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瑜有后代吗相似经历的人

借《终极三国》的人气掰掰历史上的周瑜
  
  拜《三国演义》所赐,周瑜的形象一向以气量狭小闻名,不知伤了多少瑜迷的心。看到《终极三国》里戏份不多但每次登场都华丽丽的周瑜,实在让人兴奋不已~~尤其是第33集里周瑜为小乔的那一挡,瞬间俘获了N多终三迷的心~呵呵~~
  
  现借《终极三国》的人气,掰掰历史上同样华丽丽的周瑜吧~~
  
  
  一、周瑜简传
  
  周瑜,字公瑾,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出生,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江东集团将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在取蜀途中不幸因病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楼一带),年仅36岁(虚岁)。
  
  
  二、周瑜家族
  
  1. 显赫家世
  
  说到显赫家世,首先想到的便是袁绍家的“四世三公”。东汉的中央政府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是除上公(即太傅)外的最高官职,但因东汉时期实际政治权力已转移到尚书台,三公并无多少实际权力~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在此就不多论。
  
  袁绍家的“四世三公”,是说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官至司徒,曾祖父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汤官至太尉,生父袁逢(袁绍后来过继给了袁逢的哥哥袁成)官至司空,叔父袁隗官至太傅,一家四代中有五人都做到了三公甚至上公~的确够显赫的~
  
  再来看看周瑜家族:
  
  按范晔《后汉书》记载,周瑜的高祖父周荣,官至尚书令;曾祖父周兴,官至尚书郎;请注意,这两个官职在名义上虽不及三公,却都是属掌管实权的尚书台的哦,并且尚书令是尚书台的最高官职~~从祖父(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官至太尉,并封安阳乡侯(可世袭);再从父周忠(周景之子),官至太尉、录尚书事(既是三公又掌权哦~~)。这样相比起来,周家四代的显赫并不逊于袁家四代,只是从周瑜祖父那辈起,显赫的不是周瑜的直系亲属,而是旁系了……
  
  顺说,在范晔的《后汉书》里,上面提到的袁家四代和周家四代,其实是记录在同一卷里的~(见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2. 妻室子女
  
  周瑜的妻妾,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小乔一人;至于小乔是妻还是妾,周瑜是否还有其他妻妾,一直是网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但都只是推断而已。
  
  按《三国志》记载,“(孙策)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注:古时“乔”“桥”应为两个姓,后来均写作“乔”)”。孙策与周瑜攻破皖城的时间应为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以后,那时周瑜已经25岁(虚岁),于是有人认为周瑜不可能这么晚还没成亲:( 不过也是推论啦~
  
  顺便一说,孙策的妻妾倒是绝对不止大乔一人。因为孙策在建安四年纳了大乔后,次年四月就死掉了。而史书上记载的孙策的子女至少有一子三女。大乔与孙策相处的时间一年都不到,不可能一人生四个小孩吧……(除非四胞胎,汗)
  
  周瑜的子女,按《三国志》记载,有两子一女。长子周循,次子周胤,女儿的名字史书上未记载;他们的命运后面再细谈。又顺说,小乔与周瑜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并且其中大约有七年的时间都是相对太平的日子,但周瑜的子女却只有三个,如果不考虑夭折的情况,周瑜的妻妾应该不多,只有小乔一人也是可能的。
  
  
  三、周瑜与江东孙氏
  
  1. 周瑜与孙策
  
  《终极三国》里面的周瑜为了孙策竟然不惜与小乔发生误会。那么再来掰掰历史上的周瑜与孙策的关系吧~
  
  按史书记载,周瑜与孙策是同一年出生的,这或许一开始便有一种缘分~孙策的父亲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把家眷留在寿春,十五六岁的周瑜听闻孙策的声名,特地从舒县赶到寿春拜访孙策。两个少年一见如故,孙策更是跟着周瑜把全家带到了舒县周瑜的家中居住(看来周瑜家也真够大的~~)。而后两人“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可见两人在少时就已情同兄弟了~
  
