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筝翻译》唐 李端

当前位置:>> >>
《闺情》李端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闺情》是唐代诗人李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1。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2朝来鹊喜声3。
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不忿(f&n):不满、恼恨。一作&不问&。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白话译文】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分隔线----------------------------
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登洛阳故城》是唐代诗人许浑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写登上洛阳城的所见所闻,颔...
诗词文赋 本栏目主要提供古代诗歌、散文和词曲的学习资料,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昌龄的《杂兴》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终被...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猜您喜欢的诗文:
古诗文网app
android · iphonePuzzle8第1148号在线填字游戏,中文填字游戏,唐代李端诗《听筝》中“时时误拂弦”的上一句
填字游戏编号:1148&&&
小提示:在填字格子中,可以按键盘方向键选择不同的格子。
左右两边的填字提示下面的输入框里,可以输入完整的填字答案,然后按回车,或者点其它地方,答案会自动填入填字表格中。
一.&唐代李端诗《听筝》中“时时误拂弦”的上一句
二.&绰号“特权”、“弗老大”的NBA球星
三.&众多小规模的、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同一品牌的零售店
四.&中国动画史上首部纯三维高清动画电影
五.&台湾著名音乐人,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歌曲《阿里巴巴》《一剪梅》等
六.&张靓颖为电影《画皮》演唱的歌曲
七.&方便面品牌之一
八.&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九.&不含酒精的饮料
十.&陈乔恩、明道主演的青春偶像剧
十一.&周传雄演唱的歌曲,第一句歌词“当我抱着你的时候”
十二.&指在足球比赛中本方球员误打误撞,将球踢入自家大门
注意:你还没有登陆网站,这样你就不会被记录积分。我要[]我要[]
1.&美国NBA的一位球员,绰号“答案”
2.&斯琴高娃、陈道明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3.&前NBA湖人队著名球星埃尔文·约翰逊的绰号
4.&美国黑人比例最高的州
5.&一种善于变换皮肤的颜色,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保护自己的蜥蜴
6.&杨丞琳、梁洛施主演的电影
7.&根据故事所叙述的情节,顺次排列成一系列有字有画的小册子
8.&任贤齐演唱的歌曲
9.&北京地名,曾发现“北京人”遗址
10.&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家庭三部曲”之一
11.&国内女演员,被称为“万人迷”
12.&成语,形容不能兼顾
13.&我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
14.&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注意事项:
1. 横竖行小于12行的填字游戏,答案全部正确,用户积分加60分,答案每错一个字,所得积分减少1分,答案错十个字以上无分
2. 横竖行为12行的填字游戏,答案全部正确,用户积分加100分,答案每错一个字,所得积分减少1分,答案错十个字以上无分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听筝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文档简介
&&风​格​独​特​,​题​目​为02​高​考​模​拟​试​题
大小:24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听筝?李端|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听筝》由李端创作,被选入《》。&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这首诗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⑴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⑵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听崔七妓人筝》)。&大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夜闻商人船中筝》)。柱,定弦调音的短轴;金粟,指柱上饰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房,筝上架弦的枕,玉房,指玉制的筝枕。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周郎,即三国时的周瑜,&瑜受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时人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吴志&周瑜传》)。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欲得周郎顾&,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喻指听者)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它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啊,原来是误非真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意趣韵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英汉对照】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ON HEARING HER PLAY THE HARP
Her hands of white jade by a window of snow
Are glimmering on a golden-fretted harp --
And to draw the quick eye of Chou Yu,
She touches a wrong note now and then.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
元稹的《遣悲怀?其三》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全诗可谓言...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由韦应物创作,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筝独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