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常青,近看人情……我要这篇云南山歌劝世文文全文……

猜宝赢钱设备猜宝看透【★安琪牌具公司★电话:
联系人:杨小姐
QQ: 微信号:sjpaiju
网址:】今天,天津市环保局派出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进入事故现场,处理后的污水可确保达标。这些污水将进入污水处理厂再次进行处理。记者昨天在污水处理厂看到,处理污水的相关原料储备充足。事故现场外围目前已经筑坝。
安琪牌具主营各种包赢的程序麻将机、自动程序麻将机、四口程序机、一体程序机、全自动麻将机遥控器、自动麻将机万能遥控器、手机版麻将机控制器、飞针麻将机、新款八口麻将机、新款感应遥控麻将机,全自动扑克发牌机,扑克遥控发牌洗牌机,麻将扑克感应桌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和在线客服联系,或者直接来公司看货试货。
公司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575号穗景大厦A栋10楼1003室
【免安装麻将机万能遥控器七大功能】
1、起手可拿清一色,对对糊 大四喜 杂糊 三个财神 碰碰胡 将一色 风一色;
2、操作简单:无需遥控器操作,开、关机定位、控色、程序转换全部在麻将机上完成,真正的单人操作;
3、一体化麻将机免掉客户自己安装选牌程序难且麻烦、复杂的工序;万种牌型变化,满足客户多种需求。
4、进牌口没有选牌架,将选牌架与麻将机整体设计,外观更隐蔽、选牌更准确。
公司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575号穗景大厦A栋10楼1003室
【扑克报牌器】
能够为魔术师精确的分析出各种棋牌的数据,将准确的数据提供给魔术师,让魔术师可以在正确的指引下获得更多的掌声,让我们可以在娱乐的过程当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在这种扑克报牌器当中,设有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使用这种魔术报牌器,可以让人们在娱乐的过程当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一种最佳体验。人们通过使用这种先进的扑克扫描仪就可以让人们格外放心的享受娱乐带给人们的精彩,让人们可以在娱乐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享受,此款魔术产品很神奇哦,期待您的来电详细咨询。
公司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575号穗景大厦A栋10楼1003室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2014 圈子网&重庆合纵连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认证:渝ICP备号-11、敢 字 当 头 鸡 西 人    
鸡西是个移民城市,因煤而立,地处寒地。应了这风水地气,
鸡西人混身上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个“敢”劲——敢吃敢穿敢潮流,敢想敢干敢作为。  
敢吃,吃出了一方特色。滴水成冰的十冬腊月,偏要吃冷面喝啤酒,尤以春节过后为甚,美其名曰涮肠子。把节日里的油星肥腻涮它个一干二净——可见,生活好得没法子了。越是三伏六夏越吃火锅,小肥羊、排骨锅,川味的、蒙味的,清淡的、麻辣的,来者不拒,白干小烧溜着,出一身透汗,再到浴池泡个澡,推拿按摩一番,好不爽快!这就是享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质量。  
鸡西饮食文化最有公允又最具特色的当属朝鲜族冷面。自何时兴起,又演化为今天老百姓之最爱已无稽可考。鸡西人吃冷面、恋冷面、爱冷面,那渊源、那气势、那情结,让外来人感到不可思议。笔者曾写过一篇《风味》的小文,把鸡西人对冷面的钟情着实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番,偶翻此文,不禁哑然窃笑。  
鸡西钟爱自己土生土长的饮食,但绝不排斥其他饮食文化,而且善于吸纳、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食,而成为鸡西自己的特色风味。鲁川蒙湘各种火锅被鸡西人兼容并济的皆可入涮,于是又生发出狗肉锅、排骨锅、鸡锅鹅锅鱼锅,就连烤肉串也入锅内为涮肚涮串。真是一锅之内,风云际会,包罗万象。  
鸡西饭店多,风味小吃多。正街有旮旯也有,高档的有中低档的也有。农村的杀猪肉、酸菜子、烙锅贴,洋味的加洲牛肉面、肯得基、麦当劳,天南地北、正宗的舶来的云南过桥米线、新疆烤肉串、山西刀削面、迷宗羊汤、老边饺子、韩食屋、海鲜坊……布满了鸡西的大街小巷,任你各品其味,各食所需。经济条件好的,到高档次去享受服务档次。囊中不济者,三元五元一盘小炒、三两小烧也可以大快朵颐。  
吃与喝是饕餮之徒的一对孪生兄弟。鸡西人热情好客,来者必请,食者必饮。有朋自远方来,不给你唱个醉满乾坤不亦乐乎,就显不出鸡西人的热情与豪爽。三两朋友小聚必煮酒以论英雄,扎啤用盆,瓶啤搬箱,白酒论缸,其间夹带着各种酒令游戏,直喝它个日沉西山,灯火阑珊,可谓酒逢知已千杯少。朋友喝家人喝,喜也喝忧也喝、聚会喝自己喝,年节喝平常日子也喝;累了来二两解解乏,热了啁扎啤酒降降暑,冷了喝一杯暖暖身子,愁了泯几口透透闷,高兴了约几个人开怀畅饮。正如一句广告词里说的那样——“喝酒还需要什么理由。”鸡西人豪横大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最瞧不起那些鸟声鸟气的人,举着杯子一碰,侉拉吧叽地喊:干!干!干!你干了,他嘬一小口走了,没劲!  
敢穿,鸡西在黑龙江是上数的,在东三省也能排上名次。时兴什么穿什么,从头到脚一溜水地穿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3A鞋、达芙尼流行时,收入欠丰的家庭妇女愣逼着老公借钱买了蹬上,风情万种于市井,谁知道她是不是款姐。鸡西人着装领先于当年的流行服饰发布信息,而且一年一个样,绝不重调。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影《孙中山》一上演,不论男女,一律中山装。某一年满街“老船长”(一种夹克衫品牌),又一年全是皮夹克,再一年个个休闲色。即便是反复流行的羽绒服、皮貂裘,也是品种繁多、花样翻新。鸡西人有审美观,鸡西的生活档次在不断提升。  
鸡西人的“敢”潮追风明显地体现在购物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商品“抢购风”,率先在鸡西掀起,越贵越买。这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而今物资丰富了,生活富裕了,鸡西人购物生猛的秉性却没有变。无论是原先的哈客隆超市,还是当今的新玛特,实实惠惠地让鸡西人捧火了。正如大商广告词那样:“今年过节新时尚,休闲娱乐逛大商”。鸡西人对新生事物的接收和参与超乎寻常,具有先天的悟性,是其它城市不能比拟的。有事没事有意无意地进超市逛逛,看中了满意了便咔咔地刷卡,哗哗地点钱。鸡西人始终有这样的心态:超市的商品质量靠得住,在超市购物有品位,超市礼品赠人受尊重。长此以往,超市总部迁到鸡西来的日子不会太远了,因为鸡西人捧出来的是活生生的效益啊!到外地遛街逛商店的女士,一看是穿“貂”的,不用问准是鸡西人,相中的商品,想大截地砍价,难!  
在经济转轨变型的阵痛中,鸡西人的“敢”潮追风也流露出了其劣性惰性的一面。赋闲在家,大钱赚不来,小钱不稀挣。打更一月才三百,还不如在家“待”着呢。掌鞋那活,鸡西人爱面子怕遭罪嫌埋汰,结果让南方人挣足了,完成了原始积累,折回鸡西投资兴业办大事,被奉为座上宾。啥活挣钱又体面,鸡西人很容易达成共识。十几年的时间,出租车一窝蜂地塞满了鸡西的街街巷巷,每活五元的价位算是定格了。改革开放之初,孩子多收入少的家庭,咬着牙做点小买卖,实在义气,心不设防,被精明的南方老客骗得血本无归。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也钻了一下双轨制的空档,“空乐道”练到了一年一度的国有商家订货会,弄得人家草木皆兵,警示口号做得和正式标语一个规格。鸡西人敢不敢?只要一提鸡西东北虎,管叫南方人头皮发麻,心里打怵。鸡西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气势和敢字当头的劲头,走南闯北艰苦打拼干事业,创出了名堂,日益赢得了尊重。大连、青岛、京、申、穗,到处都有鸡西人的买卖,特受当地政府的青睐,逢年过节好生慰问。鸡西人凭着一个“敢”字为当地的发展繁荣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更有朝鲜族朋友借亲缘优势,赴南韩靠双手,吃苦耐劳一年赚他个几万美金,这是保守。  
鸡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创造了无数的历史辉煌。日伪日期,抗把头斗汉奸,书写了鸡西矿工血泪史。光复以来,鸡西作为国家煤炭工业基地为共和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煤机厂的综采机和市糖果厂的桔子瓣糖等一系列地工产品在全国摘金夺银。一方热土不光出粮食、出煤炭、出无数个英雄豪杰和劳动模范,而且成长了杨宝琛、马绍信、里朗这样的文艺名家。  
时代在变,鸡西人的精气神也在变。2006年1月份《读者》杂志为全国的省会城市分梯队排了一下名次。我们的哈尔滨列于中间梯次,属于基础雄厚、有实力、发展不快,但思想比较前卫、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那么,鸡西人是否敢于把自己放在同类城市里“梯队”一下呢?  
