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部门对布村玉皇庙镇最新考证出属于什么朝代所建

山西布村玉皇庙屋顶坍塌 或为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
山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唐)
  布村玉皇庙位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东南二十公里的慈林镇布村,现存中轴线上还有舞楼、献殿、前殿、后殿以及诸多朵殿、两厢等。
  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前殿有宋、五代等多种推断,个人认为前殿可断为唐,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
  布村玉皇庙前殿是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进深四椽,前檐用四根八棱内顄石柱,柱头卷杀较急,无普拍方,阑额已被后代锯掉,但柱头留有上下两个安装孔,估计原物应为重楣,重楣多见于唐代壁画,实物有敦煌196窟檐,另外五代建筑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也用重楣,时代接近于唐。
【玉皇庙前殿前檐柱头可见上下并列两个阑额安装孔,这种重楣的形式敦煌唐代壁画中有很多】
  前殿无补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为华栱双抄,其中第二跳华栱为梁头伸出,山面和后檐柱头铺作也是两跳华栱,第二跳分别是丁栿和劄牵伸出。前檐两跳华栱上面有两条斜置构件,斜置的支点在第二跳华栱上,后尾压在平梁的前出部分之下。
【前殿前檐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另有两条斜置构件伸出,后尾压在平梁前出部分之下,前端已被后代锯掉】
  玉皇庙前殿梁架为三椽栿对后劄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劄牵在内柱上平接,内柱头施一跳华栱承托,两根八棱内柱的柱径比柱础和大枓小很多,估计后代抽换过。三椽栿上用了两块很高的梯形驼峰托平梁,驼峰边缘入瓣卷杀,前槽丁栿斜出,后尾搭在三椽栿上插入驼峰中,丁栿上也是用这种很高的梯形驼峰托系头栿,后槽丁栿与纵向的梁水平对接,以蜀柱托系头栿。平梁上用叉手和蜀柱,蜀柱下以一块方木代替驼峰,两条叉手与蜀柱上的大枓、襻间衔接,没有用丁华抹颏栱。
责任编辑:NN053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
最新播報:
山西長子縣玉皇廟大修發現唐代特徵構件“人字叉手” 為其年代鑒定提供珍貴依據 
    新華網太原10月30專電(記者 王學濤)在山西長子縣慈林鎮布村北隅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村玉皇廟,目前專家們在對其進行落架大修的過程中發現了具有唐代建築特徵的構件,為玉皇廟前殿的年代鑒定提供了珍貴依據。
    布村玉皇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由于前、後殿屬于中國早期建築遺構,價值重大,2013年玉皇廟直接由市保“跳級”升為國保,並于一年前開始了落架大修。
    據介紹,2013年10月,國家投資500萬元開始對布村玉皇廟內十余處單體建築進行全面修繕,預計將于2015年5月完工。
    令人關注的是,在玉皇廟修繕過程中專家們不僅發現了元、明、清時期的多處修繕題記,還發現了具有唐代建築特徵的構件——人字叉手。
    玉皇廟修繕工程負責人、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高級技師帥銀川告訴記者,由于布村玉皇廟的相關史料記載較少,因此年代的判斷只能根據遺構所反映的時代特徵予以判斷。該廟後殿為金代遺構,但前殿的年代鑒定卻一直頗具爭議。業界對其鑒定是宋代建築,但有古建專家認為前殿主體構架應屬五代遺構,甚至更有人認為其為唐代遺構。
    據文物專家考證,目前我國僅存唐代木構建築四處,全部在山西省境內,分別為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平順天臺庵和芮城的廣仁王廟。由于這一時期遺存的珍貴和稀缺性,它們在中國建築史學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拆開後,玉皇廟的人字叉手結構與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的叉手結構相同。唐代特徵構件的發現將為前殿的斷代提供新的珍貴依據。”帥銀川說。
