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结局截然不同,这给我们的回忆游戏结局生活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历史地理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历史地理学
英文名称:
historical geography
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类地理问题的学科。特别关注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
应用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审定公布
历史地理学探索
历史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文名:历史地理学
别称:历史地理
起源:3000年前
代表作:《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
作者: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名家:张相文、顾颉刚、谭其骧
  历史地理学或历史地理是研究在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基本上历史地理是把地理学加上时间影晌的因素,所以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与沿革地理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从古代的《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著作算起,具有悠久的历史。1923年张其昀在《史地学报》上发表《历史地理学》,从此历史地理学在中国成为专门的现代学科。由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度和历史文献的完整性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三大体系:
  历史学: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例如:历史气候研究。
  历史学: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
  区域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
  虽然早在1913年中国地学界就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也采用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外文译名,但受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本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选修课目中,还列为&中国沿革地理&。 曾留学英国的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设》1950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以及后来发表的《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问题》(注: 载日《文汇报》。)和《历史地理学刍议》(注:载《北京大学学报》(版)1962年第1期。)诸文中,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沿革地理&仅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还有若干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并不借助沿革地理的知识而依然顺利进行。&(注:《历史地理学刍议》。)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当时学术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将中国历史地理学带进了现代发展阶段。
  在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逐渐成熟的同时,历史地理的科研机构组织也相继诞生。1956年,地理所设置了历史地理组(后来易名为历史地理研究室),继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武汉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也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1979年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1986年历史地理学会也告成立。在学科建设方面,许多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开始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和还是培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后《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和《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等历史地理的相继诞生,更为的深化与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当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早已摆脱了作为历史学附庸而长期存在的尴尬局面,而且学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为当世的一门显学。
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起源很早,东汉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
汉书&地理志
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与中国相比拟。1848年出版的麦考利第一卷第三章关于1685年英国历史地理的描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但该章及其以后出版的一些以&历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实际上仍以记述疆域或政区变迁为主。
  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
  被称为历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纪塔季谢夫对历史地理任务的解说,也只限于历史时期疆域、位置、地名、边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总之,19世纪及其以前&历史地理&一词在西方虽已广为应用,但实质内容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围。
  近代始于西方,地理学家于18世纪中,在科堡大学开始讲授自然地理课程,与又分别为和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直接影响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是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以后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
女地理学家在她去世之前写成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是代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国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可能论,其著作《人文地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历史地理学名称在20世纪初由传入中国。但其内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年在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上已不限于疆域与政区的演变。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现代历史学的形成时期。德国1927年出版的
德国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有专节论述历史地理学,指出历史地理学不同于,它是对&过去时代进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的出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出版的英国伊斯特《历史地理》叙述了欧洲至19世纪铁路兴起时期的聚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内容上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以研究疆域政区为主的同一名称的专著。
