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县的,我想问一下在我们这里的风俗生第二个小孩子娘家来的亲戚走的时候要不要给红包

93汉阴文化――三沈故里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3汉阴文化――三沈故里
引言:随看考古新发现、史学研究新进展和大量文献资;第一节文化沉积;汉阴县古称安阳县、安康县,还曾在该县今汉阳镇江北;1980年和1986年,陕西省考古所两次在汉阴县;第二节氏族文化;群夷及巴人原本是汉阴的原住民,由于战争、灾害、瘟;第三节民俗风情;湘鄂粤及赣闽皖川晋秦大量移民在汉阴交汇,加上巴蜀;第四节生活习俗;汉阴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决定了它兼收并蓄的生活
引言:随看考古新发现、史学研究新进展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披露,我们对汉阴历史、汉阴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这个认识和了解,还将延续下去。必竟汉阴在明代才开始修县志,明代之前的事必记录不清不全;明至民国所修的汉阴厅县志,由于受交通、通讯、传播等多种限制,也必不完备、不科学,谬误和矛盾之处在所难免。为了深爱生我养我的家乡,为建设富裕美丽的新汉阴出把力,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汉阴,笔者近几年查阅了大量资料,潜心研究了汉阴的历史和文化,愿意奉献出来,以飧读者、网友,并望诸位见教。 第一节
文化沉积 汉阴县古称安阳县、安康县,还曾在该县今汉阳镇江北设安康郡。它地处祖国腹地、南北过渡带、陕南中部偏南,北枕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月河穿境而过,是安康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市自然条件较好的县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6950年,文明史己近9000年。1980年和1986年,陕西省考古所两次在汉阴县汉阳镇汉江北岸冉家坝大面积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石斧、石铲、石网坠、细绳纹夹砂白陶、细绳纹里黑外红陶片、细绳纹蛋壳陶片和5万平方米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文化层厚度达1―2米。所出土的陶片,陶质松脆,火候不高,器壁较薄,形器简单,明显带有“李家村文化”的特点,为探明陕南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前身,提供了新的资料。冉家坝古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公元前年,距今九千至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垦殖、狩猎、捕鱼,筑建家园,繁衍生息,显示了安康地区文明史的早期开拓者以勤劳的双手开拓汉水流域上游的伟大功绩,更说明了包括安康在内的汉水上游也是中华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据重庆巴史研究人员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川东地区(包括大巴山)在夏朝称?巴方?,在商朝称?巴奠(甸)?。巴奠向商纣王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的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候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流域,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他们“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战国初期迫于楚国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杨东晨先生1995年1月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研究报告《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说,西周的巴子国就设在今汉阴县地。