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湖北省长阳县县姓何的吗?以湖北省长阳县姓何的有关系的也可以,有的就回笞我。

长阳县的这套题目阅读题里选了我的《父亲之笔》
长阳县2011年秋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
( 12:26:17)
长阳县2011年秋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
  (时限: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请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一部分 汉字与积累(10分)
  一、古诗文积累:(6分)
  1、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总给人凄凉悲伤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
  3、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4、读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我们很容易想起王维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5、思乡是每一个游子不变的情结,(A)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和(B)崔颢《黄鹤楼》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_”都直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汉字知识。(4分)
  6、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y&n(
)藏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琼枝,沉默的自然y&n()育着希望与梦想。
  ②勤劳的土家儿女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yǎn( )生息,他们因地zh&( )宜培育出了许多特色水果品种。
  7、给加点的字注音。(1分)
  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
  8、解释加点的字。(1分)
  ①平地三月花,深山中则四月花。( )
  ②这次生日宴会,她花了很多钱。( )
  第二部分 阅读与综合(60分)
  一、领略先贤古诗文之精华。(12分)
  客至①   [唐]杜甫
  舍②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⑤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⑥尽余杯⑦。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明府,县令的美称。②舍:指家。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⑤肯:能否允许。⑥呼取:叫,招呼⑦馀杯:余下来的酒。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9、(A)材料一中客至是什么季节?(B)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C)这种诗体颔联和颈联句式上有什么特点?(3分)
  10、仔细阅读材料一,我们会发现首联、颔联内容为 A 客,颈联、尾联为 B客
  (各填一动词)。(1分)
  11、解释材料二中加点的字词。(3分)
  12、材料二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请在材料二中找出与“公取自食之”中的“食”意思相同的词。(1分)
  14、比较两则材料,说说杜甫和王安石各有什么传统美德?(2分)
  二、感悟人类对和平之渴望。(11分)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美国作家)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白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5、说说文段中“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16、请你通读全文,概括说说文中揭示的现实是什么?(2分)
  17、请你说说为什么许多人走过去和明赫白握手?(2分)
  18、“永远不要有战争了。”这是中华儿女从古至今的心愿,无论是《礼记》中构建的 A 社会还是陶渊明虚构的 B
(填一成语)都传达了这一心愿;这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C
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面对美日韩愈演愈烈的军事演习,请你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写一则宣传标语(注意紧扣主题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分,其中填空3分,标语2分)
  三、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9、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20、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21、“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22、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23、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24、“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25、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四、探求自然科学之奥秘。(9分)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①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②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③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④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⑤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⑥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26、本文按照由 到 的顺序进行科学阐释,它属于 顺序。(2分,其中前两空1分)
