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宋词是什么心,追慕大唐魂是什么意思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宋词中的镇江魅力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宋词中的镇江魅力 第 3O卷第 3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1 3年 5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1.3O No.3 M av 2O13 宋词中的镇江魅力李金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镇江是一座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享“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陆游、辛弃疾、陈亮、姜夔等都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了歌吟山水人文景观的千古杰作。在其 5O余首宋词中,词人们就江山形胜、追幕英雄、触景感怀三大审美内涵,比较全面地彰显了镇江的魅力。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人文精神资源,理应得到挖掘、继承而发展之。关键词:镇江;宋词;魅力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 59—08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及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是美丽富绕的长江三角洲咽喉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镇江,地名古老而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时为《禹贡》扬州之域,生活于此的宁镇先民们以其智慧与勤劳创造出(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高于太湖地区先越文化的先吴文化。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西周早期,镇江及丹徒一带称“宜”。①春秋时名朱方,属吴。战国时,前期属越,后期属楚,更名谷阳。秦、汉之际始称丹徒,六朝时期遂日京口(其中南朝时期称南徐州,简称“南徐”),隋唐时称名润州,北宋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即沿用至今。在我国沿江城市中,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典型的“江南”地理特征,以及襟山带水、形胜独擅的“吴头楚尾”的滨江山林城市之优美风貌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北宋曾彦和对镇江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与优越性有着十分深情而明晰的论述,其云: 朱方之重,非一日也。江山清绝,襟吴带楚,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 不出城市。水嬉,则焦庐、裴岩相望于西江之中;陆走,则鹤岭、鹿泉映带于南郊之外。秦潭庆井,则暴君戾臣之可鉴戒; 谢堂许涧,则贤人端士之可想象其远。若碑书十字,泉沸四井,则余光遗烈风动千古;青童马迹,紫阳鹤驭,则洞天福地事隔人境。 j 如此优美的山川美景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极大地开阔了诗人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诗人们的情(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感世界,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真乃“得江山之助”者也。元代著名学者俞希鲁亦有类似的阐析,其云: 京口江山,为天下冠。清淑之气,扶舆盘礴,以钟乎人者,代不乏材。典午南渡,中原士大夫又多侨寓于此。唐宋以来,屹为重镇。皇元一统,适当南北冠盖之会。是以上下千数百年,名公臣卿,鸿儒硕彦,项背相望。或以节义励俗,或以政事裕民,或以武略定乱,或以文学垂范。至于高蹈物表,远引方外,亦皆清俊卓绝之士,是其遗风逸尘,沾被无极。[ 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俞希鲁所云,正表明镇江山水与人文传统对于人才孕育的重要性。康熙乾隆《镇江府志》亦云:“镇江山川奇丽,甲于江左,诸名胜诗文最足相副,,[ 。*收稿日期:20l3—01一O2 作者简介:李金坤,男,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研究。① 1954年,大港烟墩山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带有一百余字铭文的青铜器——宜侯矢簋,记载了周康王改封虞侯为宜侯的经过,成为“吴为周裔”的实物佐证 经郭沫若、唐兰、李学勤等著名文字学家之考证,宜地即(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在今丹徒或附近地区。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 2000年 11月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可知,康王年代在公元前 1o2o一前 996年。由此可证,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 59 镇江这方壮观雄奇而优美的山水城市,吸引了历代无数墨客骚人、富商大贾、达官游宦纷至沓来, 他们或游赏于此,或贸易于此,或执政于此,或卜居于此,尽情享受这山水的祥瑞灵秀之气,陶冶情操,发抒性灵,增长才艺,歌吟风光。镇江市档案处、档案馆编印的《京江赋》收录了南朝迄当代赞颂镇江山水美景及人文景观的诗、词、歌、赋计 1760首(篇),由于查询资料所限,其实远远不止此数。诗人们徜徉于山水之间,流连于名胜古迹, 或品尝山水之美味,或抒发思古之幽情,或缅怀英雄之业绩,或倾诉不遇之怨愤,无不诗情大发,尽情尽兴。