今汉阴县上七镇的城墙岭,旧县志说它“其岭颇扼形胜,昔筑有城,今城基犹存”,很可能是巴子国城垣。民国在秦岭南麓的汉阴县双河口镇斑竹村毽子沟发现的悬棺,现在在汉阴南区巴山、汉江及月河流域岩壁仍可见的大量悬棺和岩穴葬遗迹,省考古所1986年在临近汉阴县漩涡镇的紫阳县白马石(该处古时属汉阴辖地)所发现的战国时期巴人墓和随葬品虎纹戈、柳叶剑,也都说明巴人在汉阴及陕南大地上确实长期生活过。秦汉以来,汉阴一直为秦、楚、蜀交通要塞。刘邦称王汉中建立西汉王朝后,就在今汉阴县汉阳镇江北岸设立了安阳县,辖今汉阴、石泉二县及紫阳、宁陕、佛坪、洋县、西乡部分地方,距今己有2200多年。安阳被称为“旧时的仓储之所”,“川陕襟喉”。晋太康元年(280年),安阳县改称安康县,取“年丰岁乐,平安康泰”之意。南朝宋(420―479年)改安康县为安康郡,下设二县。传说唐代大诗人孟浩然40岁时(729年)曾游历旧安阳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诗《登安阳城楼》:“县城南面汉水流,江幛开成南雍州。才子乘风来聘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表明盛唐贞观之治时的该县经济文化繁荣,人们生活安定殷实,县城有相当规模,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康县治因迁入汉水之南的社溪(今汉阳坪及石泉嘴),改名为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汉阴县治由社溪迁来现址新店,迄今也有870多年。从汉阴的历史沿革,我们便可窥见文明史之悠久,文化沉积之深厚。 第二节
氏族文化 群夷及巴人原本是汉阴的原住民,由于战争、灾害、瘟疫的影响,大批夷人灭失,巴人外迁。从秦代到北宋,先后有三次移民涌入陕南和汉阴。据说,巴人的一支又回迁到大巴山中。元末明初,迭经战乱,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汉阴人口又骤减,在朱元璋移民垦荒和屯田政策感召下,从明成化年开始,湖广皖赣晋秦川等地流民大批迁来汉阴,或军民屯垦入籍。但到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更使汉阴社会经济几乎陷入绝境,广袤的山地逐渐回归到原始自然的荒芜中,县城仅剩百余间低矮的草房。在清廷《垦荒令》和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王朝的推动下,汉阴迎来了大批湘鄂粤及赣闽皖川晋秦移民,使汉阴成了名符其实的移民县。各地移民大量定居汉阴,形成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源远流长、五彩缤纷的氏族文化,姓氏庞杂,堂号各异,谱谍纷呈,宗祠、堡院和会馆林立。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名门旺族后裔。例如,汉阴南区吴氏,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直系后裔;陇西堂湖南长沙来汉阴的一支李氏和渭北富平来汉阴的一支李氏,是唐皇室的后裔;居住在铁佛的李氏,是唐西平王李晟的后裔;居住在田禾沟的石氏,是宋开国元勋石宗信的后裔;居住在蒲溪的陈氏,是宋朝文渊阁大学士陈东的后裔;居住在汉阴城的欧氏,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居住在涧池、蒲溪的曾氏,来汉始祖曾纪典是曾国藩的亲堂侄;等等。汉阴民间现有20多种氏族谱谍,它是氏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记载的民俗文化资料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蕴涵着一种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例如,保存在汉阴县漩涡镇民间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足有半公尺高,共分21卷,其中还有《先德录》和《祀田篇》,详细描绘了清代前期湖南移民迁徙汉阴的历史画卷。现存汉阴县涧池镇民间的《清河堂张氏族谱》,记述了福建漳州张氏入陕南的缘由、房系、迁徙过程及有关经商、耕种、课读等情况。张氏在汉阴还建有永宁堡和福宁堡,保留着自己的氏族文化。汉阴《沈氏宗谱》刊有源流考、家族大事记、历代谱序、家训、传家宝、分支图、齿录、人物篇等内客,其中传家宝铜牛至今仍供奉珍藏着,代代相传,教育子孙继承和发扬“拓荒牛”和“孺子牛”传统精神。各个族谱中都载有派语和族规,内涵十分丰富。比如《陇西堂长沙来汉阴一支李氏族谱》,清光绪所续的派语是“忠孝传家远,诗书荫泽长,贤才贞济美,道德永贻芳”,所刊的族规家训规定:“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和睦乡里,勤劳节俭,多做善事,禁止非为”。现居汉阴巴山的老住民,多系巴人一个分支--板J蛮的后裔,据传有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或作昝)、鄂、杜(或作度)、龚、夕等七姓,除一部分被汉族人同化外,多数仍保留着自己的氏族文化。 第三节
