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用猫步行走立着的铁桶起什么作用

战争中的主动权是什么意思?在战场能起到什么作用?_百度作业帮
战争中的主动权是什么意思?在战场能起到什么作用?
美国打伊拉克那是出奇制胜么?那叫摆明了抽你.主动权基本上是指现在有能力发动进攻同时,进行防御作战.除了俚人部落众多的追求者外,我们的女主角还有不少异族的仰慕者。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代儿子冯宝向冼家求婚。表面看起来,冯家三代“守牧”,风光无限,根基深厚, 但他们既没有当朝士族做后台,“朝中无人”, “守牧”的又是俚人地区,没有地方豪族做靠山,虽干了三代人的“封疆大吏”,却与光杆司令无异,好比国府胜利转进台湾后任命的“浙江省主席”、“新疆省主席”、“东南反贡救国军总司令”之类,听起来官大的吓死人,其实是只能家庭会议时才能坐在主席的。冯家就是这样,官虽不小,却号令不行,管理不了当地的事情。如何壮大自己的势力,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冯融想了许多办法,但均不奏效,最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儿子,投向了与儿子年龄相配的土著首领——冼姓少女。不能不说,这是一条捷径,也不能不说,这是一条最有成效的办法之一。但问题是,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冼姓少女会怎么想?会答应这门亲事吗?会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势力比她弱小的汉族人吗?
  把自己一生的幸福系于一场政治婚姻,对于一个少女来说,其风险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公元六世纪,两个民族之间的通婚,是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的。反对者大有人在,而且反对者有充足的理由:风俗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实力的不对称,双方的敌对状态等等,通向婚姻的道路艰难曲折,布满着坎坷和荆棘,不是世俗想象中的那种洒满阳光和鲜花的坦途,其困难程度绝非现代人所能想象。  然而,在婚姻这件终身大事上,冼姓少女必须给自己寻找一个归宿。从结局来看,她显然是一个目光远大、有魄力、有胆识的女中豪杰。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她以其大智大勇,排除来自本部族的各种压力,毅然接受一个异族官吏送来的聘礼,实现了俚、汉联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岭南地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联姻,岭南乃至中国的历史都将因此而改变。  婚后,冯宝从新会迁居良德(今广东省高州水库良德库区),形同入赘。联姻之初,俚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极为原始的生产阶段。一到播种季节,男男女女便磨利钩刀,唱着辟邪的《砍山谣》,把山坡地的树木杂草砍光,撒下种子,然后等着望天收。此后不过十数年,俚人便已学会了“深耕浅种”,男子耕种禾稻苎麻,女子蚕桑织绩,在冯冼家族的正确领导下,今天高州一带的俚族人民“跨越了千山万水,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走成了西方近千年年才走完的路”。(这段话,上学时时背的滚瓜烂熟,行文自此,忍不住熟极而流,喷薄而出。)  通过这场世纪婚礼,冯氏家族也赚得盆满钵满,原来“他乡羁旅,号令不行”的“三世光杆守牧”,摇身一变为冼冯氏以后,依靠老婆“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更有冼夫人亲自出马,“每共宝参决辞讼”,“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冯宝终于名至实归,不再是光杆太守。    
    那个………  晋江是一个文学网站的名字    河蟹得挺厉害的  有时候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就是  除了『水乳交融』会□掉两个字外,还有『精益求精』也会被□掉两个字  我真服了    
  等平阳公主。
  估计历史上因为俚人对汉族造成的伤害很少。否则冯宝同志可以和王昭君相提并美。在历史书上大书特写了
  看得累的,才看到第二个,楼主继续,读史有智慧,呵呵
  写得太好啦!支持lz!
      看望  顶起    
  这种妇唱夫随的幸福生活,持续了十几年后,公元548年(梁太清二年),冼夫人大约37岁时,梁朝爆发了“侯景之乱”。二月,河南王侯景叛梁,率兵八千、马匹数百渡长江,叛军很快就如铁桶般围住了建康城(今南京市),把梁武帝困在小小的台城。86岁的老皇帝萧衍走投无路,只得用风筝放出血书来,招募天下义士、各路诸侯进京勤王。  皇帝菩萨 “舍身为奴”之时,或许能招到“义士”,而今皇帝菩萨变成泥菩萨,想学何进“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自然只有各路董卓可招了。  在这黎民百姓流离失所、阴谋家弹冠相庆的时刻,有一个现象引人深思,同是不安好心,为何董卓很快玩完,曹操却能笑到最后?这其中最关键的恐怕是个策略问题。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据守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市南),暗中大规模铸造兵器,招兵买马,为了一举成功,他想争取冼夫人的支持,因为冼夫人在俚族人民中威望很大,只有通过她,才能把当地的俚族人煽动起来,参加叛乱。而要取得冼夫人的支持,就必须让冼夫人的丈夫也参加叛乱。550年,李迁仕派人来到高凉,请冯宝到他那里去,说是有要事相商,其实,就是想威逼冯宝一同起兵。冯宝见刺史有请,便准备前去,聪明机智的冼夫人,识破了李迁仕的阴谋诡计,立刻加以劝止。她对冯宝说:“刺史无事找你到他那儿,一定是想要你同他一起造反。”冯宝说:“你怎么知道呢?”冼夫人进一步分析说:“刺史奉命援救台城,理当即刻发兵。可是,李迁仕一再拖延时间,迟迟不去援救;一面又在招集人马,并且叫你前去,他的反迹已经很明显了。找你去,一定是想把你关起来,作为人质,胁迫我也和他一起造反。此时,你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过也不要一口回绝,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这种妇唱夫随的幸福生活,持续了十几年后,公元548年(梁太清二年),冼夫人大约37岁时,梁朝爆发了“侯景之乱”。二月,河南王侯景叛梁,率兵八千、马匹数百渡长江,叛军很快就如铁桶般围住了建康城(今南京市),把梁武帝困在小小的台城。86岁的老皇帝萧衍走投无路,只得用风筝放出血书来,招募天下义士、各路诸侯进京勤王。  皇帝菩萨 “舍身为奴”之时,或许能招到“义士”,而今皇帝菩萨变成泥菩萨,想学何进“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自然只有各路董卓可招了。  在这黎民百姓流离失所、阴谋家弹冠相庆的时刻,有一个现象引人深思,同是不安好心,为何董卓很快玩完,曹操却能笑到最后?这其中最关键的恐怕是个策略问题。  