鸡西人敢字当头的气魄、胆识和魅力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再一次的显现出来。思维趋活、眼界渐宽、发展步伐屡屡加快。有敢的底子、敢的魅力——大界江、大界湖、大温地、大煤炭、大粮仓、大冰雪、大旅游……;有敢的作为、敢的举措——大目标、大改革、大开放、大项目、大经贸、大发展……。看形象,气质提升——环境好了、硬件强了、市容靓了,人精神了……;论知名度,亮点频闪——汽车越野赛、中俄文化交流周连办两届,国内国际各种论坛接踵而办;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走遍中国》,让世界再一次想到了鸡西、重新认识了鸡西……。引资引项多元并举,招商引智皆为我用。鸡西人瞄准了又快又快科学发展的新目标,敢挥大笔挥写历史新篇、描绘未来蓝图。  
时不我待,敢于争先。打造东北亚特色名城,既要创新实干,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既要敢字当头,又要胆识兼备。鸡西人啊!怎一个“敢”字了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占鸡西人口35%的朝鲜族人民为鸡西人创造了一大特色风味。鸡西人对家乡的冷面辣菜倾注于执著由衷的情感,风味也随之挺挺实实地叫响了。  
出差外地四下捉摸冷面馆子解馋的,当然是鸡西人;十冬腊月埋头大碗冷面吃得满头大汗的,当然是鸡西人;三伏六夏赤膊上阵,擎着一只海碗,与朋友呼天喊地对干扎啤白干的,当然是鸡西人;三两少男少女丢却妙龄矜持,一边辣得喇喇哈哈,一边唏唏溜溜大吃的,当然是鸡西人;年后吃腻了大鱼大肉,川流不息并肩接踵到冷面馆子竟相涮肠子的,当然是鸡西人。在东北能吃辣爱吃辣的,得是鸡西人。在外地对水泡冷面挑三捡四的,准是鸡西人。  
冷面辣菜有一股非凡的亲和力,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凝聚为品性相近的鸡西人。多少如我般的异乡后来者,入乡随俗成了冷面辣菜忠实的饕餮之徒。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寒夜,我与三两来访的同命相怜的同学蹿入小巷,闪进小馆,置几碟辣菜,弄数两小烧,直喝个五迷三道,任夜风把门外的小幌儿吹得上下颠狂。参加工作不久,遵友所属,为其冷面小馆开业撰联云:辣菜要喝大碗酒、冷面偏是热心肠。朋友见之,旋即将所有酒具换成二大碗。不知是这方水土滋养了冷面辣菜,还是冷面辣菜滋养了鸡西人的性格。鸡西与冷面辣菜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情结。  
冷面与辣菜好比红花和绿叶,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前些年,消协和新闻媒体评选了冷面辣菜的王子与皇后,着实轰动了饮食界,可谓占尽风情。那时的冷面馆遍布鸡西大街小巷。因临街的店面尚未经过城建改造,一些名冷面店主要偏居于红军路、永昌路、广益街和鸿雁街等商业区内简陋的平房里。满屋嘈杂,人声鼎沸,全然不顾天棚上掉渣的笆泥。正是这种溺爱和胆量,造就了“春花”、“锦玉”等一批老字号品牌。  
鸡西冷面辣菜有讲究。冷面一律现吃现轧,决不用泡面干面应付,冷面汤最上乘者要用井拔凉水。各家调制辣菜都有一套绝活,这些属于商业秘密的无形资产无意间又诞生了一大批辣菜调制专家。又因各自调料和工艺的不同而各具口味和情趣――干豆腐要厚的,海带丝要宽,啤酒用盆舀。满桌的小根蒜、山桔梗、海桔梗、蕨菜、明太鱼,全是时下的“绿色食品”。  
而今要吃到这些风味小肴,须打的出城,远奔鸡东县鸡林屯,近去城子河区丰安、永红了,顺便品品久违的狗肉、米肠、打糕。城里装潢考究的冷面店只有一酒一面一菜耳。那酒还是那酒,那面还是那面,那菜已非那菜。且将干豆腐、花生豆、大头菜、海菜统统一盆烩了,再搅些老醋,再搅些辣椒面。也不知是原料稀缺了,还是被汉化了?  
徽班进京百载,经过一番扬弃诞生了一大国粹。而辣菜在鸡西市面流传这十几年后,便演化为红红酸酸的一盆。是浓缩?是扬弃?难说得清。  
有人说,朝鲜族饮食风味是鸡西一大优势,对饮食服务业、观光旅游业都是无尽的可发掘资源。然而,要形成一个产业,关键还是观念引导问题。  
  鸡西的拌菜很好吃,冷面也不错的:))
  3、品 读 鲜 族 村  
城子河区有三个朝鲜族村,南依汤汤东去的穆棱河,而且都地处近郊。因为其特殊的民族饮食,着实吸引了市区和周边的人们竞相而来,特别是通村公路建成之后,就更方便了。  
也许是在此工作的缘故吧,到鲜族村去的趟数较多,也就对其多了一种偏爱之情。有时是工作下乡,有时是来了朋友,或坐在鲜族老乡的隔着锅台的大炕,大嚼鲜族泡菜、辣菜、狗肉,狂饮狗肉汤、米酒,再来些打糕品之类的,更是余味无穷了。也怪,朝鲜族灶房和居室同在一屋,但却无烟渍灰尘,清洁明亮。朝鲜族是一个讲卫生、爱干净的民族。  
这些年又时兴起了鱼锅,顾客自点鱼类,特殊而不腻口的辣汤,加一大锅东北白嫩的大豆腐,电锅煮沸,鱼和豆腐的辣香便飘了出来,令人唾涎欲滴。那汤和豆腐是管吃管添的,这便是东北人与鲜族人性格优点的最佳融合――热情而好客。  
永平村地处闹市基本上见不到朝族建筑风格和外表了,但传统的生活习俗未变。丰安村靠穆棱河南岸,与鸡冠山隔河相望,相对“偏远”些,但民族风貌保存较好的,虽然有汉族人在村里开了些休闲饮食业,草绳草顶的鲜族经典小屋不时夹杂在高大的绿墙红瓦中,一些老年人仍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永红村居两村之间,是朝鲜民族风味饮食网点较为集中的村。永泰、盛鑫、黄家都是些老号,也有名门这样的后起之秀,更有汉族入驻开店,但都不能长久,大多开了关、关了开,闹个白忙乎。  
朝鲜族人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夏日的村庄便被翠绿的稻田拥抱着,夜晚则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声蛙儿鸣。改革开放后,他们利用族缘亲缘关系走出国门出劳务,着实发了财。  
品读鲜族村,以视觉以味觉以嗅觉以听觉以感觉,情趣自然是不同的。    
单位的南边有一个因采煤下沉的小泡子,煤矿每年都要包赔农民一笔钱。前几年煤矿不景气,正常赔偿款到位有时不及时,工农之间时而闹些纠纷。  
我1993年刚由企业转到区里的时候,泡子还是一片自然生息的野泡。春天草木初发,时有新来的野鸭扑愣愣的惊起。夏天,蒲苇满泡,清风荡起浮萍。午间休息或值班的傍晚,我时常徜徉于泡子南侧稻田供水渠坝上,或无思无想地
徐行,看鸭鹅戏嘻,闻几声犬吠,听一天蛙声,观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  
向晚面对着满天的夕照一时兴起,信口诌了首所谓的七绝《傍晚临泡》:半是浮萍半是风,天光云影隐形容,青菽十里传蛙讯,秉笔白杨写生平。朋友看后说:还凑合。  
秋天,泡草渐黄,野禽南归,水变得更加深邃。冬天,枯草凄凄,冰面上则是一道道风起的雪凌。暖午,我与同事在食堂吃完饭,每每拿着铁器去泡面上凿冰打鱼,时而收获些小鲫鱼仔子,回来养在别人养金鱼的鱼缸里,饥一顿,饱一顿,一直养过春养到夏。因我自此办调到另办,被好事者放生。此乐何极?  
从前年开始,经济头脑活的人,与矿“三厂办”签订合同,承包养鱼,推泡为坝,筑坝为池,池边植树,供人垂钓,是闲人极好的去处,也自然少了些野趣野味。而闲暇时,只能看人钓鱼了。  
是为泡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机会去看看。
  5/兴 凯 湖 秋 韵  初秋的兴凯湖,弥岸的橡树深绿泛黄。我随市政府办公系统的同志走入这湖的臂弯里,来分享秋湖的盛意。  
正是一个不尽朗照的午间,一下车我便与三两同行踩过疗养院通幽的砖砌曲径,去晤那神交已久的湖。约十来步的光景,一股湖息便透过橡树的罅隙扑面入怀,乳爽打眼,使你婉拒不得。林尽沙来,天低云接,圆浑硕广的湖面直逼视野,高倍的广角镜头也难以收纳。“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而无边无垠的湖上却无舟也无鸥,只有压抑的云头。难怪视听闭塞的辽金人称此为“北琴海”了。  
天高气爽的秋湖,应是沉静了的,正如云鹤排空的诗兴。而此时,湖水漫不经心地抚着柔沙,也抚着我的心絮。想那春日的桃花水能奏出北国春曲,那夏日的晴空能踏起游人的心浪,那冬日的湖面能激发诗人的豁达,可以撷春花撒入湖中荡出爱心,可以凭楼静坐听雨夜的湖声,可以漫步沙滩掬水陶冶空旷的梦想……然而,湖也随之沉淀成了民族史书的句读。历史曾使一代天骄劲挽雕弓纳西柏利亚入华夏版图,历史又让这湖之大半割舍为异国疆域。  
小驻几日,时阴时晴。立湖坝之上,秋湖芳容,远蓝近白,层次分明。数鸥栖于沙汀,翔落仄鸣;游人垂钓,情趣专注;孤舟卧滩,默思怀旧。在湖弯里,听渔人叙旧,与小贩讨价,确是别有一番风韵。这湖的风韵,不同于经人雕琢之镜泊,不同于空旷辽远之渤海,不同于天公施意之黄山云海。秋日兴凯便是秋日的兴凯,北陲兴凯便是北陲的兴凯,兴凯便是兴凯。书写在沙岸上层层水线墨痕,还有那鬼斧神工的鹅卵石,都凝着北国的湖魄。  
不再追溯历史,不再遐思未来。“放眼量风物,信手点江山”。也许有人贻笑小人物私篡伟人的诗句,而伟人的豪情也时时激荡驰骋于常人的胸怀。有什么美好的诗句能表达此时的心境呢?有什么心境能羁住这奔放的思绪呢?暂且拾几枚彩石,连同我的诗句,寄托那纵横的湖情吧!  
是谁挥起颤颤牧鞭  
驱赶层层湖浪啃食无边的沙岸  
是谁吹响悠悠牧笛  
引动亘古潮汐的和弦  
是谁擎着款款大笔  
泼洒涌动魂魄的浩瀚  
是天公么  
天公的思想怎有凡间的情缘  
是湖鸥么  
湖鸥的羽翼怎能撑起多梦的心帆  
是湖风么  
湖风的歌声怎又显得如此缠绵  
不妨听一听筑坝的号子  
看一看渔人布网的湖岸  
  好文笔!