民俗风情 湘鄂粤及赣闽皖川晋秦大量移民在汉阴交汇,加上巴蜀文化的遗存和地域的关联,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最后达到了融合和升华,形成了汉阴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除总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稻作文化过渡带外,还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节日习俗地方特色明显,春节与“迎春”,元宵节与龙灯会,二月二与“龙抬头”,三月三与清明节,端午节与追节,六月六与“晒箱”,七夕节与中元节,中秋节与祭月,重阳节与登高,冬至与送寒衣,腊八与腊八粥,祭灶与除尘,均有不同的讲究。如春节,有大年三十上祖坟“送亮”、吃团年饭、贴对联、夜张灯、炉生旺火、守年根、给小孩压岁钱、零时“出天星”、家家鞭炮齐鸣“迎春接福”、大年初一家人不出门、上午吃元宝(水饺)、初二开始走亲戚等民俗。团年饭主食是大米,这与湘鄂川人相同。虽然也像北方人兴吃水饺,但是放在正月初一上午吃,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饺,而是四川人叫的抄手,当地人称元宝。端午节,有打露水、拔百草、挂菖蒲艾枝、佩香包、拴花绳、插石榴花栀子花、祭屈原吃粽子、回娘家、追节、吃六色午餐等活动内容,住在江边的人还要划龙舟。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有观星、祭拜、乞巧、幽会的风俗,更体现了南北交融的风情。二是婚嫁习俗繁文缛节,从起媒、合八字、正式订婚、三节两寿到打报日、花宴酒、过礼、填箱、摆陪嫁、哭嫁、选定送嫁人押轿人、迎亲、发亲、上轿、下轿、拜堂、铺床、入洞房、结婚喜宴、敬酒、圆饭席、开拜、上亲告别会、三天回门(回娘家)有一整套规矩和习俗,既有别于关中,也有别于江南,也体现了南北交融的特点。农村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嫁男”、招上门女婿的乡俗,女婿不受女方族人的歧视,这又是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体现。三是丧葬遗俗庄严隆重,包括备丧、送终、倒头、报丧、设灵、入殓、佩孝、哭丧、吊丧、守灵、唱孝歌、开路做道场、三奠酒、闭殓、出柩、安葬、烧烟包、护三、祭七、回秧、周年祭、三周年祭等,程序繁琐,也表现出了南北交融的特点。如备丧,老人年迈或年过半百,子女即着手准备棺木(又称“老料”)、寿衣、寿被和选定墓地。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红,讲究者于表面绘寿仙、龙虎图案。寿衣,讲究上身穿七件或四件,下身穿四件或三件,穿单不穿双。寿被,由女儿或干女准备。老人病危,通知子女回家,轮流守候服侍,直到老人咽气,这叫“送终”。佩孝,分长孝(主孝)、短孝(普孝)两大类,亡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胞侄子侄女、堂侄子侄女所戴长孝孝布的长度又有一定区别,未过门的儿媳则要戴花花孝。四是礼节酬酢名目繁多,做生、生育汤酒、满岁抓周、建房下脚立梁、乔迁喜酒到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杀年猪吃泡汤肉等等,亦有不同的讲究,更体现了南北交融的特点。如做生,女做三十三(岁),男做三十六(岁),意在进入人生转折点,长辈和亲戚朋友都要祝寿女、寿男平安幸福,大有发展。给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老人做生,兴男做虚(即五十九岁、六十九岁、七十九岁时就做)女做实,更为隆重热闹,家门户族、亲戚朋友、左右四邻都前来恭贺,还要举办庄重祝寿仪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重孙都要在大庭广众下向老寿仙行跪拜礼,说祝福的话,并保证如何孝敬老人。生育汤酒,有打十招的(产后第十天做汤酒),有做满月的,女方娘家人挑上鸡、鸡蛋、猪蹄、挂面、甜酒、新生儿穿的衣裤鞋袜帽结队来祝贺,男方家的家门、亲戚、朋友也要来贺仪。平日里,一家有喜事,全村来祝贺,街坊邻居都来帮忙。甲方送礼,乙方必还,此次错过,下次再补。淳朴的民风,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民俗,和睦的乡里乡情,由此可见一斑。生活在汉阴汉江以南巴山深处的原住民,不少人仍保留着巴人的民风民俗,与各省迁移来的汉族客民虽有所不同,但淳朴待人、乐善好施是一致的,而且在节日文化、婚嫁丧葬习俗等方面开始走向趋同。 第四节
