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风,小人得志 君子道消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
当很多地方都陷入高温炎热的时候,前几天去了一趟大庆,观摩了那里的“道德讲堂”活动开展情况。东北的气温要比南方凉爽,大庆之行却让我感受到热血沸腾。原因之一是,从小就听说王铁人的事迹,终于来到铁人王进喜奋战过的地方。大庆市容虽早已不是王进喜时代那种艰苦朴素的简陋,但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间,依然能看到铁人留下的印记,他的精神在这里永存。此外,大庆的“道德讲堂”建设,也像铁人精神一样,在我看来,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核心。
在大庆期间,一共观摩了四处“道德讲堂”,一是法院,二是医药企业,三是学校,四是社区。社区里参加“道德讲堂”的多为老年人。这可能是我去的时间属上班时间,年轻人要工作。此外,当地领导说,中青年的道德养成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各个单位、行业的“道德讲堂”。对此我表示理解,但我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多与老人在一起,共同推进道德建设,因为孝亲、尊老等传统道德应该在亲密的互动中建立。单位里的道德建设与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念不能等同。
学校的“道德讲堂”由于正是放假时间,没有看到具体活动,只是听学校领导介绍。我认为该学校的做法不错,即,把“道德讲堂”与学生的德育课结合起来,还邀请家长共同参加。据校领导说,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希望,学校的道德建设不要只针对学生,还应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教师如果德行不彰,很难在学生那里收获好的道德成果。
我观摩的医药企业的“道德讲堂”是药品销售企业。单从企业来说,我始终认为,“道德讲堂”的方式有助于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企业形象都有好处,因此,也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支持。当然,医药企业更特殊,在治病救人上,更需要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不光是医药企业,医院、医护人员同样应该更加注重道德建设。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没能观摩大庆医院系统的“道德讲堂”,多少有点遗憾,但从大庆法院系统的“道德讲堂”我看到了这种努力。
我认为,道德建设应该从社会上层开始。官员与老百姓相比,官员的道德建设比老百姓更重要。大庆的一位领导说:“百姓坏,坏一点;官员坏,坏一片。”我想,这一说法已经体现了当地领导对于官员道德建设的重视。事实上,大庆因为有牢不可破的“铁人精神”,在官员道德建设方面,有强大的标杆、参照和激励作用,因此,弘扬“铁人精神”,有助于大庆各级官员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塑造和追求。在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后,我更坚信这一点。
在官员与民众这层关系外,我还始终认为,有三个重要的职业领域,尤其需要高尚的道德:一是教师,二是医生,三是法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同样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如果教育只以传授知识为重,甚至把传授知识变成教师发财的手段,这对社会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只重视传授知识的教师还是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对于社会的危害尤其巨大。医生也同样。在医药专业知识上,绝大多数普通人与医护人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们找医生看病,既是求助于医生的专业知识,也是对医生道德品质的信任。如果医生道德素养不够,很容易把别人的信任变成操控病人的手段。利用这种权威和信任黑心赚钱已不应该,当面对重大生死问题,医护人员如果缺乏道德,就是对人性和生命的严重践踏。法院是处理各种大小纠纷的地方。人们有纠纷,大都是因为各自的私心私利,寻找法院本质上就是寻找公正,因此法官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社会公正,或者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如果法官也私心膨胀、缺乏道德,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将难以保障。
就官民关系来说,对于官员的道德要求应该比普通人更高。就社会职业来说,对于教师、医生、法官的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社会道德的基石或最后底线,不是没有道理。我在很多地方观摩过“道德讲堂”,医院、学校的“道德讲堂”都见过。但是,法院的“道德讲堂”的确是在大庆第一次看到。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职业的道德建设,在大庆全了。不管当地领导的这一安排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体现了大庆市在道德建设上紧紧抓住了重点核心。尤其是最近上海几名法官嫖娼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对整个司法系统都产生怀疑,大庆法院系统以“道德讲堂”为手段之一的道德建设,使我们还不至于对中国的整个司法感到绝望。
我在与法官们座谈时说,法官的道德建设,除了可以借助现代的各种理论和思想资源外,还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和做法。我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十多年前,我曾经采访石家庄市当时的纪委书记姜瑞峰。他的事迹曾经被排成电视连续剧,号称“现代包公”。但是,当年法学界却在大力批判包公的“人治”,反对“包青天”,主张“法治”。因此,姜瑞峰后来并没有被大力宣传。姜瑞峰在任时,给自己定了一条很简单的规定:绝不到饭店吃饭。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各种“请吃”、各种人情。为了这个规矩,姜瑞峰连领导的面子也不给,多年以来,全家人没有一起在饭店吃过饭。前几年,姜瑞峰去世了。这样一位好官员、好法官,因为被某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学者认定体现了“落后的青天意识”、是“人治”,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我告诉在场的各位法官,在今天看来,“绝不到饭店吃饭”只是姜瑞峰的自我规定,但在中国古代,这是对法官或具有法官性质官员的硬性规定。某种程度上说,被百姓誉为“现代包公”的姜瑞峰,自觉地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而这样的优秀传统,正在被受西方教育、西方法律思想影响的法学界学者们贬低和破坏。我希望大庆市的法官们能够将“司法为民”这一中国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早年形成的司法传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法官具有高尚的道德。为了维护这种道德,除了内心自我要求,外部强化也同样需要。
