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和氏璧的由来一样的大圆石头叫什么

帖子主题:[原创]和氏璧的故事
共&1497&个阅读者&
军号:6156429 工分:3442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和氏璧的故事
文章提交者:onlyonebob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和氏璧的故事说起来有点遗憾,不过现在西方史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已经在超越中国本土学者的碌碌无为。很难想象中国无数的历史教授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照本宣科谋取薪水养家糊口的时候,西方的史学家们已经在非常辛勤的挖掘出大量的中国历史,而且正在有全面赶超的势头。但是这就是一个无情的现实。中国人居然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不知道自己的宝物下落如何。谁最在乎?中国2字是谁创造?创造了无数成语故事的和氏璧又去了哪里?最近的好莱坞大片《白幽灵传奇》,说的其实就是一段和氏璧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本来是打算写到暴秦的时候再说。但是也跟春秋的故事有一些关系,所以提前写出来也无妨。和氏璧贯穿了中国很长的时代,而且外形在不断的变化。春秋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很多,比如价值连城,说的就是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愿意以多座城池和赵王换取。赵国当时力弱,只得前去和秦王商议,期间蔺相如据理力争,终于保得和氏璧,于是又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氏璧,最早是被楚国人发现。但是楚国君王昏聩,旁人因为没有得到贿赂,污蔑发现了和氏璧的人是骗子,结果和氏璧终于流到他国之手。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时候,也以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是行家知道宝玉含在其中,于是设法打破了石头的外壳。这个做法,其实和三千年前炎帝的做法是差不多的。当时炎帝支付开支,使用的蓝田玉,其实就是有石头外壳的宝玉。当时也有部落首领不识得宝玉的珍贵,所以曾经对炎帝交涉。炎帝只好砸开石头,露出里面散发了璀璨蓝光的玉石。惊讶的人们才知道蓝田玉的珍贵。不过当时炎帝据说已经采光了蓝田玉。价值较次的附近的和田玉,如今倒是成了很多人宝贝的东西。和氏璧的初始形态其实相当的不规则。所以赵国的工匠们设法雕琢了这块玉,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圆盘的形状,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春秋时期出现的和氏璧。和氏璧当时的形状有点像现在吃饭用的圆盘合起来的样子,没有孔洞,形状也并非很规则,后来又经过多次雕琢,才比较像样子。珍贵之处是和氏璧是一块寒玉。就算炎炎夏日,和氏璧也非常的冰凉。所以赵国国王到了夏天就抱着和氏璧睡大觉,把它当空调。所以我怀疑赵国国王不愿意割舍和氏璧的主要原因,是睡觉已经离不开它了。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人口极多。的国力却回复的很快。等到秦国准备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根本无力抵抗,也没有什么钱财雇佣,也请不来当时精疲力竭的其他国家的援兵,四君子也已经不在。赵国国王只好把和氏璧给了秦昭王。所以秦国暂时的放过了以前的死对头赵国。不过为了遮羞,赵国的正史始终不写此事。秦国得到和氏璧之后非常重视。秦王可没有赵王那么昏聩,拿和氏璧当枕头。秦王非常郑重的找了几个工匠,商量怎么制造玉玺。第一步,就是砸碎和氏璧!这个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记载。就是和氏璧终于有了自己的用途,而且是如何被改变了的故事。如何砸碎和氏璧,是一个非常值得小心注意的事情。所以皇家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商量了大概两个多月,最后确定了如何砸碎和氏璧,把所有的部分都给利用起来的措施。最后他们挑选了其中一个手最稳的工匠,把和氏璧从自己的胸口处自然掉落,落到石头的平滑地面上,准确的摔成了几块。然后工匠们就行动了起来,把这几块碎片分别的雕琢成了秦王发布命令甚至书写字画用的签名图章,也就是后来很多中国皇帝甚至王子们梦寐以求的传国玉玺。所以,和氏璧后来被雕琢成了几个用途几乎可以说是一致的东西,也就是皇家玉质图章!所以,第二步,就是把和氏璧的碎片分开雕琢成秦王想要的图章的样子。其中最大的一块碎片,后来被进行了专门的加工,成了秦王发布命令的时候用的御用图章。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碎片制造的图章不少,所以秦王有的时候高兴的挑选图章的时候手忙脚乱。到了后来就开始犯迷糊了,因为图章太多了。所以后来他决定挑选最大的一块作为专门的图章,而且专门的雕刻了一些东西在上面。具体是什么字眼或者纹章,有点难说了。