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半夜突然哭闹每天半夜哭闹,特别难哄,是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吗?以前都没有

以「不抱不哄,让宝宝哭累了就睡觉」的方法对待 1 岁以下的宝宝,是否恰当?
近來看到一位網絡名人媽媽在網上分享這種方法,且有很多媽媽級粉絲認同。&br&她們的觀點大致為:&br&1. 哭也是一種運動,哭累了寶寶就會睡覺。&br&2. 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不要過度倚賴媽媽。&br&3. 在晚上用這方法,寶寶就會減少夜哭,讓大人不用夜夜哄他。&br&&br&請問以「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對待1歲以下的寶寶,恰當嗎?&br&會不會對寶寶產生負面影響?&br&&br&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說法:「寶寶用這個方法後確實會不哭,但那種不哭是因為失望,因為知道媽媽不會抱他而造成的。這樣對心理發育有負面影響。」&br&(這個說法只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並非專業意見)&br&&br&(題主中立,尋找答案中。某知友怎麼罵我了?)&br&&br&------------------------------------------------------------------------------------------------------------------------------&br& 11:40 補幾張網絡名人媽媽的分享圖,與其中幾張較多&Like&的粉絲留言:&br&&img src=&/b832ef3fe3e8dcb4d08ec1_b.jp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4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b832ef3fe3e8dcb4d08ec1_r.jpg&&&br&&img src=&/c76df62eac08d89ffd0b12f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c76df62eac08d89ffd0b12f_r.jpg&&&br&另,她在「潮媽網站」的分享:&br&&img src=&/3cca72fa452fd56e334b_b.jpg& data-rawwidth=&982&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2& data-original=&/3cca72fa452fd56e334b_r.jpg&&&br&上文的資源來源:&a href=&///?target=http%3A///detail/%25E5%25AF%25B6%25E5%25AF%25B6%25E4%25BD%%E8%25A8%%25B7%25B4-%25E7%259D%25A1%25E5%%25E9%259A%%25A4%25A9//writer/%25E4%25BA%259E%25E6%25AD%25B7%25E5%25AA%25BD%25E5%25AA%25BD/726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潮媽網站 | &i class=&icon-external&&&/i&&/a&
近來看到一位網絡名人媽媽在網上分享這種方法,且有很多媽媽級粉絲認同。她們的觀點大致為:1. 哭也是一種運動,哭累了寶寶就會睡覺。2. 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不要過度倚賴媽媽。3. 在晚上用這方法,寶寶就會減少夜哭,讓大人不用夜夜哄他。請問以「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對待1歲以下的寶寶,恰當嗎?會不會對寶寶產生負面影響?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說法:「寶寶用這個方法後確實會不哭,但那種不哭是因為失望,因為知道媽媽不會抱他而造成的。這樣對心理發育有負面影響。」(這個說法只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並非專業意見)(題主中立,尋找答案中。某知友怎麼罵我了?)------------------------------------------------------------------------------------------------------------------------------ 11:40 補幾張網絡名人媽媽的分享圖,與其中幾張較多"Like"的粉絲留言:…
按投票排序
242 个回答
心理学专业人士来答,0-1岁之间是人建立安全感的基石时段。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得不到应有的安抚和亲吻拥抱,成人后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永远都无法在安全感上得到满足的人,再好的一段关系,友谊亲情爱情,都充满了试探、猜疑和过度的自我保护色彩……看关键词“很有可能”=不绝对,但可能性非常大。另外,多少关怀是足够的呢?多少安抚与拥抱是不过多的呢?又要防止形成依赖性人格哦!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要摔杯子了!别听专家的,听你本能的,作为父母,人类有原始本能,去最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别妄想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我们最终获得的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孩子,她/他的所有,基因、习惯、性格……都来自于你的遗传或者影响,我觉得这就挺完美。全面发动你的智慧、爱与灵敏的感觉,你就是最好的父母,不完美,却是你能给的最好的,就可以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大致看了下答案,很多答主观点比较偏激。关于怎么让婴儿睡觉的话题,网上的讨论很多,但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哭声免疫法以及它的变种,就如题主说的那样,哭了不抱,让他哭累了自己睡去。一种正好相反,认为孩子一哭就抱,要充分给他安抚才让他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不管信仰哪一种方法,大部分妈妈在初为人母,缺乏足够实践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都会受到很多育儿思想的影响,各种摇摆,所以不管曾经信仰哪一种方法,实际做起来,都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只是看更偏向于哪一种方法。题主里说的这位名人妈妈我没有关注过,但是就她哄孩子睡觉这个方法,在今年1月份也曾出个瞬间爆红的妈妈 @林小暖bella,她成功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半岁的孩子不用哄自己入睡,并引经据典,把她的经验写成了长微博,这个微博得到著名大V张思莱的转发,进而受到众多妈妈的瞩目。那么到底哭声免疫法好不好呢?完全说它不好,伤害孩子这有点过激。很多美国家庭的孩子都受过个训练,所以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独自在一间房间里睡去。这方面美国人也写了许多相关的指导书,@林小暖bella就引用过其中一些书里的文字,以说明训练孩子独自入睡是百无一害的事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那个长微博找出来看看,绝对比题主说的这个名人妈妈研究得深入。不过美国人其实也很有反省精神,他们虽然是这样训练孩子的,但他们也在想这样做对不对。