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梨树买家哪有原材直径40公分杜梨树价格100cm

发布时间:
行业类别:
郑重提示:
发布企业:
发布 IP :
详细介绍 ()
&&&&&莱芜市安泰土工材料有限公司为您提供树县渗板优惠销售孙总。&&&&
哪里有土工材料,莱芜市安泰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是你最好的选择,公司有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采用优质的原材料,生产出最优质的;盲沟管、土工席垫、透、、、、、、、、止水带、等土工材料。公司集订单、生产、、售后为一体销售模式、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头企业,是您采购材料的最佳选择。新型的材料,为您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缩短了工期,完成最高质量的工程。孙经理在此恭候你的电话;;&&&&
产品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且高于国家标准要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先进土工膜生产线,复合土工膜生产线,生产线,公司所生产的土工材料具有幅宽大,强度高,寿命长,耐腐蚀,抗老化等特点,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利,铁路,隧道,垃圾填 埋场,人工湖,等基础建设工程,均受到了用户及专家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止水带的选择应根据构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变形缝变形量及水压、止水带的使(应)用工作环境、经济因素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土工席垫(排水网)的说明及施工方法
1、土工席垫是一种以乱丝熔融铺网而成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它耐压高、开孔密度大,具有全方位集水、水平排水功能。
2、土工席垫与无纺土工布复合后,能在掩埋的封闭覆盖层之下,将汇集渗透过土壤覆盖层的雨水或堆场本身排放的污水,利用其独特的排水功能,按照工程要求从土工席垫夹层中有序排放,而不会形成淤堵。因此可以避免因土壤覆盖层吸水饱和而产生可能的滑动问题。
3、土工席垫既能排水,同时也可排放土壤(特别是垃圾废弃物)中因发酵产生的,在垃圾填埋场中应用尤其适用。
4、土工席垫与HDPE结合应用时,同时能起到很好地保护HDPE膜不被穿刺的作用。
5、土工席垫规格及性能 土工席垫目前宽度为100cm-200 cm,厚度为1cm-6cm ,抗压强度250~1000 kpa。并可根据工程要求订做规格和性能的产品。
施工程序:
1、首先对准备施工的场地进行清扫和清理,不应有浮土、石块及砼凸起物或其它尖锐物。&&&&
2、将渗排水片材按要求平铺在场地上,当排水场地长度超过渗排水片材的长度时,需要进行连接。连接方式采用扣,尼龙扣间隔8-10cm。宽度方向不需要连接。
3、在挡土墙或女儿墙处安装导水块,导水块主要起聚集雨水并将水从泄水孔排走的作用。导水块采用宽100-200mm,厚度50mm的塑料渗排水片材裁剪。安装长度根据排水场地宽度确定。
4、排水垫及导水块安装完毕后,铺设土工织物,两块土工织物搭接时,搭接时重叠宽度不小于200mm。
5、土工织物铺设至女儿墙或挡土墙时,翻卷到超过导水块高度hmm,一般h=100~150mm。将土工织物双折,再用土工织物固定带固定在女儿墙(或挡土墙)上。
6、土工织物固定带是50mm宽,8mm厚的木条浸涂,用钉钉在女儿墙(或挡土墙)上,以固定土工织物。 7、经导水块汇集的水由泄水孔排至天沟或雨水沟,泄水孔位置在儿墙(或挡土墙)下部,泄水孔大小120mm×60mm,两个泄水孔间距1-2m
&&&&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云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 联系电话:,欢迎您的来电咨询!
&&&& 本页网址:
&&&& 推荐关键词:
免责声明:“梨树县渗排水网板优惠销售孙总”信息由相关发布企业发布,云商网对此不对信息真伪提供担保。
风险防范建议:合作之前请先详细阅读本站。云商网保留删除上述展示信息的权利;我们欢迎您举报不实信息,共同建立诚信网上环境。
Copyright & 2010
&公安机关备案号:<font color="#
当前时间: 11:42:29想学养殖?想学种植?来创业技术网吧,这里几乎是全中国最齐全的养殖、种植技术教学视频网。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
>> 利用废弃梨枝栽培香菇(致富视频)
本类点播TOP10
本站最新TOP10
人气:1095
利用废弃梨枝栽培香菇(致富视频)
状  态:全集
类  型:
地  区:
推荐星级:
加入日期:11-11-30
内容相关:
下载地址:
播放地址1号(来源:Flv文件&)
&--------------------------------------------------------------------------------------------------------------------------------------------------------------&&&
利用废弃梨枝栽培香菇(致富视频)
&&& 每年梨树经过修剪和嫁接,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树枝。本期节目介绍一种以废弃梨树枝为原料,栽培香菇的技术。这一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菌林矛盾”,还变废为宝,为广大梨树种植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渠道,也为菇农提供了一种新的优质原料。
相关技术知识:
香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 概述
香菇是世界上第二大宗食用菌,也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一。我国栽培香菇历史悠久,从古书上推断,我国民间栽培在宋朝末期已初具规模,距今约有八百年历史 ,是世界上栽培香菇最早的国家,目前世界上香菇总产量最多的是日本,我国居第二位。
& 香菇肉质脆嫩,香郁诱人,滋味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佳肴和佐料。它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类及多种维生素。香菇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远远超过一般粮食、蔬菜和水果。故有“素中之荤”、“菜中之王珠称誉。
香菇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香菇性平,味甘,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化痰理气,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民间常用香菇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压、治头痛、头晕,预防感冒、防治各种粘膜溃疡,皮肤炎症,身体衰弱,牙床坏血及婴儿佝偻病。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证明,香菇所含的香菇素可防止胆固醇过高;所含的1·3-β-葡萄糖苷酶有抗癌治癌作用,近期日本医学界报道,香菇对防治艾滋病有较显著效果。故又将香菇称誉为“八十年代的菌星”。
在掌握了香菇生产发育规律以后,可用人工繁殖的菌丝做菌种,这就改变了过去主要靠孢子自然传播的老方法,由于这项改进,近几十年来,香菇的栽培范围和产量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从1957年起,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始了木屑栽培研究。1979年大面积栽培成功,近年来福建等地又发展了塑料袋人工段木栽培。为香菇生产闯出了新路。现在,代料栽培已从单纯用木屑发展到用甘蔗渣、玉米轴、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香菇原料来源广、产量高、生产周期短,并有利于工厂化生产。
香菇在国内市场销路好,仅香港84年年纳量就达二千吨以上,东南亚年纳量一千五百吨,欧美等国家也大量进口。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一直上升,价格也在上涨,而且供不应求。所以,发展香菇生产是有利可图的好门路。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香菇在分类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
一、& 形态特征
香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子实体由无数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呈绒毛状,具横隔和分枝,粗2—4微米,菌丝不断生长繁殖,相互集结为菌丝体,呈蛛网状,菌丝体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根、茎和叶,香菇的任何一部分组织均由菌丝组成,取香菇的任何部分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都可萌发新的菌丝,菌丝不断生长,一部分菌丝则在适当条件下发育分化成子实体,菌丝老化后形成黑褐色菌膜,这种菌膜与香菇菌盖外部是同一种物质。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的繁殖器官,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子实体上面产生的孢子即为种子。香菇子实体是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
