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大孔为璧,小孔叫什么?

圆形中间有小孔的玉佩叫什么名?_百度知道
圆形中间有小孔的玉佩叫什么名?
这样的玉佩具体名字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
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玉佩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玉壁玉壁指肉径大于中间的扁圆形环状玉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灵气”.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玉鉴赏&(三)
古玉鉴赏&(三)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风攫人首玉佩
&&&&这件玉佩,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凤,采用透雕,浮雕技法琢成.大凤冠作龙形,口啄一兽,足攫一人头,昂首挺立,显得十分威武。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450" HEIGHT="500"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红山文化—玉鸮形佩
高2.5cm 宽4.6cm 厚0.4cm
&&&&玉料青黄色,通器有土褐色沁斑。鸮体作片状,正面雕出头和尖嘴,双翅开展,尾部较宽,翅、尾间有阴刻线表现羽纹;背面平素无纹,有对穿隧孔,可佩系。
&&&&红山文化遗址曾出土动物形器很多,其中鸟类也不少,如燕、鸮、凤和鹰等,皆形体写实,生动逼真。这些玉鸟与原始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其用途或是吉祥的象征,或为供奉的神鸟。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32" HEIGHT="500"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青玉直把龙顶钮
青玉直把龙顶钮“紫镜天坛李宝灵印”&
边长8.5厘米,高13厘米
&&&&清青玉直把龙顶钮紫镜天坛李宝灵印边长8.5厘米,高13厘米。以新疆和田玉制作,玉质莹润,致密。印以整料制作,用料硕大,做型规整,玻璃光极强。印把顶端以镂空手法砣制一圆雕方盘龙,印面碾成阳文“紫境天坛李宝灵印”八字。在印把两面以阴刻线碾名款,名款是“咸丰己未重九吉旦柴门弟子胡琳川敬奉”十七字。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82" HEIGHT="163"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东汉&四灵玉胜
&&&&此玉胜是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玉质洁白若凝脂,这类工艺陈设品在东汉时不可多得。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78" HEIGHT="485" />
明&持荷玉童
&&&&这件玉器是从上海松江西林塔天宫出土的,表现儿童相互戏耍的情景:一童子骑于另一持荷童子的肩上,旁侧童子则双手抱一小猴。憨态可掬,充满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91" HEIGHT="200" />
白玉龙纹鲜卑头
&&&&这是一件衮服上的玉带头,即带扣。鲜卑是古代胡语的音译.此鲜卑头长方形,透雕蟠曲的龙,细线阴刻鳞纹、网纹,龙体上的小孔原是镶嵌宝石的背面刻有两行铭文,从中可知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所制的御用之物。玉质为羊脂白,玉晶莹光润,又有铭刻,是传世品中仅见的孤品。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60" HEIGHT="504" />
龙山文化&玉神人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400" HEIGHT="332"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白玉刘海戏蟾佩&明中晚期&
&&&&该玉佩高3.8厘米,出土于上海浦东新区明代陆氏父子墓。玉雕形象生动。头顶披发,至额部齐平,民间称该发式为留(刘)海式。眼用阳文弧线合成眼睑,鼻稍凸起,呈契型,唇部宽度稍超鼻翼,口角微翘,开相略带微笑。玉人身穿袖袍,扬袖露右臂,上有鸟状物。右腿膝盖处伏有三足蟾,头向上,与玉人对视,作嬉耍状。玉人后脑贯有牛鼻孔,可系绶佩。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三)"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426" HEIGHT="320"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珍品西汉传奇玉器
名称: 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现收藏者: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文化馆藏
&&&&作品简析:
玉坠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金饰长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659"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玉雕《白玉链瓶》10&20
cm,链瓶通体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链瓶在设计上运用了对称如意纹图案设计,制作中以镂雕工艺为主,整个作品在构图、雕工超越了传统工艺,精美绝伦的玉链象征美意延年、永结连心,祥龙的座架更增添和烘托了作品的精髓。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86" HEIGHT="284"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白玉龙钮押
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11" HEIGHT="407"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白玉羊首耳瓶
