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等五祖是哪几位86版西游记如来扮演者

《西游记》中有哪几位厉害的妖怪?_百度知道
《西游记》中有哪几位厉害的妖怪?
连老孙都打不过。
提问者采纳
孙悟空的实力级别为A+
这位是假孙悟空,实力不用多说了吧,和真孙悟空一般无二,大战孙悟空,闹到上天入地下海。唐僧:紧箍疼不出;天王:镜子照不出;观音:我也看不出;谛听:我看出来也不敢说……谁都认不出来,最后还是如来老佛爷道出六耳真身并用金钵盂罩住,才被孙悟空一棍子打绝了种……(怯怯的多问一句:假悟空用的棍子是什么材料的?能和定海神针抗衡的说……)
实力评定:A+
当年孙悟空的结拜大哥牛魔王的实力的确很强!大战悟空+八戒一天一夜未分胜负,只是最后没打过哪吒有点让人郁闷……其实老牛有点意思,身负绝技,妻妾成群,亲戚众多,整一门阀大家。不与天宫争斗,只求称霸一方……要不是因为儿子被观音拐走,转而对悟空怨恨,说不定真就给了兄弟个人情,借了扇子让唐僧过火焰山,自己仍然过着逍遥的日子……现在有点儿怀疑观音收红孩儿的动机了……
实力评定:A+
按说这位也是个超强角色——太乙真人的坐骑九头狮子(比九头虫漂亮多了……),但好像对唐僧兴趣不大(那他下界干什么?下界当老大收小弟不成?),与唐僧等人结下梁子完全是因为干孙子黄狮精。法力也确实厉害,一口擒来八戒沙僧唐僧以及玉华国国王全家。抓来后也没蒸也没打算煮,就是拿柳棍鞭子抽,帮孙子们报仇……
实力评定:A+
没有孙悟空打不过的,只有不分胜负的。
除非是如来佛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老大,多答一些,好吗?
狮驼岭三大王
黄风怪 ,会刮大风,悟空奈何不得。
.☆ 红孩儿 ,单pk是打不过的,他内 三昧真火 太厉害了
蝎子精 ,属于土特产妖怪,很严肃的说,悟空受 琵琶曲 的 色诱 干扰严重
多目怪,地球上土特产的大蜈蚣,眼睛MS会发射生化毒气。(蜘蛛精美眉武功太烂,不提也罢)
狮驼岭三大王,严格说三者里只有 大鹏鸟 比较厉害,他是佛祖身边的生物,悟空打不过。
九头元圣,九个脑袋的狮子精,原著上说极为厉害,是太乙天尊的坐骑。
其中与悟空打平手的有3个:六耳猕猴、牛魔王、犀牛精。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漫话《西游记》(未完成)
明代章回小说《西游记》是古白话神魔小说的经典。“取经”一事取自唐陈袆(一名祎),法号玄奘法师者,私越国境,历十七年至印度取经的历史。《西游记》假托唐僧取经而呈现明代世俗,是比较明显的。其一,虽曰唐朝,但多处显露“锦衣卫”“司礼监”等明代政制。其二,“取经”的缘起有三个方面:1、如来认为“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2、大唐皇帝听从判官嘱咐,要办水陆大会,以达到“后代绵长,江山永固”的目的,但玄奘的“小乘佛经”起不到这个作用,于是皇帝与唐三藏结为兄弟,命其奉旨取经。3、唐僧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可见,叙事的重点已经不是玄奘出于提升佛法的自觉性,而是借用取经来搭建《西游记》的整体叙事框架。其中,唐僧不过是一场事先策划好的戏剧的棋子,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忠”和宿命论。其三,虽说是取经,但《西游记》的角色定位都没有神圣感,而多有市井腔调。迂腐自私的唐僧,自大油滑的孙悟空,自私庸俗的猪八戒,权欲强烈的观音,以及其他诸多角色,都呈现了市井百态。其四,《西游记》的宗教多家交融,禅宗道学与“心学”、儒学、世俗精神、明教思想混合,并非纯粹的佛理和道教思想。其五,全书自第十三回往后,主要叙述中原之外的国土。然《西游记》诸多国名都为作者信口编造,民风世俗大都以明代为蓝本。其六:《西游记》并非文人的个人独创,而是编著者在整理前代民间传说、平话、戏曲杂剧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因而小说带有民俗特色的同时,也夹杂了不同时期的市民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编著者在连缀多个故事片段时,难免出现疏漏和顾此失彼的问题,导致全书中有不少前后矛盾之处。
百回本《西游记》来由
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金陵刊行的世德堂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百回刻本。此前,唐天宝年间《降魔变文》所写斗法与《西游记》中斗法相似。天一阁《录鬼簿》存目的元人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已佚。宋话本(一说元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白衣秀才为“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并记有白虎精腹内吐出小猕猴,王母蟠桃会上偷桃,途经女人国,竺国授“心经”,王某续弦孟氏将痴那推入江中、法师剖鱼解救等事例,与《西游记》内容有相似之处。