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你是我最好的遇见的全部,但我却什么都不是 诗词

心动暗恋的签名
你是我想要的阳光.我却无力夺得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偷偷淡淡的想你,想你的笑,想你的美好,也许暗恋就是让人变的花痴,让人变得没有自我。
我一直在,可是在你眼里我隐身!
如果吹蜡烛之前许愿能灵验,那么你还能把喜欢我作为生日礼物吗?
我好想和你聊天,可是你不打扰我我也没勇气烦扰你
& 暗恋 & 这个词, 好象已经离莪狠远狠陌生了
我有一个爱的人,但是我们不会在一起。
那背影,那笑容,明明陌生却渴望。
那个人,是我心中的一片海。
暗恋是一场成功的哑剧,说出来就成了悲剧
我怕我跟你表白遭你拒绝以后见到会尴尬到死,这是我暗恋你的原因!
暗恋的最高境界就是被你的好闺蜜传成了明恋!
看的是你的资料 充实的却是我的心
今天我暗恋了一年的男神对我表白了而我却拒绝了
最痛的距离,是你不在我身边却在我心里。
跟喜欢的人传绯闻是件很幸福的事
我喜欢用一切你不知道感觉不到的方式关心你的一举一动!
心里一直有你,可是你却不知道。。。
你是我想要的阳光.我却无力夺得
我那么喜欢你,你就喜欢我一下下,不可以吗!
我爱你,但我没有勇气告诉你丶
你明白那种感觉吗 明明很爱却哑口无言
你永远都不知道我为了你而哭的喘不过气的样子
我活着就是赖着一口氧气,氧气是你。
你从不知道,我想做的不只是朋友。
我觉得一定有很多人暗恋我,因为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跟我表白。
我一直在你背后看着你只是你一直不愿意回头
那个笨蛋总不知道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影响我的情绪
偷偷对自己说:你是我永远的执着!
有一个号码,你一直记得,但从没打过电话发过短信。
总是想莫名其妙的关心你。
〃有一个偏执狂,一直爱着你。
我有一个只能看资料不能添加的好友
没有勇气说出我爱你一次次让它变成秘密
爱你就是看你和闺蜜在一起,装作不在意
我怕被梅⑾治蚁不赌悖蛭腋涣四阄蠢
只怪自己当初没有把爱说出口。现在想说声爱你已找不到借口。
我只想默默的爱你,在心里圈出一个你受伤时可以休息的地方
手机里依然留着喜欢你那句未曾送出的信息。
暗恋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就好像色盲看见了彩虹。
上一篇:下一篇:如何读古诗?
对古诗心有向往,但是读起来总是味同嚼蜡,分别不出好坏。诗歌评论一类,往往是纵横比较,旁征博引,没有积累又不行。比如杜甫《望岳》,以及李商隐诗,感觉不出为什么受到如此盛赞。喜欢《春江花月夜》,又看不明白一些评论中所说的它的好处。像《琵琶行》,我也没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红楼梦》大家赛诗的时候,哪些诗好哪些诗稍逊,李纨她们好像觉得这些是十分清楚的,我却感觉不到他们点评里所说的那些……读诗歌应该怎样入门才能体会到诗歌的好坏?其实重点是如何分辨好坏……不是理解情感……
按投票排序
关注了好久。今天发点勤快来答一下。 的答案挺靠谱的,可以参看。不过她是科班出身,我嫌他的意境啊意象之类还不够通俗,所以要再写一个票友版。首先说,我这个答案也是步步深入地来说,跟 的有些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开宗明义地讲,这个答案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判断一首诗的优劣?1、文法首先要明确一个想法,文学不是玄学,是有法可依的。远离玄学,凡是谈玄学的都是扯淡。文法是我随便扯的一个词,反正就是指文字的基本规律,你懂的。读诗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句、每个字的意思搞懂。这个很好理解吧?要相信一定要搞懂每个字每句话说的神马,你才能真的懂这首诗。千万别学神马不求甚解,觉得可以不求甚解的都是扯淡。在文法里面,涉及到一些诗里面经常用的造句手段,比如倒装、省略,要习惯;每一个典故要查实,最好还能注意下这些典故是怎么用的,他用哪几个字就代表了这个典故,为毛可以这样。等等等等吧。不要小看这一步,即使你把每个词都搞懂了,每个典故都查到了,组成的诗句你也可能读不懂。所以前人的笺注和各种解释要看一看,一定要理解通畅。诗的句法虽然和文章不一样,但并非没有规律。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内心,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今天不懂的可以先放着,也许以后会懂,不要强行接受。如果,当你查阅了所有的笺注,典故,你还是觉得非常牵强,也不要过分怀疑自己,因为有可能你看到的就是个傻逼诗,傻逼句子。为了押韵什么都干得出来这事,古代也有。“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拨听琵梧凤,馒抛接建章。归来帘里坐,打杀又何妨。”就是这样一首傻逼诗的极端情况,脱离了文法的规律。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看到的很多古风歌词,就是这样的傻逼诗。我举个栗子,傻逼诗,不解释: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2、逻辑文学是有逻辑的,不要以为文学就是共鸣啊意境啊之类的虚词。逻辑的作用就是搞清楚整首诗在说什么,因为每句话都搞明白了不代表整首诗明白了。“床前明月光,儿女忽成行,若为自由故,坐我西阁床”,你告诉我写的是啥?很多人都知道起承转合,但大部分人读诗的时候不会注意到,只知道好啊牛逼啊天才啊……记住,一定要搞清楚逻辑。绝句可能比较容易掌握,反正四句分别是起承转合,大致不差。但律诗呢?大致来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主要是前两句和后两句。这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比如杜甫写王昭君的,你取前后四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四句分别说的是“山高路远是浮云,跑到湖北看昭君。昭君都不唱中国话,她今天怎么不开心?”这个起承转合就非常明显嘛。至于中间两联,那是用来丰富全诗血肉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你得知道诗是有逻辑的,不要整玄学,不要抱着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就觉得好美啊好美啊真他妈的美啊。我前面举的那个“床前明月光儿女忽成行”的例子,大家不要觉得很荒唐,现实中真的有傻逼这么写的。我举个栗子,傻逼诗,不解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坜惊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怎见气吞万里如虎一笑人间万事春风不染白发怎忘寒冬冰秋醉里且贪欢笑廉颇未老乐悠悠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 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候3、修辞这部分内容跟我们小时候学的那些没什么太大区别,“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比喻加夸张。这就从理解层次上升到审美层次了,诗的水平出现了基本的优劣之分。比如“天上的云真白啊,真的非常白”,这就是直白粗陋的诗,“天上的云真白啊,比志玲姐姐的胸还白”,画面感一下清晰起来,这就是高尚的诗纯粹的诗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比没有修辞好,你写一大串“身体内的肾上腺素在咆哮,它冲击着我的每一寸神经,让我的喉咙开始一上一下的跳动,仿佛要迸出什么东西来”,人家就半个字:“艹!”所以修辞这玩意,要有点合理性,不能太过,要得其神。把雪比作盐难道不准确么?也准确,但那只能是已经掉下来的雪。事实上,把雪比作盐并不比柳絮不形象,但很明显当时他们要咏的是“下雪”,而不是“雪”。不是“盐”输给了“絮”,而是“撒盐”输给了“飞絮”。(当然“盐”也输给了“絮”,但那是意象层面的,不是修辞层面的。意象层面的