[責任編輯:
來源:新聞熱搜榜长子县文物局估算修建好布村玉皇庙需要多少钱_百度知道
长子县文物局估算修建好布村玉皇庙需要多少钱
提问者采纳
工程预算的财政支出,一定要注意区分您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取决于需要建工的质量
艺术品收藏顾问
其他类似问题
文物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位置:
山西长子县玉皇庙大修发现唐代特征构件“人字叉手” 为其年代鉴定提供珍贵依据 
WWW.  日 17:41:2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10月30专电(记者王学涛)在山西长子县慈林镇布村北隅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村玉皇庙,目前专家们在对其进行落架大修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唐代建筑特征的构件,为玉皇庙前殿的年代鉴定提供了珍贵依据。
布村玉皇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由于前、后殿属于中国早期建筑遗构,价值重大,2013年玉皇庙直接由市保“跳级”升为国保,并于一年前开始了落架大修。
据介绍,2013年10月,国家投资500万元开始对布村玉皇庙内十余处单体建筑进行全面修缮,预计将于2015年5月完工。
令人关注的是,在玉皇庙修缮过程中专家们不仅发现了元、明、清时期的多处修缮题记,还发现了具有唐代建筑特征的构件——人字叉手。
玉皇庙修缮工程负责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技师帅银川告诉记者,由于布村玉皇庙的相关史料记载较少,因此年代的判断只能根据遗构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予以判断。该庙后殿为金代遗构,但前殿的年代鉴定却一直颇具争议。业界对其鉴定是宋代建筑,但有古建专家认为前殿主体构架应属五代遗构,甚至更有人认为其为唐代遗构。
据文物专家考证,目前我国仅存唐代木构建筑四处,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分别为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平顺天台庵和芮城的广仁王庙。由于这一时期遗存的珍贵和稀缺性,它们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拆开后,玉皇庙的人字叉手结构与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的叉手结构相同。唐代特征构件的发现将为前殿的断代提供新的珍贵依据。”帅银川说。(完)
[] [] []
[责任编辑: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山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之唐代建筑推断(第二稿)
日完成第二稿,主要补充了“历代改造特征”,布村玉皇面前殿历经千年,从结构上能看出至少有两次较大改造,从而形成今天金元风格的大屋顶包着唐代的梁架结构,详情请看文章的后半部分。
----------------------
布村玉皇庙位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东南二十公里的慈林镇布村,现存中轴线上还有舞楼、献殿、前殿、后殿以及诸多朵殿、两厢等。
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全庙以前殿最古,个人认为前殿为唐代建筑,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
布村玉皇庙前殿是面阔三间的单檐九脊顶建筑,进深四椽,前檐用四根八棱内顄石柱,柱头卷杀较急,无普拍方,阑额已被后代锯掉,但柱头留有上下两个安装孔,估计原物应为重楣,重楣多见于唐代壁画,实物有敦煌196窟檐,另外五代建筑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也用重楣,时代接近于唐。
【玉皇庙前殿前檐柱头可见上下并列两个阑额安装孔,这种重楣的形式敦煌唐代壁画中有很多】
前殿无补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为华栱双抄,其中第二跳华栱为梁头伸出,山面和后檐柱头铺作也是两跳华栱,第二跳分别是丁栿和劄牵伸出。前檐两跳华栱上面有两条斜置构件,斜置的支点在第二跳华栱上,后尾压在平梁的前出部分之下。