①菌盖:菌盖是菌褶的依附,产生担孢子场所的保护器官,力盖直径一般3—15厘米,颜色和形状随着菇龄的大小,受光的强弱及其营养的丰缺而有差异,幼时盖缘内卷呈半球状,成熟时菌褶平展,边缘向内微卷;过分老熟时则向上反卷。菌盖表面量淡褐色、茶褐色、黑褐色,往往披有白色或同色的鳞片,有时还产生龟裂或菊裂。幼时边缘有淡褐色纤维状毛的内菌幕,菌幕上方白色,下方茶褐色,此物遗留于菌盖的表面,菌肉肥厚,呈白色。
②菌褶:菌褶是孕育担孢子的场所,生于菌盖下面,成辐射状排列,白色,呈刀片状或上有锯齿,宽约3—4毫米,褶片表层披以子实层,其上有许多担子,在担子上生有无数的孢子。
③菌柄:菌柄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水份的器官。生长于菌盖下面的中央或偏中心的地方。菌柄坚韧、中实,圆柱形或上扁下圆柱形,其粗细和长短因温度、养分、光照和品种的不同而异。上部白色曲部略呈红褐色。幼小时柄的表面披有纤毛(干燥时呈磷片状),一般柄长2—6厘米。菌环顶生,易消失。
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
二、& 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萌发而成菌丝。菌丝生长发育分化子实体,子实体再产生无数的孢子。这就是香菇的生活史,也称为一个世代。完成这个生活史,在自然条件下约需8—12个月,甚至更长一些,在人工木屑栽培条件下,可缩短为3—4个月。香菇的一个世代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即第一次菌丝。香菇的孢子为4微米大小,有“性”的区别,属异宗配合的高等担子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伸长形成菌丝,这种菌丝的每个细胞里都含有一个细胞核,即为单菌核即第一次菌丝或称作初生菌丝。此菌丝较细小,分枝较多,生长速度慢,生活力也较弱。由于它有“性”的区别,所以单个子孢发成的单核菌丝是单性不孕的。因此,是不会长出香菇的,必须有两个不同性的单核菌丝互相配合后才能正常发育。香菇又是“四极性”的,它受两对基因控制,而不是任意“十”和“一”都可以配合的。
第二阶段:即第二次菌丝,当第一次菌丝到一定阶段,两个不同“性”的单核菌丝在靠近部分产生凸起,凸起部分伸长相互接触,使两个不同“性”的细胞彼此沟通,原生质融合在一起,其中一个细胞核移到另一个细胞内,完成了原生质的配合过程,即锁状联合形成过程,不断分裂形成两个核的菌丝,因此叫双核菌丝,也叫第二次菌丝,次生菌丝或称复相菌丝,它比第一次菌丝粗状,生长速度快,生活力强。人工接种的纯菌丝,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
第三阶段:即第三次菌丝。当双核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生理阶段,在适当的条件下便高度分化,形成十分密集的菌丝组织,进入到第三次菌丝阶段,并互相扭结成子实体原基,原基分化发育形成菇蕾,最后发育成完整的子实体——香菇,再由香菇产生孢子进入下一个世代。
三、& 生活条件
香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大体上包括营养、温度、水份、空气、光照和酸碱度等几个主要因素。
1、营养:香菇是一种木材腐朽菌,是依靠分解吸收木材内的营养为主,在培养基中,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以单糖最好,双糖次之,淀粉最次;氮源以有机氮最好;矿质营养以碳酸钙、磷酸二氢钾等为主。在椴木中,菌丝除了吸收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少量可溶性物质外,主要是利用木质部中的木质素作碳源,利用韧皮部细胞中的原生质作氮源,沉积于导管中的的有机或无机盐作营养,因此,选择边材发达,心材软小菇木,有利于香菇的生长发育。
在木屑栽培中,培养料内加入米糠、麸皮、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不仅可满足菌丝的生长需要,也有利于后期子实体的连续发生,获得高产,香菇菌丝能利用有机氮和铵态氮,不能利用硝态氮 ,在有机氮中,能利用氨基酸中的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酸酰胺、谷氨酸酰胺,不能利用组氨酸、赖氨酸等。
2、温度: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它所需要的温度也不一样。
孢子萌发温度一般在13—32℃之间;最适温度23—28℃。低于10℃和高于32℃生长不良;35℃停止生长;38℃以上死亡。在—20℃经10小时也不会死亡。段木栽培时,由于木材的保温作用,菇木内的菌丝可忍耐比气温更低或更高的温度。当气温低到—20℃和高到40℃时仍可保持10—20小时生命。
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20℃分化最好。当气温和水温相差10℃以上时,把成熟的菇木浸水若干小时,给于温差、湿差、排除草酸,造成无氧呼吸等刺激,可以促使香菇分化,是提高香菇生产的一个有效措施。
子实体发育温度5—25℃;适温为12—17℃,香菇子实体的形状和产量同样受到产菇期间温度的巨大影响,在适温范围内,较低的温度(10—20℃)香菇发育慢,但质量好,不易开伞,厚菇多;在较高温度(28℃以上)中,香菇发育快,但质量差,质地柔软,易开伞,薄菇多。
香菇品种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别。目前将常用于栽培的品种按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分成三种类型,即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
1、高温型:出菇适温是15—25℃,适宜夏、秋出菇。这类品种有:、等。
2、中温型:出菇适温是7—20℃,适宜秋、春出菇。最著名的品种有香九和7402。近年来,三明真菌研究所用亲本7402菌株的子实体分离所得的单孢与当地野生亲本菌株分离所得的单孢进行杂交,培育出cr—01,cr—02两个新品种也属中温型优良品种。
3、低温型:出菇适温是5——15℃。适宜冬春出菇。品种有等。
(三)水份:水份是香菇生活的首要条件。外界的营养物质只有溶解在水是,才能通过香菇的细胞壁渗透进来。所有的代谢产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水分不足或过多会阻碍香菇的生长发育。但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香菇对水份的要求也有差别。
孢子在液体中也能萌发(在适温条件下),但菌丝不能正常生长或不能生长(蒸馏水中)。
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中,最适含水量是60—70%(因木屑种类、粗细而异);在段木中最适宜的含水量是35—40%。空气相对温度以70%为宜。
子实体发生的生长发育阶段,菇木含水量应增加到50—6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以90—93%为宜,在生产上把成熟的菇木和木屑栽培采过菇失掉了大量水份的菌砖、菌袋浸入冷水中,提高含水率,使其产生温差和湿差,来促使菇蕾的发生,并通过浸水时间长短来控制菇蕾发生的数量。
4、空气:香菇是好气性伞菌,足够的氧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空气不流通、不新鲜、呼吸过程则受到阻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也受到抑制,甚至造成死亡。缺氧时,菌丝借酵解作用暂时维持生命,但消耗大量的营养。菌丝易衰老,甚至很快死亡。而霉菌或其它杂菌都喜欢在这种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因此,选择菇场和建造菇房时,必须注意通风条件,才能得到好的收成。
光照:香菇虽然属于真菌,是异养作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香菇是需水性真菌,强度适合的漫射光是香菇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备条件之一。散射光可以促进色素转化和沉积,没有光线决不能形成子实体;分化后的原基在暗处有陡长的倾向,盖小、柄长、色淡、肉薄、质劣。
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则完全不需要光线,光线会抑制香菇菌丝生长,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直射阳光对香菇菌丝有抑制作用和致死作用,在明亮的环境中菌丝易形成褐色的被膜。
香菇的原基形成阶段,最适光强度为10勒克司,波长在370—420毫微米之间,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子实体发育。
6、酸碱度(PH值):香菇菌丝适宜在微酸性环境中生长,PH3—6之间香菇均能生长,但以PH5最适宜,香菇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有机酸,如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培养基逐步酸化,来促进子实体的发生。
以上这些生活条件是综合对香菇发生作用,因此,在栽培实践中,应尽量模拟和创造最适于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才能获得优质高产。
第三节 香菇的椴木栽培
我国香菇栽培最早是浙江的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世代相传的老式栽培步骤大致可分为:选山场、砍伐菇木、砍花、砍放水口、遮拦、出菇期管理和采摘加工等。老法栽培操作简单带上一斧头就可种菇,但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
