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者人横救之自爱者人恒爱之自爱是什么意思思

[证严法师]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序--学佛网
&[证严法师]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序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八大人觉警世纷
   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间种种法,而以觉悟的慈悲怜视众生;一切不为自己,心中没有五欲贪求,唯求众生安乐解脱,人人免于受苦沈沦。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圣哲贤人,其心胸无不是坦荡荡、光朗朗,德馨垂芳更胜星辉寿长。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生人间,觉悟后的他行化于恒河两岸,一步一脚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迹,而佛弟子们传承薪火、集结佛经,将佛陀随境应机的珠玑法语广为流传,嘉惠千千万万干渴的心灵。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变,但是真理无形,效用如何端视个人用心与否,所谓信、解、行、证,总要自己能接受,并且发愿实行,在实践中回证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实可以收获。
   身为佛弟子,我们尊重敬爱佛陀,就要虔诚奉行佛的教法,时时将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们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脱离了,行为绝对是越规犯戒而错误的。
   当然发心学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师们,他们尽形寿探研佛法真义,再将心得留传下来,帮助我们体解真理,才能运用无碍。至于僧团的生活,同样是互相观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练,这样佛法就能永住人间。
   当今末法时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觉性,古人说居安思危,而末法众生烦恼垢重,造成时间的劫浊与空间的紊乱,因为世间混乱、人心不平,所以整个宇宙多灾多难,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研究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正是要觉悟世间的无常,重新调整人人的心态;调和社会成为祥和的互动,人人心平气和,社会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从培养感恩心做起,对世间苦难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怀,尽己之力拔苦与乐,日日感恩知足,心无贪恋,意不颠倒,这就是最大福。
   学佛,学而觉,学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后能体悟,就如一般人选择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为人师,既然要当老师,就要先自我充实,涵养人文常识,才能进一步教导别人。同样的,学佛之道,必定要开启慈悲大爱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导别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
   学佛还要发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济人,大家都是出于一念发心,将这颗慈悲的种子带到他们的侨居地,播种、耕耘,而后感动更多的人,齐来奉献这分无私的爱。大慈大悲之心无量,所以我们也是学无止境,既然走入佛门,皈依佛,一定要与佛心贴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分慈悲大爱,能够普济众生。
   当然,长养慈悲心有种种方法,听经学法只是一个过程。古人说「千里求师,万里求艺」,从前的人限于印刷与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经的只字片语,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着实不容易。但是现代网路资讯发达,要取得佛经并不困难,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觉悟的希望。
   所以先学得佛的慈悲,然后往佛法中探讨,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们就终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听再多法师讲经,甚至自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与平时的行为表现两相违背,那么再好的佛法还是没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传承佛法火种的人,对一般人接触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们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师们绍继佛种,一方面对出家的法师们也要恭敬虔诚。出家人,追随诸佛菩萨的芳踪而修行,这种舍亲割爱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这是必然的。
   尊师重道,我们的慧命就能增长。出家人在僧团中薰修长养,无论学识或行仪,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优点,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态,如此才能三宝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既是学佛,一定要依照法则循序渐进,才是学佛的态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进而下化众生。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从第一觉悟开始,就要我们警悟世间无常危脆,人生是苦;觉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内,内心有了烦恼所以造业不断,变成种种灾祸。
   第八觉知也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种迷惑而充满烦恼的生命中,的确有无量无边的苦患紧紧压迫,使人喘不过气来。这些苦患要如何断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讨生死的法则,才能掌握生死来去的选择权。
   人身难得,我们不愿造恶堕落地狱,也不必求天堂的享乐,只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而「惟慧是业」;智慧、觉道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在人间,能够看尽人生,透彻生死的苦难,所以能开启内心的慈悲,并以此投入人群去身体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为富中之富的人生;贫穷者得救拔,让他脱离地狱般的痛苦;有心有缘想要学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导,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标。自觉而觉他,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还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学道者任重道远的承担;切莫悭贪不舍,不肯将佛法的益处和世人分享,否则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说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离开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着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长老年纪很大了,他已经修行几十年的时间,但是记性很差,所听过的法一下子就忘记了,五百位修行者轮流教他,教了几年,还是连一个偈子都记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恼,尽管求法心切,无奈就是不能心领神会。