宋元话本《梅岭失妻记》载有申阳洞猢狲精号为齐天大圣,抢劫陈巡检之妻的故事。金人董解元《西厢记弹词》提及了三藏取经。其他杂剧也有提及,不赘述。元末明初杨暹(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出现关于唐僧身世、取经缘由、大闹天宫、收服猪妖沙僧等故事。其中《鬼子母揭钵记》与《西游记》中红孩儿一段相似。书中还出现了十万天兵擒大圣,猪八戒娶媳妇,火焰山遇铁扇公主等较为详细的描述。唐僧途经女人国和火焰山,则前人的本子里已有。又有杨致和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和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与《西游记》都为明代作品。前二者与后者孰前孰后,多数学者赞成杨、朱本在《西游记》之后。于公元1408年编纂完成的《永乐大典》存有“梦斩泾河龙”的残文。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前后,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编纂的《朴通事谚解》载有“车迟国斗法”的片段。有学者认为大典本是《西游记》祖本。也有学者认为祖本另有所在。
另,清人将元丘处机弟子李志常编纂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张冠李戴为《西游记》,致使《西游记》作者为丘处机的传言声势浩大,如今基本被认定为谬误。世德堂本《西游记》上没有作者署名,只有“华阳洞天主人校”。有学者考证,“华阳洞天主人”是吴承恩的好友李春芳。胡适先生据丁晏《石亭记事续编》所述,找到天启《淮安府志·艺文志》中的一条“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又根据阮葵生《茶余客话》所述“旧志称吴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今不知‘杂记’为何书。惟《淮贤文目》载先生撰《西游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皆乐道之。”推论得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现代学者也补充指出《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与《西游记》创作年份接近(反驳者认为这两篇内容与《西游记》相悖,非出自一人之手),《西游记》内容与吴承恩经历相符,且多有淮安方言。
但有学者质疑胡适的考证。日本学者矶部彰指出:一、按照目录学惯例,《淮安府志》的艺文志是不收录小说的。很难保证吴承恩的《西游记》不是另一部游记。其二、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舆地类》中,“清楚地写着吴承恩西游记”。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不是小说而是游记。(反驳者认为该书目颇多谬误,不足为证。)现代学者补充指出,《西游记》中杂有多地方言,且目前资料未能证明《西游记》的创作与吴承恩之间有直接联系。同时,《西游记》有一回名为《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吴承恩如此糟践名字,值得质疑。
辩论双方又比较《射阳先生存稿》中的诗文与《西游记》的诗文,得出的结论却相反。接着,双方又比较了《射阳先生存稿》与《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结果也是一笔糊涂账。
另,明代盛于斯在《休庵影语》中提到“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
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其中提出,在金陵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之前,有一个来自开封周王府的抄本。这一信息与陈元之序言中的“:“《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藩王自制。”产生联系。但同时,学者黄永年指出周弘祖《古今书刻》载有鲁王府刊刻的《西游记》,而周弘祖逝世于万历初年,则百回本的初刻本应为嘉靖年的鲁刻本,而陈元之所谓“壬辰”不是万历二十年,而是嘉靖十一年。且从史料看,鲁端王是位“游戏无度”之人,与《西游记》风格近似。若刻本为嘉靖十一年,则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只有二十岁左右,实为可疑。但此论有待材料佐证。
《西游记》中疑惑举隅
1、第一回中,石猴发现水帘洞,文中称:“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但是,石猴发现水帘洞后,“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接着拜师学艺数年,此后在天宫做弼马温“上界去十数年”,又在天宫管理蟠桃园“百十年”,此后在太上老君炼丹炉中待了四十九年,在五行山下待了五百年,终于到了唐朝贞观年间。那么,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往前推算九百六十多年,应该是战国中期,那时还没有楷书。