  后来因为孙坚之死,两人分开。数年后,孙策开始平定江东,周瑜带兵与之并肩作战,为孙策的白手起家提供了重要支持。孙策自立门户后,周瑜正式加入孙策旗下。按《江表传》记载,周瑜加入孙策的时候,孙策“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并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可见两人情谊至深。之后,周瑜又协助孙策攻下江东六郡中的庐江郡、豫章郡、庐陵郡;并在攻陷庐江郡皖城的时候,与孙策一起分纳了乔氏姐妹(说起来周瑜和小乔都是庐江人哦~),使两人的关系从结拜兄弟进一步变成了连襟。只可惜,一年之后,孙策就英年早逝了。
  
  不过,周瑜与孙策在一起时,孙策曾“甩”过周瑜两次,以致孙策去世时周瑜都不在他身边。这也是网上为周瑜与孙策的关系争论不休的话题,孰是孰非,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相信周瑜与孙策是情同兄弟的~
  
  
  2. 周瑜与孙权
  
  孙策去世后,孙权当了家。孙权对周瑜,似乎说不上特别的好,直到周瑜赢得赤壁之战,又打败曹仁攻下江陵后,孙权才封了周瑜个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话说这之前孙权也“甩”过周瑜一次,这里也不多说了。
  
  《三国志》记载,孙策去世时,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有人说周瑜这是在逼供夺权,也有人说周瑜带兵奔丧只是为了稳定局势,不过不管事实如何,“将兵奔丧”一事恐怕多多少少给孙权留下了些阴影。其实在感情上,孙权最喜欢的应该不是周瑜,毕竟周瑜与孙策的关系更铁;孙权似乎更喜欢吕蒙,看《三国志》里记载吕蒙生病时孙权那心疼的样子就知……但孙权对周瑜的才干却是信任和欣赏的,这从赤壁之战前周瑜主战的一锤定音,以及孙权评论四大都督时首推周瑜就可以看出。孙权对陆逊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又说吕蒙“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可见排除感情因素,孙权对这江东四大都督在理性上的排名依次是周瑜、陆逊、吕蒙、鲁肃。顺说,对于孙权的这段评论,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写到,“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不过对周瑜的才干,孙权在信任与欣赏的同时,恐怕也有几分顾忌吧……
  
  但无论如何,周瑜对孙家应该说是忠心的。《江表传》所记蒋干为曹操游说周瑜时,周瑜回答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的确让人折服,难怪以才辩见称的蒋干也打消继续游说的念头了。(顺说,史书上记载的蒋干也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那般猥琐哦~又一个被冤枉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周瑜死后,孙权不仅为周瑜素服举哀,数年后更为自己最看重的长子孙登(孙权称帝后孙登被封为了皇太子)聘娶了周瑜的女儿为正妻;又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公主孙鲁班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周瑜的次子周胤也娶了孙家宗室的女儿,并封为都乡侯。都说那时候的婚姻多半是政治联姻,可是周瑜的子女成亲时,周瑜已去世多年,周家也没有什么权势,这样的联姻似乎并无任何利益可图。孙权为什么要拿自己最看重的儿子和最疼爱的女儿去与周家联姻,而且还是双重联姻呢?是怀念?是愧疚?还是其他?……
  
  只可惜,周瑜的这三个子女却并不好命。本来有希望成为东吴皇后的周瑜之女,因为太子孙登的早逝,成为了寡妇,步上了她母亲的后尘;娶了公主的周循,也英年早逝,步上了他父亲的后尘,甚至更惨——没有留下子嗣;唯一活得长点的周胤,后来却因罪被贬,在N多人的求情下,终于被赦免,可在又见希望的同时,偏偏他也病死了……但好在,据说周胤是有子嗣的(据网上流传的周氏家谱……)
  
