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爱尔莎读后感英文版txt下载

分 值:100分
(评论将再审核后才能显示出来)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站长推荐您使用下载本站软件。
* 请升级到最新版的以便正常解压缩下载的软件!
* 本站下载的软件,部分经过压缩加密处理,解压密码为:
* 为方便大家交流,我们开通了QQ群:① ②6656287,请勿重复添加。
* 本站所提供的所有软件均为作者提交或网上搜集,若侵犯您的版权利益,通知我们!
热门关键词
是一个免费软件下载站,提供绿色软件,免费软件,手机软件,游戏下载,我们的目标是:让电脑软件改变学习和生活.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公考,家教,作文,写作,阅读,诗歌,散文,答案,中考,高考,语文,英语,培训,教师
&>&&>&15《小狮子爱尔莎》人教版_免费下载
15《小狮子爱尔莎》人教版_免费下载
15《小狮子爱尔莎》|人教版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到图书室借阅乔伊·亚当逊的著作《野生的爱尔莎》或《狮子和我》,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
2、教师准备投影片和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引入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提问:知道今天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课文吗?学生齐读课题。大家看过狮子没有?有人说狮子是森林之王,这说明狮子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很凶猛)。可是在奥地利作家亚当逊所写《小狮子爱尔莎》一文中,狮子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请读过亚当逊写过的著作或是提前预习课文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很多同学也读得很好。谁能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上节课提到的叙述顺序。
二、指导阅读。
1、学习课文第1—5 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多大的爱尔莎?在小组上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说一说。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喜欢不同的地方,可让他们先朗读,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有的学生会喜欢刚出生的爱尔莎,因为“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转”,就像可爱的小宝宝;
有的学生会喜欢夏天的爱尔莎,因为它是那样的调皮;
也有同学会喜欢换牙时温顺可爱的爱尔莎或者是作错事时“知错就改”的爱尔莎。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爱尔莎,作者喜欢吗?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样的地方有几处,比如“我从岩石缝里把它抱出来,抚摸它,喂它奶粉和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身上看书或者画画……”,“我抚摸着它的头,安慰它,告诉它下次可别这样了”等等,学生找出来,再引导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教师:在长期相伴的日子里,“我”和爱尔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说说自己最大的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先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1)当爱尔莎饿着肚子归来的时候,我“又高兴又难过”,就像迎接自己“嫁出去”的女儿;在暴风雨的夜晚,自己对爱尔莎的牵挂。教师: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呢?请两名同学读,互相评价,全班再读。
(2)当爱尔莎生病发烧回来的时候,我心疼不已,给予细心的照料。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3)可能谈到最多的是当爱尔
莎最后一次和“我”分别的时候,“我们”之间那种“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教师: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表现这样的感情?(请学生发言)其实整个自然段都充盈着依依不舍的感情,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展示投影,请一位同学读9自然段,其他同学看投影。然后全班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祝爱尔莎平安吧!
(4)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是指怎样?(费尽心思,或者依依不舍等。)
三、课堂练习
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对照课文,想想自己曾经喜欢并仔细观察过的动物,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灵活安排,选做。)
一、组织班级辩论
1、同学们,换成你,你赞成让长期相伴的爱尔莎离开自己吗?
有些学生可能会和作者一样,虽然不舍,但也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也可能有学生想多和爱尔莎在一起。
2、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以文中相关词句或是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为自己的依据。
可以想到,有许多同学和作者一样,“打算”将爱尔莎放归大自然。这时教师可帮助“弱势”,开展辩论。学生可能的“理由”:
“赞成”的理由:
(1)和作者的想法一样。爱尔莎来自大自然,“应该送它回到大自然去,替它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它自己去生活”;
(2)作者虽然“舍不得”,但是“它总是要回到兽类中去的”,所以我才决心离开它,而且作者对它进行了细心的训练;
(3)这还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我们不能将爱尔莎带到家里。
“反对”的理由:
(1)爱尔莎“带着人的气味”,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能力很差,所以,我们可以想像爱尔莎离开作者会遇到很多困难;
(2)当爱尔莎和我分别的时候,是多么的难舍难分!为什么要使“大家”都痛苦呢?
二、拓展交流
同学们有过自己喜欢的动物吗?仔细观察过它们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时候,重点放到对动物生长过程的介绍,如果学生说得不具体,可以进行采访,如: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后来呢?长大的情况怎么样?你最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四题,摘抄“我”对小狮子爱尔莎无限关爱的语句。
2、将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在作业 本上介绍一下。(*选做)
板书设计 :
小狮子爱尔莎
出生两三天——→五个月后——→开始换牙——→快两岁——→生活了三年分别
可爱 调皮 温顺 感情更深 难分难舍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英语口语PDF下载|小学通用TXT下载|初中通用PDF/TXT下载|职业技术培训教材PDF免费下载|教材PDF图书下载|神马书库网
免费PDF图书
出版时间:2012-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李煜,侯先勤 等编著&&页数:225&&
出版时间:2010-6&&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作者:燕居怀,张明海 主编&&页数:192&&
出版时间:2010-7&&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作者:谢荣&&页数:238&&
&|&&|&&|&&|&&|&
神马书库网
教材类PDF图书下载。
神马书库网 @ 2015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第10辑(套装共10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9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bkbk909134 ?条形码:bkbk9091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 ...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第10辑(套装共10册)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第10辑(套装共10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9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bkbk909134 ?条形码:bkbk9091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宝库名家名译插图本 ?套装数量:10