已经讲过了。)我也举红楼里香菱学诗的段落为例。香菱咏月的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客犹可隔帘看。”宝钗说不是咏“月”,却是咏“月色”,揭示了修辞在诗中运用的玄机。“恍若轻霜抹玉栏”是比喻月还是比喻月色,是一目了然的。当你熟读各种诗词,看多,并且经常注意这些修辞之后,你就能发现这个比喻是月色而不是月,那个比喻是“下雪”而不是“雪”,自然你慢慢就能判断怎样的修辞更好。文思泉涌和文思尿崩,差别只在一线之间。别以为修辞很容易,真的有很多傻逼不会用的。我举个栗子,傻逼诗,不解释:我是你的小小狗你是我骨头轻轻把你含在口中到天长地久我是你的小小狗你是我骨头就算掉进臭水沟我也找回咬着走4、创作前面我说的那几条你全都搞定了,缩瑞你还是不会读诗。诗这玩意本来就有其特殊性,有很多隐含的语感,你如果不创作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其实说白了,任何一件事你不深入其中,都只能看到表层。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通首用典,如果你自己不写,你永远体会不到通首用典是多么难受的事情。这首词整个用了一系列讲离别的典故,通俗地说,内容是这样的:张三别,张三别,张三别了李四别;李四别,李四别,李四别了王五别……而实际上辛弃疾写出来的效果是:是昭君远去塞边愁,是金屋冷落了少白头,是庄姜归去不自由,是李陵报国反成仇,是荆轲志难酬,忧桑似水流,把这些加起来都不够,没了好基友,一个人还玩个球!嗯,这首词通首用典但一点都不凝滞……我知道写到这儿有人已经看不懂了,因为你不写,你体会不到什么是凝滞。所以,想真的读懂,必须要创作。事实上,不创作,连起承转合之难都体会不到。千万别相信天才可以直接懂诗,千万别相信神马诗心之类的玄学。写过你就知道有多难,一周能来个自己十分满意的诗就很爽了,三天出个不错的简直爽歪歪了。李白留下来900多首诗,一天写一首要写三年,三天一首要不间断写10年。现在不要求你直追李杜苏黄,只要求你每天编个合乎逻辑的顺口溜,押韵就行,每天编一个,你试试坚持一个月看看有多难,再想想写诗有多难。举个栗子,我编这个顺口溜都花了两天:少年哪知岁月磨,等闲别了旧山河。到北地胭脂变幻多,一霎时,胸中丘壑,一霎时,眼底风波。算而今辛苦没奈何,儿女英雄都错过。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休问是我误年华,年华误我。脑残粉多无着落,把长歌短赋全抛散,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5、风格与流派等到你熟悉了诗的文法、逻辑和修辞,又有了相当数量的创作实践,恭喜你,你算是有门道了。这时候你看一首诗、一首词已经不是问题了,你已经会从文字、音律、思想等各个方面评论一首诗的优劣了。但是,你能从大量的诗作中总结出规律吗?10首唐诗中混一首宋诗你能找出来吗?给你一首东坡诗一首山谷诗你能对号入座吗?很难,是吧?但并非不可能。你还得继续练,继续读,从大量的这个人的作品中看出他的个人风格,他偏好什么样的字,什么样的句式,还有什么是“沉郁顿挫”,什么是“奇崛险怪”……到了这个层面,你就可以大致知道风格、流派了,从而你对优劣高下也会有新的认识,你会对有的流派有所偏好,对某些作者情有独钟。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说,我懂诗了。曲曰:吹逼扯淡占高楼,整一个知乎万户侯,没点儿工资咱自由。只道我乐中愁,一半儿傻逼一半儿牛!
反对 把文学批评弄得比玄学还玄。「喜欢」不是万能的,也决不能滥用在文学批评中。要么你有欧阳修严羽王夫之袁枚的本事可以三两字尽得风流,要么就老老实实作分析得结论。抛出个懒人理论跟批判好坏有什么关系?还有 ,哪里深了哪里深了哪里深了?问题中 已经说了一部分,但不是特别全面,此处试图做一个系统梳理。而 抖机灵就不必了,这个问题确是不少初学者的困惑处,并非不可答。闲话唠完,开始正题,长文预警。(一)字词读古诗,第一步一定是通晓字词。没本事就别瞎说什么「不求甚解」,要知道那些说「读书难字过」的人,早就「读书破万卷」了。以《楚辞》为例,光「离骚」二字为何意古人就有无数种说法。又如〈惜诵〉,除篇名以外,「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暓之忳忳」之类的句子不读注释不查字典如何通读?解释不出字义,那还谈什么诗意。何况中国古典诗歌除了基本字义以外,还有典故这个重中之重。李商隐的「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无题四首》其二),不知道贾充韩寿、曹植甄宓之事如何能读懂?就像外文需要以词汇量为基础一样,古诗中的字词典故没有捷径可走,老老实实查字典、读注疏、多积累是正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字词锤炼以后的结果,所以用词遣字是否精到是评判诗歌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古典文化中常有「一字师」的故事,《红楼梦》中宝钗改宝玉诗就是一例。又如郑谷与齐己之辩: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五代史补》〕齐己的《早梅》全唐诗有录,算不得什么佳作,但这一字更改很能说明问题。诗学中常讲「诗眼」,实际就是对字词凝炼的看重,好的字词甚至足以提升整首诗的境界。如李白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引」字与「衔」字用得真是精彩至极。典故之用与诗词的好坏也有莫大关系。无典的诗有好诗(可参),但有的又过俗。多典的诗好的如杜甫、李商隐,可西昆体就是堆砌之病。(二)意象字词为语言之表,破之便是第二步体悟诗的意象。正如批评者所说:面对一个诗歌文本,我想首先应该搞清楚它的基本构成因素,然后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析。起码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来说,这个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大约应该算是「意象」。诗歌不是概念的集合,概念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进入诗歌。(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意象是诗人主观化的物象,与外文中的Image有很大不同(虽然在翻译中两者经常互通)。意象经过了诗人的选取、构思与加工,实际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且中国古代有些意象带有特定意味,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性暗示,譬如月亮与相思,松竹梅与清亮高洁等。综合主观性与文化背景,意象便成为从词义到诗意的桥梁。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意象也是判别诗歌层次的重要标准,诗歌的意境直接取决于诗人所用的意象。意象是否有独创性,是否有感染力,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感情,是否能够构架、支撑意境,都是影响诗歌水平的重要因素。