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一句话评价傅雷家书杨炯

回到唐朝(1)——杨炯
杨炯:春气绕兰心  
排行榜历来是百姓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排行榜,隔一阵就会由媒体发布出最新的结果来。排名的缘起,排名的依据,谁在谁后,谁落谁后,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排得清清楚楚。富人排行榜会更受关注。人们会联想到堆积如山的财富,日行千里的宝马,豪华宽大的住所,以及千枝百挂的工厂店铺。这样的联想,是对于成名过程的好奇,也会从排行之后所附的详细文字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当然,面对各式各样的最新排名,不少受众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拿出来,拈量一番。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可以再加一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名。成名、出名、名垂、名灭,总是有理由的。  
   在初唐,有一个热门的排名话题。靠文章写字为生的四个人,历来也有关于他们的许多座次评价: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
   ——陆时雍《诗镜总论》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杜甫所谈论的,其实非关座次。而是针对当时文学界轻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议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一次文学发怒:人家四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自成一体,有人说他们轻薄,但有一点,那些自以为是、不识珠玉的妄加评论者,很快身名俱灭,而四杰的光华,还会传之久远。杜甫不虚言,尽管四人的排名后来在顺序上稍有变动,但却犹如一团蓬勃盛开的花簇,四位一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开启一代新风的代表性人物。  
王、杨、卢、骆四人以文章著称于时,慢慢地影响越来越大。据《唐诗记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颇为欣赏,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不料裴老先生略一沉思,便给四人预测前程,语出惊人。大意是,才名是有的,但官爵福禄很少。原因是什么呢?裴老先生以为,这几个人性情浮躁,喜出风头,怎能安享爵禄?不过,他倒是对杨炯格外垂青一些,说“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一面之交,三言两语,就说定了四个人的终生?  
这位精于阴阳、算术的裴行俭先生,自他执掌吏部,先后向朝廷荐举了若干的官员。有一个例子,当时苏味道和王勮还不知名,在调选之时,裴先生一见,“深礼异之”,还说了一番违背组织原则的话,我晚年膝下有一子,担心不能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据老夫观察,你们两位十多年后便会出人头地,希望把我的小儿子裴息托付给你们,将来请记得多多关照啊。后来,苏味道和王遽果然都做了大官。苏味道还做了宰相,位极人臣。  
于人未飞黄腾达之前,先下预言,裴先生可谓相面有术,看人很准,识人之道可谓出神入化。此话不幸被言中,四杰之中的三个,真的没有好结局。王勃早年历经人命案,二十几岁便溺水早逝;卢照邻一病十数载,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随徐敬业起事,兵败之后,生死不明。只有杨炯倒是真的做了县令,直至最后病死任上。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身世比起来,杨炯的生活似乎要相对平静得多。就像一株兰花,暗香浮动,孤幽自赏。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小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神童举。后来又考中进士。本来为东宫太子服务,曾经呈献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公卿以下冕服议》,也有过诸如《从军行》、《战城南》、《紫骝马》等慷慨激昂、风骨遒劲的诗歌著作,声名响于当世。当朝的大儒薛元超很是赏识其人文字,在他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将他聘调为崇文馆的学士。  
   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倒霉的事情如霜陡降,如雪骤下,还是找上门来了。  
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于是杨炯不可避免地受了牵连。武则天执政初期,是一个血流成河的殷红时代。徐敬业起兵的原因,是基于对李氏皇权的殊死保卫。武氏采取的手法也很简单,迎头击打,不使扩展。扬州兵团的临时策划果然十分仓促,兵败的第二年,武则天便腾出手来开始系统清理威胁新皇权的力量。举国清查,查到杨炯头上了。你的堂弟在扬州犯事了,你也有责任!还算好,武则天大约知道这个年轻人的才名,又没什么前科,抬抬笔就过去了。没有杀头之虞,但也是贬离京城,出到遥远的梓州地方任职。  
   搁下笔来,放下经典,摇摇晃晃,惊悸莫名。就这样与京城挥手,有些朋友,甚至不敢招呼,不敢来送行的。  
   途中景色甚是迷人,途经三峡时,还作了好几首诗。虽然文章还是气势如涌,精美华章,可是杨炯的心里,却怎么也不是滋味: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途中》  
他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由于间接的政治牵连,莫名失官,其心境可想而知。幸好他平日还算沉默,不事张扬,否则,还不知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武后临朝的多事之秋,杨炯的沉默,为自己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事端。  
   五年之后。也许是才堪可用,也许是友朋提携,杨炯又回到洛阳宫习艺馆里教书。  
可是,骨子里的清高,加上贬官的经历,使他对世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性格中的冲动因子又隐隐泛上来,不吐不快的话,也要说出来才心安。  
口乃祸福之门。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生来一副杂文家的性格,看不惯许多的事情,尤其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些话,含沙射影,管事大人听了,自然不会高兴到哪里去。回到京城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又被弄到很远的盈川当县令去了。  
诚如裴行俭所言,杨炯终于做了县令。令人感到惊诧不已的是,杨炯做官,竟然为政苛酷。杨炯做事以严厉著称,直肠子,直性子,不注意管理执事的技巧和方法。下边的人,稍有差错,不听话的,“辄搒杀之”,用棍子或者竹板子,打得血肉横飞。他的好朋友,后来当了宰相的张说曾经专门开导过他,写过一篇《赠别杨盈川箴》,要他“才勿骄吝,政勿烦苛”。可惜这一番金玉良言,杨炯到了地方上就忘得一干二净。  
关于杨炯的为官,新旧唐书一致认为是个厉害的角色,《旧唐书》中称他“为政残酷”,《新唐书》称他“以严酷称”。这里面大概有三个背景:一个是武则天时代,严刑峻法,酷吏较多,有些酷吏后来因为治事狠酷,竟得到提拔重用,因此滥施刑法在一度时期竟成了非正常状态下的常态;还有一个家庭背景,他的一位堂叔叫杨德干,历任四州刺史,治有威名,犯了错误,一定是严惩不贷,手段也是相当的厉害,所以任所之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才”,对于杨炯,也不能说没有影响。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个人心路历程和人生背景,杨炯被贬之后,心事失衡,又恰恰在地方上担任了几年司法参军这样的一个职务,接触刑法较多。后来又经过几起几落,想必长期受到压抑的性格,到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内,就会不自觉地释放出来。有时候,时位之移人,不可谓不信。  
   不过还好,杨炯的县令总体上是当得比较顺的,除了心情烦躁,没有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直到卒于任上,已经是十分幸运了。  