   有一天,国王请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怜,觉得这辈子幸得人身,又得闻佛法,为什么就是法不住心,更无法尽出家人的责任,将佛法再传给别人?他愈想愈觉得悲哀,不知不觉走到一棵大树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没有意义,干脆吊死在这里,因此拿着绳子就往树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为树神出来呵责老比丘,他说:「修行者啊!你的身体来自父母,慧命则交托给佛陀,为什么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顾增长慧命,反而要毁掉自己呢?这是罪大恶极啊!」
   老比丘听到树神的呵责,忍不住痛哭起来:「我也想珍惜身体,更珍惜闻佛听法的因缘,可惜我一丁点法理都无法体会。」
   正在哀伤懊恼的时候,佛陀已经现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惊讶,赶紧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说:「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过去生中同样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聪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领导五百人的僧团。但是你对法的传授很悭吝,贻误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痴钝之报,修行几十年还无法开启明朗的智慧。」
   佛陀并说了一段偈语: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能诲人,不吃蛑恰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刚钻珠。
   老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忆起前尘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传法,难怪今生愚钝,真是自作自受。于是至诚地发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则清净,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护生命,就能增长慧命。明天国王设食供养,你可以带着寺内的僧众去应供。」
   老比丘还有所迟疑,但是佛陀勉励他拿出信心来!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带着大众往皇宫应供去了。
   年轻的比丘们个个心里怀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碍于佛命,也只好跟着入城。
   到了皇宫,国王很尊重僧伽,亲自端水让比丘们洗净手足,接着供养丰盛的饮食,供养后并恭敬请法。老比丘坐于上座,神态威仪已与往日大大不同,看起来就令人心生尊重,开口说法更是声如洪钟,响亮清澈,句句法语流入人心,不只是国王欢喜,就连五百位随行者也都敬佩赞叹。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脱生死苦恼的路要走,「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正是《八大人觉经》中所昭示的坦荡大道。请诸位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觉觉人、自救救人,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求觉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生命的大疑问
   宁静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纷乱的思绪一一安顿于静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觉者,为迷茫众生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经过和常人一样的人生,同样拥有家庭、父母和妻儿,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长的环境。成佛前的悉达多生于皇宫,贵为太子,不但是国王最大的期待――将来要继承王位执掌国政;也是全国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长,享受最尊贵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异。
   但是悉达多太子最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的权势富贵,而是与生俱来对万物的悲悯。一般人总是受了「苦」,才会去探求什么是「乐」,而悉达多太子享尽天下一切福乐,却能深入民间疾苦,发心探究众生苦难之因。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却发现社会上有种族、阶级的分别;又观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贪恋欲乐随波逐流,不自觉岁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从生老病死中去体会,感觉到其中尤以亲情最难割舍,而人世间许许多多的烦恼,则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对待。
   他不断思考,在静谧的环境中沈思:烦恼从何而来?如何消除烦恼?生老病死如何解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变?这是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对人世间发出的大疑问。
   他隐约体悟出人生无常的道理,更感到情爱纠缠的痛苦,因此决意离开还笙砝值幕肪常ス扌星蟮赖纳睿罢叶灾沃谏悦5姆椒ǎ钪谏缘媒馔选W詈螅黾伊恕?br&   修行者悉达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经过参访、苦修的漫长旅程,体验不同宗派间的教旨,对每位宗教家、学者他都虚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学者的研究精神也给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对年轻的悉达多来说,尽管有些心得,却觉得还是不究竟。
   他决定独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万物有物理,人的身体有生理,人的内心有心理,如何透彻这些万物、生死、心灵烦恼的课题?怎样才能突破迷茫,见到真纯清净的道理?他以坚定的信心独自踏上探寻的路途。
   这是佛陀发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历程。之后悉达多太子经过访道、苦修等等尝试,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法就此生根传扬,开枝散叶广化天下。我们后世学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辉下,不得不对佛陀礼拜顶戴,感恩佛恩浩荡。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修行也是如此,内心知足即无贪恋,心无贪恋则意不颠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们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于众生迷茫,发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归纳出「三理四相」,世间一切都不离这个原则。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坏、空四相,所以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常住的。人的身体变化称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样是分秒变迁。人的「心理」则有生、住、异、灭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头又断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转移了,这就是心念的变化。
