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雪夜怀旧前两联,每句中包含地名的诗句一个地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转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2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2
&备考简料清点
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
《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三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
“楼船夜雨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月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首尾圆润,文生绚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
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四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明快晓畅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 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严谨完整
考点对应直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0.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答案示例: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王诗:欢悦
白诗:惊喜
3 答案示例:
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4答案示例:(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5答案示例: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6答案示例: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7答案示例:(1)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8答案示例:(1)以哀景映衬哀情 ,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9答案示例:(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0答案示例:(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8.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 绛 唇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其“诗骨”是__________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答案示例: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答案示例:(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1.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意思正确即可)
5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
(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6答案示例: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答案示例:(1)“空”: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
8答案示例: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9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10答案示例:(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答案示例:(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3答案示例:(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4答案示例:①《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5答案示例:(1)悲怨(无限秦人悲怨声);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2)①比喻。颔联中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花啁啁啼血,是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6答案示例:(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7答案示例:(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8答案示例:(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9答案示例:(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10答案示例:(1)“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字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2)用典故并稍作解释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有可贵品质的李白。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四 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①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8.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曲抒写秋夜雨中思乡,其结构、层次分明,试作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张廷焯评比此词:“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景。”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2)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答案示例: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4答案示例:(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答案示例:(1)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环境。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2)①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②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③颈联景中含情。④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写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
6答案示例:(1)
①“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险峻。②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2)
①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感慨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后四句是说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训,使作者忧虑而“怅然”。
7答案示例:(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第一、二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一夜西窗雨不闻”化用了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
8答案示例:(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勾画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景,从而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的孤独与百无聊赖的情怀。(2)此曲抒写秋夜雨中乡愁,以归梦为中线,先写梦之前所听到的萧瑟的秋声,后写梦过时所见的灯花残棋,最后写梦后难眠的种种心事,层次分明。
9答案示例:(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0答案示例:(1)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2)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心情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烈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起,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抒写得感人肺腑。
专题突破通练
(时间:90分钟)
1【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 【20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 【2008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5 【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6 【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 【2008年高考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8 【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9 【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00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答案示例:(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答案示例:(1)《游褒禅山记》(2)B(3)“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4答案示例:(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答案示例:(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6答案示例:(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7答案示例:⑴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答案示例:(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案示例:(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0答案示例:⑴屈原  白居易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专题综练】
1 (红岭中学学年度统一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2 (2009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历来没有定论。你认为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广雅中学2006年高考临靠考适应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2)读孟云卿的《寒食》,试从景和情角度简要分析“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4 (深圳市200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看梅绝句陆游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注】老子:诗人自称。舞时不须拍:不依节拍跳舞。作剧:嬉戏。
乌巾: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尊:通“樽”。
(1)本诗中的最后一句“我死诸君思此狂”,在另一个版本中是“我死诸君思此生”。请说说本诗使用“狂”与“生”这两个词的差别。
(2)在《示儿》或《书愤》中,诗人陆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看梅绝句》中诗人陆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两种形旬是否矛盾?为什么?
5 (潮州市2008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6 (金山中学年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平 乐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一)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
7 (韶关市2008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停。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这首诗题为“夜泊”,尾联却出现“响破空冥”的笛声,你觉得与全诗的情境和谐吗?为什么?
(2)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真切描绘了水乡早春的夜色,其中“含”、“逗”、“浴”等字用得很别致,请任选其中一个字结合句子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8 (执信中学2007年高考语文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
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9 (梅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乱条扰未变初黄,侍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消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些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10 (汕头市2008年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① 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② 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⑴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2)
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2答案示例:(1)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绿”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又维妙维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2)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不要半藏半掩。
3答案示例:(1)七言绝句(2)“满”字描绘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面诗人所要表达的“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3)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侧重于思亲人。
4答案示例:(1)
“我死诸君思此生”与“我死诸君思此狂”相比,后一句读起来押韵;更加铿锵有力,自信心、自负感更强。(2)《示儿》《书愤》中的诗人陆游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看梅绝句》中的诗人陆游则是一个打破规则,放浪形骸(或具有从庸常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的狂者(或老顽童)形象。这两种形象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陆游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感的不同表达。
5答案示例:(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6答案示例:(1)拟人用破碎窗纸自语形象,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2)不一致,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突出诗人宽阔胸怀。
7答案示例:(1)是和谐的,该诗的情境为在静谧、幽冷之中又透着早春的生气;这里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使这幅夜色图更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或:忽然传来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悠长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2)用“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和梅花的白润娇媚(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或: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得活泼泼地,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或: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幽美动人的横塘夜色图,把残冬正在过去,新春正在到来的意蕴表现得浓烈真切。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
8答案示例:(1)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2)①东方诗将雪比作花,说雪落在树上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花。韩诗将雪拟作人,“却嫌~故作’’等人格化描写,将雪“等不得"的情态表现得很有魅力,突出了诗人对春的渴盼。②两首诗都寓有作者盼春的心情,但东方诗侧重在形态方面,而韩诗则写出了雪的神韵、情态,所以说韩诗在咏物(雪)方面更胜一筹。
9答案示例:(1)李诗重在抒情,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10答案示例:(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模拟新练】
1 (学年度中山一中高三统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①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②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执信、中山纪念、深圳外国语2009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汕头市2008年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王诜,北宋著名画家。娶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曾贬官均州、颍州7年,写此词前刚刚被放还。
⑴上阙着力描绘初晴晚照的富丽园林,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⑵面对盎然春色,词人为何“心情少”?
4 (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
(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
5 (200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6 (深圳市2009 届高三九校联考)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沈腰潘鬓消磨:《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以“沈腰”作腰肢减瘦的代称。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帽子)兮”,后以“潘鬓”代头发斑白。
②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名牛八百里駮,王恺与王济比射落败,王济遂命杀牛作炙。
①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②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作赏析。
7 (深圳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 巷(节选)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
“江南春雨” 。
“江南秋雨” 。
8(湛江市2008年测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9 (肇庆市2008年第二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蕈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10 (珠海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
①“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②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2答案示例:(1)前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夏日宁静的气氛,以及自己午睡醒来看儿童嬉戏的生活细节,写出自己的闲适;后一首诗,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想过闲适生活的愿望。(2)前者的“闲适”,是一种生活安定、百无聊赖的悠闲,而后者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在饱经沧桑、看破红尘之后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闲适之中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意。
3答案示例:⑴上阙着力描绘园林楼台叠翠、杨柳依依、嫩荷无数的迷人春色,是用来反衬下阙词人的伤心怀抱,用乐景来衬哀情;上下阙跌宕顿挫,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词结构变化有致。⑵
词人之所以“心情少”,是因为被贬谪流落多年,感慨人生坎坷;而今高朋散尽,(妻子去世),孤寂一人面对黄昏;时光流逝,自己朱颜已老,不免伤春不已。
4答案示例:(1)喻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的奸佞邪恶之人。(意思对即可)(2)①诗人面对贬谪岭南路途上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③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④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挤贬谪,对此,内心有着愤懑之情。
5答案示例:(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②写联想之景:颈联(五六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6答案示例:(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2)①
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
7答案示例:(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3)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
8答案示例:(1)上阙写的实景(眼前景),下阙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答深秋之景和冬景亦可。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2)“涵”字写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的苍茫开阔和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犹如云去,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以景写心,使人联想到“高处不胜寒”;
“满”写出了雪之大,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9答案示例:(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10答案示例: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游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