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平阳侯府的婢女特厉害 卫少儿生下了霍去病墓

卫青和霍去病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卫青和霍去病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汉朝对匈奴的反击,使得匈奴的进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 128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公元前 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撅。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 123年二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 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但是,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与匈奴打了一场遭遇战,汉军死伤惨重,苏建突围逃回,赵信本是匈奴降将,兵败后就又投降了匈奴。

  公元前 121年,西汉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开始,由霍去病指挥,结果使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

  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准备发动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公元前 119年春,汉武帝召集诸将开会,商讨进军方略。他说:“匈奴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远走沙漠以北,认为我们汉军不能穿过沙漠,即使穿过,也不敢多作停留。这次我们要发起强大的攻势,达到我们的目的。”于是挑选了十万匹精壮的战马,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五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为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私人马匹四万多,步兵十余万人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紧跟在大军之后。

  原计划远征大军从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骁勇善战的将土专力对付匈奴单于。后来从俘获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单于远在东方,于是汉军重新调整战斗序列。汉武帝命霍去病从东方的代郡出塞,卫青从定襄出塞。

  大将军卫青麾下,强将济济。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卫青考虑到前将军李广年纪已高、运气又不好,就没让他担任先锋,而是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兵,直插匈奴单于驻地。

  赵信向伊稚斜单于建议:“汉军不知道厉害,竟打算穿过沙漠。到时候,人困马乏,我们以逸待劳,就可以俘虏他们。”于是下令所有的粮草辎重,再次向北转移,而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了沙漠北边。

  卫青大军北行一千多里,跨过大沙漠,与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遭遇了。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战场上双方将士仍在喋血搏斗,喊杀声惊天动地。卫青得知伊稚斜单于已突围逃走,马上派出轻骑兵追击。匈奴兵不见了单于,军心大乱,四散逃命。卫青率大军乘夜挺进。天亮时。汉军已追出二百多里,虽然没有找到单于的踪迹,却斩杀并俘虏匈奴官兵 19000多人。卫青大军一直前进到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获得了匈奴屯积的粮草,补充军用。他们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后烧毁赵信城及剩余的粮食。胜利班师。

  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遭遇。经过激战,俘获了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入,消灭匈奴七万多人。左贤王败逃而去。

  这次战役,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卫青与汉武帝亲上加亲,更受宠信。但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

  公元前 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的感言:谢谢!!!
其他回答 (4)
卫青是老死的 霍去病是得病死的 很年轻就死了
先说卫青吧!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记载,原文是&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可见,卫青是抑郁而终,汉武帝为了压制卫氏家族的势力一直压制卫青长达十四年,作为一名将军,卫青的价值就在于战场,由于汉武帝的压制,卫青感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最后抑郁而终.
再说霍去病,霍去病确实是少年英雄,他擅长长途奔袭的游击战术,短短几年取得的战功超过了李广打的近半个世纪的战功.但是英年早逝,他就像流星一样,绚烂夺目又昙花一现.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记载很简单,&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就是这几个字,但是史学家一般认为霍去病是在行军的路上感染上了某种疾病,一病不起.绝非战死.
他们的故事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有详细的说明,看一下就可以了.大体上是史实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父亲是平阳县衙役,曾在平阳公主(汉武帝之姐)家当差,母亲是公主家的侍女。 

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由于姨母卫子夫擅歌舞,受宠于汉武帝,被封为皇后,致使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意为行动迅猛的武官)。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 

此后,匈奴主力远遁漠北,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孤力单。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升为“骠骑(意骁勇)将军”,率骑兵万人从 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右贤王(匈奴辖西部地方的最高长官)诸部,6天连续攻破五个部落,险些活捉单于(匈奴最高首领)之子,且以直取之势,使浑邪、休屠二王惊恐万状,日夜筑城提防汉军正面进攻。突然,霍去病令全体将士口衔竹箭,马摘响铃,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下,与卢候、折兰二王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当时,汉军因长途跋涉,人马已疲备不堪,但见霍去病一声高呼,跃马向前,连连击杀敌军,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斩杀卢候、折兰二王及部众近9000人,俘浑邪王之子,缴休屠王“祭天金人”(作为匈奴人崇信“天主”亲把用的丈高偶像)。 

同年夏,霍去病又与公孙敖串数万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永昌西)出发,进攻匈奴右贤王,以彻底歼灭河西匈奴有生力量。由于沿焉支山北正西挺进的公孙敖部迷失道路,未能如期会师,霍去病随机应变,率军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多里,从祁连山麓烁得(今甘肃张掖西北)猛攻浑邪铄、休屠二王侧翼,斩敌3万余,迫使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于匈奴单于欲以战守不力,将浑邪、休屠二王问罪,秋天,二王决定降汉。汉武帝唯恐是诈兵之术,命霍去病率万骑前往受降,霍去病尚在途中,休屠王已然反悔,浑邪王情急刺杀休屠王,收编其军队。惊闻风云突变,霍去病毅然率军渡黄河,令全军在四万余匈奴部队前列阵进逼,这时浑邪王部许多无诚意降汉的人,纷纷投转马头逃跑,阵营骚乱,颇具倾刻瓦解之势。霍去病当机立断,飞马跃入浑邪王阵中,抓住浑邪王,稳住了匈奴众部,再通过谈判,命浑邪王斩杀八千名作乱官兵,派人护送浑邪王赴长安,自己率领几万匈奴兵,功成而返。汉朝把归附的匈奴部众安置在陇西等五郡关塞附近,又沿祁连山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筑边防城寨,在原休屠王、浑邪王驻地分设武威、张掖两郡与酒泉、敦煌总称河西四郡,既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又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 