《茶花女》:《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以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取材于小仲马的一段亲身经历,是小仲马对自己情感经历的忏悔书。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长得很漂亮的农村姑娘,只身来到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家境殷实的青年阿尔芒对她疯狂的爱激发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这段如火如荼的恋情终因阿尔芒之父的反对而结束。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是玛格丽特故意背叛他,于是寻机羞辱她,最终使其在贫病交加中含恨逝去。《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丝美拉达、卡希魔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界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小说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原则,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母亲》:《母亲》是著名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动的发展和群众的觉醒过程。小说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讲的是年轻工人巴维尔率领马克思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重点描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歌颂了以伟大母亲尼洛夫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红与黑》:《红与黑》是斯当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个木匠的儿子,聪明好学,而且具有反抗精神,因与市长夫人关系暧昧和党派争斗来到巴黎,受到侯爵的赏识。正当于连梦想在仕途飞黄腾达时,市长夫人的一封揭发信粉碎了他的理想,最终走上了断头台。小说通过一个充满欲望与激情的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莎士比亚悲剧集》:《莎士比亚悲剧集》辑录了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中的两篇:《李尔王》和《麦克佩斯》。《李尔王》写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科迪丽娅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克佩斯》写苏格兰大将麦克佩斯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佩斯兵败而死。《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都德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作品,文章通过主人公小弗朗兹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感受,描写了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制学校改教德语的行径。还通过阿梅尔老师的言行以及来听课的村民们的举动,表达了当时人民对祖国的留恋和热爱之情。著名学者、翻译家柳鸣九评价说:“他(都德)那平和自然的风格很叫人喜爱,他那种富有感情与情趣而又蕴藉柔和、不事张扬的调调特别叫人神往……这不啻是一块使人精神得到些许宁静的绿洲。《贵族之家》:《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是一个出身于古老贵族世家的俄罗斯青年,因年轻阅历少而草率结婚,婚后侨居国外。妻子瓦尔瓦拉的不忠,使他对爱情深感绝望并想回国干一番事业。回国后,他爱上了善良纯真的丽莎。正当爱情神奇的力量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希望之火的时候,他那被讹传为死去的妻子却回来了,于是一切化为泡影……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地显示了贵族庄园的衰败和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亡,通过对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为俄罗斯贵族阶级的没落唱出一曲挽歌。《好兵帅克》:《好兵帅克》是捷克最具有讽刺才能的作家哈谢克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普通士兵帅克在世界大战期间从应征入伍到开拔到前线的经历,以笑骂的笔锋对色厉内荏的奥匈帝国内部的强横暴虐、昏聩无能加以了无情的暴露与控诉。欧洲评论家曾将哈谢克与16世纪的拉伯雷和塞万提斯相提并论。这部奇书是捷克有史以来的杰作之一,已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国。《悲惨世界》(上下):《悲惨世界》(上下)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气势恢弘的鸿篇巨制,历时三十年完成,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通过记述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揭示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痛苦处境,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至1832年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茶花女》作者简介:小仲马(年),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巴黎,是大仲马与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的私生子。1847年6月,小仲马以自己与巴黎的交际花玛丽?杜普莱西之间的经历为题材,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小仲马也一举成名。1875年,法兰西学院接纳小仲马为院士。除《茶花女》外,小仲马一生还创作了10余部小说和20多部剧本,其中比较成功的小说有《珍珠夫人》《克勒蒙梭事件》,剧本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等。《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年),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才思过人,12岁开始写诗。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因此他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45年成为贵族院议员,1851年由于抵制拿破仑政变失败,他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1870年返回法国,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雨果一生精力旺盛,代表作有诗集《颂歌和杂诗》,剧本《欧那尼》,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母亲》作者简介:高尔基(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4岁丧父,11岁起开始在社会上奔波,先后当过学徒,装卸工人等。1884年流落到喀山。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开始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被认为“革命的宣言书”的诗《海燕之歌》。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十月革命之后,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回忆录及《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1936年,病逝于莫斯科。《红与黑》作者简介:斯当达(年),19世纪法国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和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法国南部格勒诺布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丧母。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42年病逝巴黎。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红与黑》,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其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主人公深层意识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因此被后世称为“说之父”。《莎士比亚悲剧集》作者简介:莎士比亚(年),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对戏剧表演感兴趣,约1586年,家道中落后,莎士比亚前往伦敦谋生,起先在剧院打工,后来逐渐成为演员和剧作家。从1590年到1612年,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37部戏剧,其中,喜剧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遐迩闻名,悲剧则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等冠绝古今。同时,莎士比亚也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其《十四行诗》于1609年出版,并博得了几乎与《哈姆雷特》同等的关注与评论。《最后一课》作者简介:都德(年),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学里任监学。17岁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86年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信札》成名,之后又发表了自传性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短篇。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个剧本和4个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小弗罗蒙与大里斯勤》。他的创作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独有意味的东西,风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的动人的魅力。《贵族之家》作者简介:屠格涅夫(年),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34年起发表处女作诗剧《斯捷诺》到临终前发表《诗》止,在半个世纪里,屠格涅夫以、剧本、小说、特写、书信等文学体裁写下了数十卷著作,描绘了俄罗斯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构成了19世纪40至70年代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的一部独特的文学艺术编年史,为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罗亭》、《前夜》、《父与子》等。