      哈    天涯又抽风了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据守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市南),暗中大规模铸造兵器,招兵买马,为了一举成功,他想争取冼夫人的支持,因为冼夫人在俚族人民中威望很大,只有通过她,才能把当地的俚族人煽动起来,参加叛乱。而要取得冼夫人的支持,就必须让冼夫人的丈夫也参加叛乱。550年,李迁仕派人来到高凉,请冯宝到他那里去,说是有要事相商,其实,就是想威逼冯宝一同起兵。冯宝见刺史有请,便准备前去,聪明机智的冼夫人,识破了李迁仕的阴谋诡计,立刻加以劝止。她对冯宝说:“刺史无事找你到他那儿,一定是想要你同他一起造反。”冯宝说:“你怎么知道呢?”冼夫人进一步分析说:“刺史奉命援救台城,理当即刻发兵。可是,李迁仕一再拖延时间,迟迟不去援救;一面又在招集人马,并且叫你前去,他的反迹已经很明显了。找你去,一定是想把你关起来,作为人质,胁迫我也和他一起造反。此时,你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过也不要一口回绝,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李迁仕见冯宝没有上当,也等不及,没多久就公开造反了,或者说跟着侯景大将军进行和平事业去了。李迁仕谋反以后,首先派遣手下得力的大将杜平虏进住赣石,企图在那里截击梁朝始兴太守陈霸先率领的一支援救台城的队伍。陈霸先大家当然都知道是后来陈王朝的开国皇帝,不过当时,陈太守的表现那可是萧梁王朝久经考验、优秀杰出的“义士”,闻得皇帝蒙尘,痛苦的天天寝食不安,操练人马,天天宣誓打进台城,救出皇帝,然后遣使往江陵,投到湘东王萧绎(508~554)门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权,很是给人一种忠字当头,忠心耿耿,赤胆忠心,尽忠报国,忠君爱国,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感觉。李陈二位,实力相当,结局却判若云泥,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打出旗帜的颜色,扛X旗反X旗的顺风顺水,扛Y旗反X旗的一败涂地。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很多革命者都喜读史,除了关二爷夜读春秋外,文盲赵勒也让人给他念《汉书》,不是没有道理的    
      看望    顶起  
  陈霸先的忠义勤王大军被李迁仕的勾结外贼、图谋造反的军队所阻,两军一时相持不下。冯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冼夫人。冼夫人觉得这正是进攻高州消灭李迁仕的好机会,她对冯宝说:“杜平虏是李迁仕手下的一员勇将,现在他带兵出去,进驻赣石,同陈霸先相持,一时回不来。李迁仕一个人在高州,力量单薄,我们可以用计消灭他。如果你带兵去,必然会发生激烈的战斗,倒不如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假装是赎前次见召未去之罪;同时告诉他,你现在很忙,想让我代表你前去。他听说我去,一定很高兴,放松戒备。我带领千余人,挑着东西,内藏武器,一路上说是到高州去请罪,等进了城,便一齐拿出武器,发动攻击,必定大获全胜。”冯宝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让冼夫人去办这件事。李迁仕听说冼夫人亲自来了,随从士兵又挑着担子,以为自己的统战策略发挥功效。冼夫人一行进入州城,来到刺史府门口,突然一声号令,那一千多个士兵,纷纷扔下担子,抽出兵器,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结果一举大败李迁仕。    
      一如继往的支持      
  秋风扫落叶般一下子占领高州城,并将其改造成牢固的革命根据地之后,“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灨石。”千古英雄与英雌,一时龙虎风云会,宛如火星撞地球,实在值得大书特书,可惜由于史官的失职,当然更可能是因为二人进行了极为秘密、不愿为外人所知的交流,我们已经不知道二人谈话的内容,只知道冼夫人回家后极其兴奋,她禁不住在丈夫面前猛夸陈霸先:“陈霸先是个超级牛人啊!有才还会忽悠人,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卖命,我看他将来绝对可以打倒侯景等反动派,建立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现在好好资助他闹革命,日后定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一天。”一般的男人恐怕是受不了老婆在自己面前如此夸别的男人,但我们的冯太守岂是一般男人,我们的冯太守是一个听老婆话,跟党走的精品好男人,当下连连点头,“深然之”。于是岭南成了陈霸先的大后方,给了他很大的援助;而陈霸先则对冼夫人智勇双全的魄力,“情在奉国”的胸怀也十分敬佩,决定借助冼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事业。日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之间的友情想来也不过如此,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发现也许、可能二人之间除了英雌喜好汉的惺惺相惜之情外,还有点别的不同性质的感情在里边。  4年之后,公元552年(天正二年),陈霸先果然不负众望,大败侯景叛军,收复建康城。公元557年10月,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了陈朝。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而岭南地区多赖冼夫人扶辑,安然无事。  陈霸先建立陈朝不久,获得过“三从四德好男人”、“中华历史和亲第一男”等光荣称号的冯宝同志不幸去世,冯宝不像武丁、杨大眼那样强势,也许有人认为他不像个男人,不过冯宝作为男版王昭君,让俚、汉两个民族化戾气为祥和,仇人变成亲人,婚后服从老婆教诲,也可以讲是善于采纳正确意见,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岭南千万百姓于乱世中安居乐业,由此功德,特别是作为现代二十四孝好老公的先驱,冯宝无疑值得后人铭记。  