就宋词而言,直接歌吟镇江山川美景与人文精神的就有 5O余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收录专写镇江之词有 1O 余首,这是镇江这方水土的骄傲与自豪。笔者拟就江山形胜、追慕英雄、触景感怀三个方面,来近距离地领略宋(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词中的镇江魅力。权作引玉之砖, 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同仁方家鉴而教之。一、江山形胜之魅力据《北固山志》载,1500余年前,梁武帝萧衍登上北固山,惊叹于江山雄伟壮丽之景象,随即题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这是对镇江这座山水城市最早、最精当、最权威的评价。到了宋代,独创“米氏云山”画派的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以镇江为第二故乡,生活于此数十年,最后亦安葬于此。他酷爱南郊群山苍翠幽雅、烟岚飘渺之美,其“米氏云山”之画风大多得益于此。他题写的“城市山林”匾额,至今仍然高悬于南山风景区门楼之上,从而成为宣传镇江城市的一张独具魅力之名片。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词云: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危楼”。词中的“古徐州”,又称“南徐州”,即指镇江。陆游登上北固山多景楼,俯瞰全景,不禁发出了江左形胜、江山如画的由衷赞叹。陈亮登上多景楼之后,对镇江的地理形势则另有一番深沉感慨:“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念奴娇·登多景楼》),其又云:“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藏穴之虎”。这些都充分肯定了镇江独特的地理形势与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一水横陈”,即指紧临镇江城北而由西向东浩荡奔流的长江,沿江向东依次有金山、北固山、焦山三山鼎立。“连岗三面”,即指镇江城内外东、南、西三面皆山。城外 6O 群山环抱,城内山岗星罗棋布,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地理风貌。据统计,在镇江市区及近郊的 15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小山体 6O 多座,面积达 20多平方公里。单就城南的南山名胜风景区,便是群山起伏,连绵如画,诸如黄鹤山、磨笄山、夹山、招隐山、九华山、回龙山、观音山、岘山、黄山等多达 2O余座,面积约 11平方公里。就镇江城市景观而言,它襟山带江,山环水绕,既有山的仁厚,又有水的灵动;既有山的雄壮,又有水的温柔,是名副其实的“古郡山为城,特色秀南国”的“天下第一江山”。镇江城市景观由北而南,构成了天造地设的三个自然空问层次,即北面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中问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运河穿越、山水相依的繁华街市,南面是森林茂密的(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连绵群峰,这是典型的滨江山林城市。山与水,是镇江地理形胜的主要特征,也是镇江城市之灵魂。故而,对于镇江之“山”的雄伟峻拔之势与“水”的波涛汹涌之状,词人们多有歌吟赞叹。叶梦得《念奴娇》云:“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边。”前三句极写群峰突起,云雾缭绕的山峰像屏障一样将整个城市遮蔽了大半。“吴关”,泛指吴国辖境,这里是指镇江。因为东吴大将孙权曾于此筑铁瓮城,一度成为吴国的都城。所以,镇江自然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这几句十分准确地描述了镇江山峰多奇异的自然特征。尤其是“真成尤物”一句,由衷表达了词人对奇妙云峰的极其喜爱之情。“尤物”,原指优异杰出的人物,一般指女性。词人如此比拟,正是其酷爱群山之美的挚情流露。后三句,赞叹江潮怒卷、水天一色的壮阔浩渺之大江气象,摇人心旌,振奋精神,不失为描写镇江山水的千古佳句之一。叶梦得另一首《临江仙》(乙卯八月九日登北固绝顶与客赏月同作)则更是以浪漫奔放之笔墨,直抒其赏览镇江雄山奇水之满腔豪情。全词云: 绝顶参差千嶂列,不知空水相浮(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下临东海见三洲。落霞横晚景,为客小迟留。卷尽微云天更阔,此行不负清秋。莫近河汉近人流。青霄原有路,一笑倚琼楼。上阕词人状写登上北固山峰巅所见所感的无比喜悦之情。“参差千嶂列”,此述群山起伏连绵之雄壮景象,而矗立江中的北固山则让词人顿生浮江摇荡、轻灵飘渺之感。“三洲”,指淮上地区。词人顺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流向,放眼广阔辽远的东南地区,心胸豁然开朗,豪情倍增。再回首西天, 一片晚霞正映照江面,如此天然绝美之画境,怎不令人淹留驻足、陶醉其间呢?如果说上阕词人以俯视角度从地面着笔来夸饰江山之美的话,那么, 下阕词人则以仰视角度从天空立言来抒发豪迈之情。前三句,词人“极目楚天舒”,视野直达天河, 气象万千。末二句,想象奇特,超凡脱俗,将词人举身欲飞的激烈壮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此词以现实描写与浪漫夸饰相结合的手法,热情讴歌镇江山水的神奇壮阔之美,的确是难得之佳作。释仲殊④曾作《忆江南》组词十首,对“渌水桥”、“瓮城”等名胜遗迹逐一歌吟。如写“京口”云:“南徐好,直下控淮津。山放凝云低凤翅,潮生轻浪卷(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龙鳞,清愁洗古今。”其中,以凤凰低飞展翅的形象状写山中层云的飘逸情态,以龙鳞舒卷之貌比喻江潮轻浪之势,观察之仔细,描写之传神, 比喻之生动,写出了镇江山水的飘逸灵动之美。词人一时尽陶醉,难怪他要发出“清愁洗古今”的由衷感叹了。“山放凝云低凤翅”二句,堪称古今描摹镇江山水最为形象灵动的传神妙句!其他如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铁瓮古形胜,相对立焦山。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 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李曾伯《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孙吴会《摸鱼儿》(题多景楼壁):“八窗空、展览秋影,长江流入樽俎。