2、第八十六回之前,凡遇到妖魔,都是唐僧喊苦,八戒闹散伙,孙悟空呵斥他们为脓包。但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却写道:“行者道:‘这是分瓣梅花计,把我弟兄们调开,他劈心里捞了师父去了。天,天,天!却怎么好!’止不住腮边泪滴。八戒道:‘不要哭,一哭就脓包了!横竖不远,只在这座山上,我们寻去来。’”人物性格一反常态,令人疑惑。
3、第三十七至三十九回,文殊菩萨坐骑青毛狮子化为妖精,把乌鸡国王推入井中。第七十五回,狮驼岭三魔之一的青毛狮子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一而再的监管不力,令人疑惑。
4、第四回中,孙悟空有六个结拜兄弟。此后,除提及平天大圣牛魔王之外,其他兄弟都无影无踪。杨戬剿敌都请梅山兄弟帮忙,而孙悟空为何不找其他兄弟帮忙呢?书中缺乏前后照应。另外,第二十八回说,杨二郎率领的是梅山七兄弟,第六十三回说,杨二郎率领的是梅山六兄弟,前后不一。
5、第二十二回,师徒遇到流沙河,八戒让孙行者驾筋斗云把唐僧驮过河,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可是,此后数回妖精多有弄风抓走唐僧。第九十一回,犀牛怪在行者眼皮底下“把唐僧抱起,驾风而去”,行者居然追不上。第八十一回,金鼻白毛老鼠精竟“把唐三藏摄将去云头上,杳杳冥冥,霎霎眼,就到了陷空山”。可见前后不能自圆其说。
6、唐僧西行,多数妖魔只能认出他是和尚,却不知他是唐僧。可唐三藏师徒逢人便说其为“东土大唐驾下御弟三藏法师”,唯恐天下不识,且一次次招来杀身之祸却毫不吸取教训,令人疑惑。并且,从一些回目中可见,唐僧并非全无防人之心的人。例如第十六回老和尚请求观看袈裟,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由此可见,唐僧不顾安危,自报家门,不合常理。
7、第五回,孙悟空盘问七仙女时,仙女提到蟠桃盛会“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可为何佛祖此时没有来,而要等孙悟空逃出炼丹炉,玉帝“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他才到?
孙悟空评论
《太平广记》载淮水怪无支祁与孙行者的关系,见于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无支祁是他姊妹”一句。印度史诗《摩罗衍那》中猴神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关系,属于猜测。其中,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考证《摩罗衍那》由“海上丝绸之路”于宋代传至福建等地,且泉州开元寺南宋石塔猴头人身浮雕旁有“猴行者”三字。此外另有二说。其一,晚于玄奘40多年而西行的释悟空(俗名车奉朝),其取经事迹多有流传,且“悟空”二字存在相似。其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载有一胡人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胡僧与“猢狲”音近。但此人未与玄奘一同离开唐朝边境,因此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无此记载。又,敦煌榆林窟中作于公元1038年到公元1227年之间的、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壁画《水月观音图》和《普贤经变图》中除唐僧外还出现“猴行者”的形象,可见明以前,唐僧与猴子的关系由来已久。
史料只能证明《西游记》前,猴行者与取经故事之间存在关系,但《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与之前的猴形象依然不同。
百回本中的孙悟空在保唐僧取经途中,主要展现出的是偷鸡摸狗、七十二变、设置计谋、广泛求助的本事,纯粹靠自身法力和武力打败的对象只有:1、白骨精。2、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3、乌鸡国妖魔。4、车迟国三魔。5、蟒蛇精。6、蜘蛛精。7、朱紫国金毛犼。8、比丘国鹿精。9、玉兔精。10、众多小喽啰、小妖精和普通强盗。其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乌鸡国妖魔和朱紫国金毛犼都是有后台的妖精,被太上老君、文殊菩萨、寿星、太阴星君和观音纷纷收服,孙悟空还未能最终打死他们。而制服白骨精的代价,是被唐僧驱逐。制服的蜘蛛精,也是之前孙悟空不屑于出手的女流之辈。孙悟空与其余主要妖精的对战情况是:白龙、八戒、熊罴、沙僧、红孩儿、通天河怪都由孙悟空请观音收服。孙悟空找灵吉菩萨收服黄风怪,找奎星官收服黄袍怪,找西海龙王太子收服黑水河鼍龙,找昂日星官收服蝎子精,找文殊、普贤、如来收服狮驼岭三魔,找如来收服猕猴精,找二郎神打败九头怪,找天兵天将制服罗刹女和牛魔王,找毗蓝婆菩萨打败蜈蚣精,找李天王收服金鼻白毛老鼠精,找太乙救苦天尊收服黄狮精。另外,小雷音寺黄眉童子由弥勒佛收服。总之,孙悟空西行时所谓的降妖除魔,是要大打折扣的。