东沙坑火道北有一处自发的小市场。当初只有一个豆腐房、几个炸大果子、卖馒头辣菜的。后来卖菜的农民、下岗的工人、流动的小贩,看中了这片风水,天明而聚,日高便散,人气渐盛,成了气候。于是乎,不知何时便有人手持票据,五毛一块地与摊贩争争讲讲了。  
早市虽小,经济规律和供求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大饼的个头小上一圈、豆腐卖到两元的时候,那面粉和黄豆定然涨价了。受自然和经济两大气候的影响,今夏农产品价格一度坚挺不下。买油条的、卖豆浆子的总是差个三五步远。赶上附近的人家有红事或白事,“大宗的生意”令炸大果子的小贩忙个不宜乐乎,那些日常以此为早点的上班族会因一时供求短缺怏怏而归。卖大饼麻花的原来只有一家,挺火的。不巧对面又支摆了一家,现弄现卖,有了竞争的气氛,大家也乐得挑选。终于,有一家撑不住劲,刚上秋就销声匿迹了。十元三斤的鲜活小鲫鱼与冷冻海鱼并排叫卖,人们可以各取所需了。唯一的一个手工馒头摊,一元两个,货卖独家,一个早晨三大纸箱销售一空。卖馒头的平头小伙,翘着额前几根刘海,头不抬眼不睁,不挑不选牛皮得很。不巧,一日小子下货不快,一问方知早上没电,再瞅馒头,和小伙的神情一样瘪瘪掐掐,全没了先前的牛气。  
正因为市小,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卖二手货的、卖稀罕物的,耍嘴皮子弄俏活的粉墨登场,成就了一方特色。拄棍的老头、遛闲的老太、抱膀的看客掺杂其间,也不嫌自己碍事。临街的民房开了小门,成了鱼肉蛋禽、干调杂货的经营店面。有些散商游贩撂一立锥之地,干得红火。原来的豆腐房转而以经营豆浆为主,豆腐倒退居其次了。南方的方盘豆腐与北方的长盘豆腐,同居一市,各领风骚。一摊两人,用小磨现场加工树椒面,王婆卖瓜般地连声吆喝:“不辣不要钱——”。路人笑问:“怎么不喊不香不要钱?”夏秋时节,时令小菜、瓜果梨桃、萝卜白菜相继上市。近郊甚至鸡东的农民,皆来朝市。货比三家,还真买些便宜正宗的东西,花些小钱能弄些纯正的五味子、刺五加、狗芪子之类。逢周日农贸开市,农民、小贩匆匆收拾,前去赶场。  
早市的时令季节性很强。天气渐冷,早市渐稀,经商的少了,收费的没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小市场又会火起来,这也是周边百姓的一大乐事趣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小小早市让下岗职工得以维持生计,为农民多了一个交易场所,也 给周边居民一个消费消闲的去处,不用操心,不添麻烦,利商利民。不如因势利导,不予也不取,任其自然生息。一市数得,挺好挺好。  
  7、卧龙湖素描  
蜿蜓起伏的山峦宛如一条条跃跃欲起的卧龙,呵护着这泓静谧的湖水。一条条卧龙搅动山水之灵气,湖光山色愈发的旖旎妖娆;也拨动了人们的灵感,令人面对这湖光山色遐思不已。龙行湖上,湖驾龙腾。于是,鸡西版图上标注了一个极具特色而响亮的名字——卧龙湖。  
卧龙湖“三国四方”的格局生发出别样的魅力。在鸡西版图上,它是城子河与滴道两区的界湖。山林由林业部门管理,水库则辖于矿业集团,一道南横大坝贯通了湖东湖西。湖西,一条傍山的窄窄的小街将山上山下的店舍串掇起来。山衔亭榭,湖漫山脚,恰似一盘放大了的盆景。如果说湖西是黄金分割法绘就的西洋油画,那么湖东便是以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写意的画轴。房舍疏篱星星点点掩映于树与影的旋律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间或有鸟儿惊于树梢,有牛羊折行于坡上,有农人荷锄行于野径。自水源地封闭保护以来,其间便少了腻烦了方块空间、车声人浪的都市人,便一头扎进山往日游人的喧闹、钓者悠闲的影子,只余下这陶潜田园诗般的意境了。水的环抱,或吃上一顿野菜湖鱼,细细品味湖的原汁原味;或住上一宿,看一天星斗,听一夜蛙鸣,说不出的惬爽。当然这只能在夏季,而湖的季节不同,景色情致亦不同。  
新芽初上,春意勃发。经过春雨的沥沥沐浴,远山近舍更加清新靓丽,湖上雾霭空蒙,如入仙境。路畔篱侧探出一枝红杏,一簇生机,一簇绚烂。这时已经错过了吃开湖鱼的时节。  
春尽夏来,万木葱茏。三两只溜达鸡悠闲地觅食。一棵数百年的老梨树花谢未果。野百合和无名的野花点缀着山谷,清风徐来,风姿绰绰。达子香遮掩起火辣辣的情感,融入漫山遍野的绿涛碧海,舒缓而委婉地向大地述说着自己热恋的青春时光。在氤氲的林间坡地独行,不知名的虫儿俯在晨曦辉映的草叶上吮吸晶莹的露华,山鸡松鼠疾走于草棵枝杈。人们从不伤害它们,山里人信奉山的灵性。  
五花山的色泽尽染山山水水的时候,卧龙湖的秋天到了。天公仿佛变成了淘气的孩子,肆意涂抹着赤橙黄绿的大色块。卧龙湖成了他的大画布。榛子成了,庄稼熟了,人们开始在山野田间收获一年的喜悦,大山开始向人们奉献一年的富足。  
大雪数日,山路稍开。邀三两知己。驱一辆旧车,奔友人家,掸去一身冷霜,盘腿上炕,就几盆笨鸡笨鹅笨猪炖野蘑粉条,品着一壶热酽酽的老酒,唠着前言不搭后语的喀,大快朵颐,赛似神仙。酒至微醺,乘兴踹着没了脚脖的雪,去湖上看景。山静极了,山舞银蛇,周天寒彻;湖静极了,隆起的波痕驮起道道风旋的雪岭,令人不禁要问:条条卧龙何时跑到了这湖里?  
卧龙湖有时似婀娜多姿的仙女,让人赏心悦目:有时似风流倜傥的少年,与你结伴而行;有时似满腹经伦的哲人,与你谈经论道;有时似一腔锦绣的书生,与你吟诗作画;有时似君临臣下的帝王,令你望而生威。  
多想化作一只苍鹰,翱翔于蓝天白云与青山碧水之间,尽享这山水之神韵,尽悟这山水之真谛。  
一方山水一方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乐水,唯君子乎?  
  哈哈,鸡西好地方啊
  很有生气的文章。
  8、五 花 山 赋  
秋分过后,一场秋雨把阴霾多日的天空淘洗得清清爽爽,深邃悠远。靛蓝靛蓝的晴空下,缤纷斑斓的色彩尽染了完达山的山山水水。熟透了的五花山醇郁欲滴。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呆板的数量词有了超越时空的意境。如九曲黄河、墨分五色一样,完达山的五花山色也不只是五种颜色力所能及的,那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意和气魄。  
趁黄金周的闲暇,又一次穿行于完达山腹地,不禁为大自然不经意而为之的神工鬼斧和五花山匠心独具的魅力所震撼。在针叶林与阔叶林相对集中之处,赤橙黄绿青蓝紫交错参差,形成了大色块的衔接涂抹。而随着路径的纵深,色彩也愈发的纷杂起来。白桦与青杨过早地凋谢,出落得亭亭玉立;经霜着寒不一的橡叶,青着黄着橙着红着,似秋天寄给大山的情笺;大得出奇的灰白椴叶,足以挥毫泼墨;不知名的杂树上挂着数棵未落的野果,鲜红成串的五味子俏然林间,红得打眼。心型的椭圆的细长的、剑型的齿状的指丫般的各色叶子,点染装扮着秋天的色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完达山豪饮了大自然精酿的秋霖野露,醉得欲神欲仙而成就了这迷人的五花山;人们也因陶醉于五花山的芳景而扑朔迷离、心旷神怡。  
五花山的景致大致是相似的,而绵延千里的完达山却由于季节脚步的早晚显得情致韵味不同。兴凯到龙头这段山林,游人罕至,仍基本保持着原始的野趣。公路边忽而闪出一条曲折窄径通向密林深处,引发出人们童话般不尽的遐思;漫缓的坡地不时散落着边边角角未及收割的秸棵和成堆的倭瓜,三三两两的黄牛和三五十只山羊悠闲地啃秋,牧羊人抱着鞭子散淡地沐浴在金风里;一挂牛车孑孓地奔向山坳里的村落••••••  
过了兴凯,长途车上来一位白发老者。在他与乘务员的闲谈中,得知老人已逾八旬,在家里闲不住,到宝密桥收些山货。老人开朗健谈,话题漫无边际。“过去哪有农民种地政府倒给钱的••••••”、“眼下的日子比我刚来北大荒那阵子,简直是天上地下••••••”朗朗的谈笑声回荡在车厢里,洋溢着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生活因风景而美好,风景因人而生动。老人的谈笑风生融入这眼前的五花山色,令完达山之秋显得更加豁达豪迈美好,恰似龙江人老白干般的秉性和品格一样,沁人心脾,荡气回肠,舒坦可心。  
五花山色,风景这边独好。  
  9、我的金秋十月  
秋过完达山,每每被气象万千的景色  吸引撼动着。正是:山山皆秋色,水水尽  邃波,神思无限远,诗意何其多。    我的山峦  遍染秋树如花  织就缕缕五彩锦霞  任天马行空的白云苍狗曳扯    我的河流  时而掠过晴空南飞的雁行  时而拥抱两岸斑斓的秋色  流金溢彩疾徐徘徊沉静无波    我的村落  或斜卧于五花山坡或散缀于广柔田野  晓听牛哞鸡唱夕摇金风炊烟  年年岁岁吟着一曲醉人的田园牧歌    我的父老  春播万垄希冀夏锄满天星辰  而今贮藏殷实的收成  把一生融入亲爱的泥土融入沧桑岁月    我的山川千回百转生死依恋  我的父老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我的村落地老天荒欣欣向荣  我的金秋十月呵  就这么金灿灿沉甸甸的  在日升月沉中走过  
作于2005年国庆节  
  谢谢你的美文,红了!      有空多来玩~~~
  以前很喜欢的一个人在鸡西,它在北,我在南,那个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去,一定要去。。。  后来,。。。。。。他结婚了,我也结婚了,这个地方却没有去过  看到你这篇文章,还是被吸引进来,想看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谢谢
  没有过多的修饰词,看似平淡的言词,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其实人总会忽略处在其实的美,就像我,身为一个鸡西人却没有好好想想家乡的美,读了LZ的文章让自己回想起家乡美。身在外好长时间了,此时,思乡又加重了几许。。。今年,要回去了。。。
  真是一个好地方!