因为根据我的记忆,这个图章后来又被后来的君王使用的字样等等给覆盖了。随着王朝的更迭,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也在不停的转辗。每一代的君王,都希望用这个宝贝记录自己的不世功业,让自己千古流芳。所以,第三步就是加工。但是这些就不是秦国的皇家工匠们要做的事情了。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原本有几块,但是后来不少都散落了,应该都是风化损坏掉的。秦王也说自己不小心摔坏过两块。所以后来最大的,也是秦王最喜欢用的,就是传国玉玺,也就是时期曾经落到了孙坚手中的那块,是目前唯一知道的和氏璧幸存下来的部分。但是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中的时候,已经不是秦王手中的样子了。到了的时候,汉朝的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就想在秦朝的传国玉玺上面加工。最开始的办法,是让工匠们慢慢的挫掉秦王留在上面的纹章和字样。工匠们大概去掉了足足有大约半寸的厚度,才搞定了这个事情,然后就是把皇帝要求的东西给刻上去。后面的皇帝得到了玉玺以后也想有自己的东西在上面,这样印下去了自己就万古流芳了。所以和氏璧很倒霉的就这样不停的被加上了各种新的部分。这里要说一下,就是刘邦得到秦朝传国玉玺的时候,觉得很宝贵,所以没有动它。但是他的后代子孙却动的很频繁。刘邦之后的第一个皇帝,先是下令去掉了几乎所有秦朝遗留在上面的东西,所以顶部、四周尤其下面,都被挫掉了不少,所以总计厚度大概是半寸左右。可见当时的传国玉玺有多大了。而后面的皇帝又要加工。所以汉朝的皇家工匠们着实的辛苦。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当时汉朝的皇家工匠们为了皇帝高兴,煞费苦心的琢磨办法。因为在去掉了秦王的东西以后,加上的汉朝的东西就很难去掉了。所以工匠们后来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不算完美。他们小心翼翼的挫掉了刘邦后面的皇帝留下的一部分字迹,实际上深处还有,但是再挫,就把和氏璧毁掉了。接下来,就是留下了一个突出部分。这个突出部分,是用来加载刻着皇帝满意的字和图案的玉质模块的。这个模块会被旋转安放在和氏璧的剩余部分之上,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皇家图章。于是汉朝的历代皇帝,经常更换和氏璧上的印章模块。但是到了孙坚手上的时候,传国玉玺已经是三层了。因为中间一层的和氏璧部分已经开始风化。所以为了保护好这块千年美玉,当时的工匠们煞费苦心,在和氏璧的上下加装了两层用来保护的模块。这样和氏璧的上面可以避免风化,下面可以避免磨损,却可以继续加上新任皇帝使用的印章部分。所以准确点说,汉朝的皇帝使用的传国玉玺也就是皇家图章,有四层。和氏璧上面的模块还特意有雕刻。可能是雕了龙形,但是我已经不清楚了,估计古代文献大概有专门的记载。我虽然知道有图案但是到底是否有雕琢甚至雕像,就不知道了。汉朝的皇帝玉玺的上面可能有统一的龙形雕刻吧?我在这个上面就不是很清楚了,但是有印象有文献记载的。孙坚拿到的传国玉玺,只有三层。这其实只是一个主要模块,但是还少了最下面的一个模块,那就是印章模块。所以后来袁术拿到了玉玺以后,就喜滋滋的要当皇帝,就是因为他只要在传国玉玺上面加一层印上他名字的图章玉质模块,他就可以像皇帝一样的发布诏令了。孙坚拿到传国玉玺的时候也很凑巧。当时汉朝的皇家工匠们刚好因为前面的主子去世,去掉了下面的图章模块,等待新主子指定图案和文字的样式。结果突然天下大乱,传国玉玺慌忙之中就落到了孙坚的手中。所以孙坚当时拿到的,不能算是当时的完全体,但是也只要找到专门的工匠加上印章模块就可以了。孙坚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发现了传国玉玺的秘密以后,马上开始去寻找专门的工匠。这些皇家工匠的特殊地位当然也会被其他的军阀们注意。所以孙坚虽然抢到了传国玉玺,但是手下还是很好的隐藏了秘密。但是孙坚急着找工匠,这个事情就被埋伏在工匠家周围的间谍告诉了其他军阀,结果孙坚在大家的围攻之下,不得不交代了他得到传国玉玺的真相。这个事情就这样纸包不住火的传开了,于是后世的学者们有机会大书特书,把孙坚的形象搞的臭烘烘的。本来大家都认为传国玉玺应该还是回到朝廷的好。但是野心勃勃的袁术脸皮最厚,趁着大家不小心,从朝廷抢了玉玺就跑。等到将军们发现朝廷出事,袁术已经着急登基当皇帝了。不过这家伙写的诏令根本没人当回事,也就只有他孤芳自赏。袁术这个妄自尊大的行为最终还是遭到了报应。甚至连他的所谓同族袁绍,都为了玉玺派兵讨伐过袁术。所以袁术仅仅只是为了过皇帝瘾,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历史上这样的目光短浅的狂人,实在不是少数。等到袁术快要被灭,袁术为了得到支援,又把传国玉玺偷偷送给了曹操。袁术这一招其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让曹操得到了宝物,来个等价交换,让他有粮草有支援,能够缓过气;还有一个,就是转移大家的战略注意力,想让曹操背上这个惹事的黑锅。但是曹操乃一代奸雄,哪里有那么好骗的?拿到玉玺以后曹操先是乐不可支的自己玩了一阵子,然后对袁术的使者大声呵斥道,“这本来就是朝廷的东西,不过袁术这个贼子送过来了,那我就不发兵讨伐他了,你们还不快滚!”(原话相当长,大概骂了足足十分钟以上,我这里是缩减版)然后曹操装模作样的找了个时候,在大家面前把玉玺相当隆重的交给了献帝。但是实际上,献帝也不敢要。曹操想什么时候拿去用就拿去了。