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复姓状元有姓廖的吗

金榜题名时--古代状元的那些事儿?
 在北京孔庙内,至今仍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198座进士题名碑,上刻有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在每座题名碑的旁边,还有一块解释牌,讲述本座题名碑上的科考趣事和状元故事。其中很多,让人啼笑皆非。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康熙皇帝听说以后,钦点其为状元。鸭蛋状元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他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黄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也是一个势利眼。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明代福建共有13位状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为传奇。万历七年,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以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上榜。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参考,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成为状元。因名字成状元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以名字取状元,堪为千古笑柄。也正是这种现实,导致历代都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投领导所好。抓阄抓出的状元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了刘若宰为状元。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但他当官一个月,就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职归田,回家种地去了。当状元有当状元的快乐,当农民有当农民的快乐。快乐在于感觉,幸福在于满足,不要强人所难,也不要强己所难。四万两状元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韩敬,通过活动,花四万两银子弄了个状元。韩敬的这个状元,被人戏称为“四万两状元”。&&&&&&&&&&&&&&&&&&&&&&&&&最富传奇色彩的十大状元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15-02-15 & 发布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十大传奇状元一、公主力荐的状元——王维唐代大诗人王维20岁前就遐迩闻名,且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很器重他。开元九年(722年),王维想参加科举考试,但听说状元已内定给当时很有名气的张九皋。岐王替王维出主意,让他选十篇佳作,准备琵琶一曲,五天后带他去见公主。到了这一天,王维身着锦服,同伶人一起到公主府上。岐王让王维独奏了一曲,满座动容。岐王赶紧向公主夸赞他文才更好。王维将诗卷奉上,公主读后更为惊异,说:“这些都是我平时常诵习的,以为是古人佳作,想不到都是你写的。”岐王趁机说,若能让他成为今科状元,那真是国家社稷之幸。只怕他少年气盛,得不到首荐不去应试,而听说公主已推荐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这也是别人托她的。随后对王维说:“你如果真的去应试,我一定为你力荐!”正是有了公主的力荐,21岁的王维成了这年的状元。有人说他的状元是“粉墨登场”得来的,但须知王维这一古代“公关”的后面却蕴含着他的真才实学。二、最能自封的状元——陆康晚唐时,有位叫陆康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陆?便跟随皇帝御驾逃到了成都。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这下可急坏了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了。然而,他转念心生一计。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更加牢靠,于是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个临时考场。虽然考试进行着,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并未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无人顾得了此事。最后,还是陆康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的任务,而且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就这样,陆?顺利地将自己操作成了状元。三、蜜糖水滴出的状元——冯文简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冯文简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但在殿试中,却名列第五,第一名是一个叫“马文简”的考生。那天晚上,主考官写完榜文后休息了一会儿,按平时习惯调了一杯蜜糖水,一边啜饮一边审核写好的榜文,不小心把蜜糖水滴到了榜文上但未觉察。第二天再审核时,忽然发现第一名的马文简竟变成了冯文简,这一惊非同小可。再仔细一看,原来“马”字左边的两点是两团蚂蚁。他也没多想,就把蚂蚁驱散了。不料,一会儿蚂蚁又聚了上来。于是,这位主考官就认为这是天意要让冯文简当状元。他和其他考官商量后,一致认为要顺应天意,就自作主张让冯文简当了状元。早朝时,主考官就擅改状元一事向仁宗皇帝奏明,仁宗皇帝了解原委后,居然也不怪罪,反而高兴地称赞他顺应了天意。结果,冯文简便因这两滴意外的蜜糖水高中了状元。四、最能吃的状元——李蟠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丁丑科的状元。他长得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一点儿都没责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名声便传遍了士林。五、记忆超群的状元——舒芬舒芬博览群书,记忆超凡,明正德十二年(1518年)参加科考,得中鳌头。但正德皇帝看其貌不扬,打算更换状元。主考官比较正直,极力推荐,说他才华出众,且能过目不忘,引起了皇帝想对他亲自测试的兴趣,下令舒芬骑马在京城一条街上从头走到尾,然后要他把街上所有店铺的铺号按顺序一一写下来,没想到舒芬竟写得一字不差。皇帝大为惊讶,问他读了多少书,回答竟是“无书不读”。皇帝就故意为难他,让他背诵一本翰林院新编的《通书》,没想到那些考官事先得知关节,已把此书让舒芬看了一遍,所以舒芬也是背得一字不漏。正德皇帝叹服不已,于是当时便钦点了舒芬为状元。舒芬做了官后,清正廉洁,政绩甚好。六、最侥幸的状元——毕沅毕沅中状元前只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会试后,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二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的殿试。清代殿试名次排列,书法好坏常是一个重要因素,储、童二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志在夺魁,想回寓所准备第二天的殿试,这天军机处的值班,也想请毕沅代劳。于是,他们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有非分之想了。”毕沅清楚自己字写得不好,夺魁无望,也就做个顺水人情,成人之关。凑巧的是,就在当夜,陕甘总督有一份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闲来无事,就仔细研读了一番。没想到第二天殿试时,策问的题目刚好就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而且颇有独到见地。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七、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唐文宗年间,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思谦说:“卑吏便是。”高锴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裴思谦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八、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竞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他发挥得更加出色,夺得了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九、最悲惨的状元——陈安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1398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单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复查张信、陈安等12人。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是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十、最被推崇的状元——康海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很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百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不止。他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儿边的,都引以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受人推崇,可惜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后人无缘目睹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古代惟一的女状元是谁?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惟一的女状元是谁?