  作者对五花山的描述,让人感到身历其境,太好了
  10/告 别 深 秋  
树叶被秋风射中,鸟儿般扑嗽嗽地落下。深秋便与人们开始依次地告别。  
寒流与暖流都在按照季节的命令一次次地紧急集结,两流相遇很容易恋人似的伤感起来,天地间便时阴时晴,或沥沥或霏霏地飘下些许雨滴。有时深秋还很不好意思,时不时地羞红了西天或东天,晌午头还冷丁来个小艳阳,闷坏了跋涉于高天流云的旅人。  
深秋,大自然的色泽愈发浓厚凝炼。红的鲜红、黄的橙黄、绿的墨绿,重叠掩映,却泾渭分明。置身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远去的山色渐退了初秋的雾霭,变得深沉而庄重。一派天高地迥。白云苍狗被邃蓝的天空荡涤的踪影皆无,水与天同样邃蓝邃蓝。  
辽阔的田野并不因为大片绿色的消失而索然无味。谁家的大嫂辛劳惯了闲耐不住,在田野里抬掇散失的豆禾;谁家老牛因为贪嘴吃了人家地里未及收割的庄稼,被牧童撵得哞哞直叫;谁家鹅鸭摇摇摆摆在村头,撩拨残留的一弘秋水;谁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坐在田埂上望着一抹远山幻想出神……  虽是深秋,村头的杨树还半绿半黄,一群麻雀被看场院的老头哄赶着窜向林梢,欢噪声撩人耳鼓。午间的炊烟在深秋的天幕上摇曳不定时疾时徐,把醇郁的乡情亲情渲染的委婉缠绵,深秋就是这么行云流水充满浪漫的畅想,就是这么不修边幅挥动大手笔地写意,就是这么粗粗拉拉却涌动着不尽的牵挂。  
深秋是一个季节驿站。隆冬瑞雪孕育的酣梦、初春新芽萌动的希望、夏日生命疯长的歌声都在这深秋沉淀反思,做短暂的休止,转瞬启奏生命旋律。  告别不也是把过去珍藏于心灵底片,把未来高擎于坚实信念中的仪式吗?  
  没图没真相
  写的是不错,不过身为鸡西人我还是想说一声“鸡西还真没麦当劳”。
  11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上睁开眼,上好的朝阳已把东天映得如火如荼。整个天空,难得的云蒸霞蔚。  
门前的过往的人多的起来,好天气也令早市异常活跃。昨日的阴霾不见了。  
买回豆浆,刚跨入院门,见两只新燕从我家的半掩的房门里欢叫着飞出,好象夫妻间在商量着什么大事。  
哦,燕子来了。募然想起已是小满的第二天了。  
饭后,各自料理自己,准备着去上班。走出里屋门,见那对燕子夫妻正在外屋地的晾衣绳上,你一言我一言语的聊天。  
见我与妻子出来,一对燕子惊慌地飞起,在天棚顶上盘旋。惊着它们真是太歉疚了,因为城市比不得乡下那样可以大敞门扉让它们自由的出入。只好礼貌地把它们请出,愿它们能找个安稳的巢。  
这对新燕,让我想起了在乡下关于燕子的故事。  
每年小满过后,南归的燕子总是应着“小满雀来全”这句东北谚语,准时在我家的土屋前后呢喃翔集。经过一番打量试探,觉得主人家不嫌恶,燕子就在主人家外屋门上的天窗里钻了进来。在天棚裸露的房梁上选好新宅址之后,辛劳的燕子夫妻,就开始从沟淖里、泥膛边一口口地来来回回地衔来泥球,筑他们的巢了。  
我小时候经常为他们“盖房”的速度着急。然而,也就几天的时间,一幢小小的新巢就筑好了。  
雌燕开始在他们的新家里生育孵卵。在燕宝宝出生前的日子里,燕子夫妻妇轮流孵卵觅食。我想,“新婚燕尔”这句成语也许就是受新燕的启发而来的了。  
雏燕出世后,燕子夫妇更忙碌了。主人无论阴天下雨,还是晨昏昼夜都要为他们敞开外屋的前后窗子,好让燕爸爸燕妈妈来回自由地哺育它们的孩子。  
每当燕子叼虫儿归来,用灵巧的小爪抓在泥窝沿儿上,巢里的三五只的乳燕就会一齐张着嘴,喳喳地叫着,期待着他的父母先喂自己一口。每当此时抬头,除了一片黄嘴丫了,你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用嗷嗷待哺来形容这时的情景是再恰当不过的。  
燕子落户谁家,这户人家是一定善良好客的。不仅要忍受雏燕的欢噪和污物,还不能养猫这种鸟类的天敌。  
小时候,母亲时常警告:打燕子是要瞎眼睛的。我玩过鹌鹑、斑鸠、麻雀,就是没玩过小燕子,哪管摸摸也好。易中天先生说过,机会说来就来。家燕在梁上,可望而不可即。那次,去八甲的二姨家。她家的窗前有一窝麻燕儿。反正都是近亲,习性和窝巢都大致相同。只不过麻燕儿的前腹部有些麻点,巢筑在屋檐下而已。在大家熟睡的晌午,我禁不住好奇,终于踮着脚,摸出一只雏燕儿,用手捧着看了一会儿。忽然,有人翻身,吓得我赶紧放了回去。长大了,才知道妈妈的话是骗人的。  
燕子是最能品位主人的品行的,也是季节性很强的、很有灵性、很了不起的小小候鸟。秋天,老燕子领着羽毛渐丰的孩子们,飘洋过海去了南方。如果经得起一场场艰难的考验,来年春天老燕还会准确无误地找回原来主人家的老巢,有时还带来他们的孩子以及亲朋好友。即使他们父母回不来了,他们的孩子依然会找到他们出生地地方。燕子是非常恋家念旧的小生灵。  
于是,那户人家的梁上有了旧时的老燕和筑巢的新燕。“谁家新燕啄春泥,似曾相识燕旧来”这些美好的诗句寄托了多少人的美好情感。  
而今,不要说城市里没有了燕子落角的地方,就算在农村的好日子里渐渐崛起的瓦屋小楼,也失去了燕子们筑巢的裸梁。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渐行渐远。然而,中国人心里还是讲兆头的。久违的燕子光临寒舍,美好的心情就从今天永远地开始吧!笔先生。  
  12/北国的春天是这样的急促而短暂  
春天总是在南北柳绿花红的时候,急匆匆地朝着神州东北角的边城赶来.  
也许走得疾了些,一时缓不过气来;也许是在南国待得太久了,不能适应乍暖还寒的气候.  
因此,睛晨的树丫、窗棂、地角时不时地点染着些微微的霜淞,这便是早春被微寒刺痒了鼻孔,不经意打了个喷嚏。晌午的远山春雪似融非融,温润了大地的眉黛,氤氲迷蒙,那便是性急的早春的额头上泌出的汗珠儿。  
春天,急躁躁的,入乡随俗,便有了东北的豪放与野气。动辄把还在沉醉的乌苏里江、兴凯湖、穆棱河拔弄得烦躁起来,冰未消尽便涌动起来――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武开江、武开湖、武开河。而有些年份,江、河、湖却斯斯文文融化了――那是暖冬不与早春一般见识罢了。  
在早春的撩拔下,朝阳的路边、坡上,皮实泼辣的蒿芽顶着草屑露出头来,东张西望地打探着春的消息,还不忘向身边上个季节里枯黄的前辈炫耀青春的气色。  
边城人,准确地说是边城的年轻人,在暖意融融的午间,卸去了冬装,大街的色彩开始鲜亮晶晶活泛起来。而老人们同样贪恋这大好的春色,与孙儿们在休闲广场扯起丝线,让风筝与早春的蓝天白云亲昵。  
一场场和风细雨为所有的生命舒筋活血。杨柳的枝条泛出了绿意,不经意间抽出了新芽,在春风里搔首弄姿,极尽婆娑妩媚。“五一”长假里,杏花、李花、樱花便一树绚烂。不太久的日子里,一畦畦稻田已是一缕缕翠绿的秧苗;山间沟坎在农民的吆喝里走过牛马犁杖,广柔的平原突突地响过机械的马达,透着温气、溢着土香的黑色田垄在大地上勾勒出一道道生息繁衍的乐章。  
仿佛是一夜之间,达子香风风火火地开满了山野。绿色霓裳渲染得渐深渐浓。远山近野、村村落落都沉浸在燕子的呢喃和鸟儿的婉转里,转眼已是小满了。大地在春天里歌唱,万物在春天里生长。  
春天,尚未来得及好好拥抱一下多情的边城,人们尚未仔细打量春天的魅力,便把一个生生不息的季节给了繁茂的橡树、淡雅的百合、火热的夏天。  
北国的春天就是这样的急促而短暂。  
  北国春色
  13、有花的日子真好    有花的日子真好  所有的日子都被鲜花拥抱    折一枝新叶萌发的枝条  编织成一顶顶美丽的凉帽  送给所有我热爱的  以及热爱生活的同胞    五彩缤纷的花瓣雨  扑簌簌的随风而飘  散落于我花树下的书页茶盏  好一碟上好的清淡香醇的酒肴    被鲜花拥抱的日子生动而精彩  有花的日子真的很好很好  
草于北国柳绿花红的日子  
  14/一夜杏花雨  
“小楼昨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本是婉约江南的春日写意,而在独宅小院渐稀的北方都市更是难得了。  
民谚讲,立夏鹅毛住。时节已是交了立夏六七日的五月上旬,天还是暖一阵儿凉一阵儿的,时而微雨中还挟着片翎只羽的雪花儿。而小院的杏树已缀满洁白的杏花了。  
每每于树下,或独坐遐思,或拈本小书小读,或哄小儿戏嘻。品着满院的春色,虽无蝶舞蜂飞,却别有一番诗意在心头了。  
往岁的夏日里,携着小儿持长竿踔够枝上的青杏。小儿便提着开裆裤,天真地仰着一脸的期待。偶有三两枚杏儿落下,小儿便蹒跚雀跃地撅着屁股寻那散落的杏儿,美美地揣进小小的兜兜里,却不知道吃。我拾枚青杏咬了一口,一股酸酸的清香沁满口。小儿闪着稚气迟迟疑疑地整个塞进嘴里,似在问我,好吃吗?我笑着点点头。不想,小儿把嘴咧得瓢儿似的,眉眼和鼻子挤到了一起,泪花溢了出来。哈哈大笑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她,这就叫酸。酸的第一感性认识,小儿在初尝青杏时变得比任何事情都深刻。生活之启蒙于小儿未尝不是枚青杏。  
邻家的地里也有几株初成的杏树,也已枝头缤纷了。路耍的顽童每每逡巡觊觎,折几枝玩耍。每年花开,少不了看护。顽童折花,怀几分好奇,尚可谅训。而某些成人窃用小刀将含苞的老干掠入自家斗室,贪污了本属大家的春色。不说误了一季的果实,却有几分可怜的自私。我不免在心里默祷,让这春色安栖于枝头供更多的人观赏吧!  