《好兵帅克》作者简介:哈谢克(年),捷克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穷教师家庭,童年十分凄苦。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哈谢克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当局编入捷克兵团到俄国作战。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时,他加入了苏联红军,不久又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哈谢克返回布拉格,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有短篇小说、小品文及政1000多篇,他的短篇小说《女仆安娜的纪念日》《猪崽克萨威尔外传》、《得救》等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悲惨遭遇,发出反对压迫的呼声。哈谢克在文学最大的成就,是他在生命最后两年里完成的长篇小说《好兵帅克》。《悲惨世界(上下)》作者简介:雨果(年),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才思过人,12岁开始写诗。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因此他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45年成为贵族院议员,1851年由于抵制拿破仑政变失败,他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1870年返回法国,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雨果一生精力旺盛,代表作有诗集《颂歌和杂诗》,剧本《欧那尼》,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最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世界文学之一。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勇于追求爱情和幸福。
茶花女将是我们这个世纪之女,正如玛侬是18世纪之女一样。
――[法]亨利?巴塔耶小仲马先生给我们再现的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隅,而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狂欢节。只有《茶花女》永存。 ――[法]左拉
《茶花女》目录:第一章/1第二章/4第三章/9第四章/14第五章/20第六章/26第七章/32第八章/41第九章/47第十章/53第十一章/61第十二章/66第十三章/68第十四章/73第十五章/78第十六章/81第十七章/85第十八章/89第十九章/95第二十章/100第二十一章/104第二十二章/109第二十三章/111第二十四章/114第二十五章/123第二十六章/130第二十七章/142《巴黎圣母院》目录:第一卷一大堂1二彼埃尔?格兰古瓦5三红衣主教大人6四雅克?科坡诺勒老板7五卡希魔多8第二卷一从卡里布迪斯旋涡到希拉礁9二“以吻还击”9三夜晚街头逐艳的麻烦15四摔罐成亲17五新婚之夜19第三卷一圣母院22二巴黎鸟瞰25第四卷一善人40二克洛德?弗罗洛42三怪兽群有怪牧人44四狗和主人50五克洛德?弗罗洛续篇51第五卷一公正看看古代法官52二老鼠洞57三玉米饼的故事58四一滴泪报一滴水65第六卷一山羊泄密的危险69二狂教士76三临河窗户的用场79第七卷一银币变成枯叶84二银币变成枯叶续篇90三银币变成枯叶终篇93四抛却一切希望94五三颗不同的心103第八卷一热昏112二驼背独眼又跛脚114三失聪116四陶土瓶和水晶瓶119五红门钥匙125六红门钥匙续篇126第九卷一快乐万岁129二坏事的朋友132三法王路易的祈祷室141四夏多佩驰援143第十卷一小鞋144二白衣美人154三浮比斯成亲159四卡希魔多成亲159《母亲》目录:第一部一/1二/3三/4四/6五/8六/11七/13八/16九/18十/19十一/22十二/24十三/28十四/29十五/31十六/35十七/37十八/38十九/40二十/42二十一/45二十二/47二十三/49二十四/54二十五/59二十六/65二十七/68二十八/72二十九/76第二部一/80二/85三/88四/91五/93六/97七/101八/103九/104十/108十一/111十二/113十三/116十四/118十五/121十六/124十七/128十八/131十九/133二十/136二十一/138二十二/140二十三/142二十四/145二十五/147二十六/150二十七/153二十八/155二十九/159《红与黑》目录::上卷:第一章小城第二章市长第三章穷人的财产第四章父与子第五章谈判第六章烦闷第七章亲和力第八章小事件第九章乡下的一个夜晚第十章心比天高,禄如纸簿第十一章一个晚上第十二章旅行第十三章网眼长袜第十四章英国剪刀第十五章鸡啼第十六章第二天第十七章市长第一助理第十八章国王在维里埃尔第十九章思想使人痛苦第二十章匿名信第二十一章和主人的对话第二十二章一八三0年的作风第二十三章一位官员的忧愁第二十四章省会第二十五章神学院第二十六章人世间,或富人所缺少者第二十七章人生的初步经验第二十八章迎圣体第二十九章第一次提升第三十章野心勃勃的人下卷:第一章乡村的快乐第二章初入上流社会第三章最初的几步第四章拉莫尔府第五章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第六章说话的腔调第七章痛风病发作第八章哪一种勋章使人与众不同?第九章舞会第十章玛格丽特王后第十一章年轻姑娘的威力第十二章他会是一个丹东吗?第十三章阴谋第十四章年轻姑娘的思想第十五章这是阴谋吗?第十六章深夜一点钟第十七章古剑第十八章残酷的时刻第十九章滑稽歌剧第二十章日本花瓶第二十一章秘密记录第二十二章讨论第二十三章教士,树林,自由第二十四章斯特拉斯堡第二十五章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职责第二十六章道德的爱情第二十七章教会里的最好职位第二十八章曼侬.莱斯戈第二十九章烦闷第三十章喜歌剧院包厢第三十一章使她害怕第三十二章老虎第三十三章软弱的苦痛第三十四章有才智的人《莎士比亚悲剧集》目录: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李尔王宫中大厅/4第二场葛罗斯特伯爵城堡中的厅室/11第三场奥本尼公爵府中一室/15第四场同前;厅堂/16第五场同前;外庭/25第二幕第一场葛罗斯特伯爵城堡内庭/27第二场葛罗斯特城堡之前/30第三场荒野的一部/34第四场葛罗斯特城堡前/35第三幕第一场荒野/43第二场荒野的另一部分/44第三场葛罗斯特城堡中的一室/47第四场荒野茅屋之前/48第五场葛罗斯特城堡中一室/52第六场邻接城堡的农舍一室/53第七场葛罗斯特城堡中一室/56第四幕第一场荒野/60第二场奥本尼公爵宫前/62第三场多佛附近法军营地/65第四场同前;帐幕/66第五场葛罗斯特城堡中一室/67第六场多佛附近的乡间/68第七场法军营帐/76第五幕第一场多佛附近英军营地/80第二场两军营地之间的原野/82第三场多佛附近英军营地/82麦克佩斯第一幕第一场荒野/96第二场福雷斯附近的营地/96第三场荒野/98第四场福雷斯;王宫中的一室/102第五场因弗内斯;麦克佩斯的城堡/103第六场同前;城堡之前/105第七场同前;堡中一室/106第二幕第一场因弗内斯;堡中庭院/109第二场同前/110第三场同前/114第四场同前;堡外/118第三幕第一场福雷斯;王宫中一室/120第二场同前;王宫中另一室/123第三场同前;苑囿,有一路通王宫/125第四场同前;王宫中的大厅/126第五场荒野/131第六场福雷斯;王宫中一室/132第四幕第一场山洞;中置沸锅/134第二场法夫;麦克达夫城堡/139第三场英国;王宫前/141第五幕第一场邓西嫩;城堡中一室/148第二场邓西嫩附近乡野/150第三场邓西嫩;城堡中一室/151第四场勃南森林附近的乡野/153第五场邓西嫩;城堡内/154第六场同前;城堡前平原/156第七场同前;平原上的另一部分/156《最后一课》目录:星期一故事集最后一课2柏林之围6一局台球12小间谍15布吉瓦尔的座钟21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27拉雪兹神甫公墓战役30小馅饼33圣诞故事37教皇死了41红山鹑的感愤44磨坊信札初入磨坊50波凯尔的驿车52高尔尼师傅的秘密56塞甘先生的山羊61繁星66阿莱城的姑娘71教皇的骡子74桑吉奈尔的灯塔82“塞米扬特”号沉船始末87海关职员92居居尼昂的神甫95老夫老妻100散文诗107毕克休的皮包112金脑人的传说117诗人米斯特拉尔120三遍小弥撒126在米里亚纳133蝗虫142《贵族之家》目录:一1二3三6四7五11六13七15八19九24十27十一28十二32十三34十四35十五36十六40十七43十八46十九48二十50二十一51二十二54二十三56二十四57二十五60二十六62二十七67二十八69二十九71三十75三十一77三十二79三十三82三十四84三十五86三十六90三十七93三十八96三十九99四十105四十一110四十二111四十三117四十四121四十五123尾声127《好兵帅克》目录:卷首语1第一卷在后方第一章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2第二章好兵帅克在警察署6第三章帅克在法医们面前9第四章帅克从疯人院里被赶了出来11第五章帅克在萨尔莫瓦大街的警察署里12第六章帅克冲出怪圈,又回了家14第七章帅克入伍17第八章帅克成了一名假病号19第九章帅克在拘留所里22第十章帅克当了随军神甫的勤务兵29第十一章帅克陪随军神甫去做战地弥撒38第十二章一场有关宗教的闲扯40第十三章帅克要去举行临终涂油礼式43第十四章帅克当了卢卡什上尉的勤务兵45第十五章大祸临头56第二卷在前线第一章帅克在列车上惹的乱子61第二章帅克的布杰约维采的远征67第三章帅克在基拉利希达遭横祸80第四章新的磨难96第五章从利塔河畔的摩斯特到索卡尔104第三卷光荣的败北第一章穿过匈牙利121第二章在布达佩斯128第三章从豪特万到加里西亚边境135第四章齐步走!142第四卷光荣败北续编第一章帅克在俄国俘虏押送队里148第二章临刑前的祈祷154第三章帅克重返先遣连159《悲惨的世界(上下)》目录:第一部芳汀第一卷沉沦一一天行程的傍晚/1二向明智提议谨慎小心/6三盲目服从的英勇气概/7四宁静/10五冉阿让/11六绝望的内涵/13七人醒来/15八他干的事/16九主教工作/19十小杰尔卫/21第二卷一八一七年一两伙四人帮/27二四对四/29三托洛米埃乘兴唱起西班牙歌/31四一场欢乐的欢乐结局/32第三卷寄放,有时便是断送一一个母亲遇见另一个母亲/35二两副贼面孔的素描/40第四卷下坡路一黑玻璃制造业一大进步/41二马德兰/42三在拉斐特银行的存款/45四马德兰先生服丧/45五天边隐约的闪电/46六割风老爹/48七割风在巴黎当园丁/50八维克图尼安太太为道德花了三十五法郎/50九维克图尼安太太得逞了/51十得逞的后果/52十一基督解救我们/55十二巴马塔林先生的无聊/56十三警察局处理问题/57第五卷沙威一开始休息/61二“冉”如何变成“尚”/62第六卷尚马秋案件一脑海中的风暴/65二尚马秋越发惊奇/69第七卷祸及一马德兰先生在什么镜中照发/71二芳汀幸福了/72三沙威得意/73四重新行使权利/73五合适的坟墓/76第二部珂赛特第一卷奥里翁战舰一24601号变成9430号/78二只有事先准备好才会一锤断脚镣/79第二卷履行对死者的诺言一蒙菲的用水问题/81二孤苦伶仃的小姑娘/82三珂赛特同陌生人并排走在黑夜中/83四接待一个可能富有的穷人的麻烦/84五德纳第耍手段/86六9430号再现,珂赛特中彩/88第三卷戈尔博老屋一两种不幸连成幸福/89二二房东的发现/90三一枚五法郎银币的落地声/91第四卷夜猎狗群寂无声一曲线战略/93二看看一七二七年巴黎市区图/93三有煤气路灯便不可能/95四谜的开端/97五谜上加谜/98六佩带铃铛的人/99七沙威如何扑空/102第五卷墓地来者不拒一如何进入修院/108二割风为难/109三冉阿让俨然读过欧斯丹?