《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就反对她以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一联为师。钱穆先生在〈如何读古诗〉中以此为例,说: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钱先生拿来与俗联对照的,是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二句。从意象的选取就可见二者区别:一方有情有景,忽然天成;一方板滞木讷,刻意雕琢。(三)结构从字词到意象,皆为诗歌表里是砖瓦立柱,合来则成诗歌的意境。但文学不是玄学,不是要悟诗歌中的道,而是要注重从字词到意象再到意境的过程,也就是第三步结构。古诗词中重复的用字、意象不少,譬如有人做过唐诗宋词中的高频词统计,「何处」、「万里」这样的词出现了千次以上,「青山」、「流水」、「白发」也出现了五百余次,都谈不上新鲜。但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使相类的字词意象也可以融汇成不同的意境。从语言学角度说,这是句法,是字词的连缀;从诗学角度来说,结构便是诗的意脉。以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为例: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春水、船、花、雾、蝶、鸥、青山、白云,都是再常见不过的意象,组合起来像是极寻常的春日游览诗。但在杜甫的笔下便是生气勃勃的春与垂暮老人的交织感化,希望与伤痛的变幻结合,独特的意象选取角度和汇聚意象的特殊方式构成了独有的意境。结构可说是评判诗篇最重要的标准,譬如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但诗作往往结于玄言不成佳篇。而崔颢的〈黄鹤楼〉并无出彩佳句,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严羽《沧浪诗话》)。(四)音韵以上有些答案提到音韵格律的问题,我是不同意的。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考虑,现代人念诗与古韵古音差别极大,我绝不认为我们能与古人完全相同的方式批判诗歌的音律,而且音韵也不是欣赏古诗的必要条件。因为语音的变迁,古人诗的押韵有时我们读不出来,更别说平仄之音也有不同。《平水韵》中「支」与「亏」、「疲」同韵(上平四支),「灰」与「才」同韵(上平十灰),「白」字今为阳平,古为入声,不胜枚举。杜甫的名篇〈登高〉,现代人读起来就觉得最后一句不押韵。另一方面,诗分古体近体。虽然不排除在近体产生以后,古体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两者音律上的评判标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可参)。(五)意境我相信做过研究翻译的人,绝对为这个词要怎么翻成英文苦恼过。据我所知,学界现在也还没有固定的标准翻译。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特有的范畴,说起来太过玄妙,所以很难说得清楚。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字词、意象与结构,那么把握意境应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但是,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对字词、意象与结构乃至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对语言的精准领悟力,否则难以体味字句上极细微的差别。比如「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桃花欲共杨花语」还是「桃花细逐杨花落」(杜甫〈曲江对酒〉)。语言对于这样的表述差异只能描绘其中不同,而很难说破,所以需要一定的领悟力。除了对于语言的把握以外,共情能力也是理解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意境依靠字词、意象与结构来传递诗人的体悟与感情。如果读者不能够领悟诗人的心绪,那么就很难理解作者选取的表达方式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富有感染力。也就是说,对意境的理解需要对语言的把握和对感情的领悟。(六)背景我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特别喜欢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提到决定性的位置,这也是我国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的传统,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可取的传统。社会环境这作者经历都只是文学的外围范畴,核心还是文本本身。背景探讨对揣摩诗意、理解诗歌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绝不能够喧宾夺主。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汉字的魔方》)同样是禅思,王维与孟浩然完全相等吗?同样是爱国,辛弃疾和陆游完全一样吗?古诗中还有不少难以系年或作者不可考的诗篇,不会因为缺乏背景就无从批评。所以在读诗的时候,从文本出发是基础,背景批评要慎用。(七)小结简单来说,读诗的步骤就是从字词到意象到意境,但想要读出个中真味,却需要对语言和情感的领悟力。这当中不乏后天培养的部分,但也确实有先天天赋的因素。以研究来说,同样的材料摆在多少研究者面前,可能出成果的只有极少数。写杜甫的论文上万篇,真正有见地的不足十一之数。读文学尤其是诗歌时,努力非常重要,但天赋亦不可小觑。如果你读懂了所有的字词意象,但还是不能领会诗中的感情,体悟不到意境,那神仙也无计可施,因为文学确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从个人阅读的层面再往上升一步,就是文学史的层面,这已经超出了普通读者的范畴了。真正要判断诗歌、诗人的好坏,就要放到文学史层面上来做讨论。但如果连个人的文本阅读都做不到,那也就不可能拔高到这个层次了。而在完成的个人的文本阅读以后,还需要大量的底蕴与积累。至于批判的标准,当然是美与创新,具体可参拙文。 个人声明:1. 请勿转载,不授权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转载,微博上如转载请给出原文地址。2. 欢迎任何有理有据的反对。
感谢 的批评:反对 把文学批评弄得比玄学还玄。「喜欢」不是万能的,也决不能滥用在文学批评中。要么你有欧阳修严羽王夫之袁枚的本事可以三两字尽得风流,要么就老老实实作分析得结论。抛出个懒人理论跟批判好坏有什么关系?我不是故意把读诗、读书说这么玄乎的,学识浅陋。“懒人”只是个说法,不是理论,只是推己及人,分享下自己读书的经验。窃以为“三两字尽得风流”,也得是遇到知音才行,袁枚随园诗话里所录时人诗句,也是很多是自抒胸怀,我眼看花,推己及人而已。普通读者对文本做理论分析是有难度且无必要的,偶尔读之,增长趣味,兴趣的基础上,适当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多涉猎一些作品,眼界自然扩大,体会加深一层。读诗有学人之读,也有普通读者之读,后者之“不求甚解”,非无所求,力有不逮,钟情也未必深,愿意读,能有一二分模糊的体会,已经所得匪浅。流传下来的古诗我也只能分喜欢与不喜欢,好、坏我相信是有的,能说好坏不难,说得能够服人不易,懒之外,还有畏惧和学识浅陋的原因在,所以不敢多言。 等网友都是大牛,以后会继续学习的,再次感谢