生活习俗 汉阴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决定了它兼收并蓄的生活习俗。其语言体系、居住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待客礼仪多样化,又具独特性,反映着道德伦理和民俗乡情,及移民的乡土气息。汉阴总属西南官话区,与川音近。但与近邻的安康市汉滨区,语言却不同,前者是以川语为基调的“平音”,后者与秦腔接近。本县范围内,双乳、蒲溪、涧池、平梁、南山、北山人语言又略不同。田禾沟等地聚集的湖南移民,至今仍保留着“方言岛”,操浓重的湘音。湖南移民在汉阴较多,湘语文白异读又明显。各个移民家庭,称谓和乡谈俚语又各不相同,如湖南长沙移民把爷叫公,把叔父叫达达,把婶叫娘娘,湖北黄岗移民把爸叫父,把妈叫妲,把婆叫勒,广东移民有的把母叫麦,把男孩叫伢儿,把女孩叫买姬,把新媳妇叫花布妮子,江南移民把父叫爷(音伢),把祖父叫爹,北部移民称父为大,呼母为妈,叫伯父为贝,表现了较强的兼容性。汉阴古民居有岩洞、窝棚、石头围墙房、毛草房、干栏房(即楼上居人,楼下养畜,此是典型的巴人民居)、吊脚楼(多为湖广移民在江边集镇建的房子)、石板房、泥瓦房等,也反映了多样性和兼容性。至今在深山区还能看到人居住过的岩洞、改进的巴人干栏房、临时性窝棚、少量草房和大量石板房,吊脚楼前几年才消失。各路客民们的住房建筑风格和结构布局亦各异,既实用,又兼容多样。近代的民居建筑,又走向了融合趋同。客民们进入汉阴的很长时间里,保留服饰的各自不同,只是进入现代社会才丢弃了自己习惯的服饰。但在一些巴山区的老人中,至今仍保留着类似云贵的传统服饰。汉阴的饮食菜肴有100多种,风味多样,不少又吸纳湘、鄂、川菜的优点创造了汉阴人的自己菜系,特别是乡土味浓郁的10多种小吃,久负盛名,被外地人赞不绝口。大量南方客民进入汉阴定居,改进了原有的茶叶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也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内容,清民两代县城、集镇、码头茶馆比比皆是,富有之家和文人雅士则讲究茶道茶艺,讲究茶具、茶品、泡茶之水和饮茶的环境。汉阴民间酿酒历史悠久,有包谷酒、高梁酒、大米酒、大麦酒、拐枣酒、甘蔗酒、秆秆酒、木瓜酒、猕猴桃酒及多种果酒、药酒等,节日家人聚会饮酒、红白喜事招待客人饮酒均有不同规矩礼仪,各路客民饮酒、劝酒、敬酒方式又各有不同。汉阴人好客,待客礼仪讲究,淳厚朴实,以诚相见,备受推崇。家里来了客人,先沏茶递烟,再陈瓜果糖。待客吃饭,让客人、长辈先入席,而且必须坐上席,主人要向客人、晚辈要向长辈敬酒盛菜,热情招呼客人和长辈吃好喝好。而汉阴巴山区的原住民,不少人仍保留着巴人的生活习俗,如用吊罐做饭、喜吃酸浆巴、老人头上缠白布、爱穿麻布衣、妇女抽长烟袋等等,彰显的是巴文化和巴人风情。 第五节
民间文艺 古代汉唐时的汉阴,就出现过被朝廷称作伶人的民间艺人,如唐武宗朝宰相牛僧孺所撰《玄怪录》中,有一篇叙述安康(古汉阴)伶人刁俊朝的奇闻异事,说他是个能演唱各种角色故事的艺人,其妻是巴山的女子,虽长有瘿瘤,但会伴奏多种乐器。近代,汉阴文化受多方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民间文艺呈现出形式多样、品种繁多、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地方戏曲,历史上有汉调二簧、大筒子、八岔戏、皮影戏等,多在庙会上演出,有钱的家族或大户也有把戏班请到堡院、祠堂、会馆或家里演出的。20世纪50年代前,全县大庙会戏35处,共119天,凡庙会都唱戏,平均三天一台戏。县城城隍庙大戏台、菩萨泉大戏台、涧池泗王庙戏台、中坝娘娘庙戏台、北山黑龙洞戏台远近闻名,至今黑龙洞戏台还屹立在汉阴石条街乡。汉调二簧,当地人称土二簧、山二簧,属汉剧的一个变种,是汉阴的主要剧种之一,名伶杨安荣与其徒吴玉燕创建的汉调二簧“德燕社”,民国时朝曾名噪陕南。大筒子戏,又名腊花戏或拉呼戏,小场子或二棚子,因其主奏乐器是大筒子胡琴而得名,属汉阴独有剧种,自清代以来在农村久演不衰,深受广大农民爱戴,其中涧池镇清明寨王家河赵氏家族创办的大筒子剧社“公义社”影响最大,赵氏传人至今还活跃在民间,经常流动演出。汉阴八岔戏,其唱腔有阴八岔、阳八岔之分,悦耳动听,韵味独特,引人入胜。这里重点要说一下皮影。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极盛于清代。