  冼夫人与冯宝的亲密合影
  看文不要霸王  以免伤了作者的心        
  看到这个标题就想起了花木兰梁红玉不知有没有提到她们
  中国历史从不缺乏野心家,陈霸先建陈,冯宝去世接连发生,又让野心家看到了“机会”,公元558年(陈永定二年),广州刺史萧勃“反陈复梁”起兵反对陈霸先,不少当地有野心的首领,也认为时机已到,便纷纷起兵准备分一杯羹,一时间,岭南各州郡骚乱顿起,百姓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不得不说,这些人眼光很独到,那时候,陈朝刚刚立国,没有余力顾及岭南,冯宝驾鹤西游,儿子不过九岁,机会确实很好。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发现机会的能力远不及他们制造机会的能力,他们制造了冼夫人一统岭南的机会。冼夫人以俚族首领和太守夫人的身份,一方面差人张贴安民告示,要求附近几个州的州郡长官,不要参与萧勃的叛乱,而要各守其职,确保境内治安;另一方面派人去劝告那些起兵的首领,让他们停止叛乱,以免生灵涂炭,并许诺免除所有人的罪。同时,严明军纪,不准军士随便杀人掳掠,违令者斩首示众。一时间,“诸蛮皆服其信义”, 萧勃被严重孤立,很快玩完。随后,冼夫人派9岁儿子冯仆,率各族酋长前往丹阳(今南京市)朝贺陈霸先。陈霸先为加强与冯冼家族的联盟,开起了官帽批发公司,冯仆乳臭未干便子以母贵被封为阳春太守,其他各酋长也封官羁縻,整个岭南从此正式归附南朝,当然是在冼夫人领导下的名义上的归附。  此时的岭南特别行政区或者说是岭南边区,有两套不同的政府班子,各有不同的最高领袖,一个是汉族移民或汉化较深的俚人地区,其最高领袖则是由太守夫人自动升级而成的太守他妈冼夫人,另一个是以旧俗治之的俚人地区,其最高领袖则是世居此地的冼氏家族这一代的当家人冼珍(英)或冼(百合)。  
  顶起    预祝中秋快乐      
  祝现身和未现身的兄弟姐妹们仲秋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冼夫人对海南岛的统治。随着冼夫人声势日盛,再加上其俚人首领的特殊身份,不少俚人部落前来投奔,其中就包括海南俚人部落,史称“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下诏放弃珠崖郡,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海南事实上长期处于自治的状态,时间长达600年,即便是汉元帝之前的秦汉时期海南事实上也是中央鞭长莫及之地,而秦之前更是与中原不相往来。而现在海南归附后,冼夫人请命于朝,在海南岛设置崖州,海南岛孤悬天外的历史从此彻底结束,冼夫人的这一历史功绩无疑值得大书特书。  如此和谐美好的生活持续了十几年,又一个阴谋家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公元569年(陈太建元年)9月,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陈,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一定还记得上次造反的也是广州刺史,当时岭南精华尽在广州一地,在此做刺史的不少人都有一些想法。欧阳纥同学知道自己要称王称霸先要过冼夫人这一关,于是他想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诱扣阳春太守冯仆为人质。想想吧,儿是母亲的心头肉,更何况是位寡母,现在他欧阳纥抓住了冼夫人的命根子,还怕她不乖乖就范。于是欧阳纥胁迫冯仆遣使归告夫人。  欧阳纥的卑劣行为,给冼夫人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是亲人陷入敌手,生死危在旦夕;另一方面,是国家面临战乱,人民面临灾难。在痛苦而艰难的选择面前,冼夫人对来使道:“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毅然立即发兵守境,并动员各州郡百越酋长共同出兵。后来主旋律讲到此事时,总是要要用到冼夫人“为了国家统一,大义凛然”,“顾不得儿子的安危”,“舍小家而顾大家” “又一次挫败了岭南地区的分裂势力”“ 维护了中央政权的完整”等等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新成果的动人词语,不过以个人小人之心揣测,冼夫人虽然和当时中央政府之一的陈王朝(当时北方还有个魏,为避免分裂,故称中央政府之一),精确点讲是和陈霸先有些感情,并且话说的很革命,很忠心,但让她当机立断的当然不是这二分之一个中央,而是考虑到自己只要稍有犹豫,欧阳纥就会花样翻新的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不仅自己受制于人,儿子获救更加无望,这是冼夫人这样的女强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因此,她才会强势出击。  冼夫人率兵配合朝廷派来的车骑将军章昭达部,夹击欧阳纥。在强大的攻势下,欧阳纥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冯仆也顺利获救。  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冼夫人也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不只兄弟们要顶    姐妹们也要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当冼夫人在岭南顺风顺水、高歌猛进的时候,南陈王朝却是另一番景象,公元582年,比陈霸先还要著名的陈后主隆重登基,可惜此公著名的是他的荒淫与无能,连累其所著《玉树后庭花》都被称为“亡国之音”。陈王朝在陈叔宝当政7年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南北朝时对峙的局面虽然由隋文帝统一,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隋文帝杨坚“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韦洸久闻冼夫人的威名,“至岭下,逡巡不敢进。”  得知陈朝灭亡的消息后,与陈霸先交情深厚的冼夫人悲从中来,她召来各族酋长,商讨应对局变之事,为了维持地方安宁,岭南各部共推石龙大夫人冼氏出来领导,虽然陈朝灭亡的消息不断传来,但冼夫人仍然不信或者说不愿相信,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真个是威镇南疆,简直就是个小王国的女皇帝了。此时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子冯仆已死,孙儿冯魂与冯暄随侍左右、大家都称她为“圣母”。  
  取材不错,有出版的价值
  作者:石穿千古 回复日期: 20:14:15 
      取材不错,有出版的价值    如果哪位朋友能联系出版,小弟感激不尽!先在此遥谢!