周末的傍晚,天色沉闷。一树的杏花愈加多姿多彩,气色惹人。我便在这温着老酒似的惬意中度过。入夜,我被铁马般澎湃的雨声惊醒。凭窗望去,夜幕被撕得混混沌沌,杏树的枝干依依稀稀。娇柔的杏花怎禁得住这肆虐的风雨。是夜,我在隐隐的担忧中辗转而眠。一夜都是关于杏花的梦。  
翌晨,迎我的是一个媚人的春朝。踏着微湿的地气走到树下,那里已是落英满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的《葬花吟》诗句无端地侵蚀着我的心绪。稍许,微凉的清风渐渐洗去我的失意。举目之处,满树的绚烂扑眼而来,枝头的杏花经过春雨的洗礼显得更加娇艳无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忽如小儿初尝青杏般深深品出此句的滋味了。此刻,一种莫名的情绪缠绵于心,默默地任其徜徉。杏花雨过,怎听不到巷头卖花女的叫卖声? 这是否应了那句古话,笑语江南客,无声塞北人。  
一夜杏花飞雨,已把大好的春色植入人们的心里。  
作于1993年春,时女儿三岁    
  文笔相当之不错啊。
  15、边城故事四则之一  
红 子 发 屋    
红子发屋一直开在电业社区的东西主街上,现在已经有十五六年了。  
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为在家附近找不到合适的理发铺而感到困惑。一个印象,水平不佳,糊弄,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手快活松,尤其是我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头型总是被弄得面目全非,对不起观众。遇到稍微满意的,都成了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半个月再来找时便没了踪影。在红子发屋之前,我理发也没有固定场所,始终处于打游击状态。  
找来找去,我和女儿终于找到了红子发屋。剃的好,精细,人多需要排队。包括电业小区及其周边的。当时理一位男发3元。  
不久的时间里,红子成家了,生子了。于是,红子发屋停了一年多的业。我又打了一年多的理发游击。  
此后,红子发屋又在离原来不远的地方开张了,铺面大了些,规范了些,设施多了些,也时常收一两个男男女女的小年轻的徒弟,走马灯似的,几天换一个。价格相对提高到了每人每头5元,其他随行就市。这样一些喜欢占三元便宜的人不来凑热闹了。顾客质量提高了,效益也相对好些,但在理发的旺季,还是需要排队的,而相对有了些空闲。不象三元的时候,人一个挨着一个,没有喘气的空当。我想,红子的嫁妆就是这么一剪子一剪子,一个头一个头,三元五元地攒来的。  
在这荏苒的时光里,我的女儿从小学读到了高中,红子的女儿从呀呀学语成了一名小学生。女儿由原来我领着去理发成长到自己去做个时尚的学生头,我由原来的每二十多天去随意排队等候到提前电话预约,方便了,熟悉了,彼此没事谈些个社会现象、家庭趣事。知道了红子家是方正的,这些年在鸡西扎下了根儿,弟弟、母亲也一大家子了。  
2007年末,红子发屋由电业街南侧搬到了街对面,店面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多,前店后居,一家三口住在商店里,方便了顾客,方便了自己。顾客再也不必来早了在不开门的店面前等候了,红子再也不用半夜打车回家了。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店主与顾客双赢。  
我每二十多天理一次发,因为多年养成了头发一长便抓耳挠腮地痒痒的毛病,极不舒服。一旦前发过眉,侧发过耳,后发垂颈,必须得剃。  
不过,也有些不习惯。原来理完发出门向右走,那是向东回家的方向,习惯成自然。而今,理完发仍向右走,却正好相反。一次理发后,正值太阳落山,夕阳把街西的楼房映得锃亮,我以为是早晨,心想时间不对啊。站在那里好顿合计,才反过味来。弄反了,自己也感到好笑。  
这习惯好久都没改过来,在红子发屋新址的方向感上。  
  16、边城故事四则之二  
金 龙 书 店  
大约是1994年或1995年的时候,国有商业企业的职工大多下岗了。有些享受着职工身份的员工在本店分得一节或数节柜台,卖着商店指定经营范围内的商品,终于支持不住,把柜台和商品兑出,自谋生路了。  
在这样的光景里,金龙书店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金龙大厦北侧靠永昌路的一隅。说是书店,其实也就是个电话亭,兼卖些杂志。各种杂志挂着、摆着、摞着,地方局促,有两个人即转不过身来。这里有着其它地方所不屑的文学类杂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去处。  
我喜欢的杂志,一般都喜欢自己购买。一是快捷方便,再就是在单位订杂志总是来的不及时,而且时常丢失。信人不如信自己,在每个月差上不差下的日子,总能及时买到自己中意的杂志。那晚下班,在买书的时候,遇到了原百货大楼的同事。寒喧之后,他说:“这是我同学的妹妹开的,以后买书就到这儿来吧。”就是不说,我也会在这儿买书的。主要是它虽小却品种齐全,在上班路上顺脚。  
在以后两三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准时购买每期的《小说月报》,还有女儿的动画书《舒克和贝塔》,一期载着贾平凹的美文《我是农民》的杂志《大家》,以及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卖书的女孩总是嫣然一笑地收钱付书。  
后来,大约是同事的同学的妹妹结婚了。金龙大厦旁边粮库因为搞开发(那时一些国企老总在改制后,都想办法把位于寸土寸金的商业资产变着法地利用旧城改造的时机开发建设增值),金龙书店在消失了一段时间后,在金龙大厦对面租了间门市开张了。那段时间,我雷打不动购买的小说月报要到很远的中心大街邮政门市去买,走了许多弯路。  
新开业的金龙书店,门面大了,除了杂志品种更为丰富之外,又增加了报纸、儿童读物、文学社科书籍和学生辅导资料。主人也换成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亦或是同事的同学的妹妹的哥嫂或姐姐姐夫。不久,又见同事的同学的妹妹在书店的隔壁开了家金店,妹妹不时过来到书店帮忙。再不久,金店关张,同事的同学的妹妹又不知忙什么营生去了。  
女主人快言快语,看来性格很急,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把丈夫训得一塌糊涂。男老板总是闷趾闷趾的不怎么吱声,偶而犟儿句嘴,便被女主人几声断喝憋了回去。  
书店的买卖越做越大,各类报刊、杂志和书籍开始批量订购,做起了批发兼零售的业务。每天早上,雇来的“倒骑驴”(东北一种倒着骑的人力三轮货车)一袋子一袋子地卸书。以后换成了半截子机动小客货车。零售各种报刊的流动摊贩每天早上到这里上货,为品种、为价格争争讲讲,书店里不时响着女主人的快言快语声。这样的争执并不伤及和气,因为大多是老主顾。  
忽然的一天,金龙书店敞着门,人去书空,一片狼籍。被盗了?搬家了?太耽误买书了。  
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那天逛完大商,顺着永昌路回家,在大商东边、水产公司对面一下看到了金龙书店。原来又搬家,也许是原来的房子租赁到期了,管它呢?  
走进去,店比原来扩大了四倍多,摊子铺得更大了。老板也太粗心了。也不在原来的门上贴个搬迁启示,害得我好找。  
漫长的岁月里,我在这里买我的小说月报,为渐大的女儿买读者、青年文摘,领着朋友来买钓鱼杂志,雇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我的小说月报也中篇增刊、长篇增刊、原创版地不断增加着容量。每次到此,无论是店员还是雇员都会说,“小说月报过两天来”或是“这是给你留的小说月报”。买书也是很温馨的。  
日,向晚的雪——也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到暴雪装点了边城鸡西。我踏着2007年最后一场雪,想到明天就休元旦了,去买本书消遗一下。今年的元旦执行了新的放假制度,改一二三为就近串休了,假期就显得来得早些。  
象往常一样,直奔小说月报的摆放位置,2008年第一期小说月报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等我了。一把拿到书,急急的交钱的时候,见到了久违的同事的同学的妹妹坐在那里。“很久不见,回来了。”回答的是嫣然一笑,久违的。不见了哥嫂,亦或是她的姐姐姐夫,出去串门了吗?  