批评指教。 好希望能把学术类的东西写得深入浅出又有趣,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硬伤尽量避免的基础上,又能使人读得下去,其实非常难。大牛行文,聊聊几行,只是冰山一角,根基深厚,才有狮子搏兔之效果。自知愚钝,所以每次都不敢答此类问题。偶尔斗胆,也只止于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如果对读到的知友有些启发,我就很高兴了。——————以下原文————偶然读之,偶然得之。村上春树名满天下,我不喜欢,不读就是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读不下去,不读了也罢,也不丢人。东野圭吾之类,推理一路,实在无法察觉其中趣味,只能束之高阁。鲁迅、王小波、博尔赫斯、雨果之类,读去全不费力,居然欲罢不能。如此读法适于懒人,读书如交友,寄希望于纸堆里的一见钟情,我见青山多妩媚,心有戚戚。杜甫思宋玉、梦李白,李白思孟浩然、司马迁,陶渊明爱《山海经》,苏舜钦以《汉书》下酒。摇落不知宋玉悲,萧条异代不同时,恨不能促膝剪烛,雪夜对饮,登高长啸,断送良宵。懒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偶然神交,醉心不已,洒脱愉快令人羡慕,终归有局限的地方。如果在此之外仍有读书的抱负,对某书好奇,又苦于不得其妙,就要下一些功夫,做一些功课。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读儿歌汇编,也得先识字,要读古书,还得精通古文,想读甲骨金文古碑刻,还得学文字学,学书法书理。同样的道理我若想读妥氏,并且乐在其中,也需要先读些哲学,读些文学史,读点外国的历史。读古诗,是有门槛的,还不低。中国的古诗含蓄蕴藉,高度凝练,题材丰富,流派众多,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之中,使用的意象、典故自不必提,即其中的情感、趣味也有其时代的背景在。诗歌讲究的对仗、平仄、音韵对普通人来说,也不容易掌握。我学的是文学,读古诗仍不容易。犹记得当年学音韵学,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好在我是前一种读书人,懒。既然懒,就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比如我一直觉得作品完成之后,这作品就与作者无关了,仁者见仁罢了。读古人诗句,发自己感慨,借他人酒杯,浇我之块垒。庞麦郎唱摩擦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关心,我从那歌词里,读到忧伤敏感的少年心,纯粹温暖的小清新,这就是所得。宋冬野唱家里没有草原,他说是随便写的没多想,可是,写完之后,那句歌词就不属于他了。最近发的两条微博:王维19岁有句: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及年长,句云: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晚年约60岁时得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少年多情,老来淡泊,唯独中年那段时间,仿佛漫长的冬夜,寒且永,又冷又长。王安石诗: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又有句: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把相逢与离别都写尽了。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没有别的办法。如果是今天,杯盘灯火的间隙,顶多再点上一支烟吧,拿喷灯点,一口猛嘬,然后玩命地咳。没有别的办法。多难懂的书,多晦涩的诗,多复杂的情感,人心与感慨是通的,七情六欲、雪月风花,所谓天地交感,所谓人同此心。读书是最私人的事情之一了吧,可以精研苦索,可以苦心孤诣,可以不求甚解,其中乐趣,你自己体会就好了。读诗似乎比读一般的书更私人一些,甚至我觉得有点像看毛片:顺其自然,不喜勿入。
陋语薄言,诸君姑且听之。想起来很久不曾畅快的读诗了,从小背诗,读诗,一直到高考前狂背那几十首指定的古诗文,每天早读扯着嗓子喊,自有一番快意。小的时候读诗,所有的小伙伴都用着同样的一种韵律和节奏,不但是诗歌,现代文的课文也是如此,不知道是不是本地风俗,那时候我们读诗只读只背,最多记下教材中所说的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描绘了什么什么的情景,表达了什么什么的思想感情。然而,如果只是这样读诗,那么永远也就只能是私塾童生的地步了。后来,我们学习到了诗的节奏和韵律,人生经历也丰富起来,思念亲人,赞美自然,这些以前只是认识的感情现在切身的可以体会,我们读诗的声音小了下来,不在闭着眼睛,仰着脑袋,扯着嗓子不要命的喊。这是又进了一个层次。诗终究是人写的,再后来,我们认识了诗人,知道了一字一句背后或喜或悲的故事,读诗,是在用这种方式或者安慰,或者庆祝,陪诗人一起觥筹交错,跨越时间的拥抱。每一首诗都是由生命的,所以要在恰当的时间读恰当的诗。我记得我刚考上高中,还在军训那会儿,十分得意,最喜欢的是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我的一习惯是用关中方言的念诗,这样显得亲切)七个字,字字如峰,有时候自己也嘲笑当时不知天地孰宽的自己。后来,各种压力袭来,高三开春之后,心情低谷到了极点,甚至隔三差五就会在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子里哭上一阵。有一次周日,我下午就提前去了教室,然后一推门就发现里面有几个老师和优等生在一对一辅导,我于是就退了出来,在学校里游荡了一阵,再回去时他们已经走了,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也许永远都没有办法追的上,我想了一会儿,然后,拿出一支粉笔,去默写我所能背诵的《离骚》,一边背一边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了5月底的时候,所有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我那时突然来了一种刺激的感觉,那一阵我最喜欢的是《阿旁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至于说好坏,即使有一句诗你已经背到滚瓜烂熟,当你在某一个时候,还是想读一遍,这句诗就是好诗。总有一天,你会读到一句敲开你的诗。
我认为可以取法于人。 推荐叶嘉莹的诗词评论。叶先生的很多书都是根据讲座录音整理而来的,所以有些地方会重复,但好处是浅显易懂,润物细无声,不会像夏承焘龙榆生等前辈的书门槛那么高。叶先生认为好的诗词的特质是具有生发性,所以窃以为分辨诗的好坏与理解感情是分不开的。以下是叶先生讲词的片段,可供参考。如果只想读古诗的话,那么可以自行寻找她讲诗的书籍。……………………………………………………………我想到了一位词人和他的一首词,那就是清朝的朱彝尊。朱彝尊跟他的妻妹有一段爱情故事,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这种事情在伦理道德上如何评价我们不必管它,我只是由此想到了况周颐《惠风词话》里记载的一段话。况蕙风说,有人问他本朝词人谁的词最好,他回答是金风亭长——金风亭长是朱彝尊的别号。人家又问他朱词哪首最好,他回答是《桂殿秋》。这首小词是这样写的:"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首词的内容是写作者与那个女孩子的不合乎伦理道德的爱情。他们都是江南人,江南人总是离不开船。也可能是出门旅行全家都在一条船里,也可能是逃避战乱全家躲在一条船里,总之朱氏所写的是当年那条船经过江边的时候的一件情事。"青蛾"是女子的眉;"越山"是江南美丽的远山,古人说"一双愁黛远山眉"嘛。"舸",就是船。当时我和那女孩子都生活在这同一条船上,但是我们不能同衾共枕。"