  起初,冼夫人曾经送给陈后主一枚扶南犀杖,为了争取冼夫人,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命令韦洸携带陈后主的亲笔书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作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陈朝确实已经灭亡,与陈霸先交情深厚的冼夫人悲从中来,“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为一个故去的王朝唱了最后一曲挽歌。陈霸先天上若见此幕,虽然此前被陈后主这个不肖子孙气的差点活过来,但见有这么一个红颜知己为自己的王朝守望到最后一站,想来也该欣慰了。  擦干眼泪,冼夫人没有在一己悲痛里不可自拨,她审时度势,认为陈的灭亡已无可挽回,隋王朝如日初生,以岭南一隅以挡朝廷如以卵击石,不仅自己在岭南数十年的经营付之东流,百姓们更要重陷战火,生灵涂炭。不管何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宁、百姓的幸福都是冼夫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因此冼夫人毅然派长孙冯魂“帅众迎(韦)洸,入至广州”于是“岭南悉定”。自此,中国正式结束了历时二百多年的大分裂、大动荡局面,重新归于一统,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岭南归附后,其事实上的半独立状态,让隋文帝很不爽,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了一些左倾激进盲动措施,由此触动了岭南地方豪酋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公元590年(开皇十年)10月,出身于番禺(今广州)越族首领世家的王仲宣,联络泷州(今罗定)土著大酋长、罗州(今化州)刺史陈佛智反隋。各地酋长从自身利益出发,也纷纷响应。王仲宣叛军势力大,来势猛,出兵之后即迅速围困广州城,又进兵扼守衡岭。隋将韦洸出战,中流箭战死,副将慕容三藏固守广州月余,已到矢尽粮绝的危险境地。当时隋王朝在岭南事实上直接统治的区域不过广州一地,因此此时隋王朝在岭南大厦已倾,俚(越)独已成为现实。  在这个决定岭南也是决定俚越民族同时也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冼夫人认为,岭南既已归附隋朝,就应当保持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复叛党乱,战火又起,不仅岭南地方受损,百姓受害,而且有破坏汉越融合的危险,对俚越这样的弱小民族而言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于是,她当机立断,毅然派其孙子冯暄领兵救援广州。然而,由于冯暄与陈佛智素有交情,同时对隋文帝的“去百越化”政策不感冒,因而迟迟不肯发兵。冼夫人得知消息后,异常愤怒,她立即把冯暄囚入监牢,再派另一个孙子冯盎率兵征讨。冯盎遵照祖母的命令,出兵击杀了陈佛智,又进军南海,与隋文帝派出的给事黄门侍郎裴矩和大将军鹿愿会师,共同平定了王仲宣的叛乱。接着,冼夫人以年届七十的高龄,亲自披着铠甲,骑着高头大马,打着锦伞,陪伴裴矩巡抚岭南二十多州,原来参与王仲宣叛乱的各地酋长如“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冼夫人“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一位岭南少数民族的女首领,竟有这样远大的眼光,这样宽阔的胸怀,这样无私的品质,这样崇高的威信和作为,处事能以国家稳定、民族融合为重,冼夫人的所作所为,使得隋文帝十分惊异或许还有几分羞愧,在此之前他心中盘算的也许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底怎样才能在和谐稳定的状态下把冼夫人这样的俚族首领全都替换成长安委派的“援俚干部”。经此变故,隋文帝感觉也许“以俚治俚”更能实现帝国利益最大化。于是,他便封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封其为罗州刺史,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许其发落六州兵马,如有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而言,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物质奖励之外,还向冼夫人频送高帽,又是“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又是“甚有大功”,大肆进行精神贿赂。独孤皇后也刻意笼络,信使不绝于途。冼夫人成了隋朝治理岭南地区的全权代理人。从此南疆一片安谧,朝廷政令直达海隅,岭南各州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形成有史以来最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好帖,记号
  隋朝开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谯国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由于赵讷贪污不法,动辄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声四起,有的甚至叛离朝廷而自立,夫人派遣长史张融向朝廷报告,提出安抚之法,并告发赵讷罪状。。隋文帝下诏夫人就近惩治赵讷,并招抚诸部族。    冼夫人此时已经年届古稀,犹自抖擞精神乘骑骏马,盛张锦伞,亲捧皇帝诏书逮捕赵讷,然后审问、正法,并一一列举罪状及受贿财物,派遣专使奏报朝廷,又风尘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达圣旨,所以岭南各地复归平静,这就是苏轼所说“锦伞平积乱”的故事。  隋文帝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从层层束缚中挣脱出来,于是开始放荡,国事日益荒废,不久就被史上最牛败家子杨广(隋炀帝)“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了。就在此时,威镇南疆的谯国夫人也油尽灯熄,享年不祥,有说七十五岁,也有说九十一岁的。朝廷追赠她为“诚敬夫人”。冼夫人是继妇好之后,又一位福寿禄俱全且有明确正史记载让人妒忌的发狂的超级女强人。    
  后世歌咏冼夫人的诗句最有名的当然还是苏轼的《咏冼庙》: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  庙貌空复存,碑板漫无辞。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母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  爆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  铜鼓葫芦笙,歌此送迎诗。  不过,我个人感觉更值得玩味的是清朝一个不知名的诗人李小岩的七律《冼夫人》,其诗云:?    高凉片石屹磋峨,绣宪奇功字不磨。?    一代桓文属巾帼,千年魂魄护山河。?    请缨后有秦良玉,立柱前无马伏波。?    此是昔时开府地,至今谁复唱夷歌??    
  特别是最后一句,“至今谁复唱夷歌?”毫无疑问,冼夫人统治岭南以后,岭南俚人的汉化进入快车道,今天大陆上已经很少有俚人,以至在冼夫人的家乡都已是“至今谁复唱夷歌?”了。后世(当然都是国人)对冼夫人的歌颂,基本上也都是着眼于她“力排阻力不搞分裂,坚持维护国家统一” “守土传三代,中朝孰见疑。”等等无一不是从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去评价冼夫人。但若要从俚人的角度看,文化、语言、民族消亡,某种意义上讲,这与肉体上消灭俚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采用了另一种手段而已。若是这种同化来自外部,不难想象将会面临怎样血雨腥风。(顺便问一下您愿意举目望去都是除汉字之外的某种文字,而且上学、考试、晋级……基本上都用这种文字,连平时的广播、电视都用不同于汉语的语言吗?)可这种变化来自内部,过程变得和平,可结果却更加彻底,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是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冼夫人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完全是一个“俚奸”。  这里我想引用葛剑雄先生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匈奴、乌桓、鲜卑、羯、丁零、铁勒、突厥、回纥、沙陀、契丹、女真等)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冼夫人走的也许是当时唯一正确甚至于可以说是唯一可行的的道路。    
      看望    支持    顶起        加油顶起                兄弟们        姐妹们                顶啊―――      
        关于花木兰  因为一来正史无载  二来其事过于离奇  所以一直以来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    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储了任大提到的郭俊卿女士外  近日我看了一部电影,里面的剧情也很离奇,但却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这部电影叫做『紫色海』  这是一部女同志的故事  不过真正引人注意的并不是女同性恋的情节  而是其中一个女主角居然让神父(还是牧师)改了她的出生记录,把“她”便成了“他”  之后,“他”就和“他”深爱的女子以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的形式正式结婚了!    不过  其实在两个女主角生活的镇上  知道真相的人应该不少  只是他们没有说出来而已      我在想  古时的一些兵役  似乎也有一些是把同乡的编在一组  如果花木兰的情况也是如此的话  那么和她一组的应该都是与她同乡的邻友  这些人当然知道木兰哥其实是木兰姐  花木兰的身份能掩饰那么久  应该是这些自小一起玩到大的同乡故友的掩护      
  欢迎西夏兄来访!  一段时间不见,真真的十分想念!