于是,历来就有这样看法:取经途中的孙悟空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相去太大。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一,孙悟空愿意保唐僧最初的动机是想脱离五行山。在戴上金箍之前,他与唐僧的师徒关系是口头契约,是以报答唐僧解救之恩为基础的。但两人相处中行者发现,唐僧是一个挑剔迂腐、对徒弟傲慢且遇事脓包的不济的长老,孙悟空于是非常懊恼,撕毁契约。但龙王用“圯桥进履”的典故劝行者:“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对孙悟空而言,他已经是妖仙,吃了蟠桃金丹,又有七十二种变化,可以长生不老。只是缺少一个正果的名头。玉皇大帝封了他“齐天大圣”,他希望如来也封他一个名头。但唐僧的言行让他意识到“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可惜孙悟空中了观音的计而戴上金箍,他“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但金箍过于厉害,行者只能降服。行者虽然埋怨菩萨“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伤了我几句,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但依然只能被迫选择保唐僧,到西天混一个正果。在第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其中道出了孙悟空的取经心态。因此,取经非孙悟空自愿,当然不可能一路上积极降妖。途中他多次唆使猪八戒巡山、背尸体、揭皇榜、打前锋,就体现了他的油滑消极一面。而凭他的本事,自保定然没有问题,因而他一路上极为戏谑乐天,常常玩世不恭,多次说,抓些妖怪耍耍。例如行者参与流沙河一战,就是因为“个把月不曾耍棍”。
其二,孙悟空知道唐僧的前世是金蝉长老,非常清楚唐僧取经途中必然会遇到灾难,而且他逐渐明了这些灾难背后的策划者,因而没有必要和妖怪硬拼。例如第二十三回,四位菩萨测试禅心,就暴露了如来设定九九八十一难的计划。孙悟空识破这点后,几次表示不满。例如,第三十五回,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观音向太上老君借来考验唐僧的,对此,“大圣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摹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第三十九回,乌鸡国青毛狮子是奉佛旨差来的,对此,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因而,孙悟空在取经途中,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
其三,要保证唐僧在八十一难中遇挫,就不能将孙悟空描述得过于强势。就平话艺术来讲,若一部《西游记》从头至尾都如:唐僧遇黄袍怪,大圣一棍将其打死;唐僧遇红孩儿,大圣与其斗法三十回合,一棍将其打死;唐僧遇独角大王,大圣使个定身法,一棍将其打死……则内容毫无波折趣味,也成不了百回本的长篇神魔经典。同理,凡抓住唐僧的妖精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立刻吃唐僧肉,也是编著者有意为之。值得一提的是,如来托付观音找寻取经人时,给了五样法宝,其中称:“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其中暗示唐僧一路不会被吃,且遭到的“毒害”都是如来有意为之。另外,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炼成火眼金睛也为下文做了铺垫。火眼金睛怕风、怕烟、怕光,因此遇到黄风怪、红孩儿等妖魔孙悟空就难占上风,而取经路上弄风放烟的妖怪恰恰很多。
其四,孙悟空在被如来镇压之前,已经是太乙散仙。他“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由于他受了仙箓,就不再是妖精了。他与妖精拼个你死我活,是有失身份的,而收服或招安妖精才是正道。
其实,对于大闹天宫,人们也存在误读。孙悟空“闹”天宫,主要做的事情是偷吃蟠桃、偷吃御酒、偷吃金丹,而且吃完后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根本没有存心与天宫作对的意思。玉皇大帝听说蟠桃被偷,御酒被喝,金丹被偷时的心理是“悚惧”“疑思”“大惊”,等听到孙悟空欺骗赤脚大仙时竟然假传谕旨,才“大恼”,令天兵天将捉拿猴子。而孙悟空根本不想“闹”,例如天兵天将打上门来时,孙悟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最终是被迫迎战。十万天兵捉不住行者,却是令人疑惑的。