  
  四、华丽丽的周瑜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恐怕是早已深入人心。当然,演义中的很多事情只是为了小说情节的需要而杜撰的。比如“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来;“赔了夫人又折兵”,史书上记载的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的,提都没提到周瑜;《三国志》上倒是记了周瑜曾提议软禁刘备,用美女珍玩等消磨他的意志,但孙权并没有采纳;至于那句有名的“既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恐怕是没人知道这句话的吧……
  
  其实与《终极三国》里华丽丽的周瑜一样,历史上的周瑜也是华丽丽滴~~下面就来掰掰吧
  
  
  1. 帅哥美女,相得益彰
  
  现在“美周郎”一词好像流传广泛,其实在《三国志》里,对周瑜外貌的记载只有一句“长壮有姿貌”而已,并没有提到“美”字;对孙策的描写倒是有“美姿颜”一句。不过也不必失望啦,能被严谨且惜字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里记上一句外貌的,绝对只有长相出众的人(当然也包括长相猥琐得出众的……呵呵)。想想曹操那一大家子,可是没有一个人被陈寿记录过外貌的;还有传闻中很帅的赵云、马超、吕布等人,在陈寿的《三国志》正文中也没有外貌描写哦~~“长壮有姿貌”,虽只有五个字,那可是要身材有身材,要外貌有外貌,绝对的帅哥啦~~当然,“美姿颜”的孙策更是美男哦~~我真怀疑当初这两人在寿春初次见面的时候,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是不是因为两个人都长得很帅?……虽然《三国志》里记载的有姿貌或貌美的人并不只他们两个,但特别记载以“郎”来称呼的,貌似就只有他们两个呢——“周郎”、“孙郎”,一听起来就是翩翩美少年啊~~更何况“周郎”还是《三国志》正文里记载的,“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孙郎”就只出现在裴注所引的《江表传》里了,“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两个帅哥在一起已经很夺目了,再加两个美女在侧就真的是炫目了。偏偏《三国志》正文里还就真记了“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哇,美女配帅哥,还是两对,还有历史依据~~光芒穿越千年还是那么闪啊……麻烦借个墨镜给我……
  
  呵呵,顺说,传闻中三国里的几位美女,作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压根没在《三国志》里出现过,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尚无定论;嫁给刘备的那个孙权的妹妹(《三国志》里没有孙尚香这个名字),也没有外貌描写;倒是能使曹丕为之倾倒的甄氏,《三国志》裴注引《魏略》里说她“颜色非凡”,估计是个美女~不过在《三国志》正文里也是没有外貌记载的。
  
  当然,《三国志》正文中,明确说明是美女的,也并不止乔氏姐妹,比如还有孙权的妃子步夫人(也是周瑜长子周循的岳母啦~),《三国志》里就说她“以美丽得幸於权”~~不过“美丽”比起“国色”来,还是稍逊的吧~~以“国色”称之的,唯大小乔而已~
  
  
  2.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如果说前面“长壮有资貌”的帅还单单只是停留在外表层面上的,那么苏轼那首著名的词里所写的“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就是不仅是外表,更是气质了~换句话说,就是帅到骨子里了~哈哈~或许苏轼说的话不算数,作为文学作品,即可丑化周瑜,也可美化周瑜;那么再来看看史书上怎么写的好了。
  
  《三国志》里记载,孙权评周瑜的时候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这里特别提到了“言议英发”~~再想想《三国志》所记载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夕主战时说的话,“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那种言谈之间的自信豪迈、锐意果敢的气质、风度,真是让人心驰神往……这样的人,能不是帅到骨子里吗~~
  
  
  3. 才智过人,战功卓著
  
  《终极三国》里周瑜常说自己是“无可救药的聪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双方力量悬殊时说“操自送死”,这两句话有个共同特点,那便是近乎于狂妄的自信。不过,要是说这话时是没经过大脑的,那就真的是口出狂言而非自信了……
  