共眠一舸听秋雨"——我不能成眠,她也不能成眠;我听见船篷上的雨声,她也听见船篷上的雨声。"小簟轻衾各自寒"——她有她的一领竹席,我也有我的一领竹席;她盖着一床单薄的棉被,我也盖着一条单薄棉被;她必须孤独地忍受她的寒冷,我也必须孤独地忍受我的寒冷。你们看,这样的小词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那金风亭长朱彝尊了不起的好词多的是,这首词有什么好?然而这况蕙风真的是会读词的人,他体会到了小词的那种微妙的作用。读一首小词,你不要管他整首词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南唐中主李景那首《山花子》所写的绝对是"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思妇怀人之情,但王国维所欣赏的却是开头两句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因为,这两句写出来一种境界,包含有更丰富的potential effect。王国维所掌握的,是一种感情的本质,而不是感情的事件。古代女子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所以女子非常重视自己的美色。《古诗十九首》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女子对年华逝去和容颜衰老的恐惧忧伤是非常强大的,而这种感情与"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情在本质上有暗合之处。只不过,词里边所写的这种感情只是一种个人的狭小世界,王国维则把这种感情的世界推广了,所以产生出"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因此,会读词的人就是能从这种不重要的小词里边读到更深广的意思,而朱彝尊的这一首词,它就有一种能够引人产生更深运之联想的潜藏的能力。"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不但是朱彝尊跟他所爱的那个女子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上人们共的悲哀。我们都在一个国家,我们都在一个社团,或者我们都在同一个家庭的屋顶之下,可是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有你的痛苦和烦恼,他有他的痛苦和烦恼;你的痛苦烦恼他不能了解也不能替你承担,他的痛苦烦恼你也不能了解不能替他承担。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是什么?只有身下这么窄小的一领竹席、身上这么轻薄的一床棉被。就如同李商隐所说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这就是小词那种微妙的"潜能"和那种微妙的"符示"的作用。因此,对这些写美女与爱情的小词,如果你用言志载道的观点替它找寻意义和价值,你永远也找不到。但如果你能够正视这美女爱情的内容,也许你就能的到很多象征的和符示的意义。张惠言是用文化的语码来诠释的,王国维则是通过符号的显微结构来诠释的。而这些读者的诠释,有的时候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有的时候则是一种感情本质的相合。词里边本来都是美女爱情的狭小的个人世界,但是一些优秀的好词,它内涵的丰富潜能可以使读者把那种个人世界感情的本质推广到世间人类的共同感情,使之产生某种更深远的哲理性的感发和联想。从而做出更为深广和更为超妙的诠释,而这也正是小词所独具的一种美感特质。
古诗词从简单入手。这个简单不是指诗词简单如打油诗,当然打油诗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张打油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种,十分易懂,就是漫天飞雪让黄狗变白了,让白狗变得肥胖,倒也是有趣。但简单,其实是一种境界:诗词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孤芳自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易懂的。这便是王国维最喜欢那种简单明了有十分动人的境界,像什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落日照大旗”之类的,这是一种绝妙的境界,易懂,易感,易身心投入。题主所说看李商隐的诗之类的,嗯,李义山的诗是很晦涩的,不好懂,但味道很足,一般情况下,音律十分讲究,所以只须多读几遍便觉得十分有韵味,也不需要死板字眼去理解他讲的是什么。至于杜甫,建议别去看他的“诗史”,那种东西等你入门再看,杜甫的诗开始最好读那些易懂的,其实也很多,作为一个高产诗人,杜甫写过的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随风潜入夜”“人间难得几回闻”之类的,像《水槛遣心》那种就十分容易上口,况且杜甫又是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初读的人要有兴趣,最主要的便是上口,朗朗上口就是一种境界。至于看评论,我一直觉得那基本上是废话:看杜甫总看他漂泊又有怜悯心,看李白总说他浪漫,看苏轼说他旷达......这还有完没完,好就是好,读着觉得十分享受就是好,能觉得里面描写的东西很有感触就是好,不要去区分这是怎样好的。你看见《红楼梦》里面他们评价诗词,其实这也是元明清诗词的通病,喜欢评价别人的,喜欢研究这样手法,那样手法,最终来自己却怎么也写不出好诗——所以,看小说遇到这种情节,直接付诸一笑。而我开始所说诗词从简单入手:看一下王维的诗,作为诗佛,王维的诗有股子禅意,很容易去想象他描绘的是什么景色,当然,初读时也最好挑选一下,那些出塞之类的,等你有了一定水平后,自然会发现其中的好,看诗词,就看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关键就在于有味道,就想你吃了一碗牛肉面,觉得好吃,却不必知道是如何好,你不是美食家,正如你不是专业研究诗词的人。我以前就深受诗词的荼毒,从小背那些自己不懂的名句,觉得一点味道都没有,后来慢慢长大后,突然发现那些简单地境界十分动人,像什么“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二十四桥明月夜”“沾衣欲湿杏花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类的,十分容易带入,想象出一种和谐的画面。然后开始读大量的诗词(建议唐诗宋词,魏晋诗较为难读,音律不讲究,不易品出味道,明清诗词大多又流于技巧,味道不足),才开始研究一下古诗词,就反复看了n遍《人间词话》,清楚了许多诗词之理,看了王力的《诗词格律》,把格律搞清楚,然后自己学着写,学着填,体会当时诗人 的感受,从而欣赏的范围也开始从简单到复杂,从近体诗到古体诗,从短诗到长诗,从易懂到难懂——虽然我还是觉得易懂的诗词才是最好的。以下是我推荐的:《诗经》可以读一下,郑卫之风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像什么“青青子衿”“风雨如晦”之类的,还有秦风的“蒹葭苍苍”之类的,十分动人。乐府诗就看一下《古诗十九首》里面好几首都是很动人的。南朝诗是近体诗的开端,一些《采莲曲》还是挺有味道的,像萧氏的诗就比较简单易懂,汤惠休的几首也不错。比如“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这种。唐诗最好从陈子昂开始,陈子昂的像“兰若生春夏”这种有味道,又不流俗。然后再读杜甫的一些绝句,李白诗建议读类似于《忆秦娥》《长相思》《三五七言》之类的。然后白居易暂时不用读,读便读他下民间写的一些词,像《忆江南》之类的,李商隐就体会一下便可。