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贺长子东东生日》的水浒传中心思想想

《春》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万物苏醒、吐露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9(苏教版必修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9(苏教版必修1)
[导读]《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扬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心中的不快。
  二、具体研习
  (一)两代人的矛盾
  1、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象解决的办法。
  学生自由发言
  2、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哪!大家刚才谈的,似乎在揭示一个矛盾,矛盾双方就是父母和孩子。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状态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思考作者认为两代人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对这些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等会我们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第二部分
  3、"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双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那么,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这一矛盾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爱,根本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同学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4、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明确:"父母与子女"要"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也就是说两代人之所以会有矛盾是因为缺乏沟通、理解(根本原因)
  (二)读书的苦乐
  1、有一条消息引入(略)这样惨重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好像已不再是什么新闻。能不能就此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呢?
  明确:(1)、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孩子自身也没有主动和父母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
  (3)、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同样不可否认,它拥有很大优势,但是,我们能改变它吗?
  2、不能!那么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乐",看看作者扬子读书有什么快乐?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而他的儿子现在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巨大逼迫
  3、作者对儿子的现状是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一句话。
  我的态度: "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4、探讨:请问,大家有多少认为自己读书生活中是很快乐或是基本快乐的呢?
自我反省:兴趣、钻研、目标......
  (三)课文的副题为"贺长子东东生日",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一部分,问:作者以何种心情来祝贺儿子的生日?
  文章开头,作者坦陈:想到今天是孩子十八岁生日,心情是矛盾的。
  一方面,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
  另一方面,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但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急忧虑"、"激动喜悦"毕竟是"昨天", "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作者的迷惘比欣慰多了一些浓重的思绪。
  §2沿着"迷惘"展开。
§3 前半部分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金缕曲》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十八岁和其他》...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说不尽的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_百度知道
《说不尽的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文章主要讨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对“狗” “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文章开篇提出话题,引出问题。首先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文章开头写到“歌德曾作著名散文《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竟然引发我的灵感作《说不尽的狗》”,而之所以是引发的灵感跟“狗”有关系,又是因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让“我”很为难,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liuhe彩,翻译最难”,难是难在“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 “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由此引出全文的话题“狗”。这个开头一环扣一环,自然而严谨,既紧扣了题目,又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作者具体描写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十八岁和其他》赏析,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十八岁和其他教案,十八岁和其他,十八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十八岁和其他》赏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罗贝托 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每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罗贝托 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每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罗贝托 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每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2666》这三部描写最活跃最鲜明的年青一代的作品,有着看似无形,实则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情节与作者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波拉尼奥用平淡却精准的文字变幻为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波拉尼奥的长篇营造出一个已成追忆的迷人世界,充满青春和乌托邦的理想,既独特而生动,忧伤而无法遏抑,而这本《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则是对长篇的浓缩,内容也是关于坚持信念、自由与青春.我们都曾经有过勇敢追梦的浪漫情怀,或是希望自己曾经拥有过.“我梦想我是一个年迈多病的侦探,去寻找那些已经迷失了很久的人们.有时我偶然看向镜中,认出了罗贝托·波拉尼奥.”这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诗作《一条通往文学的小径》中的句子,他以极其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他的自画像:一位年老的侦探,寻找迷失的人性与理想.当波拉尼奥知道自己即将死亡,他曾经开玩笑说:“我的名声在死后.”他说这个感觉有些像永远无法被击倒的罗马角斗士.2003年,罗贝托·波拉尼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因肝脏功能损坏,于五十岁的盛年去世.他留下了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三部诗集.波拉尼奥从十八岁就开始写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更是埋首于创作,基本上一年出版一部作品,有时候还更多.的确,在他辞世后出版的英译本《荒野侦探》于同年底成为亚马逊、纽约时报书评的十大好书与年度选书,《2666》被《时代》杂志选为2008年度的最佳图书、并获选纽约时报书评十大好书,2009年初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小说奖.去年,被称之为21世纪伟大作品的《2666》在中国出版后,立刻引起了热切的阅读反响.最近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和其成名作 《荒野侦探》(2013新版),已经面世,让读者可以深度体验罗贝托·波拉尼奥笔下的文学世界,那些年轻的为了理想而不断探寻、苦苦挣扎的灵魂.有评论认为,“如果说他的长篇是从这些短篇衍生出的一场又一场的梦境,那么他的短篇则是据个人经历写成的挽歌.”作品在国外出版后,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小说中的人物令人着迷,他们苦寻的答案,追求中的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触动了几代人的心弦.这是一部关于爱与死,哀愁与渴望的迷人之书.《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14个短篇组成,讲述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他串联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他们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挣扎于现实的边缘,不放弃理想,又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里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纽约时报》评论“波拉尼奥的短篇营造了一种神秘和忧郁的氛围,一种令人联想到巴别尔和卡夫卡,忘记故事以外一切的氛围.”在14个短篇中,绝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B”被普遍认为是来自波拉尼奥(Bolaňo)名字的首个字母.书中第10个故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有评论家猜测主人公“我”有可能就是《荒野侦探》中的阿图罗·贝拉诺.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就是阿图罗·贝拉诺”.《Sensini》写的是“我”邂逅的一位流亡作家,此人生活拮据,于是靠参加各种文学比赛赚取奖金为生,从他那里“我”学到了把一篇小说稍稍改头换面投往多处的把戏.《Enrique Martin》的主人公是一位水平糟糕的诗人,他最后变成了给低俗杂志写科幻文章的写手.《一场文学历险》(A Literary Adventure)是一个略带幽默色彩的故事:主人公B写了一部小说,其中暗讽某位著名作家,没想到那位著名作家撰文高度评价该书,主人公坐卧不安,怀疑事情背后藏有阴谋,于是想方设法去和那位作家见面.《人间最后的夜晚》(Last Evening on Earth)写的是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位退休的拳击手,儿子是一个沉溺于诗歌的十多岁的男孩.小说细写了这对父子开车到某地度假的过程,气氛营造得极好.这些小说的魅力来自波拉尼奥笔下的那些人物本身的魅力.如果要对这些人物做一个概括,那么可以说,他们都是内心充满激情的人,而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边缘化的,非成功的境地.他们的人生中充满着激情和挫折的混合,产生出一种迷离的伤感气息.另外,波拉尼奥的叙事有一种质朴的简约与才华飘逸的灵动.这两种气质相结合的叙述风格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同样是由《2666》译者,西语研究专家赵德明翻译,设计师陆智昌打造其封面及内文装帧.而新版《荒野侦探》也保持了与《2666》一致的整体设计,形成同风格的套系感.《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之后,世纪文景也将推出波拉尼奥另外两本重要的作品《护身符》及《美洲纳粹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中心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