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千余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汉阴是我国的皮影之乡之一,有千余年历史,班社林立,名人辈出。清末至民国中期,全县有10多个皮影戏班社,其中影响大、有名气的是姜子云、唐永华、韩锦文、李志等所领导的班社,不仅活跃在汉阴城乡,还经常流动到石泉、安康、宁陕、佛坪、镇安等地演出,连同从影艺人周登奎、赵明奎、李三疤子、苏定保、俞先坤、何期恩、曹盛廷等,在汉阴和左邻右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国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汉阴皮影戏班社继续有所发展,且不乏后起之秀,有名望的皮影表演和吹拉弹唱艺人有殷传学、刘学才、邝家右、陈尚心、陈家斌、陈家均、李兴儒、戴明山、刘历家、唐荣奎、陈茂贵等。1953年和1956年,汉阴组织了两次全县皮影戏会演,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木偶皮影调演,受到了较高评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极左政策的限制,汉阴皮影戏一度销声匿迹,有的转入地下演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汉阴皮影戏犹如雨后春笋般又冒了出来,一批皮影艺人如李兴儒、马荣禄、徐启武、吴善江、郭诗兴焕发了青春,重操旧业,有的还收了徒弟,且为宁陕、佛坪等县培养了皮影表演人才。九十年代后,受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和洋文化的挤压,汉阴的皮影戏班社大大减少,从城镇退到了农村和山区,但在山区还照常活跃。皮影制作也是汉阴的强项,晚清至民国有影响的制作艺人就有7人,其中刘面人、刘同茂在陕西颇有名气。民间舞蹈,有龙灯舞、狮子舞、采莲船、社火(芯子)、地蹦子、火盆架、蚌鹤舞等,其中县城东西二关每年一届的社火(芯子)大比拼,堪称陕南一绝。民歌有花鼓子、“唐将班子”、薅草锣鼓、山歌、情歌、轿夫报路歌、船工号子、哭嫁歌、孝歌等,生活气息很浓,或描绘生产劳动情趣,或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抨击压迫剥削和封建礼教,或歌唱男女间的真挚爱情,或哭诉对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表示对亡灵的哀思。所不同的是,汉阴巴山区的不少民间文艺,如流传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等就是巴文化主要代表巴渝舞的流变,薅草锣鼓、花鼓调、莲花落、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又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第六节
宗教和庙会文化 历史上儒家学说和道佛两教竟相在汉阴传播,全县大的庙宇有三十七座,小庙多如牛毛。儒家学说,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传入汉阴较早,被历代封建统治阶者奉为正统思想,其教义不少成为汉阴人的道德思想规范和生活习惯。道教,源于古代迷信,根植于汉族,被称为中国正统国教,东汉末年传入汉阴。佛教,创立于古印度,隋唐之时传入汉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学说和道佛两教在汉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形成了融合共生的奇特局面。往往一些大的寺庙里,既供奉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塑像,还供奉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和如来、观音、关帝、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的塑像,另还有规模较大的文庙孔庙,充分反映了儒道佛融合共生的文化特点。儒家学说、道教、佛教的互相渗透,又与当地的民风习俗融合在一起,给汉阴民风民俗注入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以至家家设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相形之下,道教在汉阴的势力范围较大,它集老庄哲学、民风民俗、神仙传说、方土巫术、阴阳五行为一体,融巴蜀、荆楚、齐鲁文化于一炉,以淡泊、宁静、虚无、养身、成神、成仙为教义,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以至擂鼓台、铁瓦殿两座道观至今香火挺旺。