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中晚泊犊头赏析》从动静的角度赏析后两句。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苏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2)前人韦诗后两句与苏诗后两句相比,认为苏诗胜于韦诗,理由是“气势过之”。你同意这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滁州西涧①[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淮中晚泊犊头②[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四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1)简析两首诗中的春草、渡船的形象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5.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答:&&&&&&&&&&&&&&&&&&&&&&&&&&&&&&&&&&&&&&&&&&&&&&&&&&&&&&&&&&&&&&&&&&&&&&&&&&&&&&&&&&&&&&
&&&&&&&&&&&&&&&&&&&&&&&&&&&&&&&&&&&&&&&&&&&&&&&&&&&&&&&&&&&&&&&&&&&&&
6.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 &&&&&&&&&&&&&&&&&&&&&&&&&&&&&&&&&&&&&&&&&&&&&&&&&&&&&&&&&&&&&&&&&&
&&&&&&&&&&&&&&&&&&&&&&&&&&&&&&&&&&&&&&&&&&&&&&&&&&&&&&&&&&&&&&&&&&&&&&&&&&&&&&&&&&&&&&&&&&&&&&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
&&&&&&&&&&&&&&&&&&&&&&&&&&&&&&&&&&&&&&&&&&&&&&&&&&&&&&&&&&&&&&&&&&&&&&&&&&&&&&&&&&&&&&&&&&&&&&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叩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作者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分)
简要回答。(6分)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分)
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牛郎织女》传说的蕴含与流传的广泛性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孕育时间最久,产生时代最早,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一个。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这在世界民间传说中都是少见的。说它孕育时间最久,因为它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说它产生时代最早,因为它的故事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说它最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因为故事的两个人物牛郎、织女事实上是我国从史前时代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特征;故事中的王母或玉帝既是家长的象征,又是国家政府的象征,又是神灵的象征,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那么,《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玉帝或王母,便是政权、族权、神权的代表,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中所受压迫力量的象征。相对来说,夫权的统治在广大劳动人民中不象上层统治阶级中那样突出,因为在农业劳动中男女双方都从事劳动,因而在家中也都有发言权。而且,劳动人民是热爱自由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不但没有男子对妇女的压迫、歧视的情节,而是表现出他们共同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进行不懈努力的状况,反映出对爱情的无限忠贞。这种精神,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这个传说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作为农民形象代表的牛郎以王母的孙女为妻,也反映了上层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诚爱情,因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深层的问题,已涉及对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因为它不仅在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广大地区,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他们的流传版本,同时在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地区也广泛流传。比如日本不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且有不少诗歌作品歌唱这个故事,据我们初步掌握,就有100多首。而且,在日本的仙台,七月七日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带动了仙台的旅游文化。说它影响最大,因为它形成了流传两千多年,涉及好几个国家的“七夕节”。由此产生了无法统计的诗、词、曲、赋、文作品和小说、曲艺、戏剧。历代咏牛郎织女的诗作数不胜数,我国的各个剧种中也都有《天河配》、《牛郎织女》的剧目。
(选自《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2009年第1期《人文杂志》)
6.下列对题目中“蕴含”一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郎织女》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
B.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深层的问题。
C.《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涉及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
D.《牛郎织女》的故事形成并流传了两千多年。
7.对“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的依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牛郎、织女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
B.故事中的王母和玉帝象征了家长,也象征着国家,更象征了神灵。
C.故事反映了上层社会中青年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爱,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状况。
D.它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版本。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牛郎织女的传说孕育于原始社会末期秦人与周人的两个祖先,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
B.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比较典型而长久的。
C.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
D.《牛郎织女》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无限忠贞是中国古代民歌共同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 受访者:伍立杨
&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今年山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十分感谢。
选自《文学界》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分)
20.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分)
21.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分)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赏析
【古典诗词欣赏(一零三)】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淮河中游。&&&&&&&&&&&&&&&&&&&
犊(d&)头:地名,在淮河岸边。
垂野:低垂于旷野之上。&&&&&&&&&&&
&&幽花:花色幽暗。
&&& 古祠:古老的祠堂。
&&&&&&&&&&&&&&&&&川:河。
【古诗今译】
春天的阴云低低地笼罩着绿草如茵的旷野,船行江上,一树树鲜花不时地从眼前掠过。傍晚时分,将小船停靠在古老的祠堂附近,在满川风雨之中欣赏着潮起潮落。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实际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苏诗粗犷豪放,直陈时弊,揭露民生疾苦,略无隐讳,与梅诗的微婉闲淡风格迥然不同。作品有《苏学士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春日晚景,抒发其内心的孤寂情绪。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这两句侧重写白天行舟所见。毕竟是春天来了,虽然阴云低垂,笼罩四野,但仍然可以看见两岸青青的芳草。在昏暗的天色里,河岸上不时闪过的一树一树色泽幽暗的怒放的鲜花。“一树明”与“幽花”是随距离而变化的结果,远则“幽暗”近则“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写傍晚泊舟所见。在这里,诗人选择的泊舟地点既不是“星火”点点的渡口,也不是喧嚣的集镇,而是清冷凄楚的“古祠下”。这和诗人此时的心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作品表现的需要,只有此时此地才能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在夜幕的覆盖下,风雨“满川”,河水喧涨,景象固然别有一番情致。诗人用“满川风雨”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夜雨图”,尤其是“看潮生”三个字更可谓是的点晴之笔。形象,传神,令人读之仿佛置身于其中。
我们欣赏这首诗,着眼点应放在人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变化上。白天船行江上,相对于行进中的诗人来说,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春阴...”,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小题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夜雪& [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小题2】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夜深知雪重”的?(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1)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答: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中晚泊犊头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