卡斯提约/110四酒鬼不足以长生不死/115五在棺木里/119六“别遗失工卡”这句成语的出典/120七答问成功/126八隐修/127第三部马吕斯第一卷大绅士一九十岁和三十二颗牙/130二两个不成双/131第二卷外祖和外孙一古老客厅/132二当年一个红鬼/132三匪徒的下场/134四去做弥撒能变成革命派/137五遇见教堂财产管理员的后果/138六大理石碰花岗岩/138第三卷苦难的妙处一马吕斯穷困潦倒/141二马吕斯长大成人/142三穷是苦的睦邻/144第四卷双星会一绰号:姓氏形成方式/145二有了光/146三春天的效力/148四大病初发/149五布贡妈连遭雷击/151六被俘/151七猜测U字谜/152八失踪/154第五卷坏穷人一马吕斯寻觅一个戴帽子姑娘,却遇到一个戴鸭帽的男子/157二发现/158三四面人/159四贫穷一朵玫瑰花/160五天赐的窥视孔/164六人兽窟/165七战略战术/166八光明照进陋室/167九容德雷特几乎挤出眼泪/168十包车每小时两法郎/169十一穷苦为痛苦效劳/170十二白先生那五法郎的用场/172十三警察给律师两个“拳头”/173十四陷阱/174十五还应先捉受害人/179第四部普吕梅街牧歌和圣德尼待史诗第一卷爱波妮一马伯夫老头儿见了鬼/181二马吕斯见了鬼/184第二卷普吕梅街的宅院一幽室/185二换了铁栅门/187三玫瑰发现自己是武器/188四开战/189五你愁我更愁/191第三卷结局不像开端一珂赛特的恐惧/191二石头下面一颗心/193三珂赛特看信之后/194四老人往往走得好/195第四卷销魂与忧伤一充满阳光/197二马吕斯回到现实,住址给了珂赛特/198三年老心和年轻心开诚相见/200第五卷他们去哪里一冉阿让/204二马吕斯/205第六卷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一一次葬礼:再生之机/207二沸腾的场面历历在目/210三新战士/211四在劈柴街入列的那个汉子/212第七卷马吕斯走进黑暗一从普吕梅街到圣德尼区/215二边缘/216第八卷绝望的壮举一旗――第一幕/218二旗――第二幕/219三当初伽弗洛什还不如接受安灼拉的卡宾枪/220四火药桶/221五生也苦死也苦/223六计程能手伽弗洛什/225第九卷武人街一吸墨纸,泄密纸/227二流浪儿敌视路灯/229三在珂赛特和都圣睡梦之时/232第五部冉阿让第一卷四堵墙中的战争一明与晦/233二减五加一/234三马吕斯怔忡,沙威干脆/236四形势严重/238五炮手引起重视了/239六运用偷猎者的古老技巧和这种百发百中的枪法影响了一七九六年的判决/240七掠过的希望之光/242八伽弗洛什出击/242九冉阿让报复/245十英雄们/249十一俘虏/254第二卷出污泥而不染一阴沟及其惊人处/257二说明/260三跟踪/261四他也背负十字架/264五地陷/265六有时以为到岸却搁浅/266七撕下的一块衣襟/268八行家看马吕斯似已殒命/272九不要命的孩子回来了/275十于绝对中动摇/276十一外祖父/277第三卷沙威出了轨第四卷祖孙俩一马吕斯走出内战,准备家战/283二吉诺曼小姐终于不再小视割风先生腋下夹来的东西/284三现金存放在森林远胜交给公证人/286四两个无法寻到的人/287第五卷不眠之夜一一八三三年二月十六日/288二形影不离/289第六卷最后一口苦酒一七重天和天外天/291二披露中的模糊处/296第七卷人生苦短暮晚时一楼下房间/297二又退几步/300三吸力和止息/302第八卷最终的黑暗,最终的曙光一墨水却还人清白/303二黑夜后面有光明/310三荒草掩蔽雨冲洗/315……
《茶花女》》序言序书应需而至,是我的一大快事。这次应约翻译《茶花女》,法国友人斯坦麦茨教授得知,就赠给我一种好版本。所谓好版本,就是由名家安德烈?莫洛亚作序,正文后又有注释,还附录了有关作者和人物原型的资料。无独有偶,译完小说要写“译者序”时,我又在书橱里发现一本应需之书,波罗?德尔贝什著的《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沈大力与董纯合译)。这一发现改变了我写序的方向。最初想写的序题为《多余的茶花女》,是因为看了一篇批评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的文章。不料文章刚看过,就有出版社约译《茶花女》,全然不顾已有多种译本的存在。对我而言,约稿却之不当,受之又有“多余”之嫌,因此就要趁写序之机,找几条辩白的理由。现在想来未免多余了,还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让市场去淘汰多余的吧。多种译本并存不算最坏的局面,可以比较优劣,不断提高译文质量,至少还可以满足读者的不同口味。设使某家出版社买了一部外国名著的版权,推出的却是一种拙劣的版本,那情况就更尴尬了: 谁想重译都不成,最终倒霉的是读者和作者。小仲马就不会碰到这种尴尬事了,他的作品已列入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谁翻译都不受限制。如果小仲马在天或地下之灵有知,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争相被翻译,一定会窃笑和得意非凡: 广泛流传是一些作家成功的不可替代的标志。我说小仲马窃笑和得意,因为他在本国还从未受此礼遇,赢得一致的赞赏。说来也怪,在世界上,《茶花女》是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而在法国还称不上经典杰作,也就是说进不了学校的课堂。在课堂之外,《茶花女》在舞台上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还由威尔第作曲改编成歌剧,可以入选世界歌剧十佳; 至于搬上银幕的版本就更多了,世界著名影星嘉宝等都演绎过茶花女。可见,从名气上讲,《茶花女》不亚于任何经典名著。就是在法国文学界,也无人不承认,《茶花女》是一举成功的幸运之作。1848年,小说《茶花女》一发表,就成为热点的畅销书。改编成戏剧4年后得以公演,又一炮打响。小仲马春风得意,成为文坛的宠儿。此后小仲马又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和戏剧,有些还轰动一时,总之,到了1870年大仲马去世的时候,小仲马的荣耀已经完全遮蔽了父亲的名声。他拥有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在许多人眼里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1875年,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可谓功德圆满,成为40位“不朽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称颂者自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乔治?桑、托尔斯泰、莫泊桑等名家,但时至今日,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最新的批评之作,就是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写于1951年,作者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披露《茶花女》神话的底细。书中第5页这样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她将在祭坛上为资产者的体面而献身。”小仲马为自己虚构的“纯真爱情”辩白,对父亲说: “一举两得,即同时拯救爱情与伦理。既然也赎了罪,洗涤自身的污秽,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指责我选择了一个婊子当小说的女主人公。有朝一日,倘若我申请进法兰西文学院,他们也无法说我颂扬过淫荡。”这段话又让我想起我本不愿理睬的、一种对《茶花女》的最轻蔑的评价,即说这是一部“玫瑰露”小说。写一个名妓的故事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名妓又确有其人,名叫玛丽?杜普莱西,一个沦落风尘的绝色女子。且不说纨绔子弟、风流雅士趋之若鹜,大仲马也与之有染; 单讲小仲马,1844年20岁上,就得到比他大半岁的玛丽的青睐,很快成为她的“心上情人”。可是一年之后,两个人就因争吵而分手,小仲马给玛丽写了《绝交书》。小仲马想跻身文坛,试笔不成,早就打名妓玛丽的主意,开始搜集写作的素材。就在玛丽去世不久,他就把她献上祭坛,写成了小说《茶花女》,又改编成剧本,成功首演,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重大的戏剧盛事。然而,小仲马的创作命运已定,此后不管他又写出多少作品,也只是绿叶,陪衬他桂冠上的那朵大茶花。《茶花女》是他惟一的,始终是他成功的基点和顶点,也一直是对他评价或毁或誉的起点和终点。此后小仲马的全部文学创作活动,都旨在逃出《茶花女》这个魔圈,逃出这块骷髅地,另建他的文学王国; 他要走下原罪的十字架,坐上真正的文学宝座。于是,他开创了“命题戏剧”,主张“戏剧必须服务于社会的重大改革,服务于心灵的巨大希望”。他按照这种主张创作的一些剧本,连题目都已命定: 《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妇女之友》(1864)……于是,无论法国进入第二帝国时期,还是变成资产者显贵们的共和国,小仲马始终以伦理的权威自居,高举社会道德这杆大旗。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忏悔青春时期的“原罪”: “读者朋友,我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写了所有这些剧本,唯独第一种例外,那是我花一周时间炮制出来的,单凭着青年的胆大妄为和运气,主要是图钱,而不是有了神圣的灵感。”他所说的“例外”,当然是指《茶花女》,令人深思的是,围绕着给他带来最大名利的这部作品,他总是否定别人肯定的东西。想当初,小仲马写《茶花女》时,抛却功利的动机不说,他毕竟是写自身的一段感情经历,尤其这是同一个红极一时的名妓不可能长久的恋情,极具新闻看点,即使原本原样写出来,就可以成为畅销读物了,更何况是美化(艺术加工)了呢! 小仲马自然不会简单地叙述同妓女的,否则他就真的创作出一部“玫瑰露”小说了。他深感“同时拯救爱情和伦理”的必要,以免落个颂扬淫荡的恶名。因此,他一方面把这段放荡行为美化成“纯真爱情”,另一方面又准备为了伦理而牺牲掉爱情。应当指出,小仲马的高明处,就是通过忏悔的口吻来完成这种美化的。他采用忏悔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模仿普莱伏神甫的《玛侬?列斯戈》,也是受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的启发。但是,一般意义的忏悔,总是痛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小仲马痛悔的却是他在现实中莫须有的、仅仅在作品中才有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最大的区别,也是他成功的创新。在小仲马的笔下,一次放荡行为转化为“纯真爱情”,阿尔芒一片真心追求茶花女,却总误解玛格丽特的真情。