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为临山专利代理做了哪些贡献

版面-历史(History)主题:山东名将戚继光有趣的另一面zz山东名将戚继光有趣的另一面:怕老婆,杀子,背妻纳妾,给张居正送美女 戚继光:雄鸡三号将星殒戚继光(),字元敬,又字文明、汝谦,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他从戎四十余年,身经百战,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训练的“戚家军”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但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戚继光晚年遭弹劾解甲归田,两年后猝然去世。 首辅之死使他失去靠山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朝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张居正的死,无论是对当时的政局,还是对戚继光本人,都是一桩极为重要的事件。其实张居正并没有得什么大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张居正“久坐成痔”,常常为此痛苦不堪。无奈之下,他决定找医生将痔疮割除。也不知是医生的医术太低导致伤口感染,还是张居正体质太差,动完手术后,张居正的身体竟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在病榻上拖了三个月后,年仅五十七岁的张居正溘然长逝。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即位,张居正即担任内阁首辅,此后牢牢执掌朝廷权柄达十年之久。他鉴于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得以大大改善。在对外方面,他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防御边患,使明朝在万历初年出现了一段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说,张居正的死,实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戚继光来说,这也是他个人生涯由盛转衰的开始。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亲信”。张居正死了,戚继光无疑在朝中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早已对张居正忍无可忍了。万历小时候,由于少不更事,朝政由张居正把持倒也罢了。后来万历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张居正依然不放权,并且对万历限制颇严,以至万历有时连赏赐宫女的钱也拿不出来,这就不能不让小皇帝心中暗恨。如今张首辅死了,万历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张首辅的束缚而为所欲为了。张居正专权十年,当然树敌不少。他活着的时候,就不时有人跳出来与之叫板,如今成了死老虎,挺身而出要清算张居正的就更多了。有人上书,告张居正生前“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有人甚至说张居正与太监冯保相互勾结、有谋反意图……万历此时还算通情达理,他认为,张居正虽然令他极为失望,但“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然而事情还没完。万历虽然表示不再追究张居正的“罪过”,但与张居正有牵连的人,却被打入了另类。首当其冲受到牵连的便有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有人散布谣言,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极不正常,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戚继光手下有个将领(据后人推断是西路副总兵陈大治),揭发戚继光曾连夜派人给张居正送信,并发出疑问:“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好固然是事实,但说戚继光有助张居正谋反之意,却也难以服众。万历皇帝也不相信戚继光有“助逆”行为,但他与一些大臣都有类似的看法,即戚继光在北京北部统帅数万雄兵,即使没有谋反之心,也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兵科都给事中张鼎思建议朝廷的执政者,将戚继光调到南方去,理由当然冠冕堂皇,说戚继光在南方有平定倭寇的大功,在北方则没有卓越的表现,因此适合到南方去发挥其军事才能。于是,一纸调令,便将镇守蓟镇长达成十六年的戚继光调到广东任总兵官。名义上,戚继光的职务并未降低,但是,朝廷将他从京城附近远调到广东,从中不难看出万历以及执政者们对戚继光的不放心。执政者们将戚继光调离京畿重地,也是进一步清算张居正的政治需要。长期以来,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早就令众人侧目了。张居正任首辅的十年间,可以说一直将戚继光倚为干城,对戚继光言听计从。朝内不时有人想与戚继光为难,但都被张居正或罢黜或调离,为戚继光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环境。戚继光对张居正无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1578年,张居正的父亲病故,张居正赴江陵奔丧,戚继光特意派出一队士兵护卫张居正南行。张居正此行已是扈从如云,当然用不着戚继光的士兵作为卫士。为了领情,张居正只留下了六名士兵。临行前,张居正怕戚继光受朝官们的欺负,特意安排他的学生梁梦龙担任戚继光的直接上司——蓟辽总督。为此,他还写信安慰戚继光说,梁梦龙是其门生,他们的师生关系最好,由梁梦龙担任蓟辽总督,决不会对戚继光不利。于是就有人推测,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如此不一般,是戚继光经常给张居正送礼的结果。大凡英雄豪杰都有好色的弱点,张居正与戚继光也不例外。戚继光的朋友、文学家王世贞后来写了篇《张公居正传》,说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送给张居正,以至张首辅纵欲过度而得病。王世贞甚至说张居正“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这么说来,连张居正得的痔疮也成了他好色纵欲的结果了。张居正固然好色,但说戚继光经常不惜千金买美女送他享用,却也史乏佐证。王世贞与张居正有矛盾,当然也有无中生有地贬损张居正以泄私愤的可能。