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
&&&&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玉质莹润。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400" HEIGHT="318"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赵憙”&玉印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46" HEIGHT="160" />
羊脂玉凌霄花饰
元代,长12.8厘米,宽7.4厘米,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玉质温润洁白。四朵凌霄花,花萼相连,两朵昂首向上,两朵垂头向下,花瓣皆作品字形如意云头状,花瓣外有三两条粗细不均的阴刻线,由花萼向上延伸。背面平素。该器造型浑厚,雕工简练粗放,磨工极佳,花瓣内外俱有玻璃光泽,镂空处亦平滑无琢痕。题材和做工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但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90" HEIGHT="409"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玉人物龙纹磬
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83" HEIGHT="216"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笔搁,系文房用具之一,多置于书房案头,是文人墨客书写作画时搁笔的文具。其材质迥异,有瓷质、铜质、角质、木质、竹质等,其中尤以玉质笔搁最佳,也最受古人推崇。
&&&&笔搁是自文房四宝之后出现的文房用具。南宋末年,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提及文房用具时,其中之一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笔搁。明朝末年,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所列文房用具竟达45项之多,其中也提到了人们书写作画时的辅助器物———笔搁。可见,笔搁的出现和使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房用具的品种款式,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文人墨客书写作画时的无限情趣。特别是玉雕笔搁的使用,更给了古人一种新的启迪、新的感受。古人常以玉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德性,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言。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因此,无论把玉雕琢成何种款式的文房用具,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内涵,从而更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
&&&&图中的“玉雕骆驼笔搁”,高22.5厘米,宽42厘米,系明代流传有序之物。整件笔搁的造型是一头卧伏在地憩息的骆驼,静心观之,只见骆驼的头微微上抬,双眼似睁非睁,小而听觉灵敏的双耳,似是警惕地在窥听沙漠上的各种动静,双峰耸起,四肢卷缩腹侧,尾巴收拢股旁,顶端的丛毛微微飘拂,土褐色的沁色散落其身,直如驼毛。骆驼,古称橐驼、橐他或橐它,是一种温驯的动物,头小体大,颈长耳尖,自古至今,被人们赞誉为沙漠中的绿舟,其吃苦耐劳、负重致远的品德,是古人崇敬与效仿的典范,即使今天,也仍是人们推崇的对象。此骆驼玉雕笔搁,线条简约,无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匠人采用圆雕技法,利用双峰骆驼的本身形象,雕琢出如此静态中含有动态的笔搁,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可以想象,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一阵激情澎湃后,随手搁笔,往凳椅上一坐,在静心端详欣赏此玉雕笔搁时,其心情是何等的舒畅。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175" HEIGHT="350" />
云纹高足杯(秦代)
云纹高足杯(秦代)通高14.5厘米
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并吞六国的秦代气数很短,始皇帝期待的万世基业仅传到二世便不复存在,汇聚六国宫殿精华的阿房宫也被项羽的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唯有这件玉杯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述强秦的繁华。
杯为青玉,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有褐色晕,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秦时流行的柿蒂纹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纹如意纹。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丝束状花纹。
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为秦代玉器中的精品。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43" HEIGHT="259"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左图为真品,商代晚期。高12.5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女好墓出土。质呈淡绿色,局部褐色沁。作裸体站立状,一面为男性,椭圆脸,宽长眉,双目微突,宽鼻,大嘴,大耳,头上梳两个角状发结,耸肩,双手置放胯间;双膝略内弯,身上以双色阴线琢出各部肌肉,关节。脚下有一短榫,可供插嵌。另一面为女性,形象近似男性。这种阴阳人形象仅此一见,可能含有某种巫术上的意义。右图为赝品,现代仿品。宁6.2厘米。此玉人原定品名为人形柄饰器,时代定为殷商。玉质淡绿色,间有褐色沁。造型明显仿真品,二者不似处:
