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宫廷政变和朱棣活剐三千宫女军事政变哪个难度大?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中国史上最有名的皇室宫廷流血政变
中国史上最有名的皇室宫廷流血政变
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式称帝,终结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经历了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合计达2000余年。按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说法,朝代的更替是促使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客观规律。按军事学家说法,那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封建皇权的延续和更替充斥着勾心斗角,血腥风雨。一朝皇帝只能有一个,他们往往拥有无尚的荣耀和至上的权力,因此皇帝这一职位时时刻刻被无数人所觊觎,包括皇族兄弟、外戚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一个封建王朝是以血缘关系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当朝皇帝的接班人选一般都由他预先确定,如皇太子、皇太弟等。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有血缘关系却改朝换代的,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尽管他与南齐皇帝为一脉血亲,却代齐建梁;一个是没有以血缘关系传位的,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因无子嗣而将身后之位交给了内侄柴荣。&&&
纵览中国帝史,尽管皇帝这一职位集荣耀和权力于一身,但并不轻松,既要防外族人、外姓人,更要防身边人、本家人,所以就有了刘邦、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事发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皇帝即位之初即对兄弟侄儿轻则流放边穷地区,重则手足相残以消隐患,目的只有一个:维护自己及儿孙的皇位不受侵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为了夺取皇帝这一职位,那还顾得了这么多呢?!上次乐奀已对正统封建皇朝出现的异姓短命政权做了介绍,今天就再和大家聊聊中国封建史上有名的宫廷皇室之乱吧。宫廷皇室之乱的主角当然是两方啦,一方肯定是当朝皇帝或其指定接班人,另一方则是觊觎皇位但本来没有继承权的皇族成员喽。当然,其结果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规律而一目了然,往往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当上皇帝,要么人头落地!!
一、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
七国之乱形势图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汉文帝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汉景帝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盤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被刘邦封为吴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凭借他的实力,即在广陵(现江苏扬州市)招兵买马,联合其他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权力的六个王国,打着“诛晁错,发稷社”的旗号起兵反叛,欲夺景帝帝位,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刘濞逃到东越,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西晋“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关系图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统治阶层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内部混战,前后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历时1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代,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而当时的痴呆皇帝司马衷则成了权力争斗全过程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玩物,这可以说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败笔!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不久,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之后,惠帝司马衷即成为势力强者或捷足先登者挟持对象,以他皇帝身份和名义号令天下。而且都城也忽东忽西,一会儿洛阳,一会儿长安。直到永兴三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攫取朝纲,一场乱战总算终结。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但他这位傀儡皇帝在这场大乱中苦不堪言,身心打手伤害;当年十一月,司马衷突然吃面饼中毒而死,终年48岁,据史学家分析,乃东越王司马越下的毒手。
三、唐朝“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四、唐朝“神龙革命”
天授元年(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太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启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一心想当皇嗣的武承嗣。
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太平公主介绍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军事兵变,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二张兄弟。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十一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凄冷死在上阳宫仙居殿。临终遗言:去帝豪,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
&&&&&中宗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该事件因此史称“神龙革命”。而曾与政变的张柬之、崔玄伟、桓彦范、敬晖、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复辟后都被封王,故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又称作“五王政变”。
五、唐朝“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又称“唐隆之变”,发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乐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纳贿卖官,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安乐公主假手马秦客、杨均在中宗最爱吃的馅饼内放入毒药,将其毒杀。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16岁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密谋清除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在这危急关头,李旦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发动早已串通好的“万骑兵”,突袭后宫,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经过这次政变,韦氏集团被全部消灭,武氏集团也剩寥寥无几。最终,有太平公主出面收拾局面,逼少帝李重茂退位,扶持唐睿宗李旦再登皇位。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先天二年(713年)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之间的矛盾陡增并出现白热化,双方都在聚集力量,伺机发动军事政变。但还是李隆基先发制人,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至此,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得以终结,由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唐朝中兴的“开元盛世”时代!
六、唐朝“甘露政变”
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的拥立下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文宗。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惯宦官的胡作非为,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而“甘露政变”就是由他发动的,旨在惩治宦官,夺回权力的一次政变,但可惜是安排欠周密而以失败而告终。
&&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不久,文宗李昂含恨而死。
七、明朝“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示意图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紧握皇权31年得朱元璋,离开了忧心忡忡的皇太孙,长辞人世。22岁的建文帝朱允炆登上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宝座。而身居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夜窥伺着侄儿的皇位。这样,朱姓皇族中一场争夺皇权的血战就一触即发了。
有识无胆、仁柔寡断的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说朝廷出了齐泰、黄子澄等坏人(他们主张削藩),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借口,削去建文年号,自置官署,布告天下,下令挥师南下讨伐,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成为明史一大悬案。但是历时三年之久的朱姓皇权内的夺权之战,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同年,43岁的燕王朱棣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皇帝的御座,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
(以上内容由博爱慎行—乐奀根据相关史籍资料收编而成)
古代帝王后宫轶事&
&&&&&&&&&&&&&
康乾之外&哪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李世民,朱棣这两个哪个好
李世民,朱棣这两个哪个好 25
补充:凭什么说!
补充:都干过什么好事或坏事?
补充:都干过什么好事或坏事?
补充:还有没有特别点的答案
本人认为朱棣相对好点,因为他只是杀兄弟,而李世民是既杀兄弟,又气死老爹!
的感言:OK 满意答案
李世民。朱棣都是明君。都是宗族残杀,踏着血路登上皇座。天下本来就是李世民打的,李建成与元吉想私吞,是自找没趣了。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这毋庸置疑,但如果用儒家君子标准来衡量他的话,结果恐怕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 