  1936年一部更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问世,即英国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在本书序文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对于后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48年,美国的《美国历史地理》出版,该书描述了从15世纪末大陆被发现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土由东向西逐渐开发过程中的地理变迁。上述三部著作,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历史地理学相关书籍(9张)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只是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才日益明显和重要。据今所知,原始农业的起源至今将近一万年,距今一万年前在地质史上是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在上则是由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在此以前,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属于的研究范围;在此以后,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古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渗透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等特别强调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现在多数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
  历史自然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的学科。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达比的一系列著作,为奠定了基础。中国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总结。历史自然地理学如同现代自然地理学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分支和领域,现在研究较多的是、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地貌和历史。
  历史人文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文的变化及其规律的。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导者,是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和环境的创造者。农村、城市、田园、、道路、进口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都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与此同时,创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一样,也有许多分支,但研究程度远不如现代人文地理学。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
  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深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性著作有达比关于历史地理的几本专著,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苏联德罗华热夫的《苏联历史地理》。中国有《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在台湾省出版的编著的《》等。
  从3世纪时中国的《禹贡地域图》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至今不少
禹贡地域图
已有大型的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很有特色。但对历史地图的理论和绘制内容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而它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的前进和理论发展,也影响到的发展。
  历史地理学在、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在现代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国一些前汉时期的草原后来变成了荒漠,以及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这不仅加深认识当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
  又如对城市的研究,仅满足于现状及其目前地理诸因素的考察,是难以通明一个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惟有通过历史地理的研究,&复原&已经变化或消失了的当初赖以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认识这一墟市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加强理论上的研究以促进本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积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放射性碳测定、、等方法,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来,但计量方法和航空热红外、的应用,还有待引进。它们的引进必将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自班固而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是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以及《》的影响(注::《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 就必须从《&》等著述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著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1 )的西周说(注: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推测》〔J〕,《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在《古史新证》中亦曾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组的孔子说(注:王成组:《从比较研究重新估定禹贡形成的年代》〔J〕, 《学报》1957年第4期。);(3)的战国中期说(注:见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禹贡(全文注释)》〔M〕,科学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注:〔日〕内滕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M〕, 载江侠庵译:《先秦经籍考》,,1931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顾颉刚先生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说&可能是秦国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论〈禹贡〉的著作时代》(注:载《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注:关于《禹贡》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综合性论述,详参:《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29~30页,&,1987年;@①:《〈禹贡〉作者》,载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1990年。)。
  《禹贡》全文仅有1189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一个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理想的政治蓝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可称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学者李振裕在为《禹贡锥指》作序时亦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可见《禹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之大。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禹贡》虽为托古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实为基础的。以战国人而写夏代事,这显示《禹贡》应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惟处于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不分,《禹贡》亦不例外。