杨炯下笔千言,文章汪洋恣肆。对于官名,是心有所向的,无奈不得其时。对于为文名,也是不甘示弱。我翻过杨炯的二十卷集子,倒是觉得有不少碑文、祭文和序文写得不赖,特别是许多赋作,空灵清远,旁征博引,文笔才情,俱在其中。  
对于王、杨、卢、骆的座次排名,杨炯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言下之意,排在年龄较大的卢照邻前面,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名列与之同龄的王勃之后,心有不甘。在我以为,前半句还算中肯,显得谦虚,后面半句,就不好说了。王勃的天才文章,能与之比肩的,其时几乎没有。不过,杨炯提出一比,说出自己的想法,倒也是天生高傲的个性使然。  
   有一桩事情,杨炯做得不赖,王勃死后,他将其遗文遗诗收集起来,汇编成卷,并亲为作序: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反诸宏博,君之力焉。……君之所注,见光前古。……嗟乎促龄,材气未尽,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杨炯《王勃集序》  
有时贬低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但有时抬高别人,也抬高了自己。杨炯在长篇序言里,对于王勃的精神气质和迸发出的文学光焰给予了无私的褒赏,对王勃没有丝毫的不敬之辞,对于革新文章时弊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可称得上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贡献。对于与他同龄的文友,他还是以大家的风范,做出了符合自己内心意愿,也顺应历史潮流的评价。
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在他的阅读、思考或者写作里,你细细地看,终究会回归到一个清丽多姿、纯净和婉的文化空间里。杨炯的性格固然有些不合群,但诗人或者艺术家大都禀性独特,不足为奇。他宛若一株兰花,固守着君子道德,清高傲然,当那些不起眼的小花静静地绽放开来,我们能嗅到一股独特的清香,香气幽幽,沁人心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课文内容与积累。1.本学期你一定认识了许多人物,请你用一句话来
练习题及答案
课文内容与积累。 1.本学期你一定认识了许多人物,请你用一句话来准确介绍他们的身份。     (1)伽利略是                                                                                                                         (2)罗丹是                                                                                                                            (3)普罗米修斯是                                                                                                                 (4)哈默是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                          ,可是                                             ,这究竟是为什么?……绿茵茵的草地,本该                        ,可是                                                       ,这究竟是为什么?     (2)《夜莺的歌声》一课中,“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等都是指采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后来黄河变了,成了中华民族的                         。黄河是世界上                                ,把黄河治理好的关键是                                            。
所属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1)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2)法国大雕塑家         (3)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        (4)美国石油大王   2.(1)海鸥的乐园      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2)敌人   一语双关        (3)摇篮    忧患    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要把泥沙管住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课文内容与积累。1.本学期你一定认识了许多人物,请你用一句话来”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文史常识、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文史常识类试题
1.从姓氏的演变看,下列姓氏中较古老的应是 B
A.赵 B.姬
C.元 D.吴
2.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D
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 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
3.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B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技术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
4.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
破虏改为永静等。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 B )
A.实现统一后 B.澶渊之盟后
C.东京保卫战后 D.宋金和议后
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C
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6.&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 B
A.公元前6世纪后期 B.公元前5世纪后期
C.公元前6世纪前期 D.公元前4世纪后期
7.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与第二次统一,两者时间相距 A
A.500年 B.501年 C.809年 D.810年
8.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他根据中国的立法把这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应起源于 B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元世祖时期
9.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 B
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
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
10.&玉鼠去,金牛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9年春节的一条祝福短信,其中的 &鼠&&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D
A.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B.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课文内容与积累。1.本学期你一定认识了许多人物,请你用一句话来”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句话评价傅雷家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