另外,玉皇大帝对孙悟空采用的“镇压”和“招安”的交替策略,最终破产了。统治者以己度人,试图把猴子纳入体制内部的做法,与孙悟空追求世俗自由的心理格格不入。这隐射了明代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与中央集权的道统观念的冲突。对这一点,后文会有阐释。
以上论述证明,虽然孙悟空很有手段,但依然遭到强权的欺骗和镇压,受到金箍的束缚,被迫保唐僧取经。不过,虽然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他不像八戒,一遇危险就喊分家当散伙。而是非常看重“齐天大圣”的威名,不肯示软。他又心高气傲,有了八戒和沙僧后就再也不挑担子。在三打白骨精之后遭唐僧驱逐,他称:“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这时,“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可见,孙悟空是位个人主义和大男子主义者。当然,行者也曾认可八戒能降妖,且有过“贤弟”的称呼,但多半为戏谑之语。其次,他也心狠手辣。被唐僧逐回花果山后,孙悟空把千余名猎户全部打死,并鼓掌欢笑。第三十一回,孙悟空抓住黄袍怪与公主所生的两个孩子,嘱咐八戒、沙僧:“你两个驾起云,站在那金銮殿上,莫分好歹,把那孩子往那白玉阶前一掼。”以便激怒妖怪,结果“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第四十回中,唐僧让孙悟空驮红孩儿,行者想:“行此险峻山场,空身也难走,却教老孙驮人。这厮莫说他是妖怪,就是好人,他没了父母,不知将他驮与何人,倒不如掼杀他罢。”再次,孙悟空十分崇尚武力。他向龙王索要宝贝,到地府强销死籍,都是靠武力。第十六回,他威胁庙里的和尚:“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他对土地神祇等小官也是拳头相向,多次讲“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综合了上述特点的孙悟空形象,却依然广受喜爱,只因该人物带有浓厚的童话色彩,满足了市人的某些期望和幻想。由此也能窥探明代市人的某些心理。归结起来有三点:其一,是集合了所有超人的修为。孙悟空随须菩提祖师修炼,能“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且通过七十二变逃脱了菩提祖师预言的“五百年后的劫难”。他在炼丹炉内铸就铜头铁臂。有如意金箍棒这般冷兵器时代的终极武器。他来去如风,可昼夜不睡,五百年间只吃铜汁铁丸且冻饿不死,又有千里眼顺风耳,可谓完人。其二,是获得官方认可的法外特权。他见玉帝只是唱喏,打着保唐僧的旗号在天宫来去自如,要借任何法宝都无阻拦。他以非官员的身份到各地都能得到地方神祇的接待。其三,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哪怕取经不成,依然可退守花果山,称美猴王(按:此为戏谑之语,因为书中提到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孙悟空臣服于如来。
《西游记》中反映的佛与道
本书几处涉及佛教的说法令人疑惑。摘录如下:
其一,第六回杨戬战大圣,太上老君欲以金刚琢击孙悟空时,对观音菩萨解释宝物时说:“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所谓“化胡为佛”指道教传说,称老子曾入天竺成为佛陀,教化胡人。西晋道士王浮还特意编著《老子化胡经》抨击沙门。此处,太上老君当着观音菩萨的面提及此事,挑衅色彩未免过浓。另,元宪宗和元世祖时,道教因在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中失败,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经印板尽行焚毁,致使元修《玄都宝藏》经板也付之一炬,损失惨重。现保存的唯一一部道藏是明英宗正统九年至十年的《正统道藏》。因此,对道教人士而言,他们对《老子化胡经》一事历来是讳莫如深的。《西游记》编著者似乎对此并不了然。当然,另一种猜测是,编著本书之时,恰是明代道教势力压倒佛教之际,“化胡为佛”的说法再次抬头了。
其二,第十一回中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二臣对曰:“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伏乞陛下圣鉴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陈者,罪之。”然而,北周武帝三教分次见于《周书》卷五《武帝纪》:“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可见,周武帝是灭佛的典范。大慧禅师,是唐代高僧一行,生于唐高宗年间,唐太宗时尚无此人。“五祖投胎”“达摩现象”都见于宋普济《五灯会元》所载。达摩与弘忍为禅宗祖师,禅宗是以大乘空宗为基础的。《西游记》称大唐只有小乘,无大乘佛教,可两位官员却以禅宗为据驳斥萧星佛教有悖伦常的论断,一来文不对题,二来无中生有,不知唐太宗听完后有何可喜?
