  五月。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雪似的白云。是一个让人拥有好心情的季节。
  阳光斜斜地射进教室,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一群沐浴在阳光下的孩子,正疲倦地趴在课桌上,努力使眼睛睁开,而有的则已酣然入梦了。善解人意的老师没有吵醒或惩罚他们————因为他们的脸上都有着黑黑的眼圈。
  几个女生则在认真地写着同学录。从生日到电话,从星座到愿望,再写上多愁善感的赠言,写着写着,眼泪就快掉下来了。同学录似乎是全班最优秀作文的集中地,没有了平日假、大、空的应试作文,没有了连篇的错别字。相识是种缘分,她们刺绣般认真地写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是相互的鼓舞。
  操场上,学弟学妹们尽情地嬉戏着。一群女生在跳长绳,几个男生在打篮球。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样无忧无虑。此时此刻,我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在艰苦奋斗。而经历了这一漫漫长夜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明媚的阳光。
  “咔嚓”,一个轻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不知谁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个懒洋洋的下午。我不禁一颤:这样的下午还有几个呢?
  有些东西,不经意地就让它溜走了。有些人和事,天天都会见到,却从不懂得珍惜。日子一天天地过来,所以便认为它应该理所当然地一天天地过去。日出日落,总有这样一天,太阳落下,然而当它再次升起之时,有些人和事,已经与你们永别了。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我渴望在失去之前,让它成为永恒。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长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①(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②(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呶呶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9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领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捡瓜,捡得眼花;捡了半天,捡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
事情的经过      &&&
事情的结果
2.文中画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1)于是就有  &&&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  &&&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4.文中画“     ”的句子形象地写出她妈妈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 ,继而是  &&&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词语是“  &&& ”。
5.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
              
她妈妈苦恼的是:              &&&nb              
&& “我”苦恼的是:                            &&&
6.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不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7.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过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定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见此情景,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再提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钩,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90分?”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当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地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的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眼前不由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在深深的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给下列字注音。
   噙(   ) 倏(   ) 谴(   ) 缕(   )
   擎(   ) 惶(   ) 惆怅(   )(   )
  (2)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无暇__________   擎着__________   拭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题目“挂在墙上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想,像我一样陷人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这句话借代的内容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怎么,还给了90分?”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A.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
   B.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C.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
   D.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吗?
  (8)对“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为了事业而迷失了自我感到惆怅。
   B.中年人的经历很复杂,“我”在困惑。
   C.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我”感到迷惑。
   D.为自己剥夺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9)本文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文章的首尾写风筝是相互____________。
  (10)与本文写作手法相同的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两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孩子悄悄溜出户外买风筝,表现了孩子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12)是什么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孩子的作文中“别了,我的童年”,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鲁迅的_______________,那是作者对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留恋与不舍。
  (14)文中所说的“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这“错位”与“失调”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怎样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教育杂陈
  学校距我们村庄只有一箭之遥。校舍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祠堂,甚至连屋顶的瓦楞上都长着芦苇和蒿子。我们唯一的老师姓薛,名字已忘了,只记得他略微有点驼背,乡亲们都叫他“薛驼子”。薛老师经常干完农活,挽着裤腿,赤着脚就来到教室,一本正经地掏出一本翻得烂糟糟的小人书来。用小人书作教材是薛老师的一大发明,等到我们差不多能够将这本小人书的故事都背下来了,老师就会弄来另一本。
  会讲小人书,已经让我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可他竟然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篮球裁判。他有一枚亮晶晶的铁皮哨子,从不离身。有时,他正给我们讲小人书,大队里就有干部来请他去裁判,我们当然前呼后拥地跟着他前往观战。一般来说,只要薛老师在,我们大队的篮球队基本上就不会输球。人家刚得球,他就吹人家“走步”;人家明明是投进了两分,他把哨子一吹,说人家“犯规”在先;人家气急了,用篮球砸他,他手一挥,就将人家罚出场外。乐得我们这些围观的人拼命地鼓掌。在那个年代,会打篮球的人多的是,可要说裁判,除了他就没别人了。我们之所以会盲目地崇拜他,是因为他让我们很早就懂得了一个真理:真正重要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对规则的解释权。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薛老师因为“误人子弟”这一莫须有的罪状,从学校里消失了。大队给我们一下派来了三位新教师,与此同时,学校也开始向所谓的“正规化”大踏步迈进了。
  我们最喜欢体育课。可学校里没有什么体育设施,除了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就再没别的花样了。我们学校的操场不是被大队用来开群众大会,就是被附近的村民用来晒谷子。我们老师与大队交涉过好多次,总也没什么结果。若是晒谷子的人家刚好有小孩在学校念书,这个同学在上课之余,还得肩负驱赶麻雀的重任。有时,课上到一半,就会有同学猛不丁地站起来,朝窗外成群袭来的麻雀扔石头。老师也会终止上课,走到外面的走廊里,“哦嘘哦嘘”地轰鸟。
  我们的语文马老师常让我们觉得他高深莫测。按照他的理论,写作文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经常使用“突然”这个词。老师说,这个词具有魔法般的效果,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往往能让人吓一跳,至少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试了试,还真是这样。去年我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听说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在教人写作时,竟然也是要求学生重视“突然”的妙用。这样一比较,我们老师在当年写作方面的造诣之深,是不难想见的。