  近来俗务缠身  所以上来得少了  十月过后,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十月底、十一月底、十二月初跟十二月月底,都各有个考试  此外到年底以前,还有职训  在物质世界中,过于忙碌  在网络世界中,现身的机会就少了  还请任兄多多见谅    
    对了之前有朋友建议任兄写蒙古的三娘子  不过我则觉得三娘子固然是称得上女强人  但是我似乎没怎么看到她领军出战的记载  倒是满都海夫人  她在蒙古面临自成`吉思汗以来的大分裂之时  她千辛万苦身先士卒,终于重新统一蒙古  我个人是认为  任兄既然要写得是女将,那么満都海夫妇应该比三娘子更符合“女将”的形象  问题是……  满都海夫人,能不能算是中国人呢?  要是任兄真的写了,会不会遭遇到河中的螃蟹?          不知任兄觉得如何?      
  以下为多余的话  中华民族的伟大不在于她的武力,事实上中国人内仗的水平虽然高,但和异族较量就很一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她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在于她不可抗拒的文明昌盛。当梁武帝萧衍派高要太守西江督护孙冏“痛剿”的时候,冼夫人率领她的部族躲进深山打游击。而当南朝采取推行“以故俗治”的羁縻政策后,冼夫人们(注意是复数)不可抗拒的溶于中华民族的熔炉之中,而且从此以后冼夫人面对敌人总是“轻取”,原因在于她总是站在了强大的那一边,毕竟打仗最主要的是实力。  看到这里,也许爱国FF们要高潮了,不过现在再现冼夫人的可能性已不大,一来中国早已不是唯一的文明中心。再有当革命的激情褪去,特权横行、贫富悬殊造成“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如果放任自流,那么“舆论思想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那么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于是民族主义就成了联系上下的唯一纽带,被隆重推出,虽然对比“工人阶级无祖国”很有喜感,不过年青人从反官倒到铁血反美日,谁说领导不英明,我跟谁急。  看起来真是下了手好棋,不过兴一利必生一弊,你的民族主义被唤醒了,别人也是,不过领导就是领导,对此早有安排,拍清宫戏,大家原是一家,谁当皇帝无所谓,不过现实操作上有问题,领导无法把观众区分开,毕竟清宫戏和他自己鼓动起来的民族主义自相矛盾,于是被FF骂的体无完肤,这些纯粹是FF们自作多情,清宫戏里的主旋律,主要不是给你们看的!可领导“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一番苦心,就此大打折扣。  再者民族主义被唤醒,再加上“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越性,也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是什么东东?      
  写的很好,支持下先
  如果没有西夏兄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我是坚持不到这里的,不过西夏兄提到的满都海夫人和唃厮罗的王妃乔氏夫人,一来“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那个时候她们似乎还不能说是中国人,更重要的是本人对蒙藏历史一无所知,连西藏王臣记、红史、蒙古秘史等最基本的经典典籍都没有仔细研读过,因此这二位就不打算写了。
  下节预告:平阳公主—— 公主中的战斗机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刚建立的大唐帝国用一场“违制”的葬礼告别唐军的一位伟大统帅——平阳公主。而史书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政治上一贯正确”的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  可能有对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不服气,平阳公主不就是个“我爸爸是李刚”的官二代吗?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爸也是李刚,我也能把平底鞋变成轮滑鞋。我爸爸是李渊,我也是个王爷、公主。不过,详查史书,平阳公主真没沾她老爸以及她大名鼎鼎的弟兄们多少光,可以说是个昔不如今的典型代表。  
        常言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构思的阶段不妨将范围放大  但是真正下笔的时候则要精挑细选    任兄不写某些人固有遗珠之撼  但若任兄无心却加以强求  则反倒不美了      现在终于轮到寇仲永远的初恋情人了  等着看    
      煮酒上有一篇文章  也是写平阳公主的  但是其立场却是黑李世民  说李世民抹去了太多平阳公主的功绩  还说大唐的江山根本是平阳公主打下来的  只是李世民把功劳都揽到了头上  不知任兄有没有看过?      
  西夏兄所说的文章很可惜没有拜读过,请给个链接。“说大唐的江山根本是平阳公主打下来的,只是李世民把功劳都揽到了头上”实在有点太过。  李唐能很快占据关中(好比后来我天兵占据东北),虎视天下,功劳最大的当然应该是李渊,其次就应该是平阳公主了,李大、李二此时随父行军,未能独当一面,功劳应在平阳公主之下。后来唐军扫荡群雄,自然是李二大出风头。至于“李世民把功劳都揽到了头上”,虽然不客观,不过也不是空穴来风,谁让他就玄武门之事开过“务虚会”来着,不知大家有个感觉没有,自从李二的这次“务虚会”后,中国的“旷世圣祖”、“十全老人”之类一窝接一窝,而东昏侯之类却彻底消失了,李二的文成武德因此大打折扣,甚至被人怀疑,也是咎由自取。  
  平阳公主最让迷惑的地方也许是娘子关的问题,娘子关乃太原门户,太原对李家的意义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平阳公主曾在此驻军,可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官方史书上为何不记载呢?换句话就是,李唐入据长安后,平阳公主的下落呢?
