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革命故事名字,这个名字全国有多少个

全国有多少人叫易桂香这个名字?_百度知道
全国有多少人叫易桂香这个名字?
提问者采纳
这样的回答,你得上百度直接搜易桂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革命根据地_百度百科
革命根据地
在某些地区(如北岳区、、山东)有了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革命的政党——共产党(而且前面的三种组织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的合法的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如政权执行自己的法令、纪律、各种制度),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如、延安与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年)、(年)、抗日战争(年)和全国解放战争(年)四个历史阶段。1927年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日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部队没有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只能不停地转移撤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先后在、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以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称为革命根据地,也称为红色政权。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10月,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中段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年2月底,包括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率领工农革命军由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吉安、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
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的有利条件是: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互相争夺地盘又要各自保存实力的矛盾;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毛泽东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向地区转移,在芦溪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部队到达,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七百余人的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辖第1、第3营和特务边、军官队、卫生队;在部队中确立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的小组,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委委员会统一指挥;确立官兵平等,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十月三日,部队到达的古城,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通过地方党组织争取当地袁文才、王佐两支武装。接着,在北面山脚的,设立了医院和留守处,于十月底到达井冈山的。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部队在井冈山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活动,打击反动地方武装,深入发动群众,重建地方党组织,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群众武装。十一月攻占茶陵,建立了党的县委、县工农兵政府(谭震林为主席)和赤卫大队。在总结茶陵战斗经验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与此同时,重建了、永新县委,恢复了莲花、酃县党的组织活动。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队占领遂川,建立了党的县委和县工农兵政府,以及暴动队、赤卫队、农民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在遂川,毛泽东对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经过三个多月的游击战争,区和宁冈、永新、遂川、茶陵、酃县靠近井冈山的地区,都为工农革命军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地方武装,经过团结改造,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二月,工农革命军攻占新城,于二十一日在砻市成立了宁冈县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毛泽东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
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很有自己的特殊性。
、延安与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有“华东小延安
”之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万群众参军支前,3万沂蒙优秀儿女献身疆场。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在沂蒙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
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达1018523人,支前小推车达到了314279辆,担架60397付。淮海战役期间,一共有560万人出民工,其中来自沂蒙山区的就近百万。陈毅元帅曾经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同时又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充分表达出对沂蒙老区人民无限的感激之情。
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
”,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我们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
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内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共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局的创立地,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许多中共领导人和国共两党高级将领曾经在此战斗过、工作过,包括、谷牧、、、、、、,其中抗日时期,张自忠将军在临沂成功阻击著名的板垣师团,为台儿庄战役的部署取得了时间,为山东整个战局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自忠将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
沂蒙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让世人为之动容。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而今,这里令人难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二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物流之都。每天20多万客商进出山东临沂,激活了沂蒙经济,临沂批发城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甲,仅次于浙江义乌,居全国第二,有“南义乌,北临沂”之称,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自强不息的临沂人“买天下、卖天下”,不能不说是沂蒙精神创造的又一奇迹。
毛泽东主席在评价在山东的工作时说:
“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由此可见,以沂蒙山为核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成功历程中的地位与分量,是何等突出和重要。
、延安与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临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山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区 ,在这里"沂蒙母亲"、""、""的故事代代流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被誉为华东"小延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有大量的革命遗迹。
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
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徐向前、罗荣桓、、、、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武装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驰名中外,一举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从沂蒙山发起的淮海战役,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从渡江战役直至全国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抗美援朝,被彭德怀司令员呼为“万岁”,被作家称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三十八军,也是由在沂蒙坚持八年抗战的滨海第一师、第二师和滨海支队组成的。
沂蒙山人的奉献牺牲精神,在全中国有口皆碑。沂蒙红嫂,更是沂蒙山区的光荣和自豪。在战斗形势极为严酷、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年代里,为了抗击敌人、消灭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千万万沂蒙妇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以非凡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妇女的光辉形象。沂蒙红嫂圣洁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红嫂崇高的形象,凝聚在新中国不朽的丰碑!