纯菌丝接种栽培法是目前获得高产、优质香菇比较可靠的办法。这套栽培技术在国内才推广十几年,平均产量和质量都还达不到日本的水平,日本每立方米段木可产干菇13—22公斤,几乎比我国平均产量高一倍。但是,我国产区经营管理得好的菇场也达到了每立方米木材10公斤以上的单产水平。要想达到理想的产量水平,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各个生产环节都应严格把关。其栽培步骤可分为:备料、接种、养菌、排场、催菇、管理、采收、加工和菌材的越夏管理。
一、& 备料
1、树种的选择:据统计,我国可用于香菇栽培的树种有近二百种,然而不同的树种栽培香菇产量差别很大,选用栽培产量高的树种栽培香菇是夺取优质高产的基础。一般壳斗科、桦木科、槭木科、槭树科和金缕科的阔叶树都是栽培香菇的主要树种。现介绍几种产菇高,在森林中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树种。
1、栲树&&& 别名丝粟、椎木、红栲、柯木。
2、米槠&&& 别名白柯、锥子、米锥。
3、甜槠&&& 别名乌椎、甜锥、石粟子、丝粟。
4、茅粟&&& 别名野栗子、毛栗、毛板栗。
5、大叶槠& 别名钩栗、钩锥、猴栗。
6、麻栎&&& 别名青杠、橡树、栎。
7、栓皮栎& 别名软木栎、厚皮栎。
8、枫杨&&& 别名水麻柳、平柳、元宝柳。
9、鹅耳枥& 别名见风干、梭子木。
10、黑华&& 别名棘皮桦、丛桦 、臭桦 。
11、中华阿丁枫& 别名蕈树、香菇树、檀香树。
12、枫香&&&&&&& 别名乌枫、路路通、枫树。
以上树种是根据老菇区的经验常用树种,鉴于各地林区树种蕴藏量的差异,在栽培中应将当地蕴藏量大,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栽培试验,选用能获高产的当地树种。
2、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椴木栽培香菇离不开树木这个营养源泉,似乎与森林保护发生矛盾。尤其是我国目前林材砍伐过量,森林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尤其显得重要,如江西景德镇栽培香菇的历史至少已有670余年,而至今青山常在,资源不竭。
1、利用林业下脚料;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林业部门每年要采伐大量木材,光杂木采伐量也达数千万立米,每生产一立米原木,就有0.3—0.4立米枝丫材,再加上林区农民自伐量,数目极其可观,若将这些废弃在山场的枝丫材的十分之一用作种香菇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2、利用林业部门用不上的次等杂木,马桑树不但林业部门用不上,连农村烧柴都不砍它,因为它既不成材又不易燃,且该树种生长快,再生力强。若用它来种香菇又不亚于其它杂木,该树种资源极其丰富。
3、建立永久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利用荒山或退林坡地有计划地营造永久性的菇林,选择中华阿丁枫、细柄阿丁枫、栓皮栎、麻栎等最适合种香菇又生长迅速的树种,严格按照规范化设计种植,每二十行为一单元,每单元之间种二行针叶树(松、柏、杉)。栽场设在林中(水源、坡源、光照、通风等条件按要求选择)。树龄树径达到最佳时即可正式使用,每年采伐二行,当年又植上树或培植好再生树苗,每十年一轮,更新时树已达到到采伐最佳树龄,周而复止,青山常在,资源不竭,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菇木资源问题的最佳方式。
3、采集菇木,香菇的营养和水分均来自菇木。因此,对菇木质量的好坏和砍伐季节都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
①砍树季节,我国土地辽阔,气候千差万别,植被复杂,树种不同,砍树时间也有差异,总的标准是:落叶树种应掌握在树叶变黄(红)叶落一直到春季发芽前砍伐最好。江南各省应在冬至――立春之间。这段时期树木贮藏的营养最丰富,树液流动不快,树皮和木质部之间结合紧密,树皮不快易脱落,并有利于留下的树桩萌发更新。
②树径:菇木直径最好为7—10厘米,树径过粗,产菇晚,
单产低,过于笨重,搬运困难;树径太小,接种麻烦并容易干燥。但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直径达3厘米以上的都应利用,小径菇木还有出菇早、单产高的优点。
③严格保护树皮:树皮对于香菇菌丝在菌材内蔓延及子实体的纽结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假如树皮脱落,前期的菌丝即便长得再好也难出菇,树皮能使菌丝少受外界不利气候变化的影响,防止病虫害的侵害。所以从砍树、搬运到栽培管理都应该保证树皮的干净和完整。
④截段和干燥、菇木砍倒以后,带枝叶置于山场,使其抽水干燥,一般需半月左右,径级大,含水率高的(如枫香树)干燥时间应更长些,反之,干燥时间应短些。
菇木适当干燥后要去枝截断,去枝时在近树干处留下一寸左右,可以减少杂菌侵入树身,增加出菇量,去枝后即将原木锯成一米左右长的段,用石灰浆刷在伤口和断面,并将大、中、小菇木分开堆放,用石块填底,距地10厘米左右,以“井”字形或“屋脊”形堆叠起来。堆高1.5米左右。堆叠场所要选择比较平坦的向阳坡,太阳能晒到,而且通风良好的地方,以加速段木的收浆干燥过程。堆叠段木时,要把不同砍伐期和径级差别大的分开堆叠,含水率高(如枫香)不容易干燥的和大径级的段木要堆叠在太阳照射时间长、通风良好、容易干燥的地方,以加速树木组织死亡。当菇木含水率降到50%左右时接种成活率最高。菇木含水率的检验除用木材水分计或称重法检查外,外观检查标准是打孔时段木不出水,截断面由于水分蒸发而出现短的裂痕,表示含水率已适合。从砍树到适宜程度所需时间,因树种、径级、天气、干燥环境条件而异,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
二、& 接种
1、接种期:接种期取决于气温条件和段木含水量。香菇菌丝一般在5—30℃均可生长,温度低时菌丝生长虽然慢些,但可减少杂菌污染,因此结合砍伐期,当气温达到5℃以上时可接种,以利早出菇。我国长江以南的栽培区,从2—4月上旬均可接种,最适期为2月—3月中旬;长江中、上游则推迟十天至半月。
2、菌种的选择:菌种选择包括两个含意,一个是选适宜的品种;一个选质量过得了关的纯菌种。
(1)、品种选择:我国目前栽培的品种绝大部分是从日本引种来的,国内杂交,选育一些品种,也常以日本引进的等作亲本或直接在该品种中分离得来。也有从新加坡引进的,按其子实体发生对温度的要求可分成:调温型、中温型、低温型;按其发生季节可分成:夏秋型、春秋型、秋型、周年型;按其销售目的可分成:鲜菇型、干菇型。
各地应根据自然气候条件,选用适合本地区气候类型和产销特点的菌种。不能死 搬硬套。购买菌种时,一定要了解该品种的特性,以便按其品种类型制定管理方案,若条件许可,应提前向制种单位订购自己所需要的品种。
(2)菌种质量选择:在选择香菇种时,应主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①菌丝白色而且浓深,长有香菇菌丝的木屑培养基由棕褐色变成浅黄褐色,并有香菇特有的刺激性香味。
②香菇的气生菌丝有爬壁能力,菌丝会长到培养基上玻璃瓶的瓶壁。常在培养基表面结成一层浓密的菌膜,并会分泌出棕色的“酱油状液体”,菌膜也会逐渐变成棕色。
③培养基中的菌丝,肉眼观察应是均匀一致的,凡出现杂色斑块或有明显的拮抗线,都是菌种不纯或者有污染杂菌的征象。
④有些比较速生的香菇新品系,由于培养过程中温差刺激,瓶内常可看到一些白色的,形同碗豆的纽结物,这是香菇的原基,即香菇菌种一个主要特征,这样的菌种一般都是较早出菇的速生丰产品系。
⑤菌龄太长,衰老的香菇种,瓶内也常有大量子实体出现,但和上述菌种有明显区别,前者菌丝洁白旺盛,培养基充实饱满,后者菌丝发黄,培养基萎缩,大部脱离瓶壁,菌种老化,生命力下降,严重老化的菌种不能用。
⑥不要向不具有技术设备和条件,信用差的单位和个人购种。
⑦菌种买来后要尽快按计划接种,以免菌种逐步老化,有时菌种运到时还是好的,使用时却变坏了,这与保管不善,放置时间长有关,菌种使用前应放在清洁、通风、室温在15℃左右的暗处,不要和农药、化肥及其它杂物存放在一起。
三、接种工具
1、打孔器:专门特制的一种用于段木接种的打孔器,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等段木接种都可以用。这种打孔器配有口径1.4厘米和1.6厘米的冲头。用1.4厘米冲头打孔,1.6厘米的冲头打木塞或树皮盖,使用起来速度快,又方便,特别适宜没有电源的地区使用。
2、手提式电钻:在有电源的地方可用手提式电钻配1.5厘米钻头打孔。
3、皮带冲:用1.4厘米配1.6厘米或1.2厘米配1.4厘米的冲头。
除了打孔和打塞用的冲头外,还必须准备挖种钩、小钉锤、盛菌种用的小盒或碗,消毒用的酒精或高锰酸钾,木马(木工用的不是幼儿园的木马)等。
4、接种操作:段木接种应选择晴天进行。冒雨接种或雨虽停但段木表皮还是湿的接种都会造成污染。
接种时分打孔、放种、盖塞三道工序,可将接种人员分成二组或三组,接种前各用具和手消毒,若用木塞盖孔,须提前制备、煮沸。冷却后使用;若用石蜡封口,其配方是石蜡80%、松香15%、猪油5%,加热溶化后混合,还可用1.6厘米的皮带冲,打下0.3—0.4厘米厚的硬纸板,再用溶化的石蜡浸泡一下代替木塞,现在大多数栽培者是用树皮盖孔,树皮盖现用现打。
第一组将段木桥在木马上,用打孔工具按6寸的株距,2寸的行距呈品字形打1.5—2厘米深的孔。
第二组用挖种钩将瓶内菌种成块地挖在盛种盆内。用手分成蚕豆大的颗粒放入孔内,盖上木塞或由第三组盖上木塞,用小钉锤轻轻打紧、打平。
整个接种过程应保持清洁卫生,段木也要保持干净。。
三、选择菇场
在香菇林地栽培中,菇场选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菌丝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菇场的海拔高度以800—1800米为宜,在这个高度范围内温差变化大,菇场方向决定着日照状况,温差变化和温度大小,良好的菇场应夏天日照少,环境阴凉,利于段木内菌丝生长,而冬天日照多,有利于子实体发生对温、光的要求,日本的高产栽培是根据香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生对温、光的不同要求搞“两场制”。
森林内设置场应选择在山腰部位,坡度平缓(30度以下),近水源、通风、排水良好的阳山面,林冠郁闭度以0.6为宜。
菇场选好后,在菇木进场前一定要把地上及周围一定距离的杂草和影响通风的灌木丛清除掉,开好截水沟,撒上一些杀虫和石灰粉,创造一个适宜于香菇生长而不利于杂菌、害虫生长的生态环境。
若搭人工阴棚,也应达到上述环境条件,遮阴的郁闭度还应高一些,以0.7为宜,若能用葡萄、猕猴桃等藤本植物作永久性遮阴物,效果更好。