因此,我虽然不主张对于普通民众推行强化道德的外在仪式,但我非常希望官员、教师、医生、法官能够出现或形成强化道德的仪式。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外部强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和规范人们起码的道德。对于官员、教师、医生、法官来说,这种礼仪或仪式应该比普通人更隆重、更庄重、更固定化。大庆铁人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敢想敢干。因此,我特别希望大庆在精英群体的道德建设方面,为全国做出新的尝试,成为新的榜样。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社会上层的道德像风,社会下层的道德像草,草总是随风而倒。所以,如果官员、教师、医生、法官这类社会上层的群体丧失道德,社会下层的道德状况就可想而知。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等于“上梁不正下梁歪”。真正有效地建设道德,要从社会上层或者说从精英人群开始。教师、医生、法官、官员,不管怎么说,都是比常人更多接受教育的群体,都是与人打交道,因而也是体现和维护社会道德的重要支柱。大庆市将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这些人群身上,我认为,长此以往,一定能获得收效,并且一定能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江苏南通把一些本应该是理所应当遵守的行为纳入到《规范》当中,要求每位公务员严格遵守,强调公务员的道德底线应该高于百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08:05:20&)
( 15:14:08)
( 10:17:54)
15字(35/0)
( 08:41:50)
47字(48/0)
( 22:20:48)
27字(83/0)
( 16:43:39)
( 15:36:15)
68字(21/0)
( 15:23:38)
( 11:02:58)
29字(42/0)
( 10:56:05)
( 09:55:26)
23字(26/0)
( 09:16:29)
12字(28/0)
( 09:06:20)
14字(24/0)
( 08:56:33)
18字(53/0)
( 08:55:00)
77字(260/0)
( 08:43:05)
23字(2179/0)
( 08:35:10)
23字(2069/0)
( 08:32:57)
28字(40/0)
( 08:26:06)
33字(13/0)
( 07:38:54)
143字(85/0)
( 00:16:23)
13字(34/0)
( 23:32:59)
32字(46/0)
( 23:16:24)
57字(71/0)
( 23:00:56)
65字(70/0)
( 21:52:45)
21字(24/0)
( 21:49:03)
134字(35/0)
( 21:42:51)
40字(65/0)
( 21:31:59)
28字(19/0)
( 21:27:45)
13字(26/0)
( 21:19:09)
28字(20/0)
( 21:01:21)
( 20:43:16)
( 20:32:53)
51字(66/0)
( 20:32:37)
43字(268/0)
( 20:10:29)
67字(18/0)
( 20:06:23)
( 19:46:04)
( 19:45:59)
31字(310/0)
( 18:28:15)
132字(18/0)
( 18:09:44)
17字(13/0)
( 17:59:36)
21字(37/0)
( 17:59:28)
35字(32/0)
( 17:53:36)
32字(140/0)
( 17:31:56)
43字(34/0)
( 17:21:26)
74字(99/1)
( 17:30:22)
74字(77/0)
( 17:13:35)
15字(176/0)
( 17:11:15)
( 17:07:15)
17字(69/0)
( 17:04:41)
22字(89/0)
( 17:04:35)
28字(61/0)
( 16:44:27)
35字(45/0)
( 16:43:16)
40字(80/0)
( 16:39:52)
111字(146/0)
( 16:33:59)
65字(323/0)
( 16:23:14)
36字(204/0)
( 16:17:40)
16字(855/0)
( 16:05:49)
33字(138/2)
( 09:51:41)
27字(13/0)
( 16:53:18)
50字(63/1)
( 19:32:37)
43字(54/0)
( 16:02:14)
11字(58/0)
( 15:54:14)
130字(140/0)
( 15:50:53)
54字(145/0)
( 15:50:34)
22字(66/0)
( 15:49:01)
50字(88/1)
( 16:47:37)
17字(60/0)
( 15:45:43)
32字(56/0)
( 15:39:11)
27字(68/0)
( 15:24:23)
63字(105/0)
( 15:19:53)
20字(64/0)
( 15:19:15)
43字(69/0)
( 15:18:37)
53字(42/0)
( 15:18:35)
36字(79/0)
( 15:16:26)
45字(39/0)
( 14:59:58)
54字(2767/0)
( 14:58:32)
97字(299/0)
( 14:57:33)
17字(178/0)
( 14:55:57)
40字(50/0)
( 14:30:17)
19字(92/0)
( 14:28:43)
32字(85/0)
( 14:28:00)
19字(53/0)
( 14:25:46)
67字(340/0)
( 14:25:27)
51字(124/0)
( 14:21:56)
36字(52/0)
( 14:08:00)
56字(198/0)
( 14:01:21)
36字(361/1)
( 23:29:57)
75字(18/0)
( 13:55:01)
19字(1148/0)
( 13:51:09)
37字(411/0)
( 13:33:03)
49字(146/0)
( 13:29:04)
27字(94/0)
( 13:09:27)
( 13:04:19)
33字(5014/0)
( 13:00:09)
65字(2992/4)
( 21:03:08)
( 03:04:42)
( 16:32:52)
25字(15/0)
( 14:58:50)
45字(36/0)
( 12:59:46)
29字(2494/1)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为政以德。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儒学演变。(1)材料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孔子德治思想,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经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此题需要仔细的分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进而回答出儒学对塑造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作用;(3)从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以分析的出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是不变的真理;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同时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析原因。