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卫青率部北进1000多里,穿过大漠,向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进发,遭遇匈奴单于所率主力精骑,激战中匈奴单于向西北逃走,汉军虏匈奴近2万人。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卫青 

卫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卫。 

在姐姐怀孕之后,当时的皇后嫉妒,派人抓到卫青,想杀死他。卫青被好友公孙敖救出,汉武帝听说后,召见了卫青,并封他为建章宫监加侍中官衔。后来姐姐做了皇后,卫青也升为大中大夫。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5年。
 


卫青抑郁而终
霍去病英年早逝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谁让私生子卫青得到汉武帝的恩宠
历史上的卫青,就是汉武帝时代在迎击匈奴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汉武帝任命为车骑将军的卫青大将军。卫青原来也是私生子,由于出身低微,为人谦和厚道,做事刻苦认真,善于学习,尤爱武艺。他十几岁时,便展露出一表人才,体魄魁伟,被平阳公主看中,任他为贴身侍卫。后来,天长日久,卫青竟成了平阳公主的情人,再后来,平阳侯曹寿死后,平阳公主便由汉武帝做主嫁给了卫青做妻子。结果,汉武帝和卫青大将军互为对方的姐夫,又互为对方的小舅子。
然而,决定着卫青命运的绝非平阳公主,因为卫青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即便在平阳公主府邸,卫子夫也只是歌女,而卫青也只是骑奴,卫青是跟随着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而得到恩宠的。
卫青是私生子,因为他原本不姓卫,其父亲郑季是当地的一个县吏,早年在平阳侯府当差,和平阳侯的婢女私通。这个婢女,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是“家僮卫媪”,也就是说,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佣人。卫媪有六个孩子: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长子卫长君,次子卫青,还有一个卫步广。早年,卫媪一家穷得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只好送卫青到他的生父郑季家中。郑季明媒正娶的夫人当然对私生子卫青没有好脸色。郑季自己出轨在先,自知理亏,只好让他的拖油瓶娃娃上山放羊,卫青的兄弟姐妹也瞧不起他,对他呼来喝去,百般凌辱。母亲养不起卫青,私生子卫青从此坚强早熟,养成了谦卑隐忍的个性。
古人讲贫寒者发迹,每每出现仙人指路。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私生子,本该姓郑,由于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皇上宠幸,所以卫青不用亲生父亲的姓,而改用母亲的姓“卫”。
卫青跟随姐姐卫子夫被选入宫中之后,一直是机遇与坎坷并在,何况,他从小就是个知高知低的孩子,在他心中,总有一种诚惶诚恐之心:感谢上天,感谢皇帝。
卫青入宫之后,竟不知不觉地卷入一场后宫之争,而且结果是因祸得福。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宫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陈阿骄皇后的嫉妒。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姑姑刘嫖的女儿,这个当年曾让汉武帝许下“金屋藏娇”诺言的皇后,与汉武帝成亲后,一直未能生育子女。她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的是个男孩,那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也就会因为儿子的关系,青云直上,成为皇后,这对陈阿娇的地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眼下卫子夫正是汉武帝的宠幸,陈皇后对她不敢加害,就找母亲大长公主诉屈。大长公主为了给女儿出气,便找事嫁祸于卫青。
不久,陈阿娇皇后借别人之口说卫青行为不轨,把卫青抓了起来,并准备处死。可怜的卫青,刚刚见识皇家威仪,就要惨遭毒手。卫青危在旦夕,阴森的牢狱之中突然出现曙光。原来是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当时的公孙敖是汉武帝的骑郎,由于卫青进宫,两人年龄相仿,又言语十分投机,过从十分密切,因此公孙敖时刻关注着卫青的命运。也许是骑马游玩寻不着卫青,也许是宫中巡视的兄弟发现了蛛丝马迹。公孙敖义无反顾,带领几名壮士直冲囚禁密室,把卫青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
奇怪的是,卫青被囚禁之后,表现出超人的忍辱负重的宽宏大量。在生死面前,卫青采取了“冷处理”,等闲视之,这一切都根源于私生子卫青自小养成的地位卑微的无奈与自卑。然而,好朋友公孙敖就不会等闲视之,他马上派人给汉武帝送信,把卫青的不幸遭遇细细陈述。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愤怒,无论如何,卫青无辜被抓,陈阿娇皇后对卫子夫的嫉妒之心暴露无遗,也使汉武帝对刘嫖母女更加不满。由此,卫青因祸得福,汉武帝索性召见卫青,任命他为建章宫监侍中,相当于一宫总管。不久,汉武帝封卫子夫为夫人,提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又不久,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所以说,私生子卫青的命运转折点,让汉武帝恩宠于卫青的人就是卫青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卫子夫得宠卫家人人受益:卫青的哥哥卫步广几天中受赐千金,卫青的同母姐姐都嫁得金龟婿。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曾与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汉武帝就把陈掌招来,赏赐兼提拔。后来,汉武帝提升卫子夫为夫人,卫青成为中大夫,公孙敖因为营救卫青有功,也被汉武帝多次提携。