去年五月份一个美国记者写了一本书,名叫《《Parenting Without Borders:surprising Lessons Parents Around the World can Teach Us》》,第一章就是专门讲婴儿的睡眠问题。作者认为美国人训练孩子睡觉的方法和让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是不好的,他支持美国人像日本的父母学习,与孩子同床而睡。显然,如果与父母一起睡,哭声免疫法实施起来就很困难了。而美国人让婴儿独自入睡这是基于他们的文化传统,而不是说这么做有什么绝对的科学逻辑。如果拿到中国来完全照搬,未免容易贻笑大方。那么婴儿一哭就抱呢?基本上我是这样做的。虽然我也不清楚这样做是不是一定正确,但是我觉得出于我母性的本能,在她用哭声表示需要我时,我应该抱他。许多中国父母在婴儿哭了决定不抱他们,是出于一种对未来的担心:我抱了他他会不会不独立,会不会很依赖我。事实上,这是父母在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潜意识里有这种担心,并让婴儿感知到,他们反而会哭得更厉害。越小的孩子他的可塑性越强,他们今天看起来像个天使,明天看起来就会像个魔鬼,所以凡是网络上大谈自己养孩子多成功的所谓名人妈妈,我都不太看好。因为她们太以眼下的成功而得意了,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漫漫岁月的磨砺,坏可能会变成好,好也可能会变成坏,不过18岁你很难判断出你眼下所做的某个决定是否一定正确。拿哭声免疫法来说,眼下婴儿的睡眠被训练过来了,能独自入睡,那么一年后呢,一年后这孩子也许就做不到了。养孩子这种事如果太功利,总会食到一些恶果。
一岁一个月小男孩的妈来回答这问题。孩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妄图用训练的办法来打造一个“乖宝贝”,他是一个人,你的血亲,不是实验品。我宝宝早产一个月,是个高需求宝宝。前3个月基本是一小时一吃,必须抱睡+奶睡,我产假期间都是用背巾把他兜在我胸前的。那时我娘亲很有意见,认为我这样会惯坏他,但是我和老公坚持给他尽量多的拥抱。4个月之后,宝宝的粘人需求逐渐下降,对我们的信任感与日俱增。6个月之后肢体语言发达后,他就开始用手指或者眼神还有咿咿呀呀来表达他的意愿了,现在我儿子已经成为小区的模范宝宝了,他们形容就是从不见有哭声的那家宝宝。关于睡觉习惯养成,我的方法是:1.母婴同床,这样无论是我还是宝宝都能睡的很好,他不惊醒,我不用起身安抚。2.晚饭后安排活动,我们一般是8点到9点去逛个超市或者去小区广场溜达一圈。3.9点准时洗澡,吃奶,然后播放《雪绒花》,只留小夜灯,搂着他一起睡。他期间会多次想起来玩,千万不要逗他,装睡,如果翻身起来就轻柔的把他翻回去,继续装睡,基本上来回几次就能入睡。我儿子能一觉睡到早上8点。4.特殊时期哭闹,如肠绞痛、长牙、生病,试试背巾或者用柔软的毛巾裹紧他的上半身。最后说一句,小孩的地位和我们是平等的,他降生到这个家庭,不能把他当做敌人,成年人到陌生环境尚且局促,何况这么小的婴孩骤然来到这个世间?===========620更新===========网上很火的一组图,这么亲密的日子,其实就几年而已,每一天都不会重来。
新手妈妈过来回答一下:不恰当。我家娃一岁一个月了,现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哭,大家都觉得很好带,那就自己的经验来答一下。如同楼上说的,宝宝哭其实是分为很多种情况的,饿了渴了热了冷了拉大便尿尿了都有可能,不排除不舒服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小孩哭是对小孩很大的伤害。半岁以前小孩主要还是以睡眠为主,照顾的好,排除了以上原因,小孩没有理由的哭的情况可能并不太多,那为什么我们都会留下小孩不停啼哭甚至一晚上不抱不睡觉的印象呢,其主要原因是两三个月的婴儿会多发的一种情况——肠绞痛。婴儿肠胃发育不完全,吃奶之后产气排不出来,肚子不舒服,就会持续的啼哭,而且肠绞痛多发于傍晚。这个时候大人排除各种情况,可是小孩还是不停的啼哭,只有抱着能勉强安抚一下小孩,就出现了经典的抱着就勉强睡一会儿,放下就立刻惊醒,还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知道原因之后大人就不至于慌乱了,这个时候,抱着安抚小孩,轻轻抚摸小孩的肚子,把小孩放倒肩上上他趴在你肩膀上睡,走一走,太严重了就喂点西甲硅油缓解一下。这个情况下,如果被归类为小孩无理取闹的哭,实在就太委屈小宝宝了,新手爸妈的第一堂课,大家就一起分担分担,照顾好小朋友吧。再然后就是夜奶。其实对于不同的小朋友,情况各不相同。和大人一样,有的人一餐吃半盆饭还饿,有的人一餐一小碗饭还撑,很难说谁对谁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意识的训练一下小孩睡整夜觉的能力,睡前保证吃饱,夜晚啼哭的时候让小孩多哭五分钟看看他的反应,但是,千万不能勉强!如果小孩已经哭过五分钟了而且声音不是渐渐变小而是越来越伤心,甚至哭闹不安,扭来扭去,都要哭醒了,大人还是帮小孩冲奶吧。人家就是饿的快,肚子饿的都睡不好觉了,你还不给人家吃,是不是太残忍了一点……我家的睡前干完200毫升肚子已经圆鼓鼓的情况下,晚上还得再加180毫升,这就是纯粹的饭量大又饿得快,一直不给人家吃也不现实啊……但是如果你家小孩晚上哭一趟只是单纯的为了咪两口,纯为解口欲,那可以有意识的多训练一下睡整觉的能力。其实夜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辛苦,小夜灯,一个小保温瓶一个凉水瓶,奶粉罐子和奶瓶准备好就行了,到点了哭了,热水冷水一兑,加三勺奶粉,摇一摇了塞嘴巴里就好,一分钟就能解决,拿胳膊垫高奶瓶尾部了让他自己喝,自己就可以睡了……半岁之后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越来越明显了,在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中不免磕磕碰碰,这个时候如果磕碰的并不厉害,就尽量让小孩子自己解决。不要认为小孩子这个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多了。一样的碰撞,我们如果急急忙忙的赶上去,哎呀呀的喊,摸摸头抱抱哦,拍桌子打板凳的,他一准哭的嗷嗷的,那叫一个伤心。但是如果我们当啥事儿也没有,继续之前的动作,甚至还哈哈的笑,他就愣一会儿,然后继续玩他的,或者跟着我们笑起来了……囧……了解过之后我就明令禁止了爷爷奶奶的安抚政策,对于小磕碰大家一律采取无视的状态,相信我,大人如果不当个大事儿,小孩也不会当个大事儿的,一点点的小孩就已经会根据大人的反应行事了。现在他摔了碰了,除非是摔的特别重哐叽一大下的,其它基本都不会哭,自己爬起来就继续玩了,因为大人的行为印象,让他自己觉得,这个不算什么,不严重。有时候有点重的他爬起来也会哼两下了主动求抱抱,不是倒地上了就嚎啕大哭的那种,而是爬起来了走过来抱大腿求安慰的那种,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满足他咯,抱抱他摸摸他,他满足了就不要你了扭下去然后继续玩他的去了……(被遗弃的节奏……)所以说,千万不要一味的采取什么哭声免疫疗法,分年龄分阶段分情况的处理才行啊。
以我的育儿经验来看:最重要的,首先你得搞明白他为什么哭?这很重要,他也许是饥饿,口渴,湿尿布裹太久,被蚊子叮了大包,睡姿别扭,太热,太冷等各种原因哭,很有可能是真的需要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首先你得判定是不是因为这些特别的原因,不考虑和查看这些因素,一味武断得处理宝宝哭闹是很不负责的。即便没有以上所说的特殊原因,并非所有的宝宝都会哭累了睡觉有很多宝宝真的会哭到声嘶力竭而就是不睡的,我也试过这个方法,我家宝宝当年狂哭半小时,休息5分钟继续狂哭。。。而且真的不知道这样持久的狂哭是不是对宝宝的生理有伤害,反正我是不太放心即便宝宝爱哭,不想他对抱和哄产生依赖的话,放任不管绝对不是唯一的选择,至少我看来,不是个好选择。可以考虑的方法,例如轻柔的音乐,玩具,安抚奶嘴等等好多手段呢,我家宝宝当年就特别爱听音乐,首推George Winston的Colors Dance,一听就安静。放任不管,我觉得做父母的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的嫌疑。长远来说放任宝宝哭不管是否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问题,我没有专业研究和大量数据,没有发言权,还请专家赐教