虽说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美女之事后人已经无法证实,但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张居正在书牍日记中有明文记载。有一次,戚继光派弟弟到北京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只是象征性地收下了一点,其余又让戚继光的弟弟带了回去。史家在《明史》中为戚继光立传,说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戚继光在“操行”方面哪些地方不如俞大猷呢?恐怕指的就是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之事。对此,我们似乎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在专制社会里,一个人的进退去留甚至生杀予夺,完全决定在当权者的手中。戚继光如若不去结交当权者作为自己在朝中的靠山,是无法在外安心领兵作战的。在贿赂公行、贪官遍地的时代,仁人志士想有所成就,昧着良心通过送礼等非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在所难免,不足深责。再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也不是当时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势利。谈迁在《国榷》中曾说:“非戚将军附江陵(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云)也,江陵自重将军耳。”是张居正欣赏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而器重之,而并戚继光刻意去依附张居正。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是出于对知己或者说是对张居正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无可厚非。但在当时,戚继光受到反张势力的声讨,也在情理之中。无奈之下,戚继光只得轻装简从,南下广东赴任去了。依依不舍离开蓟镇边塞戚继光离开自己苦心经营了十五年的蓟镇边塞,心中极不是滋味。他是于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到蓟镇来的。在此之前,福建一带的倭寇已经基本得以平息,而北边的鞑靼却时常大规模南犯,对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构成了莫大的威胁。国难思良将。工科给事中吴时来和陕西道李叔和先后向朝廷建议,调文武兼资的福建总兵戚继光到北方负责防御鞑靼入犯。刚刚即位的隆庆皇帝答复说:“朕在邸(尚未即位时)已知之矣。念东南新定,不果召。今速召戚某同谭纶回京,训练兵马,以备缓急之用。”隆庆皇帝提到的谭纶是戚继光的直接上司,时任福建巡抚。他也是当时的抗倭名将,曾多次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谭纶素来赏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虽说名为戚继光的上司,实是戚继光肝胆相照的挚友。戚继光与俞大猷之所以能迅速平定祸害东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寇,与谭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朝廷调谭纶任蓟辽保定总督兼理粮饷。谭纶上任后立即上疏,要求调戚继光至北方负责练兵事宜。调戚继光来京,是隆庆皇帝早已决定了的事,所以谭纶的要求很快便得到了答复。是年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蓟州、昌平、保定一带的总兵以下武将均受其节制。戚继光从小生活在北方,年轻时曾在蓟门服役五年,对蓟镇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再说,皇帝将保卫首都北大门的重任交给他,明显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谭纶依然是他的上司,可以任他发挥而不会从中掣肘。所以,戚继光是满怀着欣喜的心情北上赴任的。戚继光雄心勃勃,打算在蓟镇训练十万精兵,让这支队伍成为守卫北京的钢铁长城。所以,上任伊始,他便上书朝廷,要求拨十万兵员,由他负责训练。此外,他还就士兵的选用、粮饷的筹集、武器的制造等事宜向朝廷提出了建议。但戚继光想得未免太简单了。戚继光的练兵计划,遭到了朝官们的质疑与反对。此时张居正虽然已经入阁辅政,但还不是“首辅”,不可能像后来那样一言九鼎。张居正虽然心里支持戚继光的练兵计划,但面对群臣的反对之声,也无可奈何爱莫能助。他给谭纶写信说,朝中有人指责戚继光“求望太过,志意太侈”,给他十万士兵恐怕是不可能的。最终,戚继光只被允许训练三万士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一下子拿出十万大军的粮饷,不是一个小数字,委实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们,他们对戚继光是否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所怀疑。有些人认为,如果让戚继光在北京郊外手握十万精兵,对朝廷的威胁恐怕也不亚于鞑靼的大军入侵。戚继光训练十万精兵的想法化为泡影不久,他的职务又发生了变故。本来,戚继光身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其职权仅在谭纶之下。但只过了一年,朝廷突然将蓟镇总兵郭琥调走,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这样一来,戚继光与昌平、保定的总兵成了平级关系,已是无法节制他们了。为此,戚继光曾有一段时间愤愤不平,他在《练兵条议疏》中说:“臣又窃惟边事本有可为之势,但其机不在边鄙,而在朝廷;不在文武疆吏,而在议论掣肘。”原因是“蓟镇切近京都,法令久驰,弊痼既深,更张未易,流言混淆,朝议纷拿,故应区处振饬者,畏众议而逡巡龃龉,或施行方半,人言偶乘,首尾顾忌,实难展布,易起嫌疑。”一日,戚继光登上石门驿的新城,遥望自己的营寨,不由感慨万千。他赋诗道: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自辛酸。 援志在捐身易,按塞年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知往事,偶闻百舌送秋寒。 圣朝不欲穷佳器,疏草空从午夜看。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戚继光本来北上时是满怀一腔爱国热情的,谁知仅过一年,竟在朝臣们的掣肘、打压下,便发出了“捐身易”、“报国难”的辛酸感叹。戚继光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得到朝中权要的支持。