1.整体上,真品体态适度,身短腿长;仿品体态过于夸张,缩颈耸肩,身与腿长短接近。
2.细节上,真品五官、发,手足等刻划清晰;仿品则模糊含混,似是而非。
3.琢工上,真品为商代典型的双勾阴线,仿品则为单阴线,与商代技法不相符合。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gif" WIDTH="150" HEIGHT="264" />
乾隆骊龙护珠玉瓶
烟台博物馆藏有,又称乾隆骊龙护珠玉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现为国家一级精品。该瓶高34.4厘米,腹大径18厘米,腹小径6.9厘米,重3.69公斤,玉瓶修颈鼓腹,在修长的白玉瓶上雕有“骊龙护珠”的凸雕生动造型,此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特题诗一首,雕在壶腹上,诗曰:“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
该玉瓶是用新疆和阗玉制成,其造型是仿古青铜器,形状、尺寸、纹样都有所本,造型古朴、稳重、几何性强,渗透了玉工制作者对古文化的理解,该玉瓶是宫廷的重要陈设。玉瓶为长颈扁瓶,下有足、腹饰凸雕,御题诗为阴线刻纹,虽仿青铜器制作,但其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底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乎规矩,不拖泥带水,其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同古玉相比,结构与图案显得繁缛细腻。
“宫廷美玉冠天下”,一块好的玉料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宫廷玉器是玉雕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玉器的数量、品种、加工技术、雕刻纹样都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而清代玉器制作的鼎盛时代是乾隆朝。
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了历代帝王,他喜爱古玉,尤其是“三代”玉,他还亲自进行古代玉器的鉴别、定级、配制木托、木座、木匣,这些配件雕刻精巧,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他在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后,乾隆都要题诗吟咏,据粗略统计,乾隆御题诗咏玉器的近八百余首,而且这些诗多作于岁首,最多时一年可达六首,由此可见乾隆对玉器的珍爱。
乾隆对于宫廷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清代宫廷玉器的生产,主要是由造办处完成的,该处下设玉作,部分宫廷玉器是由造办处玉作在宫内直接琢制,乾隆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人员的组成,工匠选配及其技术状况,如制作较重要的玉器,从画稿,制木型到加工成品,乾隆都要一一过问、审查,有一批高手玉工来自江南琢玉中心苏州,他们待遇极高,但人身自由极少,在严格监视下进行生产,乾隆亲自过问玉器生产状况,并制定对玉工的惩罚办法。
“和阗产玉闻天下”,新疆和阗自古为产玉名地,《回疆通志》卷八记载:“玉河其南支分入和阗境,水势甚猛……每年河水干涸时,便可下水采玉”。乾隆二十四年,清廷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变,玉石源源进入内地,这对宫廷玉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
该玉瓶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沙俄士兵从宫中抢走,后跑到黑龙江双城子卖给“长发福”杂货店老板杨鉴堂,杨系山东烟台牟平人,未几携玉瓶告老还乡,交给儿子杨景韩,将其埋在地下,后赠给烟台文物管理委员会。
该玉瓶在故宫博物院乾清宫被八国联军劫掠的文物清单第95号著录“白玉”蟠龙壶可以查到,即乾隆御题白玉瓶!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四)"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42" HEIGHT="313"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青玉回首鸭&
尺寸: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274"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清中期,高20.6cm,长28cm,底宽4.6cm。清宫旧藏。
&&&&山子青玉质,作重叠山峦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岭中挺立着棵棵巨松,间饰亭台楼阁,背面雕峭壁悬崖,亦点缀松树。景致布局周密,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正面浮于山腰的云纹上琢隶书御题《万松山房诗》:
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
&&&&因回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
闻听倚巘涛翻鬣,极睡铺阡浪摆芒。
讵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
&&&&清代玉山较多,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松下鹿鹤、山水楼阁等等,且雕琢精致,画意盎然。陈设于文房中,读书小憩时可娱目赏心。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233"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青玉龙首方足带钩&
战国 长13厘米宽1.5厘米
&&&&方体,方足,龙首状钩首,钩身饰以四组横向瓦棱纹。从造型到纹饰皆以方形、直线为主,线条劲健犀利,具有战国玉器造型抽象、刀工遒劲、边缘线快利等特点。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268" HEIGHT="265"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白玉鸡心佩&