也正因为卫氏一家显赫,是因为卫子夫受宠,因此京中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意思是卫氏一门的显贵全靠卫子夫皇后。但是,卫子夫虽是卫青备受汉武帝恩宠、命运转折点的关键人物,但卫青和霍去病也在迎击匈奴中出生入死,为汉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即便是后来卫子夫失宠,卫青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声誉也丝毫未受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7战7捷,6战6捷(留下了“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名言)李广也是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可是司马迁对卫霍的记载很少,对李广的记载却很多。请各位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上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的影响最大?
而卫青能从奴隶到将军,不应只看作是他的幸运,更应该是汉朝的幸运、民族的幸运!而李广呢,从太史公的记录来看,你只要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就知道,他绝对不是个好将军,但是是个好战士。“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一个好的将军能这么指挥打仗吗?尤其对付机动能力极强的匈奴的军队?他未尝遇害,只能说他运气太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后来没有运气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取得什么功绩!再说李广全军覆没的那一仗,也是卫青成名的那一仗。“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当时李广带的是一万骑兵没有错吧?既然发现对方兵多为什么不脱离呢?对方是骑兵李广也是,难道匈奴的骑兵有机动能力,你李广的骑兵就没有?从这一仗就可以看出,李广根本没有掌握骑兵作战的精髓。如果霍去病也是和李广一样的话,别说深入匈奴领地千里了,估计有个百八十里也全军覆没了!结论就是:李广是一名好的战士,但是绝对不是一名好的将军!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李广做右北平太守的这段时间里,匈奴人好象正应付着卫青的数次打击,匈奴人是怕他,还是没功夫来打他呢?李广军主动出击而全军覆没的记载不仅一次,除您所说的那次,还有元狩二年的出征,这次李广“是时广军几没,罢归。”这次好点,还剩几个活的,没死绝。真服了你们,真能为李广找理由了,无功就是匈奴人怕他不敢碰他,可好象汉军中也就他爱被人家打得全军覆没,为啥偏匈奴怕他,却好象不怕将匈奴人打得连老窝都给端了的卫霍?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对于李广的战绩:第一:带领了一百骑兵却遇到了一千人,用疑师让匈奴不敢攻击。这算是他最值得欣赏的一事,不过这是小智谋策略,仅此一点,并不足称为名将。第二:“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匈奴人崇拜个人英雄,李广勇猛,所以被誉为飞将军并不出奇。何况当时卫青霍去病都未出道,没有人能奈何匈奴,自然李广这个人英雄就突出了。不过也还是公正的说,李广也许守城还是很不错的。第三:射南山虎。这是他最有名的事件了,可除了说明他个人勇猛过人,并不能说明其有将帅之才。[ 转自铁血社区
]仅这三件,司马迁便大肆渲染,而对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竟一笔带过。不过司马迁记史尚算属实,仍然轻描淡写了以下几件事,而这几件事,让我对李广的人品不敢认同。第一:“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他本是从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的,可竟然受了敌人的将军印,这就算不是通敌,也是投机。是不忠也。第二:“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霸陵尉不让他过关本来是按制度办事的典范,他却心胸狭窄,挟怨报复,竟然在国家要用他之时,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是不仁也。第三:“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转自铁血社区
]言而无信,滥杀降卒。不仅不人道,而且有违军事道德。是不信也。再看霍去病,“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经过五个匈奴的王国,不掠取畏惧顺从者的财物和民众。只要顺从,连财物都不掠夺,更别说滥杀无辜。与李广一对比,高下立现。李广难封,在司马迁的大肆渲染下,竟令其从一无功之将成为了怀才不遇的悲剧名将,引起历来怀才不遇、满腹怨气、还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人墨客们的共鸣,为他写下无数诗篇,甚至把卫霍的功劳移花接木到他头上,将他的过失推卸给卫青。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你是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李广从景帝时开始就带兵打匈奴,全军覆没有几次?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不是没有,但都是什么条件下的?如果让白起领韩军而不是秦军,他还能有那些成就吗?时代背景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将领再牛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呵呵,你知道不知道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本来存在偏见,他看不上出身低微以及外戚的卫青,难得司马迁对卫青的记载比较客观,虽然没什么赞扬,但是李广的功绩绝对是司马迁赞美出来的效果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我想请问了,李广那里抗命不遵,擅自行动了?