实际上上交玉玺以后不到一个月,曹操就以公事繁忙为由把玉玺拿去用了好一阵。谁知道他是玩还是忙?到后来曹操干脆说他为了办公方便,把玉玺给收藏到自家了!献帝有一句话在当时很有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有一次闲着没事的时候,献帝看到曹操来了,马上含笑,说道,“丞相大人来了?想玩玉玺吗?”其实曹操如果真是为了国家大计要讨伐袁术,早干什么去了?袁术碰了一鼻子灰,责骂手下都是你们坏了老子的好事,然后把他们降职了。其中几个当下人的,在袁术兵败逃走的时候,对袁术好一阵责骂和痛打,可算是找到机会出气了。袁术没能化妆逃跑,终于还是被害了。这就是袁术和传国玉玺在三国时候的故事。传国玉玺就这样在和平和乱世之中一直辗转流失,晋朝的时候又出现了一阵子,然后战火不断,被隐藏又被献出,最后到了隋朝的时候,杨坚幸运的得到了传国玉玺。但是因为晋朝和后来历代皇帝的加工,传国玉玺已经变成了七层。因为需要保护上下层,所以又加了两层,而且最上面又加了一层雕塑层,连同杨坚加上去的最下面的文字层,正好是七层!所以好莱坞大片里面出现了传国玉玺的样子,是层层叠叠的,可以看出来。长度比秦朝时候的传国玉玺略长一些。问题在于好莱坞和西方史学家还不知道传国玉玺的准确样子,所以电影里面用布包裹了。我这里可以稍微描述一下。隋朝时候的传国玉玺,最上面有一条小龙的样子,龙首向天,龙尾指地,四脚略撑。所有的玉质层都是一种颜色,但是上下最外面几层非和氏璧部分的玉石质量较差,非寒玉,仅仅只是颜色一样。侧面四周都有花纹,一部分是汉朝工匠雕刻,但是有一点瑕疵,其中主要的部分还是晋朝的手工工匠雕刻的花纹。晋朝工匠雕刻的花纹花样比较精致,其他各朝无出其右,再难刻画了。现在的人可能看起来相当简单,但是仔细斟酌的话,以当时的手工业水准,要想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非常不易。所以传国玉玺的雕琢上,也能看到晋朝的手工业水平相当的发达。这就是好莱坞大片无法拍摄出来的东西。寒心的是这个事情居然是西方娱乐界先重视和拍摄出来的。难怪国内烂片多,抗日神剧多,我都看不下去。有几个导演会专门注意历史的细节问题呢?好莱坞觉得不好搞的,也是艺术化一下,用布料包裹了起来的。抗日神剧里面小女孩居然能手撕鬼子,AK47都能端出来扫射,一挺机枪被一个垂死的小瘦子一口气射出去几千发子弹打的鬼子哗啦啦的倒下去!我是在看穿越剧还是在看历史片啊?杨坚当了皇帝以后,相当的亲民。统一国家以后就开始注意人民安定,不再用兵。这就引起了一些其他将领和王爷的不满。隋朝当时的政治体制,有几个弊端。本来是想写强隋的时候才说,但是这里先写一些也无妨。隋朝虽然经济很强盛,是唐朝的基础,但是政治体制很不稳固,注定了它的短命。第一,隋朝依然是君主专制。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为君主而非国家效力。所以君主有了危险,未必会有很多人忠心。所以缺乏民主制度,缺乏足够的教育,就不能让人民明白为国家而战和为个人效忠的区别。比如罗马,皇帝尼禄曾经火烧罗马,犯下滔天罪行。在中国古代,董卓挟持皇帝放火,无人敢管。但是罗马有元老院,等于是民主议会,所以知道了是尼禄放火以后大家一起质问他,以至于这个当时西方最强大国家的皇帝被迫宣称自己并非元凶,甚至被迫惩办假意揪出来的凶手。所以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注定了王朝容易因为个人利益而发生分裂。再强悍的,如隋朝,还是很快终结了。第二,缺乏特务和监察制度。明朝虽然乱,但是特务组织非常严密,以至于明朝居然撑过了二百多年。明朝的皇帝中昏聩的也相当的多,超过了过去的不少朝代,但是因为特务监察组织遍布天下,刑法又非常严酷,所以明朝的统治时间居然不亚于唐朝。宋朝的时候虽然有监察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权力,所以还是很快完蛋了。第三,军队管理考核不严密。唐朝的最大祸患,开始于安禄山叛变。但是当时的唐朝皇帝就违反了当时的军事分权制度,让安禄山拥有了超过当时制度规定的军队和权力,结果安禄山突然造反,皇帝几乎无法抵挡,只好逃命。皇帝逃命,天下人心慌乱,最后唐朝终于走入了下坡路。杨坚就是因为制度问题,最后死在了别的将领手中。而他选择的继承人,后来也因病而死。于是强悍的王族兼军阀杨广上台,滥用民力,四处征战,终于天下大乱,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隋朝灭亡。晋朝以后,五胡乱华,胡人杀入关内,甚至匈奴人也来了,使得南方的汉人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北方的唐人们经过了多年的奋战,终于逐步的建立了稳定的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因为唐人重新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所以民族素质大为提高,隋朝的发展才有了非常深厚的人文道德基础。可能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今天我们有网络有电话,但是中央号令发布下去,地方能在一年之内推广就已经算快的了。而在隋朝,皇帝一道命令,十日之内就会全国通行,可谓立竿见影!这是史书的明确记载,不是我的一家之言!隋朝当时的官僚体制,也非常的科学。杨坚曾经下令大臣们研究一套效率最高的官僚体制。结果大臣们煞费苦心,历经数月的讨论,才确定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套制度,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套人为设计而且经历了长时间讨论而确定的科学行政机制!