天围绀碧低群岫,斜日去鸿堪数。沉别浦,但目断、烟芜莽苍连平楚。”朱希真《水龙吟》(登北固山):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波随女神,九江东注。”还有米芾《渔家傲》(金山): “浩渺一天秋水至,鲸鲵鼓鬣连山沸。”晁冲之《渔家(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傲》(泊北固山下):“浦口潮来沙尾涨,桅樯半落帆浮漾”,等等,这些都不愧为歌吟镇江雄奇壮美山水之佳词丽句,耐人寻味,百读不厌。面对镇江如此壮观雄奇的“千古江山”,辛弃疾更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赞叹。这里的“满眼风光北固楼”,不仅指眼前北固山的雄险之景,而且还包括词人放眼所及镇江全城山林城市的无限风光之美。应该说,辛弃疾眼中的镇江山水美景,是最“风光”,最具魅力的。宋词中除了描写镇江山水形胜的雄奇壮阔华美之景外,不少词人还对这方水土的风物与市井情形多有描写与赞叹。释仲殊《忆江南》十首组词中有不少描写镇江街市风情之佳作。如《渌水桥》云:“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植酒,蠛舟清夜两街灯,直上月亭亭。”《瓮城》云:“绿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沈内翰宅百花堆》云:“南徐好,溪上百花堆。宴罢歌声随水去,梦回春色入门来,芳草遍池台。”组词《忆江南》皆以“南徐好”开头,体现出他对镇江形胜与风物之美的挚爱之情。黄机(来源:淘豆网[/p-5682890.html])《夜行船》(京口南园) 云:“红溅罗裙三月二,露桃开、柳眠又起。百尺游丝,胃莺留燕,判于南园一醉。”米芾《满庭芳》(试赐茶词)云:“雅燕飞觞,清潭挥坐,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毛滂《感皇恩》(甘露寺待闸)云:“绿水小江亭,朱阑碧瓮。江月娟娟上高楼。画楼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月明知我意,来相就。//子吹笙,金貂取酒。小小微风弄襟袖。宝薰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深更后。”诸如此类,无不生动逼真地描绘出镇江风物之美好与镇江市民和谐安逸的生活情状,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委实令人憧憬与向往! 二、追慕英雄之魅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山川形胜的独异景观,从三国至六朝时期,镇江便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故事。而这些英雄人物与故事大多与北固山紧密相连。首先要提到的是东吴孙权,其在北固山前峰所筑的铁瓮城为奠定东吴霸业之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铁瓮城乃“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1]。唐杜牧《润州二首》(其一)描写此城状况云:“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诗中将铁瓮城形势之险要、军备之精良、城墙之高固、楼群之宏丽等景象予以精当概括。其次是南朝宋国的开国君王刘裕,即宋武帝, 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为彭城(今徐州市),后迁居京口(今镇江市)。他生于镇江,长于镇江,幼年贫穷,曾以贩履、种地、捕鱼为生。后为东晋北府①本姓张,名挥,“仲殊”为法名,因好食蜜,被东坡喜称为“蜜殊”,并评价其为人是“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 61 兵将领击败桓玄,掌握东晋大权。此后一路势如破竹,灭南燕,败卢循,西攻谯纵,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官至相国,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奠定一代伟业。对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7字将其寒微出生与丰功伟绩进行了最为精当而形象的概括。再次是东晋名将祖逖, 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西晋末率领亲党数百家南移,要求北伐,被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后来,“中流击楫”(或作“击楫中流”)便作为成语而流传于世, 比喻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收复失地的决心。上述孙权、刘裕、祖逖三位英雄豪杰,在宋词尤其是南宋词中常常成为词作者追慕怀想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南宋词人普遍怀有强烈的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爱国情结,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的***丑恶行径,他们这种追慕历史英雄的情结就更为突出而浓郁。在描写镇江的宋词中,直接歌颂“英雄”之旬者甚多。如“问人间:英雄何处”(朱希真《水龙吟·登北固山》);“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天下英雄谁敌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古来多少英雄”(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二首》);“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陈亮《念奴娇·多景楼》);“江流千古英雄泪”(刘过《多景楼》);“英雄恨,赢得名存北府,寄奴今寄何所”(孙吴会《摸鱼儿》(题多景楼壁);“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李曾伯《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之词中,南宋词作占了大多数。此外,这些词中有不少是对“孙刘”合称英雄的歌颂与追怀。