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举例 观察某人 突出特点 800字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素描(汉语词语)素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也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目录 基本信息词目:素描 拼音: sù miáo 注音: ㄙㄨˋ ㄇㄧㄠˊ基本解释(1) [sketch]∶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 (2) [literary sketch]∶文学上指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引证解释1.单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因为木刻究竟是绘画,所以先要学好素描。” 丁玲 《韦护》第一章:“ 韦护 不觉在心上,将这美的线条,作了一次素描,他愿意这女人没有睡着。” 2.文学上运用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写法亦称素描。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 《石壕吏》﹞诗,完全是素描。”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未带地图的旅人》:“我的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素描写生,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 素描:指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 素描来自西方,隶属于欧洲绘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是由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的版画发展而来的。这种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白描——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性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那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西方绘画的基本表现技巧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本质区别。众所周知,白描,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它讲求线条的趣味性,重于意象造型,较少受光线、时间等变化因素的影响。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仅借鉴和吸取了书法艺术的笔法技巧,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立足于物象的神韵与意趣的表达。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技法里,线条仍然是中国绘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具象与写实。素描是西洋绘画的基础。借助于特定的对象、环境、光影作画是素描写生的基本要求。因此,素描更多地受到了客观对象、环境、光线、时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线条则往往被视为构建形体的手段,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西绘画二者虽差异甚多,但不可否认,西方素描与中国白描同是绘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 我们学习素描,是因为它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能够培养我们基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以及的审美能力等。当你学会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时,你所具有的观察事物与再现事物的能力便得到了显著提高。当你能够熟练地以素描的语汇进行表达与交流时,你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容易进入其它造型艺术的学习。当然,也包括建筑学的某些领域。 素描从广义上来讲,是一切单色绘画,用一种颜色深浅、浓淡,或一种笔墨的粗细变化刻画出来的客观物像;狭义范围讲,是指在室内或室外进行的、相对静止的、时间稍长的单色绘画。 素描的目的:素描可以锻炼造型技巧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及表现方法。成为各类创作的起点和前奏。 素描的意义: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是决定一切绘画和创作的成败因素之一。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存在。按传统体系分1、中国写意传统的素描。例如盛唐吴道子所创,宋朝李公麟将白描推向纯美的境界。 2、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按表现手法1、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型或称“结构素描”,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形式,它是以表现形体结构为中心,舍去或削弱形体的明暗。突出形体的组合关系即结构特征的素描方法。 2、明暗素描。 明暗造型或称“明暗素描”,是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形式,是将对形体的明暗感觉和形体体积的认识统一起来塑造和表现形体的素描方法。