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创立,建立了卓越功勋。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三分之一曾在沂蒙山驰骋沙场。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南特委的领导下,、、博古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和6月,、、、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9年1月,、率领主力离开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为书记。3月,赣西南成立,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4月,闽西地区红军5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率领的在浏阳会师,组成,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在江西召开,成立了,毛泽东任主席,项英,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朱德任主席,、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率领下,于江西,加入,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随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共十多万人。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广东()根据地:(31.1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丰、三县建立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8月,成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人:(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二、湘赣根据地:(31.1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辖、永新、莲花3县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县各一部分。是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区域扩大为以永新为中心的十几个县。1930年3月,湘赣边特区并入新成立的赣西南特区,改称西路分区。1931年7月,原湘赣边特区与湘东南特委辖区合并成立湘赣省,辖永新等10余县。领导人:(曾任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主席),袁德生(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三、赣南根据地:(31.11)1927年11月,赣西特委在泰和、万安、吉安等县领导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政权。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进入赣南,开辟根据地,11月成立赣西特区苏维埃政府。次年3月,赣南、赣西、湘赣边三个特区合并成立赣西南特区,组成赣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10月,赣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扩大改组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辖吉安等30余县。是1931年7月,以西地区10余县划归新成立的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是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结束后,苏维埃闽西特区连接组成苏维埃。领导人:曾山(曾任赣西南特区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肖道德(曾任赣西南特区苏维埃政府代主席)。
四、闽西根据地:(31.11)1928年8月,闽西特委先后在平和、龙岩、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以溪南区为中心的10余个乡的革命政权。1929年3月~12月,红四军主力三度进入闽西,开辟闽西根据地。1930年3月,成立闽西选区苏维埃政府,辖龙岩等6县。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发展到11县,与苏维埃江西省连接组成苏维埃中央区。领导人:邓子恢(曾任闽西选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曾任闽西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事部长)。
五、湘鄂赣根据地:(31.11)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五军。后转战湘鄂赣边开辟根据地。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9月成立湘鄂赣省,湖南省扩大改组为湘鄂赣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李立三(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未到任)、王首道(曾任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委主席)、杨幼麟(曾任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彭德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六、根据地:(31.11)1928年1月,以方志敏为书记的中代弋、横工委领导以了江西弋阳、横峰为中心的地区农民起义,开辟赣东北根据地,后成立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是年10月,闽北崇安党组织领导崇安农民起义,开辟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1930年7月,闽北地区划归信汇特区,后改组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11月赣东北特区改建为赣东北省,12月成立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方志敏(曾任信江特区、赣东北特区、省主席)、邵式平(曾任信江特区军委主席、赣东北省军事部长)。
七、鄂豫皖根据地:(31.11)1927年11月,黄麻特委领导黄安、农民起义,开辟以河南堡为中心的鄂豫边根据地;1929年5月鄂东特委(由黄麻特委改组而成)领导豫东南商南农民起义,开辟以安徽南溪、吴家店为叫中心的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发、农民起义,开辟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根据地。后三个根据地相继合并组成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徐向前、郑位三、李先念等。
八、湘鄂西根据地:(31.11)1928年3月,贺龙、周逸群在、鹤峰领导湘鄂边武装起义,建立红四军(后改红二军)及部分县革命政权,开辟湘鄂边根据地。后扩大为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3月湘鄂西特区改为湘鄂西省并于6月下旬改组为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周逸群、贺龙。
九、广东琼崖根据地:(31.11)1927年10月琼崖特委在海南领导全琼一周总暴动,开辟以乐会(今琼海)为中心的根据地。领导人:王文明、符明经、王业熹。
十、广西左右江根据地:(31.11)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及广西特委领导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和右江特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邓小平等领导龙州起义,占领区域,成立红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1931年8月,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韦玉梅。
十一、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31.11)至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赣南、闽西、、鄂豫皖、湘鄂西、、琼崖、左右江等8块革命根据地都已建立了特区苏维埃政府,8月,中共中央在南昌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开国前,该委员会实际起着临时政府的作用。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曾山、邓子恢、黄公略、彭德怀、林彪、谭震林、方志敏、邵式平等。
十二、西北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成立)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创建的。
创建初期它北靠长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盘山麓,东临黄河。日周家碱联席会议正式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至1937年2月改为陕甘宁特区,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于9月6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发布重要研究成果,填补党史研究重要空白――
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全国有58名党员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内一大13位代表雕像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名代表,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国的革命历程和民族复兴之路翻开了新的篇章。
走进庄严肃穆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入口显眼处,陈列着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照片。很多游客在驻足良久之后,会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到底有多少党员?”
2009年,新建的南湖革命纪念馆进入布展阶段,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的专家在实地察看之后,也曾提出这个看似简单一时却无从着手的问题:“中共召开一大前,到底有哪些成员,这些搞清楚了没有?”