否则,将空有爱国热情,到头来处处碰壁而一事无成。所以,他开始注意与朝中的阁臣们如除阶、高拱、张居正搞好关系。事实上,戚继光后来做得非常成功。他与顶头上司谭纶的关系自不用说,与张居正的关系也日渐密切。同时,戚继光与老臣除阶以及高拱的关系处理得也比较好,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除阶、高拱、张居正三位阁臣貌似一团和气,其实互有矛盾。高拱不久即将除阶驱逐出朝廷,代除阶为“首辅”。隆庆六年,隆庆皇帝去世,张居正又将高拱驱逐出朝,代高拱而成为朝廷的新“首辅”。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的几年间,朝中换了三任“首辅”,戚继光竟与除、高、张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实在是不容易的事。由此也看出戚继光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能力。戚继光与朝廷执政者们搞好关系,为的是能够在巩固北部边防方面能发挥自己的卓越才能。从隆庆三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这十三年间,是戚继光军戎生涯中非常顺利的一段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只要朝廷有人敢找戚继光的麻烦,张居正便不动声色地将此人调离或贬职。戚继光利用他与上司们的良好关系,开始在蓟镇大张旗鼓地训练士卒、建立新军、修筑长城,更新装备……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鞑靼入犯的情况。鞑靼属于蒙古族。明王朝建立后,蒙古残余势力虽然退至大漠以北,但仍经常入侵明王朝的北部边境。最为严重的一次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大败明军五十万,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俘虏。到了嘉靖年间,蒙古族的鞑靼俺答部、土蛮部和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对明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俺答部,曾数次大规模入侵,有一次一直打到了北京近郊,差一点又演出一场“土木之变”。嘉靖三十八年,蓟辽总督王抒因防御失利被逮捕问斩;嘉靖四十二年,鞑靼又一次南侵,蓟辽总督杨选战败,亦被逮捕问斩。谭纶上任前,他的两个前任均因抵御不力被杀,亦可见防御鞑靼入侵重任的艰巨性与危险性。谭纶与戚继光上任后,尽管背后有朝臣掣肘,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忍辱负重,为巩固北部边防而殚精竭虑,使蓟辽边防大为改观。好在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即位后,朝政由张居正主持。戚继光对于巩固边防的建议与举措,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万历元年,戚继光率部击败了朵颜部酋长董狐狸,迫使董狐狸投降。两年后,董狐狸与其弟长秃再次入犯,亦被戚继光击败,长秃也被明军活捉。董狐狸只得再次投降,发誓朵颜部永不入犯。之后,蒙古诸部慑于戚继光的才略,一直不敢在蓟镇一带生事。不敢向戚继光进犯,并不说明蒙古兵从此与明王朝化干戈为玉帛了。万历三年(1575年)之后,蒙古土蛮部避开戚继光,不断进犯辽宁东部一带,常与辽东总兵李成梁打个不亦乐乎。李成梁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与土蛮部的作战中,总是胜多败少。因此,戚继光的防区内数年没有战事,而李成梁这里却捷报频传。隔上一段时间,朝内便有了李成梁表功的捷报。人家立了功,当然要封赏,于是李成梁不断得到赏赐,官衔也越来越高,直至被封为宁远伯。与李成梁的“养寇”不同,戚继光防卫蓟镇十余年,并未立下多少战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戚继光以其百战百胜的威名,以其军容严整、骁勇善战的部队,以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以精良的武器装备,使敌人望风丧胆,真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军事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明史·戚继光传》有段话还是恰如其分的:“南北名将马芳、俞大猷前卒,独戚继光与辽东李成梁在。然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戚继光是在南方平定倭寇的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到北方后反而不行了,看来戚继光还是适合在南方带兵。除了戚继光被认为是张居正“党羽”的因素,这也似乎成了朝廷将戚继光调到南方的一条理由。戚继光行前,蓟镇的军民对他依依不舍。许多人还到北京请愿,求万历皇帝将戚继光留下来。毕竟,戚继光镇守蓟镇的十余年间,蓟镇一带出现了难得的升平景象,长城内外烽火不燃,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如今,戚大帅要走了,人们似乎预感到,蓟镇一带又要大动干戈了。戚继光的部将陈第曾赋诗描述蓟镇父老哭送戚继光南行的情景: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 谁把旌旗移岭表?黄童白叟器天边。” 君命难违,戚继光挥泪辞别蓟镇父老,怀着忧愤之情离开了他经营了十六年的蓟州热土,踏上了漫漫征程。他知道,这一去,更是前程未卜……南调仅过一年便遭罢黜 戚继光在到广东赴任前,回了一趟老家——山东蓬莱。这是他离乡二十余年后第一次回老家。按说,身为一镇总兵官,也算是衣锦荣归了,但戚继光却高兴不起来。他似乎意识到,朝廷将他从北京调到广东,只是他背运的开始。他放舟蓬莱阁下,心潮澎湃如汹涌的海水,虽然壮心不已,却也感到无力回天了。他赋诗云: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在故乡盘桓了不足三个月,戚继光恋恋不舍地告别故乡亲友,南下广东。在亲友为他举行的送行会上,他再赋一律:五岭迢遥秋望迟,白头今复动离思。 儿童遮道看传节,朋旧临歧为举卮。 仰面还惊归鸟下,扪心拒遂片云移。 东门尚有瓜田在,重语园丁好护持。 诗中暗示故乡的亲友,他不久即会解甲归田。仁途艰险,举世浑浊,他最好的归宿,便是见机面退、终老乡梓。赴广东途中,他创作了许多抒发感伤与郁闷情怀的诗作,如《移镇广东述》之一: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 如今南北多良将,何日天王为赐环?其实,当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深重,正是用人之际,并非“南北多良将”,相反,像戚继光这样不世出之良将,乃国之干城,不可多得。