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制度,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在这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出过一位女状元,她的芳名叫傅善祥。她既是中国的第一位女状元,又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女状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古往今来,只出过一名正宗的女状元:傅善祥
(明代徐渭《女状元》中的黄崇嘏、清代女作家陈瑞生笔下的孟丽君等等所谓的女状元,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扯淡。全是杜撰的.)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位女将军、女诗人、女政治家,但却只有一位女状元。古代的女人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因为历朝历代的法律都规定了科举的性别——男,女人考秀才就是犯法,要吃官司,而且弄不好还要砍脑袋。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选拔贤才,开科取士,并破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参与朝政。消息传出,天京城为之一震,贤才淑女,踊跃赴考。虽战乱不久,但声势之浩大,礼仪之隆重,在当时实属罕见。
开科之日,地处夫子庙的考试院(今江南贡院)外火炮齐鸣,炮声中,绘龙画凤的考试院大门徐徐打开。当时正主考是...
太平天国时期 傅善祥
太平天国中的傅善祥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女状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出处?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出处?
提问者采纳
状元(状元)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 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3.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准 《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bǎngyǎn榜眼其名始于 北宋 初,当时殿试录取的第二、三名,皆称为榜眼。后第三名称“探花”,榜眼专指第二名。 宋 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 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明史·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北宋 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tàn huā探花1.看花。 唐 皮日休 《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 陆游 《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 陆采 《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 春英 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3. 宋 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本于 唐 的探花使。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状元)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古代科举考试读完私塾后就可以进行乡试,然后会试,最后可以殿试,不过每次要考过的。和我们考四级六级差不多。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
参考资料:
中国的考试制度简介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这三个是宋朝以后科举前三甲,宋朝和宋朝以前不是用的这个。。
就是第1名,第2名,第3名的意思,又叫前三甲
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历史状元都很有成就吗?_百度知道
中国历史状元都很有成就吗?
举例说说那些状元没有成就
提问者采纳
  近日,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状元”一词开始在各路媒体上频繁地出现。在此,特对古代状元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古代状元知多少  我国古代科举究竟产生了多少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  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沿用唐制,计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计32人;明朝有状元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共产生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状元503人。  另外,辽金时期以榜首进士为状元,计有33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这样合计算来,我国历史上的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共有551人。  第一个和最末一个状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我国历史上最末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关于刘春霖,他的状元其实是易名得来的。清朝末期,慈禧听政,尽做荒唐事。当时,内外交困的慈禧迎来50大寿,想从科举中得到一点吉兆。她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字迹隽永,文辞畅利,不由窃喜。但她一看落款是朱汝珍,却又怒从心生:“珍”字使她想起了珍妃,珍妃支持光绪改良,所以慈禧一见“珍”字就恼。于是,名列第一的朱汝珍被弃后,名列第二的刘春霖被慈禧易名为新科状元。  历史上惟一的女状元  我国历史上才女很多,但从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到清末废止科举,历代封建王朝点出的状元中并没有一名女子。我国惟一的一名女状元产生于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自起事以来就建有女官统领的女营。定都天京后,为了选取有才干的女子参加行政工作,曾在太平天国癸丑三年(1853年)专门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取傅善祥为第一。傅善祥是金陵人,时年20岁,很有才华。  傅善祥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一名女状元。  历代状元之最  古代状元皆人杰,在历代状元中——  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崇为“南宋绘画之祖”,古代文人作画也自他而始。  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风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历史上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  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编撰了《唐会要》一百卷,及《五代会要》三十卷。这两套书不仅史料丰富,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效仿。  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并和朱熹就义和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多次辩论。他的学说自成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  最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并依耳闻目睹,以及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我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二部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对中国近代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然也  资料  中国古代状元录(全)(转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中国的状元古往今来都差不多,你可以参考各省市高考状元,看看他们有几个有很高成就,有几个能拿诺贝尔奖在历史评价最高的文武状元分别是文天祥、郭子仪有较高成就的状元不多,自隋朝到唐初的状元基本都在乱世脱颖而出。自此有成就的状元大都在文学艺术上比较成功,像柳公权、张孝祥、王薄等。其他寥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