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可以用单色线条(也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涂抹成面等方式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素描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尤其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 另外对平面设计,也是画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 的艺术,不需要颜色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 形体形态 比例的解释: 比例通常指物体之间形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关系;另外比例也会在构图中用到,例如你在画一幅素描静物就要注意所有静物占用画面的大小关系。 在画素描的过程中要想把形画准就要注意比例了。 把握比例的几个技巧: 1.横着比:当你要画某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就以此做一条贯穿整个画面的横线,看到所有在这条线上的物体。 2.竖着比:做一条贯穿画面的垂线,注意观察所有在这条线上的物体。 3.多看物体、少看画面:为的是形成观察的意识,抛弃大脑中的原始概念。看物体5秒,看画面2秒,眼睛要在画面和物体之间反复的观察比较。 4.总的说就是放长线、看整体、多比较。把这些想象成经线纬线一样会比较简单;初学者要多画辅助线,等功底深厚了你会发现你画面中的辅助线会越来越少,而你心里假象的辅助线会越来越多。 在构图中要注意的比例关系技巧: 1.一般被画物占画面百分之八十左右,看上去饱满。关于构图之后会有详细讲解. 人物相关比例: 1.三庭五眼:发际线-鼻底-下巴为三庭,这三段之间每段的距离大约相等;耳根-外眼角-内眼角-内眼角-外眼角-耳根为五眼,它们之间距离大约相等。 2.站七坐五蹲三半:一个站着的成年人身高大约等于他七个头长(站七),当他座上时就等于五个头长(坐五),蹲着时刚好是三个半头长(三头)。 3.小孩的头部比例较大,站着时一般为三到四个头高。 4.张开双臂,两个中指之间的长度大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5.手臂的长度为两个头长(腋窝-胳膊肘-手腕各位为一个头长)。 6.手掌为三分之二头长。 7.当举起胳膊时胳膊肘刚好到头顶。 8.肩宽为两个头宽。 9.脚掌为一个头长。 10.男人肩比胯宽,而女人胯比肩宽。 还有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多总结,多观察。这些都是标准人体比例,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也是艺术家创作英雄楷模人物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时的指导,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七个半头高。在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进行人物素描时就应当个别观察,抓住特征。形体形态形体是客观物像存在于空间的外在形式。任何物像都以其特定的形体存在而区别于其他物。形体属于素描造型的基本依据和不变因素。 对形体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将其分解为外形和体积两个因素。外形指平面的视觉外像而言;体积指空间的立体体量而言。在素描中这二者既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对统一体。形是体积的外像,而体积又必须是有形来体现的。所以,我们对形体也可以理解为有体积的形。这就是说,我们对素描造型因素中的形体的认识,要树立起立体空间的观念。 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基本的几何形体,这就是: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多种几何形体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的物像。 我们在观察物像时,应首先注意其整体呈现的基本形。构成物像的基本形不同,则物像的形体特征就会不同。基本形是物像的大关系,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就抓住了其形体特征。而准确地把握物像的形体特征便奠定素描造型的基础。结构关系素描中的形体,主要指物像的外形特征,结构则主要指物像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形体与结构是外观与内涵的关系。结构是形成物像外貌的内在依据,不了解它,就无法准确把握物像的一系列外表特征。 在素描中,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二是形体结构 人体和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是解剖结构。熟悉了解解剖,是人物造型的基础。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用面体现其基本形体特征,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利于形象体积的塑造。对结构的这一形体化的概念,我们称为形体结构或几何结构。 立体是面的集合体,这是现代绘画表现立体和空间的基本观点。因此,素描中对立体形象的把握通常是从分面开始的,分面是对物像形体的概括,是对结构的分析。面的概括构成了物像的立体框架。圆或接近圆的形体,也可以用概括的面来塑造。方的面更能准确地把握圆的整体关系。所谓造型中宁方勿圆也就是为了概括地、准确地塑造立体形象。透视关系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物像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把透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空间与实景感觉相同,这就是绘画透视。 在素描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所以说,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掌握透视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真实描绘物像空间关系的基础。 透视是一门较复杂的科学,这里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说明。 视点 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 视点与物像之间的连线 视域 固定视点后,60度视角所看到的范围 视平线 向前平视,和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视平线与图像的关系:高于视平线的看到底面,低于视平线的看到顶面,视平线处于物像中间则地面与顶面都看不见。 