  与《禹贡》大约同时期的《》和《穆天子传》,也是比较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山海经》由《山经》(又称《五藏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组成,全书30825字, 其中《山经》21265字,占全书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经》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项资料,对研究历史地理有重要的价值(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M〕第47~51页,&,1990年。)。《穆天子传》开我国游记体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的经历,第六卷记死事。是书&记载各地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注:史为乐:《〈穆天子传〉的作者》〔J〕, 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较高的地理学价值。不过比较而言,与开&征实的一派&的《禹贡》不同,《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皆属&幻想的一派&,丰富的地理素材附丽于神话传说之中,多少减弱了其科学性,因而其学术价值自不能与《禹贡》相提并论。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一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 辑。)。《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记述政区地理为主,但亦论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战国、嬴秦和。&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无虚构成份,并首次将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区分开来,叙述历史地理的变化沿革,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视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以往的学者每以沿革地理学与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相提并论,于是认定班固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实则如果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衡量,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由于采用了行政地理志的体裁,所述内容相当局限,地名沿革情况虽然一览无余,但却未考察诸多历史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司马迁的有关历史地理著述则有所不同,皆采用专题研究形式,更能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发展特征,学术价值之高,应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之上。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方法,只讲地名沿革,鲜及其他内容,这样一来,沿革地理学遂俨然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分别是《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这十六种地理志,除了写进各自时代独有的疆域政区特点外,基本内容和写作体例与《汉书&地理志》大同小异,而且学术质量也远非后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汉书&地理志》的影响,大多数或私修方志,如乐资的《九州要记》、阚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黄恭的《十四州记》,唐代的《括地志》、的《郡国县道记》和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的《元丰九域志》,以及后来的《大元大》、《大明一统志》、《》和顾祖禹的《读史方域纪要》等,内容虽更为浩繁,但撰述体例却无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学家中,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明人的《广阳杂记》、的《徐霞客游记》,清初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少数著作,能够承继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对专题地理问题做过一些探索,但论其影响,皆不足与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统志相抗衡。
  应该承认,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一样,都是作为正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马迁有关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更接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辅助历史学的作用。由于后世地理著作多以《汉书&地理志》的撰述体例为准绳,虽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畴。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作为历史学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又可以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
&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
中国地学会
端。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从1910年2 月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 余篇,其中属于历史地理学方面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变迁》、《渤海之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世界气候之变迁》、《历史地理志评议》等(注::《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J〕,《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地理&一词在中国地学会成立不久即被正式提出。1913年1月, 史礼绶《历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 卷第1期发表。1923年1月,《历史地理学》又提出这一学科命名,此文载于《史地学报》第2卷第2期。随后(法)白菱汉与万洛原著、译的《历史地理学》发表在1933年1 月出版《地学季刊》(注: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M〕,第91~95页, 河南
大学出版社, 1993年。)。总体上看来, 这一时期虽然发表了不少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并产生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词,但这些论文多由地理学家完成,尚未有专攻历史地理的学者群出现。当时涉及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仍以沿革地理为主,许多专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张相文的《中国地理沿革史》、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商务印书馆,1931年)、的《中国边境沿革考》(,1926年),等,这说明此一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仍处在以沿革地理为主的阶段。
中国历史地理学