故事自始至终,二人都在表述这种心迹。更令人叫绝的是,阿尔芒和茶花女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认同,把他们不为伦理所容的关系纳入伦理的规范,获得合法的名分,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只可惜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酿成悲剧。F.萨尔塞1884年谈到《茶花女》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年轻人根本不在乎规则,也不理睬他所不了解的传统习惯。他将这个热辣辣、活生生的故事搬上舞台,再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他却没有意识到引入生活细节的同时,就更新了戏剧的力量,进行了一场变革……这是舞台上所见到的最真实、最感人的作品之一。”正是这种“热辣辣、活生生的故事”,给了作品以感人的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但小仲马却认为这是要赎的“罪”,要洗涤的“污秽”。他认定《茶花女》的成功是他忏悔的成功。的确,伪装成纯真爱情的放荡,再加上忏悔的调解,就既能满足那些有产者的欲望,又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了。然而,小仲马混淆了,或者根本没有分辨清艺术的成功和社会的成功。他错误地以为社会的成功就是艺术的成功。《茶花女》之后40年的文学创作,小仲马在社会成功的路上步步攀登,不断地忏悔他的原罪《茶花女》。40年社会成功的掌声和喝彩一旦静下来,他的众多作品摆到《茶花女》的旁边一比,就显得多么苍白。白白忏悔了40年。小仲马仿佛要夺回那40年,就在1895年亡妻之后,他又娶了比他年少40岁的亨利埃特?雷尼埃。新婚半年之后,他便去世了。应小仲马临终的要求,家人没有把他葬到他家庭在故乡维莱科特雷的墓地,而是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离茶花女玛丽?杜普莱西的香冢仅有百米。这也许是小仲马的最后忏悔。
李玉民2003年6月于北京花园村《巴黎圣母院》序言:序巴黎圣母院名气这么大,一半功劳应当归于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雨果偏爱宏伟和壮丽,而巴黎圣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壮美的建筑,两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一开始酝酿写一部气势宏伟的历史小说,就决定以这座大教堂为中心,倾注他对圣母院深厚的爱慕之情。《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这两部杰作,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期开始构思的; 但是,《悲惨世界》的创作拖了三十余年,而《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虽遭逢七月革命,小有波折(研究材料和全部笔记散失了),雨果却一气呵成,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1831年,《巴黎圣母院》一出版,这座大教堂和这部小说就联结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有了这部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市中心岛上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不仅多了几分风采,还增添了一颗灵魂。笔者仅在法国就参观过几十座大教堂,各具各的风采,有的还要高大宏伟,还要美观华丽,但总是当做宗教建筑艺术来欣赏; 然而,唯独见到巴黎圣母院,哪怕只是从它的广场走过,哪怕远远望见它的姿影,笔者也会怦然心动,有种异样的感觉,脑海又浮现出圣母院楼顶平台的夜景: 身穿白衣裙的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希魔多则远远地望着这美好的一对; 还有一副目光追随着姑娘,那是从密修室小窗口射出来的,淫荡而凶狠,而密修室里正坐着幽灵似的主教代理弗罗洛; 教堂门前的广场上跑过一匹高头大马,那骑卫队长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赛姑娘的呼唤,向站在阳台上的一位小姐致敬。继而,广场上出现一片火把,丐帮男女老少为救小妹子爱丝美拉达,开始攻打圣母院; 可是,卡希魔多却挺身出来保卫吉卜赛姑娘,从教堂上投下梁木石块,还将熔化了的铅水倾泻下来; 在熊熊的火光中,石雕的恶兽魔怪似乎都活了,纷纷助战……雨果早在21岁就说过: “在瓦尔特?司各特的风景如画的散文体小说之后,仍有可能创作出另一类型的小说。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 既风景如画,又诗意盎然; 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 既逼真,又壮丽; 它把瓦尔特?司各特和荷马融为一体。”这种看似夸大其词的预言,恰好是他几年之后创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注脚。《巴黎圣母院》正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这部小说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一个个人物都是那么独特,具有15世纪巴黎风俗的鲜明色彩。书中的一切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选举丑大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落魄诗人格兰古瓦的摔罐成亲,聋子法官开庭制造冤案,敲钟人飞身救美女,行刑场上母女重逢又死别,卡希魔多的复仇和成亲,这些场面虽然不像丐帮攻打圣母院那样壮观,但是同样奇异,有的同样惊心动魄,甚至催人泪下。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 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爱丝美拉达、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卡希魔多、人面兽心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罗洛、失去爱女而隐修的香花歌乐女、手挥长柄大镰横扫羽林军的花子王克洛班,等等,他们的身世和经历都是奇异的,但是又像史诗中的人物,比真人实事更鲜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种魔力。不过,书中最奇异的人物,还是无与伦比的巴黎圣母院。她既衰老又年轻,既突兀又神秘; 她是卡希魔多的摇篮和母亲,又是弗罗洛策划阴谋的巢穴; 她是爱丝美拉达的避难所,又是丐帮攻打的妖魔; 她是万众敬畏的圣堂,又是蹂躏万众的命运的宫殿。她的灵魂是善还是恶,总和芸芸众生息息相关……还有一点奇异之处: 这部小说也改变了这座大教堂的命运,许多人都是慕小说之名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的,这是物以文传的绝好例证。在给雨果举行国葬的时候,卡希魔多似乎又回到钟楼,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格外哀婉,同民众的“雨果万岁”的呼声汇成奇妙的哀乐。一声声的钟鸣,所表达的何止是沉痛,还隐隐含有遗憾。巴黎圣母院望着雨果的柩车驶向塞纳河南岸,安葬到先贤祠,她心中何尝不在想: “雨果啊雨果,葬在先贤祠,固然是一种殊荣,但是,你在我这里长眠,才真正死得其所!”李玉民《母亲》序言:序小说《母亲》写于1907年,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的革命事件。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母亲》这部小说的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他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参加革命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巴维尔、安德烈(霍霍尔)、费佳?马津、古谢夫兄弟等,农民雷宾,叶菲姆、伊格纳季等,还有政府职员尼古拉,伊凡,教师娜塔莎,贵族小姐萨莎,知识分子叶戈尔、柳德米拉、索菲娅等。他们中许多人是职业革命家,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儿育女的天赋权利,过着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为了革命成功,他们甘愿像叶戈尔一样劳累而死,或者从容就义。投身革命的群众都凭着一股狂热,他们迫切要求砸烂旧秩序,却不知道怎样建立新秩序。他们仇恨贵族,甚至仇视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从《母亲》中的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可以看出,索菲娅深入农村,传播革命道理,想启发农民的觉悟,却被由工转农的雷宾称做老爷,说她的头巾不能掩盖贵族的罪恶,从雷宾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的影子。索菲娅是虔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革命后要建立新兴的革命政权,必须依靠索菲娅这类的人和他(她)们的知识,只有遵循先进的知识的引导,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但从一些国家革命后的历程来看,雷宾这样的大老粗在革命成功后很可能掌权,而索菲娅这样的头脑清醒的明智派可能沦为清洗的对象,不少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熬过来的精英人物,往往在革命后的清洗运动中遭到镇压,法国的丹东、俄国的布哈林与托洛斯基等就是显明的例子。《母亲》中的尼古拉、索菲娅、柳德米拉、萨莎和娜塔莎等都难逃一劫。如果他们在革命前不被旧俄当局杀掉的话,也很难逃脱革命后的清洗,因为他们或是旧职员,或是贵族,或是有音乐天赋的才女,或是桀骜不驯的旧俄法官之妻……革命后可能风光一时的只有雷宾,这是个真正的蒲加乔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上层阶级的无比仇恨,因而卧薪尝胆,砥砺苦行,日夜图谋报复。他的蛊惑的演说在农民群众中煽起仇恨的旋风,他们不仅仇恨贵族、官吏,而且仇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小说借一个农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维尔领导的游行队伍来到他们的村庄,很可能被农民群众打得半死。工人比农民生活要好,收入较高,文化也较高,这引起农民的嫉妒。在雷宾等的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只有农民才信得过,因为工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哪里有工做,就漂流到哪儿,而农民则牢牢扎根于土地上。