其三,第五回大圣言:“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第二十四回:“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第二十五回:“却说那大仙自元始宫散会,领众小仙出离兜率,径下瑶天,坠祥云,早来到万寿山五庄观门首。”第三十五回:“只见那霞光万道,咦!缥缈同归兜率院,逍遥直上大罗天。”对这几处记述,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兜率”一词本为佛教用语,兜率天为一生补处菩萨的住处。例如,相传弥勒菩萨即为一生补处菩萨,将于释迦牟尼后降生娑婆世界。“兜率”在道教中常被翻译为“兜术”。《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中记有“第四天名兜术天,一名寂然天,天上又别置三天之号,皆隶於兜术天。元始天王所治兜术天,去第五天千二百四十万里。”可见,兜率天在道教中属元始天尊所居,非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应该在何处呢?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记载,道教三十六天,最高层为大罗天,三十三天为太清境大赤天。《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天宝君治在王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也。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中指出,元始天尊居于三十六天大罗天,而太上老君之处应该为三十三天大赤天,而非离恨天兜率宫。
其四,《西游记》中,三藏法师在去往西天之前所念的经书有:《受生度亡经》(文中有时称之为《受生经》或《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弥陀经》(即《佛说阿弥陀经》)、《孔雀经》、《华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为乌巢禅师传授)、《梁皇忏》(文中提到的《梁皇水忏》应是《梁皇忏》和《慈悲三昧水忏》)。其中,《金刚经》《法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孔雀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都为大乘经典,这与本书所谓唐三藏前往西天求取大乘佛经自相矛盾。
如上所述,《西游记》编著者对佛教似乎不甚了了,另外文中多有毁僧之语。由此,才引出这样一段轶事:老版《西游记》导演杨洁邀请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片名,遭到拒绝。赵朴初先生的理由是,《西游记》贬低了佛教界视为伟人的玄奘。不过,纵观《西游记》,虽然其没有展现正确的佛教信息,但却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某些现象。现对上文的第四点进一步展开分析。
文中,唐三藏所念的《华严经》《般若经》《梁皇忏》《法华经》《孔雀经》等篇目,与明太祖朱元璋拟定的“道场诸品经咒布施则例”中的篇目非常相似,现摘录如下:
華嚴經一部錢一萬文、般若經一部錢一萬文、內外部真言每部錢二千文、涅盤經一部錢二千文、梁武懺一部錢一千文、蓮經一部錢一千文、孔雀經一部錢一千文、大寶積經每部錢一萬文、水懺一部錢五百文、楞嚴咒一會錢五百文。(朱元璋,《钦录集》,页59。)
朱元璋颁布这一则例的目的,是要规范教僧诵经的收费,并限定教僧的经济收入额度。原因是,僧人受民众委托诵经时开出的价目不一,有的妄立条目,向民众索要钱财。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需要明太祖拟定则例呢?原因是,民间的所谓孝子顺孙希望借助僧人诵经达到报恩的目的,同时世人希望邀请僧人做一些经忏法事来超度亡灵、消灾除厄。由于民间这一需求的增加,使得从事经忏法事的僧人越来越多,并且由于经忏程序简单易行,使得不少追逐利益的世俗之人也混迹僧人之中,导致经忏业鱼龙混杂,收费不一。那么,僧人的经忏事业是如何发展,从而在世人中蔚然成风的呢?
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若瑜伽者,亦于见佛刹处,率众熟演显密之教、应供,是方足孝子顺孙报父母劬劳之恩。以世俗之说,斯教可以训世,以天下之说,其佛之教阴翊王度,可也。”正是由于瑜伽教的这一利于世俗教化的功能,才使得朱元璋对其大为支持。
上述引文中的“瑜伽教”,是指承袭密教瑜伽系统余韵的明代瑜伽教。瑜伽分为大乘瑜伽、中观瑜伽和密教瑜伽。密教瑜伽的“瑜伽”是指“密教行者”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释袾宏《竹窗三笔》)密教瑜伽唐代传入中土,到了宋代,其余部分都散逸,只剩下了法事。到了宋代,密教瑜伽的法事和巫术、道教法术杂糅起来,教僧通过“掐诀”和“步罡”等手段施行法术,起到超度鬼魂,消灾招福的作用。正因为瑜伽教的法事可以起到这些作用,因而在民间广泛传播。社会上流行的经忏法事,就是水陆道场,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等。水陆法会,不仅在民间很流行,而且在王公贵族,士族阶级中也很流行。