禹贡学会成立的次月(3月1日)即开始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由顾、谭二先生担任主编。当时之所以以&禹贡&作为学会和会刊的名称,根据学会负责人的解释是:&《禹贡》是沿革史的第一篇,用来表现我们工作的意义,最简单而清楚,所以就借了这个题目来称呼我们的学会和这个刊物。&(注:《禹贡》半月刊一卷一期《发刊词》。)学会最初提出的工作计划是:(1)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2)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3 )编成一部又精确而又详备的辞典。(4 )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详密的整理。(5)把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 移民史等的资料辑录出来,作各种专题研究。此外,还提出若干关系自然地理而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征求科学家们解答(注:《禹贡》半月刊一卷一期《发刊词》。)。禹贡学会虽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但该会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在《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编者就宣称:&有许多人说这个刊物是专门研究的,这固然是事实,因为既讲地理沿革,当然偏于古代,但我们须切实声明的,我们没有忘记现代,我们将来有财力有人力有材料时,还要注重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方面去。&后来又说:&本会组织之宗旨在于提倡沿革地理与人文地理之研究。&(注:《禹贡》半月刊二卷四期《学会启事(三)》。)甚至提出:&本会以研究地理为标的。&(注:《禹贡》半月刊四卷十期《禹贡学会募集基金启》。)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从《禹贡》半月刊最初采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国地理沿革)的外文译名, 而自第三卷起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的外文译名中也可以得到证明。《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到1937年&&,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 发表文章七百多篇,其中大多数为历史地理和现代地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尽管就半月刊的整个内容而言,还包括有大量作品与现代地理材料,和刊物的新译名&&《中国历史地理》不尽相符,但它毕竟是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的融合场地,促使这两门学科由混合转到化合并逐步加强&地理化&而形成新的学科是起到触媒作用的。&(注:姚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更为重要的是,禹贡学会虽仅存在三年时间,但却培养了大批人才,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大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和史念海三位教授,都出身于禹贡学会。正因为如此,所以说顾颉刚先生以及他所创办的&禹贡学会&&在时期对于推动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是有所贡献的。&(注:姚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
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1985年),的《历史地貌学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侯仁之著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焕然、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的《四川历史农业地理》(,1993年)、的《宋代农业地理》(,1994年)、吴宏岐的《元代农业地理》(,1997年)、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1996年)等和的《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等。
的《西汉政区地理》(,1986年)和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地理是近十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代表作有的《汉晋文化地理》(,1991年)、林頫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张步天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1993年)、的《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995年)、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1997年)等。
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1993年)。
》八册(地图出版社,年)、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1985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的《水经注研究》(,1985年)、靳生禾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保清谷的《三辅黄图校注》(,1995年)、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等。
的《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1995年)二书也颇有创建。近几年通论性质的中国历史地理专著已出版了十余部,学术质量参差不齐,较具学术深度的有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和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等。
&的口号。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国际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向各国提出了实施的要求。1994年中国举行了《》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也规划了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方案。在此政治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中国各界的普遍重视,历史地理学者也开始从本学科角度探讨这一焦点问题。1996年7月,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就将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专题研讨的内容列为议题之一给予高度重视。教授章生道在《北京走向国际性文化都城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中指出:&从生态学观点或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的持续性,参加到世界学术的主流中去,与世界学术接轨,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一个问题。&《〈21世纪议程〉与历史地理学》的报告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出贡献&(注:韩光辉:《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另外,有的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工作者,要为政府当好参谋,通过历史上的地理变迁对人类造成的正面、负面影响,以理服人,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第一手资料。&(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可见,历史的发展为历史地理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历史地理学者如何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将长期存在的问题。
的深入和繁荣。不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有区别但亦有联系,现代地理学已出现统一地理的学术思潮,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更不存在&纯自然&或&纯人文&的情况。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为活动的干预,而且这种干预随时间的发展,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因此,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尤其是环境变迁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作用。当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须充分考虑的制约作用。所以,开展综合研究已是必然的趋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开始的较晚,但随着新时期国土整治和规划及地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学术成果。&适应现实需要的区域历史地理甚为重要,应该继续加强,力争有更多的区域历史地理综合成果面世。&(注:韩光辉:《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这一点,在1996 年召开的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究会上,与会学者也已达成共识。1998年8 月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年会上,以区域历史地理为核心议题,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