  不久之后,学校里来了一位“神仙”。此人名叫解永复,体硕身长,仪表不凡,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脸相有点凶。他从不体罚学生,因为他根本用不着。他成天神情肃穆,眉头紧锁,其长相很像电影里的特务。同学们见了他就害怕。可他一旦笑起来(这样的时候极少),我们就更害怕了。这个人的一切都是神秘的。我们都知道他是正规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正欲鲲鹏展翅,不料因言获罪,最后被发配到我们这个荒凉的小村庄来了。他有些怀才不遇,因而自高自矜,不足为怪。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犯了什么“罪”,只晓得他一来,我们学校的其他教师几乎立即全都变成了杂役。他像是变戏法似地变出一门门课来。我们终于知道,这世上的课除了念小人书之外,尚有语文、算术、音乐、美术诸多名堂。
  我们学校最值钱的家当是架旧风琴,解老师用它来教音乐,时间不长,那架风琴却突然不出声了,解老师的音乐课只能改教大合唱。那不是一般的大合唱,而是三声部轮唱。我被分在第一声部,歌曲快要结束时,我们要连唱三遍“干革命”,才能等到二、三声部同学的“靠的是”追上来,最后,三个声部合而为一:“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声震瓦屋,响遏行云。我们第一次知道歌还能这样唱,感觉太奇妙了。
  解老师最反感抄袭。有一天上课,解老师让一个同学站起来,问他知不知道作文为啥得了零分,那同学说不知道。解老师说,你的作文是抄的。那个同学大叫冤枉,发誓赌咒般地否认。解老师就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他的证据:原来那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竟赫然写着“本报讯”三个字。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会不会演讲。我们问他什么是演讲,他说,就是当着很多人说话。我们说,说话谁不会?就是不敢。于是他就一个一个地训练我们演讲。我们不知道他为何要这样做。终于有一天,我记得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我被解老师安排去全大队社员大会代表学校发言。我和大队书记并排坐在台上讲话时,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回家后,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先是不语,然后又流下泪来,她说,“你竟然和大队书记坐在一块儿,天哪,能当着上千人说话,要是换成我,早就吓死了。”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是在为我骄傲。
  又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想不想看看真正的火车?说实话,尽管我们都一致认为解老师深不可测,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可这一次我们全都觉得他是在吹牛。火车能随便让人看么?谁知第二天,他真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们拉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一处铁道边。我们全都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火车出现。等到天色将晚,火车还真的来了。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回家后,我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篇日记,题目叫做《终身难忘的一天》。
(选自《百花洲》2011年第2期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崇拜(  )
②交涉(  )
③自高自矜(  )
④响遏行云(  )
2.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薛驼子”是一个颇有喜感的人物,他有着毫无修饰的随意和率性,行事往往使人笑不可仰乐不可支,但人物又不失可爱。阅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谈谈老师“薛驼子”有哪些滑稽的表现?
3.在孩子眼中,每个老师都有其“高深莫测”之处。“我”成年之后,特别是做了大学教授之后,竟还能将自己乡村老师的写作秘诀,与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教法”相提并论,试分析此处表达了“我”对老师怎么样的情感?
4.“我”的三位老师风格迥异。文章对解永复着墨最多,因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结合文章第六、七自然段,谈谈在孩子心目中解老师为什么就是一位“神仙”?(答出两点即可)
5.作者在回忆自己代表学校在全大队社员大会上发言的经历时,写道“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这里除了表现出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出息时骄傲激动的心理外,还有什么作用?
6.若干年后,当作者回忆起第一次看火车的往事时,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清晰如昨,足见这次神奇经历令“我”终身难忘。下面的选句描写了“我”初见火车的情形,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
7.回忆普通人生活的文章做得好,还非常有看头的,此文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以精彩的文笔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构成了文章内外共同交织的人生图景。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请你从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它的特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与赏析。
机会只敲一次门  机会只敲一次门。成功者善于抓住每次机会,充分施展才能,最终成功,获得命运的垂青。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明确目标会让你对机会抱着高度的警觉性,并促使你抓住这些机会。  柏克是一位移民到美国、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他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写作短篇传记为生的公司,并雇有6人。  有一天晚上,他在歌剧院发现节目表印制得非常差,也太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一点吸引力也没有。当时他就引发印制较长、使用方便、美观,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节目表的念头。  于是,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节目表样张,给剧院经理过目,说他不但愿意提供品质较佳的节目表,现时还愿意免费提供,以便取得独家印制权;而节目表中的广告收入,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并且还能使他获利。  剧院经理同意使用他的新项目表,他们很快和所有城内的歌剧院都签了约,这门生意日后欣欣向荣,最后他们扩大了营业项目,并且创办了好几份杂志,而柏克也在此时成为《妇女家庭杂志》的主编。  如果你能像发现别人的缺点一样,快速地发现机会的话,那你就能很快成功。  机会错过,肯定不会再回来。  很多人像守株待兔者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机会再次降临……  机会无处不在,但对于某些人有用的某种机会却不是时刻存在的。假如不能及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机会,它就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要掌握抓住机会的技巧。  人不能够有一种“完美的精神”,因为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自卑,看破自己,就容易放弃自己,因此我们主张:  ①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②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③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④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⑤要有远见,有计划性地工作,搜集对将来有用的情报,一点一滴地积累。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句中的“浅显”和“深刻”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柏克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说法?(&&&)A.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B.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C.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D.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我们《十月》杂志编发过他的短篇小说《岁寒三友》、《露水》以及散文《萝卜》、《烟赋》等。我和汪老一起到南方采风,到湖南娄底讲学,在怀柔水库、中华文学基金会开会,我还到他蒲黄榆的家里拿过稿子。我和汪老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字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不要像小姑娘那样感情泛滥。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女士称汪老为酒仙、烟精、文狐。    经过那次相伴,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早春》的诗题也犯了大忌。费孝通因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成了右派,汪曾祺的《早春》和费孝通的一样反动,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1)坎坷_________ (2)督促_________(3)嵌入_________&(4)湖泊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7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纵观全文,汪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与汪老的交往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3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的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