“意甚愠怒而就部”顶多也就是闹情绪,没有按惯例向大将军卫青辞行,算是礼数不周!呵呵,如果李广真的抗命,不用等到后来卫青遣使问失道的原因,直接就军法从事了!你老兄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至于“职业军人”的标准是否包不闹情绪这条,恕我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啊。但我想,古今多少名将都有点脾气。算不上“职业军人”就算不上吧,有多大的关系呢!再说,本人对”职业军人”这一名词一直不感冒,总有“职业杀人机器”的感觉,所有,李广算不上职业军人我反而觉得挺好,又不是奥运会的金牌,你喜欢就自己留着吧!至于你说的公孙敖比李广强的观点,怪我上次没有加以证明,这次我详细说下。公孙敖,义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岁,为骑将军,出代,亡卒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後五岁,以校尉从大将军,封合骑侯。後一岁,以中将军从大将军再出定襄,无功。後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後票骑期,当斩,赎为庶人。後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後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後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凡四为将军。嘿嘿,这份战绩那点可以看出公孙敖比李广强啊?这叫不叫的“一次次全军覆没”呢?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件事情,使我对此人非常厌恶: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汉武帝发20余万大军分三路讨伐匈奴,其中一路与匈奴恶战10余日,未分胜负;一路未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由公孙敖统率的一路与匈奴左贤王接战,败归。当时汉武帝也觉得李陵孤军深入,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恶战,挺不容易的,于是指示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把李陵接回来。可公孙敖被左贤王打败,回来时奏称是李陵教单于用兵,所以才有此败。汉武帝大怒,将李陵母亲、妻子等全家人统统杀死。
后来,汉朝才知道教匈奴用兵的是另一个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为此,李陵派人刺杀李绪。为了推卸责任,竟然用陷害无辜之人的手段,直接导致屠夫刘彻杀害李陵一家无辜的老幼妇孺!这就不是能力,而是人品的问题了,这样一个小人,实在不值得老兄你为他摇旗呐喊!接下来,老兄你以李广包围自己的敌人数量全是自己一面之词而对李广大加鞭挞,又因司马迁在著述《李将军列传》时感情很充沛的缘故而对这段记载加以否定。我想请问了,李广确实有一次是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估计他的士兵即使有逃回的,数量也可能很少,但你敢肯定没有一些残卒生还吗?他们不会报告,怎么就成了李广一个人为了减低自己的责任而虚报敌军的数量呢?退一步讲,我们就当他那一万人全死光了吧!我不懂军事,但想要全部歼灭一万人的敌人而不会让敌人因为溃散而逃跑,如果不是兵力数倍于敌,怎么可能做到呢?兵法中说“十则围之”,围了才可能全部歼灭而没人能逃跑,那说敌人数倍于己,又怎么不可能了呢?或者老兄你军事懂得多,可以告诉我一个例子,证明能用比敌人更少的兵力,在一次战斗中,可以将多于自己的敌人尽数歼灭,敌人一个也跑不了的!那样,你的说法才算有点依据啊,否则,就是对李广的栽脏诬陷哦!更何况,司马迁在书中什么地方提到这些数据都是李广自己说的呢?仅凭老兄几句话就断然否定历史,也太随意了吧!司马迁在创作李广传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但这只是体现在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上,但并不代表司马迁会因为个人的感情去歪曲和编造历史史实啊,如果真是这样,那《史记》也就当不起“史家之绝唱”这句话了!再来说说卫青直捣龙城那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万大军平均分成四路,李、卫、公孙敖、公孙贺各领一路,李全军覆没,成为了老兄鞭尸的把柄!公孙敖损兵七千,大部被歼,但比李广少死三千人,你大概认为这是他比李广强的地方吧,呵呵,你定要如此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公孙贺这一路,在塞外兜了一圈,谁也没碰上,无功亦无过!只有卫青斩虏数百,算是胜利,为刘彻挽回了一点颜面!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四路齐出,却互无配合,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人真是有点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很有可能是那位汉武大帝的“拍脑袋”主意,呵呵,没查到史料,方家勿笑!)我估计刘彻是想达到锻炼队伍,简拔人才,探敌虚实等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达到了,因为发掘出了卫青这位军事家!但单就这次作战来说,这样的作战计划无疑是不科学的,四路齐出,有分进却无合击:李广、公孙敖各被敌人包围,孤军作战;另一路公孙贺却在外面兜风,找不到敌人作战;卫青同样如此,一直找不到敌军,最后才走到了匈奴未曾防备的龙城。一万大军歼敌数百实在不是什么大胜,有什么值得大书的么?试想,如果真和主力遭遇,恐怕不是数百人的结果了!如果卫青也如李广一样被数倍的军队包围,结果恐怕会很难说吧!当然,你可以说卫青定会大获全胜云云,呵呵,我只能跟你说,我不信!所以,我说他的这一战运气使然“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卫青后来的成就我不否认,我也从来不认为李广比卫青厉害,但后来厉害不等于先前就厉害,历史可以假设,却没办法证明!