处诞生的一门新兴现代学科,虽然从它主要研究地理问题这一点来说应该归入地理学的范畴,但这门学科明显具有边缘学科的特色。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如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刍议》所定义的那样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然而&人类历史时期&一词本身已揭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已是一种,亦应该是素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所以对人类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实是历史地理学的本质所在。194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邵尔(Carl O. Sauer)在其《历史地理学引论》 ( Foreword toHistorical 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研究必须着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张(注:〔美〕Carl O. 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J〕,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其道理的。 正因如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是简单地采用&时间断面堆积法&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而应采用&逐时变化&的&时空连续型&方法论(注:参〔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长期赖以依存的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历史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均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行为地理学、、历史生态学、区域历史学等,这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从多个学科之间产生的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等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色,说明&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注:〔加〕寇&哈瑞斯著、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J〕,《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并预示传统的关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地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历史气候(historical climate),自人类文明出现以后到尚无仪器观测资料之前一段时期的气候。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通常,概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的是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20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展开,欧洲、学者作过许多探索,尤其以C.E.P.布鲁克斯最有成绩。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所开创。&
提供依据。&
  考古发掘物如动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位遗迹或人工刻记、古木、植物孢粉、冰川遗迹等都可提供历史气候的信息。例如:中国由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300~前1100年殷代故都遗址)发掘的大量亚热带动物(獏、水獐、竹鼠等)的遗骸,而推知当时黄河流域气候比现今温暖潮湿;由涪陵岸边的白鹤梁石鱼水标和枯水题刻记载的自公元764年以来长江 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可推知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状况的变化;从古墓葬、古建筑和考古发掘物所得的古木,可借助于的分析方法来推断古代的气候。&
  历史文献如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类书、宗教案卷、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有着关于水旱、晴雨、冷暖以及风、雨、雪、霜、雹等的浩繁记载,系统地搜集、辑录和鉴定这些材料,可编制各类气候年表,也可将年表转换成定量的气候参数序列,如干湿指数、冷暖指数、旱涝等级、寒冻频率和冰冻次数等,以供分析气候变迁的规律。&
  此外,一些物候记录,如每年植物开花日期、作物收获日期等,通过同现代的物候记录对比,也可用来分析当时的气候变化。&
流域、和等地区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可将世界历史气候变迁分为下述几个时期: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称气候适宜期。温暖多雨,平均气温比现代高2.5℃,尼罗河洪水位比现代高12~20米,热带半雨区雨量约为现代的3倍。②亚北方早期(公元前2650~前2050)。气候转寒,以北极海的不冻水面结冰为标志,海平面低于现代约 4米。③亚北方中期(公元前2050~前1500)。气候转暖,但次于大西洋期。④亚北方晚期(公元前1500~前750)。寒冷而干燥,北欧连续出现严寒,尼罗河水位下降。⑤希腊时代(公元前750~前150)。暖而湿润,北欧转暖,出现山毛榉林,也较暖和,黑海水位比现代高 3米。⑥时代(公元前150~公元350)。凉而干,山岳冰川一度扩展,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古丝绸之路沿线有丰富的井泉灌溉,出现许多繁荣的城镇。⑦罗马时代后期(350~700)。暖而干,北欧长期干暖,美国西南部干旱,导致河流干涸,黑海水位比现代低3米,古丝绸之路因干旱而衰落,热带多雨潮湿。⑧8世纪(600~800)。西北欧转冷,热带降雨减少。⑨次气候适宜期(800~1200) 。为近2000年最温暖的时期。西北欧风暴减少,暖而干,热而湿,尼罗河由于热带多雨而流量大增,落基山南部的比现代约高366米,北极流冰的边界远比现代偏北。大约在公元900年,爱斯基摩人在极地定居。⑩中世纪寒冷期()。西北欧冷而湿,出现严酷的寒冬,里海水面上升32米,美洲冷而干,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尼罗河洪水水位低于平均值。?中世纪温暖期()。出现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赤道雨量丰富。小冰期()。气候转冷,极冰强烈扩展,山地冰川推进,高山雪线下降,世界大部分地区陆上、海上的冰雪达到自上次结束以来的最大值。17世纪的气候最为恶劣,欧洲严冬次数和严寒程度都大为增加,潮湿、低温的夏天造成作物歉收。中国也是一个严冬频繁的时期。&
  上述的⑤、⑥、⑦和⑧又合称亚大西洋期。&
和元代分别为温暖时期。5000年间最温暖的时期(殷墟时代),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没于林莽之间,年平均温度比现今约高2℃左右。最冷时期如宋朝和明末,凛冽寒冬屡现,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热带地区冰雪频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历遭冻毁,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约低 1℃多。纵观整个5000年的馒温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冷的(见图)。&
  一些野生动物栖息界限的南移,也反映了这种温度变化的趋势。例如:以公元前5000~前4000年间到公元前500年,喜暖的野象群活动北界在中国可达黄河中下游;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1世纪,野象群活动北界退缩到淮河-秦岭一线,相当于现代亚热带的北界;11~19世纪前期,野象的活动已仅限于南岭以南;19世纪中叶以后,野象群活动在中国只限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森林。其间比较大的变化发生在11世纪前后,这与用其他方法指出的气候变冷转折期大致是一致的。&
  近500年的气候变迁。近500年历史材料最为丰富,根据对正史、方志、类书等史料中冷暖记载的分析,近500年间存在 3次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大致说来,3次寒冷时段分别出现在公元年、年、年;3次温暖时段分别为年、年、年。一些研究还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 4次寒冷时段(见现代气候变化)。对物候材料、果树冻害和水稻种植记录的分析结论也与此相符。在上述的冷暖时段中,还有更次一级尺度的波动。总的说来,近500年间气温波动振幅约为1.8~2.0℃,其中最冷10年的平均冬温比现今低1℃多。&
  根据史料中有关旱涝的记载推断干湿状况,发现干湿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说来,16~17世纪是近500年来比较干旱的时期,18~19世纪则比较湿润,20世纪以来又趋向干旱。&