  好在,从史料来看,历史上的周瑜的确是才智过人的。按《三国志》记载,周瑜在力主抗曹时说完那段激动人心的“操自送死”后,立即为孙权详细陈述了曹操必败的理由,并分析了双方的实际兵力;正是这种让人信服的理性分析,才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
  
  事实上,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周瑜有过多少所谓的“妙计”。《三国演义》里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在正史上自然是没有的;就连那成功的妙计“蒋干盗书”,在正史上也是没有的;黄盖诈降倒是有,“苦肉计”却未见记载……甚至连赤壁之战那关键的火攻也不是周瑜想出来的(当然更不是诸葛亮想出来的),按《三国志》记载,是人家黄盖献的计~周瑜倒是给孙权献过软禁刘备之计,不过孙权并未采纳……
  
  但这些并不是说周瑜不够聪明,缺少自己的想法;从赤壁之战周瑜力主抗曹以及对交战双方理性的分析来看,周瑜既然有这个信心取胜,必然有他自己对战略战术的想法。我认为,周瑜的才智并不体现在作为“谋士”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作为一个指挥战斗的“将帅”、“军事家”上;他更擅长的是分析和决断。
  
  另外,从旁人的评价来看,也可以充分说明周瑜的才智。按《江表传》记载,孙策说“周公瑾英俊异才”,孙权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而从史学家的角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东晋著名史学家孙盛更说张昭和周瑜“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把江东人才济济都归结于张昭和周瑜引来的“物以类聚”了~
  
  当然,才智还是要靠事实来说话。赤壁之战的胜利无疑是周瑜光辉的顶点,只此一件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顺说,赤壁之战的胜利到底是谁的功劳,也是网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此也不多论。不过,即便是扭曲周瑜形象的《三国演义》,也没有否认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总指挥的地位。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孙权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任命周瑜为大都督,而是分别任命周瑜、程普为左都督、右都督,地位相当,各自领兵。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倒是抬高周瑜了~不过《三国志》里记载,当左右督意见不合时,右都督还是要听命于周瑜这个左都督的~
  
  除了赤壁之战,周瑜当然还有其他战功,只是被赤壁之战的光芒所掩盖了而已,简列如下: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助孙策攻下横江、当利两处军事要地 (注:《续后汉书》的作者、南宋人萧常说,周瑜攻下横江、当利可谓大功,只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太过简略而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同年刘繇败退,周瑜助孙策攻获丹杨郡。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与孙策攻破皖城,获得庐江郡;而后征讨江夏,俘获黄祖所有家眷,黄祖败逃,孙策得到江夏郡的一部分;同年,周瑜又助孙策攻下豫章郡,孙策将豫章郡分出一部分,设立庐陵郡。至此,加上孙策之前获得的吴郡、会稽郡,孙策已将江东六郡(吴、会稽、丹杨、庐江、豫章、庐陵)尽收囊中;而这六个郡中,有四个都有周瑜的功劳。顺说,孙策死后,孙权遵照孙策“保江东,观成败”的遗嘱,直到赤壁之战前夕,一直没再扩张地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征讨江夏,大获全胜,江夏太守黄祖战死。同年,周瑜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与曹军大将曹仁、徐晃等相持一年后,攻下江陵,获得南郡。
  
  只可惜,在经过江夏败黄祖、赤壁破曹军、陆上又夺江陵这一系列的胜利后,周瑜在取蜀途中病逝;否则,等在他前面的,可能是更加辉煌的战果……据说王朗评周瑜“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周瑜似乎还真没吃过败仗~
  
  
  4. 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周瑜的经典形象当然是心胸狭窄咯~~只是历史上记载的周瑜却刚好相反……
  
  《三国志》正文中说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可见周瑜的人缘其实是不错的,即使与程普不睦这一点,《江表传》里也说其原因是“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但对于程普的倚老卖老,周瑜的反应却是“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终使程普也发自内心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的大度,还表现在举荐人才上。按《三国志》记载,甘宁、鲁肃都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而周瑜临终时,虽在荆州问题上已与鲁肃意见不一,但为了大局,仍然举荐了鲁肃继承自己的位置。
  