那位“鸣人妈妈”的孩子成为火影了咩?....--------------------------------------------------------------------------------------------------------------------------------------------卖萌结束,本人三流水准的高级育婴师...以下的话听听就好。虽然谈论《史记》不用先来一刀,但是,专业知识还是有用的吧。比如,我觉得蓝带是最有用的!知乎有蓝带大厨愿意请吃饭咩?心理学发展了,结果就是好多人发现一个名词就觉得这就是圣经了。所以,我一直主张要学好高中政治啊喵,我记得上面有一句:真理是具有具体性和时代性的。我想支持这位鸣人妈妈...哦不,是名人妈妈的观点是:不能培养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但是,看清事实啊,这是一个一岁以下的宝宝诶,这哪里是习得性无助啊,这是真无助啊。孩子在一岁以前是不会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的,基本上所有的诉求都是通过一个方式来表达——哭。通常,即使是孩子莫名其妙的哭,很多妈妈都会知道原因是什么,比如,渴了,饿了,尿了~如果你不知道,这说明你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请去请一位专业人士好吗。如果不是以上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其他要求没满足的话,孩子哭闹不止,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恐惧。婴儿对自己母亲的依赖是很强的,所以,在母亲没有陪伴身边的话她会哭闹;或者,哭闹一下,以确定妈妈还在陪着我哒~有木有很可爱~这是正常是安全需要啊....而当她哭闹的时候没有被即使关注的话,大部分婴儿会停止...这不是她理解了不许胡闹。而是,生物进化的遗留。一个离开母亲保护还大声喧闹的幼兽,被变成不二家的几率是很大的...在哭闹却没有得到关注的情况下,婴儿的内心是非常不安的;一两次还好,时间长了对婴幼儿的心理和智力发育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早产儿,对母亲的依恋程度比一般婴儿要高得多。作为一个母亲,请重视孩子的这些需求,不知道大家有木有观察到,婴儿独自睡觉时会睡到一半突然醒了,然后,无缘无故的哭?这基本就是婴儿感到不安了,哭是为了呼唤母亲。这里可以有个小招数,大家准备一个收音机,然后调到发出杂音的状态,声音调的很小,在这样的情况相爱婴儿反而会感到安全。最后,一岁以下幼儿需要的是母亲的爱,请重视她们的需求。-------------------------------------------------------------------------------------------------------------------------------------------嗯~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我去吃面了~
我负责任的告诉你,那简直是误人子弟!谋财害命!建议入一本《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西尔斯爷爷很明确的说了宝宝哭了就得抱!他说哭不抱,不哭抱的这个方法是很见效,但是见效不等于是好方法、不等于对宝宝是好的,只是让自己省事而已!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宝宝脾气暴躁、无安全感!并且我以我带宝宝的经历告诉你,排除饿了、拉了以外的原因哭了就得抱!我女儿现在五个月。2个月开始已经不满足于喝饱睡饱了,开始有需求了,那就是要抱!她哭我就抱,按照西尔斯爷爷说的要给足她安全感,只有给足了安全感她才能独立!后来越来越厉害要抱睡,那就抱睡吧,哪个孩子不难带啊?满3个月之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1、她很爱笑,见到家人就笑,随便逗逗就笑。2、从出生就睡小床(和大人同房),不惧黑,灯关了她睡的更安稳,因为她知道只要她出声妈妈就会过来!百天之后就携带自己入睡的神技能好嘛!每天晚上喂了奶,把她放进小床关灯后不过五分钟她就可以睡着了。前几天群里的一个妈妈在和我们说他儿子怕黑晚上要开灯睡觉,不爱笑。后来她说她就是一直坚持宝宝哭不抱他,在我们几个妈妈的告知下,她说感觉很对不起儿子,这就是我亲身经历到区别。宝宝还小听不懂语言,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来感受你的情感,你爱不爱他不是嘴上说爱就爱了,他哭你都不抱他怎么感受到你的爱啊?你的一个表情、一个语气他都能解读的,所以,我不会说话,你表骗我啊!
我奶奶就是这套理论,小孩少抱,不然你不抱他就折腾,于是我从小基本就是被一个人丢在屋里的。我小时候也觉得我奶奶这个养法好有道理,简直机智。(这就是小孩的悲剧,遇到了什么就以为什么合理,全盘接受)然而副作用是我一直对人的肢体接触很排斥,同性搭肩都炸毛的程度,这两年才明白自己这不叫正常,我已经快三十了。我也习惯了一个人,从小就不会向人求助,当然也和长期被一个人丢在家里后来寥寥的几次求助行为没有有效回应等有关系。然而我很觉得,一个家长如果连孩子哭了抱抱哄哄都极其不乐意,他在其他孩子需要他的时候也很可能不作为或者根本发现不了。知乎上有类似的问题,有答主说哭不抱这个很早以前被外国某砖家提倡过,他拿自己孩子做实验,小时候自然养着省事,然而后来他的几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长大之后愈发严重,还有自杀的(也不能说只和这个有关系,估计这什么砖家就是个逗比,养孩子犯的错多了)。这种方法现在在朋友圈热传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反传统、似乎有道理(似是而非),重点是让大人更加省事。但它的代价是你轻松两年去换孩子一辈子。孩子三岁之前不怎么记事,但这是认知飞速发展的阶段,世界待他如何,是一辈子的印记。在他最脆弱的时候,给了他一个缺乏依靠的环境,不安全感、不够和人亲近是一辈子的。我对动物关注一点,有研究显示猫在两月龄之内如果和人类没有友善的接触或没见过人,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一只亲人的猫。人的心灵比猫复杂得多,哭而不被理会会有怎样的影响?幼崽的声音从来都是为了引起母亲注意,让自己更有机会生存下去。我不知道强调忽视是什么心态。
没有理论,只有实际操作。女儿2岁多,1岁前基本就是宠着,哭了就抱,要吃奶就吃,晚上醒多少次都是这样,月子开始一直都是我自己带。现在2岁多,也没见多娇气,该自己玩的时候一门心思自己玩,我每周2天得出去办事走一整天也是完全不惦记的和我拜拜,最多中午拿奶奶手机给我打个电话。独立性该不该锻炼,当然该。但不是用在1岁前的宝宝身上,把你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要培养起安全感来?尤其是刚出生的小孩子。我是认为1、2岁是一个培养安全感的时候,只有充分的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才能放心的去探索,去发展心智,要是老惦记着自己会不会被人丢一边不管,哪还有心思去成长啊?再说孩子夜哭累不累?当然累。但没这个心理准备生什么孩子?指望生了不费劲的就先别生了。几个月的孩子胃容量小,晚上吃个2、3顿很正常,如果尿了拉了那更得哭,有的宝宝比较天使,6、7个月能睡5、6个小时,那就算整夜了。有的比较麻烦,可能1、2小时就会醒,那也是天生性格,摊上了只能自认倒霉辛苦一些。爸爸妈妈轮流来呗,实在不行奶奶姥姥也上呗,家里条件好请育儿嫂呗,就看家里怎么协调了,总有出头的时候,据我所知的几个难带宝宝到1岁半以后也慢慢好转了。至于哭了不抱长大后会不会有心理阴影,这我可说不好。人生也长着呢,孩子才这点大,这个事情是不是能影响性格谁都不知道。但想想养孩子带孩子总不会是简单的事情,也懒不得,要是几个月的娃哭着哭着就能乖了,就能独立了,那还费那么大劲儿搞教育干嘛……还有说个简单的,那就是我是真心疼孩子,啥都不懂的娃儿,扔着她哭,我可舍不得。
再声明一次啊,我大儿子是有女朋友的!小儿子也有!在下面更新虐狗图!-------------------------以下---------------------------忽然间就破千了,不胜惶恐!声明一下:首先,大家的关注点全都跑偏了!!!!全是冲小孩儿去的!!!