所谓“孙刘”,或指三国英雄孙权与刘备,或指辛弃疾《永遇乐》词中的东吴大帝孙权与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不管“孙刘”指称为何,他们都是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的绝世英雄。抑或说,“孙刘”合称已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了,如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等。这表明南宋有识之士追慕英雄、渴求统一的愿望是何等之强烈,爱国精神又是何等之鲜明! 在南宋词中追慕英雄情结最深、抒发爱国情 62 怀至诚者,当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壮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是年辛弃疾已 66 岁。当时,韩伲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为镇江知府。当词人登临北固亭、凭栏北望时, 不禁抚今追昔,英雄难得之忧、失地未收之愁、报国无门之悲、时光流逝之痛种种复杂感情,一齐奔涌心头。然而,词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孤危”至极,痛苦至极。这是一首典型的体现词人忧国忧民深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追慕东吴霸才孙权与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在对历史英雄人物高度颂扬的同时,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主战派的热切期盼和对南宋苟安求和者的讽刺与谴责之情。下阕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优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此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自然贴切,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词品》对此词评价甚高,“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正因为此词中英雄末路的悲慨力量,遂赢得当时及后代许多词人的步韵和作。如南宋姜夔《永遇乐》(北固楼次辛稼轩韵):“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 至今在否?”清代陈维崧《永遇乐》(京口渡江用辛稼轩韵):“临风太息,髯奴狮子,年少功名指顾。北据曹丕,西连刘备,霸业开东路。”尽管精神气象与悲慨意境难与辛弃疾词相匹敌,但这些步韵和作之词仍洋溢着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与追怀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云: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词之词牌名与前词有别,但创作时间、地点、词题与主旨基本一致。较之于前词,该词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突破。全词三问三答,极有层次地展示了词人“关怀神州统一”、“焦虑时光流逝”与“渴望英雄再世”的心路历程,忧国忧民之情怀极其深挚而感人。此外,这首词语言精要畅达,一气贯通,精神振奋,催人奋进。尤其是“不尽长江滚滚流”直接化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完全引用《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原话。引用语言如此自然巧妙而又如同己出、恰到好处,真是不可多得的大手笔。辛弃疾的《永遇乐》与《南乡子》,在同时同地强烈抒发了词人晚年触目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险恶形势而顿生焦虑之情绪以及奸佞当道、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之情。词人置身于北固山绝顶之北固楼,怀想历史上孙、刘等英雄业绩, 追忆自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英勇壮举,眼看中原地区正遭受金人残酷蹂躏的“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臂》),再回视“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千古形胜,正可谓:半壁江山残喘甚,江南江北两重天。此时此刻的词人,怎能不心浪万卷,感慨无限?此二词爱国情深,时空纵横,气势宏大,用典精切,引用自如,寓意幽婉, 达到了作者爱国词的思想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们不仅是辛弃疾爱国词章之瑰宝,而且也是镇江北固爱国文学绝唱之双璧。吾侪今日诵之,犹自回肠荡气,激奋昂扬!就宋代而言,南宋爱国词的精华在辛弃疾,辛弃疾爱国词的精华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而此二词又同时创作于北固山。可见,北固山是一座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与闪耀爱国主义精神光芒的千古名山! 与辛弃疾同时的词作中,如陈亮的《念奴娇》(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留”,方岳的《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江涛还比当日击楫渡中流”,岳珂的《祝英台近》(北固二首):“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等等,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词人对东晋名将祖逖、西晋大将羊祜等英雄的追慕崇仰之情,它们都是登临北固山所抒发的渴望抗金、反对投降、收复中原、统一江山的爱国杰作,与辛弃疾的两首壮词具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杨慎评价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二首》所云:“此词感慨忠愤,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这些爱国词人,于南宋时期的北固山巅,携手并肩共同出演了一场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光芒的大合唱。