  中国研究历史气候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气候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我国历史气候研究是由竺可桢开创,一直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到80年代,已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
  70年代初及以前是开创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学者是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积50多年的工作,广泛地搜集、考证和引用我国气候史料,成功的描述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轮廓。其中,《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集多年研究之大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这一时期工作地主要特点在于这些成果是科学家个人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果,故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大量工作主要依据典型气候事例的比较,对全国范围的覆盖度不大,也缺乏连续气候序列求出的统计规律性。因而所得出的气候变化的轮廓是粗略的,尚需不断订正和充实。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已经奠定我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基础,并已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70至80年代是气候史料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从全国性协作开始的。由于全国气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整编了500多年来覆盖全国的地方志中的系统性气候史料,参照其他史料,完成了几乎全国范围内的120个逐年旱涝等级的长达500多年的序列。在此基础上绘制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是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这是当前国内外年代最长的气候序列图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各种自然史的一本基础性资料。此外,各地气象、水文、文史单位也进行了大量当地气候序列的整编。这一阶段的工作使我国历史气候研究有了更完善与全面的资料整编,得以做出许多定量分析的结果,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国科学家应用上述系列的研究成果。
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20世纪变暖与隋唐暖期高度相似成文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10&公元210)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气候:&二月仲春,雨水之日。桃始华&&玄鸟至&&五月仲夏,蝉始鸣&。仔细算算,这类物候都比现代提前一个月左右,也就是说,当时比现在温暖。研究发现,我国东中部地区在历史上存在多个平均温度超过现代的显著温暖的时期,比如秦汉、隋唐和南宋后期。就以上面《吕氏春秋》的记载为例,据研究,当时气温较现代(取年平均状况)高约0.24℃。这一时期中也存在波动,最暖的30年出现在公元前210&前18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1℃左右。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同样处于温暖期内。从史料来看,当时小麦、谷子的收获时间均晚于现代,腊梅、柑橘等植物分布都比现代偏北。研究显示,公元601&920年是我国2000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温暖期,温暖程度也高于20世纪。通过分析&隋唐暖期&和&20世纪暖期&的波动趋势,科学家认为二者具有相当一致的变化规律:都是在波动中逐渐增暖。有此为鉴,20世纪暖期在历史上并非&独树一帜&,中国东中部地区20世纪增暖只是过去500年中前所未有,而西部地区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千年中最暖时段&&也就是说,再往前追溯,你就会发现气候变化的历史总有相似的面孔。降水是反映气候状况的另一项重要指标。研究也发现,我国的降水趋势和格局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改变,并且存在区域差异。然而,无论是史料丰富的东中部地区,还是资料相对匮乏的西部地区,20世纪降水变率并未超出过去1500年自然变率范围。
&大治&之年几乎都发生在温暖时期我国历史上的&大治&之年,几乎都发生在温暖时期,自然经济形态下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比如上面提到的隋唐暖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强盛时期。这个现象非常有趣,科学家们认为,这或许与暖期农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有关。中国自古以农耕立国,文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而城市建设、商贸流通、文化和工艺的发展,以及战争能力、政权巩固等都取决于经济基础。农业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当气候温暖时,适宜耕作的土地扩大,农牧交错带北延,南方更容易发展多熟稻作,单位亩产(剔除生产技术外)增高,人民安居乐业,&仓禀实而知礼节&;一旦气候转寒,粮食供给不足,饥荒、社会混乱甚至战争就在所难免,继而引发政权颠覆、人口锐减、文明停滞甚至衰落。研究也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以著名的楼兰衰亡为例:据载,西汉繁盛时,楼兰王国&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然而这一秦汉时丝绸南路上闪亮的明珠却在魏晋以降的文献中逐渐失去踪迹。有赖于近一个世纪中外学者对楼兰出土文简及相关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一王国在魏晋南北朝时的衰落过程:北朝时,楼兰政权曾数度陷入生存困境,至5世纪末终告衰亡。对于楼兰的衰亡,历史学家从异族入侵以及丝绸之路改道等社会性诱因方面予以解释,而地理学家们则从自然环境演变的角度,提出了罗布泊的游移、&盈亏&、楼兰古河流水量的减少、改道、土地沙漠化、气候变干等多种诱因。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都离不开干旱这一重要因素。
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表示,气候变化只是影响&治乱&的重要因子之一,气候因素与社会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应对。从《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结局截然不同的两个例子。19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连续多年的大范围气候灾害导致农业歉收。年黄河流域直隶、山东、河北等6省有500多个州县受灾;同期,两广地区和湖南、江西等省的许多县份水旱蝗灾不断,瘟疫蔓延;特别是1849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水灾,农产品价格暴涨,民生难以为继。这成为引发金田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运动吹响了灭亡清政府的号角。而唐朝初期,华北也进入了一个历时近百年的偏旱期,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新唐书&五行志》载,贞观元年(627年)夏,&山东大旱&,&关内六州及蒲、虞、陕、鼎等复遭亢旱,禾稼不登,粮储既少,遂令分房就食&,二十一年(647年)秋,&陕、绛、蒲、夔等州旱&;显庆五年(660年)&河北二十二州春旱&;永徽元年(650年)&京畿、同、绛等州十旱&。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迎来进入强盛的转折点。
同样是极端气候,为何结局不同?科研人员表示,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气候变化是太平天国起义从酝酿到爆发并席卷南中国的重要因素,但太平军之所以兴于广西,而后辗转千里从容占领南京,更与道光年间吏治腐败,统治阶层自下而上碌碌无为有关。而在初唐的干旱期中,高宗、武后、中宗等在位皇帝数次避正殿、减膳、大赦,要求官员极言时政得失,以求减轻旱情,并积极开展赈灾。倘无唐廷的得力措施,恐怕唐朝初兴的势头难以持续。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固然需要警惕,但只要政府高瞻远瞩、积极应对,仍然大有可为。从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气候的影子;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又可以从历史中获取应对的经验和教训。纵然不必对全球变暖忧心不已,也不能疏忽其造成的危害。笑对变幻风雨,&不过几千寒热&!(作者:柯济)&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小站!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截然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