戚继光到广东后,情况比他想像得还要糟。他名为广东总兵,而权力实在有限。不仅征兵、粮饷之类的事他无权过问,连他的部下将官的任命以及训练士兵等事,也是广东的督、抚说了算,总兵戚继光成了一个摆设。而此时,朝中要求清算张居正的呼声日高一日,陕西道御史杨四知告发张居正有十四大罪,说张居正“贪滥僭窃”,所收贿赂不可胜数,要求朝廷严办张居正以正视听。 万历见时机已经成熟,遂下旨查抄了张居正的家。结果大失所望,抄出的张家财物折银只有十几万两。万历怒气未息,下诏说:“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地亩;假以丈量,庶希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都著永戍烟瘴地面,永远充军。”可怜一代名相张居正,身后竟落得如此地步!而身在数千里之外的戚继光也没有摆脱张居正一案的牵连。被张居正驱逐出朝的前首辅高拱临死前曾写了本《病榻遗言》,里面说,发生在万历元年的“王大臣案”,是张居正为了陷害他而设下的阴谋,而那个王大臣,乃戚继光的部下。据高拱说,万历登极半年后,皇宫的卫士发现有个鬼鬼祟祟的人化装成宦官在宫门前逗留,遂将此人逮捕。王大臣招供说,他本是戚继光的部下。张居正大惊,生怕王大臣连累戚继光,便灵机一动,与太监冯保合谋,企图让王大臣诬陷高拱,说是高拱派他来谋刺皇帝的。谁知在审讯时,王大臣当堂揭穿了冯保的阴谋,冯保乃逼王大臣喝下哑药,使王大臣不能说话。不几日,王大臣便被处死了。于是,“王大臣案”便成了一桩糊涂案。王大臣到底是不是戚继光的部下,当时便没人能说清楚。尽管如此,万历相信,戚继光与张居正曾有不可告人之事。所以,在严刑拷问张居正的儿子时,主审官曾问:张居正为什么与戚继光连夜有书信往来?所谈有何机密之事?这时,兵科给事中张希皋不失时机地跳出来弹劾戚继光。无奈之下,戚继光上疏请求辞职。然而万历这点面子也不给戚继光。万历十二年十一月,万历皇帝下旨撤消了戚继光的职务。次年十月,戚继光又回到了故乡蓬莱。家乡父老们得知戚继光回来了,纷纷到郊外迎接,这给了戚继光以极大的精神慰藉。他强作欢颜地对大家说:“今国家太平,止虏款塞,南交来庭,安所事武臣哉?余可归故里矣!登州故有海市,多仙人侣,余将时栖息蓬莱阁上,冀有安期羡门相与逍遥物外以乐太平之盛时。”能够保全首领而归故土,戚继光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所以他对万历皇帝没有对他深加追究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他对儿子们说:“乃今功成身退,得保首领于牖下,此其以善息矣。”后来又在文章中谈及自己告老还乡之事说:“是圣明独鉴孤臣,眷未衰也。”戚继光在蓬莱闲居期间,倒也逍遥自在。他出资修葺了蓬莱阁,时时登阁远眺,以遣永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戚继光身在蓬莱,心在边塞,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边塞的防务、挂念着他的战友。他曾写了两首《寄都塞上诸知己》的七言律诗,表达他的苍凉的心境。诗云:其一六月园林意自凉,纷纷开落往时芳。 莫招仙子层霄远,且傍佳人舞袖狂。 鸥鹭沙头原有侣,鸾天上自成行。 宰官若间山中况,日日清风薜荔床。 其二 九曲河流返汉槎,蓬莱原有野人家。 堪伤地僻虚谈麈,总是山高障落霞。 花发旧林春自足,醉来清夜月偏赊。 尚知造化犹怜拙,孤屿仍留篆鸟沙。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七月,他修建的戚氏家祠——孝思祠落成,他特意写了一篇长达两千多字的祝文,表述了戚家历代祖先的功业,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平定倭寇、戍守蓟镇的战功,算是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总结。而平定倭寇,则是他这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功业。平定倭寇使他名声大振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月日11月12日)子时,戚继光出生在戚景通的官邸——山东济宁鲁桥镇。这时戚景通已经五十六岁了,老来得子,令戚景通欣喜不已。戚继光从小酷爱读书,十余岁时诗词已写得相当好。如他的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即是他少年时的作品。由此可见,戚继光不仅学业好,志向也相当不凡。戚景通死后,十七岁的戚继光袭祖职为登州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军戎生涯。众所周知,戚继光之成名,缘于他的抗倭战绩。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开始,日本的一些亡命军人、失意政客,以及一些中国的海盗,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大事抢掠,并日渐猖獗,为祸居然长达二十余年。当时,正值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互相攻战,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政府。所以说倭寇之乱,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实是一股一股的流寇各自为战,每股倭寇的人数并不多,这对于堂堂大明帝国来说,应该是不难平定的。然而,由于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各地官员皆通过暗中减少戍卒人数的办法从中克扣军饷中饱私曩,再加上长期不更新军队的武器装备,至使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出奇之低下。如有一次,一支六十七人的倭寇队伍从杭州附近登陆,先后蹂躏淳安、歙县、绩溪、泾县、南陵、芜湖、当涂、南京、溧水、溧阳、武进、无锡等十余城,流窜数千里,杀死杀伤中国军民五千余人,其中包括一个御史、一个县丞、二个指挥、两个把总,几乎到了所向披靡的地步,诚为咄咄怪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事宜。由于倭寇最炽的地方是东南沿海,所以,两年后,戚继光被调到浙江任江都司佥书。次年(1557年),戚继光任宁绍台参将。在与倭寇的作战过程中,戚继光深感明军的战斗力太低,往往未见倭寇便望风而逃,即使是勉强与倭寇交战,也是一战即溃。戚继光感到,用这样的军队与倭寇作战是不行的,他决定训练新军。当他将他的练兵计划汇报给浙直总督胡宗宪时,胡宗宪并未当回事,只给了他三千士兵。令戚继光失望的是,经过他训练的这些士兵,虽然看起来军容严整,但真正打起仗来,依然是胆小怕死。一次,戚继光听说浙江义乌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斗殴事件,原因是永康等地的人要到义乌去开矿,义乌人不允许,因此双方展开械斗,双方参加者都达到数千人,最终义乌人经过浴血奋战,将永康等地的人击退。