&&&&片状,两面工。中间鸡心形,一面微凹,上刻细阴线卷云纹,圆穿,穿边缘起墙;鸡心形两侧各镂雕一只体态腾挪翻卷、攀援蛇行的螭虎。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5" HEIGHT="278"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宋长6.5厘米高10.6厘米
&&&&鹿取卧姿,头顶灵芝状角,鹿角上用平行的粗阴线装饰,根部有一些桯钻小孔,耳缘、尾部用细阴线表示毛发,身体用隐起法表现鹿的肌理。背面平素,身体上下各有三对对钻的牛鼻穿,用于镶嵌或缀结。这种造型的玉鹿俗称“肿骨鹿”,始于唐代,简练中透出雍容大气,写实性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典型的唐代玉雕风格。此墓主人黑舍里氏是清康熙时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其父索额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其墓中共出土玉器28件,除少数清代玉器外,多数为战国、汉、宋、元、明历代传世珍品,历经岁月仍为人们所宝爱,足见其艺术魅力之经久。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40" HEIGHT="428"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玉双螭纹臂搁,
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500" HEIGHT="332" />
  该玉为白玉质,浸黄斑。蝉状,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体扁平,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突出体外。形象生动写实,刀法细腻洗练,立体感强,双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线条简洁明快,雕工技艺娴熟。
  此玉蝉应称之为玉琀。是汉代盛行的丧葬用玉。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丧葬含玉的习俗。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商代有的含贝,西周有的含蝉形玉,春秋时代有的含珠玉,战国时期,特别是到了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琀作蝉形,大概是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史记·屈原传》载:“蝉,蜕于蚀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以蝉为琀,还似是3借蝉的生理习性而赋予死者特定的含义。琀与口塞作用大致相同,但使用口塞的习俗一般仅限于高级贵族阶层。而琀的使用则较为普遍。
  这件玉蝉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东汉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形态生动逼真,造型新颖质朴,刻划简练,寥寥数刀,神韵尽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颇为相似。俗称“汉八刀”。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203"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玉璧与玉环(春秋)&
璧直径7.5厘米,环直径4.7厘米
1986年江苏省吴县通安出土& 现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阳线刻大而深,坡度较大,隐起纹、阳刻线交织在一起,繁而不乱,细密纹饰布满器身,这是显着进步。
这两件璧和环玉质为青白色,间杂绿斑。器表满饰阳刻蟠虺纹,花纹繁缛细腻,为春秋时代典型风格。
文献记载:好(中心圆孔)小于肉(外圆与中心圆孔的半径差),谓之璧。好大于肉,谓之瑗。好肉相等,谓之环。按此定义,图中左为璧,右为环。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278" />
  &&&&&&&&&&&&&&&&&&&
&&&&&&&&&&&&&&&&&&&&&&&
“安陵君印”玉印
&&&&&&&&&&&&&&&&&
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img TITLE="古玉鉴赏&&wbr&(五)"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g/.jpg" WIDTH="350" HEIGHT="105" ACTION-DATA="/img/.jpg" ACTION-TYPE="show-slide" />
龙形玉佩(战国)
长11.4厘米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
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崩溃,思想观念的解放,“百家争鸣”的兴起,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玉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玉的使用范围扩大,佩玉等生活用器增多而礼器比重减少;玉质优良,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琢玉技艺精湛,纹饰多样而多变,线条流畅,出现了金属细工与玉作的结合,即“金镶玉”;作为神瑞动物之首的龙的形像占有突出地位。
这两件玉佩系完全相同的一对,均用黄色和田玉制成。玉佩通体扁平,镂空透雕,有廓,龙体造型奇特,作盘旋游动状。龙回首上昂,目小而传神,口微张似吟鸣之态。躯体硕壮,龙身躬起,呈“S”形并与龙足或脊鳍部分构成若干小“S”形的多重组合,给人以律动感。周身雕饰谷纹,似粒粒珍珠随龙舞动,仿佛两只小黄龙在云中翻腾嬉戏。
双龙相对,长嘶起舞,活灵活现,可算是玉佩中的上佳之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玉器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