千载之下,雄壮嘹亮之声犹在耳畔,不绝如缕焉。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除了对立功疆场的英雄们深怀追慕挚情,还对那些为人民除弊兴利的历史伟人极其崇拜与向往。作于镇江知府任上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便是如此。词云: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向东。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此词上阙以极其精炼而又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无量功德。《史记·夏本纪》云:“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正是由于大禹这种“砣砣当年苦”的忘我精神,才换来了“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的万物各得其所而世界太平的“悠悠万世功”,突出了词人对大禹这种“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的敬仰与钦佩之情。词的下阙, 词人由对远古历史的追忆回到现实情景的描写, 在夕阳西下、江水东流的傍晚时分,词人不是为了眺望金山的美丽,而是深深陷入了对忘我为民、造福当代之伟人大禹的追念之中。此词表面是在歌颂大禹治水安民利物的丰功伟绩,而骨子里却是在讽刺南宋小朝廷统治集团腐朽堕落、不思收复中原、视金人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不顾的可恶行径,与一心为民的大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词人的痛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寄托了词人力挽狂澜、收复河山的爱国理想。由上可知,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追慕英雄之情结是极其浓厚而深为感人的,也为后人学英雄、做英雄树立了楷模。三、触景感怀之魅力阅读描写镇江的宋词,发现较多触景生情、感 63 怀相思之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一是因为镇江山水形胜之美,勾起了对家乡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二是由于作者自身的遭遇与相关名胜风景意蕴的契合,从而产生了落寞感伤之怀。这些词作写景形象生动,抒情自然真切,别具感人的艺术魅力。先看思乡怀人之作。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云: 轻云微雨,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身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上片写词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在“轻云微雨”笼罩的孤城苍烟之背景下,更增添了几分惆怅迷茫之人生感慨。下片词人设想别离之后的孤独无依、漂泊不定的凄苦况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郁思乡情怀,联想自然,感情真挚,是别离词的上乘之作。苏轼《南柯子》(别润州守许仲涂)云: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唯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此词离别之主题、时间、结构形式与虚实相生之表现手法,都与上词相同,所不同者,此词开头用典, 并用人北归与雁南翔作对比,反衬出词人北还汴梁朝廷的复杂感情。河梁,李陵《与苏武诗》云: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人则以“河梁”代指送别之地。月旦,《后汉书》卷九十八《许劭传》云: “初,劭与靖(劭从兄)具有高明,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即以“月旦”指品评人物。而“月旦堂”,即指润州郡守许仲涂处理公务、商议政事之处。高明玉与郑季庄,分别指著名歌***高莹与郑容。词末“唯有落花芳草,断人肠”一句,写设想别后相思孤苦之难捱之状,极为感人。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云: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霜纱 恰似妲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上阕自然而巧妙地使用“雪似杨花”与“杨花似雪”作比喻,显示了冬去春来的季节变换,以及余杭至 64 润州(今镇江市)地理空间的改变。然而,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时空转换中,自己却总是难以回家与亲人团聚,字里行间充盈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情绪。下阕以月光照耀画梁双栖燕子的客观事实,反衬出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情怀。妲娥,即嫦娥。《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以奔月。”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遂改“姬”为“嫦”。此处以“姬娥”代指月光。此词下阕之内涵及意境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颇有相似之处,别具回味之美。张先的《南乡子》(游甘露寺)堪称描写相思怀人的杰作之一,词云: 潮上水清浑,棹影轻于水底云。去意徘徊无奈泪,衣巾,犹有当时粉黛痕。海近古城昏,暮角寒沙雁阵分。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这是一首叙写与女子别离的词。