  27、本文第④⑤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句说说它的作用。(3分)
  28、荷花是高洁的象征,所以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 ,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2分)
  29、积累:请写出一联关于荷花(莲)的古诗名句 , 。(1分)
  30、请你说说下面哪个成语的构成和“藕断丝连”相似:( )(1分)
  A世外桃源 B销声匿迹 C五彩斑斓 D根深蒂固
 五、品味亲情之朴素与伟大。(13分)
  父亲之笔 游宇明
  一直觉得父亲是个优秀的田园诗人,春天他写下水稻、大豆,夏天写下他红薯、绿豆,秋天他写下荞麦、萝卜,冬天则写下油菜、小麦,每一首诗都那么郁郁葱葱、元气充盈,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温暖。父亲用来写诗的笔是他的各种农具。
  父亲是一个喜欢置办农具的人,我可以轻松地说出家里许多农具的名字:砍刀、小挖子、禾镰、竹扒、锄头、钯头、铁犁、铁钯、木钯、扮捅、耕牛。父亲不喜欢向别人借农具,他一向不善言辞,平时很少跟别人打交道,更不愿意在这种节骨眼上求人。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很勤快,开垦了不少土地,自己家里工具齐全些,可以随手拿着走向田间地头,节省许多时间。
  父亲最珍视的农具有两样,一是犁,一是耕牛。我家的犁架是用上等的杉木做的,杉木轻巧,可以节省力气;犁坯使用的是当地能买到的最好的生铁,锋利结实且富韧性。老家是山区,村里又没有江河潭湖,经常出现干旱,农田在秋天以后都是旱得开着很大一条裂缝的,如果犁耙功夫不到家,稻田就会漏水,影响收成。父亲犁的田却从来没有漏过水,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做事认真,翻耕稻田时每个角落都会犁到,另一方面也与他善于造犁很有关系,犁造得好,能够深入田里的“死角”,裂缝容易堵住。记得我读大学那几年回乡帮着父亲搞“双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乡亲向父亲借犁,说我家造的犁比他们自己造的好用,父亲总是高高兴兴地借给他们。父亲不仅善造犁,还非常注意保养。每次犁完田,他都会到附近的塘里把犁冲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敞阳处阴干(犁因为吸水太多,不能在太阳底下晒,否则犁架很容易开裂),他的犁坯总是闪着白晃晃的光,而不象村里某些人的犁一样上面总是盖着一层土色的铁锈。
  我家有头好牛,这也是父亲很自豪的。我家的牛是母牛,它有一身深黄色油光发亮的的毛,头部较长,长相清逸,性格温驯。它犁田时从不惜力,又特别有悟性,父亲的每一句吆喝,它都能听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叫它直行就直行,叫它拐弯就拐弯。它工作努力,却不计较待遇。放养时总是围着一小块草地吃得团团转,茅草、蒿子、雷公藤、野苎麻叶来者不拒。冬天圈养时,就吃稻草、瘪谷,偶尔吃上一顿干薯藤,它会把这个当成过年,吃了就快快乐乐地唱歌。这牛还特别重感情。父亲患了骨质增生病,腰老是伸不直,走路的速度自然受影响,同样的时间我们走三步,他顶多走两步。因为走得慢,他随别人一起去草山放牛时,那些牛们常常把他甩在后面。然而,走一段路发现主人没来,我家的牛会让其它牛先走,自己静静地站在路边,也不吃草,只是一遍又一遍叫唤,父亲知道,这是牛在喊他了。于是,他会尽可能加快步子赶上去。早几年,我不让父母再种田,父亲一定要留下那条牛,说这头牛好养,我强迫他把牛买了,父亲满眼都是泪花。我知道,在心里,父亲不是把这条牛看成是普通的农具,而是将其当成自己的朋友的。
  父亲真心地喜欢他的农具,就象我喜欢自己写作用的电脑一样。父亲用他的农具诗笔写成了一首首美丽的农事诗,写老了自己,写大了我们。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3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2分)
  32、请你概括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2分)
  3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犁造得好?(3分)
  34、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比较,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和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4分)
  35、有人说:父爱如伞,为儿女遮挡风雨;父爱如雨,为儿女濯洗心灵;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仿照例句续写或者根据你的亲身感悟续写一个句子(2分)
  第三部分 写作与书写(50分)
  题目: ,在这里
  提示:这里,可能有美丽的风景;这里,可能有别具一格的建筑;这里,可能蕴含有奇特的奥秘;这里,可能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可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可能展示着多彩的生活;这里,可能有精彩(感动)的瞬间……
  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要有真情实感,立意要健康积极;(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4)不少于600字;(5)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名。(6)将作文认真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地方,其中书写分3分,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等,分别得3、2、1分
  第一部分 汉字与积累(10分)
  一、古诗文积累。(每空0.5分,见错字无分,共6分)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每空0.5分,共4分)
