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治大唐皇帝李治功在哪里,过在哪里?

唐朝的皇帝分别是那几个_百度知道
唐朝的皇帝分别是那几个
提问者采纳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唐朝皇帝谱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肃宗李亨(711-762)756年即位,在位7年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代宗李豫(726-779)762年即位,在位17年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德宗李适(742-805)779年即位,在位25年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顺宗李诵(761-806)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宪宗李纯(778-820)805年即位,在位15年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穆宗李恒(795-824)820年即位,在位25年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敬宗李湛(809-826)824年即位,在位3年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文宗李昂(809-840)827年即位,在位14年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武宗李炎(814-846)840年即位,在位6年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宣宗李忱(810-859)846年即位,在位13年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懿宗李温(833-873)859年即位,在位14年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僖宗李儇(862-888)873年即位,在位15年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昭宗李晔(867-904)888年即位,在位15年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哀帝李拀(892-908)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则天皇帝(624-705)690年即位,在位15年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来自团队:
 唐朝总共有二十八个皇帝,按登基顺序如下: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9条回答
玄宗李隆基(685-761)属鸡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唐朝皇帝谱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以及705年~710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以及710年~712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684年~705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圣神皇帝武则天唐少帝李重茂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拀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几年
盛世是人口兴旺,国土扩张。而唐朝先期是人口太少比不上杨广时代,后期人口上来了,但版图又缩小。因此,严格说,唐朝盛世不存在。放松标准,以人口论,唐朝盛世也就十几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他统治只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贞观和开元时期,分别是公元627--649和713--754,因为755年即爆发了安史之乱。774年已经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安史之乱虽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经失掉了对河北等地区的控制。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几年,因为,直到开元时期,唐朝人口才恢复到隋朝杨广时代的水平,之后,很快就安史之乱了。如果人口比不上万恶的杨广,可以称为盛世么?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来的伟大。
马周上奏唐太宗说:“理天...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唐朝皇帝谱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曌)李隆基李亨李豫李kuo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比较有名的有: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唐朝皇帝谱
高祖李渊(566-635)
太宗李世民(598-649)
高宗李治(628-683)
则天皇帝(624-705)
中宗李显(656-710)
睿宗李旦(662-716)
玄宗李隆基(685-761)
肃宗李亨(711-762)
代宗李豫(726-779)
德宗李适(742-805)
顺宗李诵(761-806)
宪宗李纯(778-820)
穆宗李恒(795-824)
敬宗李湛(809-826)
文宗李昂(809-840)
武宗李炎(814-846)
宣宗李忱(810-859)
懿宗李温(833-873)
僖宗李儇(862-888)
昭宗李晔(867-904)
哀帝李拀(892-...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历史上李治有过几个皇后?
  李治的皇后:李治在历史上出名之处莫过于娶了自己的后妈,并成就了中国正史上唯一的女,李治为什么会娶?李治又有过几个皇后呢?  (?-655年),真名不详,唐并州祁(今祁县)人,唐高宗李治皇后,约卒于唐高宗永徽六年,王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思政官至尚书左仆射,受命镇守河南,朝廷寄托极重。其父王仁祐,贞观年间历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封魏国公。  王氏与唐皇室系旧亲,唐高祖之妹同安大长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主皇后出身显赫,既是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又都是唐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和生皇子,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相关阅读推荐: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建安七年,四十一岁的刘备经过三顾茅庐终于寻得了他一大金由女真族完颜部酋长阿骨打于1115年创建的,继位的苻坚(338——385)?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是否就是那个在与乌雅束闻听弟弟在头鱼宴上的遭遇后是又惊又喜,惊的是阿骨打的二千五百女真战胜了多于自己N多倍的辽兵,阿骨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大体没有一个男人会喜欢狭隘、阴狠的女人。我们解读武神秘的古埃及曾经有过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他恢弘的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反间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中针对战争之外的谋略,是一条月球未解之谜:月球的十大未解之谜你知道多少?1.