  以下为正文:    平阳公主是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祖父李昞,北周八柱国之一,祖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父亲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为太原留守、唐国公,手握重兵。母亲窦氏是北周武帝的亲外甥女,也是个值得一提的厉害角色。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估计这位公主容貌比较抱歉,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  窦氏对舅舅北周武帝与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陈)、关东(齐)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可能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到了出嫁的年龄,窦父画两只孔雀在屏风间,让求婚的各射两箭,他暗定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许配给谁。射的人超过几十人,都不合要求,最后 李渊射两箭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于是就把窦氏嫁给了李渊,并留下了雀屏中选的佳话。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象核桃,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不过,窦氏隋炀帝在四十五岁时就去世了,没能看到丈夫和儿女们推翻隋朝,为她舅舅报仇的那一天。  总而言之,平阳公主根正苗红、出身显贵、满门牛人,出门喊一嗓子“我爸是李渊”,那不是一般的拉风。  
  上图为平阳公主画像,不知为何唐代美女都长的一个样!
    来顶任兄      那两篇黑李世民的平阳公主文如下:        平阳昭公主-----消失在历史中的女英雄  /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3010.shtml    唐朝开国女杰平阳公主  /publicforum/content/no05/1/59429.shtml    
    我认为那两篇文中关于平阳公主的一些部份可资参考  至于黑李世民的部份,那就忽略了吧    
  介绍完平阳公主显赫无比的身世后,似乎应该谈谈主人公的基本信息,比如芳名什么的,毕竟在李渊称帝前,称为公主是不恰当的,再说了,中国人写人物传记,开头第一句,都是“XX者,XX人也”吗。可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平阳公主的芳名,可能有朋友说不是叫李秀宁吗?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是后世小说家凭空杜撰的。  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比如马上就要出场的文佳皇帝陈硕贞。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可谓千古遗憾。更绝的是,饱读圣贤书、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史官们,能够超越时空,和当今潮流不谋而合,视美女年龄为机密,拒绝透露。今天,就像我们不知道平阳公主的芳名一样,不知道她的出生年月。  不过,虽然平阳公主的芳名已经无法臆测,但她在关中“霹雳一声暴动”时的大致年龄还是可以考据一下的。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造反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 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16/17岁了。但是17岁可能性不大,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16岁也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那么平阳公主有没有可能比李元吉还小呢?也就是,她在关中指挥千军万马时小于16岁呢?这、这,联想到本人16岁之前,基本上是猪头狗脸流鼻涕,读读科普看看动画之类,虽然知道古人都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虽然知道平阳公主这样的牛人都是“天纵英明”,虽然知道和平阳公主比成长那是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虽然知道
… …但仍然感到鸭梨很大。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  
  顶起      顶起
  平阳公主驸马——柴绍像
  隋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有十八路反王和六十四路烟尘之说,实际上全国各地前后鼓起的反隋起义兵不下100支,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也赶时髦造反,不过他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李渊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在起义OR造反之前,李渊不得不与国际反隋势力相勾结,向突厥称臣, “自为手启,卑辞厚礼” 并表示“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归可汗所有”,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此专门撰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指出“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有了突厥这个雄踞北方“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做老大哥,李唐王朝的创立算是有了点可能。  但李渊想要南面称王此时还只是个无限美好的远景,隋王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长安城防坚固,若唐军困于坚城之下,再被刘武周或者老大哥端了晋阳老窝,到时进退两难,可就鸡飞蛋打了。还有李渊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不过李渊起兵前已秘密送信让家人亲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儿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绍等人。  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平阳公主说:“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不过面对突如其来的杀头大祸,柴绍表现的显然并不男人。很明显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丢下老婆独自逃走了。  柴绍此举虽不地道,但却情有可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此时李建成的作为。史书记载,李家最小的孩子,李渊的妾万氏所生的李智云,当时只有十四岁,李建成觉得带这么小的弟弟逃命很困难,就没有带他一起走,这样,他被隋室官吏捉住,送了命。其他的人,大概包括李建成自己的子女吧(李建成当时已经29岁),李建成也是带不走的!所以柴绍扔了老婆跑掉,并不被人诟病,也没有说李渊因为这样不高兴。事急从权,夫妻分头行动说不定能跑出去一个,胜过被人一锅端。    
        我来顶        
  无论如何,现在平阳公主已经被老公丢下一个人留在长安,不过如果她被捉住就不是平阳了。大概当时确实对李氏的女眷不太在意,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所以平阳公主得以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李世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应该是李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吧),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起兵响应李渊。  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OR义军。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正史上没提马三宝如何游说的,只是说他对何潘仁“说以利害”,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就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也许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一开始,何潘仁高坐于宝座上,对马三宝爱理不理。  马三宝昂然道:“ 何将军知道隋朝要灭亡了吗?”  这不废话吗?这会子连皇帝老子都感慨“此头终会被谁人取去矣?”了,局势还不明朗吗?  “将军认为凭自己的实力能取而代之吗?”  
      顶一顶任兄  对了  我前面说已经把那几篇黑李世民的平阳公主文章列出了  不知对任兄的研究是否有那么一咪咪的帮助        
  又一句废话,作为来华投资的外商,恰逢乱世,一无根基、二无人脉,能够苟安,何潘仁已经很知足了,遑论其他。  “何将军若认为不能自立,为何不给自己找个好领导?”  紧接着,马三宝说出了一句令风云异色、天地动容,改变中国历史的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商何潘仁前倨后恭,俯首贴耳,甘愿归顺比自己势力小很多的平阳公主,并死心塌地的听命于很有可能只有他女儿大小的一个青年女子,正是这句话让“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也正是这句话让平阳公主在关中建立革命根据地成为可能,从而大唐建立成为可能,这句话就是:  “何将军可知我家主人为何人?”  “我家主人的爸爸是李渊!”  不服不行,权贵的儿女就是比平民的儿女更近水楼台,副科的儿子三流专科没毕业,能到电视台实习,而屁民的儿女即便北大毕业也未必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有人说“如果没有唐高祖,平阳公主完全有能力独自打天下,也许中国会有一位杰出的,以武力开国的女皇帝。”我对此说法持保留意见。虽然平阳公主是本文主角,但我却不愿无限拔高她。  如果平阳公主是贫民家的女儿,那么她就无法“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如果平阳公主是一般富人家的女儿,那么她虽能扯起大旗,却很难做到归者如流水。有人会说平阳公主是一个组织、军事的天才,人们归附她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我们回到马三宝招降何潘仁的那个时刻,谁能告诉我,那些事实可以证明平阳公主是一个军事天才?当时造反是主旋律,破家起义者比比皆是,何潘仁不也是其中之一吗?在当时平阳公主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在哪里呢?  