在明代瑜伽教文化背景下,《西游记》中多处对此有所反映。例如,凤仙郡久旱不雨,郡守“为榜聘明师,招求大法事。”唐太宗还魂后,操办水陆法会,超度阴间无主的冤魂,之后听说“西天大雷音寺有三藏真经,可以超度亡者升天”,就差唐三藏前往取经。唐三藏念诵《度亡经》《观音经》《法华经》《孔雀经》给刘伯钦的亡父超度,之后其父托梦称:“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又,明代瑜伽教杂糅了道教和巫术,以口诀咒语显示无穷的威力,也多见于本书。例如孙悟空受了须菩提祖师的指点,学到了避水诀,从而到龙宫抢得了金箍棒;学到了筋斗云的口诀,从而来去转瞬十万八千里;学到了定身法,得以摆脱七仙女而至蟠桃园偷吃御酒;学到七十二变的口诀,从而逃过五百年后的劫难。当然,须菩提祖师传授口诀的特点,可能与全真教更为相似,下文将有论述。唐三藏通过佛传的《紧箍咒》牢牢控制孙悟空。牛魔王与罗刹女的芭蕉扇,也有变大与变小的口诀。全书出现77次“咒语”,95次“诀”,可见瑜伽教的文化影响之深。
再,据小说《金瓶梅》,可以看到明代瑜伽教僧办一天水陆法会,就有六千文钱的进账,可见获利丰厚。进而一时间唯利是图的风气越演越烈,僧俗混淆,寺院成了罪恶的渊薮。于是,官方的史料或笔记小说戏曲,充满了对僧尼的鄙视和嘲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五庄观两个道童“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第四十四回,车迟国的僧人诉苦说:“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我们没奈何,只得在此苦捱。”第五十六回,一伙强盗遇到行者,说:“晦气呀!把一个富贵和尚放了,却拿住这个穷秃驴!你好道会做裁缝?我要针做甚的?”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猪八戒说:“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这些都可看出明代瑜伽教经忏法事在与世俗交往中出现的堕落一面。
综上,本书虽然不明佛旨,却以市人之笔记录下了明代瑜伽流行的侧面。并且,还呈现了当时佛教与道教、理学的交融关系。这种交融关系既体现在小说所使用的术语和诗赋,也体现在小说所创设的情节。例如须菩提祖师“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又如,海上菩萨向太上老君三借童子托化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太上老君与菩萨赌胜,拔了杨柳放到炼丹炉里;收服牛魔王时,哪吒、李天王奉玉帝旨意前来降服,而佛祖也派了五台山、峨眉山、须弥山、昆仑山的四大金刚前来抓捕,最后牛魔王称:“莫伤我命!情愿归顺佛家也!”等情节,似乎佛道的关系很是热络。当然,本书中,也隐含着佛道两派的较劲。
佛教与道教的对抗最激烈的段落分别是车迟国和比丘国。车迟国三位道士呼风唤雨,使得国王认为僧人无用,统统被发配做了奴隶。孙悟空与道士斗法,以和尚的胜利告终。其间,行者、八戒和沙僧还在三清殿亵渎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比丘国的国王因贪恋女色而身体羸弱,听信国丈道士之言,要食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唐三藏反对如此无道,指出:“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然而道士国丈却嘲讽唐僧:“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俗语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祸。”并称“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结果,孙行者降服道士,原来是寿星的白鹿,以和尚的胜利告终。
因此,《西游记》可谓毁僧谤道,是以世俗趣味来挪用佛道知识的。但是,全书的篇目和文中的诗歌多次谈及道教,而且可谓微言大义,因而对所谓的“毁僧谤道”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做一番考查。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至七十一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途经朱紫国的故事。其中出现了名叫张伯端的紫阳真人。真人送给朱紫国王女儿一件五彩霞衣,保全了其清誉。张伯端确有其人,他是北宋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所谓内丹,是道教中与外丹相对的一种修炼方法。唐代六帝时期,由于屡屡出现帝王贵胄服用丹药丧命的事件,使得人们意识到外丹修炼的危险。而内丹修炼,则是以人身精气神为“药物”,无论男女,得诀即可修炼成仙,从而得到人们的迷信。到北宋时期,张伯端继承了钟吕派的内丹学说,以追求“天仙”为修炼的宗旨,并以诗词曲等体裁写成了内丹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悟真篇》。张伯端内丹学说经石泰、薛道光传至南宋陈楠,陈楠著有《翠虚篇》。到了元初,由于北方王重阳的全真教崛起,成了金丹派的主导,所以南方的这一派被划入了全真教,称为南宗。《西游记》的回目、文中的诗词内容以及人物对话内容,便与全真教南北宗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第十四回篇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就是照搬张伯端的《即心是佛颂》。当然,这也反映道教和禅宗的密切关系。乌鸡国一节,孙悟空用九转还魂丹救活国王,其中就有《翠虚篇》九转金丹的影子。比丘国孙悟空用“乌金丹”治疗国王,也呈现了金丹的奥妙。又如本书中有来自冯尊师的《苏武慢》“试问禅关,参求无数”;有来自马钰的《南柯子·赠众道友》“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瑞鹧鸪·赠众道契》“修行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有来自张伯端《悟真篇》中的《西江月》“前弦之后后弦前”,等等。通过比较《西游记》诗文与《悟真篇》《翠虚篇》《金丹大要》《中和集》等典籍,解读本书中的一些道教名词与人物的对应关系,将有助于理解《西游记》所反映的道教文化。