说到庙宇,不能不提到汉阴庙会文化。论其规模和特色,首推城区“三月三”庙会,其次是昔日的铁瓦殿六月二十三朝山庙会和黑龙洞的九月十八日传统庙会。汉阴庙会的兴起,一是当政者标榜政绩、营造歌舞升平舆论环境的需要;二是群众休闲、旅游、文体娱乐的需要;三是商品交换、贸易流通的需要。具有上述三大功能、称为古老旅游节的汉阴“三月三”庙会,每届15天,久负盛名,展示的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西北地区独有,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是独树一帜。庙会期间,隆重的是寺庙祭祀和善男信女烧拜香活动,祖师殿、水云寺分别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长达七八天,三步一叩首烧拜香的人群像麦加朝觐一般连绵几里路,锣鼓喧天,唢呐阵阵,三铳齐鸣,热闹非凡,是少有的景观。古会除了祭祀和工农业产品交易,主要是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请戏班唱大戏是必不可缺的,白天在会场上看戏的是人山人海,晚上城隍庙戏园子里是场场爆满。汉调二簧、小场子戏、八岔戏、皮影戏、龙灯、狮子、社火(芯子)、高跷队的演出独特,富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风情。杂技、杂耍、斗牛、斗鸡、斗蟋蟀更吸引了不少人。传说中的蚕花姑娘也在会场中出现,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手里打着当地产的时髦纸伞,怀里揣着蚕种,在会场内外送种传情,小伙子们嬉戏追逐,是会场内外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学校组织的游行演出、提灯会、放河灯活动,又成了汉阴的一大看点。汉阴百里月河川道的人,月北浅丘的人,南北二山的人,历来有逛“三月三”会的习惯,昔日行动不便的老人、抱有奶娃的妇女,也要坐着滑杆或独轮车来赶会。城里和城附近的大部分人家,“三月三”会期间几乎天天宾客不断,晚上都有留宿的亲戚或出嫁的老少姑娘,家里像过喜事一样的热闹。一般年份,清明节都在“三月三”会期间,在外地的汉阴籍人士,多乐意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一是扫墓,二是逛会。鄂、川、豫、陕、甘的客商和左邻右县的逛会人,都会蜂踊而至赶来汉阴。大量游客的纷至踏来,使汉阴城的餐馆、小吃摊、茶馆、旅店及经营儿童玩具、手工艺品、服装、鞋帽、副食、日用品的商店、摊点生意十分火爆。又通过赶会客商,将汉阴的茶叶、生丝、棉花、桐油、中药材、纸伞、陶器、漆、麻、耳、倍等土特产运销到省内外 第七节
著名人物 汉阴山雄水奇,钟灵毓秀,历来文化氛围浓厚,曾招来不少文人雅士游历赞美,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所作的《登安阳城楼》,清嘉庆二十年兴安知府叶世倬写的《乙亥上元日过汉阴》,就脍炙人口,前者写下了古安阳城的人文景观,后者描绘了汉阴元宵节龙灯社火的热闹情景。在这样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自然武将、文才辈出。如古时南北朝的骠骑大将年、又精通文史、曾任直州刺史、平州刺史、金州总管的李迁哲,就是出生在古安康郡的汉阴人。李迁哲的孙子李袭志、李袭誉也是不凡之人。长孙李袭志,曾任唐高祖、唐太宗时代的桂林总管、水军总管,政绩卓著。他遵奉李世明、魏征的政治方略,“政尚清省,励精图治,以致南荒为便,岭外安之”,后世史学家十分称道他“为政”眼光远大。李袭志之弟李袭誉,曾被唐皇封安康郡令,任蒲州刺史,后作杨州大都督府御史和江南巡察使,在江南治理有功,唐王又诏为太府卿。他一生还著有《五经妙言》40卷,《江东记》30卷及《忠孝图》20卷。近代明朝的户部员外郎温训,清嘉庆年间先后任山西壶关、四川乐山知县又著有《衣江官迹录》和数百首诗文的茹金,清道光年间先后任广东盐运使、甘肃布政使、陕甘代理总督的温子巽,清道光至光绪初年任皇帝身边承德郎的李训典,清光绪年间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云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93汉阴文化――三沈故里等内容。 