其次,我儿子不缺女朋友和男朋友,叫我公公的,叫我岳父的,下次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下都是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所以有人把书上的理论搬出来,说我第一点是错的,我觉得这些朋友们可以等自己有小孩儿了再可以观察一下,毕竟书上说的理论要结合实际。----------------以下----------------哭了就检查一下:1,手指弯曲,用食指关节处触碰婴儿嘴边,如果宝宝转头要含住,说明饿了。【更新说明:小孩如果不饿,有可能会含一下,但是不会吮吸】2,看看是不是拉屎了。3,是否生病发烧了。如果以上三点都OK了,他还在哭,就抱起来看看。一抱起来,不哭了,满足睡去,说明是孤独了。【更新说明:如果抱起来还在哭,看看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也千万别用狼牙和铜钱来收惊,亲测毫无效果,请相信医生】宝宝睡觉容易受到惊吓,被惊醒了就哭,这时候他潜意识里是需要被人抱着,有安全感。以上,作为一个已经有俩宝宝的父亲怒谈。我儿子跟女朋友的合影。我儿子跟女朋友的合影。
没有实战经验。就来讲个温尼科特的理论。按照温尼科特的发展理论,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不能区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婴儿会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妈妈的乳房是自己,床也是自己,自己是万物。得到好的照料的婴儿会在这个时候体会到"全能感”。比如冷的时候就有毯子,饿的时候就有奶吃,不高兴就有妈妈来注视你。婴儿简直就是在创造世界,TA是上帝。在经历过这样的“全能感”之后,婴儿有能力进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TA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开始能够区别妈妈(以及周围环境)和自己的不同,TA开始经历“挫折”、“无力”,意识到自己不能掌控一切,甚至发现自己的破坏性,比如自己会让妈妈非常劳累。婴儿自此开始有和他人建立边界的能力,去开始能够从和他人的关系中整合。(按照温尼科特的发展理论,接下来还有各个阶段。和本题无关,按下不表)但是如果婴儿早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全能感”,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会要去寻找未被满足的“全能感”的幻想。比如:我要发号施令,而所有人必须臣服于我;或者前一段热议的“全能教”中:我有权利决定你生死。总之他总要表达这句话:我是上帝,你们都应该听我的。邪教的目标就是这样一群人:邪教它控制、威胁、比你强大、给你全能的幻像。你归于他之后,你也变得和它一样“强大”,你就有了和它一样为所欲为的幻觉。换句话说,邪教满足你婴儿早期全能感的幻想。回到本题,妈妈在婴儿早期要给予足够的、稳定的关注:几乎是婴儿需要你出现的时候就要出现,婴儿要你退下的时候赶紧退下的关注(但是也无需过度谨慎,妈妈能够承受的、稳定的抱持就好)。这样如果婴儿早期经历过稳定的“全能感”的体验,长大就相对不容易陷入操控和被操控的境地,心理健康的可能性就大很多。所以,依照这个理论,婴儿哭的时候一定要抱。哎。当妈妈真难啊。================关注简里里(不鸡汤的心理咨询科普)帮助你了解自己
孩子需要你跟她斗智斗勇,好吗斗智斗勇!没生孩子之前我就是哭了不抱的法国育儿法拥护者,生了之后才知道孩子哭不是在跟你开玩笑,哭了就是真有事儿,麻烦你认真一点!目的是让孩子睡,而不是让他哭死,不一定非要辣么亲密一哭就抱整夜抱着,让宝宝睡的办法总比问题多!!!理论大家说了很多了,我来说点实际经验吧。纯母乳从月子里两个小时醒来手摇断到现在快三个月基本上能睡7个小时,这都是和宝宝斗智斗勇的血泪史~我呢又懒又怕麻烦又想睡觉又想做好妈妈,我的概念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相处肯定能找到一种平衡是他舒服我也舒服的办法,所以我就开始万般的尝试,没有一次大哭大闹,慢慢弄,找到适合的规律。『 什么宝宝白天睡饱了所以晚上才不睡,这就是在放p! 』我也试过白天不让他好好睡,然后晚上就闹的不行,每次都是!!!查了资料,说一般来说新生儿一天总共要睡16-18个小时,每次醒基本上不超过1个半小时,哄睡最好是一次就成功,不然哄睡5分钟就醒,只会让他更不舒服,三次睡几分钟醒来,基本上就非常非常难哄了。一定要把握第一次的机会,怎么把握呢?让他累 (?o??o?) ? 『 不要没事就抱, 白天醒来的间隙要做适当的运动
