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一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商鞅的法制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乐乐题库
&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习题详情
14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问题:募役法的利弊&&反对&依据:士大夫协助皇帝管理天下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故可根据材料概括出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他的阶级立场。第(2)问根据两次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即可回答。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王安石变法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相似的题目: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3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3分)&&&&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北方民族的南侵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财政人不敷出
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契丹族、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女真族女真族、蒙古族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相似的习题。2012届江苏省高三调研、一模试题分类汇编选修一.rar&&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2012届江苏省高三调研、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分解、整理:张玉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1. (2012年南京学情调研•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少。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美国)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3分)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3分) (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解析:本题以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改革实质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对梭伦改革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提炼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背景和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分析来回答解负令这一改革举措,这一举措的历史作用可根据所学回答。第3问考查了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作用,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来回答。 参考答案:(10分) (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地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2分)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1分) (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1分) 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2分) (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1分) 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2分) 影响: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1分)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2012年无锡期中调研•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舟。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3分)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又指什么?(3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4分) 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商鞅变法改革观、法制观,这是法家思想实践。第二问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故“务本”是发展农业;“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以判断是奴隶社会分封制、井田制。第三问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崩溃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法家思想。(1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赏罚分明,公正无私。(2分)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1分)“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2分) (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4分)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12年宝应第二学期期初•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以此强化统治。&&&&&&&&&&&&&&&&&&&&&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摘自新华网 &&&&&&&&&&&&&&&&&&&&&&&&&&&&& 请回答: (1)材料一、三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者在行政管理方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体现在行政体制方面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从“登记各人户籍”“设立三长”等关&键信息归纳内容。从“要登记各人户籍。以此强化统治”“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来归纳相同点。第(2)问,商鞅变法时间在前,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在后,两者措施类似,可推断其关系。作用从政权巩固的角度来回答。第(3)问,从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受否学习先进的经济文化,统治者个人素质等多角度来思考其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12分)[来源:Z*] (1)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三长制(或设立三长)。(2分) &&&&&共同点:以地域为单位;运用户籍手段。(或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2)关系:继承与发展(2分) &&&&&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1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1分)。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1-2分)(4分) 2.(2012年南京盐城一模•24)阅读下列材料:[来源:学§科§网]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0分) (1)思想:重农抑商。(1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措施:均田制。(1分)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分) (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 (2)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 (3)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2012届苏锡常镇一调•24A)(10分)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2分)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2分)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指导思想从主张里归纳。第(2)问,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3)问,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 参考答案:(10分) (1)理财主张:节用、生财、流通。(2分,任答二点) &&&&&指导思想:开源节流。(2分) (2)政策: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分) &&&&&影响: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3)思想:义(仁);经世致用。(2分)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2012年苏北四市摸底•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由&于其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 &&&&资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资料来源:中教学园地(――列宁《列宁全集》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请列举出其它一条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归纳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史实依据。