【前殿前檐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另有两条斜置构件伸出,后尾压在平梁前出部分之下,前端已被后代锯掉】
玉皇庙前殿梁架为三椽栿对后劄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劄牵在内柱上平接,内柱头施一跳华栱承托,两根八棱内柱的柱径比柱础和大枓小很多,估计后代抽换过。三椽栿上用了两块很高的梯形驼峰托平梁,驼峰边缘入瓣卷杀,前槽丁栿斜出,后尾搭在三椽栿上插入驼峰中,丁栿上也是用这种很高的梯形驼峰托系头栿,后槽丁栿与纵向的梁水平对接,以蜀柱托系头栿。平梁上用叉手和蜀柱,蜀柱下以一块方木代替驼峰,两条叉手与蜀柱上的大枓、襻间衔接,没有用丁华抹颏栱。
【主梁全貌】
【主梁之上两块很高的梯形驼峰托平梁】
【东缝大梁三椽栿水平对接劄牵,上面还保留了托脚】
【西缝大梁也是水平对接,托脚已失】
【后槽丁栿与主梁同样是水平对接,蜀柱托系头栿】
【前槽丁栿压在主梁之上,后尾入驼峰,梯形驼峰托系头栿】
【平梁之上以一块方木形的驼峰托蜀柱,无丁华抹颏栱】
前殿的瓦作部分经过后代修缮,屋顶样式、出际处、大脊琉璃等有晋东南地区金元时期风格。
结合现存的早期木结构实例,从以下五方面分析下布村玉皇庙前殿的断代:
一、梁与枓栱合为一体
柱头铺作最下两层为双抄,第一跳里外转都是华栱,且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的现存实物有以下几座:
山西五台南禅寺正殿--唐建中三年(782年)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六年(832年)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一层(推断唐代)
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推断五代)
甘肃敦煌莫高窟427窟檐--宋开宝三年(970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37窟檐--宋开宝三年(970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44窟檐--宋开宝九年(976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31窟檐--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辽统和二年(984年)
这十座建筑中,前面四座为唐代,正定县文庙大成殿经过后代改造,梁架部分晚期特征较多,但其枓栱结构为唐式,晚期梁架+唐式枓栱折中为五代,我想这是梁思成公当年推断其为五代的原因;莫高窟的四座窟檐全部建于宋初,因地处偏远,技术更新慢,仍然延续唐代做法;独乐寺观音阁也是同样的道理,辽构中延续唐代做法较多。说敦煌窟檐和辽构中传承唐代做法并非我的发明,诸多资料中均有此观点。因此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可以看做是典型的唐代特征。这里面包含了除平顺天台庵外的所有唐构。除推断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外,现存的五代、宋及以后建筑中再没有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的结构形式出现。
玉皇庙前殿所有柱头铺作均为双抄,前檐是三椽栿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后檐是劄牵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两山为丁栿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全部符合唐代特征。
【前檐柱头铺作构造】
【后檐柱头铺作,劄牵伸出为第二跳华栱】
【山面柱头铺作,丁栿伸出为第二跳华栱】
二、柱头皿板
皿板是柱头与栌枓间的一块垫板,在汉代至唐中期的一些砖仿木、石仿木建筑结构中有不少应用,过去一度认为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已无柱头皿板的实际应用,然而布村玉皇庙前檐两根角柱上却保留了柱头皿板应用,这是早期木结构建筑中使用皿板的唯一孤例,古建筑构件的活化石。
前面提到的砖仿木、石仿木建筑结构到了唐中期以后不再出现皿板的应用,北宋晚期刊行的《营造法式》已经没有皿板这个构件了,皿板应用的下限是唐中期,这也是布村玉皇庙前殿不晚于唐中期的一个例证。
【布村玉皇庙前殿柱头皿板】
【皿板在唐中期的五台南禅寺大殿上也有应用,但不是在柱头,而是柱头铺作之上,柱头方和压槽方之间,用驼峰托了一只枓,枓下用了一处小皿板】