至于卫青因此战而封候,那战果实在小的可以,但居然可以封候,除开刘彻保护自己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的原因外,就只能说是突出其“历史性意义”了啊!再来说一说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老兄你很是义愤啊,确实,李广没有到过龙城,好像王昌龄“张冠李戴”了,让卫青受了委屈。呵呵,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昌龄真的就没读过史书,不知道捣龙城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未必吧!其实,王昌龄是有感于唐朝边患不息,期望有李广这样的“飞将”来戍边,使外族不至于度阴山而南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之功在守边,卫、霍之功在歼敌,王昌龄这样说又有何不可呢?人民传诵这首诗,也是期望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来保家卫国啊,怎么就成了替李广个人辩护了呢?老兄你非要根据史书来规定诗歌,如此读诗,岂不谬哉?再来说李广接受梁王军印这件事,我曾说这是李广不会作官的表现,分不清皇帝和他的兄弟也只是君臣和政敌的关系;老兄却理解为这厮是为了将来梁王登极以后的荣华富贵!呵呵,对此我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来替李广辩护。谁教李广接受了呢!这就是“裤裆里头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我就算能把李广从坟墓里叫起来,自己来替自己表白,你也大可表示不屑。但我想,有一个事情或者可以从侧面说明点问题:那就是卫青对于李广的态度。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卫青对于李广在态度上是很敬重的,如果我们相信卫青的人品的话,那么他所敬重的人也可以窥见一二了!总体来讲,李广在军事成就上比不了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但因此就将他贬的一钱不值,甚至不如公孙敖这样的小人,就实在有失公允了!李广的才能用前面网友的话说大概在军、师长的位置,而卫、霍却是可以作军区司令的才干。但师长和司令各有其作用吧?我喜欢李广的个人魅力,就像喜欢李云龙一样,虽然在军事上比不上很多元帅,但不妨碍人们喜欢他啊;巴顿一生都没当上五星上将,但不影响他有无数的“粉丝”。李广的优点很多,缺点司马迁也没替他捂着,明明白白写在传记里(比如杀霸陵尉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虽然那是个势利的小人,但罪不及死。)司马迁并未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忘了史家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对李广的认识,以后不再讨论了,打字好累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去看看现在教科书的解释吧,别自己一厢情愿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的解释现在教科书上已经改了,不是李广,李广就没去过龙城。还有,你在哪学的历史啊?李广是卫青害死的?为你的智商堪忧,不懂就不要乱说!
而从对历史的影响上,卫青之后,卫家就没有什么翻云覆雨的人物了,而霍家在霍去病之后,霍光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其整个家族都在朝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位高权重又沾皇亲,孝武之后甚至可以左右新君废立,足见对政局的把持,是他一手扶植曾皇孙宣帝即位,只因后代太作死,霍光死后三年霍家被宣帝灭族,所以从对时局和汉朝历史的影响上,霍去病绝对完爆卫青,而李广的影响也就是孙子投降匈奴被苏武骂的狗血淋头。因此若从历史影响上看,霍去病影响最大。
你懂多少 你穿越过 你了解大汉的一切 别看别人说的司令 集团 师长什么的说的好像是真事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错而且这件事只要被放大他就不再是一个好人我认为都是英雄 英雄更需要时运李广名将出身 后世的诗词表述的不少吧别说你不知道哦 有些时候就不能单独以人情或是战功去行赏前世的事 我们后世只能看看曾经的记录但是就算是最全的相对公平的史记都有作者的情感更不要说别的杂史野史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你说不是么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
然后是卫青最后是李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我想请问了,李广那里抗命不遵,擅自行动了?“意甚愠怒而就部”顶多也就是闹情绪,没有按惯例向大将军卫青辞行,算是礼数不周!呵呵,如果李广真的抗命,不用等到后来卫青遣使问失道的原因,直接就军法从事了!你老兄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至于“职业军人”的标准是否包不闹情绪这条,恕我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啊。但我想,古今多少名将都有点脾气。算不上“职业军人”就算不上吧,有多大的关系呢!再说,本人对”职业军人”这一名词一直不感冒,总有“职业杀人机器”的感觉,所有,李广算不上职业军人我反而觉得挺好,又不是奥运会的金牌,你喜欢就自己留着吧!至于你说的公孙敖比李广强的观点,怪我上次没有加以证明,这次我详细说下。公孙敖,义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岁,为骑将军,出代,亡卒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後五岁,以校尉从大将军,封合骑侯。後一岁,以中将军从大将军再出定襄,无功。後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後票骑期,当斩,赎为庶人。