   我们存在成住坏空循环不息的宇宙间,随着生理生老病死的变化,心理也不断在生住异灭中轮回,说来危机四伏、苦难偏多。面对这么多的苦难,分析起来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于是佛陀慈悲应机逗教,就以八种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归纳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难,使我们了解而警觉,彻悟苦、集、灭、道的真理与实行。
原经翻译者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在讲述这部佛经之前,我们首先要感恩本经的翻译者,就是「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安世高大师,出身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对佛法十分好乐。老国王过世后,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认清了人生无常的真理,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所以就把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后的安世高大师潜修佛法,在修学有所体会后,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于是周游列国,辗转因缘下,于东汉(后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洛阳,便在洛阳安住,一方面研习汉文。过了一段时间已通达汉文,故在精研佛法之余,着手中译佛经的工作,总共在中国翻译了二十九部经论,《佛说八大人觉经》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后学者莫大的学习资粮。
   除了安世高大师翻译之外,明朝q益智旭大师并为造论,弘扬传布此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学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诚敬重、坚定志愿。坚定志愿的首要条件即是「守时如教」,每天都要守护光阴不虚度,以时间来累积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时精进,这就是守时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规矩,我们必定要掌握与奉行,保持心静无杂念,修行看似平淡,实则守时如教的功夫就在这里。
   《佛说八大人觉经》,「八」是数字,指的是我们应该了解与觉悟的八大项目,能够了解这八大项目,就不会迷失生活与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萨」的意思,就像我们称观世音菩萨为白衣大士;凡是发大心、立大志愿,奉行大道者,就称为大士或大人。「觉」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觉」,即是八种菩萨应该觉悟的道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
   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条件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觉,若能将自觉之后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从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觉觉他,觉性的教育。
   众生心迷心乱,世间就无法产生善的循环,所以心乱则世乱。佛陀是大觉者,他将求法觉悟的心得向人间宣说,对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机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彻。
   这部《八大人觉经》,进入经文开宗明义即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常」是不间断,意思是身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时时诵念这八种修行觉悟的方法,行在菩萨道中,求佛、学佛,觉悟而成佛。
   当然,觉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过安世高大师以浅显简短的文句翻译,让我们容易阅读和背诵,就像很多人喜爱《静思语》,正因为它简短浅白,又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觉经》的内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长,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广,我们可以时时记忆与应用,所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行住坐卧之间都能背诵。
   要知道,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时时依教奉行,我们开始探讨《八大人觉经》,此时此刻也该立愿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间断。
   「至心」就是很虔诚;内心真正虔诚,对佛法一定能感应道交,将佛法深切铭刻于心,这样才叫做至诚。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时时运用,即使待人接物间外境时现,都能及时悬崖勒马,一一拆招化解。常听到慈济人说:「实在做得很累,但是师父说『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做』,还是不能懈怠,再认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万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师父的话,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进向前,这就是因为慈济人能带着虔诚的心处众入群。
   慈济人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这一边正在休息,地球另一边的慈济人已经开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们要休息了,这一边又接续着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昼夜轮替不停息,累积出无数动人的故事,谱成一部现代的历史――「慈济大藏经」。
   经者,亘千古而不变,以时间来说日夜不停,横向来看则遍布全球,每个慈济人都是把握时间发挥爱心,付出无所求,那种至诚无染的爱,即是发自至诚的心,人人有这分至诚,没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师孔子,赞誉学生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我们也是一样,求得教法后再普遍传给别人,依此奉行就能广利群生。
   所以慈济人,内心要建立「诚正信实」,自我净化;对外的动作则是「慈悲喜舍」,诚正信实的人生是自爱,对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爱人。这样的自爱爱人,一定是自觉之后才能觉他,这就是我们学佛不能缺乏的至诚。
   看看世间多少可爱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发心付出的企业家,至心虔诚从事慈济志业,他们接受师父的委托,清理印尼黑色心脏的红溪河,拆迁河上违建居民,建设大爱屋使之安身立命。他们相信师父的教育,依照师父的委托完成任务,不但拉近印尼华人与当地人民的距离,更使雅加达亮丽起来。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至心诚恳,得一善拳拳服膺,这种积极的人生无事不成。
   所以说来,学佛、行菩萨,必定要至诚如教修行。《八大人觉经》经文精简浅白,道理却如此奥妙,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好好铭记在心,勤习背诵不舍昼夜,请大家多用心!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猜你还对这些相关资料感兴趣(全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用心去做,随缘结果。学佛网,您身边的网络学佛修行道场,我们时时刻刻就在您的身边!