(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问工人数量增长的原因肯定是工业的发展,材料一提到了西欧的决定性作用,再根据时间信息结合1861年改革的作用即可。第二问考查1861年改革政治方面的措施,把握政治民主化进程即可。第三问把握两个材料的主旨即可。 参考答案: (1)西欧加速了俄国工业化进程。(2分)1861年改革也促进了俄国工业化进程。(2分) (2)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但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2分)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进行司法化改革。(2分) (3)开放与改革相结合。(2分) 2.(2012届苏&州调研•24)(10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8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1865&&&&1890&&&&1898 数量(人)&&&&381000&&&&1620000&&&&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来源:www.shulihua.net] 材料三&&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交纳赎地费,”“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等信息及材料一中表格中工人数量的变化分析出。第(2)问根据材料二逐条列出即可。第(3)问联系1905年俄国的历史及材料一、三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10分) (1)提供了资本(土地和资金)、劳动力以及商品市场。(3分) (2)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3分) (3)原因:司法改革在农村进展缓慢,农民依然遭受贵族欺压;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阶级矛盾尖锐。(3分) 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进程中要关注农民利益。(1分)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2012年无锡第一学期期末•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持沙皇的扩张主义,而克里米亚战争清晰地反映了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军事上的挫败迫使沙皇政府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实施了大范围的改组计划。……在19世纪后30年的时间里,反政府的抗议和革命活动有所增加。 ――《新全球史》 材料二&&1868年,一位新天皇即位,他名叫睦仁,根据日本人的习惯,他的统治时期称为“明治”,明治时代(年)是日本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工业和金融的现代化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从根本上讲,他们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 &&&&―一《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当时俄罗斯沙皇实施的“改组计划”的关键是什么?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明治时代在“政治革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有何特点?(4分) (3)材料一、二的作者在论述19世纪的俄罗斯和日本改革时都采用了哪一历史观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改革对比的理解。第一问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域及影响:关键在于恢复自由劳动力,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奴,涉及的领域根据所学包括政治、司法、文教,影响从积极方面:思想解放,经济发展;局限性:未触动君主专制政体,农民仍受村社剥削――有大量封建残余。第二问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措施及指导思想特点:措施根据所学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四民平等;法制建设: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加以归纳。指导思想特点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信息,归纳为文明开化就好像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又要维护日本传统思想)。第三问是&对于史&观的考察: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应该是现代化史观。 答案:(1)关键:解放农奴。(1分) 方面:政治、司法、文化教育。&(答全得2分;少答1点或2点,得1分)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未根本上触动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新旧矛盾日益激化。(每点1分,共2分;积极性1分,局限性1分) (2)措施: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或《日本帝国宪法》)。(每点1分,共3分) &&&&&特点:和魂洋才(或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又要维护日本传统思想;1分) (3)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1分)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2012年盐城摸底•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参考答案:(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4分)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分)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分)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2分) 2.(2012届南京二模•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l)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3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3分)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0分)& (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1分) 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分)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2分) (4)含义:思想启蒙。(1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任答1点,共1分)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1)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分析材料二三信息中的现象找出变法中的“失误”。 (3)从材料四中&“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提取信息分析回答。 (4)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思想旗帜才刚刚开始,即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失败原因”。&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 1.(2012届南京二模•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0分) (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1分) (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2分)[来源:www.shulihua.net] (3)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3分) (4)相同: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1分)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2分,只答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柏拉图。 (1)据材料中“德”等知识回答“主张”,回忆儒家思想的影响回答“意义”。 (2)从材料二中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认识角度分析回答。 (3)比较两则材料中对贵族政体的认识等知识回答。 (4)比较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的作用。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 亚里士多德 1.(2012年苏北四市摸底•2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来源:www.shulihua.net] 资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论语》 材料二&&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资料来源:史教学园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第一问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德治”,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第二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之死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第三问结合二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即可。 