平行透视 形体正前面的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时所呈现的物像透视关系为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最少只看到一个面,最多可看见三个面,与画面成直角的形体边线都消失主点。 成角透视 形体的一面与地面平行,其立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称为成角透视。成角透视最少可看到两个面,向画面纵深延伸的边线都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余点。结构比例物像的结构、形体等造型因素体现在外观形态上必然同一定的尺度相联系,不同的尺度关系则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 任何物像的形体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连结起来的,比例变了,物像的形状也就变了。因此基本比例的差错,必然导致对结构、形体认识和表现的错误。在素描写生的起始阶段,比例的意义尤其重要,画面形象的准与不准往往是比例关系的正确与否所致。 素描中比例的概念还可以指各物像之间的大小比例关;同一物体中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色调的明暗深浅层次的比关系等。 对形体比例的观察不应是机械、刻板地比较,应注意立体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视变化中的比例关系。要致意在相互比较中抓住物像的比关系,特别是大的、整体形象的比例关系,而不应停留在局部去过分计较烦琐细节的比例。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明暗关系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绘物像立体与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 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光源的强弱,距离光源的远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会使物像呈现不同的明暗。光是物体明暗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物体明暗变化的外在因素。 物体在一定角度的光照下,会产生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两个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联系的明暗系统。物体的明暗层次可概括为三个大面,五大调子,它们以一定的色阶关系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一定的光线下,明暗变化是由形体的机构起伏、转折而产生的。因此,明暗在任何时候都只属于特定的形体结构,回明暗的调子变化也就是在表现结构的起伏转折变化。结构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明暗是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形体结构需要通过明暗来表现,而明暗关系中又处处体现着内在的形体起伏和结构变化。 明暗除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在画面中更是表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主要因素,明暗的层次处理及虚实、强弱的对比作用,是表现前后五项空间关系和整体气氛的基本手段。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造型能力已经成为艺术水平的评判标准之一。当绘画水平被作为职业能力而加以区分时,良好的绘画能力一定首先能够完整、全面地表达事物的特征,而绝非仅仅停留在对物象的简单模仿的层面上,或者是停留在空泛的图像经验上。良好的绘画能力,追求物态,追求形神统一,而决不是一种抽象的图像概念。要知道,绘画对象的形貌只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如果绘画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便会导致对象神态上的缺失。因此,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自形入神,神由形出,形神统一,才是完整地进行艺术表现乃至艺术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素描 一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朴素的方式去描绘客观事物,并且通常以单色的笔触及点、线、面来塑造形体的方法。从字面而言,素描可以被理解为单色画。广义而言,它是一种运用线条来再现事物的艺术形式,而绝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铅笔画那样狭隘。事实上,对素描工具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绘画能力以及表现对象的需要。现如今,关于个体意愿的选择和发挥已得到充分的尊重。表现手法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 素描是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必经之路,因为良好的素描训练可以逐渐提高作画者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现能力。素描,可以是大师笔下表达创作思路的一张张创作草图,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幅优秀的素描作品,在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等方面都绝不会逊色于其它任何画种。中外许多大师的素描作品都是不可再生的传世佳作。只强调明度而不强调色彩的绘画形式,通常用单色来完成的绘画。注重结构和明暗,并用明暗关系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素描(美术术语)素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目录 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作素描。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通常讲的素描多元化指铅笔画和炭笔画。