  6、蕴 孕 衍 制
  7、 zh&o zhu&
  8、开花 用掉(耗费)
  第二部分 阅读与综合(60分)
  一、领略先贤古诗文之精华。(12分)
  9、 A、春季 B、律诗 C、对仗工整(3分)
  10、A、迎(接) B、待(1分)
  11、①第二天 ②离开 ③才 ④都 ⑤以……为怪或认为……很奇怪 ⑥罢了(3分)
  12、胡饼的四傍(2分)
  13、啖(1分)
  14、(2分)杜甫:纯朴好客。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意思接近就行)
  二、感悟人类对和平之渴望。(11分)
  15、(2分)承上启下
  16、(2分)美国和中国作家同情受害者,渴望和平;德国作家深深忏悔;日本作家开脱罪行(能写出两个得全分,意思接近就行)
  17、(2分)他获得了众人的宽恕和尊重,因为他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真诚地进行忏悔,虽然他没有责任。(意思接近就行)
  18、(5分,其中填空3分,标语2分)A、大同 B、世外桃源 C、铸剑为犁
  宣传标语略(注意紧扣主题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没有修辞得1分)。
  三、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19、(3分,其中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说明时间顺序
  20、(3分)历史悠久 地势险要 交通要塞(3个可以颠倒)
  21、(2分)不能去掉,去掉后绝对化,可能还有更古老的但没发现,或者有更古老的但已经不存在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接近就行)
  22、(2分)列数字 引用
  23、(2分)如心灵的桥、友谊的桥、沟通的桥等
  24、(2分)A、② B、①
  25、(1分)略
 四、探求自然科学之奥秘。(9分)
  26、(2分,其中前两空1分)现象 本质 逻辑
  27、(3分,其中找出说明方法2分,作用1分)列数字
打比方如列数字:直径仅为3~5微米。用数据准确说明了细丝的样子;打比方: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形象生动说明了细丝具有弹性的特点。
  28、(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见错字无分)
  29、(1分)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
  30、(1分)D
  五、品味亲情之朴素与伟大。(13分)
  31、(2分)对父亲辛勤劳作的一生高度赞美和对父亲的敬仰。(意思接近即可)
  32、(2分)勤劳 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认真 珍惜农具(只需两点就可得全分,意思接近即可)
  33、(3分)①犁架是用上等的杉木做的,杉木轻巧,可以节省力气;犁坯使用的是当地能买到的最好的生铁,锋利结实且富韧性。②父亲犁的田却从来没有漏过水,这也与他善于造犁很有关系,犁造得好,能够深入田里的“死角”,裂缝容易堵住。③一些乡亲向父亲借犁,说我家造的犁比他们自己造的好用。
  34、(4分)
  写法:本文通过写父亲的农具来表达情感,《背影》通过写父亲送别的“背影”来表达情感。语言特色:《背影》语言朴实但饱含情感,本文开头结尾语言生动形象,中间语言朴实细腻。
  35、(2分)如父爱如笔,为儿女书写未来
  父爱如路,为儿女铺垫人生等
  第三部分 写作与书写(50分)
  一、书写:3分,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等,分别得3、2、1分
  二、写作
  【评分总则】
  1、评分应注重作文的语言和内容,淡化文体要求,不求全责备。
  2、对表达有创意的作文实行奖励评分。凡立意新颖、构思别致、语言表达有品位的作文可在拟评分的基础上奖励2分。奖励后得分以该题总分为最高限。
  3、要敢于给高分,要严格控制低分层。
  【评分细则】
  一类文:45-50分 构思精巧,立意独到,结构严谨,材料精当,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二类文:40-44分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结构合理,材料具体,语言流畅,真情实感。
  三类文:34-39分 构思一般,立意清晰,结构一般,材料贫乏,语言通顺,真情实感。
  四类文:25-33分 有所思考,立意模糊,结构散乱,材料空洞,语病较多,无真实情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难道我们何氏不喜欢当官吗?中共中央第六代没有姓何的_何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57贴子:
难道我们何氏不喜欢当官吗?中共中央第六代没有姓何的收藏
难道我们姓何的不喜欢当官员吗?为什么中共中央出不了一个姓何的的好官员
1楼 21:15&|来自
相关的贴子35145117796相关的图贴
为什么中共中央出不了一个姓何的的高官,我发现我们族对政治不感兴趣,好像不喜欢政治为百姓谋福利
2楼 21:18&|来自
为什么中共中央连续六代出不了一个姓何的高官,我发现我们族对政治不感兴趣,好像不喜欢政治为百姓谋福利,只有做高官才能直接为百姓谋福利,才能建功立业
3楼 21:21&|来自
为什么中共中央连续六代出不了一个姓何的高官,我发现我们族对政治不感兴趣,好像不喜欢政治为百姓谋福利,只有做高官才能直接为百姓谋福利,才能建功立业,古代伟人即是科学家也是著名政治家
收起回复4楼 21:22&|来自
省部级有几个
收起回复5楼 01:18&|
不知道,反正我不喜欢
6楼 09:30&|来自
只有做高管,才能为百姓谋福利??????你大仁,你大义,你大爱,你去吧。把小习弄下来,咱这亿万何氏挺你
7楼 08:23&|来自
问的好,可能是咱何氏不配吧!有拍砖的兄弟吗?
8楼 18:30&|来自
收起回复9楼 19:16&|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我姓何,名谁不重要。因为何氏并不显赫,而这一族下渺小的我就更是注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相较汉室之刘氏,唐朝之李氏,宋代之赵氏等等帝王权贵,何氏的历史平淡到常常令我叹息。
当然,也曾经有人把我和贵胄相联系,并加以想象。遥想当年,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在南开五宿的那个夜晚,灯光明亮的水房里,我正蓬头垢面的准备洗脸之时,一个女生面带桃花的走到我面前,嫣然一笑,朱唇轻启,问到:“你是满族人啊?”