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存在着多个说法。经过90余年的风云变幻,很多历史开始变得模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的社科理论工作者们,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中共创建过程中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实地调研和详细的史料考证,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共一大召开时,国内的六个小组,以及旅日、旅法小组的全部成员,明确回答了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数量,尽可能详尽地列出了每人的生平。
今天,《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成果在嘉兴发布,该研究成果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党史专家、《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对此高度评价,称“这是一部填补中共党史研究重要空白之作”。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荫明等专家也认为:“在没有新的历史文献发现之前,这一课题研究得出的成果是可信的,最新的,也是权威的。”
首张详细的“58人名单”
众所周知,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8月初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闭幕。由于时过境迁,加上没有保存下来详细的档案文献,有些事件目前尚待进一步考证,比如一大在嘉兴南湖开会的日期就有多种说法。而中共宣告成立之时,究竟有多少成员,学界也有不同看法,以前主要有“53人说”、“57人说”、“59人说”等等。
这些显然都是业界学者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这其中,是否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嘉兴学院教授陈水林说,课题组的成员们在多次商议之后认为,根据一些新近发现的资料,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有待商榷的。于是课题组在研究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省市党史、社科部门牵线搭桥,前往早期组织成员主要活动地和原籍进行调研,在当地党史研究部门和学者的帮助下,搜集新资料和新证据,最终认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并且尽可能详细列出了这些成员在1921年时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后来的去向。
其中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有14人,包括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李中;北京16人,包括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隆⒗蠲犯⒄盘住⒅煳裆啤⒔啤⑺谓椤⑽庥昝⒊碌氯伲晃浜8人,包括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郑凯卿、张国恩、赵子键、赵子俊;长沙6人,包括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贺民范、彭璜、易礼容;广州4人,包括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李季;济南3人,包括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旅法5人,包括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旅日2人,包括施存统、周佛海。
这58名中共早期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留学日本的有18人,北京大学毕业的有17人,其他大学毕业的8人,中师、中学毕业的13人。其中浙江籍的有8人,嘉兴籍的有2人。
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他们投身革命,不再是迫于生计,也不是为小我而奋斗,他们超越了以往仁人志士的追求,怀揣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想,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征途上,这58个成员历经“大浪淘沙”,有21人牺牲(包括在革命岗位上病逝),有16人因各种原因脱党退党,后来又有5人恢复党籍继续参加革命工作,有8人被开除党籍,叛党的有4人。到革命胜利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4人。嘉兴市社科联副主席黄允钰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经受住了考验,充分说明这个群体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集中代表。
辗转万里寻“一手资料”
嘉兴市社科联副主席黄允钰一开始从市委领导那里领受这个研究课题任务的时候,也是心中没底:“全国这么多专家也没有搞清楚,嘉兴凭自身的力量能完成研究任务吗?”经过与陈水林等党史研究者多次研商后,形成了一个共识: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社科理论工作者,应该以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尽最大努力来完成这个课题。
2010年11月,由嘉兴市委宣传部牵头,正式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的课题研究,具体工作由嘉兴市社科联和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负责,陈水林教授主持。还有16位课题组成员,分为8个组,辗转上万里,尽一切可能寻找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分别负责调研、撰写8个中共早期组织及其成员。
一项规模庞大的课题分工有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但在实际的研究撰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有一次,陈水林等人抓住到北京参加答辩会之机,登门拜访了有关专家,除了邀请他们为研究成果进行审读,还就研究过程与专家们进行了讨论。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荫明是党的创建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认为,进行中共早期组织及成员的研究有很大的难度。一是只有回忆录,没有原始的材料,回忆是否准确?二是即使有记录,也不一定准确,人员进进出出,当时也不可能有准确的记录,即使有,也是孤证。三是当时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分不清楚,特别是1920年底到1921年夏这半年,以青年团出面的更多。
的确,后来遇到的种种困难,都在谢荫明的预料之中。2012年12月,课题组成员赵金飞教授等赶赴兖州,希望能找到与宋介有关的资料。但由于宋介后来沦为汉奸,并且早年已离开兖州,因此当地没有宋介的相关资料,甚至不知道宋介是当地人。课题组成员一无所获。
第二天,他们又坐大巴车赶到诸城,这里是王翔千的故乡。根据多人回忆,他是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按照之前的设想,想去王翔千故居参观,看能否取得一些资料。不料王翔千故居已经坍塌,最终没有成行,但还是得到了一些有关王翔千的资料。
在罗章龙对山东建党初期情况的回忆中提到,关于山东共产党小组的成员,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这些人可以基本肯定下来。段子涵回忆,小组成立时候,王尽美和王翔千两人来找他,说起济南共产党组织起来了,成员有5人;后来碰到邓恩铭,邓恩铭说5人中就他、王尽美和王翔千三位同志。山东建党初期党员丁君羊于日写给潍坊市委的材料中说:“在山东首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当时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等人,他们在1920年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早期党员侯志在《大革命时期情况回忆》中说:“据我所知,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是在1920年以前建立的,开始时有王尽美、王翔千、邓恩铭,可能还有王天生,后来叛变了。”