参考答案: (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任3点3分)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1分) (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3分)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2分) (3)法治与德治并举。(1分) 2.(2012年无锡第一学期期末•25)(10分)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的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作是思想的权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并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理念论;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可以用岳麓版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子目标题: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对于科学的贡献可以从逻辑学的三段论;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 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分) (2)理念论。(2分) 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2分) (3)态度: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2分) 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曾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任答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3.(2012届苏州调研•25)(10分)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都希望提出一套救世良方,何为良政?如何实现良政?这是他们孜孜以求其答案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做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注: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应具备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分别追求怎样的理想国家?其实现手段有何不 同?(5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有什么发展?(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与两位西方先哲的治国理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信息“为政以德”可归纳出孔子的观点;从材料二中“除非哲学家做了我们的国王”“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等信息,可归纳出柏拉图的观点。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材料二中“如果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国家就会昌盛”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一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材料二中“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注: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归纳出。第(3)问首先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出两人的观点,然后比较找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进步之处。第(4)问需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三人所处时代,找出他们治国理念的不同。 答案(10分) (1)孔子:道德(仁)&&&柏拉图:哲学学识(治国知识)。(2分) (2)孔子: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1分)&&&&柏拉图:正义、法治。(1分) &&&&&手段: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分) &&&&&&&&&&&柏拉图: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2分) (3)发展: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必须是良好的法律。(1分)[来源:www.shulihua.net] (4)孔子主张人治,两位西方先哲主张法治。(2分)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1.(2012年盐城摸底•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作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他在审判国王的特别法庭上,竭力向摇摆不定的法官们阐明处死国王的理由……最后不顾法官们的暧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英国长&老派(清教徒中的一派)代表人物巴克斯特说:“(克伦威尔)本质上是诚实的,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经历是虔诚的,有良知的,但在取得荣誉和功名后他堕落了。他的宗教热情完全为野心所取代,而且随着成功逐渐发展。当他的成就击败几乎所有对手时,他为那面临着他的最大诱惑所征服,正如他征服别人一样”。 &&&&&&&&&&&&&&&&&&&&&&&&&――王龙《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悲剧有何异同?》 材料三&&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材料二中克伦威尔“在取得荣誉和功名后他堕落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3分)[来源:www.shulihua.net] (3)材料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依此观点指出材料一、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否矛盾?并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4分) 解析:克伦威尔主张对国王处以死刑。从而推翻了君主制。堕落的表现是要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结合课本知识论证堕落的表现。材料三主张从多方面评价人物的观点。 参考答案:(1)主张: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分)影响: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堕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分) 论证:就任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2分,任两点给2分) (3)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定论。(1分)不矛盾。(1分)& 因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个人情感、文化素养、时代背景等。(2分) 华盛顿 拿破仑 1.(2012年南京盐城一模•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企图推迟这个进程是白费气力的徒然挣扎。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的主要史实。(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4分) (3)材料三认为“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10分) (1)镇压保王党叛乱;击败反法同盟;颁布《拿破仑法典》;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法国的制度)。(4分,答到与题目相关的另外史实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2)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违背了他倡导的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因而遭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4分) (3)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十分复杂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历史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史学研究方法和水平不断提高。((2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 (1)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是指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果实。联系拿破仑活动回答。 (2)“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是指背叛了自己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联系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掠夺性等知识分析。 (3)从拿破仑本身的争议性、新材料的发掘、新史学研究发现等角度分析回答。 2.(2012届苏锡常镇一调•24B)(10分)拿破仑说:“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制定这部法典好比建筑一座金字塔,其中一些巨石几乎全是波拿巴亲手砌上去的。他扩大了法国公民权的范围……重新建立了父权,虽然和革命前旧制度下的父权对比在某些细节上略见温和,但其严厉程度并未稍减。 &&&――(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法国人的家族自尊心总是与对捍卫民族的英雄的敬仰之忱紧密结合。依据材料一回答拿破仑利用人们的心理在法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政体?(2分)并指出拿破仑制定《民法典》的目的。