这个科学的研究和创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比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研究社会制度要早了六百多年!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和组成国家的人民群体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读懂历史以后,我们发觉的经验教训之一。比如说现在的越南,曾经有苏联援助,后来又有美国送金子去换战俘,但是现在居然是一个国人出门吃饭连筷子都要携带甚至进口才能使用的国家。而构成越南的民族主体的人民群体,就是唐末因为暴动失败而逃亡到当地的广西人,也就是蚩尤的后代和当地的种族混血而形成的所谓新民族,也是可以称之为越人。隋朝虽然很快灭亡,但是唐朝的君主李世民还是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且把玉玺带入了坟墓之中。和氏璧的故事就此终结。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和氏璧的故事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36293 工分:1163
左箭头-小图标
李从珂: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511
左箭头-小图标
14楼&下笔千言,杂乱万里?我看《故事会》的编辑都不会选用啊。我猜城市工地的工人们都会提出好些质疑,拿到乡下窑场给人讲讲大概凑合~可白瞎了李斯那八个篆书了,呵呵个人胡乱猜测,这玉玺在后唐战乱时,护卫侍者为怕敌人抢去,随手扔到附近的沟洼、井渠、墙洞、草丛里了,然后被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应该是李从珂自己砸碎传国玉玺: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511
左箭头-小图标
2楼&用的着砸碎和氏璧吗?中国古代玉匠的切割工艺很成熟。11楼&我记得当时是用金刚沙切割的,一位老师傅弄了很久,手都撸起泡了。早期是在麻绳中掺入相同质地的玉屑末,在转轮中不停琢磨。如果玉块有节理缝隙的话,固定住后用木楔打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31369 工分:8193
左箭头-小图标
下笔千言,杂乱万里?我看《故事会》的编辑都不会选用啊。我猜城市工地的工人们都会提出好些质疑,拿到乡下窑场给人讲讲大概凑合~可白瞎了李斯那八个篆书了,呵呵个人胡乱猜测,这玉玺在后唐战乱时,护卫侍者为怕敌人抢去,随手扔到附近的沟洼、井渠、墙洞、草丛里了,然后被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65770 工分:155
左箭头-小图标
传国玉玺上刻得啥内容都不知道就在这胡咧咧 、、历代王朝都没改变玉玺上的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皇权的象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26539 工分:525
左箭头-小图标
2楼&用的着砸碎和氏璧吗?中国古代玉匠的切割工艺很成熟。外国人不理解,就只有用砸了,他们怎么能l理解我们五千年的的历史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46307 工分:224
左箭头-小图标
2楼&用的着砸碎和氏璧吗?中国古代玉匠的切割工艺很成熟。 我记得当时是用金刚沙切割的,一位老师傅弄了很久,手都撸起泡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2320 工分:5818
左箭头-小图标
玉石风化!见识见识,四五千年玉石没风化,二千年的和氏玉风化了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0591 工分:66549
左箭头-小图标
又打错字了后唐末帝,不是后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0591 工分:665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和氏璧是楚国荆山玉,卞和一个老实巴交的可怜的襄樊农民耕地时所得,因为是“璞”,也就是外头有石头皮壳,不被认可。什么时候,和氏璧变成陕西蓝田玉了?卞和出过“国”吗?2、洋鬼子的牛叉的研究历史的砖家们,难道见过李彦韬同志的盗墓清单?那果然牛叉了,麻烦再打听一下外国砖家们《兰亭集序》在哪里,谢谢……3、咱中国的不如外国的研究历史的“工作者”,基本认为传国玺是在后晋末帝李从珂玩自焚时搞不见的。宋朝找到的那方被元顺帝携带跑路的那块一直不被认可。传国玺最有可能的下落的确是在某人坟头里,不过这个人不叫李世民,他叫冯道,外号不倒翁。请先找到他的真冢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03643 工分:1163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这么牛逼是哪个学院毕业的?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10208 工分:27