但杜牧的一定要看,小杜的诗很容易上口“一骑红尘妃子笑”“二十四桥明月夜”“天阶月色凉如水”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十分精妙。初学的人看花间词是一种享受,虽则狎昵,但味道还是很足的,也就是真情浓,像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双双金鹧鸪“,像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当时年少春衫薄“”洛阳才子他乡老“”弦上黄莺语“”江雨霏霏江草齐“什么”天欲晓,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之类的很容易上口。宋词就先看柳永的《望海潮》《八声甘州》,尤其《八声甘州》。再看张先的一些小词,记住是小词,像”人情总是长情月“”问何日藕,几时莲“这种。再看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时类比一下朱熹和刘克庄的《水调歌头》,那两首也很有味道,苏轼的其他很多词都十分上口,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我是极崇拜他的,你以后再看吧。南宋词太多典故,建议以后再看,李清照可以读,辛弃疾更是壮烈,但不适合开始读。南宋词中蒋捷很简单动人,像”流光容易把人抛“之类的很有味道。宋诗中也有很不错的,像”暗香浮动月黄昏“”欲把西湖比西子“”山外青山楼外楼“之类的。 元曲看一下一些简单的散曲也就罢了,就是白朴的和马致远的不要错过。明清基本忽略,杨慎那首《临江仙》可以怀念一下三国,清朝纳兰容若的勉强清新动人。当然,清词一般还是不错的,虽则流于形式,还是有传诵广的好诗,具体自己以后评判。现代就看一下毛泽东的几首,李叔同的几首差不多了,其他就算有味道,也不适合。以上便是我的建议,嗯,总之,便是学会挑选,看有味道的,读有味道的,慢慢的那些本来在你眼中没有味道的也会变成有味道的了。
一般了解了一个人的生平后,再看他的诗,这样便更利于理解,时不时会有感触。但这只针对当时便有名气的人,如晏殊,丁谓等等一系列显贵,或者王维,张商英等一系列隐贵,反正有很多,就是官员。 因为诗词能流传下来的~并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 当然~秦桧蔡京等除外。。。其实我也不清楚他们有什么大问题。。。但张居正也被一些公案丑化,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针对李白,杜甫,柳永一系列,其实生平都可以略过了,把他们的诗词按时间顺序挨着读,自然便有感觉,因为,他们是渴望被理解的,发泄不是占主要原因,所以说得比较多。至于春江花月夜。。。写出来的人。。。个人感觉比以上所有人境界都高吧。。。因为历史的不可考。。。给了读者很多神秘感。。说不定张若虚是在江边弄墨,然后舞出一套夜落星河剑,也不是不可能吧,唐朝貌似有舞剑的风俗,王勃那个落霞与什么齐飞,里面就有什么将军的描述,反正很厉害的样子。。。百度百科和维基主要是借鉴事件和时间点吧,不同种类的人还是要分开去了解,先归个大类,看久了自然会在心里归小类,有时候看到一些诗词自然会联想到作者的感觉,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至少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有变化吧。其实。。。比较有感觉的诗词可以抄,可以背。。。印象深了,忘不掉,会在某一个奇怪的时刻。。。忽地占据脑海。。至于什么感觉。。便看当时情况了。。。千古文章一大抄。。抄。。其实应该是先记着。。然后慢慢去领悟。。。反正当个兴趣爱好挺不错,可以收获很多快乐,偶尔进个寺庙或者其他有对联什么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便和周围的山山水水,风风雾雾有一些共鸣吧。。那种历史或者类似生活的沉淀感会给人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关于题主说的下苦工,我个人是时而随意时而认真的,但比较注重发散和想象力的发展。。。。。所以,以上说的。。。看有没有精华。。没有的话。。只能说用手机打了这么多。。。有点尴尬了 。。谢邀。。。再补充一点。。读诗词诗歌,个人感觉,画面感很重要。。。。一般有画面感的给人印象更加深刻。。。所以春江花月夜在作者基本不为人知的情况下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只有经常体会有画面感的东西。。。才更容易构建情景。。。然后更有利于体会一些晦涩难懂但却感觉比较重要的诗词。。。毕竟,欲说还休时才是最让人更有兴趣去咀嚼。。。最后,个人感觉,真诚和喜欢很重要,每当我感觉体会到一些诗词的心境时,那种快乐兴奋的感觉。。。爽歪歪。。。痛饮一口茶水或狠砸一只烟才能让我平静下来。。。
在这么一个冬天,老柳失恋了,整个世界翻过来,砸下一脸风雪,于是他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横拽竖二,还世界一张冷酷的侧脸;而年轻的小白哼着一首情歌小调,“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你是我的红泥小火炉,寒冬里一把火互相温暖,谈谈感情好不好?相同的时节,不同的情绪和故事,就有不同的诗。诗是一种波动。忧伤,快乐,兴奋,愤怒,无聊……这些日常生活里普通的情绪波动,对于诗人这种过于敏感的生物来说,捕捉到它们并且放大,怦然心动的一瞬,诗就诞生了。因而读诗的一条路径,在于共振。那个诗人留下这个句子这一刻,最原始的动机是什么?这种动机与你此时的情绪,有所相似吗?有所触动吗?这是最原始的东西,精微的分析,逐词逐句考究,历史背景,人物故事,都是糖果包装,诱惑你去撕开它,看到里边的本质。能稍微抓住这一刻,诗情画意就这么诞生了。就说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杜甫写《望岳》时,还是小杜,血气方刚,登山运动,也不忘指点历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小杜自信一甩臂,两颗石头,砸穿千年历史,落在孔圣人头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就是这么吊啊。(画外音乱入: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这个就好在这两颗石头砸的霸气。李商隐,李商隐是个老闷骚,喜欢玩弄各种奇怪的典故,他的诗是智力游戏。没有历史的积累是跟不上他隐秘的意味的。不过他也写了一个句子,点出了读诗的意味。“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这个人怎么和我想的一样!”这是种难以言说的默契感。读诗也是这样,尽管“身无彩凤双飞翼”,你不可能带着穿越历史的翅膀飞回过去,设身处地去感受诗人写诗的那一瞬,却依然能够在相似的境地里共鸣,有所感受。带着穿越历史与时间的“灵犀”来到琵琶行:这两天刚考完研。两个从不同小县城来到大城市的考生,被试题虐的体无完肤,黑着脸来到考场旁的小饭馆,恰好坐在一张桌子旁。“哎,今年题好难啊。”“兄弟你也考研?”“别提了,又要再来一年。”“唉=。=……” “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这样。这时两人相顾无言,只是低下头,默默扒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样。《琵琶行》之所以伟大,可能是它的情绪,渗透在一代代失意人的落魄里。历史打下一盏昏黄色的灯,隐藏在宏大光景里的失败与沦落的美感便一点点被勾勒,被共鸣,再传承。再由琵琶行的故事展开,考生回到小县城,顶着家人和朋友的白眼,默默复习。这时他突然瞅到李长吉:“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唉呀妈呀该考生一拍大腿咋就这么对呢,我现在没钱出门,没人搭理,PSP都被家里人没收了……这就是种共鸣了。