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二每章问题研究 有哪些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第二章内容_作业帮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第二章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第二章内容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必修一1、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表现2、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规律,恒星年,回归年的时间和意义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新一天和旧一天的范围判断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纬线的昼长 北纬20°,40°,60°5、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变化规律6、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7、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8、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候类型(影响因素、特点),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9、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天气系统实例10、气旋反气旋~画图,锋面气旋的判读1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对策12、水循环过程,洋流(名称、位置、对沿岸影响),洋流与等温线,四大渔场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尔尼诺现象(了解发生过程)13、水资源分布,大洲和国家,水资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为),开源节流的措施14、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适当记一些岩石类型)15、背斜向斜的判断和现实意义,地嵌地垒的实例(简述其成因)16、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规律和景观(自然带)变化必修二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先后顺序2、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以土地为划分标准)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利和弊),农民工4、城市形态(空间形态和地域形态)5、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城市的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目标(了解)6、城市化的标志、推力与拉力,城市化进程阶段和各自特点7、农业区位选择(气候地形孕土壤,运输机械找市场,旱区水源孕绿洲,劳力政策有影响)8、农业区位含义(了解),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比如东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树,以色列无土蔬菜等),城郊农业9、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措施,典型地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名称及其分布位置,美国本土农业带10、工业区位选择(能源水土地,原料劳动力,市政运输和环境)11、评价我国鞍钢和宝钢的区位条件,说明既要说好的,也要说不好的.12、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印刷厂基本上无污染)13、工业集聚的优势,工业分散的优势14、传统工业区以机械、化工、采煤、纺织、钢铁为主(“计(机)划(化)采访钢铁部门”)15、德国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以及综合整治措施(类似我国辽中南地工业区)16、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特点(小轻同专散)17、美国硅谷区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类似我国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和德国慕尼黑)18、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9、铁路线建设的意义(以南昆铁路为例)(类似青藏铁路)20、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三大基本原则2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必修三1、三S技术实际应用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3、草方格沙障的优势4、非地带性热带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如何保护热带雨林5、山西能源开发条件(工业区位选择),能源基地建设措施,如何保护我国能源安全,我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意义以及不利影响(类似三峡、埃及阿斯旺大坝),修水库、大坝应该考虑的因素(自然和社会经济)7、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了解)8、珠三角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泛珠三角(国家9+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比较9、煤炭与天然气比较,西气东输路线图,西气东输对东部、西部和沿线地区的影响(利弊,对沿线和东部可以不说不利影响)10、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1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的比较,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意义,对调出区和沿线的不利影响1、分析我国某一河流旱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2、河流水文特征3、评价港口的区位条件4、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和京沪高铁以桥代路的比较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对策6、我国温度带分布,甘肃跨温度带对多,4个7、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8、我国航天卫星发射基地区位选择9、湿地的意义10、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和影响11、我国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12、长江荆江河段地上河成因和措施13、三峡、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宁夏平原、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14、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条件15、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6、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一路南,七陆北)17、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位置和顺序18、西亚石油输出路线19、澳大利亚气候分布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课件 2.1.2城市土地利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课件 2.1.2城市土地利用
给​市​一​中​的​学​生​用​的​课​件​,​自​己​精​心​准​备​过​的​,​绝​对​实​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练习题58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练习题58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选择题;1.从大庆运输一批石油到上海,目前最适宜的运输方;A.铁路运输B.管道运输C.海洋运输D.管道和海;2.号,救援队从汶川地震的废墟;A.公路B.铁路C.航空D.水路;3.下列各种运输方式选择,正确的是();A.两箱急救药品由上海运到拉萨,经铁路、公路B.;C.5万吨优质煤由山东日照运到广州,走海路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选择题1.从大庆运输一批石油到上海,目前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海洋运输
D.管道和海洋运输2.号,救援队从汶川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一个生命垂危的受灾者,急需运到成都,应选择的运输方式是(
D.水路3.下列各种运输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A.两箱急救药品由上海运到拉萨,经铁路、公路
B.1吨活鱼由青岛运到济南,使用飞机C.5万吨优质煤由山东日照运到广州,走海路 D.1万吨优质钢材由上海运到济南,使用汽车4.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中按运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公路、铁路、水运、航空
B.铁路、水运、公路、航空C.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D.航空、公路、铁路、水运5.铁路运输的特点是(
)A.速度快、运价高、运量少
B.机动灵活、运量小、运费较贵C.速度慢、运价低、运量大
D.速度较快、运量较大、连续性好6.运量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分别体现最灵活、最高效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公路
B.水运、铁路
C.公路、航空
D.航空、管道8.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不仅日益网络化,还有其他的特点,下列不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是(
A.大型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单一化9.下列各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中,受自然条件限制最大的是(
D.航道10.对西南地区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影响最深刻的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物
D.地质矿产11.我国修建京沪高速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
)A.大型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综合化12.被认为是最现代的快速运输且尖端技术产品传送带延伸的是(