左箭头-小图标
不得不说楼主是个标准的脑残。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40853 工分:16701
左箭头-小图标
传国玉玺的失踪是在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被杀的时候。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把传国玉玺带入昭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19191 工分:69
左箭头-小图标
外国导演瞎拍可以,中国导演可不能瞎拍。哪个工匠敢说把和氏璧摔开?始皇帝灭他九族都是轻的!搞不好杀光方圆多少里!传国玉玺被藏起又献出多少次了?谁知道真的假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62953 工分:5842
左箭头-小图标
唐朝的君主李世民还是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且把玉玺带入了坟墓之中?你如何得知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511
左箭头-小图标
用的着砸碎和氏璧吗?中国古代玉匠的切割工艺很成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7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和氏璧的故事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学者称破解千古之谜:和氏璧其实是颗大钻石
核心提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山东嘉祥东汉墓葬中&完璧归赵&画像石拓片,是有关和氏璧的最早的历史图片资料。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日B14版,作者:记者 吴聿立,原题:《是谁破解了和氏璧千古之谜?》
本报&博雅&栏目在《天人沟通 玉璧为媒》中简单地回顾了玉璧的文化历史,并提及和氏璧。和氏璧,是妇孺皆知的传说久远的中华国宝,而与和氏璧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和氏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在已经过去的2000多年时间里,感动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然而,和氏璧同时还是一个谜。
也就是这个千古之谜,挑战着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智商,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百家争鸣&,给出了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碧玉&、&蓝田玉&、&玛瑙&、&独山玉&等观点,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翡翠说&。近日,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倾25年之心血写就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面世。记者有幸拜读后,感觉这两本合理解释了和氏璧之谜的科学著作更像是破解千古历史之谜的侦探小说,也是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科普图书。
&拉长石说&:就&拉长石说&而言,先后有湖北省地矿局工程师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宝玉石研究所袁奎荣教授(2001年)宣布破解和氏璧材质之谜
&和田玉说&:先后有2002年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的金镶玉奖牌设计活动组织者支持&和田玉说&
&独山玉说&:先后有南阳市委宣传部在2008年央视《探寻和氏璧》节目中、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赵光赞先生于2010年初在《宝玉石周刊》撰文支持&独山玉说&
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以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方式将河北邯郸杨清藻工艺师设计的中空玉环认证为&和氏璧&作品
和氏璧之谜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和氏璧之谜,是中国所有自然历史文化之谜中最富魅力、最具影响力、最让人回味和思索的谜团,至今仍被国内超过100多部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书籍评为各色未解之谜,如&世界未解之谜&、&中国历史地理未解之谜&、&中国历史之谜&、&人类宝藏未解之谜&、&未解知识之谜&、&中国文化未解之谜&、&人类未解之谜&等。原国际矿物学会主席、原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谢先德院士也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数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这是因为和氏璧研究没有出土的考古实物,没有现场的见证人,也没有直接的实物描述,有的只是一些2000年前的学者对于和氏璧的间接描述。&
