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片中的"飞蓬将军""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

FastCGI Error
FastCGI Error
The FastCGI Handler was unable to process the request.
Error Details:
The FastCGI process has failed frequently recently. Try the request again in a while
Error Number: - (0x).
Error Description: ???,?¨u??í?ó
HTTP Error 500 - Server Error.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IIS)[转载]宋词鉴赏100题(31—60)
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其中两种。(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指出其中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4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宦游思乡的悲凉;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③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由生活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③用典。“楚台风”用典。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3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3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末句中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4分)
1.承上启下。(3分)
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等热闹场面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铺垫。
2.中庭月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4分)
3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门引·春思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分)
2.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1.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3分)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3分)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3分)
(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1-2分)
3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秋江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3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①画卷
张炎②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③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④无认处,却对秋塘。
【注】①白鹭,有版本作“百鹭”。②张炎,南宋诗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③白鸥,常用以喻隐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
1.诗中的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6分)
2.“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诗中,哪一个词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
1.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为伍,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2分)②诗人以白鹭自况,(1分)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落寞之情。(2分)
2.答案一:①“犹”字用得好。(1分)“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1分)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3分)
答案二:①“侣”字用得好。(1分)“侣”是“陪伴”的意思。(1分)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3分)
“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3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5分)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写“雨”字,却以“雨”贯串全篇,请作简要赏析。(6分)
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b可圈可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1.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时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2.“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4分)
1.喜还家。这首词移情入景,写景有着“以情带景”的特点,诗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景,因此,“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拟人手法。作者将归家前的思家怀人的伤感情味,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
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写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
4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①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②。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①往事是指陈亮曾在南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被采纳。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全都如石沉大海。②据《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请结合全词分析意象的作用。(4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下片。(4分)
1.运用了“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等意象,营造凄冷悲切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忧心国家却壮志难酬的愁苦情绪怀。(意象答出2个给1分,4个以上给2分,意境1分,词人情感1分)
2.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举例分析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1.&#9312;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9313;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作文指导<a
”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杨炎正&#9312;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9313;,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9312;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9313;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请简要赏析。(5分)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1.&#931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9313;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2.&#931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9313;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9314;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9315;欲归隐田园之心情。(1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9312;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9313;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9312;刬地:依旧,还是。&#9313;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4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
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
4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9312;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9313;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9314;满芳洲。
张孝祥(),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死,授秘书省。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辑录其223首词
【注】&#9312;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9313;累:无罪被迫而死。&#9314;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4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9312;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9312;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
1.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前赤壁赋》写的都是月下泛舟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文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阐释。(10分)
1.D(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9312;扩大词句的内涵。
&#9313;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两点4分,一点2分。)
3.明确喜欢哪一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具体阐释。
4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9312;山水郎&#9313;,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
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注】&#9312;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9313;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评价本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简要说明。(6分)
1.&#9312;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9313;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9314;品行高洁。(“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
2.&#9312;想象丰富,说自己是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且能支露、留云、借月;&#9313;夸张大胆,诗万首,酒千觞;&#9314;抒情强烈,几曾着眼看侯王,傲视权贵。(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抒情)。
4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注】倩(q&ng):借助。
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2.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
4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9312;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9313;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9312;晁补之:北宋词人。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9313;幽禽:指杜鹃,又名子规。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2.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
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
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
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
参考答案:
1.(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1分)
2.B(“林间隐居图”错。)
5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9312;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9313;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佳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9314;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9312;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9313;东君:司春之神。  &#9314;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1.有人认为词中“故人”是指宋代诗人林逋,请说说这一推断的理由。(3分)