例如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中,沙僧自述中有一句:“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其中,“婴儿姹女”“木母金公”作何解释呢?五代崔希范《入药镜》彭好古注:“婴儿者,金也,水也,情也;姹女者,木也,火也,性也。”全真教马钰《示门人》:“水火是婴姹,婴姹是阴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由此,在沙僧自述中,“婴儿”与“金公”是指代同一对象,“姹女”与“木母”指代同一对象。从《西游记》回目《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可以推测,“金公”指孙悟空,“木母”指猪八戒,且书中指出“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在第一回须菩提祖师就说道:“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孙悟空在自述时也提到:“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当然,孙悟空这一句的“婴儿姹女”是指自己是天地阴阳之神气相结合,孕育的圣胎。孙悟空在第七十一回的自述中说:“生身父母是天地,日月精华结圣胎。仙石怀抱无岁数,灵根孕育甚奇哉。”也是指其为婴儿姹女交合而成,是灵根之化身。
上文还提到一个名词“黄婆”。《西游记》中,“黄婆”指沙僧。如“黄婆别主求金老,木母延师奈病颜。”“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在本书中,还用“刀圭”指代沙僧,例如八戒大战流沙河时有诗云:“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由此,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以“金公”(“婴儿”)“木母”(“姹女”)“刀圭”(“黄婆”)相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悟真篇》中有三首绝句展示了三者关系:“(第二三首)火生于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祸发必因斯害己,要须制伏觅金公。(第二四首)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结亲情。(第二五首)姹女游行各有方,前行须短后须长。归来却入黄婆舍,嫁个金公作老郎。”这三首绝句也就解释了《西游记》中许多情节安排上的用意。例如,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有天罡变化,并非毫无能耐。但往往不会主动请战,不懂谋略,被行者斥为“呆子”。但是,猪八戒容易搬弄是非,例如他怂恿唐僧念《紧箍咒》,逼走孙悟空,导致三藏遇难。因八戒而遇难,最终都是通过“觅金公”来制伏妖魔的。而“金公”孙悟空是东海傲来国的,被观音用金箍收服,寄为唐僧徒弟向西取经。而自从收服猪八戒后,《西游记》中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孙悟空和八戒的“内斗”和戏耍。八戒遇事就喊散伙,是取经队伍中的一股离心力,但幸亏有“黄婆”沙僧,使得八戒“归来却入黄婆舍”,与孙悟空配合剿灭妖魔。
因此,有学者认为《西游记》虽然明写师徒四人求佛取经,但又处处渗透全真教的修炼教义,向人们指出师徒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修行,最终得道成仙的奥义。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一方面宣扬全真教的教义,一方面又在车迟国和比丘国的相关叙述中诋毁道教呢?因为,道教由元代发展到明代,分为两大派别:正一教和全真教。正一教为符箓诸派的总和,而全真教为丹鼎炼养派的代表。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的态度,也是以治国安邦为出发点的。他指出:“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其中,“教与正一”的“教”就是前文所述的瑜伽教,而“正一”便是正一教。朱元璋的态度奠定了整个明朝倾向正一教而忽视全真教的情况。正一教完全凌驾于全真教之上,得到明代几乎各任皇帝的信赖。就如车迟国的道士一样,正一教的道士祈雨驱鬼,“间有小验”,曾一度被朝廷委以要职。而全真教则被上层阶级忽视,只能在民间获得流传。正一道日趋腐化,比丘国国王贪恋女色,要采阴补阳,也就隐射了嘉靖皇帝。据《万历野获篇》记载,为了取用女童的初次月经,仅仅在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之间,嘉靖就命人从民间选取八至十四岁的女孩进宫,共四百六十名。
另外,由于从元至明全真教的衰落,使得全真一派不断高扬王重阳的“三教合一”,这一点就解释了《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的形象即像全真、又像禅师、又带有明代理学家的色彩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道家出身的孙悟空对禅宗好像也很熟悉。而,在车迟国一节,孙悟空分不清三清和菩萨,似乎是编著者对正一教的暗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如来佛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