(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所起的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二、三,从《民法典》实施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察拿破仑和《民法典》。第(1)问,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其建立了君主制。制定《民法典》的目的,从拿破仑阶级立场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可知。第(2)问,作用从其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角度来回答。并伴随拿破仑对外战争而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第(3)问,民族主义应分为法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对战争的影响。外国民族主义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利益会导致对拿破仑战争不同的态度和影响。 参考答案:(10分) (1)政体:建立帝制。(2分)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2分) (2)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2分) (3)《民法典》宣传自由平等,促使法国人民为国家而战,支持拿破仑的战争;(2分)促进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反抗拿破仑侵略战争。(2分)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1.(2012年南京学情调研&#11年6月27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建树与人格魅力是其交流的主题之一。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突出特征。(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了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所学来回答;第4问稍难,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突出特征可从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解放紧密结合等角度答题。 参考答案:(10分) (1)关键:改革政治。(1分)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1分) (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严重。(任答两点共2分) 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2分) (3)理论: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 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任答两点,共2分) (4)特征: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解放紧密结合(或救国救民、国家利益至上)。(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甘地 凯末尔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 詹天佑 李四光 牛顿 爱因斯坦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2届苏锡常镇一调•24D)(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提出的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学说表示支持,孟席斯也在研讨会上拿出了新证据。一是3个月前刚刚发现的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这份世界航海总图的绘制远在欧洲人到达新大陆之前,其描述范围从北到南,由厄瓜多尔到南极半岛的范围,需要庞大舰队才能胜任,当时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国。另一个重要证据来自DNA。许多当时郑和所经之处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并有一些中国人的聚居地。因此,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孟席斯提出这样的断言。 材料二:科学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则称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其次,哥伦布能够发现新大陆,是和他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的可能性。此外,《郑和航海图》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前进。郑和七次远航,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的,故此不可能到达美洲。[来源:www.shulihua.net] 请回答: (1)宋正海和孟席斯的基本观点各是什么?(2分) (2)从上述材料看,不管宋正海还是孟席斯,他们是分别依据什么进行推断的?(4分) (3)二里头、三星堆或者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都是从什么开始进入考古询证的?(2分) (4)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这个推断,从目前的证据看,还需要有哪些探索阶段或者探索方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第(1)问,从材料二的信息“宋正海则称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可知宋正海的基本观点。从材料一的信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可知孟席斯的基本观点。第(2)问,从材料二信息“动因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传统的大地观”可知宋正海依据的是根据时代背景进行逻辑推理。从材料二信息“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可知其是从实物和血缘的角度来论证的。第(3)问,根据所学史学常识来回答。第(4)问,研究的普遍方法有实物、史料、访谈等。从这些方法中继续寻找证据。 参考答案:(10分) (1)宋正海认为: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也就是说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 &&&&&孟席斯认为: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不是欧洲人。&&(2分) (2)宋正海主要根据逻辑推断、背景分析(2分);孟席斯主要依据一张世界地图和DNA检测。&&(2分)[来源:] (3)是传说或者假设开始的。(2分) (4)从文献史料求证;需要多学科地、大量地发现和考证实物史料;结合相关环境进行逻辑确认;要逐渐达成共识等(任答两点得2分)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2012届苏锡常镇一调•24C)(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的故宫跟西方的宫殿相反,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是与城市分隔开来的。但中国的宫殿把各个单体建筑注入了一种融汇的趣味,使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太和殿作为建筑本身也不高大。西方宫殿的体量远比它要大的多,可为什么会感到太和殿如此雄伟、壮观呢?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在于事先空间序列的渲染和感受。 &&&&――据《中国古建筑之美》和《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编写 材料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据联合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已陆续进行了600多项大大小小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从2002年开始的故宫大修,预计到2020年完工。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试图限流8万人,事实上故宫接待41.04万人,10月2日当天的客流就达到12.78万人。 &&&&――据《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北京故宫体现出怎样的建筑设计思想?(2分) (2)据材料二,概述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符合了哪几项标准?(4分) (3)故宫作为皇家宫殿,展示出历史的重要阶段。它展示的阶段特征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注重哪些原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故宫建筑。第(1)问,从关键信息“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来归纳其设计理念。第(2)问,根据所学,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是明清统一朝代的都城和政治文化中心,影响深远。根据这些知识相对应选出标准即可。第(3)问,回顾所学,明清故宫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从政治角度来看,其是专制集权的历史时期。第(4)问,这一问主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信息来归纳,材料一可知应注意保护周边环境,和环境相协调。材料三,可知从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协调的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10分) (1)和周围环境的融汇与衬托(与周围环境之间形成整体性)&&(2分) (2)它代表一种独特性和创造性;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一种建筑或景观的范例。(任答两点,得4分) (3)明清时期皇权专制空前加强的特征。&&(2分) (4)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经济利益(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得益彰。(任答两点,得2分)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制宣传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