这本书将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揭示无遗。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巴维尔宁肯自己长期受囚禁,而把逃跑的机会让给雷宾,这表现了工人的宽大胸怀。雷宾不但生性冷酷,而且勇敢无畏,在敌人面前无比坚强,宁死不屈,天生的领袖气质使他很容易得到群众的拥护,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后涌现的群众领袖人物,都是群众崇拜的目标。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期望基督再度降临,雷宾很符合群众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他一旦掌权,就会成为个人崇拜的目标,而生气勃勃的新兴政权也会变质为专制政体。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 第一,民主、均富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而没有终点。第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爱才是一种建设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入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吴兴勇《红与黑》序言:序《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斯当达的代表作。斯当达是他的笔名,原名是亨利?贝尔。一七八三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时僧侣和贵族是第一和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属第三等级)。十六岁时,他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二十九岁时,随拿破仑军队进攻俄国,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两年后,拿破仑下台,使他感到政治的幻灭。斯当达曾说: “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台了。”巴尔扎克崇拜拿破仑,早年曾编过一本《拿破仑文选》; 相传在写《人间喜剧》时,在书桌一隅,置一尊拿翁塑像,并在底座上刻下一句豪语: “彼以剑创其业,吾以笔竟其功!”在崇拜拿破仑方面,斯当达亦不让于巴尔扎克。还在小学生时期,听到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连战连捷,就不禁惊喜雀跃。尽管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风云变幻,而斯当达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锁定为拿破仑,把他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并庆幸自己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滑铁卢一败,拿破仑受到复辟势力的攻讦,而斯当达不顾时势风向,振笔疾书,在一八一七年,以几月之功,写了一本《拿破仑传稿》; 二十年后,又写下《忆拿破仑》。一八三七年,写自传《亨利?贝尔传略》,最后一句: “生平只敬仰一人: 拿破仑。”言尽于此,斯当达把盛赞拿破仑为己任,赞颂拿破仑强劲的个性,充沛的精力,敢冒风险的雄才大略。无论是在其小说,还是,抑或文论和史书中,拿破仑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中心,在作品中都或隐或现有拿破仑的影子。《红与黑》一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从拿破仑模子中克隆出来的一个人物。跟拿破仑一样,于连也有非凡的,为迎合时局,能把《圣经》倒背如流,但他最喜欢的书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与瑞那市长较量占上风后,于连觉得应当乘胜追击,把瑞那的贵族傲气彻底打垮,这才是道地的拿破仑作风。于连神往拿破仑,但他所处的时代已非“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征战时代,于连只能喟然浩叹: “噢,拿破仑! 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入死,以博取荣华富贵,那多痛快! 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是的,到了一八三○年,“军人没有出路,教士也不是出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士有不得出之悲。故《红与黑》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写失败的小说,写于连从锯木厂走向断头台的失败。于连是一个“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着英雄的行为。但所处的是一个复辟倒退的时代,使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拒斥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分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按于连自己的说法,是“老天爷把我放在穷人堆里,却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在家里,和粗鲁的父兄格格不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 进入社会,在市长家,在修道院,在侯爵府,看到的都是庸俗、虚伪、委琐。家庭、社会、时代,三不合宜。他既不能像拿破仑去征服世界,名扬天下; 也当不成维璃叶市长,惩恶除腐,伸张正义。社会逼得他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探究卑劣的人心,再以虚伪的言行,行其欺诈的勾当”。他倾向雅各宾主义,却参加保皇党密谋; 他明明蔑视贵族有产阶级,却又拼命往贵族有产阶级堆里钻,在敌对的环境中做着没有胜利希望的美梦。于连要向上爬,正当飞黄腾达之际,受到告密信的打击,慨然走上断头台。一人做事一人当,于连不求上诉,不乞一命,固不失为一条好汉,但终究是一个悲剧。《红与黑》开笔之初,题作《于连》,直到写完上卷,才最终定名为《红与黑》,以两种色彩作书名,当有寓意存焉。历来评论家绞尽脑汁,颇多发明,认为“红”与“黑”,喻军装与道袍,剑与十字架,热血与孝服,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暗黑,火红的理想与黯然的幻灭,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等等,真可谓挖空心思。相对而言,倒是作者本人的说法比较平实。照斯当达的意思,“红”意味着书中主人公于连会去当兵; 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书名也有如此之意象。《红与黑》是十九世纪的一部关键作品。问世之初,并未引起注意,后世才发掘出其深刻意义。斯当达当能跻身于十九世纪世界大作家之列,该是不争的事实。罗新璋《莎士比亚悲剧集》序言:序(一)莎士比亚的多数剧本在他的时代没有正式出版物,这是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感到的一大遗憾。少数剧本有早期版本,那就是“莎学”中通常称之为“四开本”的。“四开本”与“对开本”没法比,没有权威性;可它是一个事实,而事实本身就具有权威性,于是就有了版本之争。版本之争似乎是一件无聊的事,可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能当莎士比亚的人太少了,能靠莎士比亚谋生的人太多了。《李尔王》很幸运,有一六○八年出版的四开本,自然也有一六二三年出版的对开本。问题是两个版本的差异很大,《李尔王》便成了版本争论中的一个焦点。认准四开本的便选收四开本,认准对开本的便选收对开本。中译本一般说来以对开本为准,即使有差异也只是个别句子和段落。英国学者肯定一六○八年的四开本,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而中译本依据的是较早的对开本。《李尔王》的中心故事是: 李尔王因为生小女儿科迪丽娅的气,把他的王国分给了两个大女儿戈纳里尔和里根。戈纳里尔和里根分得江山后嫌弃李尔王,李尔王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最后被他的小女儿收留。这首先是一个道德故事。埃蒙德?斯宾塞的《仙后》里也写了这个故事。一六○五年出版过一个剧本,名为《李厄(H)王和他的三个女儿的史记》,作者不详。这个剧本对莎士比亚写《李尔王》,影响极大;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如李尔王忠心耿耿的仆人肯特,还有戈纳里尔的丈夫奥本尼,戈纳里尔的管家奥斯瓦德;又如剧中的那场著名的暴风雨,李尔王向小女儿科迪丽娅忏悔的一跪,以及许多台词。当然,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仍是莎士比亚创造出来的: 首先是李尔王的发疯和剧尾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灾祸,其次是葛罗斯特和他的两个儿子爱德蒙和埃德加之间发生的是是非非,对丰富和加强《李尔王》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李尔王》成为莎士比亚揭示人性最深刻的作品的主要因素。《李尔王》的悲剧结局最初并不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英国剧作家内厄姆?泰特()的改编本把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结局变为喜剧结局,因而大受观众欢迎,从一六八一年一直上演到一八四三年,长达一又四分之一世纪! 随着人们对莎士比亚原著的深入理解和对大悲剧的承受力的增强,《李尔王》在剧院越来越受人欢迎,现在已被公认为探讨人性最深刻的艺术经典之作。苏福忠序(二)《麦克佩斯》大约写作于一六○六年,主要取材于拉斐尔?霍林舍德的《苏格兰大事纪》; 初版于一六二三年的对开本。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于一六○三年登上英格兰的王位不久,对莎士比亚的剧团给予庇护,宫廷大臣剧团变为国王剧团。《麦克佩斯》是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最能反映出这种特别关系的剧本。剧中所反映的宫廷内幕、王位继承等事件,基本上是赞美态度,合乎詹姆斯意愿的。《麦克佩斯》的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麦克佩斯将军和苏格兰王邓肯平息叛乱后胜利归还,路上碰见了命运三女神(或说巫婆)。她们预言说,麦克佩斯会成为考特爵士,而后成为一国之君; 班柯虽做不了国王,但能左右国王的产生。不久,国王果真册封麦克佩斯为考特爵士。