那么,和氏璧的形状、硬度、颜色、光泽、大小、重量如何?是何时发现的?又是怎样传承的?最后的归宿如何?为什么能&价值连城&?何以独享&和氏璧&的专名&&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称,这些困惑了我们这个民族2700多年的自然历史谜案,被他在最新出版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两部著作中一一揭开。
和氏璧竟然与传国玺&两不相干&
谈起和氏璧,人们总会想起&琢璧成玺&的故事。因为从&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揣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和氏璧似乎与传国玉玺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在王博士看来,和氏璧与传国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国宝。
春秋战国时,作为镇国之宝和王权象征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但在秦朝之后一直到后唐的千余年时间里,和氏璧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秦始皇传国玉玺变得纠缠不清。和氏璧由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而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但是问题来了: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宝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玺吗?王博士苦心孤诣,通过精密的计算发现:传统认为的中空圆环的玉璧形状不适合琢成玉玺,而即便前人认识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大小的传国玉玺。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发现:秦朝灭亡之后,在两汉、三国到两晋的漫长时间里,人们看不到任何目睹和氏璧实物的历史记载,也看不到任何有关和氏璧与传国玺之间有雕琢联系的历史记载,而所有先秦的文献记载都表明和氏璧只是一颗鹅蛋大小、可以双手捧住的宝珠。因此他指出:&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各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过往学者试图破解和氏璧之谜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试图揭开和氏璧的千古之谜。章鸿钊先生(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第一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材质。他主要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关&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记载,提出和氏璧可能属于&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八种观点。在章鸿钊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后辈学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章老先生的几种观点继续展开探讨,即使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独山玉说&、&翡翠说&等,也是以章氏对于《录异记》的解释为论证基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在书中明确指出:杜光庭的时代距离和氏璧发现的年代超过1600年,距离秦始皇去世的年代超过1100年,根本没可能看到和氏璧,充其量也只可能见过唐僖宗那块与和氏璧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传国玉玺。因此,杜光庭的&杜撰&根本就不能作为和氏璧研究的科学证据。于是,上述各种过往材质观点的论理基础也就轰然倒塌了。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吴聿立
编辑:刘嵩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氏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