香菇接种后,就进入了培养菌丝阶段,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菌种的菌丝恢复,定植和蔓延是养菌阶段的主要目标。
1、假伏:段大接种后的15—20天内,是菌种在段木中成活,定植的关键时期,人为的创造一个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适温促进菌丝成活,定植称假伏,方法是:将接了种的菌材按“井”
字形成“屋脊形”堆叠成1.5米高,然后用塑料薄膜和茅草覆盖,每隔2—3天喷一次水,一个星期翻一次堆。15—20天后用小刀轻轻挖开几个接种穴检查,若菌种已经长出白色的香菇菌丝,并向周围木材中蔓延,则说明已经成活定植,即完成假伏阶段,应去掉塑料薄膜,并且把菌材根据地形和湿度情况,灵活采用“蜈蚣式”、“复瓦式”、“井字形”、“屋脊形”等形状。
2、困山:菌丝成活,定植之后,主要进行保湿管理,以促进菌材中香菇菌丝的蔓延为目的,这期间称为“困山”阶段。
困山阶段的菌材,每隔10—15天必须进行一次翻堆,将“井字形”“屋脊形”堆叠的菌材上下对调,里外对调,其它堆式的菌材上下掉头。连续晴天,每隔2—3天喷水一次。
困山阶段菌材中香菇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香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这阶段的管理必须以香菇生长条件为中心。针对自然界的现成条件,进行人为的调控,这就是香菇栽培的管理艺术,要能熟练掌握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栽培者的直观感受、知识水平、技巧和经验,仅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经验。
五、浸水催菇
段木接种后,通过假伏、困山,菌丝的生长发育速度、菇木大小、树种、堆放和管理情况不同而有差别,在温暖地区,一般冬末春初接种的,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菌丝基本发育成熟,但在寒冷地区或菇木过大,菌丝要经过两个夏天的生长发育才能进入出菇阶段。
约在立冬前后,气温下降到月平均14—16℃,菇蕾就相继出现,这时应人为扩大温差和湿差,刺激出菇,方法是:趁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时,进行喷水2—3天,然后盖上塑料薄膜使堆内温度升高,待气温开始下降时,把菌材浸入冷水中,大约20小时左右,菌材不再冒气泡时表示已基本吸足水份,这时应将菌材搬进菇场,按“人字形”、“牌坊型”或“蜈蚣形”排列出菇。
小菇蕾出现后,若遇低温干燥,长出的菇肉质肥厚,朵形大、质量高,若遇连续阴雨,有条件的尽可能采取遮盖措施。否则,子实体因水份多长成薄菇。
第一批菇采收后,不能马上补水,需经1—2个月,让菇木干燥一段时间后再补水,进行第二次催菇。
六、采收加工
1、采收:适时采摘是保证香菇质量的先决条件,当香菇子实体长到七分成熟时,边缘仍向内卷曲,菌盖尚未全展开,就应该及时采摘。这种菇加工后肉质肥厚。香味浓郁,质量最佳,若等菌盖完全展开才采收的菇品质就差了。
冬季气温下降后,遇上晴雨(雪)相间,子害体发出后遇上低温干燥天气,菌盖上出现白色的辐射状或菊花状裂纹,菇肉肥厚,称为“花菇”,这是香菇中的高档佳品。
刚采摘的鲜菇,肉质脆嫩,要轻拿轻放,保持朵形完整,采收后则应抓紧鲜销上市。若干制,必须当天烘烤,不能久留。
2、烘烤加工:鲜香菇的含水量约为80—90%,通过烘烤使菇体水份下降13%左右,香菇色泽好,香味浓,便于贮藏。鲜菇干燥的方法有:烘干、晒干和烘晒相结合三种方法。以采用烘晒结合法为好,单纯晒干法不但受气候限制且质量也不易保证。
①烘干:一般采用炭火、电热、蒸气热能和远红处等,当天采收当天烘烤。干燥时要预先将干燥箱或干燥室热至45℃,以排除潮湿空气。然后将鲜菇按大小排放在竹筛上,菌柄朝下。大菇排在下面靠近热源,中菇排中层,小菇排上层,烘烤温度先低后高逐步上升。晴天采收的菇从35℃开始加温,加温速度每小时升高1—3℃,加到60℃为止。如果温速过快或最高温度超过65℃就要出次菇或废品。干燥器必须设有排气孔或电动抽气装置,以免造成水份滞留,导致菌褶变黑。烘到八成干后即需出烤,存放若干小时后再复烤3—4小时,这样菇体干燥均匀,不碎裂,香味好。如热源用的是炭火或煤饼,必须做到无烟无火舌,并在上面加一层散热铁板,使热量均匀。
②烘烤与日晒相结合,直接用太阳晒干的香菇,香味不浓,烘晒结合,成本低,质量好,具体操作是:鲜菇采收后先晒(菌褶朝上)六小时左右,立即烘烤,切勿在其半干未干时搁置过夜,造成菌褶变黑。
3、分级贮藏:干香菇极易吸湿回潮,受潮后的香菇会发霉变质和虫蛀,严重影响质量甚至报废,因此,香菇干燥后,在尚有余温时进行分装贮藏。
分级包装按香菇的大小、厚薄、色泽分类,一般分为花菇、厚菇、薄菇、菇丁四种,其中三个等级一个等外级。
七、香菇菌材的越夏管理
我国江南一般中温型4月下旬产菇,调温型5月份产菇结束,夏季高温已不适合长菇,菌材进入越夏期间,这期间要把菌材保护好,才能保证年底继续出菇。
夏、秋季节,气温高而干旱。菇场要防止炎热的阳光直射菌材,树皮晒裂会导致菌丝干死,所以当最后一批菇采收结束后,菌材排放一段时间让它适当干燥后,按困山时的堆叠方式把菌材堆放在比较通风、干燥、阴闭条件好的地方。堆上盖一层茅草以保持菌材的适当温度,椎下及场地要撒上杀虫剂防止白蚁危害。
越夏的菌材到了10月中、下旬,气温开始下降后,又进入了香菇生产季节,这时仍按上年方式浸水催菇,排架管理,老菌材与新菌材的区别是:老菌材组织松软,吸水性强,所以,浸水时间应缩短为14—18小时,搬放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菌材。
八、香菇段木栽培的季节及成本计算
①场地的选择和落实&&&&&&&&&&&&&&&& 10月—11月。
②备料&&&&&&&&&&&&&&&&&&&&&&&&&&&& 12月—翌年2月
③接种、假伏&&&&&&&&&&&&&&&&&&&&&&& 2月—3月。
④搭人工阴棚或整理天然阴棚,困山&&& 4月—10月
⑤浸水催菇、采收加工、新段木备料接种11月—4月
⑥菌材越夏管理,新菌材困山&&&&&&&&& 4月—10月。
2、成本估算:按现阶段中等产量,每立方米菌材产干菇10公斤,每公斤30元记,每立米菌材可收300元。
费用:每立米菌材购买费30元,运费10元,菌种10元,接种工资10元,阴棚折旧费5元,工具折旧5元,管理工资15元,加工燃料费10元,杂费5元,共计100元,每人管50立米,计费五千元。
以每个劳力管50立米计算,可纯收一万元,其中费用部分,若自己家在林区,除菌种和工具外,其它费用均可靠自己动手全家帮忙。必要时请邻居,亲朋或雇请小工花一点费用,投资更小,利润更高。
&&&&&&&&&&&&&&&&&&&&&&&& 第四节&&&& 香菇代料栽培
&&& 一、香菇代料栽培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香菇需求量的增多,除了积极发展香菇的段木栽培外,充分利用木屑、刨花、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细小的树枝等资源,无疑是一条扩大香菇生产的重要途径,总结起来,香菇代料栽培有这样一些优点:
①原料来源丰富,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栽培范围可以扩大到林区以外的城市和农村。
②由于代料通过粉碎,结构成松散状态,菌丝生长快,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见效快。
③代料中,可以按香菇对营养的要求,人为地加入营养成分,补充木材含量不够的养料,使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④可在室内搞工厂化栽培,扩大了人为的调控温、湿度的自由度,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气候对香菇生产带来的影响。
⑤缩短了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距离,有利于鲜菇销售。
但是代料栽培香菇也存在一些弱点,比如:
①枝条和农作物秸杆等粗料需要粉碎,要瓶装,装袋制砖等工艺复杂,劳力投资和设备投资大,成本高。
②用种量大。
③按代料栽培季节安排,需要在高温季节制种,污染率高,所以制种成本高。
这些弱点有待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善和革新。
二、 代料配方
香菇是以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为碳源的木腐菌,凡是能为香菇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的原料,都可用香菇的代料栽培。目前,除了木屑已大量用于香菇代栽外,绝大多数农作物秸杆都可能通过粉碎用于香菇栽培,现介绍几个常用配方:
①木屑培养基:
杂木屑78%,米糠或麸皮20%,糖1%,石膏1%,水适量。
②甘蔗渣,木屑培养基:
甘蔗渣39%,木屑39%,米糠或麸皮20%,石膏1%,过磷酸钙1%,水适量。
④棉籽壳或秸杆粉78%,米糠或麸皮20%,糖1%,石膏1%,水适量。
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材料来源情况,按照香菇对营养的要求,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材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高的目的。
三、& 栽培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代料栽培香菇的方式有菌砖栽培法和菌筒栽培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1、菌砖栽培:这种方式是先将培养料装在玻璃瓶或塑料袋中灭菌接种。培养成栽培种后,挖出装入压模中压成菌砖进行栽培。生产流程如下:
原种→接种(7月中旬到8月中旬、木屑培养基)→培养→栽培种→制菌砖(10月中上旬)→愈合转色→出菇。
&& (1)菇房和床架设置,代料栽培发菌阶段是在室内培养,出菇阶段分室内和室外阴棚两种培养方式,要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菇房的设置、结构、造型直接影响到温、湿、光、空气等条件的调控。根据香菇生长发育对条件的要求,菇房应达到光线充足,昼夜温差大,既可密闭保温保湿,又能通风散热,能调节温度等条件,菇房结构不拘,砖瓦房、草房、塑料棚、人防地道都可。但应取南北向,设上下两层通风窗和活络天窗或排气装置。菇房内天棚或平顶,全部内墙,均应加以粉刷,有条件的最好用塑料涂料粉刷,也可用塑料薄膜裱一层,塑料棚菇房,应装置遮阴架。