後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後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後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凡四为将军。嘿嘿,这份战绩那点可以看出公孙敖比李广强啊?这叫不叫的“一次次全军覆没”呢?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件事情,使我对此人非常厌恶: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汉武帝发20余万大军分三路讨伐匈奴,其中一路与匈奴恶战10余日,未分胜负;一路未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由公孙敖统率的一路与匈奴左贤王接战,败归。当时汉武帝也觉得李陵孤军深入,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恶战,挺不容易的,于是指示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把李陵接回来。可公孙敖被左贤王打败,回来时奏称是李陵教单于用兵,所以才有此败。汉武帝大怒,将李陵母亲、妻子等全家人统统杀死。
后来,汉朝才知道教匈奴用兵的是另一个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为此,李陵派人刺杀李绪。为了推卸责任,竟然用陷害无辜之人的手段,直接导致屠夫刘彻杀害李陵一家无辜的老幼妇孺!这就不是能力,而是人品的问题了,这样一个小人,实在不值得老兄你为他摇旗呐喊!接下来,老兄你以李广包围自己的敌人数量全是自己一面之词而对李广大加鞭挞,又因司马迁在著述《李将军列传》时感情很充沛的缘故而对这段记载加以否定。我想请问了,李广确实有一次是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估计他的士兵即使有逃回的,数量也可能很少,但你敢肯定没有一些残卒生还吗?他们不会报告,怎么就成了李广一个人为了减低自己的责任而虚报敌军的数量呢?退一步讲,我们就当他那一万人全死光了吧!我不懂军事,但想要全部歼灭一万人的敌人而不会让敌人因为溃散而逃跑,如果不是兵力数倍于敌,怎么可能做到呢?兵法中说“十则围之”,围了才可能全部歼灭而没人能逃跑,那说敌人数倍于己,又怎么不可能了呢?或者老兄你军事懂得多,可以告诉我一个例子,证明能用比敌人更少的兵力,在一次战斗中,可以将多于自己的敌人尽数歼灭,敌人一个也跑不了的!那样,你的说法才算有点依据啊,否则,就是对李广的栽脏诬陷哦!更何况,司马迁在书中什么地方提到这些数据都是李广自己说的呢?仅凭老兄几句话就断然否定历史,也太随意了吧!司马迁在创作李广传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但这只是体现在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上,但并不代表司马迁会因为个人的感情去歪曲和编造历史史实啊,如果真是这样,那《史记》也就当不起“史家之绝唱”这句话了!再来说说卫青直捣龙城那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万大军平均分成四路,李、卫、公孙敖、公孙贺各领一路,李全军覆没,成为了老兄鞭尸的把柄!公孙敖损兵七千,大部被歼,但比李广少死三千人,你大概认为这是他比李广强的地方吧,呵呵,你定要如此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公孙贺这一路,在塞外兜了一圈,谁也没碰上,无功亦无过!只有卫青斩虏数百,算是胜利,为刘彻挽回了一点颜面!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四路齐出,却互无配合,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人真是有点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很有可能是那位汉武大帝的“拍脑袋”主意,呵呵,没查到史料,方家勿笑!)我估计刘彻是想达到锻炼队伍,简拔人才,探敌虚实等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达到了,因为发掘出了卫青这位军事家!但单就这次作战来说,这样的作战计划无疑是不科学的,四路齐出,有分进却无合击:李广、公孙敖各被敌人包围,孤军作战;另一路公孙贺却在外面兜风,找不到敌人作战;卫青同样如此,一直找不到敌军,最后才走到了匈奴未曾防备的龙城。一万大军歼敌数百实在不是什么大胜,有什么值得大书的么?试想,如果真和主力遭遇,恐怕不是数百人的结果了!如果卫青也如李广一样被数倍的军队包围,结果恐怕会很难说吧!当然,你可以说卫青定会大获全胜云云,呵呵,我只能跟你说,我不信!所以,我说他的这一战运气使然“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卫青后来的成就我不否认,我也从来不认为李广比卫青厉害,但后来厉害不等于先前就厉害,历史可以假设,却没办法证明!至于卫青因此战而封候,那战果实在小的可以,但居然可以封候,除开刘彻保护自己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的原因外,就只能说是突出其“历史性意义”了啊!再来说一说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老兄你很是义愤啊,确实,李广没有到过龙城,好像王昌龄“张冠李戴”了,让卫青受了委屈。呵呵,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昌龄真的就没读过史书,不知道捣龙城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未必吧!其实,王昌龄是有感于唐朝边患不息,期望有李广这样的“飞将”来戍边,使外族不至于度阴山而南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之功在守边,卫、霍之功在歼敌,王昌龄这样说又有何不可呢?人民传诵这首诗,也是期望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来保家卫国啊,怎么就成了替李广个人辩护了呢?老兄你非要根据史书来规定诗歌,如此读诗,岂不谬哉?再来说李广接受梁王军印这件事,我曾说这是李广不会作官的表现,分不清皇帝和他的兄弟也只是君臣和政敌的关系;老兄却理解为这厮是为了将来梁王登极以后的荣华富贵!呵呵,对此我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来替李广辩护。谁教李广接受了呢!