起风了,把零零星星的雪舞起来。  
  写的可真美:))
  17、边城故事四则之三    
煎饼铺子    
前几年鸡西市一中东侧的园丁小区未开发建设的时候,十八中道口对面的胡同里有一个煎饼铺儿。  
铺子门前整天堆着木头绊子。木头绊子烧热了铁鏖子,一个老太婆便从大盆子崴出一勺稀溜溜的、按比例搭配的大楂子和黄豆磨成的煎饼料,“嗞啦”一下倒在鏖子上,右手里持一只木片小耙子飞快地摊开刮匀刮薄。片刻,用木头铲起下来,放在大大的用高粱秸秆穿起的大盖帘上。大盖帘上已经摞了厚厚的一摞黄橙橙的大煎饼了。  
有来买煎饼的,老婆便放在活计来照应,有时是老头。一斤若干张,手头有准,上秤也只多不少。当时每斤煎饼二元五,说便宜也不便宜,说贵也不贵。看成色,纯!看味道,两合面,比例适中,口感好,甜!看分量,童叟无欺,足!隔三差五,顺便秤上一斤,回家煎饼卷上自家的大酱大葱,没事嚼上一口,满口津香。  
园丁小区开发动迁的时候,煎饼铺子搬到了电工南北道口边的小桥北路东的临街的平房里。有时,去买煎饼,不是“脱销”便是“没货”,渐渐地便失去了兴趣和耐力。  
那年,我家平房的灶口火墙不好烧,烟不顺、炕不热,这可是大事。隔行如隔山,别看这些,各行有各行的行道,外行累死弄不明白的事,内行看来如一层窗户纸,一戳就破。于是,广泛发动群众,四下“踅摸”修炉灶的高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看了街头巷尾所有的纸片广告未果之后,在小桥下,仅存的一建公司的两层红砖小楼前边的小偏厦子旁,看见立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牌牌,歪歪斜斜几个字:修炉灶,然后是电话号码。不用急了,哪天有空儿来找就是了。走进去一看,这不是卖大煎饼的地方,老头还会这一手。  
正是“十一”前后修灶的旺季,老头始终不在家,那天约了个不是礼拜天的日子,特意休了一天。把老头领来后,讲妥价钱,老头东敲一块砖,西抹一把泥,一上午的当口便弄好了。结完帐,与老头坐下来,吸烟唠嗑。老头说:“爷们,你办事痛快”。我说:“干活给钱,天经地义。”  
老头说,不一样,人和人不一样。那次我去为一家新起的房子搭炉子垒火炕。活也挺快,活完了,不给钱,说过两天看看好不好再说,咋说都不行。我说,我敢保证没问题,我这么远咋能一趟一趟来要小钱,说好了活完了给钱。我看他是明显赖账,就说,不给钱我就拆它,算我白干。他家爷们稍有缓和,他家娘们不干。我也没管那套,三下五除二给他踹了,起来就走。看谁吃亏,搭工搭料,还得费二遍事。啥人啥对待。  
我说:老爷子有性格。  
他说:“也有仗义的。有一家恒山二道河子的。老爷们长年在外边跑买卖,家里房子从盖上炉灶就不好烧,老冒烟。老娘们在家遭老罪了。通过别人找到我了,去了看看再说。到地方修了两个地方,好使了,讲好了80块钱,非给一百非。我说,说多少是多少,多一分不能要。吃喝完了回来了,千恩万谢说给他解决大问题了,给买的回程车票。前两天,还买了水果来看我。又千恩万谢。这有什么?我说。”  
这是一技在身,一生不愁。但这老头却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天休息路过,见小偏厦子门口打开,热气腾腾。久违的煎饼铺子开张了。  
从高高的台阶上一步踏了进去。  
“忙呢?”  
“来了!”  
“煎饼多少钱一斤?”  
“四块。”  
“不贵。什么都涨价了。”  
“可不。大楂子一块五一斤了。”  
“我上星期买,还一块呢,黄豆两块多了吧?”  
“上午去要三块钱一斤,下午去了两块五了,买卖没法做了。”  
“来一斤。”  
老婆子开始数张。  
老头正摊着一张煎饼:“快好了,给你卷张新的尝尝”。  
“不用,不用。”  
“在我这,爷们没啥说的。”老头说。  
我拿起来就吃,香、甜、脆,新出锅的就是不一样。  
“上上秤”。老婆子说。  
“不用,不用,只多不少。”我说着看了看秤,可不高高的。  
煎饼铺子又开张了,价钱贵也好贱也好,图的是一个口味,还有主人的爽快的性格。  
草于日上午  
日补记。昨天,路过煎饼铺。就老头自己。称了煎饼后,与老头攀谈起来。得知老头两口子是磷矿退休的,有劳保。我还以为是农民呢。得知现在的房子连同一个二楼是五年前花三万元买的,前不久有人出12万元老头不买。煎饼生意很火,有一家饭店要买断他的货源,他不干,为的是20多年的回头客。看来,老头到鸡西的时间和我差不多。人怕接触,平凡朴实而又有些性格的老头可爱而又可敬。  
无论从历史角度,区域角度,等等一系列,兴凯湖不属于鸡西,
  属于密山,一多半还在俄罗斯呢,但归鸡西管。兴凯湖管委会主任是鸡西副市长。楼上的具有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强烈的密山爱市主义,呵呵
  俺家就是鸡西的,呵呵,说说刀削面吧!~
  18、边城故事四则之四  
又好又快搓澡    
科学发展是好与快的统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讲究科学,包括搓澡这件日常小事。  
要想又好又快搓澡,必须掌握搓澡之技巧和要领。这些技巧与要领还是高玉斌大哥“传承”的。  
早在1986年,我分配到鸡西百货大楼工作,有幸结识了在商企主管部门市商业局物价科任职的高玉斌大哥。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专业使我们非常投缘。当时,他已与大他三岁的嫂子高云结婚,住在位于西鸡西的市食品公司南面松树林后山坡的平房里,我和同学去他家吃过饭。  
那年头,澡堂子没有现在那么多,大多是国营的。有对外的,也有职工内部福利型的。大型浴池有国营服务局系统的煤城浴池、发电厂健美浴池。平时还好,每逢年过节,早晨三四点钟就得去排队,洗到最后,池子里的汤水都见不到本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个体小浴池如雨后春笋遍布了大街小巷。随着原煤涨价,淘汰了一大批。而今宾馆的高档浴池也多了起来,洗澡方便多了,只是价格高了些,平民百姓光顾的很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玉斌大哥经常去健美浴池。通过我俩的互搓学会了搓澡的技艺。不敢说精,但现在自搓的时候,洗一个澡,半小时足矣。  
搓澡讲快,关键在于掌握部位,做到一遍成,不做重复的无用功。  
部位三大条。四肢的前后为两大条,颈部前胸后背为一大条。本着先上后下、先前后背的原则,依次搓起,切忌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地盲目搓,否则便会事倍而功半。  
手法的目的是强调好。主要有精、展、推。所谓精,强调的是力度,因人而异,太轻了没意思,太重了容易搓破。自己搓的时候,一定要掌面展开,将搓澡巾展成平面,不能集于一点,这样面积大压强小,便于下灰,又极舒服,否则便容易出现抓痕红印。那日,吾徒小建,极不得法,被我废之。推是方法的范畴。为别人搓澡的时候,一定朝一个方向推赶,不能在一个地方反复搓,否则极易破皮。自搓时,要按着挠痒的习惯,朝着一个方向进行。  
生活琐事多,搓澡无小事。任何事务都有其规律性,关键在于总结发现。正如红楼梦里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玉斌大哥在商业系统工作的时候,主管部门叫商业委员会,又改为商业局,国内贸易局。没几天内外贸主管部门合并,成立商务局,外贸的人马杀了进来,把内贸的人全开了。玉斌大哥去了信访办,有时开会能见到他。  
.完结.  
  插队赞一下楼主,文笔真的不错,写得非常生动。
  来这里看看写的真好。
  原来不知道鸡西看了楼主的帖子知道那里了,以后东北我也去看看。
  鸡西是个好地方!!
  美丽的鸡西
  哈哈,搓澡的学问,学习了
  这里的帖子很不错的,耐看。
  写的不错给家乡挣脸 不过鸡西不叫煎饼果子 叫鸡蛋饼
  楼主的贴子带给我们的是知识是享受。
  看着真亲切
楼主写的真好  可咱鸡西有麦德士
一样火啊  我家也在电业局小区 尤其是那个红姐发屋 我老妈总去弄头  还有那个煎饼店 我以前在十八中上学 每天放学都去买两张 边走边吃
吃完也就到家了 嘿嘿   金龙书店 现在搬园丁小区地下了
不过离咱家更近了
  嗯 不错!
  19、品味秋天  
太阳渐敛了灼人的暑气,天也一天凉似一天,南山的庄稼熟了。  
也许是居近郊区的缘故,自打萌儿会走,便携将出门穿过鸡钢路,攀上南山去品味秋天沉甸甸的收成。这已成了父女二人的习惯。  
已读学前班的萌儿象只欢快的鸟,很久就透过电工小学的围栅吸吮到了秋的气息。  
循着蹄凸辙凹的黄土路,极目的岗岗沟沟尽是成熟的庄稼。摇铃的大豆,矜持的玉米,摆头的高粱,翠绿的萝卜,一片赤橙黄绿。萌儿雀跃地指点提问,情趣盎然。久居书室的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故乡那一望无际三江平原的大秋天。不时讲一些童年趣事,引得萌儿时而发出欢快的笑声,时而睁大眼睛眨着惊奇。  
豆地的那边,一农夫正弯腰割豆。我想,六旬有余的老父也已开镰收豆了。那年中秋,随老父割豆,我带着白线手套仍被尖锐的豆荚扎得满掌血点,收工时洗手痛得钻心,回校后竟生得一手血痂。而老父赤着满是老茧的手自如地揽豆挥镰。当晚儿我懒得起身吃饭,老父又在堆豆的场上转悠着算计明天的农事了。要知道那关系着一年的生计,还有儿子求学的希望。  
“孩子,爸爸是爷爷种豆养大的呢!”我象自语,又象对萌儿诉说。  
“那么,我们吃的粮都是爷爷他们种的喽。”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萌儿朗声背着悯农诗融入沙沙的金风里。不知她真的懂了没有。  
“又丰收了吧!”  