但令人疑惑的是,王翔千在自述中说,他是于1922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么,王翔千就不应该是小组的成员。在调研考证中,课题组成员发现在刘明义《山东共产主义者的早期组织――山东共产党小组》一文中,关于“山东共产党小组”的成员问题,做出了解释:在1922年山东正式建立党组织时候,(除王尽美外)其他人都是重新入党的,所以才出现了王翔千在回忆中说自己是1922年入党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史晴虽然负责的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但她参加了北京、广东、湖南和湖北的调研工作。陈德荣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但关于他的资料极少,只有在王效挺、黄文一主编的《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中,有一段三四百字的简介。而有关他的生卒年月更是没有丝毫记载。因此史晴在走访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时,专门咨询了有无陈德荣的资料,却被告知没有。在陈德荣的老家,广东文昌县,更是无人知道有此人。因而有关陈德荣的章节,也是整本书资料最为薄弱的部分。
湖南津市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朱务善的家乡。津市党史办的三位工作人员告诉史晴,他们的老领导在上世纪90年代编写津市市志时,对朱务善进行过调研,去中组部找过材料,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朱务善是中共早期成员,但原始资料因搬家遗失了。
湖南邵东县是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贺民范的家乡。邵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正在编《贺民范传》。得知课题组此行的目的,慷慨地提供了所需的部分章节的复印资料。
一次次的失望,又一次次燃起希望。在起起伏伏中,那些湮没于时间背后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他们的血肉逐渐变得丰满,他们的生平逐渐有了故事。
陈水林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加上多地党史专家的协助,最终有了如今的成果,而且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比如宋介,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他的照片。后来稿子已经交给出版社了,谢荫明主任终于找到了他的照片并无偿地提供给我们。里面还有几个人,像陈德荣等,资料很少,照片也不能确定,我们就不用了。”
寻根探源传承“红船精神”
从2010年11月正式开始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到2013年12月形成成果并出版,前后共历时3年。黄允钰说,这项研究得到了上级党史、社科部门和国内党史研究专家的支持指导。
国内多位党史研究的权威学者对这一成果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给予高度评价。
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姚金果说:“中共一大召开前,究竟有多少名共产党员?这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该书敢于对这样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判断,其精神实属可嘉。”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云根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一书,把中共一大召开前的八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项需要极大勇气和具有挑战意义的工程。”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强认为:“这个研究课题的完成,在党史史料方面、党史研究方面、党史宣传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黄允钰则更多地从嘉兴出发,来看待这一研究成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最直接的作用,是为下一步丰富和完善南湖革命纪念馆展陈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日,习近平同志提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那么我们探究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历史,就是在探索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我们对那些早期党员、事件的深入挖掘,可以加深对‘红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为‘红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红船精神’走出嘉兴,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尽一分绵薄之力。这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陈水林说,从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而真正开始复兴,正是从共产党成立开始的。“历代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而不断追求,这个过程正是‘红船精神’的体现,我们探寻这个源头,就是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尽力。”
《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专门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作序,特地指出“这部书的编撰者们来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嘉兴”。他赞扬那些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他们为新社会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永远铭记在共和国史册上的中华民族英雄,同北京天安门广场矗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成为共和国的历史记忆”。同时,他放眼当下,认为“我们应当更多地想起这些已然逝去的先人”,因为,“历史与现实是相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接力棒,已经从前人落到了我们手上”。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总序》中所写的那样:“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58人名单”
上海14人: 陈独秀 李汉俊 李 达 陈望道 沈玄庐 邵力子 袁振英 林伯渠 沈雁冰 沈泽民 杨明斋 俞秀松 李启汉 李 中
北京16人: 李大钊 张国焘 邓中夏 罗章龙 刘仁静 高君宇 何孟雄 缪伯英 范鸿 李梅羹 张太雷 朱务善 江 浩 宋 介 吴雨铭 陈德荣
武汉 8人: 董必武 陈潭秋 刘伯垂 包惠僧 郑凯卿 张国恩 赵子键 赵子俊
长沙 6人: 毛泽东 何叔衡 陈子博 贺民范 彭 璜 易礼容
广州 4人: 谭平山 谭植棠 陈公博 李 季
济南 3人: 王尽美 邓恩铭 王翔千
旅法 5人: 张申府 刘清扬 周恩来 赵世炎 陈公培
旅日 2人: 施存统 周佛海
(记者 朱梁峰 摄影 张治平)
(责编:朱海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故事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