学佛网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劳烦大家见佛像时端身正坐,衣着合体!双手合十问讯!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古德有所谓‘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由此可知,怨天尤人现在社会上多,怨天尤人太多了,都觉得自己没有过失,错都是别人。不但不知天命,连自己都不认识。所以佛法的教学,佛教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佛教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你真正知道自己、认识自己,明了自己生活环境。能够把这个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佛菩萨是个明白人而已。过去倓虚老法师也常讲,一个明白人决定不怨天、不尤人,他才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诲,才会欢欢喜喜依教奉行。在极度苦难逆境之中,他要做个好样子,念念之中能够舍己为人。看出一般社会大众弊病在哪里?社会大众贪财,菩萨示现舍财;社会大众争名夺利,菩萨示现放下名利。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作法就是教学。为人演说,表演给他看。菩萨生活在这世间不为自己,为众生,是来演戏的。希望这场戏让观众觉悟、让观众明白、让观众回头,哪里是为自己?为别人表演的。这就是大慈大悲,这就是地藏菩萨的精神。
弟子今日诚心祈求十方三世诸佛慈悲加持:
  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愿天下所有众生父母晚年健康平安 幸 福快乐儿女孝顺!
     愿天下所有众生子女都能孝养父母!
      愿天下所有学生都能广学仁义道德,讲诚守信,多为国家人民做贡献!
       愿天下所有士农工商功能平安、如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愿尽虚空遍法界累劫以来以及未来一切劫所有众生父母都能破迷开悟,断恶修善,恒守正念,临命终时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轮回之苦!
          愿尽虚空遍法界累劫以来以及未来一切劫所有众生的冤亲债主都能放下怨恨之心,破迷开悟,恒守正念,勤修佛法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轮回之苦!
            愿尽虚空遍法界累劫以来以及未来一切劫所有堕胎英灵,地狱道众生,饿鬼道众生,畜生道众生都能破迷开悟,放下怨恨之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佛法,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轮回之苦!
              愿一切众生远离邪淫危害
                                                    
弟子虔诚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弟子虔诚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弟子虔诚顶礼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弟子虔诚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佛
    弟子虔诚顶礼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弟子虔诚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弟子虔诚顶礼大智文殊菩萨摩诃萨
       弟子虔诚顶礼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怨天者无志,怨人者穷。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
  ●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
  ●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
  ●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
  ●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
  ●福临心享,祸至神伤;祈福避祸,人自安康。
  ●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千眼,意在观世,千手,意在济世;人间福音,无过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
  ●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
  ●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
  ●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修形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
  ●赶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养性贵有恒。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
  ●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
  ●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一已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
  ●爱可以扩展,爱可以延伸&&故大爱可以无过;爱要铭刻爱要珍藏&&故真爱永恒。
  ●一已之光只是一点明亮,只有点亮大众之光,才会燃成一片光明。
  ●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别人需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
  ●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
  ●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
  ●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可以化敌为友。
  ●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通灵佛教网&||||||
--(154)[] newsxmwk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    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间种种法,而以觉悟的慈悲怜视众生;一切不为自己,心中没有五欲贪求,唯求众生安乐解脱,人人免于受苦沈沦。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圣哲贤人,其心胸无不是坦荡荡、光朗朗,德馨垂芳更胜星辉寿长。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生人间,觉悟后的他行化于恒河两岸,一步一脚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迹,而佛弟子们传承薪火、集结佛经,将佛陀随境应机的珠玑法语广为流传,嘉惠千千万万干渴的心灵。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变,但是真理无形,效用如何端视个人用心与否,所谓信、解、行、证,总要自己能接受,并且发愿实行,在实践中回证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实可以收获。    