这样,麦克佩斯相信了三个女巫的预言,在麦克佩斯夫人的盅(gX)惑下,邓肯国王造访麦克佩斯的城堡时,麦克佩斯把邓肯国王杀害了。邓肯国王的儿子马尔科姆和多纳尔本幸免于难。麦克佩斯虽如愿以偿,登上王位,但始终被邓肯国王的幽灵纠缠着。邓肯的两个儿子为了复仇,在苏格兰招兵买马,首先袭击麦克佩斯的城堡,杀死了麦克佩斯夫人及其子女,最后又把麦克佩斯杀死。马尔科姆最终登上了王位。这个剧本是献给詹姆斯国王的,莎士比亚自然就不能让王位落于他人之手,因此不管历史事实如何,莎士比亚只能让麦克佩斯落得谋反不轨,下场可悲的结果; 而邓肯国王的宝座虽历反复,最终王位还得落在王族后裔(yL)的手中。莎士比亚的剧团受了詹姆斯王的庇护,他因此而产生讨好迎奉和由衷感激的复杂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在他自己的剧本中,基本上奉行一条传统思想,即君君臣臣,王位应归王族所有。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十分注重秩序的观念,有积极和可取的一面。从史实上看,莎士比亚所采用的事件,基本上是拉斐尔?霍林舍德关于邓肯和麦克佩斯统治时期的素材,有个别场次的文字都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结构却是莎士比亚自己创作的。三女巫是他的精彩之笔,麦克佩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远比霍林舍德塑造的武士国王丰富得多。更有麦克佩斯夫人这个形象,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麦克佩斯夫人。《麦克佩斯》既有观赏性,又内涵丰富,已早被看作研究犯罪哲学和犯罪心理的经典之作。麦克佩斯的自我专注、恐惧、发怒和绝望,和麦克佩斯夫人钢铁般的意志、煽动犯罪的力量以及深藏内心的人情味,无论对读者还是演员,都具有永久的魅力,是永久的挑战。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wHn)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上,莎士比亚铜像傍有六个他塑造的著名的戏剧人物形象,麦克佩斯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苏福忠《最后一课》序言:序接触雨果、巴尔扎克的作品,往往联想到大调、升调。他们的大脑酝酿的是大构思、大蓝图,写的是大主题、大场面、大善大恶,可以说调门大,手笔大,制作也大,无所不大,总之长篇巨制,要让人读了能产生大彻大悟的效果。然而,阅读和翻译都德、莫泊桑的小说,就怎么也无法同大调升调联系起来,什么《小东西》、《小间谍》、《小馅饼》、《小弥撒》、《小旅店》、《小弗朗兹》、《蓝衣小姑娘》……总之写的是小故事、小场面,搞的是小玩意儿、小制作,大多篇幅短小。如果说雨果、巴尔扎克所搭的是天地人间的大戏台,那么都德就像在集市上圈场子耍小把戏的了。大题小作的魅力,就是以小制作表现大主题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便是为什么都德能以小见长、跻身名家之列的奥秘。小制作表现大主题虽非都德专有,但是他精于此道,乐此不疲,创作出《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局台球》、《塞甘先生的山羊》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普法战争,不能说不是大题目;丧权辱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不能说不是大题目;法国人的爱国主义,不能说不是大题目。然而,都德偏偏采用低调,进行小制作,选取课堂、病床、台球室这样的小场景。《最后一课》就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随即沦为异族的统治。这种悲剧所激发的两省人民的爱国情绪,既不是以大抗议大示威高呼口号怒吼出来的,也不是枪对枪炮对炮用枪炮声所宣告的,而是通过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来表达的。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小学教师阿梅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小学生弗朗兹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也是再普通不过的文盲村民,等等,这些极普通人在极普通的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就极不普通了。只因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发出来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精神。文学作品表现爱国精神,大多是激昂的:在祖国的危难关头,血性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何等激昂壮烈!然而,像弗朗兹这样懵懂无知的学童,像欧塞尔这样操劳一生的农民,像阿梅尔这样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爱国情感平常并不挂在口头上,而是深藏在内心,因为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宣传灌输到头脑中的。都德善于发掘这种内心的爱国情感,而且在他的笔下,这种情感也不是以英雄行为,而是以普通人直觉的行为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更不是激昂悲壮,而是深沉厚重。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这就是一切侵略者、统治者、无道者、不义者既惧怕又渴望得到的民心。都德着重描写的不是英雄形象,而是普通人,不过,体现出来的是同样伟大的高尚情感。试看文盲老农欧塞尔,一辈子不肯学习,却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拿着识字课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拼读;再试看普通小学教员阿梅尔,多少年循规蹈矩的教书,同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师并无差异,可是在接到占领军不准在学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节日礼服,勇敢地上完他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课,听到下课的钟声,他语不成句,拿起粉笔用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二人平凡的举动所产生的震撼力,不亚于同敌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为。尤其对懵懂无知的学童弗朗兹的启蒙教育,更是多少套大理论所不及的。以小制作表现大主题的艺术效果,就有这种启蒙的震撼力,即一种感人至深的、击人猛醒的力量。小弗朗兹上这一堂课,仿佛一下子懂事儿了,所受的教育,恐怕是他终生难忘的。李玉民   日于北京花园村《贵族之家》序言:序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自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一共写了6部长篇,按写作先后的次序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贵族之家》是其中的第2部,1856年开始写作,1858年10月完稿,翌年首先在第1期《现代人》上发表,继而在8月出版单行本。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办事能力,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貌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闻人”。拉夫列茨基在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远亲卡里金娜之女丽莎邂逅,逐渐产生爱慕之心。报上一则他妻子的死讯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之火。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以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恳求下没有离婚,但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8年以后当他故地重登再访丽莎家的宅第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一代已长大成人,入主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了既往后悄然离去。这虽是一部感人至深、充满悲凉气氛的爱情小说,但按传统的看法,它和《罗亭》一样是以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题的。如果说作者在《罗亭》中主要批评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弱点,指出他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那么在《贵族之家》中则是哀悼贵族知识分子的退出历史舞台,为贵族阶级的没落唱了一曲挽歌。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在小说尾声中卡里金娜家花园里长椅上的那段内心独白,颇能说明问题。沈念驹《好兵帅克》序言:序雅罗斯拉夫?哈谢克(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一个穷教员的家庭。商业学院毕业后,无固定职业。任过短期的编辑。中学时就积极参加反对统治者的游行示威。一度还受过无政府主义影响。一战爆发后被征入伍,随部队到俄国。1918年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祖国。1923年死于利普尼采村。他主要写短篇、政论、小品文。作品大多以讽刺笔调揭露奥匈帝国的腐败和捷克资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哈谢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世界大战中的好兵帅克的遭遇》(年,一译《好兵帅克》《好兵帅克历险记》《好兵帅克的遭遇》)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哈谢克以他独具的讽刺才能,通过帅克这个“天才的傻瓜”的奇迹般的经历,揭示出一个历史时期的面貌,特别是一战中许多意义重大的生活现象――奥匈帝国统治者的残暴、专横、穷兵黩武,教会的贪婪腐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残杀。帅克忠于军人的天职,无条件执行命令的行为,由于他的“蠢笨”,往往导致适得其反的的后果――破坏了长官的意图,成为独特的反抗方式,而上司受到愚弄却又对他无可奈何。