戚继光听说后,认为义乌人如此骁勇善战,正是他训练新军的最佳兵源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征得胡宗宪的同意后,来到义乌征兵。戚继光征兵,只收长得黝黑粗壮、看起来淳朴憨厚的农民、矿工,凡是长得面容白净、表现机灵的人,一概不要。这样,他在义乌招了四千多人。这四千多人,后来成为“戚家军”的主要力量。戚继光为训练这支队伍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就是他对这一时期练兵经验的总结。戚继光练兵,既注重结营布阵,也注重锻炼筋骨,更重视训练士兵们的纪律观念。他接受孙武、司马穰苴等古代军事家以诛杀立威的思想,以严酷的手段对待违犯军纪者,轻者处以体罚,重者割耳甚至斩首。据说,他的儿子戚印就因为违犯他的命令而被他毫不留情地斩首了。铁的纪律,训练出了铁的军队。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与倭寇展开大战,九战九捷,直至将浙江一带的倭寇完全平定。卓越的战绩,顿时令朝野上下对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刮目相看。次年,朝廷任命戚继光为福建总兵,负责福建一带的平倭事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俞大猷在福建巡抚谭纶的率领下,与倭寇展开了平倭以来最为关键的一役——平海卫之战。初战时,明军都指挥欧阳深误中倭寇埋伏,与所部数百人皆力战而死。倭寇遂乘胜攻取平海卫(今福建省莆田东南九十里处)。是年四月,戚继光、俞大猷率部联手将倭寇包围,并令士兵在出海口设置栅栏,截断了倭寇的退路,旨在将这股倭寇一举全歼。倭寇知道此回遇到了劲敌,想突围从海路逃窜,但遭到明军的截击,只得退回平海卫。戚继光在发动总攻前,在军中找了一个当地的士兵,让他作向导,从小路出敌不意地登上了平海卫城北的高地,对倭寇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在戚继光发动对平海卫的总攻击后,俞大猷率军从海上进攻平海卫的南大门,都督刘显率部截击盘据在崎头的倭寇,明军各部互相配合,一举攻取平海卫,杀死倭寇两千两百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倭寇的主要有生力量。此役之后,戚继光和俞大猷分别率部陆续扫平了东南沿海的残余倭寇,使明朝中叶的倭寇之乱至此得以彻底平定。戚继光百战百胜,威震四海,一时朝野上下称颂之声不绝于耳。如谭纶上疏,说戚继光“鞠躬尽瘁,用兵如神,驭众而分数愈明,取胜而机事益密。批亢捣虚,彼丑畏之如虎;除凶雪耻,斯民望之如云。全师奏凯,兵不留行;一战成功,贼无噍类。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李邦珍上疏嘉靖,说戚继光“智兼万敌,勇冠三军……挥戈四出,收捷万全。诚为旷世之奇勋,无忝明时之良将”。平定倭寇,朝廷论功以戚继光为首。兵部在核查事实后给嘉靖的汇报材料说:“倭患起自嘉靖三十五年,……独赖副总兵戚某募兵往剿,一鼓尽灭。看得此一臣者,算神百胜,勇逾万夫。超距先登,独入豺狼之穴;挺身力战,共称熊虎之才。功当首论,宜加升赏……”福建的老百姓终于盼到了和平之日,对戚继光的赫赫功业更是有口皆碑。有首民谣唱道:“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愿爷孙子绳绳兮,为公为侯,永定国家。”平定倭寇之乱,使戚继光之功业彪炳千秋,也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当晚年的戚继光回顾这段军事生涯之时,对于自己身经百战而能全身以退是感到非常欣慰的。他在《祝文》中写道:“回首视之,或临锋镝,或逢水火,或督我愆,或忤当权,或为挂藉,或蹈嫌疑,实数滨于死地而邀天幸以全其生也。”家庭生活不幸晚景凄凉 尽管戚继光对于自己能“保首领于牖下”感到庆幸,但其晚年的生活却是很不幸的。戚继光南征北战四十余年,忠心体国,功勋盖世,并无大的过错,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昏君罢黜。四十功名尘与土,这毕竟是令人扼腕长叹的事。功业远不如他的李成梁则幸运得多。虽然李成梁与张居正的关系也不错,也有人曾上疏说戚继光与李成梁都是张居正的党羽,但万历与朝廷的执政者却只将戚继光罢免,而依然对李成梁信任有加。李成梁的儿子中,五个做总兵,四人为参将,可谓显赫一时。李成梁未受张居正的牵连,实是他对朝中权要大行贿赂的结果。《明史·李成梁传》记载李成梁“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有孔方兄出面,还有什么事摆不平呢?幸好戚继光因平定倭寇,功勋盖世,名闻遐迩,在朝野威望极高。万历考虑到政治影响,还不敢对戚继光做得太过分。所以,只给了戚继光夺职的处分。戚继光白首还乡之时,除了书籍之外别无长物。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说他“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戚继光一贫如洗。明朝的官俸虽低,但戚继光从戎四十多年,身为一镇大将,当不会一点积蓄也没有。否则,他哪来金钱修葺蓬莱阁、建筑家祠?不过戚继光并没有太多的积蓄,这是可以确定的。他生性豪爽,如有朋友在金钱方面遇到困难,往往慷慨解囊。他在军中又曾娶妾三人,在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生养了五个儿子,这都决定了他不可能攒下多少钱财。家祠建成后,戚继光了却自己一桩心事,自以为他这一生,应该对得起列祖列宗了。但这是,其财务状况也已捉襟见肘,生计陷入窘境。由于长期操劳,在军中他就染上了肺病。回乡后病情加剧,要命的是他居然连求医问药的钱也拿不出来了。更为不幸的是,他的结发妻子在他需要亲情和照顾之时离竟悍然离他而去。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民间,戚大将军怕老婆是出了名的。戚继光十八岁时与王氏结婚,虽然王氏性情刚烈,但对戚继光一往情深,婚后两人的感情是不错的。据说,戚继光与王氏结婚后生活并不富裕,有一次戚继光买了一条鱼,王氏早晨将鱼做好后,给戚继光端上了餐桌。戚继光一看,见只有鱼头,以为王氏已经将鱼肉吃了,心中不悦,但没有吭声,默默地将鱼头吃了。中午时,王氏又给戚继光端上了鱼尾。戚继光心想,这一定是王氏将鱼的中间部分吃了,只给自己留下了鱼头和鱼尾,便埋头将鱼尾吃了。到了晚上,王氏将鱼腹端上,戚继光这才知道,妻子一点鱼肉也没吃,不由大受感动。戚继光后来成为抗倭名将,也有王氏的一份功劳。野史说王氏“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可知王氏亦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渐渐地,戚继光凡事对王氏都礼让三分,于是“惧内”之名不胫而走。据民间传说,王氏曾生了一个儿子叫戚印,因违犯军令被戚继光斩首。