 擂鼓奇峰八大景观;三沈故里部分刻画了汉阴“三沈” 的成长经历、求学过程,人物...汉阴为养育了这 三位民族英才而自豪,我们为汉阴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骄傲。文峰映西...  浮 雕墙分为人文汉阴和三沈故里两大部分, 人文汉阴部分描写了汉阴的月河环节、...汉阴为养育了这 三位民族英才而自豪,我们为汉阴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骄傲。文峰映西...  人文汉阴 书乡胜地 三沈故里,翰墨飘香,人文汉阴,书乡胜地。 汉阴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大 师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昆仲故里。自古以来汉阴...  汉阴资料_天文/地理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陕西汉阴部分资料三沈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县城以西古城墙边,旨在纪念新中国文化巨匠、 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  炕炕馍是汉阴的传统名小吃,炕炕馍的传统制作工艺是手工操 作,远近闻名。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传承汉阴经典美食,弘扬三沈 故里文化。 公司旗下的阿里旺品牌炕炕馍...  汉阴旅游解说词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_应用文书。汉阴旅游解说词汉阴古称安阳、西城...积极参与者,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 士昆仲读书生活成长的故里。...  三沈文化、油菜花节“五张名片” ,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汉阴,已经出现在...寻五四之先驱,已垂青史;访三沈于故里,堪仰巨人。地育开国之名 将,碑传冠世...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汉阴双河口古镇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国家级历史...我们将利用这一文化历史资源,用 3 至 5 年充分打造往日双河口镇茶 马古道的...  (24)&三沈&即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是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祖籍浙江吴兴, 因祖父随左宗棠入陕为官,昆仲三人皆生于汉阴,...陕西结婚习俗
妹妹下个星期就要去大舅那里
男方要去提亲
今年年底就结婚了
大舅妈那边再给妹妹准备嫁妆了
看看这些习俗
订婚习俗一般是有两家家长协商决定的
聘礼有订婚戒指、礼金(也叫订婚钱)、两个红包袱、两条红腰带、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根据个人经济条件的不同,定金通常有1元不等。
小六样包括:六斤肉(一刀切的)、六条带麟的鱼(黄花鱼)、六瓶酒、六斤糖(六盒也可以)、六扎粉丝(用红线扎起来)、六斤点心(六盒也可)。
以上的每样(肉除外,俗话说闺女是娘身上的肉,是舍不得给别人的)一般女方家都会返还给男方家一些,每种两份或四份。
首饰根据个人喜好,最好事前由新娘选好。
棉袄里和面按理说是穿不着的,但是有有理有面的讲究就拿来压箱底吧。
红包袱和红腰带各2个。
订婚的日子到了,新郎和父母带着聘礼到新娘家,新娘家应准备茶,点心,水果或干果,来招待。订婚当天最好找一位第三者来主持,最好是有过经验的,善言语的人,来调节气氛。当天一般在中午以前男方家要到达女方家,大家聊聊天,这时新娘和新郎就要改口叫爸妈了,给对方父母敬茶,改口,这时家长准备了红包,也是改口费,分别送给你,视经济情况,有600-2000元不等。
新娘家事前因该去定一家档次和环境比较好的酒店,请男方吃饭。饭后男方家的人应该在日落前返回自己的家。
男方在离开女方家时,女方应该将男方送来的小六样,每样回给男方2份,除了肉以外。还要给男方回一定的定金。
西安结婚的风俗?!
其实我也不太了解,就只能说些知道的!
如果双方都是西安市人的话,而且不是少数民族,讲究没有那么多!
先说女方吧!晚上女方在娘家待着,等待第二天男方的迎娶,迎娶时一定要堵门要让男方出钱出力,不能让男方轻易的把新娘娶走,应该是为了让新郎知道,这个媳妇迎回家不容易,今后要好好的对待吧!在迎娶时,一定要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找到鞋子才能让新郎把新娘带走,而且在出娘家门脚不能落地,新郎要背着或抱着!