  
  5. 曲有误,周郎顾
  
  “曲有误,周郎顾”已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而广为人知。即便是用笔简约、惜字如金的陈寿,也把周瑜少年时就精通音乐的事记入了《三国志》正文。
  
  《三国志》里说,“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一段已算是陈寿用笔颇多的记录了,可见在当时,周郎顾曲确是非常有名的事~~的确,醉酒之时尚能听出曲中微小的错误,那个听力和乐感真是让人叹服啊~我也是从小习乐之人,深知这其中的不易……
  
  东汉末年至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和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学上,有“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在音乐上,有嵇康、蔡邕、蔡琰、杜夔等。从音乐上的成就来说,没有作品流传于世的周瑜或许比不上蔡邕等人;即使在江东,会弹琴的也不只他一个——东吴名相顾雍还是蔡邕的学生呢~~然而,这些人都是文人,文人习乐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而作为精于音乐的武将,却是寥寥无几。于是后世出现了一个有些古怪的词——“儒将”,因为儒雅之风对于叱咤疆场的将领来说,似乎是很矛盾的,然而这种矛盾用在周瑜身上,却更增添了他的魅力。
  
  
  五、结语
  
  虽然《终极三国》是一个纯粹的偶像剧,跟历史几乎搭不上边,但对于强辩黄牛饰演的周瑜,我却是非常满意和喜欢的~作为一个瑜迷,我只希望终三迷中所有支持周瑜的人,也能同时关注一下历史上这个同样华丽的周瑜~
分享到微信
lz关于三国里面的资料找得很全啊,不错的参考哦~~~
  
我看这部偶像剧完全是为了里面的台湾式的搞笑,会让自己开心一下。至于其他方面的,尊重史实之类的就免了吧。不过还是一直在看,也一直期待有好的续集出来。
  
这个偶像剧里面有些情感确实让人很感动,尽管场面没有那么华丽,或者没有很好的特技之类的。但是看起来很真实。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剧的。
  
  终极三国只能当消遣看,不能认真了,里面的人物也是为了娱乐而存在的!谢谢lz的资料,又学了一点呢!
  
  不过很喜欢终极三国里面的孙权~呵呵~
  终三里的周瑜是我的大爱啊,谢谢楼主的好文!
  黄牛演的周瑜超赞~
  尤其是第33集里周瑜为小乔的那一挡,瞬间俘获了N多终三迷的心~呵呵~~
  
  没错 当时觉得周瑜特好。
  周瑜不錯呢。
  
  
  曲有误,周郎顾!我对周瑜太有爱了。
  啊,姐姐居然看过这剧...话说我被同学追着说长的非常像里面那谁谁...
  我很好奇他们说你长得像里面的谁。。
  好像是那弹吉他的谁谁...
  好像是个叫
  嗷。。人气最高的那个啊。。
  拜托,看到这个“周瑜”,真正周瑜的fans才伤心吧!周瑜啊~那么靓仔的一个人,孙策的扮演者来演还好~
  呵呵,大东来演周瑜估计也不错~不过黄牛演的周瑜,刚出场的时候我也觉得不咋滴,但后来越看越喜欢~
  至于楼上所谓“真正周瑜的fans”,是在说自己么?不知道楼上又了解周瑜多少?虽然俺史书也没读过几本,但也尽量去了解了,也尽量去宣传了,自认为也还算是真正的瑜迷
  欧欧。。支持周瑜和小乔!也很喜欢终极里的周瑜啊,越看越帅!
  只High终极版周瑜 小乔
  瑜乔配很有爱^__&
  悲情英雄啊~
  甄氏还是有相貌记载的,据闻甄氏的肌肤极为玉美,平日里连她的父母见到甄氏也都惊讶为天人。
  