& 床架最宽不超过1.5公尺,层数视菇房高度而定,其间距为0.6公尺左右,床架必须坚固平整,床底先铺木条或竹片,再复芦帘和塑料薄膜,床架应略带倾斜以防积水,栽培中如出现栽培块发霉,菌丝陡长,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和质量等问题,除了管理因素外,均与菇房结构不良有关,所以,栽培者必须十分重视菇房的选择与建造。
& (2)栽培制作:季节安排,目前室内栽培香菇,仍利用自然气温,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大,因此,要根据本地气候条件结合品种特性,选定最佳栽培期,长江中下游地区10月上旬左右气温较适合菌丝生长,是压块栽培的好时机,到10月下旬,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适宜菌丝扭结菇蕾。这样安排易获高产。但不同品种对压块栽培季节应特别提前。
& 挖瓶或破袋:7月中下旬制备的栽培种,10月上中旬即可挖瓶或破袋压块栽培,操作要做到工序分开,即拔塞,瓶口消毒,挖老皮,挖菌种等工序要专人分步进行,以减少杂菌侵入,挖瓶用具,瓶口、盛器等均需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度酒精消毒。靠瓶壁的菌皮必须除尽,以免夹在一起压块发生霉菌蔓延,气温超过25℃或低于15℃,雨天均不宜挖瓶,破瓶,也不宜在阳光直射下操作,随挖随做块。
& 压制菌砖。用木板制成长,宽各1尺,边高2.2寸的活络框子,即菌砖盒,在栽培架台板上垫上干净塑料薄膜,把菌砖盒摆在塑料薄膜上,将掏出的菌种放入盒内,沿盒子四周压紧,中间轻压拍平,压上盖板,取去菌砖盒,边压边盖薄膜,以免失水。
(3)栽培块的培养:香菇栽培块培养得法,无霉菌污染,菌丝生长健壮,增殖快,不陡长,栽培块可以很快由淡黄色变成白色,而后转变成有光泽的红棕色。这就是香菇丰产的良好基础,从制菌砖到出菇大体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①菌丝愈合阶段:,由于挖瓶制块,菌丝受到损伤,其生命活动骤然降低。所以这一阶段的管理要防止高温,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及新鲜空气,防止霉菌发生,促使断裂的菌丝恢复生长,迅速愈合,其关键问题是根据气温变化,控制好栽培块通风换气的时间和次数,换气方法掌握“早、轻、重和先多后少”的原则,温度以维持在23—25℃为宜。
所谓早:是指掀动覆盖薄膜的时间要早,目前,均在自然温度下栽培,管理方法一定要灵活,气温超过25℃的情况下,压好栽培块的第二天即可换气,当气温超过28℃时,上午压块,傍晚就要换气,气温在23 ℃时,两天以后换气,气温低于23℃时,三天以后换气,若昼夜温差小,气压低,空气湿度大时应按高温情况一样掌握换气,如菇房通气差,菌砖偏湿,用新薄膜时要特别注意,如发现酒味或酸味,菌丝恢复慢时,需把薄膜撑高,必要时还可紧闭门窗后掀掉覆盖物数日,以控制霉菌发生。
所谓轻:是指压块后的5天内换气要轻,因为此时断裂菌丝尚未恢复愈合,再生菌丝也比较幼嫩,容易萎缩,杂菌也易于侵入,换气时应该将覆盖薄膜轻轻拉起,慢慢放下,轻轻掀动覆盖物的目的是增加氧气供应,以利断裂菌丝迅速恢复愈合和生长,并且防止霉菌发生。
所谓重:是指压块5天以后表面菌丝已经浓白,这时换气要重。将覆盖薄膜拉起,最好两面对拉,掀动几下再盖上,既可增加新鲜空气,又可降低栽培块的表面温度,促使内部菌丝健壮成长,迫使表面菌丝倒伏,抑制陡长,掀动薄膜次数视气温高低而定,气温超过25℃时每天掀动3—4次,甚至5—6次;气温低于23℃,每天掀动1次,如栽培块产生酒味或酸味较浓,空气湿度较大,菇房结构又差,必须多掀动薄膜,并采取不覆盖薄膜及降温减湿的措施。
②特色阶段,压块后7—10天,栽培块表面菌丝达到基本成熟,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及新鲜空气等作用下分泌色素,这是菌丝生长发育成熟的正常表现,所以栽培块转色快慢,色泽深浅,有无光泽等对出菇迟早,稀密,菇体大小、产量高低、质量优劣均有密切关系。要转色好,就必须使菌丝生长健壮而又不陡长,栽培块表面形成的一层菌膜,太薄太厚都不适宜,要使菌膜厚薄适宜,应掌握好掀动薄膜换气时机,及时迫使健壮的菌丝倒伏,具体做法是,当栽培块表面的菌丝浓白,有一层刚布满表面的菌丝时,就要及时增大栽培块表面的干湿差,此时需掀动覆盖的薄膜,并增加掀动次数,若薄膜内温度过大,也可以将薄膜翻面覆盖,基本成熟的菌丝,应增加与光线和干燥空气的接触,使栽培块表层浓白的毛状菌丝逐渐倒伏,分泌色素,形成一层薄薄的红棕色,且具有光泽的菌膜,最为理想,当采取通风换气措施菌丝仍未倒伏时,则应立即将薄膜掀开数小时或更长时间。若在中午空气较干燥,散射光较强时进行,效果更好,等菌块表面温度下降,菌丝倒伏,再盖上薄膜,2—3天内不必掀动薄膜,但菇房内仍需换气,当栽培块表面及周围薄膜上出现红棕色积水时(此现象在压块后约10—12天后可能发生)要掀薄膜,将积水吸干再盖上,均匀移动栽培块,以后每隔一星期再吸水一次,结合吸水掀去薄膜(在揭薄膜吸水之前,应先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盖好后不必每天掀动薄膜,但天窗及门窗必须每天开启数次,保持菇房空气新鲜,栽培块表面积水过多,会使颜色加深,菌膜增厚,直到出菇,一般要吸水2—3次,这期间若过多地掀动薄膜和吸水,会导致菌块内含水量下降,影响出菇或造成两面出菇,所以后期应当尽量减少掀动薄膜,其积水可以湿润块表面层,以利出菇,这就是换气方法的所谓“先多后少”。
③生殖阶段,由于菌丝经过生长繁殖,菌丝量及菌丝内贮藏的营养大大增加,长势十分茁壮,就逐渐进入生理成熟阶段,这时如果继续给予恒定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及新鲜空气,菌丝将会保持活跃状态,就难以形成子实体,由于香菇分化和发育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香菇从菌丝生长成熟到形成菇蕾这个分化阶段,要求短暂的低温,并要有突然的变温刺激,因低温下菌丝体内部积累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菇蕾形成,但从菇蕾继续长大为子实体这个发育阶段,它要求温度较高(视品种不同而异)和恒定,所以在菌丝生长健壮达生理成熟时,应有计划地进行低温诱导,造成干湿冷热的落差,当菌丝生存受到威胁时,就会相互交织扭成盘状组织,周围菌丝不断给盘状组织输送水份和养料,使其膨大成为香菇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原基,原基是菌丝分化成子实体的重要中间环节,由原基发育菇薯。因此,要增加香菇的产量,就必须促使多多形成原基。
菌砖上原基形成的特征是菌被暴裂,不规则的白色菌丝露出,继而变浅褐色,从暴裂外逐渐隆起,隆起部分随着增大即分化为菇蕾或因菌被暴裂直接出现小菇蕾。
④出菇管理:香菇子实体发育阶段,所需的光线,温度及湿度等条件与菌丝生长阶段的要求不一样,在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按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选不同的品种,按不同的品种选择适当栽培期,按不同的栽培季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在考虑出菇条件时,要兼顾到菌丝的生长,在进行水份管理保持湿度时要注意到菌丝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秋季菇、冬季菇和春季菇的菌丝状态及气候不同,管理措施上应各有侧重。
1、秋季菇(10—12月),这时气温由20℃以上慢慢下降,菌丝较为健壮,菌块内含水量也充足,能够满足菇蕾的生长,秋季菇的管理则重点是保湿工作,在保证空气新鲜的前提下,减少水份蒸发,保湿差的菇房要将架空的薄膜覆盖紧密,以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90—93%,让其出菇。
第一批菇收完后,要增加换气次数,延长通风时间,促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积累营养,以供第二批菇的生长需要,管理方法是,采完第一批菇后,揭开薄膜加以清洗,挖除老根,然后盖上薄膜(架空覆盖),停止喷水一周,此时可见采去香菇的基部从淡黄色转为白色,这意味着菌丝重新积累养分,随即将覆盖的薄膜放低,加大湿度。若栽培块较干,空气湿度又较低时,可以喷1—2次清水,并注意掌握干湿交替,根据气温状况调节温差,促使第二批子害体迅速形成。
2、冬季菇(1—2月),冬菇生育期间的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呼吸强度低,“7402”当温度在3℃时,子实体就能长大,5℃时就形成,这一阶段温度是关键,早晚不宜开窗,中午气温高时开南窗,或在菇房南面搭一塑料棚,以提高菇房的温度,使菌丝顺利生长,争取多出冬菇,塑料棚不宜过大,菌块可分批交替置塑料棚催蕾出菇。
3、春季菇(3—6月),这期间气温由低到高,由于栽培块的含水量已降低,菌丝没有秋季旺盛,应比前一段时间多换气,薄膜覆盖不宜过紧密,两侧要打开,天气闷热时要揭膜,栽培块应浸水、浸水时间视菌块干燥程度,气温高低,菌丝强弱和菌膜厚薄而定,一般气温在20℃左右,含水量30—35%,浸水8—12小时,每平方尺吸水1.5公斤左右,气温如高于25℃时,对“7402”品种来说,浸水效果不好,因此,要趁低温天气来临之前浸水,浸水后正遇低温天气,就能成功地出一批菇。
2、菌筒栽培,菌筒栽培又称人造菇木,其原料配方,栽培管理原理与菌砖栽培一样,现只将不同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①制袋,将高压聚乙烯塑料薄膜,用电熨斗或塑料封口器粘成长50—60厘米,周长33厘米的袋子。
②装袋,将配好的培养料装到袋子1/2处时,把袋子提起抖一抖,并在地上稍震几下,并用木棒伸入袋内轻压,再将到离袋口5厘米左右为止,用棉纱线把袋口先捆扎2道,再把袋口薄膜反折回头,捆扎牢固,使之密封。另一种方法是装料后,用直径3厘米长5厘米的硬塑料套圈或小竹筒套入塑料袋两头,然后塞上棉花,后一种封口法,适用于两头接种,为了避免管理时袋子滚动,应将装好的袋子合理压扁。
③打接种口,用湿布把袋子外面擦净后,用打洞钻在袋子正面等距离打3—4个(口径1.5厘米,深2厘米)的接种孔,再贴上4厘米见方的胶布。(两头接种的,不打孔)