“可不,今年又是个好年头。”那农人直起腰来,擦着脸上的汗珠,声音里掩不住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豪情。  
一个农民的儿子和一个农民的孙辈,走在这秋天里,品味着秋天,也品味着人生。  
日鸡西晚报  
  19、有苗不愁长  
一、女儿的六一  
女儿即将中考,快乐的六一已经很难属于她了。而女儿童年的天真烂漫仿佛仍在眼前。  
女儿从小乖巧灵俐。一本小画书我读上几遍,她即能看画成诵,有时还有纠正我与她妈妈读字的口误。谁能想到她还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文盲。  
她三姨结婚时,女儿已呀呀能语。一辆破212吉普车里放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次日女儿便信口唱出。我纳闷,啥时候学会的。  
女儿和她姥爷感情最深。女儿小时候脾胃不好,八个月尚不能站立。岳父就以长围巾绕在她臂下,任其在前跌跌撞撞地欢跑。一日,女儿竟颤颤微微地站了起来,我忙朝她伸出双臂,拍着手唤她。她竟然脚下无跟地迈着碎步扑将过来,欢快的笑声感染了全家。咦?这孩子怎么刚会站就会走了。那天女儿也欢快无比,那神情仿佛在说:我也和你们一样能走路了。这一切都是岳父的功劳。  岳父是今年春节后久病不治而逝的。我忙于丧事,妻子搭朋友的车在很晚去学校接为中考奋斗的女儿。女儿仿佛感觉出了什么,问:“我爸怎么没来接我?”因为以往都是我去接她的。妻答:“你姥爷去世了,你爸忙呢。”女儿良久无声,再看时,已泪流满面了。我的乖女儿长大了。  
女儿在爸爸的呵护中成长。冬晨在我骑自行车的后背上,到姥姥家去“上班”。夏晚,女儿在我的环抱里一起回家。我们数着一天的星星,唱着“小星星满天散,我和星星打电话” 的歌谣。我想,多年以后,女儿也许能写一篇《星星伴我回家》?那时候,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那种快乐、那份憧憬却是说不出的,看着天真烂漫的女儿一天天长大,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劲。  
而后,她的两个姨的孩子相继出生,两个都是男孩。大的自小白白胖胖的,憨态可掬。三岁才会做些儿童游戏手式,还把他爷爷乐的够呛。我们送其绰号—荷兰猪。这小子生性陀大,死沉死沉的。一次,与他小姐姐一起去照相。几百米的路程,我抱着包着棉毯的荷兰猪,差点没把我的胳膊累折。女儿生得较黑,人人叫她黑牡丹。那张照片就叫《黑牡丹与荷兰猪》。她的小弟弟正好相反,小巧灵珑,语言活泼,脾气打小就犟得要命,绰号驴驴。那次修房,小子蹒跚捣乱,岳父屡哄不得,假叱制止,不想驴性发作,手捧砖头,竟要打岳父。  
大舅哥是个重男轻女的主。不惑之年常与三个小孩子玩耍一种骑大马的游戏。他四肢着炕,两个男孩轮流着骑,独不让女儿去骑。女儿至今耿耿于怀。  
那年六一,女儿小学,那两个淘小子也就是幼儿园的文化。我借了架傻瓜相机,带他们到河滨公园过六一,看他们时而与动物嬉戏, 时而在草树间玩耍,时而在高挂的大红灯笼吃冷饮,天轮之乐何其融融?相机里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瞬间。  
女儿面对着天天学也学不完功课,似自言自语也象对我说:要是永远长不大该有多好啊!  
多傻的孩子,人怎么能永远长不大呢?人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草于日六一前夕  二、放手放胆去中考  
女儿中考,我放手她放胆。  
在考试的前一天,我与女儿迎着难得的明媚阳光,串一条街逛大商超市,购置学习用品和小吃,然后去文化广场去赏景,放松自己的心情。   
学生和家长的中考压力都很大。我的一些同事干脆请假去陪同。我那个傻呆儿邻居老婆闲来无事,每天接送她的宝贝儿子去考场,说是怕学习好,挨同学揍。学校什么破校风啊,据说那个学校老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的,常事。我女儿,每天早上自己去,中午和晚上考完回来,吃饭休息如同寻常。爸爸妈妈照样上班,革命工作要紧啊!  
现在家长和孩子毛病甚多,风吹日晒在考场外候着,那是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啊。想当年老子中考高考的时候,老爹老娘在家伺弄庄稼,哪有闲功夫陪你啊?误了农时,全家喝西北风去?  
女儿头天考完。我问:难不?她说:简单。我说:哦,切莫等闲视之。  
次日考完,女儿对我吹牛:“政治所有填空都是一分,就一道三分题,是胡主席访问美国到的是哪所大学。”  
“你答的什么?”   
“耶鲁!”  
“你咋知道的泥?”  
“报上看的。”  
“哦,看来还得多读书啊。”  
不仅放手放胆去应对中考,而且要放手放胆去应对人生的每一次考试!  
三、毕业留言册之怀想  
女儿即将初中毕业。中考前,她的同学就让她给写留言,她拖了很长时间,终于耐不住冷磨硬缠,草草应付了之,并且严正声明:老师在中考前严禁写毕业留言册。  
中考后,我下班回家,女儿与贱内沐浴去了。她的留言册和大头贴散放在床上。这一代孩子永远是这样,自己的东西从来都要别人去收拾。  
拿过来随意翻翻,看到女儿的留言是那么活泼有趣,还有着网络般的语言符号,而且赠人的照片也是到照相馆做的大头贴。远胜于我们那时的黑白照片和语录本似的留言册,加上豪言壮语般的祝愿。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云云。我最有趣的是为同学曲大姐写的留言:直线弯曲便成圆。因为他的对象姓袁,这里意味着许多许多的美好祝愿。  
我高中的留言是在普通的日记本上写的,牡丹江毕业时的留言册也只有语录本般大小。而女儿的初中留言册已是大开本豪华的了。  
时代真的进步了?  
  21、有苗不愁长(续)    四、女儿买了一对小兔子  
中考成绩下来了。女儿考了571分,全学年66名,原来在80名左右晃荡。别人说她是超常发挥,我看也不算好,但基础还算比较扎实的,尤其是英语。  
女儿一高兴,倒了两趟车,与她小弟驴驴去桥北狗市买了一对小兔子。她挑了一只白的,弟弟选了一只灰的,用小盒乐颠颠地装了回来。一会儿喂绺青草,一会儿喂把婆婆丁,一会儿喂片生菜。  
晚上,我为连桥做小工,在门口筛沙子。她在外边买呆儿。女儿回趟院子转眼蹶着嘴回来了,两只小兔不见了。她怀疑是经常光顾我家的黄野猫给叼走了,眼泪都快下来了。  
这么大孩子了,还是小孩子秉性。找找,找找,不能跑远。  
她妈妈和姥姥找了一会儿,在旮旯找到了两个淘气包。  
这孩子,要是真找不到,还真得大哭一场呢!  
那是肯定了。多大了也是孩子,愿我的女儿永远不失爱心和童稚。    
五、女儿的口头语:  
从“完了吧哈”到“然后吧哈”  
与我们小时候一样,女儿日常语言中伴随着明显的习惯口头语。女儿幼儿班到小学,在向我诉说趣事时每说一句都夹着――“完了吧哈”。我有时故意打趣:怎么完了还说个没完?她却毫不在意地接着说。最后,我说:完了?她说:完了。我笑:完了怎么反倒不提醒了?  
初中以后,女儿的口头语总是夹杂着“然后吧哈”、“然后吧哈”……  
我忽然间不经意发现了这个问题:有进步,“完了吧哈”变成了“然后吧哈”,文化程度真的提高了。  
父女相视,一笑。    
六、女儿爱读《参考消息》  
班后,随便往家里拿了几张《参考消息》,读毕随手置之。  一天,女儿对我说:“你那《参政消息》不错,没事多  拿回来些给我看看。”。  
参政消息?哦,原来是那报头的草书写法造成的误读。而后几天,我们的秘书也发生过类似的误读。  
女儿的阅读兴趣是在不经意间改变的。初二初三时就嚷着让我给他买些《读者》和《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想起来上小学前,他看图说话般读些《幼儿画报》、《大熊彼德罗》之类的儿童启蒙读物,还不时纠正大人读错的地方,要想那时候他一个大字不识啊。  
现在要读高中了,看些参考消息之类的,其实是一种阅读进步。  
即使是把参考消息读成参政消息,也是应当给予口头表扬的。    
七、女儿开始读高中    全怨我,本来女儿应当读市一中的,因我对中考信心不足,女儿以统招考入了市实验中学(原矿务局一中),离家远,消耗大,操心多。不过也无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8月22日,女儿上学了。军训时被选入合唱队,这说明了我“关于金子”的论点。    然而周边的环境照市一中差多了,虽然都是省重点,我的女儿进市一中也是绰绰有余。因为今年中考实行阳光工程,校际之间取消“折优生”,按师资、硬件及在校生比例分配名额。就象省际之间高考录取一样,安徽五百多分不一定录取,而北京二百多分可以读个象样的大学。今年纯是本校校内竞争,谁的心里也没有底,象我女儿这样按比例分数进档而未能进入市一中的孩子大有人在。  
8月26日是个大睛天,我与“老伴”去实验中学附近为女儿订餐,因为她不拆帮的同学不同意而白跑一趟。  
自此,意味着女儿在高中三年里,或通勤或住校而刻苦学习着。  
不过,她还是比她老爸幸运幸福多了。    
八、一首歪诗是怎样诞生的  
周日,是一个典型的“秋傻子”天气。还没到晌午头,天气就一改清晨的凉爽,一下子热了起来。  
我陪女儿去“一流电子城”去换出了故障的Mp3。为了打发走在火车道上的无聊,我教女儿背刚从网上看到的王冕诗:“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涛,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并同时以七绝诗的起承转合规律,讲这首江南早春景色诗的记忆方法。  
“既然是写景的,记忆时就要有感官联想,要用画面感去帮助记忆。首句是用感觉在景色中点明季节,颔句写远景春色,颈句用声 音衬托春色,尾句写出了近景春色,也透露出作者的心境。”   
“这样记忆快多了。”女儿说。  
“你记得唐伯虎的‘一上’诗吗?”我问。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女儿答。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我接过下句。  
“这首诗前两句一般。”  
“这叫平中见奇,更显得后两句不一般。”  
一阵臭气吹来,原来是蔬菜公司站台经年遗留的烂菜叶和包装草垃圾散发出来的。国人即是如此,哪里有小吃店、有市场,哪里就有垃圾脏水四溢,臭气冲天。  
“我们不妨来首恶搞诗:一走一走又一走,”  
“一走走到火道口,”  
“举目垃圾满市场,”  
“五脏六腑皆一呕。”  
一人一句,一首歪诗诞生了。沧海一笑。    九、周末,听女儿弹琴  
跌跌撞撞,步履蹒跚。  
试着张开弱小的翅膀,虽不那么轻巧自如,仍一路紧跑着向前。  终于展起了稚幼的羽翼,慢慢的,渐渐的,飞起来了。  
扑闪着,振动着的小鸟啊,有时还不免打着倍儿,却穿越绿树、楼宇,俯瞰美丽的田野、都市、村庄。与白云相伴、与风儿低语、与苍穹歌唱。  
我在默默地听着、感悟着、品位着。一个丑小鸭拍着水面,以美好的心灵、广博的爱心,追求着天鹅的梦想。  
雏凤清音,响于山谷,且看这山高月小,且听这水落石出。    
  22、驴驴和他的爸爸妈妈    a、梅氏定理  
小梅子是我的小连桥对我“小肥皂”的昵称。  
梅氏定理当然就是小肥皂同志的首创的,或者发现发明的。就象牛顿先生发现了“万有引力”被名之为牛氏定理一样。  
梅氏定理的内容是小连桥流传出来的,后来因为内容字数较多,同样也为了表彰总结发明者的功绩,被笔先生名之为梅氏定理。  
梅氏定理内容朴质无华,甚至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也是在小连桥手中无活、小酒慢酌混以时日,把自己喝倒后,被小肥皂喝斥时,顺嘴溜达出来的。在与我们集体劳动时,小连桥就拿这活敲打我们。  
也难怪,所有的喝斥和批评,小连桥都当作耳旁风,唯此老婆语录牢记在心,时时转述以教导我们。  
那就是小肥皂指着喝得“得儿呵呵”的小连桥怒斥道:天天喝个烂醉,你难道就不知道生活。什么叫生活?生活生活,生下来就得干活!  