&&& 三、昂与梁的关系
昂与梁的组合关系,我总结了四种,分别是“二梁挑昂”、“上梁压昂”、“单梁压昂”和“补间昂”,详情请阅
如果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玉皇庙前殿主梁与平梁之间的两条斜置构件不能称之为昂,因为不出跳,只能称为双耍头。但如果假定玉皇庙前殿是唐中期建筑,那比颁行于北宋末年的《营造法式》早了近四百年,后代岂能约束前期的建筑做法?因此谈论这两条构件是昂还是耍头已无意义,存在的就是正确的,只要研究这两条斜置构件与梁的结构关系,就能总结出其时代特征。个人认为玉皇庙前殿的两条斜置构件下面一条可认为是不出跳的昂,上面一条是昂形耍头,为表述方便,在这里统称为昂。
玉皇庙前殿属于第一种情况“二梁挑昂”,这种结构由上下两条梁和昂共同组成,下面一条梁头作为昂的最前端支点,上面一条梁压住昂尾,两条梁与当中斜置的昂共同组成一个杠杆结构。现存实例只有以下两个: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檐下昂--辽统和二年(984年)
这两个实例一为唐构,一位继承唐代做法的辽构,因此可认为“二梁挑昂”为唐代特征。
布村玉皇庙前殿前檐下两朵柱头铺作使用一昂一耍头,这种昂结构形式特殊,不用令栱,只以替木承橑檐槫,梁头伸出第二跳华栱头垂直支撑在最下方成为昂的最前端支点,昂尾压于平梁下,三椽栿、平梁和两条斜置构件共同组成杠杆,完全符合“二梁挑昂”,是唐代特征。
【前檐两条斜置构件置于三椽栿头和平梁之间,符合“二梁挑昂”】
四、八棱柱及柱头卷杀
现存早期木结构实物中采用八棱柱的只有以下几处,都是敦煌莫高窟的窟檐:
甘肃敦煌莫高窟196窟檐--唐景福二年(893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27窟檐--宋开宝三年(970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37窟檐--宋开宝三年(970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44窟檐--宋开宝九年(976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431窟檐--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另外砖仿木的古塔中使用八棱柱的有以下几处:
陕西西安杜顺塔--唐贞观十九年(643年)
陕西西安玄奘塔--唐总章二年(669年)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天宝五年(746年)
上述实例与玉皇庙前殿前檐所用柱子相似度极高,都是上下等粗的八棱柱,只在柱头有急促卷杀,这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梭柱以及卷杀方式有很大不同。敦煌的窟檐仍可看做技术更新慢,延续早期做法。
现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全部使用圆柱,另外加上石仿木的法兴寺燃灯塔,用圆柱的唐构年代排列如下:
山西长子法兴寺燃灯塔--唐大历八年(772年)
山西五台南禅寺正殿--唐建中三年(782年)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六年(832年)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一层(推断唐代)
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推断唐代)
从上面实例看,八棱柱主要出现在唐中期以前,而圆柱主要出现在唐中期以后,玉皇庙前殿采用的八棱柱和柱头急杀的卷杀方式,其年代大致可推断不晚于唐中期。
【前檐所用的四根八棱柱上下等粗,只在柱头有急促卷杀】
【净藏禅师塔的柱形与卷杀方式与玉皇庙前殿高度相似,另有时代更早的杜顺塔、玄奘塔也是高度相似】
【建于唐中期的法兴寺燃灯塔已开始使用圆柱,且柱头卷杀和缓,圆柱加和缓卷杀是后代应用的普遍形式】
五、梁架结构
玉皇庙前殿梁架结构与如出一辙,都是主梁在前,小梁在后,并且采用水平对接的方式,后槽丁栿与主梁也是水平对接,前槽丁栿压在梁上,栿尾插入驼峰,托平梁的驼峰样式也较相似,平梁之上用一块方木代替驼峰托蜀柱,蜀柱顶端只用了一只大枓,没用丁华抹颏栱,叉手交汇于襻间。
这是一种极老的结构方式,前后梁水平对接的都集中在宋代,以驼峰托上层梁的多在宋中期以前,丁拊与梁水平对接的也是宋代中早期特征,平梁之上以驼峰托蜀柱的也是宋中早期特征,凡此种种,诸多特征显示这类梁架不会晚于宋中期,但像玉皇庙前殿和大云院弥陀殿这样把所有早期特征集于一身的我还没找出第三处来,如果您知道哪里还有望补充。