身为佛弟子,我们尊重敬爱佛陀,就要虔诚奉行佛的教法,时时将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们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脱离了,行为绝对是越规犯戒而错误的。    当然发心学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师们,他们尽形寿探研佛法真义,再将心得留传下来,帮助我们体解真理,才能运用无碍。至于僧团的生活,同样是互相观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练,这样佛法就能永住人间。    当今末法时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觉性,古人说居安思危,而末法众生烦恼垢重,造成时间的劫浊与空间的紊乱,因为世间混乱、人心不平,所以整个宇宙多灾多难,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研究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正是要觉悟世间的无常,重新调整人人的心态;调和社会成为祥和的互动,人人心平气和,社会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从培养感恩心做起,对世间苦难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怀,尽己之力拔苦与乐,日日感恩知足,心无贪恋,意不颠倒,这就是最大福。    学佛,学而觉,学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后能体悟,就如一般人选择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为人师,既然要当老师,就要先自我充实,涵养人文常识,才能进一步教导别人。同样的,学佛之道,必定要开启慈悲大爱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导别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    学佛还要发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济人,大家都是出于一念发心,将这颗慈悲的种子带到他们的侨居地,播种、耕耘,而后感动更多的人,齐来奉献这分无私的爱。大慈大悲之心无量,所以我们也是学无止境,既然走入佛门,皈依佛,一定要与佛心贴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分慈悲大爱,能够普济众生。    当然,长养慈悲心有种种方法,听经学法只是一个过程。古人说「千里求师,万里求艺」,从前的人限于印刷与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经的只字片语,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着实不容易。但是现代网路资讯发达,要取得佛经并不困难,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觉悟的希望。    所以先学得佛的慈悲,然后往佛法中探讨,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们就终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听再多法师讲经,甚至自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与平时的行为表现两相违背,那么再好的佛法还是没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传承佛法火种的人,对一般人接触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们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师们绍继佛种,一方面对出家的法师们也要恭敬虔诚。出家人,追随诸佛菩萨的芳踪而修行,这种舍亲割爱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这是必然的。    尊师重道,我们的慧命就能增长。出家人在僧团中薰修长养,无论学识或行仪,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优点,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态,如此才能三宝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既是学佛,一定要依照法则循序渐进,才是学佛的态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进而下化众生。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从第一觉悟开始,就要我们警悟世间无常危脆,人生是苦;觉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内,内心有了烦恼所以造业不断,变成种种灾祸。    第八觉知也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种迷惑而充满烦恼的生命中,的确有无量无边的苦患紧紧压迫,使人喘不过气来。这些苦患要如何断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讨生死的法则,才能掌握生死来去的选择权。    人身难得,我们不愿造恶堕落地狱,也不必求天堂的享乐,只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而「惟慧是业」;智慧、觉道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在人间,能够看尽人生,透彻生死的苦难,所以能开启内心的慈悲,并以此投入人群去身体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为富中之富的人生;贫穷者得救拔,让他脱离地狱般的痛苦;有心有缘想要学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导,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标。自觉而觉他,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还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学道者任重道远的承担;切莫悭贪不舍,不肯将佛法的益处和世人分享,否则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说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离开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着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长老年纪很大了,他已经修行几十年的时间,但是记性很差,所听过的法一下子就忘记了,五百位修行者轮流教他,教了几年,还是连一个偈子都记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恼,尽管求法心切,无奈就是不能心领神会。    有一天,国王请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怜,觉得这辈子幸得人身,又得闻佛法,为什么就是法不住心,更无法尽出家人的责任,将佛法再传给别人?他愈想愈觉得悲哀,不知不觉走到一棵大树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没有意义,干脆吊死在这里,因此拿着绳子就往树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为树神出来呵责老比丘,他说:「修行者啊!你的身体来自父母,慧命则交托给佛陀,为什么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顾增长慧命,反而要毁掉自己呢?这是罪大恶极啊!」    老比丘听到树神的呵责,忍不住痛哭起来:「我也想珍惜身体,更珍惜闻佛听法的因缘,可惜我一丁点法理都无法体会。」    