此事虽说是大义灭亲之举,但王氏因此却对戚继光耿耿于怀,夫妻感情日渐淡漠。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唯一的儿子竟被自己的丈夫所杀,这是令她痛不欲生的事。但王氏到底有没有这个儿子、戚继光到底有没有杀子,一直令后人大惑不解。因为戚继光斩子之事,《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均无记载,戚继光的儿子们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也对此事只字不提。所以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纯属民间传说,并非史实。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王氏只给戚继光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对戚继光来说,成了他日后纳妾的一个理由。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背着妻子纳妾沈氏。但一年之后,沈氏乃没给戚继光生子,戚继光遂再纳一妾,即陈氏。陈氏一连给戚继光生了三个儿子,即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陈氏在生了戚祚国后,沈氏也生一子,戚继光为之取名为戚昌国。有意思的是,戚继光在外面纳妾生子,王氏长期以来竟一无所知。如果说戚继光纳妾仅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那么,陈氏和沈氏已经给他生了儿子了,他应该达到目的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戚继光于万历三年(1575年)又纳一妾,是为杨氏。杨氏给戚继光生了儿子戚兴国。如果将戚继光连纳三妾的原因解释为他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自古英雄爱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戚大将军当然也不例外。在封建士大夫以纳妾为荣的时代,哪个达官显贵不是三妻四妾呢?戚继光晚年在献给列祖列宗的《祝文》中,说自己为了延续戚氏后代,“乃出奇计,苦心万状。”背着妻子在外面连娶三妾,也真够难为他了!纸包不住火。王氏终于知道了丈夫的所作所为,不禁勃然大怒,竟操起利刃欲杀死戚继光。戚继光为防妻子真对自己痛下杀手,身穿铠甲去见妻子,在妻子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解释自己娶妾实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事已至此,王氏扔掉兵器,与戚继光抱头痛哭,表示愿谅了丈夫的过错。王氏毕竟年纪大了,也觉得应该有个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所以,她尽管对戚继光背着她娶妾一事怒气难消,但戚家有了儿子,也让她感到欣慰。戚继光的五个儿子中,她最喜欢戚安国,将戚安国视若己出,关怀备至,戚继光的家庭生活遂又归于平静。有野史记载说,王氏得知戚继光在外娶妾生子之事后,集合卫兵要找戚继光算帐。有一士卒偷偷跑去告诉戚继光,戚继光大惊失色,忙召集诸将商量对策。有人表示愿随戚大帅与王氏决一死战,有人建议戚继光敢快躲避,戚继光说:“皆非也。”乃袒背跣足,率诸妾跪迎王夫人。诸妾表现得更可怜,在王氏面前各抱其子哀哀哭泣,“而请以子尝刃。”王氏再心狠,也不会杀死襁褓中的孩子,乃道:“首祸是老奴!”可怜统帅三军、威震天下的戚大将军,在夫人眼中,只是一个“老奴”。王夫人让人将孩子们抱走,而将戚继光及其三妾留下,令士兵“杖之”以示薄惩。戚继光伏地挨了几十大板,毫无怨言。其部下听说戚大帅挨夫人的打,实在忍不下去,乃聚在门外大喊,王氏怕引起众怒,才下令士兵住手。之后,戚继光再也不敢光顾诸妾的住所了。他料想王氏不会就此善罢干休,乃让诸妾携带金银细软赶紧逃走。三妾无处可去,便削发为尼。直到王夫人死了,才分别与自己的儿子团聚。当然,这些都是野史所记,不足为凭。不管怎么说,戚继光背着老婆在外面“包二奶”,严重伤害了他与王氏之间的感情。后来,王氏最喜欢的戚安国婚后不久便不幸死去了,王氏遭此打击,万念俱灰,竟抛下年老多病的戚继光回了娘家。戚继光回故乡蓬莱后渡过了两年的寂寞时光。就在他去世前三个月的某一天,御史傅光宅上疏万历,请求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觉得,让戚继光回乡终老余年,已是格外开恩了,傅光宅竟跳出来与他唱反调,颇为生气,竟给了傅光宅罚俸两年的处分。此后,便再也没有人敢在朝中提及戚继光了。一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到头来竟被自己所效忠的政府视为寇仇,这既是戚继光的悲剧,也是明王朝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不幸。美藉华人黄仁宇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军备的张驰,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将星西殒之际,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30年后,本朝的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是众不敌寡。兹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明王朝自毁长城,这又能怪谁呢?民间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日)的凌晨,戚继光在家中突然发病,与世长辞。这时距戚氏宗祠落成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戚继光于“蜡之前一日病作,漏二鼓始入内,家人以后事请,一无所语,鸡三号遂安然体逝而终矣”。曾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为戚继光撰写了墓志铭,其中写道:“蜡日,鸡三号,将星殒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哲人萎矣,将星殒矣。戚继光到底因何病而亡,史无记载。从他发病突然、去世迅速这一点来看,他很可能是被心脏病或者是脑溢血夺去了生命。戚继光的身后之事颇为凄凉,儿子们草草埋葬了这位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军事家。他生前曾朋友如云,而死后却没有几个朋友到赶到蓬莱为他送行。甚至,戚继光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朝廷上下居然还不知道。要不然,就是大家都知道了,但没有谁敢在朝堂上提及此事。