(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述材料并要根据儒学自身发展演变概括原因,即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主要考查你对&&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8940271249206074157266199980223539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天津月考题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3)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4)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5)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吸取其精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6)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主要考查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孔子和早期儒学,程朱理学,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孔子和早期儒学程朱理学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②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提倡孝道。(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春秋——孔子:&主张和贡献:& 1、核心: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孟旬:&1、孟子:& ①发展了仁,提出了“仁政”&&②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③伦理观:性善论&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恶论&④制天命而用之& 历史地位: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总结与改造,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程朱理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 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③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④为学程序:理学主张首先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重经验,近于归纳法。心学则主张先发现本心,而后博览,近于演绎法。朱熹认为陆学“心即理”太简易,陆九渊认为朱学“格物致知”过于繁琐。 ⑤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1、概念:&北宋时期:“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2、主要思想:①二程理学(北宋)&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 &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②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致”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支离)& 3、影响:①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并且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显然,“格物致知”包括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目的两层。就认识目的而言,程朱的“格物致知”是有局限的,我们还必须求科学之真。就认识的方法而言,对我们的启发还是颇多的:学习要脚踏实地,深入探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以达融会贯通。 二程及其主要思想: 程颢(),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并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朱熹及其理学思想:朱熹(),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最后号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一生的主要活动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朱熹的著作堪称浩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朱熹为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大师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或“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朱熹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所建立的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它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 &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②经济:生产力发展&③思想:把孔子奉为神圣。&④个人: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2)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4)思想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1、简介:李贽(),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2、著作: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3、思想: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①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②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③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④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⑤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活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主张: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代表作:《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及思想特点:
1、简介: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军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 2、思想: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说:“……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此外,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09799748993081006651365401228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小人后君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