  
  小乔肯定是周瑜的妾,因为周瑜碰到小乔时已经25、6了,周瑜是大户人家,不可能25、6还没结婚。
  
剧情 / 动作 / 科幻
胡宇崴 / 林伯彦 / 班杰 / 李绍祥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小题1:人物 吴用&&&&情节 &智取生辰纲&&&&&&&小题1:我选第&一&&&组相同点:本领高强、有勇有谋,好结交好汉。&&&&&&&&&&不同点:林冲是禁军教头,处事谨慎,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武松秉性刚烈,嫉恶如仇,有仇必报,有恩必报。 ②我选第&二&&&组相同点: 都有治军才能&,充满智慧,有儒将风度。&&&&&&&&&&&&&&&&&&&&&&&&&&&&&&&&&&&&&&&&&&&&&&&&&&&&&&&&&&&&&不同点: 周瑜心胸狭窄;诸葛亮小心谨慎,谋事周密&&&&&&&&&&&&&&&&&&&&&&&&&&&&试题分析:(1)吴用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三。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人称“智多星”。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受招安后,因见宋江被害,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2) 第一组:林冲和武松 相同点:两个人都是武艺高强之人。不同点:林冲:生活在社会上层,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对所有事情都忍就忍,知道后来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上了梁山。武松:生活在社会下层,是个刚烈的汉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林冲不同的是,有仇必报、好打抱不平。第二组: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与周瑜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他俩都是羽扇伦巾白袍。诸葛亮比较内敛,比周瑜成熟许多,相反周瑜则锋芒毕露,这样容易把自己缺点暴露在敌人面前,赤壁之战后的南郡之战就是因为性格上的缺陷而被孔明算计,出全力而作嫁衣!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从这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小题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小题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小题4: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小题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典名著《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下面故事片段,指出其中的“他”是哪位水浒英雄,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故事。(2分)他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扮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他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他”是水浒英雄:&&&&&&&&&&&,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二)(13分)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选自& 江 岸《亲吻爹娘》)小题1:第③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3分)&&&&&&&&&&&&&&&&&&&&&&&&&&&&&&&&&&&&&&&&&&&&&&&&&&&&&&&&&&&&&&&小题2:第⑦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3分)&&&&&&&&&&&&&&&&&&&&&&&&&&&&&&&&&&&&&&&&&&&&&&&&&&&&&&&&&&&&&&&&小题3: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可任选一点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或从人物描写……)(3分) 读书卡片篇名:亲吻爹娘&&&&&&&& 作者:江岸 摘句: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品味:&&&&&&&&&&&&&&&&&&&&&&&&&&&&&&&&&&&&&&&&&&&&&&&&&&&&&&&&&&&&&&&&小题4: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名著导读(4分)小题1: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______________ (行为),在野猪林义救&&&&&&&&&&&&&&&&&。小题2:小明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2分)  上联: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走近名著。(3分)小题1:根据要求填空。(1分)“看看醉猫似的爸爸,看看自己,看看两个饿得像老鼠似的弟弟,小福子只剩了哭。”这段文字出自作家&&&&&&&&&&之手。小题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繁星》《春水》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赞颂。B.《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回忆了儿时和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C.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原因是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她的丈夫牛魔王。