玉皇庙前殿和大云院弥陀殿虽然梁架结构相似度大于90%,但两座殿梁与铺作层的结构关系却有很大不同,大云院弥陀殿梁压在铺作层之上,这种结构宋金之后广泛采用,而玉皇庙前殿是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梁与铺作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是唐代特征。
现存唐代实物中佛光寺东大殿和开元寺钟楼都是采用对接式梁架,因此有理由相信大云院弥陀殿的梁架并非是其始创,唐代已有应用。
【五代遗构平顺大云院弥陀殿的梁架与玉皇庙前殿如出一辙】
综合上述五点,玉皇庙前殿拥有唐代特征的梁栱结构,不晚于唐中期的柱头皿板,唐代特征的斜置“昂”,唐代特征的八棱柱及卷杀,其梁架五代还有实物留存,而前殿梁架是和唐式枓栱合为一体的,综合这些特征,个人认为玉皇庙前殿可推断为唐代建筑。
再细化一下,布村玉皇庙前殿的柱头皿板是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中的孤例,这种结构零件不晚于唐中期;几座用八棱柱的砖仿木古塔多在唐中期以前,但这几座塔上的枓栱都是更古老的把头绞项作,枓栱用双抄的最早实例是唐中期的南禅寺大殿,但没用八棱柱。玉皇庙前殿八棱柱加双抄,可以看做是出现在上述实例的结合点上,即唐中期。
布村玉皇庙前殿或早于唐中期的南禅寺大殿,有可能是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
历代改造特征
布村玉皇庙前殿可以看到不少后代改造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两次较大的改造:
一、根据建筑手法,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可能发生在金代,这次改造加高了驼峰,加高了平梁上的蜀柱,增加了系头栿,大角梁有可能也是这次改造中添加的,前殿屋顶样式大变。
前殿两缝主梁上各使用两只驼峰,这四只驼峰全部都有明显的拼接痕迹,这张照片中可看到明显的“分界线”。平梁上的蜀柱也很突兀,有可能也是这次改造加高的。
我们知道唐代建筑举折较小,屋面平缓,不利于走水,加高驼峰和蜀柱可以使屋面变得更陡峭,利于走水。类似的改造还见于唐构平顺天台庵和泽州青莲寺藏经阁。
从这张大图可看出分界线已经很明显了。
前殿的驼峰很高,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分段加工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这张图片可看出驼峰的上下两段卷杀是不同的,下段杀得更深,两面的卷杀交汇于中线处,而上段只在边缘处卷杀了一点,可见上下两段是不同时期加工的,下段更老。
不仅仅是抬高了梁架,还在山面增加了系头栿。
前殿两次间的梁架显得比较凌乱永济,前槽丁栿上用了一只驼峰托系头栿,后槽丁栿用蜀柱托系头栿的另一端。
前槽丁栿上用的这个驼峰,比主梁上的驼峰简易得多,主梁驼峰上半段为了和下面看起来一致,还做了点卷杀,丁栿上的驼峰干脆连卷杀也省略了。
以前殿的面阔宽度,系头栿是必须的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前殿面阔三间8.08米,当心间3.1米,两次间各2.49米
唐代五台南禅寺大殿面阔三间11.75米,当心间4.99米,两次间各3.38米,次间面阔大于玉皇庙前殿近90厘米,未使用落于丁栿上的系头栿。
系头栿的作用一是增加山面的出际,使房子看起来更大,再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增加山面椽子的坡度,利于走水。
加高驼峰和蜀柱,可以增加前后檐的坡度,增加系头栿可以增加两山的坡度,这次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屋顶更陡峭,防雨防水。
这次改造之后前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轮廓,金元风格的大屋顶下包着唐代的主要大木结构
二、第二次较大的改造大约发生在元代,主要是在前殿两侧各建了一个一泼水的小耳殿,并且改动了山面和后檐的枓栱样式
前殿西侧增加的小耳殿
前殿东侧的小耳殿
这两个小耳殿在前殿屋檐下,只有半坡屋顶
前殿的前檐第二跳枓栱头上用了一根方桁,与面阔通长,这条方桁上既没有隐刻栱,上面也没有散枓的痕迹,与橑风槫的接触仅在跳头上,可见只起横向联系作用,并不承重。
殿内第一跳华栱头上也用了一道方桁,在粮库时期被锯掉了,根据枓栱上残留的断头可知这条方桁四壁皆有,至转角铺作处相交
我们现在看到的外转方桁只存在于前檐,山面和后檐都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我分析是加盖两个小耳殿时给截断了