上阕写词人不忍乘舟离别女子的伤怀,他那衣巾上残留的女子粉黛痕迹,更激起他浓郁的相思之情,以至于忍不住伤心落泪,情致颇为感人。下阕以暮角吹寒与雁阵分离之情景进行渲染,体现词人相思看月、露冷独处的孤寂情怀,情景交融,意境凄切,充满婉约情调。张先喜欢写“影”与“泪”,遂有“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与“张三中”(“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雅称。由此词上阕察之, 正可见得张先雅称之一斑。再看人生感慨之作。这类词作大多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慨怨愤之情。如陆游《念奴娇》(招韩无咎游金山):“岁月惊心,功名看镜, 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与其《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未酬之无奈悲怀如出一辙。张表臣《蓦山溪》(游甘露寺)下阕云:“落梅呜咽,吹彻江城暮。脉脉数飞鸿,杳归期、东风凝伫。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问,魂欲断。酒初醒,独下危楼去。”词人于傍晚时分忽闻“落梅”悲笛声起,顿生故国汴梁之不见而自己漂泊无依、难以归家的满腔忧怨,几欲***断肠, 而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依旧独下楼。作者孤寂悲戚之意满纸,词言之悲,词心之苦,词情之哀,令人不能卒读。辛弃疾《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家文官花)下阕云:“拟请流莺说与,记容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文官花,是范氏家所种植的名贵之花。此花开时先白,然后逐渐变为绿、绯、紫等各种颜色。词人有幸品赏如此名贵之花,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愉悦兴奋之事,然而,却反而触发了词人对主人范南伯“白发儒冠,平生官冷”怀才不遇的怜悯之情。其实,此刻的词人,是在悲人悯已,借机抒发自己中原未收、壮志未酬的无限悲慨。在宋词表现作者人生感慨最为活脱、机智、幽默而风趣者,当推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其小序云: 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之妙,真为希遇。饮阑, 巨源请于余日:“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序中,词人首先称誉多景楼是闻名天下风景奇胜的名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仲冬, 词人与好友孙洙巨源、王存正仲聚会于此。席间, 有姿色技艺绝佳的胡琴歌***弹奏琵琶佑酒助兴。因此,词人感叹说,他们三人都是闻名当时之英秀,多景楼风景奇秀,胡琴歌***色艺双秀,真是千年难得的奇遇。作为才情丰沛、喜好吟咏的苏轼来说,身临如此之奇遇境况,焉能无妙词佳句之***耶? 当他们饮酒结束之后,恰有孙巨源“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的提请,正中下怀,苏轼遂乘兴而一气呵成此词。词云: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揲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上片专写三人欢聚情景,乐中寓哀。首二句发端自然而奇妙,连用四个“多”字,不厌其烦,切景切情。词人由多景楼之“多”,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多情多感”。这里的“多情多感”,即多情善感之意。其中隐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宦海风波的感喟之情。词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要求外调,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等。这些频繁调动而引起的不稳定生活状态,都是词人“多情多感”所致。自己多情善感,而别人却不理解,甚而至于曲解,此之谓“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也正因为频繁的调动,常常水土不服,所以自己的身体也就“多病”了起来。“多情多感”是因,“多病”是果。后二句,转写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尊酒相逢”无疑是件“乐事”,然而,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大家“乐”过“笑”过之后,旋即便归于“回头空”了。此旬含不尽哀怨之意,犹在言外,人生哲理之深厚,耐人回味。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错落有致,意味深远。下片专写歌***胡琴技艺之妙与姿色之美。前二句正面表现胡琴弹奏琵琶技艺的娴熟与高超。所谓“琵琶语”,即通过琵琶来传达胡琴女子身世苍凉的心声。此二句由自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轻拢慢燃抹复挑”化用而来。后二句,词人先以特写镜头突出胡琴女子青春洋溢而微微泛红的秀美脸蛋, 真可谓妩媚之至,绝世佳人;再以远镜展现“江天一抹”的红色晚霞,境界阔大,舒心畅怀。胡琴女子“醉脸”微红与晚霞之红互为映照,相映成趣,将人物之美与自然之美有机结合起来,极具天人相应的审美意趣。苏轼以其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多景楼为我们定格了一张风姿绰约而千年不朽的“夕阳琵琶美女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欣赏歌***琵琶女技艺与姿色的背后, 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对胡琴女子辛酸卖艺生涯的那种“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的怜悯之情。总之,此词欢中含忧,乐中见哀,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不失为抒发人生感慨之杰作。