1、君子事君忠,事亲孝,事兄悌 
这条要求李世民显然不符合。李世民通过政变,用刀剑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将其软禁,这是不忠不孝;与哥哥李建成争储位,并将其射杀于玄武门,这是不悌。 

2、君子不党 
李世民在秦王府时,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如秦府十八学士,武将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结成死党,共谋夺取储位,显然非君子所为。 

3、君子不趁人之危 
李世民趁草原部族遭遇天灾人祸、实力大打折扣之际,发动进攻,剿灭颉利可汗,趁人之危,非君子所为。 

4、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李世民公开嘲笑秦始皇、汉武帝服食仙丹,妄想长生不老,而自己却偷偷服食仙丹,最后竟因此致死,说一套做一套,不是君子应有的表现。 

5、君子坦荡荡,不应当背后议论人。 
这一点李世民也没做到,史书记载他退朝后曾对长孙皇后说魏征的坏话:“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原因是“魏征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我!” 


6、君子应当善始善终 
李世民能善始而不能克终,贞观初年他能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而贞观后期则渐渐心骄志满,听不进群臣的意见,并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如诛杀李君羡。当时民间谣传“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君羡是武安人、官居左武卫将军、镇守玄武门、封爵武连郡公,都跟“武”字相关,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边。李世民怀疑他就是那个名应图谶的人,于是找个借口将他杀了。 

…… 

总之,用儒家君子标准来衡量李世民的话,他不忠、不孝、不悌、结党营私、趁人之危、言行不一、背后议人是非、不能善始善终……,显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朱棣:
明成祖,朱元璋的四儿子,有野心有谋略,虽说是纂位称帝却不失为一个好黄帝,迁都北京,在位期间有郑和七下西洋显国力昌盛 。
对西藏的功绩: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一直延续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明成祖的封赏。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明成祖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敕书中写道: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钤敕命之宝。” 
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


的感言:Very good
其他回答 (14)
本人认为各有千秋,不能用這种问题來评价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明成祖朱棣(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年)。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李世民时期,貌似那时候唐的陆军..是世界最强递..
朱棣时期,貌似那时候明的海军.(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世界最强递..
如果论其他们在位时期的国家强盛,,俺只能说是李世民时期...毕竟别个李世民时期国家发生的自然灾害少,而且正是国家需要安静祥和时期.
朱棣时期,是靠靖难之役 打的皇帝,你也想想几年战争国家肯定有动荡。。。
所以。。。如果评那个好,?
 我只能说。。。只能靠你个人爱好。。
。。有些人对 宣武门之变。 敏感。。
有些人对。。明朝. 活人 殉葬。。。

。。。但是。;在后代。。。从国土。。从文化。。李强。 。
如果 说他们那个好,,那你只能穿越看看列。
李世民是好皇帝,恩
二者同为欺犯父业
武力夺取政权者
论其平行皆不合封建礼制体法
同为大逆不道之人

但政治建树上二人皆十分突出
故为后世称道
在下觉得李世民于国于百姓
政绩优于朱棣
李世民要 好点
朱棣个人认为 


都对历史有过重要贡献
楼上的,李世民杀兄弟有几成是被逼的吧,他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他,虽然说自己也想当皇帝,但是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让给别人,谁乐意啊?气死老爹他愿意吗?他老爹本来就病恹恹的,他不气,李建成也会气的。他来做皇帝不是更好,正好多了个明君。
再说朱棣,政绩既没有李世民突出,手段又比他狠。
当然是李世民好了
二者各有所好,无法评价,后人心中自有定论!
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而且民族政策做得特别好
唐太宗李世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棣身后那些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