总之,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万历和朝廷权要们对戚继光之死有所表示的记载。与朝廷的冷漠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老百姓对戚继光的怀念。在浙江、福建、北京等戚继光战斗过的地方,民众得知戚大将军去世的消息,纷纷自发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一时间,纪念戚继光的祀祠、塑像、碑刻、亭台楼阁等不计其数,几乎遍布京北长城沿线和浙、闽沿海各地,而尤以浙江、福建为多。在浙江,有慈溪下梅林庙、方家河头大天井、龙山邱王村北“苦战岭”,三门戚令公去思碑,健跳戚公祠,临海戚公祠、“斩倭八百碑”、东郊埋倭桥、戚继光表功碑、戚继光记功碑、戚继光桥,温岭新河南塘戚公奏捷实纪碑,余姚戚少保祠、王氏桥、临山湖堤戚家村,奉化戚公祠、戚公继光抗倭纪念碑,黄岩绝倭沥宁波:北仑小港沙蟹岭南侧戚家山、戚家山营垒,椒江有海门卫城、晏清门(东门)、枫山钟亭(内有庆善寺铜钟,曾为戚继光抗倭报警之用)、椒江入海口箬鳎礁、界牌乡沙王村戚公亭及戚继光平倭纪念碑、洪家倭冢,黄岩戚继光将军绝倭处碑、金清戚庙(三座),临海东湖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碑,平阳西湖湖心亭内戚继光纪念碑,瑞安明少保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在福建,有福州于山戚公祠、戚继光表功碑、宁德思儿亭、醉石及醉石亭、平远台仓山区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戚继光率军追剿倭寇时曾屯兵于此),莆田戚公祠,林墩戚继光井,福清融城镇西门戚公祠,连江西关外观音阁旁戚公碑,宁德戚公井,仙游崇勋祠、戚总戎记功碑、樟湾戚公井(又称“麒麟井”)、樟湾麒麟山下宫门嘴“恩泽坛”、市郊功德祠(祀戚继光及其子等),闽侯吼虎山思儿亭、东山:通往云霄之古渡口戚伯渡铜陵西北部滨海浙兵营(曾为戚家军营寨,又称“水寨大山”)、铜陵九仙山水操台(传为戚继光操演水军处),平和山格慈惠宫大众爷木雕像仙游:城内崇勋祠……在河北,有迁西三屯营戚少保功德碑、晾甲亭,三屯营北“将军楼”,三屯营玄武山戚公祠、钟楼内铁钟(永颂钟),遵化城区内戚公祠、马兰峪堂子山上永旺塔塔碑、北茅山晾甲亭、五里桥戚公祠……在山东蓬莱,有牌坊里街、戚家村……在天津,有蓟县戚继光雕像……在江苏,有太仓浏河乡长江堤边浏河口阅兵台(相传戚继光曾于此操兵)……在安徽,有定远城西“南塘村”及戚继光铜像、戚家园林……各地民间纪念戚继光的节俗也不少。如福建省福清、莆田、仙游等地在春节时贴素色春联和白头春联;福清一带有“拜初二”的风俗;福州市苍山区正月“行香”;仙游五月五虎啸潭龙舟竞渡;宁德、霞浦等地在中秋拖石和火把游行;莆仙方言区的莆田、仙游全境及福清、永泰之一部在正月初五要做“大岁”;浙江省台州在正月十四过元宵和“间间亮”、 八月十六过中秋;温岭新河“九月九,拜戚公”; 宁波、台州、温州及福建宁德、莆田等地要吃光饼;浙江省台州和宁海等地有吃“糟羹”的习俗;奉化一带的百姓则吃酱烤猪头;象山百姓中秋要食“遇难(芋艿)”……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是因为戚继光抗倭时曾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大败倭寇,“光饼”则是戚继光亲自为士兵做的干粮…… 几乎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节俗后面,都有一个和戚继光有关的动人故事。至于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武术等,更是丰富多彩。如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有抗倭故事、戍蓟故事、治军故事、亲属部属故事、惩恶故事、爱民故事、节俗传说、食俗传说、景物传说、地名传说、民间文化形式传说、故里传说、神话等十余类,其中以抗倭、治军故事和景物、地名、节俗、食俗传说居多。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民间戏剧,最有代表性的如越剧《戚军令》、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继光平倭记》等。纪念戚继光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藤牌舞、光饼舞、大鼓凉伞舞等。这些舞蹈几经演变,流传至今。大鼓凉伞舞甚至还流传到台湾、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武术主要有继光拳,浙江台州、温州市所属各县市区民间均有流传,苍南等地一些民间武术团体还设立拳坛,每年定期举行武技竞赛活动,以此纪念戚继光。此外,民间还流传有相当数量的民谣、儿歌。戚继光在民间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纪念形式之多,真令人叹为观止!可见,为人民、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不论腐败政府多么刻薄寡恩、无情无义,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戚继光去世两年后,在民间纪念戚继光的声势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戚继光的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皇帝恩准恤典,万历这才同意下诏祭奠戚继光。祭文曰:“皇帝遣官致祭于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戚某曰:惟尔夙谙韬钤,载扬斧钺,崎岖经乎百战,名重三朝;智略迈于万人,勋垂奕世。南海歼倭,筑鲸鲵于京观;北门防虏,壮虎豹于燕关。报主怀裹革之忠,驭下多挟纩之惠,予方推毂,尔适乞体,胡遽沦亡,可胜痛悼,特优宠恤,爰报武功,灵爽若存,洪休攸服。”祭文倒是对戚继光评价颇高,但在戚继光去世两年后才颁布朝廷的祭文,此事本身便很说明朝廷对戚继光的态度。如此说来,祭文中说得再好,又有什么意思呢?戚继光的五个儿子中,戚安国早死,长子戚祚国袭祖职任指挥佥事。另外三子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后来也得到了一官半职,除戚昌国官至都都督同知外,报国、兴国皆默默无闻。军事著作为兵家所重视 《明史·戚继光传》说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谈兵者遵用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是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余写成的,集中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汉以降,虽说战争愈演愈烈,谈兵者无世无之,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军事著作寥若晨星。