    看到马三宝  我就想起郑和,他本姓马,而且好像也叫三保吧…………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 10:26:38 
          看到马三宝    我就想起郑和,他本姓马,而且好像也叫三保吧…………    
      马三宝将军不如马三保公公拉风啊!        
  设身处地的站在何潘仁的立场上想一下,假如你已拥兵万余,且经营多年,你愿意归附于一个新近崛起,只有千余人,虽然发展势头很猛的女娃娃吗?但如果这个女娃娃是XX的女儿呢?(请在XX处自动填一个自己景仰的巨侠名讳)  在平阳公主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的过程中,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当然,这个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不一样,红色娘子军里的战士主要是女性,而这支军队主要还是 男人打仗,被称为娘子军是因为它的统帅为女性。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最后集结兵力七万人之多,控制了半个关中。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笑得胡桃皮般的脸又多了几道皱纹,于是乐颠颠地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与平阳公主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唐军能南渡黄河进入关中,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阳公主的功劳是至关重要的。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要明白这一点还要先知道古代关中在全国的地位。关中一度 “人众什三,富居其六”,意思是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三,财富占到全国的十分之六。而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中指出:“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李唐建立的事实有力证明了顾祖禹的论断。  后来,李世民扫荡群雄,虎牢关前更是一役擒两王,声威震天下,天可汗自然是真牛X,不过也不要忘了此时李唐已占据关中,李二手里已拿了一把好牌,和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不可同日而语了。  
  顶一下
  平阳公主用事实证明她绝不是一个只会靠“我爸是李渊”来唬人的官二代,事实上平阳公主可说是强爷胜祖,毕竟她更接近空手套白狼,或许李渊入关时势力比女儿大很多,,不过他有这么大的势力半由祖宗半由裙带,虽然李渊绝不是李二胜利后“ 主旋律”所描绘的庸才。至于后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儿女。总之,李渊这个人祖宗牛、老婆牛、儿子牛、女儿牛,自己想不牛都难。  关中平定之后,李渊称帝,我们的女主角这才被封为“平阳公主”, 根据后人的研究,“平阳”是“平杨”的谐音。“平阳公主”就是“平杨公主”。因此有人认为,这个封号表明李渊认为平阳公主是平定隋朝的首席功臣之一。 也许李渊刚称帝那会,心里最想说的也许是:“知道我是谁吗?我女儿是平阳公主。”  正史上记载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平阳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那么到底公主为什么叫公主?公主的待遇到底如何呢?  公主这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当时各诸候国的诸候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候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候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公主的地位随朝代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一般女性地位高的时代,公主地位也高,女性抬不起头的朝代,公主也拽不起来,不过总起来看,公主地位还是很高的。  明之前公主一般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比如西汉成帝时,公主和候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甚至影响了皇权的安定。    当然公主最拉风的还是唐朝。唐朝公主地位相当于亲王正一品,这是封建社会最高的品级。公主嫁人后嫁过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政府班子。在这个政府班子里,设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焉。”(出自《唐六典》),比汉代复杂的多,由此构成的政府机构就叫公主府。公主府的大大小小官僚们负责管理皇帝封赐给公主的封邑税收、公主府日常开销、生活起居等等。而这些人是完全听从公主调遣的,驸马只是个可怜的附庸,根本无权过问。试想一个人与一个政府博弈,吃亏倒霉的肯定是前者。而且房子是老婆的,地是老婆的,管家佣人也是老婆的,对于可怜的驸马来讲,他只是这个家的一个客人而已。而且唐朝皇室有一套严格的约束制度,把驸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婚奴。譬如唐朝法律规定如果公主死亡,驸马要为公主守三年丧。如果再娶,那么皇室将一并收回土地、房产,甚至驸马的官职。自己与和尚偷情 老公在外放哨的史上最爽公主——高阳公主就生活而且只能生活在唐朝。  公主大约是世界上最好混的一个职位,既不用像王子们一样,为了争权夺利,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也不用像嫔妃们一样,为了抢后宫里惟一的一个男人机关算尽,多数人还得终生守寡;公主只需要在宫廷里吃香喝辣,吆五喝六便够了。不过公主们的幸福生活到明朝时被画上了休止符。  
  来顶起        来顶起      
  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担心大臣武将用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为了彻底斩断外戚干政的危险,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所以,有明一代,皇家公主的婆婆家往往都是寒门之辈,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地位,也就不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施加影响力。  民间男子争当驸马爷,成为明代一道独特的风景。民间自然不乏好男儿,不过皇帝老子能否找到“英俊善良”的乘龙快婿呢?答案竟然是要看运气。  由于官府和民间脱离,皇家又高高在上,如何了解驸马爷,如何挑选驸马爷,成了一个大难题。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的鉴定方法,只能靠口碑相传和别人的推荐。驸马爷的好坏高低、优良中差,也就完全凭一张嘴而已。离皇帝最近的莫过于宦官,于是,为公主牵线搭桥的人,大多都是宦官。遇到道德品质良好的宦官,他自然会尽心尽力地为公主挑选一个称心如意的驸马;倘若遇到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自然会从中以权谋私,这就给民间骗婚之辈留下了一个出口。于是,有众多民间男子,挂羊头,卖狗肉,通过贿赂宦官近臣,向皇室骗婚,诈娶公主,谋求富贵。以至有天生秃顶的谢昭娶了嘉靖皇帝的永淳公主,病入膏肓的梁邦瑞娶了万历皇帝的亲妹妹永宁公主等等。这还没完,在孔子主义、程子思想、朱熹“灭人欲存天理”等光辉思想的照耀指引下,这些下嫁(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下嫁)的公主们也要恪守妇道,前面提到的倒霉蛋永宁公主,新婚刚满一个月,驸马便一病呜呼了,她也只能守寡到死。  皇帝当然也疼自己的女儿,但在腐败和官僚集团面前,掌握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也只能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牺牲品,这很值得那些寄希望于明君圣祖的人深思。  总而言之,同样是公主,唐朝和明朝相比可谓判若云泥。平阳公主、太平公主若是生在明朝也只能三从四德、带头恪守妇道去了。因此英雄造时势,可时势也造英雄。  
      任兄要不把清朝公主也顺道说下吧!    