』宝宝醒的一个小时里面要吃奶,半个小时之后就要开始运动。买了健身器,让宝宝蹬着玩,她玩的开心不用抱又有运动。另外就要趴着锻炼背部肌肉,有时候趴着我们会支着她的腿让他往前蹬,宝宝可能会觉得累了会哭,哭的不厉害稍微背上拍拍就好了,哭大了就抱抱哄哄,不哭在趴。锻炼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只有累了,宝宝才能睡得沉,睡得长,如果一天下来特别亲密天天兜怀里一直抱着,他没有丝毫的运动,精力怎么消耗,他怎么会睡的沉呢,怎么会容易哄睡呢,而且对脊椎不好。崔玉涛医生也非常建议宝宝经常趴着,做一些适当的运动。『
规律的吃奶彻底改变宝宝的睡眠!』起码两个小时喂一次,因为频繁的饿,宝宝根本没法睡。最早是40分钟吃一次,一次只吃个2,3分钟,每次还睡不踏实,一会儿就醒。给宝宝做检查的时候被医生强烈鄙视,她说按需哺乳不是无止尽的喂,每天6-8次差不多了,宝宝习惯这么短时间吃,怎么可能睡得好,然后书上说,要想延长睡眠时间,必须延长吃奶时间,最好是延长到两个半到3个小时一次。于是我就逐步延长吃奶时间,2个到2个半小时一吃一次,于是她在肚子不饿的情况下,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运动,运动之后可以吃更多的奶,睡眠质量就变得很高,原来白天睡十五分钟就醒,后来就变成可以睡40-50分钟(宝宝的睡眠40分钟以上才算有效,10+分钟那种就跟没睡一样),有些时候一天有一次可以睡到2个小时左右。一旦白天每一次都睡饱了以后,醒来心情就很好,愿意玩健身器,愿意自己躺着不用抱,充足的运动之后,哄睡变得很容易。『
晚上睡眠仪式的养成 』接近八点左右洗澡,做抚触,喂奶,关灯,放轻音乐或者白噪音,睡觉。当然洗澡之前还是有很多准备工作的,为了让宝宝洗完澡就可以吃奶直接睡觉,我都会在预定睡觉的时间之前一个半小时就把奶给他吃了,休息个30分钟,就要运动一小会儿,然后稍微安抚一下让他安静下来,就准备洗澡了。在这之前就要把浴室的温度都调整好。洗澡,抚触,抱到床上吃上奶,吃足一点,吃完了自动就睡了。ps:让我抱着摇走来走去的我真心抱不动,我总是想办法找宝宝舒服我也舒服的办法,所以一般都是我斜靠在床上,让宝宝趴在我身上,我就这么给他拍嗝,一般拍一会儿就睡了(似乎趴在妈妈身上,听着妈妈的心跳试是一件让她很有安全感的事儿)。- 当然洗澡要温度控制好,别着凉了。- 有时候吃完了宝宝一直扭,可能是吃得多没顺下去,那就趴身上拍拍隔哄睡。 - 当然个别时候还是晚上会反复一下,比如8点睡下去,10点就醒了什么的,还是要耐心的再哄哄。- 有时候宝宝醒的晚了,比如7点又睡了半个小时,那就往后顺延1-1个半小时洗澡。『 晚上宝宝哼哼要不要理
』别一哼哼就抱起来,我会先暗暗观察,如果只是稍微扭一扭,眼睛不睁开的哼哼,就让他自己学会入睡把睡眠接上;如果是睁开眼睛认真哭,我就马上给喂,也不能让她醒的太彻底,哭的太清醒了反而不好哄,喂完奶她满足了就睡了,如果还是不行,千万别很大阵仗的,开灯啊,这个抱抱那个哄哄,从这个房间晃到另外一个房间,千万别!有时候宝宝可能是不舒服,比如说鼻子塞住了不好呼吸,大半夜的尽量别开灯,轻轻的哄,让她平静下来就会舒服一点容易入睡,白天再来解决鼻屎问题。『
连续睡眠高于一切,晚上不换尿布
』我的概念里面是宝宝的连续睡眠优先级高于一切,除非她彻底的醒了,那就换一下,也别厕所跑来跑去,就在床上,准备好尿布和湿纸巾,稍微擦一下就好了。不醒就不换,洗完澡就把红屁股霜擦一下预防一下,然后尿不湿用的好一点,白天用s,晚上用m的,不会漏出来,也从来没有红屁股。『
每天吃维生素D,嗮太阳还有妈妈补钙这事儿不能忘
』我到现在还在吃爱乐唯、钙片还有补DHA的鱼油,宝宝每天都会吃维生素AD,天气好的时候会给后脑勺晒晒太阳,偶尔有几天忘了吃,睡觉就不安份老醒。最后啰嗦一句,宝宝只是睡眠没有规律,他需要妈妈的观察和耐心调整给他制造一个规律,可以尝试的方法多了去了,不是说抱或者不抱只有这么两个选择。之前看过一句话,带宝宝就像牵着蜗牛逛公园,没错是很慢需要你的耐心细心,但是是你牵着引导她,不是她带着你瞎逛,祝宝宝们都有一个好睡眠,不用撕心裂肺的哭~??(*?????*)??