明代涌现出的军事书籍不少,但大多是文人的纸上谈兵,并无多少价值。而《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书一问世,立即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重视,成为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四库全书》“兵家类”只收录历代著名兵书二十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均被收录,亦可见后人对其军事著作的重视。《纪效新书》十八卷,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军事训练的兵书,是戚继光训练“戚家军”成功经验的总结之作。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完成此书,当时只有十四卷。后来,戚继光又对此书作了若干修订、补充,成为现存的十八卷本。在该书中,戚继光对怎样选兵、怎样编伍、怎样训练、怎样号令、怎样考核、怎样行军、怎样扎营、怎样作战等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对各种武器的制造、使用情况也作了详细说明。戚继光著此书,并非为了图利邀名,而纯是有感而发。盖明朝中叶,不仅朝政腐败,军队也弊端丛生,军备废驰,将领不知战阵,士兵的战斗力极低。鉴于此等情形,戚继光在另练新军的同时,将自己的练兵经验与体会写下来,意在指导明王朝的军队改革。所以,后世的研究者称戚继光是明朝的军事改革家,不为无因。完成平倭使命之后,戚继光被调到北方主持蓟辽三镇练兵事宜。在此期间,戚继光又完成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练兵实纪》。与《纪效新书》一样,《练兵实纪》也是论述军事训练的兵书。但《练兵实纪》侧重于论述部队在北方作战的特点与经验,如骑兵的训练与作战问题,战车的制造与使用问题,车、骑、步三军的编成、武器装备以及协同作战问题等等。在书中,戚继光还谈到了“练将”、“练胆”、“练伍法”、“练耳目”等比较新颖的观点,这些都给后来的将领以深刻启示。《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相继问世后,曾多次出版,现存明代版本就有十几种,翻印册数更是难以计算。清人沈兆云在《兵武闻见录序》中说:“世称孙、吴、司马三书为最精,嗣是代有著述,如《三略》、《素书》、《李靖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指不胜屈。惟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士大夫尤奉为圭臬。盖本诸躬亲试历之余以著为法则,非徒托空言,未尝见诸实事者之纸上浮谈,故足以信今而传后也。”后世名将,如李如松、熊廷弼、孙承宗、曾国藩、胡林翼、薛大烈、李秀成等,均仔细研读过戚继光的著作,无论练兵还是指挥作战,他们都深受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影响。在万历年间,戚继光的兵书即已流传到了朝鲜。清初,朝鲜和日本都曾出版过《纪效新书》。尚需一提的是,戚继光在万历十年(1582年)还曾将自己的诗文结集,取名《止止堂集》。为什么叫《止止堂集》呢?这是因为,戚继光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止止堂”,出自《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意思是在空室宁静中得到吉祥如意的感受。《止止堂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横槊稿》三卷,一是《愚愚稿》二卷。《横槊稿》一名缘自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说明这一部分是戚继光戎马生涯中写下的诗文汇集;《愚愚稿》则表明这部分作品愚蠢笨拙,是戚继光自谦自抑的说法。《愚愚稿》收录的《武经七书摘题》、《策问》、《大学经解》则是戚继光学习前人的兵学著作以及儒家学说的体会文章。有人曾说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戚继光“把儒家思想揉进军事思想当中,从而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戚继光的文学修养很高,诗作在当时便很有名气,被誉为文武兼资的“儒将”。《列朝诗集》评论说:“少保少折节为儒,通晓经术,携手徒步,人莫知为故将军也。少保绥靖闽浙,功在东南,生平方略,欲自见西北者,十未展一二。故其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君子读而悲其志焉。”《柳亭诗话》云:“戚少保南塘,武功将略,垂诸史册。而偶为吟咏,亦超放自如,有郑都官、罗江东笔致。”戚继光有许多诗篇脍炙人口,一些诗歌选本多有选录。如其《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村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都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戚继光的一些咏物抒情的小诗,写得也极有情趣。如《江楼》:半溪晴日衔疏柳,无数秋山入小楼。 谁伴主人一潇洒,滩边钓石石边鸥。 《行边述》: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回。 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马上作》: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活了六十岁,寿命不算很长,但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泽被深远,说他的军事实践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毫不为过。如今,山东省蓬莱市已将戚继光的故里修葺一新,主要有戚继光祠堂、戚氏牌坊、戚氏墓园等,纪念性建筑有戚继光纪念馆、戚继光立式塑像等。位于蓬莱市区武霖村内的戚继光祠堂附近仍有戚继光后裔居住。戚继光是人不是神,也不是所谓“圣贤”,他也有许多缺点和弱点,但瑕不掩玉,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永远彪炳史册,他永远受到人民的景仰和怀念。--FROM 61.149.16.88 选择讨论区&BYR-Team2010. KBS Dev-Team2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山专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