④灭菌:将料袋置于平压100℃的灭菌灶内,灭菌10小时。
⑤接种:在无菌室(箱)内接种,两头接种的,拨开棉塞,接种后又塞上,一面接种的,逐个撕开胶布接种,再贴上胶布。
⑥早期培养管理,种接好后,搬进培养室的培养架上,保持在23—25℃培养,若室温偏低,可重叠排放,并盖薄膜,若室温偏高则应单层排放,要留间隙,并控制培养室内温、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接种后10天左右,经过室内培育,菌丝向接种口听四周蔓延,菌圈直径一般可达6—7厘米,这时就要把原来贴封在接种口上的胶布撕开一角拱起。
接种口的胶布撕开一角后,培养基内的氧气增加,菌丝活动加快,自身产生的热量也增多,袋温不断上长,水份蒸发量大,此时应将室温降低1—2度,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好。
⑦脱袋:当袋内布满白色菌丝时,菌筒已纽结牢固,杂菌也不容易污染菌筒了,此时,可用小刀将薄膜袋划破脱掉,脱掉时间通常掌握在接种后45—50天之间,但品种不同,略有差异,脱袋后的管理请参照菌砖栽培法转色期的管理。
⑧出菇管理,菌筒栽培法分室内出菇和室外出菇二种方式,室内出菇管理与菌砖同,只是排放方式或在架子上拉铁丝,将菌筒靠在铁丝上。
室外出菇管理,在树荫或人工荫棚内筑50厘米宽、长视场地而定的土埂上面撒上砂或煤渣,将菌筒平放于埂上,筒与筒之间留10厘米间隙,用薄膜覆盖保湿,按菌砖栽培法出菇期的温、湿度管理原理进行管理。所不同的是,室外空气新鲜,在管理时要考虑这一因子与室内的区别。
⑨菌筒浸水,收了几批菇后,菌筒严重失水,仍需将菌筒浸水因菌膜有隔水作用,所以,浸水时要用钢丝刺孔再浸入水中,在气温20℃以下浸水12—24小时。
⑩菌筒出菇期的排放方式:出菇期菌筒应改横卧式为“Χ”、“Ⅴ”、“Λ”形排列,并要有间隔,同时覆盖塑料薄膜保温。
一般管理方法,参照菌砖栽培。
&&&&&&&&&&&&&&&&&&&&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为了维持香菇的正常生长,必须提供营养、温度、湿度等条件,客观上也满足了杂菌的生长条件。危害香菇的害虫有很多种类,若不及时防治,轻则造成减产,重则造成无收。
现将危害香菇的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简单介绍,供参考。
一、&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
&&& 1、绿霉: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靠分解纤维素为生,也寄生于香菇菌线体上,适宜于生长的温度15—30℃和偏酸性环境,危害初期呈白色,它与香菇菌丝争夺营养,最后杀死香菇菌丝,是对香菇危害极大的一种竞争性害菌。
发生原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时没达到严格的无菌操作;瓶、袋封闭不严,培养条件对香菇不利是造成污染和蔓延的原因。
防治方法:
①针对上述原因改善操作过程。
②封闭式栽培,用75度酒精装入针筒注入害处。
③开放式栽培,用石灰浆滴入受害处或石灰粉盖在受害处。
2、链孢霉:易在高温高湿下发生,菌丝前期白色逐渐为红色,产生大量桔红色孢子,传播极快,链孢霉对香菇生产危害极大。
发生原因: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灭菌时棉塞受潮或菇房湿度过大。
防治方法:
①针对上述原因改善操作过程。
② 用石灰粉盖在霉菌处,并用浸过0.1%高锰酸钾液的湿布包上拿到远处深埋。
注意,链孢霉子极易飞扬,所以切忌用喷雾器直接喷向菌落。
3、青霉种类多,在自然界中布广,菌丝前期白色,后期转为青绿色、蓝色、灰绿色等,孢子青色,生长适温20—25 ℃,破坏菌丝生长,影响子实体形成。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以减轻危害,局部发生危害可用5—10%生石灰液冲洗 ,然后盖上湿纱布。
4、黄霉:适温25℃以上,感染黄霉后,香菇丝很快萎缩并发出一股刺鼻臭气。
防治方法:停止喷水,加强通风,喷洒1:500的托布津或多菌灵药液。
5、毛霉:前期菌丝为白色细毛,繁殖相当快,后期顶端产生黑色孢子裹,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3℃。
防治办法:加大用种量,造成香菇种优势,以控制毛霉生长。
二、&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办法
1、螨类:俗称菌虱,主要有粉螨和莆螨二种,莆螨体小,肉眼看不见,多在培养料上集中成团,呈咖啡色,粉螨体形比莆螨大,白色、发亮、不成团,数量多时呈粉状,蚕食小菌丝,菌丝被害后不会萌发,无法蔓延生长。
防治办法:50%敌敌畏800—1500倍液喷雾或用20%三氧杀螨醇800—1000倍喷洒。
2、线虫:无色的小蠕动物,肉眼看不见,繁殖很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
防治办法:5%福尔马林喷洒。
3、跳虫:密集时形似烟灰,故又称烟尘灰虫,喜欢阴暗潮湿,危害香菇菌丝和咬食子实体,致使小菇死亡。
防治办法:用0.1%鱼藤精溶液喷洒。
4、鱼儿虫:可用鱼藤粉1公斤加中性肥皂1.5公斤,泡清水200公斤喷洒。
5、蛞蝓:软体动物。喜阴暗潮湿,夜间咬食香菇菌伞、菌褶。
防治办法:5%盐水喷洒。
6、鼠害:毒饵诱杀或养猫捕捉。
香菇半熟料开放式菌柱式栽培技术
一、生产季节&&& 香菇半熟料开放式菌柱式栽培是利用香菇和木霉生育需要的温度差别,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造成有利于香菇菌丝发育的环境,抑制木霉的生长。香菇菌丝体在3℃时即可萌发生长,16℃生育旺盛,而木霉菌丝体只能在气温上升到18℃时才能正常生长。因此,选择早春播种,菇房温度在5-16℃期间进行香菇菌丝体培养,日夜温差10℃以上,造成不利于木霉发育环境,保持30-45天的菌丝体培养时间,菌柱菌丝体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增强了香菇自身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般在我地区3月初开始制栽培袋,4月5日前播种结束。制种时间要在此向前推5个月。&&& 二、生物学特征及生长环境要求&&& 香菇又名冬蕈、冬菇,是一种大型伞菌,在植物学分类上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子实体中等到稍大,菌盖直径5-12cm,大的可达20cm,扁半球形至稍平展,浅褐、深褐至深肉色,有鳞片;菌肉白色,肥厚,细密;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蓖柄中生或偏生,白煞费苦色,弯曲、长3-8cm,粗0.5-1.5cm,菌环白色易消失,菌柄以下有纤毛状白色鳞片,肉实后期近纤维质;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4.5-7*3-4&m。在自然界,秋、冬、春季节生于阔叶树木上、群生。&&& 香菇在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生的不同阶段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 1、营养品&& 香菇是一种木腐生菌,是依靠分解菇木或培养基内的营养进行生活。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物和含氮化合物,也需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碳源以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最好,蔗糖、麦芽糖等双糖次之,淀粉再次之,木糖、阿拉伯糖、核糖、鼠李糖、甘露糖、菊糖等几乎不能利用,氮源能利用有机氮,和铵态氮,不能利用硝态氮,在有机氮中,不能利用组氨酸和赖氨酸。碳氮比在营养阶段以25-40:1为好。生殖生长阶段以73:1-600:1最合适。&&& 2、温度&&& 孢子萌发温度16-30℃,最适温度为22-26℃。菌丝生长温度5-30℃,最适温度24-27℃,香菇菌丝体抗低温的能力很强,冬季气温低达-20--30℃时,香菇的菌丝也不会死亡,袋栽的菇蕾即便结冻,逐渐缓冻后,还能正常生长,陆地栽培的香菇,来年化冻后还可以再采2-3潮菇。&&& 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5-25℃,最适温度13-18℃。现原基后即使温度偏高或偏低也能生长发育,但在适温条件下长成的菇体,柄粗盖厚,色泽也好;在20-26℃下,子实体生长迅速,很快开伞,肉薄柄长,品质下降;低温时,香菇生长缓慢,质地致密,质量优良,生长期较长。低温和昼夜温差达10℃以上,能促进子实体分化,生出优质的香菇,因此,当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时,生产上常用降温的增加温差来刺激菌体发育。&&& 3、湿度&&& 水分是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在50-70%为好,出菇阶段,空气温度应提高到80-90%。制作菌种和全熟料栽培时,培养基含水量以60%左右为好。采用半熟料栽培模式,培养料含水量以58%左右。&&& 4、空气&&& 香菇是好气性菌类,在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CO2积累过多,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空气中CO2含量超过0.03%达到1%以上,菇体长不大而且提早开伞,如果高达5%菇就不能生长。所以菇场尽量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栽培管理中,适时通风通氧是成败的一大关键环节。&&&& 5、光线&&& 香菇菌丝体在黑暗条件下比有光条件下生长快,但无光的情况下,菇蕾很难形成,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也需一定的光线,光照的强度还与子实体的色素沉积有关。出菇期间如光线过弱直接影响出菇,不但出菇产量低,质量差,而且菌柄发育快,菌盖分化慢,朵形小,柄徒长,菌盖色淡;但过多的直射光会对栽培场的空气湿度降低、菇体水分蒸发、菌皮开裂,对子实体的生长也是有害的。