D.从《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可以看出,鲁提辖虽然急躁莽撞,不拘小节,但也是粗中有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回答问题:(10分)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小题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文中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如果结尾处改为“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大雪飘飘(12分)他没有想到,在这个大雪天会与那只熊相遇。今天早晨,他从梦中疼醒了。睁开眼睛的一瞬,他发现窗户的缝隙里透进来一丝光,照在自己的眼睛上。他爬起来,那束光便落在了羊毛毡上。他感到左眼眶很疼,用手揉揉,感到像刚才在梦中被那把剑刺了一样疼。他的左眼是空的,只有一只右眼。穿好衣服,他慢腾腾地走出屋子。雪已经停了,阴了一两个月的天终于晴了。在雪中走走吧。他这么想着,就返回屋,背上猎枪,向牧场后面的山坡走去。然而,当他跑进树林时却被惊呆了。一头身躯庞大的熊居高临下地站在一块石头上,正怒睁双目盯着自己。平静了一会儿,他开始与熊对视。忽然,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右眼像是要喷出火似的,愤怒地睁圆了。他认出挖了自己左眼的熊就是眼前的这个家伙。他对它的模样早已熟烂于心,这是他今生痛恨至极的仇敌,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发誓要把它打死。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苦练枪法,现在已达到弹无虚发的地步。他紧盯着熊,握枪的手指头已经在“叭叭”作响。今天冤家相遇,不是我打死它,就是它咬死我。他已经看见熊前胸的那个小白圈,那是它的心脏部位,他只需一抬手就可以一枪击中。这时,熊忽然叫了一声。叫声很奇怪,一改往日嘶哑的声音,而且声音里已完全没有了因饥饿而引起的烦躁,也没有愤怒和进攻前的兴奋。它此时的声音显得很温柔,像是在对他传递着某种友善,又像是对他手中的枪表示不屑。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把枪举起。熊很专注地在看着他。树枝上的一团雪落下,刚好落在它的头上,因而它黑糊糊的脑袋变得像一个圣诞老人,显得有些可爱。熊又温柔地叫了一声。他犹豫着,但食指却悄悄地勾住了枪的扳机。他想,如果熊忽然袭击,自己在举起枪的一瞬就可以开枪。这时,林子里传来一声马的嘶鸣。熊像是听到召唤似的从石头上慢慢走下,向马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他转过身,看见一匹小马正在用嘴啃树皮。大雪已淹没了所有的野草,这匹小马饿得实在不行了,只好啃树皮。但它显然还没有把树皮啃下的能力,尽管使了很大的劲,但仍然无济于事。一急之下,它便像孩子似的又叫了起来。熊走到它跟前,仍用注视过他的复杂表情注视着小马。熊走到树跟前,小马为它让开了位置。熊举起一只前掌一下一下地把树皮扒拉下来,小马把嘴凑上去开始咀嚼那些树皮。熊不时地看一眼小马,表情仍然很复杂。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他这时才想起,这场雪灾几乎淹没了所有的草场,牧民们尽管为牲畜们准备了大量的冬草,但还是有那么多的牛和羊被饿死了。眼前的这匹小马肯定是忍受不了饥饿才跑出来找吃的,但这白茫茫的雪地里哪里还有野草啊,就连这些树也已经被埋到半腰。小马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啃起了树皮,但要是没有这只熊帮忙,它又怎么能把树皮啃下来呢? 熊仍在用力为小马撕扯着树皮。不一会儿,它便喘起了粗气,每抓一下都显得很吃力。终于,熊不行了,像一座大山一样轰然倒塌在地。小马嘶鸣一声用嘴去碰熊的嘴,想让它爬起来。他惊叫一声扑过去,见熊口吐白沫,浑身发抖,眼睛慢慢地闭上了。熊在这场大雪中可能从没有吃上东西,刚才又为小马抓树皮耗尽了最后的力气。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下午,大雪又下了起来。林子里传出一声枪响,然后就听见枪支被抛入雪地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牵着那匹小马从林子里出来,向牧场走去。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字数不得超过30字)。(3分)小题2:“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这一幕”是指哪一幕?(3分)小题3:“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人物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想象“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50字)(3分)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深受感动,请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你最深的感受。(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名著《西游记》阅读。(5分)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小题1: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官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小题2:“金蝉脱壳”的含义是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西游记》中有一个妖怪与孙悟空、猪八戒打斗时就用到了这个计策,你能简要地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吗?故事:&&&&&&&&&&&&&&&&&&&&&&&&&&&&&&&&&&&&&&&&&&&&&&&&&&&&&&&&&&&&&&&&&(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持人周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