)A.空运 B.高速铁路 C.高速公路
D.海运13.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但运量小,成本高 B.铁路运输连续性好,但运费高,占地面积广C.航空运输最为快捷,投资小,但技术要求高
D.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但投资大,速度慢14.人们出行,接触最大的交通运输点是(
A.火车站 B.汽车站 C.港口
D.航空港15.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
)A.火车站和汽车站 B.航空线与航空港 C.交通枢纽和公路
D.内河码头与内河航线16.影响现代铁路区位的决定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条件 C.劳动力条件
D.科学技术条件17.铁路、河运、海运、公路、航空、管道等立体交通网络最发达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太原
D.青岛18.我国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A.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 临汾二中 高一地理 必修2C.政治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D.军事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下列关于商业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街一般建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B.商业街一般由较多的零售商店和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的场所组成C.商业街不可能建在市郊
D.商业街为商业中心的一种组织形式20.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 B.气候条件 C.技术条件
D.消费条件21.一些城市在城区外环路附近建大型批发商场,这样做的原因有(
)①地价相对较低;②环境相对僻静;③交通比较方便;④人口密度大,商业活动范围大A. ①②
D. ②④22.下列城市中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
)A. 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B. 大庆、玉门、邯郸、包头C. 宝鸡、株洲、石家庄、蚌埠
D. 鞍山、马鞍山、包头、攀枝花23.仓储超市是一种以批发为主的大型超市,其选址的主要依据是(A. 位于城市中心
B. 环境优美
C. 交通便利
D. 地租较低比较”示意图,图中1至5表示从最高到最低的五个等级。读图回答2424.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应选择图中的(
)A.a运输方式 B.c运输方式
C.d运输方式 D.e运输方式25.若在两山村之间修建b运输方式,选线时应注意 (
)A.尽量穿越林区,以直达为主 B.尽量避开陡坡和沼泽地C.尽量通过当地居民点和农田 D.尽量通过人口稀少的地区二、综合题26.2005年l0月15日上午l0时,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仪式在拉萨火车站举行,并且于2006年7月青藏铁路进入试运行。这是人类铁路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其跨越“世界屋脊”,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阅读上述材料和下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与西藏地区原有的主要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的优点是_________。(2)建设青藏铁路克服的主要困难是______________。(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 _____(2)若山区为林区,平原为水稻区,则山区向外出售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等。买进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地区
,因为山区人口相对_______ _;交通 环境______________。(4)商业街、商业小区属于____________形式网点,适合于_________图(甲乙)2 临汾二中 高一地理 必修2 甲 乙3 临汾二中 高一地理 必修2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练习题58等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综合测试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二地理必修 2 第五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 1~2 题。 (纵坐标①~⑤代表各种运输...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选择题 1.从大庆运输一批石油到上海,目前最...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 临汾二中 高一地理 必修 2 C....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综合测试题 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二地理必修 2 第五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 1~2 题。 (纵坐标①~⑤代表各...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五章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五章新人教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地理必修二单元过关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练习题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练习题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课型:高一...  高中地理必修2综合测试题 第五章 Word版含解析(人教版)_高二理化生_理化生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地理同步检测试题 第五章综合测试题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习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必修 2 会考复习题(五)高中地理必修 2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习题一、单项选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练习题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五章练习题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练习题读图,完成 1~3 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所...  第五章读下图,回答 1―3 题。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图中黑点表示某种地理事物,该地理事物最有可能 是: A....【金版学案】学年高中地理 同步辅导与检测(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地理 同步辅导与检测(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大小:2.1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知识点复习 人教的。 期中的就行。 谢!!!!!!!!!!!_百度知道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知识点复习 人教的。 期中的就行。 谢!!!!!!!!!!!
提问者采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2
人文地理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六、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七、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③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1)生物物种锐减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4)土地荒漠化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④防治的主要措施: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Ⅱ.生态恢复和建设:★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5)土壤次生盐渍化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①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④
庞大的人口压力:⑤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⑥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①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③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一地理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
复习目标:
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
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日”50亿();中国13亿人口()。[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环境恶化
人均拥有的产品少
社会,就业,交通问题
4.解决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社会经济,教育
5.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孤单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鼓励移民,接纳外来人口
模式:高高低(原始型);高低高(传统型)低低低(现代型)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寻求更高的收入
人口迁移的意义: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缓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压力,人才外流
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给环境和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减少了地区差异
环境承载力: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能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