什么样的时节,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诗句。有所契合,诗的好坏就能看到。你要是觉得人生无常万事皆空,读李贺:“我当二十不如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你要是睡得像个考拉混混沉沉,睁开眼,看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咦,才下午四点?再睡会吧……你要是心中有块垒想要发泄,读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像个赌气的小孩,包子脸气鼓鼓。你要是想由绝境中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还是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依然是这个冬天,时近年关,年终加班的员工,返乡的民工潮,两小时后考期末的倒数第二门的学生…………又是一年快结束了。“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小杜变成老杜了,我想家了。
就您举的这些例子:望岳:小学初中的时候读来觉得挺爽(毕竟ao韵),后来看了工部更多晚年不得意的诗,结合自己混得越来越傻逼(多大屌事还没活够两轮呢),这诗的豪迈在我看来就有了更多的唏嘘意味。小李:他的诗发春的时候读比较合适,其他的时候也是无感为主。一个穷人家孩子久考不中,当了官35岁才有孩子,然后死了妈回去守孝葬送仕途,仕途再次上正轨的时候又死了老婆遁入空门。他的诗从昨夜星辰昨夜风到夕阳无限好,可见人生变幻。有评云“诗佛摩洁,情禅义山”,把小李的无题诗(们)和王维的比一比,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小李的虽然是有韵味虽然很深情,但是身上浓浓的屌丝气息+晚唐悲凄和真优哉游哉的王维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的。琵琶行:唉从中央被搞到地方好不爽,唉喝酒都喝不爽,诶这雾霾天跟北京似的真蛋疼,诶突然听到了夜店名曲最炫民族风(什么),诶那边有LIVE跟着去燥一下(省略描述POGO场面)。歌听完了,来到了歌手观众互动环节,发现有好多共同语言,都是混得不如以前的(老大嫁作商人妇真的不止是说琵琶女本人的啊),相逢何必曾相识,隔壁如家来一发吧(这就是文艺炮了吧)最后诗歌在一群文艺逼的感伤气氛中结束(听着悠悠的最炫民族风,做着Demon手,潸然泪下)。很稀松平常的叙事文,白居易给白活成了这么一首佳句颇不少的诗,是不是很蛋疼?诗歌谈不上什么欣赏不欣赏,压力不要那么大,不过是古代地主阶级形形色色的小情趣而已。现在想来还是很感谢自己当年背了这么多,到现在还能信手拈来,虽然没有像一样约过文艺炮,但也幸甚至哉了
读古诗,最好对音韵和格律有所了解。这样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一首诗的好处。格律和音韵规则的诞生,正是诗歌创作走向艺术自觉的标志,它说明诗人开始从语言角度审视诗歌艺术的本质,将艺术形式发展到新的高度。因此,格律不但不该是束缚诗歌发展的桎梏,反而本就是推动诗歌技巧进步的动力。六朝以后,作诗者的格律音韵修养如何,直接影响了其作品的质量。占据古诗中主要地位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需要遵循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规则。诗人创作出来的精妙句子,不仅要合情合理,还要符合格律。了解了这一点,就能体会善诗者的文采超群所在。杜工部人称用律最细,晚年尤甚。他自己都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试举其中看似平常的一首《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诗小学生即能成诵。但读者鲜能注意到首句仄起入韵,颔、颈、尾三联起句仄收,分别是上、去、入三声。此处用律之精醇,反过来还能将意象熔于诗人情感之一炉中,非大师不能为。格律稍松散的古风、长句等诗歌体裁,虽然自由一些,但其诗歌美学特征依然与音韵协和息息相关。的文章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参考。多说一句,非只诗歌,中国文学乃是一切汉语作品,都有音韵问题。《老子》《论语》之所以流传不朽,与其平仄抑扬、琅琅上口不无关系。盖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文字就带着这样的基因,当平平仄仄的声调响起,内心深处就自然涌出源自远古的呼应来了。
首先还得提一下:每个人对诗意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关系到个人的表达方式,情感的立场,性格上的的抒发方式等等等。有时候您确实对一首诗味同嚼蜡了,没准恰巧就戳中人家心窝子了,叫几个朋友直接对酒当歌了。所以这事儿您就别在这里趋同求异找门槛了,您觉得哪个派别的诗特入迷,您喜欢哪个诗人,您觉得哪个诗人哪个诗句特没见识,您觉得哪首诗写的特没劲。您这不是已经已经入门了吗。没准人家喜欢了某首诗您觉得全是花花架子无聊透了,而人家也觉得您喜欢的某首诗特没气节,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借您一句话,重点是理解情感,而不是分辨好坏,某一天的某一刻您一不留神的就觉得会读了。
这段时间越来越觉得原答案写得有点不负责任了,怕还有人看到的话会误导&&原答案说各凭喜好不用强求跟其他人一样,不过这种想法得先建立在了解原作的基础上。首先要把这首诗这首词读懂,读懂之后理解之后才好说欣赏。建议读一下朱光潜先生的《文学的趣味》,看了先生这篇我打的字就完全不用看啦!和题主问文学欣赏的问题也很契合!________这是原来的,写得不太好但毕竟打字也打了一会不想删&&!_______题主想问怎么分辨诗的好坏,我倒觉得没必要。曾经有段时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有些句子自己读来兴致盎然,于是想看到更多的关于这句的解读,一看赏析,重点都落在其它佳句,不免失落,然后开始怀疑自己不会欣赏哈哈哈~近来才觉得读书也是十分私密的事,与人有共鸣是好事但刻意追求也不必。静安都说东坡“尤为皮相”了,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最佳呢,你也可以质疑静安的话啊~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木心先生与私塾先生也是不同的意趣~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还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老舍先生【还是谁?】对《1984》的贬低哟~有点骂街的感觉~但是查不到资料了。不用觉得读经典这种东西特别高尚,和看女孩子差不多,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范冰冰和李冰冰都很美但是让你排个序就看各人咯~杨幂好不好看争起来可能友尽的呢~诗歌也这样【我觉得我拉低了这个问题的格调= =】~苏轼和稼轩都写的很好,但你喜欢稼轩的豪放,我喜欢东坡的旷达,没必要非得一样。我说我最喜欢杜甫的诗是那几首和李白有关的也不能咬我啊~当然,如果想对诗歌做出全面的评判的话,耗费的时间精力比较多收获也更大,这个问题知乎有很好的答案【其实是今天看到了然后就找不到了。。】。我这种懒癌晚期的就是“不求甚解”啦╮(╯▽╰)╭”每有会意“的时候真是一拍大腿写得太妙!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有天晚上【大概是在床上】【大概是在冥想】,脑子里突然冒出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惊,写的真好!