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绘画艺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素描通常采用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炭笔,钢笔,画笔,墨水,及纸张等,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 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和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带色彩的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铅笔素描 铅笔素描常是素描练习的开始,不论是精细素描或是速写,都可以由易于修改的铅笔开始。并练习运用 不同标志的铅笔,铅笔标志B表示质地软,前面标志的数字越大,质地越软,可用来画较暗的部分。H表示质地较硬,前面标志的数字越大,质地越硬,可用来画较光的部分。 铅笔素描的画纸可选用纸面较粗的画纸,如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纸,以软质橡皮为佳。 常见的素描习作可以静物写生、风景写生来作练习。 木炭素描 木炭素描的炭条通常是用柳条烧制而成,画纸可选用150磅或200磅的模造纸,可用软橡皮、馒头、面包等作擦拭修改。 木炭素描常以石膏像作为练习的对象,因为石膏像为纯化的物体,无色泽,无强烈的纹理变化,经由光线照射后,可产生清楚的明暗对比。初学者常由头像入手。(1):以肖像和风景为主 素描原是为绘画、雕刻等艺术服务的,后因其流畅、充实和美观,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其题材可以取自任何事物,不受拘束,一般以肖像和风景为主,而西方的素描常是人物和静物。 (2):日常生活、抽象素描、艺术性建筑素描 19世纪出现了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素描。其它还有想象和抽象素描、艺术性建筑素描等。 (3):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素描 20世纪的素描似乎是反映不安、动荡和科学进步的。其中一些以表现线条豪放为特色。还有一些画家试图把生活纳入几何图形中 (立体派)。 在20世纪各流派中也有X射线式的技法,即同时看到外部和内部。表现主义画家追求&表现一个场面的感情而不是描绘事物的现实外表&,超现实主义者则着重表现潜意识心理。 (4):实用性和技术性素描 实用素描要清晰地记载一件客观事物,从总体上说,它不重审美,而突出技术设计。实用素描包括为科学目的而作的插图与说明。很多艺术家作过科学说明的素描。文学作品中的素描插图,一般是为某段文字描写而作的图画说明,但因它表现了画家特有笔法风格,至今还享有崇高的艺术声誉。与此相关的还有漫画,这是用于社会批评而创作的一种假定性图画。并由此而发展成连环图画,进而演变成现代卡通动画片。素描的工具种类很多,如石笔、炭笔、铁笔、粉笔、毛笔、铅笔和钢笔等;也有用钻子和金钢石作画的。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性质和构图,工具也能影响画家的情绪和技巧。工具的选用取决于画家所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干笔适宜作清晰的线条,水笔宜于表现平面;精美的笔触可用毛笔挥洒,而广阔的田野则可用铅笔或粉笔去勾勒。炭笔是两者都可兼用的。以作品尺寸而言,大幅素描作品适宜用木炭来画,对于轮廓、照应等可经长久的时间细细研究、分析。至于铅笔适合较小尺寸,很少大张的铅笔画,而钢笔画则更小了,往往在插画上用得较多。素描的单色表达使工具变得十分随意,而且常常可以综合使用几种工具造成多种画面效果,所以是一个极广阔的天地。 (1)铅笔 铅笔是最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初学者素描常从铅笔开始,主要原因是铅笔在用线造型中可以十分精确而肯定,能较随意地修改,又能较为深入细致地刻划细部,有得于严谨的形体要求和深入反复地研究。同时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比较俱全,可以画出较多的调子,铅笔的色泽又便于表现调子中的许多银灰色层次,对于石膏等基础训练作业效果较好,初学者比较容易把握,因此,较适合于基础训练开始时应用。现有的国产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由于种类较多,因此,铅笔能很好地表现出层次丰富的明暗调子。 (2)炭笔: 炭笔以不脆不硬为度,炭条以烧透、松软笔黑色为佳,炭精棒以软而无砂称上品。 (3)钢笔: 包括一切自来水型硬质笔尖的笔。使用日常书写的钢笔绘画也可以,一般都作一点加工,将钢笔尖用小钳子往里弯30度左右,令其正写纤细流利,反写粗细控制自如。 (4)纸: 洁白、厚净、有纸纹的纸。铅笔画纸不宜纸纹太粗,炭笔画纸表面不能太光滑,而钢笔画纸纸却要较光滑的纸面,还要有一定的吸水性。 (5)画板: 以光滑无缝的夹板为最好。如果站着面画,还要备一个画架。 (6)橡皮: 以平、软的方形橡皮为好。 (7)削笔刀、图钉、擦布等工具备用。素描(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目录作 者: 江严冰 主编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 16开 I S B N : 6 定价:¥45.00本书从素描的起源、发展开始讲述,主要围绕素描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基本功训练技术进行讲解。本书共10章,前一部分围绕绘画素描.对绘画的一些慨念、观点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并从静物、人像、人体等方面全面展开讲解;后一部分结合设计艺术对结构素描、写实衷达和创意表达进行了系统的解说,最后展示了一些优秀的中外绘画人师和教师的优秀素描作品,可以起到欣赏和示范临摹的作用。本书从素描的工具上下功夫,从基础训练人手,让学生充分掌握素描这一造型语言,从而在绘画设计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相关的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教材,同时也是美术初学者和爱好者学习绘画的工具书。