2.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
(3)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分)&#9312;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9313;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9314;“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词作者此时的心境。
2.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赋分)。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1分)。
3.&#9312;“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9313;“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
&#9314;“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
&#9315;“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5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邓剡&#9312;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邓剡()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诗集名《东海集》,天祥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赋诗别之。久之,得放归。
1.“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1.“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9312;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9313;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5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9313;。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3.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1.(1分)词牌名
2.(3分)C
3.(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9312;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颖昌(今许昌)人。与其兄曹纬以学识见称于太学,但六次应试不第,曾著《铁砚篇》以自见。宣和三年(1121)始登进士第。历任武阶兼阁门宣赞舍人、给事殿中等职。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
曹组的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他的儿子曹勋为他编刻的集子,在高宗时便“有旨下扬州毁其板”(《碧鸡漫志》卷二)。从他现存词来看,确有不少“侧艳”之作,如〔点绛唇〕“密炬高烧”、〔鹧鸪天〕“辇路熏风起绿槐”之类。但他还有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词有继承关系。至于他的〔青玉案〕以“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对照写出“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则下开元人〔天净沙〕那种笔调、章法。“滑稽下俚”固有其庸俗的一面,但语言生动、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也还是表现了作者企图把词从高雅凝重中解放出来而作的尝试。如〔渔家傲〕的“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则已接近于曲,显示出词的演化趋向。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曹组《箕颍集》20卷,今已不传。辑有《箕颍词》,收入《校辑宋金元人词》中。
【注】&#9312;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5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松竹翠萝寒,迟日&#9312;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9312;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1.“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中,“独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请赏析结句“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精妙之处?(4分)
1.(10分)(1)(2分)孤高自赏的兰花。(特征、对象,每点1分)
2.(4分)志向高洁(2分);渴望寻到志同道合者得到赏识(2分)。
3.(4分)借花写人,以香抒怀(2分);不肯香,表明不愿趋炎附势(1分);香在无心处,表达坚守节操的心态(1分)。
5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题玄真子&#9312;图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9313;笑。
明月太虚&#9314;同一照,浮家泛宅&#9315;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9316;,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9312;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9313;渔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9314;太虚:天空。&#9315;浮家泛宅:指舟居。&#9316;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濛、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1分)由景入情,(1分)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能写出对渔翁自在生活的向往即可得分)
2.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1分)“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1分)“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1分)
5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叔济&&&&&&
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1.“冰壶”二字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2分)
2.“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试作简要分析。(4分)
4.“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请作简要分析。(4分)
1.一片冰心在玉壶&&&&&
纯洁美好的情致(或:高洁清廉的情操)
2.渲染友人离去后凄清、空寂的氛围
;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和自己孤寂失落之情。
3.运用比拟、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不明说自己对友人感情之深,而是嘱咐相“问”西湖,巧妙传递流露。构思精巧独特,给人清新婉丽、余韵未尽之感。
4.运用拟人(或想象)手法,寄语鸳鹭(或王叔济),问能不能在西湖边结茅而居,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思想(或追随友人的愿望)。
友人啊,你姿态美好、面容俊美,足以消散这夏末的溽热,更何况你还有冰壶般高洁的情操。你乘坐的画船渐渐远去,但你那圆润如珠的歌声犹回荡在我的耳畔,令我心醉。歌声犹闻,但天边微云却将退尽,残月黯淡如初。
在成双成群鸳鸯和鹭鸶之间,我大步疾走。那些嬉闹野鸭啊,乘着初秋的清凉,高兴地缓行,多令我心痛。无忧的野鸭啊,麻烦你们替我捎句话问问西湖,不知在那绿杨掩映、梅花飘香的湖畔,可否许我结庐相伴友人?
5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9312;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9313;风光,山中岁月,海上&#9314;心情。
刘辰翁 (),别号,(今省吉安市)人。出身。生年据本集卷九《》自注“仆生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山长。五年,应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元年(二二六五),为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的不满。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宋亡后,埋头著书。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遗著由子编为《须溪先生集》,《·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刘辰翁诗,《》以影印文渊阁《》本为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为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车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注】&#9312;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9313;辇下:京师。&#9314;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5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9312;,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9313;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9314;无寐,满村社鼓。
【注】&#9312;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
&#9313;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9314;釭(g&#257;ng):油灯。
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像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3..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又多少眼泪,请作赏析。(4分)
1.华灯明昼
3.要求:答题时抓住空“、”“残釭”、“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手法上关注对比、以声衬静等。
示例:在转乱中,诗人远离亲人,思念故国,独自一人对着残灯发愁,无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时满村热闹的祭神仪式开始,社鼓声不断,更反衬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愁苦;(2分)但这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祭神仪式真的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吗?这里蕴含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叹。(2分)
5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词人。字邦卿,号梅谿。汴(今开封)人。生卒年不可考。张镃《题梅溪词》,署嘉泰元年(1201)。张镃时已近五旬,他称史达祖为“生”,又说:“余老矣,生须发未白。”显然其行辈要比张镃为晚。嘉泰元年正当南宋主战派韩侂胄、京镗执政五年,史达祖在韩的府中任“省吏”,颇得韩的倚重。宋人笔记说韩的“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可见他的文章也写得很好。过去的历史家,根据元人所编的&&/SPAN&宋史&的观点,多把主张抗敌而失败的韩侂胄定为“奸臣”,因此也贬损了史达祖及其作品。他的文字可能因此在敌对政治势力执政(1202)以后就没有收集起来,或虽有集子而失传了。
史达祖的词,过去常常与周(邦彦)、姜(夔)相提并论。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张镃的《题梅溪词》则说“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帖轻圆,特其余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瓌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58716;荡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张镃也是南宋的填词名家,有《南湖集》,与、项安世、洪迈等名流时相唱和。他对于史达祖的评赞,可以代表南宋词坛的标准。
北宋晚期词坛大家有的并未尽脱“花间”的旧传统。尽管他们致力于长调的创制和提倡,但都未放弃小令,而一触及小令,《花间》的作风自然而然会复活起来。致力于写景,但比较笼统,就比较具体,而史达祖则更深入细致地摹写物象,出神入化。如他创作的咏春雨词〔绮罗香〕“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全不及春雨一字,完全从物象来写诗人意中的春雨,其中也无一字涉及个人的感情,而物象中自有此感情。他又把人也作物象来描写:“恰是怨深腮赤,愁重声迟。怅东风巷陌,草迷春恨,软尘庭户,花误幽期。”(〔〕)“遣人怨,乱云天一角,弱水路三千”。“还因秀句,意流江外;便随轻梦,身堕愁边。”(〔风流子〕)他用小令来写平常今昔对比的主题,也与别人不同:“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向来萧鼓地,犹见柳婆娑。”(〔〕)至于他那首著名的〔双双燕〕,还不是第一流的作品。咏物诗虽然在周邦彦集中已有,但精雕细琢,刻意研炼,分析入微的,要算姜夔与史达祖。史达祖因为善于用修辞学中的“拟人格”,仿佛把作者的感情注入所咏之物,善于用工笔写金碧山水,所以比起《花间》的写意的或象征性的写法,更易吸引人的注意。有《梅溪词》一卷,收入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中。
【注】&#9312;缃:浅黄色。&#9313;官河:运河。
1.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1.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9312;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9313;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9314;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一个“”点“字,请赏析这个词的妙处。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楼和飞蓬谁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