我真心是觉得看这种微信乱转的东西看够了!!如果你心智还不够成熟到可以跟另一个成年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就请不要结婚。如果你心智还不够成熟到可以无怨无悔的照顾另一个未成年人,就请不要生孩子。而不是一边懒得要死的对哭泣的孩子不管不顾,一边还拍视频上网得意洋洋的炫耀。用各种证据表示,我才是对的,我才是真理。然后又聚集齐了另一大帮只想生个孩子当装饰品表示我是个辣妈而完全不想照顾婴儿的粉丝~~~~喂,责任心在哪里啊到底!!!图中分享的那个什么亚历妈,自私你就承认!!婴儿在一岁之前父母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包括宝贵的睡眠。但这种事情是有期限的,不是长年累月遥遥无期的。想永远一觉睡到大天亮没有人吵就请不要生孩子谢谢。以上所有情绪只针对亚历妈和一大票以秀孩子为乐却不管孩子死活的辣妈,完全不针对题主,以下正式回答题主问题:婴儿哭了母亲不仅要回应,而且是必须快速回应。(回应的方式有很多种,抱只是其中一种)有个数据是婴儿的需求如果七秒内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形成挫败感。挫败感累积起来会很可怕。最后我有贴一个视频给大家看母亲的回应对婴儿有多重要。(请往下拉)孩子不是机器,它有情绪,它会哭也会笑。哭是婴儿的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份。允许婴儿哭,安抚它,快速回应它,它才会慢慢建立起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简单来说就是婴儿会觉得噢这世上是有人在意我的这感觉真好)如果一岁之前毁掉婴儿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成年之后不管用多少依恋都有可能补不回来。1、婴儿在一岁以前处于一个非常无助的状态,它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更不会穿衣服。有时候它哭是饿,有时候哭是冷,有时候哭是拉了粑粑不舒服了,更多的时候哭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母亲要尽量的关注它,给它适当的反应,而不是任凭它把嗓子哭哑,让它体会到它是被爱被关心着的,而不是被放任在一边的。当然不是说婴儿一哭一定要抱,有部份研究显示母亲把手给婴儿握住反而更能让孩子更快的放心。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具体有很多方法可以参考~~有的母亲是亲身经历表明只要她躺在婴儿身边婴儿就能睡得特别香。2、如果连一个母亲都不能给孩子毫无保留的爱,这个孩子的人生将是非常杯具的。尤其三岁之前,婴儿跟母体是有情绪关连的。也就是某一程度上的心灵感应。如果母亲刻意切断这种情绪关连,婴儿就会切断对外界的依恋和探索欲望,相当于是把婴儿扔在情绪的沙漠里让它自生自灭。3、不要谈哭色变,哭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接受这种自然的情绪反应。既然大人也会哭,那婴儿在不会表达的情况下用哭来表达不是很正常吗?自闭症的孩子已经完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大多数时候他们完全不哭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问一下家长们,你们愿意自己的宝宝是这样的吗?不代表哭就是不乖,不哭就是乖。有一天孩子要是完全不哭不表达了,那时候哭的就该是你们自己了。4、最近在看积极心理学。里面很重要的一句话是。“准许自己为人”。准许自己为人就是准许自己犯错,准许自己有正常的情绪反应。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可以准许婴儿为婴儿?婴儿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接受这个事实,婴儿就是会哭的,他们不舒服了就是会哭的。哭没有不好,哭是个中性的事物。我们的观念里觉得哭不好是我们人为的为它贴了标签。接受它。5、不要跟三岁以前的婴儿谈独立。跟这个年纪的婴儿谈独立无异于推它去无助的境界里自生自灭。成年人要给予一个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爱,而不是抱怨和恶意。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听身边一些父母会跟两三岁的孩子说:抱什么抱?你都这么大了!哭什么哭!又或者是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如果在婴儿小的时候你把婴儿推远,如果这个婴儿能平安长大,就要对它长大之后跟对你的情感漠视有心理准备。而不是又去指责别人不管自己~~~人不能把理都占了。就酱。不哭的孩子最早应该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来的。你们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他三个孩子最后的结果。没错,是很出色,上名校,读博士。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他其中一个孩子30几岁就自杀了。甚至连带着连外孙也不快乐。(刚仔细看了下别的知友已经贴上了这篇 文章 ,请参见 @故事 楼上的回答)。就酱了。世间万事都没有捷径。父母是可以安枕休息不管婴儿,但这对婴儿的人生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请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以下为6月18日补充分割线————————————如果有时间的同学,请你们看一下这个视频,still face experiment,一共两分多钟。旁白部份我有简单翻译在下面。前一分钟里,妈妈对婴儿的一切都有所反应。婴儿笑的时候她笑,婴儿指给她看某处的时候她看,妈妈陪着婴儿玩。这个时候两人之间的能量是流动的,温暖的,两人之间是有联结的。后一分钟,妈妈对婴儿的一切都不再反应。婴儿非常迅速的就察觉到了妈妈的转变,然后婴儿用了一切手段想让那个熟悉的妈妈回来。(也就是注意力重新全部放到她身上)一开始,婴儿笑,试探妈妈的反应。然后她又指向某处,妈妈仍然没有反应。大概半分钟后婴儿就开始发出尖叫,试图引起妈妈的注意。(有没有觉得尖叫这一幕很熟?有多少绝望的孩子要用这种方法来引起妈妈的一点可怜的关注)然后婴儿四处张望,希望找到这一切的原因。当然,她太小了,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最后终于崩溃大哭。从一个对一切都很满意的婴儿,变成一个崩溃大哭的婴儿,这中间只需两分钟不到的时间。一个母亲对婴儿2分钟的漠视,就能够得到一个挫败感严重的婴儿。你们可以想像一下长时间的漠视会带来什么。所以我很喜欢的《西尔斯亲密育儿法》里,西尔斯是建议在六个月之前母亲尽量给足亲密 ,给足安全感。当然各派育儿理论都有不同,西尔斯也不是唯一一个建议亲密育儿的。有各种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都可以看一下~~~~这样,大家才能相对合理的来讨论育儿这个话题~~————————————————以下为6月19日补充分割线————————————今天看一个父亲的微博,王人平的微博刚好第一段是这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
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王尔德今天早上在读海灵格《爱的序位》,读到这样一段话。P324 :你的注意力都是放在你认为对自己好的事情上,也就是你的需求上面,但却不是孩子的需求。一旦你的需求对你来说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话,那么你就是无可救药了。(话有点重,但是因为文中例子比较特殊,涉及到不孕和养女,不想扯太远,只贴这句话。)转化一下,放到题主的问题上就是。当父母夜晚需要清静的需求和婴儿夜晚需要安抚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婴儿的需求应该大于父母的需求。因为婴儿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真的远远大于父母需要婴儿,当然孩子长大之后是有可能反过来的。不过海灵格也坚持伴侣关系大于亲子关系,母亲不能在执着于婴儿的同时忽略丈夫。(所以女性这个角色真是难啊~~特别特别难~~~夜奶最好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父亲如果能适度协助将会减轻很多妈妈的压力。)另外再贴一个案例,来自心理学家武志红的微博分享。著作权属于原作者方怡女王。母亲需要看见婴儿的需求,才会有更多爱萌发~~~愿能看见更多愉快的母亲和宝宝~~~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
扯他娘的蛋!一看到这种反人类的言论我的火就冲到脑门顶,他是个婴儿啊!他所有的所有都依赖于你,他在痛苦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不去抱他,那那对儿爹娘跟禽兽有什么区别!一个婴儿,不会说话,不会行动,他饿了,渴了,无聊了,困了但是睡不着,肚肚疼了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表达,他只能哭,只有哭。这个时候,作为他最亲最爱的人,尤其是娘亲,竟然能看着他哭?跟他说宝宝你要坚强?你哭就是运动,动动更健康?我问你,你难过的时候希望你的爱人朋友家人抱抱你为你擦去泪水还是放任你哭,撇给你一句哭累了睡吧?你如果躺在床上动不了,是希望别人给你拿水拿饭还是撇给你一句哭哭更健康?我儿子从小就是个难哄的孩子,白天哭夜里哭,哭得全家人都崩溃了,但是谁都抢着抱他,想尽一切办法抚慰他,让他慢慢安静下来。所以他才会成长为一个信赖家人,依赖家人,乐起来见牙不见眼的好小伙子,当然他才两岁,称为好小朋友更恰当一些。亲,爱是控制不住的,我不相信哪个妈妈有那么狠的心肠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相信我,当你看到你的宝贝哭的时候,无论何时,无论你有多困多累,你的本能一定是抱他,亲吻他,让他知道,妈妈永远都在,妈妈永远都值得信赖。不说了,去抱抱我儿子,好想他,顺便消消火儿。