月球金代的皇帝陵以云峰山为中心,埋葬的比较集中。包括真在辽朝统治时期,辽国对生女真(当时称为女直)一共封赏阿骨打称帝对耶律延禧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没想到阿东京的地位在当时的辽国相当重要,当时的辽国共有五京李小龙究何而死?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小龙在一夜之间就离开大而化之地说,中国古代属威权社会,统治者不希望臣民作为刘邦的结发之妻,吕雉勤劳质朴,与刘邦甘苦共担;作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皇帝连四匹一样毛色的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时导读:1982年,鲁迅的长孙、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出逃台宋军作战非常勇敢,卖力。几乎消灭了金兀术这一路继而小时候,常听大人说革命前辈的故事,其中就有“天下侠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国大军深入楚境,击败楚一、战争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一九二八年,蒋介石确立他在国民党内领导地位的那一年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白大均、董元夫等主演“勇”如徐帅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年仅15岁的安倍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4日发表战老人介绍说,“四脚牛”是日军把战刀倒插在地上,要她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一直被史家诟病为“尊刘贬曹在《孟子·万章下》一文里,记载有“齐宣王问卿”的故曹操这个人的确很了不起,不仅胸襟远大,而且目光如炬夏侯霸的事迹在史书上很是少见,人们了解他更多的是通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得十分婉转,他说刘备专爱结交豪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个老刑警,由于年轻时候牵涉个人生活关于老北京的诡异事件:老北京发生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日,日本电台广播了昭和天皇裕仁,在前一天辽天庆五年十二月,率领着七十万大军的辽国皇帝耶律延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美国陆军中校威廉.R.皮尔宋江要拉卢俊义入伙,而且要弄他做个二把手,吴用知道褒衣博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尤以文人雅士最为这一时期的鞋履,与秦汉时大抵相同。但质料更加考究,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春秋战国时,赵武南北朝服饰开了隋唐服饰的风尚,从南北朝仕女露领服饰浴衣也是内衣的一种。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衣商朝人迷信占卜,几乎到了无事不卜的地步。从发现的殷一说到三国,人们往往谈论最多的是蜀国和魏国,其实吴严颜,东汉末年武将,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建蜀汉三老将指的是黄忠与严颜、廖化三位年迈的蜀汉将军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最早导语:说到七夕节,很多人都会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吧,在古诗词中,鸟类们的出镜率可是非常高的。要是按现行中国回族向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说道僵尸,我们不得不说远古四大古神。也就是女娲、伏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步。它是经徐树铮(日-日),字又铮、幼铮相传人去世后,先由阴间快捕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交立身篇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冤家”一词常常用来称呼那些林朝英撰述玉女心经,虽是要克制全真派武功,但因其对《神雕侠侣》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小龙女。这是两个极为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唐高宗李治有哪些政绩?
本文行家:
&&&&&&&&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影视剧中的李治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唐高宗--政绩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绩(徐世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开疆拓土 &&&&&&&&唐高宗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唐高宗--过错
&&&&&&&&武氏沉浮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氏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不久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绩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褚遂良则被流防至更遥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 &&&&&&&&显庆(656年~661年)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皇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因而暂时停议。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不久,高宗下诏:“朕方欲传位皇太子,而疾速不起,它申往命,加以等名,可兹为孝敬皇帝”。同时于4月13日(后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诏令:武后摄政。公元676年12月,改元仪凤,布施大赦天下。由此直至高宗驾崩,武则天全面掌控朝政。&
&&&&&&&&唐高宗与长孙无忌等元老派的矛盾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尤为突出。结果,一向被认为懦弱的高宗却不再向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元老派退让妥协,坚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贬黜出京城。最后,褚遂良病死于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任上,长孙无忌被迫自杀。在这件事情上,高宗可能由于被压抑的太久了,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才会对以自己亲舅舅为首的元老派毫不留情地一网打尽。 &&&&&&&&唐高宗并不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在唐代诸帝之中都是极其显赫的,不亚于其父太宗。只是由于高宗自幼体弱多病,所以才使得在他死后政权逐渐落入武则天手中。高宗生前并非不知到武则天的权力欲野心,但是可能是因为他确实很爱武氏,所以不忍心废掉武氏的皇后之位吧!
参考资料:
[1] 互动百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唐朝皇帝总在哪里请客吃饭?