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首《采桑子》词的精神与意境,对作为《三国演义》卷首的明代杨慎《临江仙》词有部分直接的影响。为便于比较,兹全录杨慎《临江仙》词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功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中,“是非成功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几句,皆由《采桑子》“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等句化用而成,“转头空”即“回头空”,化用痕迹甚明。如果再对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与他的《前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 65 江渚之上”、“举匏尊以相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等文句,那么可以说,杨慎《临江仙》的词句与意境基本化用苏轼的《采桑子》、《念奴娇》词与《前赤壁赋》文。由此可证,一方面,苏轼词文的魅力非同寻常、影响至大;另一方面,杨慎甚爱苏轼之诗文,有很深的苏轼情结。镇江有众多的三国英雄故事,苏轼作于镇江的《采桑子》词又影响了杨慎的《临江仙》,后人将杨慎的《临江仙》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因缘巧合。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采桑子》词记录多景楼与友人聚会听琴的雅集之外,苏轼还写了一首七律《润州甘露寺听筝》,诗云:“多景楼上弹神曲, 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波翻空动浮玉。唤取吾家双凤槽,遗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诗歌精神与《采桑子》词甚相一致。可见,苏轼是很看重这次多景楼雅集听琴之事的,奥秘在于其中隐含着词人自己的人生感慨吧! 以上就江山形胜、追慕英雄、触景感怀三大审美内涵,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词中镇江的魅力。“满眼风光北固楼”,八百余年前爱国词人辛弃疾登临北固山的由衷赞叹,至今读之,依然振奋人心,豪气凌云!作为镇江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山水雄奇、地灵人杰、触景生情的“城市山林”,无疑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参考文献: [1][宋]曾彦和.润州类集·序[M]//[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刻本.金陵:丹徒朱氏,1910(清宣统二年). [2][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八[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清]高龙光,张九徵.康熙乾隆镇江府志[M].刻本.1750(清乾隆十五). (责任编辑:周继红) The Glamour of Zhengj iang in Song Poems LI Jink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03,Jiangsu) Abstract:Zhenjiang,famed 8S“the first landscape under heaven”,is a famous cultural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ver 3,000 years.Famous poets,such as SU Shi(),LU You(),XIN Qiji(),CHEN Liang(1143— 1194),and IANG Xie()in the Song dynasty(960—1279),have all left behind them their masterpieces of perm a— nent value tO eulogize the mountains,rivers and places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interest in this great land. Those poets have revealed the glamour of Zhenjiang in prehensive way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aesthetic connotations,name— ly,depicting its natural landscape and beauty,mourning for the deceased heroes as well as lamenting for the past before the sceneries in their 50一odd Ci—styled poems,which are invaluable sources of hum anistic spirits calling for US to dig,in— herit and develop. Key words:ZSglamour 66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宋词中的镇江魅力.pdf
文档介绍:
宋词中的镇江魅力 第 3O卷第 3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1 3年 5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1.3O No.3 M av 2O13 宋词中的镇江魅力李金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镇江是一座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享“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宋代著名...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怀六甲 六甲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