  任兄要不把清朝公主也顺道说下吧!        清代公主比明朝同行稍微好一点,但也强不到哪去。清朝皇帝的女儿出嫁,皇帝赐给府第,由公主的管家婆照料。丈夫和公婆另住别宅。公婆见媳妇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夫妻两个过个性生活很不容易,因为公主必须要主动向保姆提出口头申请才行。这怎么好意思呢?更糟糕的是,忸怩了半天好容易开个口,保姆还往往不同意。再多说句就要被责以无耻。所以两口子一起过个夜,还得向保姆行贿才行。保姆从中作梗的目的很明确:只有阻止夫妻二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维持自己的强势。  公主即使进宫面见生母,也不敢诉说委曲,因为情势隔阂的缘故,即使讲了也听不进去。所以有清一代的公主几乎没有生小孩的。驸马还可以纳妾,好多公主确是一辈子的老处女。  
  李唐王朝建立后,平阳公主在统治集团内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在李渊称帝前后的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仅次于李渊和太子,而在诸王之上(一般的公主已相当于亲王),可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大人物在李渊称帝后,再也没有在正史中出现。  平阳公主在长安之战后不再带兵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她组建的娘子军一定活跃在统一天下的战场上,而且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平阳公主曾经驻守在娘子关防范刘武周进犯李唐老家——山西。  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平定县志》,花木兰一文中曾经提到过,县志之类是很不可靠的,但有了娘子关这样一个地名做佐证,《平定县志》的记载就相当可靠了。比如医巫闾山是东胡语大山的意思,虽然东胡早已成为浮云,但医巫闾山这个名字却顽强记录着东胡人在这一带的活动。  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大约在公元621年,这是因为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在娘子关的事迹正史无记载,但民间传说可弥补正史的不足。而且特洛伊的传说告诉我们,传说很多时候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关于平阳守娘子关最著名的一个传说当属“米汤退敌兵”。据说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扎娘子关之后,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可乘之机。一次,刘黑闼部大举进攻,平阳公主眼见敌人来势凶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挥娘子军与居民严防死守。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数倍于其的军队,平阳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楼上焦急地踱着步子想着主意,同时极目远眺,等待着援军到来。忽然,她无意中看见远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谷子,顿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于是,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米汤熬好后,平阳公主又令部众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次日,娘子关前沟壑中米汤横溢,敌人哨兵发现后,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军民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便错误地判断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敌人最终不战而退。待得知此乃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到,他们只能望洋兴叹了。   
  遭遇和谐拆迁,每平方4元的租房补助,这样的补助不知能在哪里租到房子?
  在“失踪”四五年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平阳公主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  那么平阳公主因何而死呢?从时间上看最大的可能性是死于讨伐刘黑闼的战争。  刘黑闼是天可汗李世民的噩梦。公元621年,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后,对窦建德统治下的河北地区反攻倒算,结果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再举义旗,把唐军打得纷纷“千里转进”,李二亲自出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刘黑闼。李二打败刘黑闼不奇怪,奇怪的是,日后英明神武、慈航普度的天可汗再次对河北人民进行政治清洗,结果激起刘黑闼二次起义,这一次,唐王朝派出李建成讨伐。李大恩威并举,总算顺利解决河北问题。  李大直到公元622年12月25日才彻底击溃刘黑闼。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娘子关当地的传说和一些地名,似乎也证实这一点。传说平阳公主学成武艺下山时,她的师傅送给她三样宝贝:横扫千军的百炼秀鸾刀,日行千里的乱云桃花马,和刀枪不入的贴身莲花铠。凭着这三样宝贝,平阳公主为大唐打下了偌大的江山。     当平阳公主驻守在娘子关的时候,敌人终于探听到平阳公主的秘密。于是在作战的时候集中弓箭射死了平阳公主的桃花马。但是平阳公主换了一匹马,照样将敌人杀的大败。     第二次敌人派遣奸细,偷偷把平阳公主的秀鸾刀换成了普通的大刀。但是平阳公主仗着刀枪不入的莲花铠冲入敌阵,用高强的武艺照样将敌人杀的大败。     有了两次经验,平阳公主知道敌人必定会再来偷莲花铠,于是将计就计让敌人的奸细把莲花铠偷去。敌人以为平阳公主三宝尽失,于是放松了警惕。平阳公主趁机带兵夜袭敌寨,将敌军打得大败。     平阳公主不顾劳累,单人独骑亲自追击敌人的主将。敌将见平阳公主落单就带领残兵逃入一片小树林里埋伏起来。平阳公主追入林中,顿时伏兵四起。平阳公主的大刀在林中施展不开,一下卡在了树干上。敌兵趁机用长矛突刺,平阳公主身中数枪,肠子都流了出来,惨叫一声,跌下马来,壮烈牺牲了。     敌将见平阳公主阵亡,上前将公主的首级割下来号令。这时前来增援的李世民赶到杀散了敌兵,夺回了公主的尸体。李世民见公主的首级满是血污,就把在娘子关旁边的一个水潭里清洗她的头颅。这个水潭就是今天的“公主洗头池”。  
  李二打败刘黑闼不奇怪,奇怪的是,日后英明神武、慈航普度的天可汗再次对河北人民进行政治清洗,        ●●●●●●●●●  啊!  莫非是平阳之死激怒了李世民?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场上的女武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