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武将排名说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历史上“草船借箭”是谁想出来的《三国演义》上写的是诸葛亮但我听到2个说法1:是孙权 想出的2:是鲁肃 想出来的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到底是哪个哦?_百度作业帮
历史上“草船借箭”是谁想出来的《三国演义》上写的是诸葛亮但我听到2个说法1:是孙权 想出的2:是鲁肃 想出来的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到底是哪个哦?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讲《三国鼎立》这课,他把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成真事给学生讲,这是不对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_百度知道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nbsp、官渡之战 B; 在历史课上;&&nbsp、三顾茅庐 D,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nbsp、赤壁之战 C; ]
A;&nbsp,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华雄到底被谁杀?我没看三国志,但是很多关于三国历史的书上说的是孙坚杀的.易中天也这么说.三国演义是个小说,把这个帽子戴在关公的头上.到底是不是孙坚所杀呢?_百度作业帮
华雄到底被谁杀?我没看三国志,但是很多关于三国历史的书上说的是孙坚杀的.易中天也这么说.三国演义是个小说,把这个帽子戴在关公的头上.到底是不是孙坚所杀呢?
华雄(?-190年),东汉末年武将,于董卓手下为都督之职.三国志中描写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一度败北,但后来收拾败军,进行反击,有关羽温酒斩华雄之说.(一)历史上华雄是孙坚斩的,与关羽无关,请阅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二)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很是精彩,可惜不是历史事实——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华雄这个角色有较多的发挥,描写华雄为董卓的猛将,自荐抵抗山东地区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他先后斩杀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绍部将俞涉和韩馥手下潘凤等人,最后关东联军派出关羽与之一对一决斗而被杀.《斩华雄》也成为京剧中的一出著名的剧目.关公斩了华雄,于是名扬天下.
正史上华雄是被孙坚做掉了.无论是死在谁手上,华雄都用他的脑袋成就了一个英雄的威名,理所当然成为三国第一龙套.
华雄在三国第五回登场的,当时十八路流氓剑指洛阳,锋芒不可一世.天子驾下的扛把子董太师如坐针毡,准备派吕布出汜水迎敌.这时候华雄挺身而出,一句:“割鸡焉用牛刀?”讨了个先锋大印,浩浩荡荡的出关了.
当时的情况,华雄在董卓西凉军团中的地位应该不咋地,官职在郭李张樊之下.按说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场合出来挑头,领导应该不会爽他.何况汜水是战略要地,西凉帐下又人才济济.但是他巧妙地将吕布比做牛刀,又将十八路流氓比做鸡,这点同时讨好了军事主管和集团总裁.由此看来,华雄是个有点脑子的人,至少丫会讲话,讲话的艺术在于拍了别人的马屁却不让被拍者认为这是拍马屁.这点,华雄做到了.
有脑子的龙套粉墨登场了,战绩异常彪炳.先是五百步兵干掉了鲍忠的三千轻骑,然后又大破了孙坚.我们可以分析下当时的情况,孙坚是十八路流氓之一,兵力不会少于一万.华雄只有五千人马,实力对比是二比一.恰恰是这五千人,突袭加铁围,灭了孙坚的一万精兵.孙坚加上手下四将,按武力分析(吕布超超一流,张飞超一流的标准),孙坚一流;程普差点,属于超二流;按照后期的表现,韩当应该在准一流和超二流之间,黄盖属于准一流;祖茂再不济,至少也是准二流水平.可惜就是这五个饭桶,被华雄一个人挑得鸟兽散.祖茂更是连一刀都躲不过,威风之下,震慑江东群豪.
后面的俞涉潘凤,只不过是汜水战前开胃的小菜而已.遍视三军,莫敢于之敌.最后袁绍没了招,关公终于得到了露脸的机会.顺便一说,关公请战时可没有华雄那么聪明,大大咧咧的晃颠出来,说:“TMD这个小K算鸟让爷爷去结果了他.”效果可想而知,场子里的大多都吃过华雄的苦头,你一个小小马弓手突然挑头还大言不惭,结果搞的吃了败仗的都很没面子.估计但是在下面的鲍信孙坚王匡韩馥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了,袁绍想去你妈的你小子死了败士气万一赢了兄弟们的脸往哪里放,于是下令乱棍打出去.还好曹操会做人,才使得关公捡到了便宜.
这一段老罗渲染的极其精彩,特意安排温酒斩华雄来烘托关二的神勇.其实关二和华雄的实力差距并没那么大,最多也只是超一流和一流之间的对话(后来的斩颜良文丑是因为关公在马快上占了便宜).其实双方谁都有机会,名震天下的机会,只可惜关公把握住了,威名华夏;华雄输了,轮为一个龙套.
按照现在娱乐节目的套路:两强相争,谁都会有机会.短信12XXX,认为关二会赢的请发送1,认为华雄会赢的请发送2,认为双方平手的请发送3,礼品丰厚.
当然不会这么庸俗,但是荣誉是属于胜利者的,这点谁都不会否认.
华雄第五回登场,第五回消失,出现不过百余字.历史再给他个机会,或许还是这个结果.
漫漫黄沙,华雄刀指关公:“匹夫何人,可知鲍忠祖茂俞涉潘.”寒光闪过,冷艳锯已占上了鲜血.
龙套终究是龙套,逃不过命运的支配.
谁是龙套,或许谁都是龙套!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 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我觉得也是孙坚,易中天不作调查应该不会在电视台上胡说是不?
易中天是品三国 而三国本书上写的是:第十六回《孙文台兵败汜水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易中天是现代人 当然是三国那本书上写的对
三国志是记述三国的历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记载单刀赴会是鲁肃的事迹,三国演义给了关羽了。进城要妓女的事迹,忘了是谁的了,三国演义给曹操了。三国志可信,是孙坚所杀。
华雄是孙坚所杀
《三国志》中记载是孙坚,《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很多不是真是的,空城计就是假的。
“温酒”嘛
(要是你说不是关公的话)
长话短说,历史上华雄被孙坚干掉的,想想演义的意思是什么?
/lishi/sanguozhi/046.htm是孙坚,三国志是正史,绝对可信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故事?_百度作业帮
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故事?
  《三国演义》(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San-kuo yen-i)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刊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以及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注】.《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  《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注:《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至今并无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是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相传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罗贯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师傅为施耐庵.也有记载说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另一版本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演义年表】  [编辑本段]  (注:本人制作的《三国演义》故事梗概,因本词条字数过多而无法发表,在本人BLOG上,决非有意做广告,确实是为对《三国演义》感兴趣或者是未读过作品却希望了解情节的广大读者有所帮助,感兴趣的可以来看,最早的那篇日志.博客地址 .cn/chunnilove)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州、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州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州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州;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州;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拥有荆州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一百四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州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州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州;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州.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年,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拨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州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州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万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9:54: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PPT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历史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