有一次餐厅吃饭,我要了一罐饮料,被对面的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发现了,他应该已经知道饮料是什么了,就开始哼哼唧唧也想要,但是他父母的视线被挡住了完全看不见他是在看我的饮料(宝宝在他的小推车里),抱起来各种哄,但是宝宝完全不理会,然后因为都看不见我的饮料了开始大哭,凄惨无比。爹妈都慌了,一个更拼命的哄,一个开始积攒怒气值。只有我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最后我看宝宝哭的太辛苦,他爹怒气值差不多够放大招了,于是把饮料递到他乱挥的小手里,轻柔的对他说,宝宝乖,不哭叔叔奖励这个给你喝。他爹妈目瞪口呆的看着宝宝停止无尽的哭泣并开始和我咿咿呀呀交流。然后无比敬仰的看着我高大的背影转身离去。我其实完全不比他们更爱,更了解他们的宝宝,我只是碰巧知道了答案。而已。
第一次回答。我的女儿现在八个多月了,她出生前我买的西尔斯亲密育儿法,并坚持给予宝宝积极回应。她四十天的时候,宝爸不得已出差,晚上都是我带她,那时候感觉好累,最痛苦的时候一夜都陪她折腾,现在好了很多,一夜也就起来吃二到三次奶,吃完马上就睡了。最重要的是,我女儿真的很乖,很爱笑,很少哭。我本身小时候被送出去寄养,听大人说那时候我无论哭成什么样都没人去抱我,因为大家太忙了,忙着养家糊口,那个年代确实穷,所以我也理解,可是这些年的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兜兜转转看了很多心理书才一点点变得正常起来。所以希望每个当妈妈的人,能对孩子认真点 耐心点。看见有人来看这个答复了,我再啰嗦两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这无可厚非,我们也不必非要他人接纳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一点,相信你的直觉,婴儿和你共体生活过十个月,你们之间真的是有默契的。同一个婴儿在哭,身边人说没关系让她哭哭练练嗓子,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可能已经后背出汗了。相信你的直觉,说句不好听的,谁都能养大孩子,狼还能把婴儿养活大呢(狼孩)。 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今天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要学会提取和鉴别。
婴儿的哭声,刚好在人耳最敏感的波段这种生理设计并非巧合,因为1周岁以内的婴儿,还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除了哭,他/她们没有其他办法让成人迅速来到自己身边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你说笑、动作也可以,那么为何只有哭会让人烦躁?并且显然前两者的及时性会弱于哭。烦躁的情绪本身,是催促人们去迅速解决问题和麻烦的动因。所以,请不要故意无视婴儿的哭泣,他/她们还没有领会「威胁」这么高的技能。一般婴儿哭,不是身体不舒服(饿了、尿了、热了、冷了、痒了、生病难受什么的)就是想玩儿了,需要人陪伴~突然的换环境或异常的声响、气味,会激起婴儿的不安感,也会诱发大哭。我个人认为婴儿哭的都是有的放矢的。比如要找人玩,一般是恩恩啊啊,没人理才哭的好不好,哭之前要蓄力好久的呢~我自己的小孩婴儿时期很不舍得哭,目测小朋友拉大便和哭都特别累,基本上大哭过后都要大吃或大睡以弥补体力。没事儿人家才懒得哭呢,那是放大招好不好?要蓄力的。拉大便的表情很别致,我能秒懂。如果小朋友一出生就会说话,我觉得他/她们真的会很想说「我容易么我。。」「找个知心的特么太不容易了。。」「不能动真难受。。」以前看过童话书上说,小朋友一出生都以为父母是天使,会法术,随时召唤随时灵验~所以教小朋友说话的时候,要坚持让他/她们表述清楚再帮忙,免得他/她们一个表情就搞定,懒的说话。真要好好教小孩,多多陪伴,观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读一些幼儿心理学(和成人心理学是两回事),做好和小孩一起成长,重新认识世界的准备。不管发生任何事,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即使我不赞同,我无条件支持你」的态度。以上,谢绝转载复制。
作为小时候曾经被这样实验的人,实在忍不住来回答问题!!千万别这么干!!这种什么不抱不哄,用小孩的哭声来制止哭的做法,一点都没用。小时候我爸妈都是双职工,我妈一周有好几天还要三班倒,这时候晚上就只有我爸来带我。有一天邻居阿姨来告诉我妈,说经常晚上都听我撕心裂肺地哭,好几次都忍不住要去敲我家门。于是我妈就去问我爸,他说他在训练我,开始只是用不理我的方法,后来发现没用,就用书上写的让娃听自己哭声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哭声免疫法),还拿出录了我哭声的磁带。我妈后来和我说:“那个录你哭的磁带就整整30分钟!!而且他说他训练了快两个月了。你爸的心太狠了。”我一直极度缺乏安全感,对除了亲人以外的人都感到不太信任,非常独立,几乎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朋友很少,当然男朋友也一直没有交。虽然从小时候一看恐怖的东西几个星期睡不着到现在只要熬2个晚上了, 但晚上还是睡得特别轻,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醒过来 。不敢肯定就是被我爸实验的原因(或许还有其他因素),但我小时候每次害怕去找我妈睡觉,她都会埋怨一次我爸。我家里人都是比较外向的性格,而我姐姐更从来没有这样的问题。千万不要为了省事拿什么也不懂的婴儿来做什么实验,稍有点差池就够小孩一辈子受的。
三岁以下的婴儿需要父母的支持。否则,长大会冷漠、没安全感、自卑。详情参见疯狂英语的李阳。
本题必须我来答~!!这个问题曾经在网上有过一篇非常棒的帖子反对此方法!!!我看了那篇帖子之后就收藏了,并且推荐给身边所有的新晋妈妈。一定不要那样去训练孩子!!!!否则你和你的孩子会痛苦终生!!!此贴一定要顶上去让所有人看到!!!最后,觉得这是篇软文的童鞋们,麻烦你们先思考下她说的到底对不对,如果是对的,那软不软文又有何妨,这会避免多少心理问题儿童的诞生?减少多少的家庭悲剧?如果觉得不对,就指出错误,不要老拿软文说事,能给我们带来正确知识的文章我们永远欢迎。以下是那篇帖子全文:“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只是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没有告诉你故事背后惊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做为心理医生,大量个案是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写下此文,希望妈妈们看到真正的心理学,不要随意使用网络流传的育儿法无谓自坑。育儿,爱与自由是永远的答案。 一、哭声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年对爱的绝望,让
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育儿”的建议。亲密育儿,按需喂养,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二、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1,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等到了上小学的年级,姐姐的孩子被确诊儿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2,我微博的网友评论;“我哥在加拿大,邻居是俩高知,信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出生后单独睡房间,苦得死去活来也不去管。孩子6岁还不说话,现在孩子10岁,从很小就被诊断为自闭症。”3,网友私信告诉我曾使用哭声免疫法冷酷训练孩子,现在孩子被诊断自闭症。4,一名爱护子女、坚持喂哺母乳的好妈妈,疑为尽快教懂3个月大儿子“一觉睡到天光”,昨凌晨纵听到爱儿哭喊亦忍心不予理会,岂料及后男婴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大呼冤枉,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间。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妈,可见已丧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学理论”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回应是对的。在这些可怕观念的毒害下,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严格按照第一次延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三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亲密育儿
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成为心理学所说“自我实现”的人,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如果妈妈自身也得到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的感应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TMD的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一些网友的微博回复:
“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没有内容,多是一些诸如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者象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我总在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床上,哭了半天却还是没有人理睬。父母从未真正意义上陪伴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与父母亲情连接断裂障碍的因素之一。“