正在哀伤懊恼的时候,佛陀已经现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惊讶,赶紧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说:「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过去生中同样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聪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领导五百人的僧团。但是你对法的传授很悭吝,贻误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痴闇钝之报,修行几十年还无法开启明朗的智慧。」    佛陀并说了一段偈语: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能诲人,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刚钻珠。    老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忆起前尘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传法,难怪今生愚钝,真是自作自受。于是至诚地发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则清净,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护生命,就能增长慧命。明天国王设食供养,你可以带着寺内的僧众去应供。」    老比丘还有所迟疑,但是佛陀勉励他拿出信心来!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带着大众往皇宫应供去了。    年轻的比丘们个个心里怀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碍于佛命,也只好跟着入城。    到了皇宫,国王很尊重僧伽,亲自端水让比丘们洗净手足,接着供养丰盛的饮食,供养后并恭敬请法。老比丘坐于上座,神态威仪已与往日大大不同,看起来就令人心生尊重,开口说法更是声如洪钟,响亮清澈,句句法语流入人心,不只是国王欢喜,就连五百位随行者也都敬佩赞叹。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脱生死苦恼的路要走,「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正是《八大人觉经》中所昭示的坦荡大道。请诸位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觉觉人、自救救人,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求觉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生命的大疑问    宁静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纷乱的思绪一一安顿于静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觉者,为迷茫众生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经过和常人一样的人生,同样拥有家庭、父母和妻儿,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长的环境。成佛前的悉达多生于皇宫,贵为太子,不但是国王最大的期待——将来要继承王位执掌国政;也是全国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长,享受最尊贵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异。    但是悉达多太子最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的权势富贵,而是与生俱来对万物的悲悯。一般人总是受了「苦」,才会去探求什么是「乐」,而悉达多太子享尽天下一切福乐,却能深入民间疾苦,发心探究众生苦难之因。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却发现社会上有种族、阶级的分别;又观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贪恋欲乐随波逐流,不自觉岁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从生老病死中去体会,感觉到其中尤以亲情最难割舍,而人世间许许多多的烦恼,则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对待。    他不断思考,在静谧的环境中沈思:烦恼从何而来?如何消除烦恼?生老病死如何解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变?这是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对人世间发出的大疑问。    他隐约体悟出人生无常的道理,更感到情爱纠缠的痛苦,因此决意离开还笙砝值幕肪常ス扌星蟮赖纳睿罢叶灾沃谏悦5姆椒ǎ钪谏缘媒馔选W詈螅黾伊恕?br&   修行者悉达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经过参访、苦修的漫长旅程,体验不同宗派间的教旨,对每位宗教家、学者他都虚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学者的研究精神也给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对年轻的悉达多来说,尽管有些心得,却觉得还是不究竟。    他决定独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万物有物理,人的身体有生理,人的内心有心理,如何透彻这些万物、生死、心灵烦恼的课题?怎样才能突破迷茫,见到真纯清净的道理?他以坚定的信心独自踏上探寻的路途。    这是佛陀发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历程。之后悉达多太子经过访道、苦修等等尝试,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法就此生根传扬,开枝散叶广化天下。我们后世学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辉下,不得不对佛陀礼拜顶戴,感恩佛恩浩荡。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修行也是如此,内心知足即无贪恋,心无贪恋则意不颠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们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于众生迷茫,发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归纳出「三理四相」,世间一切都不离这个原则。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坏、空四相,所以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常住的。人的身体变化称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样是分秒变迁。人的「心理」则有生、住、异、灭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头又断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转移了,这就是心念的变化。    我们存在成住坏空循环不息的宇宙间,随着生理生老病死的变化,心理也不断在生住异灭中轮回,说来危机四伏、苦难偏多。面对这么多的苦难,分析起来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于是佛陀慈悲应机逗教,就以八种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归纳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难,使我们了解而警觉,彻悟苦、集、灭、道的真理与实行。