这就是“裤裆里头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我就算能把李广从坟墓里叫起来,自己来替自己表白,你也大可表示不屑。但我想,有一个事情或者可以从侧面说明点问题:那就是卫青对于李广的态度。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卫青对于李广在态度上是很敬重的,如果我们相信卫青的人品的话,那么他所敬重的人也可以窥见一二了!总体来讲,李广在军事成就上比不了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但因此就将他贬的一钱不值,甚至不如公孙敖这样的小人,就实在有失公允了!李广的才能用前面网友的话说大概在军、师长的位置,而卫、霍却是可以作军区司令的才干。但师长和司令各有其作用吧?我喜欢李广的个人魅力,就像喜欢李云龙一样,虽然在军事上比不上很多元帅,但不妨碍人们喜欢他啊;巴顿一生都没当上五星上将,但不影响他有无数的“粉丝”。李广的优点很多,缺点司马迁也没替他捂着,明明白白写在传记里(比如杀霸陵尉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虽然那是个势利的小人,但罪不及死。)司马迁并未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忘了史家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对李广的认识,以后不再讨论了,打字好累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汉朝有了伟大的两个外戚卫青、霍去病,以及霍光、窦婴等等不错的外戚,但却也亡于外戚。纵观汉朝一世,外戚中毫无功劳却封侯拜将者无数,庸才遍地,虽然有那么寥寥几个人才,却不能抹掉这一集团整体的害处。归根结底这是汉朝官吏选拔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民间与卫霍同水平的将才不可能没有吧!但为什么就是没被发现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而卫青能从奴隶到将军,不应只看作是他的幸运,更应该是汉朝的幸运、民族的幸运!而李广呢,从太史公的记录来看,你只要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就知道,他绝对不是个好将军,但是是个好战士。“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一个好的将军能这么指挥打仗吗?尤其对付机动能力极强的匈奴的军队?他未尝遇害,只能说他运气太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后来没有运气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取得什么功绩!再说李广全军覆没的那一仗,也是卫青成名的那一仗。“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当时李广带的是一万骑兵没有错吧?既然发现对方兵多为什么不脱离呢?对方是骑兵李广也是,难道匈奴的骑兵有机动能力,你李广的骑兵就没有?从这一仗就可以看出,李广根本没有掌握骑兵作战的精髓。如果霍去病也是和李广一样的话,别说深入匈奴领地千里了,估计有个百八十里也全军覆没了!结论就是:李广是一名好的战士,但是绝对不是一名好的将军!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你是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李广从景帝时开始就带兵打匈奴,全军覆没有几次?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不是没有,但都是什么条件下的?如果让白起领韩军而不是秦军,他还能有那些成就吗?时代背景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将领再牛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第一次全军覆没:“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这次是李广全军死剩自己逃回来的,这兵多与不多是谁说的,是李广自己说的吧?第二次:“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时广军几没,罢归。”既然博望侯来时,匈奴军就去了,而且弗能追,李广军又几乎全没了,司马迁那一段生动的描写,(你写了我就不重复了)来自哪里,恐怕还是李广自己说的吧?那么这次李广射杀了多少匈奴兵呢,得了多少首级呢?李广家族的人一失败,司马迁无一例外均为寡不敌众,但细看之下觉得可信度低罢了。真有意思,你从哪里看到"卫青直捣龙城的那一战是运气使然,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走到那儿"这种结论也就你们这种没点军事常识的人才说得出。没错,这次是进入匈奴境内深处,但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李广如此,对别人就不是如此吗?为何就他迷路呢?只能说他水平低。你李广是幼稚园的小朋友,打仗还要邦他找保姆?正是他一次次“全军覆没”才不敢让他打主攻(主攻是卫青自已打的),让他去再来个全军覆没怎么办?不过,如果你要认为汉军打不打得赢不重要,汉军覆没不覆没不重要,只要李广将军能立功封上侯或者是想干嘛就干嘛就行了,本人也无话可说了。当然打仗会死人,但人死得是要有价值的。你若喜欢跟着一个平庸将军稀里糊涂地死去,我还能说啥。这句“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是发生在汉军出击匈奴前的事,当时汉军躲在关内,李广带兵自由散漫,危险不大,士兵就觉得李广好,但却正是这个日后导致了李广的失败的原因。之后,你看士兵是愿意跟着卫霍立功,而是跟着李广全军覆没。明知这首诗是抢了别人的功劳还拿着到处招摇,也就你们这种人才做得出。本人从没说过卫霍没缺点,霍的缺点多些,但卫青,司马迁的原记中几乎没有。李广接受梁王将军印是否不懂为官之道?本人却不这样认为,梁王当时得到窦太后支持,成为王储的有力争夺者,若我说李广私受他的将军印是为了给自己留多条路,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李广爱惜士兵,难道卫青就不爱吗?他“爱惜士兵,性格刚强,不屈不饶.”为何他全军覆没时不自杀,偏看到封侯无望了就要自杀,要是我,跟着自己的手下一个都没能回来,我绝对没脸逃回去,当场就解决自己了。