男方迎娶要为娘家带莲藕、猪肉、烟酒,娶到新娘后在娘家要给丈人、丈母娘行礼答谢,然后带新娘和亲朋好友去新房参观后,神圣的步入食堂举行仪式、会餐~~~
在结婚前不可避免的是要先订婚,想必各地也都如此吧。在双方父母选定良辰吉日后,结婚的序幕就该拉开了。婚礼的前一天,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礼。据说有双节莲藕(象征并蒂莲,祝福新人永结同心之意)送给未来的儿媳妇。
第二天,婚礼的主角们该上场了。那一天,堵门是比可不少的,送亲的和接亲的都闹在一起了,当男方接亲的撞开门将堵门第一关攻克后,那么第二关就是新郎喝酸甜苦辣汤,此汤由四碗汤四种味道组成,新郎要不皱眉头的喝下去(这有风俗在里面也自然有女方整治新郎官)。然后就是新郎新娘各吃一个荷包蛋,由于女主角是送亲的保护对象当然就不会受到送亲的在荷包蛋里搁盐或者芥末之类的东西了,当然在吃的时候大家都会给予祝福,这时大家都会看到新郎官皱着眉头吃搁盐或芥末的荷包蛋的哭笑不得的样子了。第二关便是找鞋。女方送亲的事先将新娘子的红礼鞋藏起来,如果新郎官及他们接亲的人找不到鞋子的话,可就不能抱走我们美丽的新娘,如执意要抱走的话,女方送亲的会趁乱锁上大门。对于没有钥匙的男方来说,抱着即将要成为娇妻的新娘子而没办法离开新娘家,这还怎么结婚啊!
新郎官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鞋子那么就恭喜了,可以抱着新娘归了。从新娘家门口到婚车前,新郎可得一直抱着新娘啊。(所以建议以后要结婚的未来的新郎们早早的锻炼好身体,到时好有力气将自己的老婆抱回家啊!哈哈~~~~)
到了男方家后,还有一道程序,那就是挂门帘(这个习俗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都有。)如新房门上没有挂门帘的话,不好意思,新郎你还得抱着新娘等,等着大家把门帘给你们挂上了才能进去。要求挂门帘的人并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找弟妹辈的来挂就是了。
接下来就是婚礼了,各地千篇一律,虽内容有所不同,但中间大的环节形式都是差不多的,这个就不用多说。
一般关中地区尤其城市里结婚用一天时间即可,简单、方便。如在农村的话,礼数或许会更多些。(参加表姐婚礼总结出来带有关中特色的说说而已。)
接着说说陕南山区结婚的一些习俗(主要以我家乡的婚礼习俗来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结婚一般要花费三、四天时间。这三、四天里也各有各的名称。
第一天,那是女方家的时间。女方家要备酒席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此席称之为“花圆酒”,意为女方嫁女。宴席中女方父母被年龄稍长与他们的亲朋好友用鲜艳的红印泥涂个大红脸寓为红红火火,当然有大家祝福加整治,图的就是开心嘛,自然女方父母不会生气喽。当天晚上,就是女方父母同“总管”(了解风俗习惯及婚礼礼数的亲戚或朋友)商议第二天结婚的注意事项。
当第二天新郎来接新娘时,自然先被女方家的小孩子堵门要红包,然后是吃甜酒汤圆,取甜甜蜜蜜,圆满之意。见到新娘后,新郎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皮箱里的红礼鞋,亲手为新娘穿上,接着由新娘的弟弟将新娘背出女方家门口,在门口要铺一张大红纸(因为在此时新娘还不能脚沾地),让新娘踩在红纸上交给新郎官,这时新郎就可以抱着新娘上花车了。在这段时间里新娘不能回头看娘家一眼(据说这样不吉利。)当花车接新娘走时,要按原路返回,此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到男方家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男方会派人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手,而新娘会给这个送水的人一个大大的红包的。这天的婚宴就是正席,即男方家娶儿媳妇。
第三天由男方家准备宴席邀请女方父母及为女方家送亲的人(俗称“尚亲”)。此席名为“圆欢席”,取其团圆、欢乐之意。为的是双方父母及亲朋好友在一起欢欢乐乐,彼此多些认识、了解。
第四天是新娘回娘家。早上有尚亲的人到新郎家接新郎和新娘回娘家,在太阳快落山只前,要将这对新婚夫妇送回去。(这为避什么,现在还不清楚,尚为了解到。)
经过这么几天,结婚总算完了,新婚夫妇们累,帮忙忙活的人都累,终于能歇了,好事一件,哈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上次师兄结婚还用得花轿
看结婚的碟好不热闹
还要背着进门啊
在这祝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的人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阴县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