因此,在选择菇场时,必须有适当的遮阳物,荫蔽度在65-75%较为适宜。&&& 6、酸碱度&&& 香菇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偏酸的环境,PH3-7都可生长,以PH4.5-5.0最适宜。PH值在3.5-4.5时最适于香菇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三、香菇半熟料开放式菌柱式栽培的几大特点&&& (一)技术稳定,污染率低&&& 香菇半熟料栽培模式是在八十年代香菇半熟料地栽。九十年代香菇地栽等模式之后,又探索出来的一个新的香菇栽培模式。&&& 常规的香基袋栽方法在接种和养菌期间,常常遭到木霉等病菌侵染,轻则局部减产造成损失,重则全军覆灭。造成香菇养菌失败,甚至完全绝产。因此,人工栽培香菇,成败的关键,就是有效的防止木霉等有害杂菌的侵害。香菇菌柱栽培模式是根据微生物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进行生命活动采取综合生态措施,光照、温度、水分、空气、营养、酸碱度因子等,来影响和控制菌物的生育进程,较好地抑制了木霉等杂菌的发生,保证香菇菌丝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1、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利用香菇和木霉生育需要的温度差别,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造成有利于香菇菌丝发育的环境,抑制木霉的生长。香菇菌丝体在3℃时即可萌发生长,16℃生育旺盛,而木霉菌丝体只能在气温上升到18℃时才能正常生长。因此,选择早春播种,菇房温度在5-16℃期间进行香菇菌丝体培养,日夜温差10℃以上,造成不利于木霉发育环境。保持30-40天的菌丝体的培养时间,菌柱菌丝体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增强了香菇菌柱自身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半熟料的含义&&& 将料袋在98-100℃下经过8-12小时的常压灭菌称为“全无菌熟料”袋式栽培香菇;半熟料菌柱式栽培是将松散培养料撒在蒸锅内,锅内达到98-100℃只需1.5-2小时的蒸料后,出锅播种,称为半熟料开放式生产模式.实践证明,采用半熟悉料栽培香菇,有利于香菇菌丝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发菌快,菌丝健壮。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没有被坏。而大部分木霉孢子已被破坏。有效地抑制了杂菌的繁殖。此外,加大播种量,菌种为培养料的15-20%左右。在播种方法上采用混播方法,使发菌初期的菌丝体获得较强的生长优势。&&& 3、开放管理&&& 香菇菌柱式栽培优势是培养料自始至终都是在微透气的生长环境下发育,即可有效地防止外界杂菌的侵染,又有利于袋内外气体的自然交换。&&& 香菇菌柱式栽培工艺的全过程共4-5个月时间,自3月份开始播种,到8月份生产结束,还可以利用日光温室在冬季栽培,销售鲜菇,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主要工序有妓建棚-备料-配料-拌料--蒸料灭菌-出锅冷却-接种-进棚-养菌管理-转色管理-浸水催菇-出菇采收-转潮管理-加工销售&&& (二)气候条件适宜&&& 这种模式适合北方的自然气候特点:春秋昼夜温差大,雨水多,正适合香基的生长发育,产量高,菇质好,该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 (三)原料充足、变废为宝&&& 北方地区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栽培香菇原料,大量的林副产品的下脚料:梢头枝丫、板皮、木屑、刨花玉米芯等农作物秸杆都是栽培香菇的优良原料,这些废弃的原料价格极低,通过生物转化成人类保健食品,即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又能使市民食菇保健,还是出口刨汇的农副产品,其开发前景意义重大。&&& (四)技术简单、容易开发&&&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这种香菇生产模式技术简单,农民一学就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生产者种一户成功一户,适合在农村和林区开发。&&& (五)经济效益显著&&& 每座80*7m宽的简易菇棚,只需要投资建棚费元,每座棚可摆放10000袋左右,每袋产鲜菇2-3斤,共产鲜菇10-15吨左右,按每吨4000元计算,可创产值4-6万元,扣除成本1.5-1.6万元,每个棚纯利润2.5-4.5万元,是目前开发食用菌产业比较稳妥、效益突出的一种新型的香菇栽培生产模式。&&& (六)成本分析&&& 每生产一万袋需要的主要原料和成本(仅供参考)&&& 1锯木屑2.4万斤*0.15元=3600元;2麦麸5100斤*0.5元=2550元;3石膏粉300斤*0.3元=90元;4玉米面900斤*0.5元=450元;5菌种500瓶*5元=2500元;6塑料袋10000个*0.08元=800元;7人工费2500元;8煤2000元;9消毒药品50元,合计14540元。这就是生产10000袋的成本。&&& 四、生产设备和物料准备&&& 菌柱栽培模式是利用冬、春季气候冷凉的特点进行播种培养,在北方地区均可栽培,各项栽培工艺要求抓季节、抢时机。因此有一些物料和菌种应该在生产的头年秋季做好生产准备工作。方能做到不误农时,抓早字是菌柱栽培成败的关键环节。&&& (一)简单菇棚&&& 菌柱式栽培香菇,要求菇棚具有光线充足,既可密封保温、保湿,又能通风散热,并且可以控制日夜温差。一般农村的民房、砖瓦房、草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竹木和树枝搭建的荫棚都可以做菇棚。菇棚的环境也很重要,要选择南北走向、地势高燥、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地方。周围无有害气体、废水、垃圾等污物,最好靠近树林、田边、河边、山傍等空气良好的场所。&&& 在野外搭建的简易菇棚,要求棚顶盖塑料薄膜防水,周围用有树叶的树枝或草帘子遮荫防风。简易菇房的四壁挟秫秸障子做墙。用遮阳网效果很好但造价较高,利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也要适当配置相应设施。&&& 菇棚消毒:菇棚在栽培使用前都应彻底清扫、消毒。尤其是用过二年以上的老菇棚,地面铲除1-2cm厚,垫一层细砂土,洒石灰水消毒。四面墙壁用5%生石灰水液涂刷。使用三年以上的菇棚更应该严格消毒。在使用前两天用硫磺粉熏蒸消毒。每100平米的菇棚面积用硫磺粉3-4公斤(或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15-20克配制)、敌百虫0.5公斤,干锯末2公斤,掺拌均匀,分装在8-10个陶体中,分散放到棚内的各处,放置位置要高一些,注意周围没有易燃物,防止发生火灾。菇棚棚盖和四周用薄膜围严,在室内地面和周围洒水,提高室内湿度(40-50%)增强药剂熏蒸效力。点燃的方法是用已经烧红的煤球或火炭,从菇棚内部开始,每个药位放一个煤球,并迅速向门外退出。全部点燃后,基棚密闭24小时。&&& (二)原料消毒蒸锅&&& 香菇菌柱栽培法培养料的灭菌,使用土法的灭菌锅消毒原料,100-105℃,1.5-2小时,设备简单,投资少,适于开放式栽培料的消毒。&&& 蒸锅一般都设在菇棚附近的院落内,蒸锅有三个部分:铁锅、炉灶、锅筒。&&& 1、铁锅:铁锅口径110cm(70印)。2、炉灶:按铁锅的大小砌筑,附设烟筒。炉台要宽些,方便上炉作业。炉膛有烧煤、烧柴二种。3、锅筒:在炉台上边按锅口径设锅筒,高100cm,直径120cm,用砖砌成,灌满浆,内外用水泥抹光滑。在锅筒下部,与灶台平齐开一个方形出料口。高、宽=30*25cm。出料口处设一插闸门。锅上架锅屉,锅屉架在砌锅台的砖上,离开锅沿约10cm,锅屉用木料或铁盘制作成的圆状。&&& 也有把锅筒用1.2-1.4mm的铁板卷成桶状,下边也设有出料口,铁板锅筒在蒸料完成后可以挪到另外一处的炉灶上继续使用。方便邻里间互相借用。冬季蒸料常在铁筒上包棉被或棉帘子等防寒物保温。&&& 这种蒸锅十分适用,每次可以蒸制300-500斤的干料,如果生产规模大,就需要按生产任务量增设蒸锅。但是,锅筒设计不宜增高或加粗来扩大容量,否则蒸料不透,影响灭菌效果。蒸锅使用时,往锅里加水,水面距锅屉下边30cm处。注意不要过多加水,否则水沸后溅湿锅屉上边的培养料,使水份过大。锅屉上铺放屉布,用编织袋或麻袋较好。&&& (三)塑料栽培袋&&& 塑料栽培袋是香菇生产的基质容器。&&& 1、规格要求:选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HDPE)薄膜袋。呈白色蜡状,半透明、柔而韧、张力好、抗折率强,是袋栽香菇常用的一种袋,一般20*55-60mm,厚度为2-3丝米较好。&&& 2、质量检测:要求厚薄均匀、筒径扁宽大小一致;料面密度强,肉眼观察无砂眼,无针孔,无凹凸不平;抗张强度好,拉而不断。&&& (四)各种简易浸水池&&& 菌柱浸水池的水池,用砖和水泥砌筑而成。也可以采用地坑式和木板式浸水池。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建造适用的浸水池。生产柱的规模应准备3个浸水池。菌块直立排放,如果生产规模大,一次浸泡数量较多,筑池时加大容量。小量生产也可以利用大水缸、木桶、铁桶等代用。&&& (五)培养料&&& 香菇栽培的原料十分丰富:有阔叶树木屑、棉子壳、玉米芯、葵花籽壳、豆秸等。但在实际栽培中,常用的是阔叶树锯木屑。以柞、桦、栎、梨、枫等树种的硬杂木屑最为理想。最好提前3个月购进,经过堆腐后使用。&&& (六)常用工具&&& 准备出料用的小方锹1-2把。小盆2-4个,喷雾器1台,水壶1-2个,水缸或水桶2-3个(浸泡塑料布),温度计0-15℃4-6支,干湿度计4-6支,塑料框4-6个。编织袋60-80个。&&& (七)常用药剂&&& 制作1000个菌柱需药剂:高锰酸钾1公斤、来苏儿1.5公斤、硫酸铜1公斤、生石灰1公斤、50%可湿性食用菌专用多菌灵1-1.5公斤。此外在生产中要及早准备产品的加工设备,如保鲜库、运输车、采菇筐、盐渍用缸、桶、烘干炉、烘干机等。&&& (八)香菇栽培种&&&& 一般选取用1363或K516等高温型品种。