这是前檐的转角处,可见前檐的方桁与山面的方桁在这里相交。这一段山面的方桁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它在耳殿内部,耳殿椽子的后尾即搭在方桁上
耳殿内部,可见山面方桁也是贯通的,后添建的耳殿椽子后尾搭在方桁上。
这张是仰视耳殿内的山面方桁,可右边的转角铺作和左边的山面前槽柱头铺作与橑风槫接触处用了很长的替木,替木和山面方桁间无接触也无散枓,和前檐结构完全一样。
上图中上面的椽子是前殿的出檐,可见椽径一致排列整齐,下面是耳殿的椽子,可见椽径大小不一排列分散,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前殿的布椽是第一次改造留下的,这张照片也能说明增建耳殿与第一次改造不是同一时期。
山面的方桁出了耳殿后被迅速截断,从这个突兀的断口可知山面的方桁原装应是一直贯通下去与山面同长的,结构与前檐方桁一样。
这是山面后槽柱头铺作现在的样子,明显是把原本通檐长的方桁锯成了当时流行的令栱样子,并且添配了散枓,替木也变短了,而且这个令栱就是用原来的方桁直接锯出来的,后檐转角铺作上还保留了方桁相交的痕迹。
同理后檐的令栱也是这么改造得来的。
如果把这些改造特征还原回去,布村玉皇庙前殿的四檐枓栱应该是这样的:所有枓栱的最下面两跳都是双抄,第一跳里外转都是华栱,第二跳外转华栱为梁头(三椽栿、劄牵、丁栿)伸出,第二跳头上通过交互枓托耍头,耍头之上齐心枓、替木托橑风槫,无令栱。外转第二跳头上施一道横向方桁周匝,里转第一跳头上同样施一道方桁周匝。
经过这两次改造,布村玉皇庙前殿在外观上显示了很多晚期特征,高耸的屋顶和斜杀的令栱等,看上去有金元时期的风格,但木结构断代主要考虑的是柱网、枓栱和主梁,即大木框架的主要构成部分,前殿的柱、四面枓栱结构、主梁等全部保存下来唐代原貌,后代虽有改造,仍可断为唐代建筑。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上面的实例及结构分析都是根据北方地区的早期木结构,南方的木结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适合与北方做对比,没纳入分析范围。
布村玉皇庙前殿还有几处很特殊的结构,在现存早期木结构中找不到同类应用
一、前檐四根八棱柱八个面均内顄
二、前檐第二跳华栱头上还有一条横向联系的枋,与上面的橑檐槫有一段空隙,不承担上下的重力,只起横向联系的作用
三、转角铺作第一跳角华栱栱头没用枓,实拍在第二跳角华栱下,但在栱身中段用了一只枓
四、转角铺作第二跳角华栱用了一片很薄的抖托上面的枋
五、全殿用了六只很高的梯形驼峰,四只边缘入瓣卷杀,这种驼峰也是独家应用。
六、现存十一座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的建筑中,有十座是梁头在伸出之前已经过较大砍杀,出檐部分已与下面的第一跳华栱等宽,唯有玉皇庙前殿纵向两缝梁砍杀较小,伸
出檐外的第二跳华栱宽度远大于第一跳,每缝梁下前檐柱、内柱、后檐柱上共六只交互枓的枓底宽度都大于下面的华栱。
前殿这些独有的特征还有待研究,这可能也是其建造年代早于其他建筑的一个旁证吧。
布村玉皇庙前殿现状堪忧,前后檐屋顶都有大面积坍塌,梁架直接淋雨腐朽,此殿可称为国之重宝,应紧急抢修保护。
网友“未名子”为布村玉皇庙赋诗一首:
雕梁画栋剥五彩,青砖绿瓦露长梁。
应是玉帝常栖地,今时枯草满围墙。
&&& 句句悲怆。
【前檐石柱八棱内顄,与柱础之间留出了地栿安装槽口,敦煌现存的几座唐式窟檐全部都有地栿】
【前檐枓栱前端这道横向联系的枋并不承重,这是玉皇庙前殿的一个独特构造】
【转交铺作第一跳实拍,中间加枓,第二跳用了个很薄的枓,这也是前殿特色】
【交互枓枓底和第二跳华栱宽度都大于第一跳华栱】
玉皇庙前殿其他细节照片
【大角梁平置伸出,里转第一跳角华栱上的构件被后代拆掉了,原来应有一道枋联系各枓栱里转】
【耍头大部分被锯掉,只在两山后代加盖的小朵殿里各保存下来一个,批竹耍头,符合唐代特征】
【内柱柱径很小,疑后代抽换过】
【前殿坐落于石砌台基上】
【前殿山面】
【村中高台上的布村玉皇庙】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
,布村玉皇庙前殿
,布村玉皇庙前殿,上去触摸一下柱头皿板的形状
更新日志:
完成第一稿
增加后代改造迹象分析
抢救山西古建:
断代分析:
普及知识:
访古之旅:
媒体报道:&&
我的更多文章:
( 17:41:06)( 10:42:32)( 23:19:56)( 15:45:28)( 16:01:45)( 00:32:31)( 10:57:06)( 16:30:28)( 01:16:21)( 17:53:4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皇庙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