李广做右北平太守的这段时间里,匈奴人好象正应付着卫青的数次打击,匈奴人是怕他,还是没功夫来打他呢?李广军主动出击而全军覆没的记载不仅一次,除您所说的那次,还有元狩二年的出征,这次李广“是时广军几没,罢归。”这次好点,还剩几个活的,没死绝。真服了你们,真能为李广找理由了,无功就是匈奴人怕他不敢碰他,可好象汉军中也就他爱被人家打得全军覆没,为啥偏匈奴怕他,却好象不怕将匈奴人打得连老窝都给端了的卫霍?
李广是否适合担任前将军,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问题是在出征是已经任命李广为前将军,现在终于寻到单于主力,正面攻击是最直接的建功方式,此时却将本应担任正面攻击的前将军调去迂回包抄,嘿嘿,这要是正常的话,鬼才信呢!实际上这是汉武帝的主意,卫青只是个执行者罢了!至于公孙熬有没有去抢这个位置,历史没有记载了,我想一般意义上推断,公孙熬至少明里不会去抢,但以他和卫青的关系而言,卫青顺手送个人情,报答他是很可能的!顺便说一句,如果这位老兄认为李广战绩太差不够资格担任前将军的话,那公孙熬一样没资格,他的战绩也糟糕的紧!
“不错,李广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哪个军人不想,但想还要本事才行,看看李广的一次次全军覆没,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跟李广走上战场就再也没回来了,他们就活该给李广做立功封侯的试验品吗?说什么李广运气不好,次次都运气不好那就是水平问题.说什么卫霍是天幸,次次都天幸就好好探究一下别人天幸后面的付出的努力.卫青头战龙城之战时,汉军从没进入过匈奴境内深处,但卫青当年为何不迷路,霍去病出塞两千里,又没GPS为何没迷路,卫青跨沙漠作战为何没迷路,为何李广这个号称守关数十载的老将一出关就迷路”这一段更是愚蠢可笑!李广确实有全军覆没,被匈奴俘虏的经历,但怎么在这位仁兄眼中就成“一次次全军覆没”了?呵呵,希望你说说都是那些次啊?.公元前120 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因为张骞异道,就是没按时到达会合地,致使李广孤军被围,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张骞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如果这也算一次的话,那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我怀疑,以这样十比一的比例,多少人能全身而退呢?至于迷失道路,作为统军将领,李广难辞其咎!不过你老兄也说的太过轻松了吧!长期戍边就不会迷失道路?李广戍边多是在靠近国境的地方防御作战,绝少深入匈奴腹地,而这次是深入匈奴境内寻找敌主力决战!环境完全是陌生的,迷路虽不可原谅,但可以理解!即使现代战争中,还有迷路的事情发生呢!卫青当年不迷路?呵呵,卫青直捣龙城的那一战九成是运气使然,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走到那儿!更何况,卫青作为统军元帅,当然要做好地理侦查工作,而李广开始担任的是前将军,是冲锋陷阵的大将!突然被调去做迂回的偏师,不熟悉地形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么说不是为李广开脱,只是你为什么只看到李广的责任?知人善任,这应该是为帅者必备的素质,让一个"一次次全军覆没”的人去迂回包抄,哈哈,卫青难逃领导责任啊!说什么跟着李广的将士不该给他做封侯的试验品,嘿嘿,请问卫青、霍去病打仗没死人?他们就不是靠着这如山的尸骨登上封侯台的?还是听听士兵自己的表达吧:“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总体来说,在军功上,李广比不上卫青、霍去病,就如前面有朋友说到的,他大概就是个师长!但李广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毕生大小七十余战,阻止匈奴南侵,这份功劳不知该怎么算啊?我要是当时老百姓,有李广当太守,睡觉都踏实啊!要不怎么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呢,虽然李广从未到过匈奴龙城!就像巴顿一样,一生没混上五星上将,没像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这些人一样大权在握,但并不影响人们喜欢他!同理,李广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嘿嘿,顺便说一句,卫、霍二人难到就没有缺点?)李广也不通为官之道(接受梁王官印就是证明),但他面对强敌,面不改色,在生与死之间谈笑自若,在腥风血雨中笑傲疆场.爱惜士兵,性格刚强,不屈不饶.实在是中华历史上的快意男儿,是永远的飞将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本文内容于
21:28:09 被一个废人编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本文内容于
16:04:06 被老猫慢慢爬编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故,请搞明白我的立意再进行讨论!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至于“失道”,不仅仅是李广,那几次大战基本所有人都“失道”“异道”,至于为什么卫青、霍去病还能大胜而归,恐怕是因为外戚特别照顾,军多粮多。李广可得不到这种待遇。《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说的明白:“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太史公对霍去病评价就是“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典型的贵公子啊。要说卫青霍去病功劳很大,堪称伟大,但这是建立在他们是外戚这么一个基础上,他们初入军就能带大军作战,兵力精良后勤有保证,其他老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在他们这里基本没有——真是年少成名啊。所以说,李广不是个伟大的将军;而卫青、霍去病的伟大中,未免带了一丝黑影在里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去病 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