第1章 概述 1.1 素描的基本概念 1.2 素描的发展 1.3 学习素描的意义 1.4 素描学习的注意点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素描的艺术语言 2.1 明暗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2.2 线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2.3 线与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素描的要素 3.1 物体的明暗 3.2 物体的结构 3.3 物体的质感 3.4 物体的空间 3.5 几何形与面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 素描的工具材料 4.1 笔 4.2 纸张 4.3 辅助工具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 静物素描 5.1 静物的摆布 5.2 明暗画法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石膏像素描 6.1 石膏像写生的目的与任务 6.2 石膏像写生中光的布置 6.3 石膏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 人像素描 第8章 人体素描 第9章 设计素描 第10章 优秀素描作品欣赏 参考文献 素描(2010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图书)目录书 名:素描 作 者:聂鸿立,张磊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ISBN: 6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元全书采用授课的方式,将造型的方法规则按照造型的顺序和人的接受能力编排到每一节课中,在立足于全面系统地介绍绘画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详尽的讲解,并提供图示。旨在使零起点的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素描的造型方法和技巧,能够达到基础考核标准,拥有继续学习其他应用专业技术的资格,有完成简单的实际工作的能力。前言/1 素描教学大纲/4 第一单元 几何模型素描/6 第一课 从临摹一张画开始造型/8 第二课 通过画一个简单物品学习写生/16 第三课 通过画几何体学习透视/21 第四课 通过画球体学习明暗和虚实/28 第五课 通过画分面体学习体面与结构/35 第六课 通过画几何穿插体学习整体观察/40 第七课 通过画两个几何体学习关系和对比/47 第一单元测验/52 第二单元 静物素描/s3 第八课 通过画陶器学习形式和审美/56 第九课 通过画瓷器学习质感/62 第十课 通过画玻璃器皿学习刻画/68 第十一课 通过画苹果学习体感和空间感/72 第十二课 通过画复杂物品学习主次和概括/78 第十三课 通过画一组静物学习构图与平衡/85 第十四课 通过画一组静物学习背景处理和画面组织/89 第十五课 通过画一组静物训练色调和层次/94 第十六课 通过画一组静物训练调整和完整/98 第十七课 通过构成的方法表现静物/104 第十八课 通过默写的方法表现静物/109 第二单元测验/113 第三单元 石膏像素描/114 第十九课 通过画分面嘴学习“三大面”表现/116 第二十课 通过画分面眼学习分割比例和图形连接/120 第二十一课 通过画分面像学习结构面——平面/124 第二十二课 通过画石膏眼学习投影表现技术/128 第二十三课 通过画贝多芬面像学习明暗交界线技术/132 第二十四课 通过画解剖挂像训练头像的结构画法/137 第二十五课 通过画伏尔泰头像学习特征的观察和表现/143 第二十六课 通过画高尔基头像学习动态的观察和表现/149 第二十七课 通过画阿格里巴头像学习个性观察和表现/154 第二十八课 通过画海盗头像学习综合表现方法/157 第二十九课 通过画荷马头像学习整体表现方法/162 第三单元测验/165 第四单元 人像素描/166 第三十课 正面像/168 第三十一课 侧面像/174 第三十二课 半侧面像/181 第三十三课 老人和儿童/188 第三十四课 动态头像/192 第三十五课 半身像素描/196 第三十六课 全身像素描/207 第四单元测验/211 第五单元 速写/212 第三十七课 人物慢写/215 第三十八课 人像速写/221 第三十九课 动态速写/226 第四十课 场景速写/231 第四十一课 风景速写/236 第四十二课 建筑速写/243 第四十三课 动物速写/247 第四十四课 默写/251 第五单元测验/255 素描(黄韵玲作词歌曲)素描(200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图书)目录书名:《素描》 作者: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内张学研究专家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2 定价:¥16.00这本小书是对我所认识的若干位中国文坛学界的前辈和同代人的“素描”。我的“素描”,只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我所体会到的他们的道德文章的某些侧面。而且,只能是某些侧面,绝不是全面评价,深入阐述,这是文学史家的论题,我则只有“素描”而已。当然,想借此发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史实,提供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线索,这样的野心也是有的。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反其意而用之,总有“书名是别人的好”之感。这本小书起名“素描”,开始还有些自鸣得意,后来才想起这书名前人早用过了。上个世纪有“钱封面”美称的新文学书刊装帧设计家钱君陶先生在1931年就出版过散文集《素描》。好在他老人家宽厚,泉下有知,当不会责怪我袭用了他的书名罢。自序 怀念篇 四见文学巨匠——追忆巴老 我与夏公的交往——兼忆李一氓老 鲁迅称楼适夷为“适兄” 施蛰存先生侧记 与施老的最后一面 施先生的“西窗”与《老古董俱乐部》 最长寿的新文学作家  怀念林淡秋 梦家的梦 辛笛老为《手掌集》初版本题词 他记录了《上海的早晨》 无言先生  琐忆薛绥之先生  一位普通的郁达夫研究者——纪念郁达夫长子天民 永远怀抱理想——忆台湾出版“小巨人”沈登恩兄 交游录 被人遗忘的女诗人徐芳 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我所见到的夏志清先生  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 张爱玲称赞的散文家 余光中识小 烟雨平生一刘公 庄信正素描  “昆曲迷”白先勇 香港文学守护使 张香华“猫眼看人” “香港第一健笔” 快人快语的蔡澜 “记忆”应该有“脚注”——关于董桥《记忆的脚注》 放“野火”的龙应台 建构“张爱玲学”的人 神秘的李碧华 “另类”的迈克 发掘藏书票风景的“书痴” 王蒙爱猫  陈村点滴 苏童的笑 可爱的小宝 一个“张迷”的上海地图 “中国最受争议”作家  港岛会友记略  附录 周瘦鹃的紫罗兰情结 被误解的陆小曼 陈逸飞走了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1412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描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