瞧!关于生活的定理是多么精辟而富有哲理——生活生活,生下来就得干活!  
什么是干活?有文化的人说,那就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低级劳动和高级劳动,这也是人类生活的伟大实践,是与生俱来的。否则无以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在这种社会生存发展环境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以酒醉已,聊以度日,不思想、不劳动,那是很危险的。  
且记梅氏定理。    b、小 连 桥  
连桥是个木匠,也就是建筑企业支水泥构件盒子的大眼木匠。因原单位不景气,愤然自谋生路。由粗木匠到细木匠,进而略通些泥瓦匠活。  
家伙儿人不错,就是好喝两口。喝完以后喜欢白话,没少挨他老婆、也就是我小姨子的修理。我曾在《醉酒记》中,把他好生飘扬。  
因贪杯,干活时也时而耍熊,熏紧了也汗流夹背玩命地干。  
他儿子外号叫驴驴,我起的。挺聪明,但学习不太用劲,净做些大人干的事、说些成人说的话。母亲的!心眼没用在正地方,加强管理很有必要。  
小子打小就和我挺亲,就象他爸和我一样。    c、驴驴和他的日记  
驴驴是我小连桥家的儿子,从小就倔。东北人管性格倔犟叫“驴”。其实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文文,这是他喜欢喝酒的爷爷起的。  
这个名字的初衷是好的,他出生时,他老叔刚结婚,爷爷打算把他叔叔的儿子命名为武。不想生了个女儿,只好与某当红歌星同音叫艺莹,便有文没武了。  
小驴从小很瘦,他姥爷每天给他买大饼,生了把火地把给踹胖了,结果横向发展,就是海拔上不去。我曾几次想给拍个正了把景的照片,这小子就是不配合,说我侵犯他的肖像权。就这两篇日记也说我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人小鬼大,尽说大人嗑。而且喜欢参与“家事”,就是不把功夫用在学习上。  
他的趣事很多,曾经在日记里把他“三个三分之一”加“两个爱好”的爸爸着实描写了一番,那还是三年级的事情。所谓三个三分之一即是1/3木工、1/3瓦工、1/3电工。两个爱好,一是爱好喝酒,但一喝就高;二是爱好白话,喝高了就白话,白话的就挨老婆训。  暑假驴驴就常驻“沙家浜”了,和我女儿、他的姐姐在一起学习和混日子。昨天,我发现了他的两篇日记,趁他不在我拍了下来,以餐诸友。一篇是与他姐姐买兔子的,另一篇是中俄文化交流周看焰火的。童言无忌,很有意思
哎!这个小东西,他怎么就不长个呢?大概是去年吧,他乘公共汽车才花整票的钱。  
  23/我家住在火车道边  
我曾经和着当时流行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曲调唱道:我家住在火车道边哎哎,火车从门前跑过,不管大白天,还是下黑晚儿哎哎,都是轰隆隆、轰隆隆……  
女儿两岁多点,我即在此定居,听惯了东来西往的火车声,看惯了东来西往的客和货。  
想当年刚毕业分配到鸡西时,我作为一介光棍东流西窜,吃小吃去朋友家,家在腿上捆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到周末,便与同学一商量,去鸡东下林口,却也逍遥自在。同学来了,没地场住,就从窗户里钻进隔壁的托儿所,呼吸着一室的奶味,神侃胡聊着入梦。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服务行业工资开得少,加上刚参加工作,工资也就半百有余,一月下来常捉襟见肘,常常靠借支维持。  
困则思变,改变这种吃百家饭、游食为业的日子势在必行。于是,同寝的患难同学掀起了搞对象的热潮。我现在的妻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贱内”是个本分又务实的人。在总结有生以来的经验教训之后,便默默地搞上来。每天中午,她给我带饭,晚上我送她回家,再混上一顿,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有时顺着火车道走夜路要二十分钟,赶上下雨,加上戴眼镜没有经验,一见光亮处,一脚踏进水里,成为而今贱内的笑谈。朋友偶开玩笑,问我为什么搞对象,我慨然而答:解决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嘛。  
在这火车的轰隆中,我的女儿由幼儿班而小学、由小学而中学,我的生活平平淡淡辗转沉浮了十多年,我的文字由稚气而沉稳,写出了《品味秋天》、《一夜杏花雨》、《倒读杂志》等一系列小文,我的第一篇发在《雪花》上的短篇小说《苞米地》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不说文章锦绣、激情四溢,却也恰然自得。  
在这火车在轰隆中,我的思想在成熟,我的工作在扎实,我的朋友在增多,我的友谊在巩固,我的女儿在长大,我与四邻在夏天挥扇唠嗑、在附近的早市里买菜、在小园的花树绿荫里挥锄劳作……  
朋友说:天天听火车叫,能睡消停吗?我说:惯了,一旦听不见还真不踏实。  
生活就是这样的轰轰隆隆、实实在在、散散淡淡地往前奔。  
  不看你的文章还感觉不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多的特色,有四五年没回家了吧,感谢你流畅的文笔,让我回忆起在记忆中尘封的鸡西
  24、心境芬芳  
那年,草芽初萌的傍晌。女儿萌儿牵着我的手,风尘仆仆地站在我熟悉的蓬门前。母亲正弯着腰在屋前菜园里忙碌,闻声匆匆奔来把我们拥进屋里。母亲拥她糙实的手拉着孙女:“乖乖,累不?饿不?还认得奶奶不?你月子里那阵儿多乖呦,转眼出落成大闺女了。”转身从苇篓里摸出一打鸡蛋用围裙兜着奔向外间。萌儿象只雀儿随奶奶生火去了。亲情的芬芳溢满了土屋。  
一种幸福溢满了我的心胸。九年前,清贫的我与爱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与时俗很不合拍。老同事与我们讲了许多他们戎马倥偬的婚礼趣事,激励我,鼓舞我。近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和爱人携手走过来了。我一直被老同志们的达观大度的芬芳心境扶持着,工作着,生活着。  
人是要进取的,人类是要进步的。这一切都要有一种精神支撑着,人的精神说穿了就是一种心境。如果整天心存奢望,挖空心思与名与利与人与生活计较,心境始终拖着沉重的枷锁,不发神经才怪呢?  
做个中国人不好吗?方块字的丰富内涵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真草隶篆,瑰丽奇美。毛笔、钢笔、竹笔等等,事善器亦利。中国珠算成为世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保留至今。中华文明仍源源地影响着人类。生在北方不好吗?蛋白质丰富的大豆腐,风味十足的粘豆包、酸汤子、猪肉炖粉条,粗犷而不失婉约的塞外风光,豁达而不乏幽默的北方性格……  
人的秉性难以改变,境遇是可以改变的。要保持一个恬然的好心境很不容易,关键是能够时时刻刻地感受和品味周围人与事的美好。愿人们的心中长驻芳华。  
日鸡西晚报  
  25、人生就像擂大鼓    
生活生活,生下来就得干活。  
年过去了,撅着屁股干活吧。  
年的周而复始,让人变成了复杂的东西。  
当面临提升或退岗的时候,总是说自己年龄还小呢;一旦论资排辈,便说我已经是老资格了。  可笑吗?可悲吗?可叹吗?  
人生就像擂大鼓。你不能不敲,不敲便没有了你的声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也不能乱敲,不然不是跟不上点,就是扰乱了整体节奏。  
需要你的时候,你要紧锣密鼓,激越亢奋;别人不想听,你就要偃旗息鼓,泰然自若;但你要是总也没音,或者别人不喜欢你的声音的时候,那么你离开舞台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岁月的脚步匆匆,人生的道路漫漫,时代的脉搏咚咚。放任不得,懒惰不得,颓废不得。  
让我们甩开膀子擂起大鼓,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擂出一道蓬勃的风景!  
  写的真好 赞100个
  写得真好。
  又来转一圈!    
  都很有哲理。学习!
  三分走人~!@#¥%
  我来锦上添花,偶尔雪中送碳。
  馋辣菜了。。。
  真的不错!!!    
  我正好饿的时候看见了你的冷面。。。。。崩溃了。。。。。
  鸡西是个好地方。
  楼主是鸡西宣传部的吧?写东西要点脸行不?  鸡西人除了会剥削虎林密山,搞人事倾轧,现在又学会写点吹牛文章粉饰下太平了?挺有进步啊。不是以前只会开车来密山蹭饭,对着稿都能念错的时代了?  兴凯湖成你们的了,五花山也成你们的了,你看这样行不,你们再去省里送点钱,把牡丹江七台河都划给你们鸡西得了,这样你可写的东西更多。拿的出手的景点没一个是鸡西的,真正的鸡西怎么个破败样,鸡西的吏治风气败坏成什么样,你自己不清楚?都说吃人嘴软,吃密山虎林这么多年,怎么鸡西人的脸皮依然能厚到这个程度呢?
  楼主写的很好,是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好多年吧,要不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希望多拍一些图片,来充实一下文章,在外的游子还是很希望看到家乡的景色的。
  挺好啊。。。。
  喝酒不好
  作者:baifa3004
回复日期: 22:12:00  楼主是鸡西宣传部的吧?写东西要点脸行不?    鸡西人除了会剥削虎林密山,搞人事倾轧,现在又学会写点吹牛文章粉饰下太平了?挺有进步啊。不是以前只会开车来密山蹭饭,对着稿都能念错的时代了?    兴凯湖成你们的了,五花山也成你们的了,你看这样行不,你们再去省里送点钱,把牡丹江七台河都划给你们鸡西得了,这样你可写的东西更多。拿的出手的景点没一个是鸡西的,真正的鸡西怎么个破败样,鸡西的吏治风气败坏成什么样,你自己不清楚?都说吃人嘴软,吃密山虎林这么多年,怎么鸡西人的脸皮依然能厚到这个程度呢?    ——有能耐脱离鸡西,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小肚鸡肠,把个你能的不知姓啥了,数典忘祖了吧
  baifa3004怎么搞上地域攻击了?话说的有点儿过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常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