这一问如晴天霹雳击中我的心灵。在遭遇有史以来第一次被人怀疑种族的那一秒,无数猜想遐想幻想闪过我的脑海。难道是我过于人高马大,很有鞑虏之态?但我在北方有处于平均身高之下的危险。难道是我经常自怨自艾,备有遗少之资?但我好像是以乐观得没心没肺闻名于世。难道是我姿态雍容举止高贵,颇有八旗之风?但好像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带着红军的帽子。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想象力是在有限,于是反问到:“为什么觉得我是满族人呢?”
女生巧笑言兮:“你不是姓何吗?这里离北京这么近,我想你可能和和绅和大人有关联。”这一答如五雷轰顶般击中了我何氏家族的自尊心。
我自嘲道:“是啊。其实我姓钮祜禄。”
女生恍然大悟:“原来你不姓何啊!你的姓还真奇怪。”于是,温暖的液体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我轻轻的用手拂去,然后泡沫浮满我的脸颊。我无奈之中,只能用洗脸来掩饰无语。
最近,一次电话闲聊中,无意中和身为汉室宗族后裔的刘老师谈起我就何氏一族从古至今人才未出的忧虑,刘老师大怒:“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年汉朝末年临朝主政的何太后,可谓是何氏历史上的明星。”
我大惊:“原来咱俩家是亲家!何太后定是一美人。”
看不见,但是可以感觉到黑线布满了刘老师的脸:“何太后是一个老太婆。”
“能当上太后,年轻时定是一美人呢。”
刘老师继续黑线中,道:“。。。这个我不知道。但是说到美人。何氏确有一人,非何晏何平叔莫数了。”
“那是谁?”
“曹操的女婿。”
“有多美?”
“据世说新语记载,‘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傅粉郎’?”(可见,我历史人物认识的不多,但是历史美男认识的不少)
“正是何晏何平叔。”
“喔!太好了。不管我爸同不同意,不管我爷同不同意,何晏绝对是我的祖先!”
然后,就是无止境的黑线。
说何晏是我先辈也不是不无道理。别看我长成这样。我一堂姐可谓是“傅粉何娘”。她大学的时候被同学誉为“肤如凝脂”。非但如此,还常有莫名女性上前问她使用的是什么粉底。除了没人用热汤试探她以外,她的物理条件完全符合,我们何家多年的传统了。而且我是我家最黑的。由此可见,何平叔后代也没有遗弃他“面至白”的美德。
当然,人无完人。虽然何太祖大人“美姿仪而色白”,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但有好事人之人评论“其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然而,恰恰又正式这一点,充当了我是他后人的完美证明。何晏的优缺点精确的体现在了他的第N代宗室的两位传人身上,可见,何美男绝对是我的祖先!
在我百度了何晏其人之后,发现此人人生不平淡,绯闻及家族绯闻颇多。除了喝喝热汤,写写文章外,没做多少正经事,荒唐事倒是做了无数。但无论如何,何晏何平叔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一为美人,是茫茫中华美人史上一枚耀眼的明星,是魏晋直至现代多少老少中青年妇女心目中的偶像与幻想对象,也是唤起对历史很无知的我的家族自尊心的闪亮灯塔。因此,我决定认何晏何平叔为我的祖先。
(希望我爸我爷爷看了这篇文章不揍我。)
---------------------------------------我是文献综述的分隔线-------------------------------------------
以下是关于何晏先祖的简单介绍,感兴趣的请点击浏览:
同时推荐以下文章,虽然此文对历史的理解略有偏颇且大标题很是妙明其妙的雷人,但是精准到位的用现代理念解释了我家何晏先祖究竟有多美。
在网上大量阅读何祖爷爷相关文献的同时,惊奇发现了我的精神偶像鲁迅先生的文章。文章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片演讲稿。文章我是看过的,当时很是喜欢,但只顾着迷恋偶像,忘了和先祖认亲了。但是今日再看,总觉得有易中天之风,不由得黯然神伤。我告诉自己,鲁迅先生和易中天是不一样的。但越看越想,我甚至不禁开始幻想把易中天那自以为是的表情贴到鲁迅先生的脸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痛恨自己的脑补能力。以下我不打算贴链接,文章节选直接贴上:
&&&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现在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他们三个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所杀。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鸦片一样罢?&
&&&&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其实我本来不打算把这点拿来炫耀的(果然欠揍),既然有人提到,顺便说一下。何晏曾经给《论语》集注,著有《论语集解》。说出来了,就觉得何大人和我越来越远。以下是该书的网络版,敬请阅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阳县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