敢于藐视大人物,拿将军的秃头开玩笑,愚弄吃喝嫖赌的随军神甫,使他们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帅克作为神甫、上尉的勤务兵即奴仆,其关系同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潘沙、匹克威克与山姆?维勒以及我国《西厢记》里的莺莺与红娘等主仆关系截然不同。这些聪明的仆人都能帮助自己主人渡过一道道难关,而帅克则把他主人的生活变为真正的地狱,致使卢卡什上尉喊出:“你给我滚,你这个天字第一号的白痴。别人活一千年,也没有你在几个星期之内干出的蠢事多。”是的,上尉说的“蠢事”则是帅克捉弄他们的妙举。帅克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被搅得盆翻罐倒、鸡飞狗跳,反动统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搅得一团糟。哈谢克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集捷克人民机智、风趣、乐观、热忱、憨厚于一身的帅克,来表示捷克民族对帝国主义战争、军国主义、教权主义的反抗。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尤?伏契克所说,帅克“仿佛是条虫子,在蛀蚀奥匈帝国那个反动统治制度时是很起劲的,尽管并不是始终都很自觉的,在摧毁这座压迫与暴政的大厦上,他是起了作用的”。帅克这种反抗是通过他独有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表现出来的。帅克这个人物的特点与别的作品的人物形象绝无雷同之处。帅克用他对唯命是从现象的讽刺,用他的民间笑话来破坏反动分子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看来他似乎永远也不会终止玩笑,但是在困难关头他能够极其严肃而又顽强地进行战斗。他是黑暗时代里一个被压迫民族的不屈的灵魂,不仅成了捷克文学和生活中的典型,而且还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之一。有人说,捷克到处有帅克,每个捷克人身上都多少有点帅克味,有人就称捷克人为帅克。在捷克人民生活里,时常可以听到有人被爱称为“咱们的帅克”。书里还塑造了另一些生动的人物典型,像好色的上尉; 把祷告书放在厨房里,床头上挂着“苏珊珊沐浴图”晚上抱着《十日谈》入睡的神甫等。哈谢克塑造人物形象时,不是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而是注意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采用漫画的夸张、怪诞的手法渲染性格的特点,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看到那张月亮似的半满笑脸,一双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蓝色的眼睛和他的镇定、安详并且似乎在问“请问,我干了什么错事吗?有什么事能怪我吗?”的表情;一听到说起话来那种温柔、平静、毫无犯罪感的语调,头头是道的辩解词,推心置腹的解释,热情洋溢的叙述,那他是谁?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他就是好兵帅克。一听到张口闭口就是“你现在还不认识我,你会认识我的!”准是那位为人奸险、蠢不可及的杜布中尉。哈谢克的讽刺手法是多姿多彩的:写好人用亲切、轻微的讥讽口吻;写那些坏人则是嬉笑怒骂、辛辣尖刻。《好兵帅克》自始至终都显露出讽刺艺术的锋芒。一个一个的故事、人物对话以及帅克的一百二十多个传闻轶事,讽刺了那个本身就十分荒诞无稽的世界。哈谢克讽刺艺术的高超处就在于讽刺的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波澜起伏的情节,严谨完整的结构是这书的又一特色,它有些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大故事套小故事,一桩一桩有趣的故事特别引人入胜。蒋承俊《悲惨世界》序言:序《悲惨世界》篇幅浩大,卷帙(zhL)繁多,作者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完稿出书,历时三十余年。雨果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 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找活干又处处碰壁。到了1828年,他又着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这样,他就掌握了这部小说的原始素材,开始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圣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继而,他又设想把苦役犯变成。在1829年和1830年间,作者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然而,作者还迟迟不动笔,继续搜集素材,在此基础上写了几部小说; 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tIng)受辱的场面。这部小说酝酿了20年之久,到了日,雨果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写作也顺利进行,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旋涡,于日停止创作,竞选参议员,转向左派,同右派决裂,结果1852年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书稿一搁置又是12年。他在盖纳西岛流亡期间,于1860年四五月间,重新审阅《苦难》手稿,花了7个半月的时间深入思考整部作品。接着,又用半年时间修改原稿,增添新内容,续写完第四部最后一卷和第五部,最后定为现行的书名。日,雨果同年轻出版商拉克鲁瓦签订合同。1862年,这部巨著终于问世,并且立即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出版,延宕三十余年。早在1832年,构思就已相当明确,设使雨果当即动笔创作,以他的写作才能,他一定能履行同出版商签订的合同,按时交稿出书,那么继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1848年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学院式的惩恶劝善的小说;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著,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压卷之作了。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 如果说1830年,在他的剧本《欧那尼》演出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1848年革命和他在1852年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 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团体精神和党派之争,不再顾忌社会、法律、信仰、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忌自己成功的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使他置身于这一切之外,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达到所有视听的声音。雨果在盖纳西岛流亡期间,就是以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审阅《苦难》手稿。他不仅对原稿做了重大修改,增添新内容,并续写完全书,而且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个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悲惨世界》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丰碑,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日,雨果逝世,享年83岁。参议院和众议院立即宣布全国哀悼,并一致通过政府提案,决定为雨果举行隆重的国葬。5月30日,雨果的遗体停放在凯旋门下,供热爱他的民众瞻仰。6月1日举行国葬,鸣礼炮21响,有200万人自发地送行。这种葬礼的盛况,是任何帝王临终时可望而不可得的。尤其意味深长的是,柩(jiY)车所经之处,人们不断高呼: “雨果万岁!”这不是正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最好的哀悼和怀念吗? 李玉民
2005年3月于北京花园村
《茶花女》文摘:第 一 章依我看,只有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才可能讲这种语言,同样,只有多多研究了人,才可能创造出人物。我还没有到能够编造故事情节的年龄,也就只好如实讲述了。因此,我诚请读者相信本书故事的真实性,书中的所有人物,除了女主人公之外,都还在世。此外,我所收集的有关事实,大多在巴黎都有见证人,他们可以出面证实,假如我的见证还不足以服人的话。再者,多亏了一种特殊的机缘,唯独我能够把这个故事记述下来,因为我是故事最后阶段的惟一知情人,而不了解最后阶段的详情细节,也就不可能写出一个完整的感人故事了。这些详情细节,我是这样获知的。那是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二日,我在拉菲特街看到一大幅黄颜色的广告,是拍卖家具和珍奇古玩的消息,在物主去世之后举办的拍卖会。广告没有提及那位逝者的姓名,仅仅说明拍卖会将于十六日中午到下午五时,在昂坦街九号举行。广告还注明,在十三日和十四日两天,感兴趣者可以去参观那套住房和家具。我一向喜爱古玩,这次机会我决不错过,即使不买什么,至少也要去开开眼。次日,我就前往昂坦街九号。时间还早,不过那套房间已经进人参观了,甚至还有几位女士: 她们虽然身穿丝绒衣裙,披着开司米披肩,乘坐的豪华大轿车就在门外等候,可是展现在眼前的豪华陈设,她们看着也不免惊诧(chD),甚至感叹不已。后来我才领会,她们为何那样感叹和惊诧了,因为,我一仔细观瞧,就不难发现自己进入了一名高级妓女的闺房。那些贵妇,如果说渴望亲眼看看什么的话,渴望看的也正是这类交际花的宅内闺房,而进入参观的恰恰有上流社会的女士。须知此类交际花,每天乘坐马车兜风,将泥水溅到贵妇的马车上,她们还到歌剧院和意大利人剧院
,就坐在贵妇隔壁的包厢里,总之,她们肆无忌惮(dDn)地在巴黎炫耀妖艳的美貌、炫目的珠宝首饰,以及风骚淫荡的生活。女主人既已逝去,我得以置身于这套房中,就连最贞洁的女子也可以长驱直入了。死亡净化了这富丽堂皇之所的污浊空气。况且,真需要解释的话,这些最贞洁的女子也有情可原,说她们是来参加拍卖会,并不知道是谁的住宅,说她们看了广告,就想来瞧瞧广告所列的物品,以便事先选定,这种事再普通不过了。当然,她们在所有这些奇珍异宝之间,也无妨探寻这名交际花的生活痕迹。而此前,她们无疑听人讲过她那无比奇妙的身世。只可惜,隐私也随女神一同逝去,那些贵妇无论怎样搜索,……
(作者:bkbk909134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野生的爱尔莎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