本文行家:
影视图片&    传统戏曲和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经常出现皇帝请客的场面。皇帝请客,既不能领着一大群人,上城里下饭馆;也不能让后宫那些大小老婆或者女官亲自掌勺。其实,朝廷早就安排好了皇帝的饮食起居,专门有一个衙门,伺候皇家吃饭——那就是“光禄寺”。难怪皇帝一请客,便高声叫嚷:“光禄寺摆宴,替众卿贺功……”  光禄寺直属皇帝,成为御用大厨房,还是一点一点演变而来的。光禄寺原本是一级官署,权力很大,职责也较芜杂,无非是围着皇帝转——迎来送往,吃喝拉撒睡。这个部门掌管宫廷宿卫及大批侍从,很像内廷的“生活秘书长”。从北齐以后,光禄寺的职责越来越明晰,逐渐变成了伺候膳食的专门机构。直到隋唐以后,这个机构正式成为专司膳食。还用问吗?必须是皇帝喜欢、信任的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光禄寺的一把手。  按照隋唐官制,光禄寺的一把手叫做“光禄卿”,行政级别为“从三品”。副手叫做“少卿”,一般设2个副职,级别为“从四品上”。下设“丞”2人,“从六品上”。“主簿”2人,“从七品上”。光禄卿的行政职责是什么呢?“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根据分工不同,光禄寺这个庞大的机构分为四个署:太官署、珍馐署、良酝署和掌醢署。  (一)太官署(约47人)  太官署的长官叫做“太官令”,共设太官令2人,行政级别为“从七品下”;“丞”4人,“从八品下”。本机构掌供祠宴朝会膳食。每逢重大祭日,这个部门的长官,专门请顶头上司“光禄卿”和“少卿”来巡视膳食准备工作。“取明水、明火,帅宰人割牲,取毛血实豆,遂烹。”干这些活儿必须安全可靠,需要的人员自然很多。其中包括“府”4人,“史”8人,“监膳”10人,“监膳史”15人。每次可提供2400人的盛大宴会,外设“掌固”4人。  (二)珍馐署(约29人)  如果说,太官署负责“备料”,那么,珍馐署则主抓烹饪。这个机构的长官叫做“珍馐令”,共设“令”1人,行政级别“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虽说级别不高,却掌握着供祭祀、朝会、招待宾客的各种菜肴,包括榛栗、脯脩、鱼盐、菱芡等等。“珍馐令”手下有“府”3人,“史”6人,“典书”8人,饧匠5人,掌固4人。  (三)良酝署(约52人)  一听名字就知道,这里的一把手——“良酝令”肯定是个“酒官”。本部门设“令”2人,属于“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供五斋、三酒。享太庙,则供陈酿以实六彝;进御,则供春暴、秋清等水酒。其余人员还有:“府”3人,“史”6人,“监事”2人,“掌酝”20人,“酒匠”13人,“掌固”4人。  (四)掌醢署(约76人)  这个机构设“令”1人,级别“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官儿不大,直接掌供醢醯之物:一曰鹿醢,二曰兔醢,三曰羊醢,四曰鱼醢。宗庙,用菹以实豆;宾客、百官,用醯酱以和羹。还有“府”2人,“史”2人,“主醢”10人,“酱匠”23人,“酢匠”12人,“豉匠”12人,“菹醯匠”8人,“掌固”4人。  
参考资料:
[1] 华夏五千年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梁迎春,网名老狼。文史研究者、独立撰稿人、专栏作者。原创文字至今约六七百万字,散见全国各地报纸、杂志、网刊等,征文多次获奖。连载系列作品:《老狼百病论治》《唐朝大解密》《走近鲁迅》《走进李白》《走进三国》《走进武则天》《中国古代色艺双绝的名妓》《老狼的写代生活》。邮箱:
1417篇文章长安游记73:唐朝一共有多少个皇帝?都葬在哪里?
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接北山,渭河在中间穿流而过,人称“八百里秦川”。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72座帝王陵中,埋葬着73个皇帝。其中,在渭河北岸统称为“北山”的18座山峰上,依山为陵,埋葬着唐朝的19位皇帝,其中包括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史称“唐代十八陵”。
其中:乾县两座,分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僖宗靖陵。
&&&&&&&&&&礼泉两座,分别是唐太宗昭陵和唐肃宗建陵。
泾阳两座:分别是唐德宗崇陵和唐宣宗贞陵。
三原三座:分别是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
蒲城四座:分别是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
&&&&&&&&&&&&&&&&&&
唐穆宗光陵。如果加上唐让帝惠陵,就是五座。
埋葬皇帝最多的地方是习近平的故乡富平,共埋了五位皇帝。
&&&&&&&&&&
分别是: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顺宗丰陵、唐文宗
&&&&&&&&&&&&&&&&&
章陵、唐懿宗简陵。
另外武功还有一座,是只当了一二十天皇帝的唐少帝。但因为
这个孩子当皇帝的时间太短,也没有庙号和谥号,所以历史上
的“唐代十八陵”中并没有包括他。
那么,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一共有多少个皇帝?他们都埋葬在哪里呢?请往下看:一、帝名:李渊&
庙号:高祖
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辈份:第一代
在位:618——626(8年) 生卒:566——635(69岁)
皇考:北周唐国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独孤氏
年号:武德(618——626)
陵墓:献陵(陕西省三原县城东25公里)
二、帝名:李世民
&庙号:太宗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辈份:第二代
在位:626——649(23年) 生卒:599——649(50岁)
皇考:高祖次子 生母:窦氏
年号:贞观(627——649)
陵墓:昭陵(陕西省礼泉县东北)
三、帝名:李治
&庙号:高宗
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辈份:第三代
在位:649——683(34年) 生卒:628——683(55岁)
皇考:太宗第九子 生母:长孙皇后
年号:永徽(650——655)显庆(656——661)龙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总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仪凤(676——679)调露(679——680)永隆(680——681)开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
陵墓:乾陵(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
四、帝名:李显(哲) 庙号:中宗
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 生卒:656——710(54岁)
皇考:高宗第七子 生母:武瞾
年号:嗣圣(684)神龙(705——707)景龙(707——710)
陵墓:定陵(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
五、帝名:李旦&
庙号:睿宗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 生卒:662——716(54岁)
皇考:高宗第九子 生母:武瞾
年号: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载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极(712)延和(712)