&&& 五、栽培技术&&& (一)香菇春播适期应选择外界气温在旬平均温度2℃时进行。菇棚内温度稳定在3℃以上时开始接种。该栽培模式污染率一般不超过5-8%。当菇棚温度上升到18℃时,外界旬平均温度10℃。这时蒸料接种作业尽快结束。辽宁东山区在3月初开始蒸料,4月上旬播种结束。但各地小气候变化较大,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做适当的播种时间安排。&&& (二)栽培料配方&&& 1、木屑主料:硬杂木78%、麸皮20%、糖1%、石膏1%,含水量55%,PH值自然。&&& 2、木屑主料:硬杂木74%、麸皮12%稻糠14%、糖1%、石膏1%,含水量55%,PH值自然。&&& 3、玉米芯主料:玉米芯(粉碎)40%、木屑39%、麸皮20%、石膏1%,含水量55%,PH5.5-6.5。&&& (三)拌料&&& 先将栽培料用2-3目的筛子分别过筛,按蒸锅的容量把栽培料称好后配全,现配现用。木屑先在场地上堆成小山状,然后把石膏和麸皮充分混均,从木屑堆顶上倒下,先干拌后再加水。其它辅料如糖、多菌灵等物质先溶在水中,喷到料上或兑水中。一般100斤料大约需要水100斤。相当于含水量55%左右。拌料后堆起来闷1-1.5小时左右。使干木屑吃透水,测定方法是用手紧握栽培料,手掌上有湿润感,但挤压栽培料后手指不见水滴,只有水的痕迹。松开手掌后,栽培料因触碰可以散开。经过蒸料后水分还可以增加3%以上。蒸料时间越长,栽培料的含水量会越大。&&& (四)栽培料消毒&&& 先将水煮沸,大约1-2小时,当锅中的屉面上冒出大量蒸汽后,才开始往锅里撒栽培料。也有先在锅里放2寸料的,上汽后开始撒料,哪冒汽往哪撒,厚度以盖住蒸汽为准。直到装到锅口7-10厘米时为止。再在上面放几盆料,成山形,盖塑料布,。当蒸汽上来后,计时,一般要蒸到2-3小时。20分钟后就可出锅。&&& (五)栽培料冷却&&& 蒸料前就要做好出料的准备:把出料用的方锹和编织袋等放到0.1%高锰酸钾水溶液是浸泡1-2小时,或用2-3%的来苏儿溶液消毒1-2小时。准备冷却培养料的场所,要清扫干净,用来苏儿消毒。放一张桌子。当蒸料时间到后,再闷半小时,出料要趁热。把栽培料放到塑料袋内,袋口窝严,放到冷却室内的地上单层摆放。到25℃以下就可以准备接种了。栽培料的快速冷却是发菌成败的关键之一。&&& (六)接种方法&&& 接种可以棚内和露天进行,接种场地要提前清扫干净,无杂土、杂物。地面铺苫布或塑料布。&&& 1.菌种破碎:袋装的菌种在用0.1%的高锰酸钾液洗耳恭听一遍,后用刀破开。在筛砂子的筛子上搓成玉米粒大小。&&& 2.接种方法:冷却到25℃以下的栽培料直接倒在接种场,成小山状,再把菌种倒在上方,用锹翻两遍,用种是栽培料的30%。拌均匀后用机器或人工装袋,紧袋口就完成了。&&& 3.打眼方法:用打眼器打4排眼,接种就全完成了。&&& (七)菌柱菌丝体培养&&& 菌柱养菌管理期约45天,分为三个阶段管理:&&& 1.前期:菌袋摆成井字型,摞4-6个高。最初15天左右,菇房1-10℃之间。要遮光,保温,防止菌柱结冰。1-5℃之间香菇菌丝体生长缓慢,3-8℃以上开始吃料。这时外界气温很低,特别是有寒流的日子,防冻、增温是关键措施,基本上菇棚不需要特别通风。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菇棚温度也会增高。但最高不可达到15℃。菇棚内湿度60%左右。如果遇外温高于菇棚内温度,为了提高棚内温度,可在中午开窗局部通气1-2小时。这时约在3月中、下旬,香菇菌丝体生长洁白,但很少有杂菌出现。&&& 2.中期:进入3月底到4月初,随外界气温的上升,菇棚内的温度也将达到6-13℃之间。香菇菌丝体加快生长,菌柱自身温度也很快提高,严防堆温过高,而烧堆。菌柱比棚温高1-5℃。这段时间共15天左右,菇棚的主要管理措施是:(1)菇棚内部温度低于6℃时,如果外界温度高于6℃应在中午通风换气,将菇棚温度控制在15℃以下,促进香切菌丝加快生长。(2)菇棚内部温度高于13℃时,应在早、晚外界温度冷凉时通风换气,借以降低菇棚温度。甚至利用夜间低温来调整室内温度,保持菇棚温度在9-13℃左右。这是半熟料栽培香菇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又能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3)菇棚内温度在白天达到14℃以上时,这时如果外温高于室温,不适宜做通风降温措施时,可以向棚内的地面、墙是洒水,也可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段时间外界温度变化,基本不致剧烈影响菌柱内部的温度。(4)接种后20-25天,这时菌柱已经全面布满香菇菌丝。&&& 3.后期:经过养菌30天后,这时已经进入4月上、中旬。菇房温度达到14℃以上。这段时间约20天左右,要巩固前两段的养菌成果,促进菌块发育达到生理成熟的程度。由于温度的升高,加大了香菇菌丝体的新陈代谢强度。需要进行的以前不同的管理方法。(1)全面检查:逐袋观察菌柱发育程度、杂菌感染情况。借机进行倒垛,把尚未全长满的菌柱移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让它继续生长,结合通风提高菇棚温度,保持14-20℃,使健全发育的的菌柱生长充实,下步为转色做准备。(2)增强光照:接种后45天时,取下遮光物,使菇棚内有明亮的散射光,但又防止阳光直接晒到菌柱上。菇棚相对湿度70-80%。&&& (八)破袋捆柱&&& 菌柱必透菌丝,表面全部浓白色之后,待菌柱上有2/3的部位有隆起时,开始破袋捆柱。中间要放些碎菌块。几天后菌柱就自然地生长在一起了。&&& (九)转色管理&&& 菌丝体培养50天后菌柱已经基本达到生理成熟的程度,可以进入转色管理。菌丝表面浓白,绒毛状菌丝倒伏后,4-7天中,在菇棚20℃以上条件下逐渐形成一层红棕色或棕褐色的菌膜欲称大酱块状态,可以保护菌柱不受杂菌的侵染。同时具有催蕾的作用。这时菌丝分泌水分,开始是清水,以后逐渐加深色素,变为黄色、红竭色的水珠。根据菌柱转色后颜色可以判别菌柱发育的程度,红棕色最理想,深褐色和黄色为中等,灰白色最差。&&& 菌柱红棕色出菇疏密均匀,菇朵中等,产量高,质量好。菌柱深褐色出菇较晚,朵大菇稀,产量、质量都较好。菌柱黄褐色出菇早,朵小菇密质量一般。灰白色出菇早,朵小菇密、产量低,质量差。一个菌柱上局部转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菌柱转色期间主要管理措施:&&& 1.达到生理成熟程度的菌柱应及时脱除塑料薄膜。在菇棚正常温湿度情况下。用一张薄膜完全覆盖在上边。如果室内湿度不稳定,要把盖膜的四周盖严,防止菌柱大量失水干缩。&&& 2.脱膜后菌柱管理要求菇棚白天20-22天,相对湿度80-90%,拉大昼夜温差10℃以上。菇棚12℃以下不利转色,应加强菇棚保温措施,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菇棚温度超过30℃对菌丝不利,影响原基形成和分化。应在早晚外温冷凉的情况下,加大通风量,把外界冷凉空气放进菇棚降温。菇棚温度15℃以上时,隔2-3天掀动一次薄膜。20℃左右时每天掀动一次薄膜。如果菌柱吐出较多的红棕色水珠,应增加掀动薄膜的次数和时间,使菌柱多和干燥的空气接触,使菌柱表面干干湿湿的状况,用手指触摸菌柱感到有弹性、不粘手。通过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措施,迫使菌柱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促进菌柱转色,形成有光泽的棕红色菌膜。如果有的菌柱长时间不转色,白色气生菌丝过旺徒长,对这样的菌柱就应挑出后特殊管理。增加通风量,强光照,保持20-22℃的同时,可以用5%石灰水喷洒,或用毛刷沾石灰水轻轻顺刷一便,强迫菌丝倒伏转色。菌柱表面的气生菌丝如果过长,积水过久都会使菌柱的菌膜过,影响原基分化。&&& 3.菇棚保持充足的明亮散射光,防止阳光直射到菌柱上。&&& 4.菌柱开始吐水后,要经常检查菌柱的情况,发现菌柱上有积水要及时吸去积水。吸水物要注意防止染菌。菌柱积水过多,会使菌膜增厚。经过10天左右的管理,原来白色的菌柱转变成红棕色或红褐色的菌柱,这时,部分菌柱已经长出幼菇。&&& (十)浸水处理&&& 菌柱浸水处理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菌柱转色后,原基形成前浸水。因菌柱养菌过程中失水较多,菌柱含水量40%以下,不浸水不能正常出菇,一般都应及时浸水。浸水时冷水刺激,有助于正常现蕾。另一种是在第二潮菇采收后,第三潮菇分化前浸水。因为开始菌柱水分保持较好,经过喷水方法处理就可以正常出菇。有时与品种的特性有关。&&& 一般来说,菌柱含水量在60%以上可以正常出菇,40%以下就必须给菌柱适当补水或直接浸水。菌柱经过8-12小时的浸水,一是使含水量达到60%以上,二是废气排除,出菇整齐。补水后的含水量在50-65%之间。&&& 浸水时就把不同的菌柱分别浸水,有病的单独处理。一般浸水用的水温度应该在8-10度以下。不能用河水和坑塘水。&&& (十一)出菇管理&&& 香菇菌柱栽培法在辽宁东部山区,3月中旬接种,6月上旬出报信菇,6月中旬第一潮菇采收结束。每个菌柱总产量2-3斤左右。7月上、中旬出第二潮菇,中下旬可采收2-3潮菇。8月上中旬4-5潮菇采收。共采收8-10潮菇。出菇阶段的管理措施如下:&&& 1.温、湿度管理:香菇菌柱栽培使用的是中高温品种。出菇温度8-25度。最适出菇温度15-20度。昼夜温差10度。白天正常温度,夜间放冷空气,冷冷暖暖,干干湿湿,亮亮暗暗的管理方法,刺激香菇原基形成和分化。浸水后5-7天的时间,菌柱上普遍形成原基,要保持菇棚温度15-24度,相对湿度85-93%。不够量可向空中、地面和棚壁喷水。&&& 2.通风管理:菇棚里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是香菇良好出菇的必须条件。菇棚温度低时,可让外面的暖空气进入棚内,若高时,要经常通风。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80-90%,当棚内温度超过25度时,就停止浇水,相对湿度70%。第1-2潮菇时,用喷水的方法保持水分,也可以直接浸水催菇。第3-4潮菇时,菌柱失水较多,含水量下降到40%时,可以用冷水浸泡菌柱,使菌柱达到60%的含水量。&&& (十二)香菇采收技术&&& 一般在八成熟时,即菌膜已破,菌盖尚未完全展开,尚有少许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时,为香菇最适的采收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用原材料会计分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