原经翻译者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在讲述这部佛经之前,我们首先要感恩本经的翻译者,就是「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安世高大师,出身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对佛法十分好乐。老国王过世后,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认清了人生无常的真理,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所以就把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后的安世高大师潜修佛法,在修学有所体会后,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于是周游列国,辗转因缘下,于东汉(后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洛阳,便在洛阳安住,一方面研习汉文。过了一段时间已通达汉文,故在精研佛法之余,着手中译佛经的工作,总共在中国翻译了二十九部经论,《佛说八大人觉经》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后学者莫大的学习资粮。    除了安世高大师翻译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师并为造论,弘扬传布此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学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诚敬重、坚定志愿。坚定志愿的首要条件即是「守时如教」,每天都要守护光阴不虚度,以时间来累积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时精进,这就是守时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规矩,我们必定要掌握与奉行,保持心静无杂念,修行看似平淡,实则守时如教的功夫就在这里。    《佛说八大人觉经》,「八」是数字,指的是我们应该了解与觉悟的八大项目,能够了解这八大项目,就不会迷失生活与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萨」的意思,就像我们称观世音菩萨为白衣大士;凡是发大心、立大志愿,奉行大道者,就称为大士或大人。「觉」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觉」,即是八种菩萨应该觉悟的道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    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条件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觉,若能将自觉之后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从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觉觉他,觉性的教育。    众生心迷心乱,世间就无法产生善的循环,所以心乱则世乱。佛陀是大觉者,他将求法觉悟的心得向人间宣说,对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机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彻。    这部《八大人觉经》,进入经文开宗明义即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常」是不间断,意思是身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时时诵念这八种修行觉悟的方法,行在菩萨道中,求佛、学佛,觉悟而成佛。    当然,觉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过安世高大师以浅显简短的文句翻译,让我们容易阅读和背诵,就像很多人喜爱《静思语》,正因为它简短浅白,又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觉经》的内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长,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广,我们可以时时记忆与应用,所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行住坐卧之间都能背诵。    要知道,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时时依教奉行,我们开始探讨《八大人觉经》,此时此刻也该立愿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间断。    「至心」就是很虔诚;内心真正虔诚,对佛法一定能感应道交,将佛法深切铭刻于心,这样才叫做至诚。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时时运用,即使待人接物间外境时现,都能及时悬崖勒马,一一拆招化解。常听到慈济人说:「实在做得很累,但是师父说『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做』,还是不能懈怠,再认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万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师父的话,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进向前,这就是因为慈济人能带着虔诚的心处众入群。    慈济人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这一边正在休息,地球另一边的慈济人已经开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们要休息了,这一边又接续着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昼夜轮替不停息,累积出无数动人的故事,谱成一部现代的历史——「慈济大藏经」。    经者,亘千古而不变,以时间来说日夜不停,横向来看则遍布全球,每个慈济人都是把握时间发挥爱心,付出无所求,那种至诚无染的爱,即是发自至诚的心,人人有这分至诚,没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师孔子,赞誉学生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我们也是一样,求得教法后再普遍传给别人,依此奉行就能广利群生。    所以慈济人,内心要建立「诚正信实」,自我净化;对外的动作则是「慈悲喜舍」,诚正信实的人生是自爱,对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爱人。这样的自爱爱人,一定是自觉之后才能觉他,这就是我们学佛不能缺乏的至诚。    看看世间多少可爱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发心付出的企业家,至心虔诚从事慈济志业,他们接受师父的委托,清理印尼黑色心脏的红溪河,拆迁河上违建居民,建设大爱屋使之安身立命。他们相信师父的教育,依照师父的委托完成任务,不但拉近印尼华人与当地人民的距离,更使雅加达亮丽起来。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至心诚恳,得一善拳拳服膺,这种积极的人生无事不成。    所以说来,学佛、行菩萨,必定要至诚如教修行。《八大人觉经》经文精简浅白,道理却如此奥妙,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好好铭记在心,勤习背诵不舍昼夜,请大家多用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爱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