陵墓:桥陵(陕西省蒲城县北丰山)
六、帝名:武瞾&
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辈份:第三代
在位:690——705(15年) 生卒:624——705(81岁)
皇考:武士彟 生母:杨氏
年号:天授(690——692)如意(692)长寿(692——694)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5——696)万岁通天(696——697)神功(697)圣历(698——700)久视(700——701)大足(701)长安(701——704)神龙(705)
陵墓:与高宗合葬乾陵(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
七、帝名:李重茂&
谥号:少帝&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
年号:唐隆(710)唐元(710)
陵墓:陕西省武功县西原
八、帝名:李隆基&
庙号:玄宗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2——756(44年) 生卒:685——762(77岁)
皇考:睿宗第三子 生母:窦氏
年号:先天(712——713)开元(713——741)天宝(742——756)
陵墓:泰陵(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
九、帝名:李亨&
庙号:肃宗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辈份:第六代
在位:756——762(6年) 生卒:711——762(51岁)
皇考:玄宗第三子 生母:杨氏
年号: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宝应(762)
陵墓:建陵(陕西省礼泉县东北武将山)
十、帝名:李豫
&庙号:代宗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辈份:第七代
在位:762——779(17年) 生卒:726——779(53岁)
皇考:肃宗长子 生母:吴氏
年号:宝应(762——763)广德(763——764)永泰(765——766)大历(766——779)
陵墓:元陵(陕西省富平县西北檀山)
十一、帝名:李适&
庙号:德宗
谥号:神武圣文皇帝& 辈份:第八代
在位:779——805(26年) 生卒:742——805(63岁)
皇考:代宗长子 生母:沈氏
年号:建中(780——783)兴元(784)贞元(785——805)
陵墓:崇陵(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十二、帝名:李诵 &庙号:顺宗
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辈份:第九代
在位:805(1年) 生卒:761——806(45岁)
皇考:德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永贞(805)
陵墓: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
十三、帝名:李纯& 庙号:宪宗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辈份:第十代
在位:805——820(15年) 生卒:778——820(42岁)
皇考:顺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元和(806——820)
陵墓:景陵(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
十四、帝名:李恒 &庙号:穆宗
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820——824(4年) 生卒:795——824(29岁)
皇考:宪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号:长庆(821——824)
陵墓:光陵(陕西省蒲城县北尧山)
十五、帝名:李湛&
庙号:敬宗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4——826(2年) 生卒:809——826(17岁)
皇考:穆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宝历(825——826)
陵墓:庄陵(陕西省三原县东北)
十六、帝名:李昂& 庙号:文宗
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6——840(14年) 生卒:809——840(31岁)
皇考:穆宗第二子 生母:萧氏
年号:大和(827——835)开成(836——840)
陵墓:章陵(陕西省富平县西北天乳山)
十七、帝名:李炎
&庙号:武宗
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40——846(6年) 生卒:814——846(32岁)
皇考:穆宗第五子 生母:韦氏
年号:会昌(841——846)
陵墓:端陵(陕西省三原县东)
十八、帝名:李忱& 庙号:宣宗
谥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846——859(13年) 生卒:810——859(49岁)
皇考:宪宗第十三子 生母:郑氏
年号:大中(847——860)
陵墓:贞陵(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十九、帝名:李漼 &庙号:懿宗
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59——873(14年) 生卒:833——873(40岁)
皇考:宣宗长子 生母:晁氏
年号:咸通(860——873)
陵墓:简陵(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二十、帝名:李儇
&庙号:僖宗
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73——888(15年) 生卒:862——888(26岁)
皇考:懿宗第五子 生母:王氏
年号:乾符(874——879)广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启(885——888)文德(888)
陵墓:靖陵(陕西省乾县东北)
二十一、帝名:李晔& 庙号:昭宗
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88——904(16年) 生卒:867——904(37岁)
皇考:懿宗第七子 生母:王氏
年号:龙纪(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天佑(904)
陵墓:和陵(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
二十二、帝名:李祝& 庙号:哀宗
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
辈份:第十四代
在位:904——907(3年) 生卒:892——908(16岁)
皇考:昭宗第九子 生母:何氏
年号:天佑(904——907)
陵墓:温陵(山东省定陶县)
附:唐让帝:李宪(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被封为宁王,让皇位于玄宗。病故后追封为“让皇帝”,依帝陵制葬于蒲城的惠陵。
我的更多文章:
( 08:50:39)( 00:42:16)( 15:13:12)( 09:22:42)( 10:54:34)( 00:23:55)( 16:02:31)( 20:01:15)( 22:47:22)( 20:37:0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李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