之后就是很鱼唇的在床上想象自己操琴长啸引吭高歌什么的。。摇头晃脑的读了好多遍。。写起来好傻啊。。不过读的时候真的会有种整个人升华了的感觉嗯哼~刚刚查《人间词话》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夜深千帐灯“也是虎躯一震【什么鬼!】。大学之后就越来越多的会有熟读的诗词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告诉你你原来不曾感受到的壮大的感觉。如前段时间看到”栏杆拍遍“忽觉实在太寂寞,于是自己拍着床栏摇头晃脑的诵读。。【不想说。。】前会看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也甚是喜人。说这些是想表达能打动你的对你来说就是好诗,毕竟读诗还是为了取悦自己么。题主依然想提高”品位“的话,我认为就是多读、细致的读、明白的读。我看书的历史是从《天使街23号》、《最小说》开始的,想想也是蛮嫌弃我【。看得多了也就觉得以前看的东西矫情了。况且留存至今的诗词大都优秀,多读读也没坏处是吧~
首颔颈尾尽量理解其所描述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内心思想和境遇。仔细体会 细琢。可用古汉语词典帮助理解。
1.得体,得体二字,是诗家第一重门限,再越不得,倘然不梦而呓,不病而呻,岂非大不详乎?2.人知作诗,避俗句,去俗字,去俗意3.写景写情,不宜相碍,前说情后说雨,则相碍矣。亦不可犯复,前说沅澧,后说衡湘,则犯复矣。即字面亦须避忌,字同义异者,或偶见之;若字义俱同,必从更易。如『暮云空碛时驱马……玉靶角弓珠勒马』,终是右丞之累」。盖因初学者,诗思不够宽阔,常有此病。尤以律诗之颔颈二联,每有合掌之疵,最宜注意。4.一篇之妙,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先写那么多,以后再补
很简单,用嘴读
只是诗词爱好者,不专业哦。完全是答来玩玩,自己的愚见呐。题主,非常想说的是理解内容是分辨好坏极其重要的基础~内容情感拿捏清楚,好坏自然心知一二。就说说我的体会吧。(我打算从理解内容说起。。。如果题主这方面很棒的话,直接跳过第一部分。)1.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吧,分为内容类和技巧类两方面的积累吧。内容积累:因为这是读懂诗基本内容的要求。个人的体验是,只有一读诗就是立即能知道它在写的什么,什么内容和意思,才不会坏了你继续想去分析它的兴致。试想,如果你拿到它觉得很艰涩,你便不愿也无心继续读了。要做到这个其实很简单,但是要坚持,没有捷径,就是多读,读完在心里暗自快速跟上翻译,不求字字精准,但是一定要八九不离十的知道内涵。作为一个和高考分手还不是特别久的人,觉得高考那会儿因为做古诗鉴赏题多留下的底子,对现在日常古诗的阅读帮助很大。那段时间的大量做鉴赏题,虽然某种程度上有违鉴赏本质,但是给我打下了阅读古诗较为坚实的基础。读的过程,量的积累,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上面说的内容的积累。很多实词,语气词...慢慢就很神奇的全都通晓。通过多读,和自己的快速翻译(过程很快,四言也就几十秒,练到可以读古诗,根本不用去逐字翻译,立即就顺下去意思,就ok了~),这个过程真的只要有耐心和坚持并且加上自己的兴趣愿望,很快就能成了。个人觉得基本功很重要。在这里还是感谢一下曾经题海给我的量的积累。至于,技巧类积累,看看相关的,简单的知识就ok。比如表达方式哪些哪些?手法哪些哪些?理论上他们都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只需了解,不需较真儿的逼自己分析,那样多破坏美感。但是这个了解,熟练了解是极其必要的,一切技巧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而用的,唯有知道,才能更容易破解情感。这个积累先看看赏析就ok,不要那种高深的赏析。2。其次,此时读懂诗,分析一下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正确已经很容易了。那么就要对诗有类别意识了。内容角度的类别意识类诗?羁旅,闺怨,说理....?类别意识建立后就能自己建立一个类别处理方法了。类似于一个自己针对不同类别的处理办法。做到此,最基本就是了解每个类别的核心特征。自己要去归类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是兴趣和玩的话就不用太高深的~~~这样,能帮你最快把握这首诗的内涵感觉。手法角度的类别意识和上面差不多,只是分类方向变了,但都是了解每个类别的核心特征。自己要去归类分析。比如这个诗用了借景抒情法,你就要培养读诗时的画面感生成技能!尽可能的发挥你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吧~~生成一套你自己体系!用感受与思考去读诗这样下来基本功就有了,拿到诗定能说出自己见解一二。3.然后,就是以诗为点,拓展延伸自己诗的体系。透过一首诗,去追寻其作者,创作背景...尽可能的多挖掘身临其境的去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此时此景,该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个还能帮你提升思想...身临其境!!!4.再然后,读名家的赏析,不局限于今人。古人的赏析也值得去好好揣测,与作者同时代的古人的评价,或者之后历代文人对该诗作的名评。挺爱清人的许多评价集。还有一个超级好的东西就是《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里面的鉴赏非常赞,也很易懂~我曾做过这个的摘抄,尤其是每篇鉴赏的最后一段。读辞典对自己鉴赏能力,文采甚至思想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之前有答案说到叶嘉莹先生~~,她的书也对我的提升帮助很大,很喜欢5.形成自己的思想多输出,自己可以偶尔闲了,就写写鉴赏什么的,不拘于格式,随着你心去写就好这样做做感觉好坏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恩,还是要有很浓厚的兴趣,让你能沉浸于此,乐此不疲。
是否古诗都没关系,读诗有个简便方法:别管它写什么,只是读,读到什么是什么,读时别去查词典、想意思,要做这功夫,事后再做不迟。陶潜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求个痛快而已。原因很简单:诗和日常语言有一段距离,它的意义是在这段距离里显示出来的。你只要说汉语,就能体会到这种不同,至于你是否能体会到好,这和人的其他喜好一样,因人因时而异。对,确实有个公允的好,诗经楚辞,三曹小谢,李白杜甫,但这公允其实并非是强迫,只是推介,是期待你有点耐心,读着读着,哪天能读出它的好来,而不是让你执着这“公允”来疑自己的感受,那就反了。
喜欢那种感觉 但是很多都是不求甚解 愧对文学专业的我 喜欢那种意境 读古诗 现代人对诗歌的解释有时候会掩盖诗歌的本意 或者曲解 毕竟不是诗人本身 学这个专业 我也不会作诗啊 哈哈哈 读古诗 追求的是感觉还是诗歌本意 这是个问题
看题主目的何为。若心有向往,只泡在其中即可。多读多背,硬着头皮多写。唐宋元九百首先翻熟再说,你现下喜欢的,以后未必喜欢,现下不喜欢的,以后怕要掩面大哭的不行。这种积累的意义在于,当你遇到生命中的不凡时,内心有所应和而不孤独,私以为这是读诗最大的享受。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喜欢就行。只要你喜欢,一切都不是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我的命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