“以前宝宝哭,我有时候,是偶尔,不是经常,会故意不理,听她哭我会觉得隐隐开心。后来我明白,原来是我小时候经常被漠视,曾经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没人理。懂了这个后,我再也不会漠视宝宝哭了,也不会觉得高兴了。”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无理取闹大爆发,对父母拳打脚踢,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时候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却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完全不像正常儿童,面对新鲜事物,可能有点害怕,但还是满怀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声免疫法之后,网友们的评论,让我再次震惊这种方法的危害是多么广。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其中一个让人特别吐血,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现在2岁多异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说他,就马上止哭,脚被划伤,拖了一地血脚印,却不哭不叫疼。2岁多,就已经像“僵尸”一样,这孩子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无理取闹”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岛,这是好深好深的终极悲哀。四 夜哭,因为孩子需要你
有些专家说孩子夜醒频繁会影响大脑发育,建议戒夜奶,训练完整睡眠。如果任凭婴儿哭,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打下基础。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又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相信这些说法的妈妈,如果你自己夜里饿了,或是做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热点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
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我家猫就是这样,乒乓球如果滚进沙发底,小猫咪不会去找,大猫咪知道乒乓球虽然看不见但还是存在,会去沙发底寻找。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大人用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会很惊喜的笑,因为刚才你明明不存在,怎么又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太神奇啦。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了客体稳定性,这个游戏就不再逗笑。
有时候妈妈仅仅去上了个厕所,婴儿也会大哭,因为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婴儿需要经常透过妈妈的抚慰,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存在。就像镜子一样,婴儿透过妈妈温情的容颜,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记不住自己和别人脸部的细节,因为他们曾经很少得到妈妈深情的注视,即使看到妈妈,也常是空洞无物的眼神。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如同噩梦一般,很像婴儿的思维过程。婴儿的世界充满幻想,没有逻辑,既有美好创意的一面,也有如《生化危机》一般的破碎和噩梦,佛洛依德称之为“初级思维过程”。这个过程,通过父母的抚慰,逐渐人性化,逻辑化,同时成为天马行空般创造力的来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惊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母亲的存在,陷入混乱的初级思维过程,无法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生化危机》里的小女孩还有超级武器型妈妈,而我的梦里只有僵尸怪兽和死亡。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孩子“独立坚强”"完整睡眠”,就是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不知道那些为孩子脑神经发育着想的专家,这时候是要保护孩子发育什么呢,发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经回路?摘录一些网友的观察体验:
“还记得我给儿子断奶的时候,平时从没看过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来强行让我和儿子隔离,才7个多月的儿子突然看不到妈妈,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记得那天下大雨,从外面赶回家的时候自己也哭成泪人!一进家门,儿子看到我时那个眼神我永远都忘不了”
“小月龄宝宝夜奶有着填饱肚子和满足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大宝宝吃夜奶满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岁的小小米同学依然会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后要求频繁夜奶,之后明显心情修复的十分不错。“断夜奶”只有伤害!”
“说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个夜奶频繁的孩子,我也经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说夜奶频繁对孩子发育不好。对比我持置之不理的态度。我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因为夜奶频繁长大成了傻子,我只听说过三岁定八十。我小时候就有对黑夜的恐惧,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样,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时候我都会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妈妈在。”
所以,孩子哭,很简单,依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当然,这也是心理医生有饭吃的基础。为了避免你的孩子将来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看心理医生,尽情的亲密育儿吧。无论他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地回应,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他可以成为灵魂深处召唤他成为的人,世俗的价值体系可能会嘲笑他,最终,他的成就让世人惊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实,他只是一个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应得的爱。
孩子夜哭夜奶频繁,确实会让母亲疲惫不堪。如果母婴之间心的链接增加,孩子经常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可以减少夜哭的次数。若和孩子之间的链接不深,请不要责怪自己,因为你自己在婴儿时期,也没有经常被母亲深情地“看见”。平时可以有意识的多去感受婴儿,比如让自己全身放松,观察婴儿的呼吸,同时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婴之间呼吸的节律,如协奏曲一般。这就是一种催眠练习,非常好的增加心与心的链接,让人活在当下,存在感十足。当人体验到当下的存在感,“头脑的我”却很容易焦虑恐慌,练着练着就想逃离当下,思绪飘走。如果有情绪升起,则继续观察这个情绪,不评判,不阻碍,不逃跑,让情绪自由流动。这就是提升觉知力和平等心的“生活禅修”。婴儿天然地活在当下,和万物链接,借助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事半功倍。请珍惜这个神奇的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面向心灵去生活。五、如何辨别真伪育儿经
网上育儿经众多,真伪难辨,如果父母拿孩子做了实验才知道对孩子影响如何,实在是难以挽回的悲剧。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养育好孩子,我们可以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辨别育儿经:让你看后愈发觉得孩子有问题,需要教育改正孩子的,那只是头脑的排泄物;如果育儿经让你读后愈发反省自己,增加自我认识,则是真正成长的力量。
后记:亲子关系这个话题,真是几万字也写不完,因为太多活生生的个案,揭示童年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婚恋、事业人际关系等所有方面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和我们通常以为的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父母从小训练婴幼儿独立,将来孩子并不会独立,反而会在成年后的某个时间退行成无能的婴儿,给家庭和事业造成巨大损害。真正独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对父母的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的孩子。为了用专业心理学解读亲子关系,我写了一本小书《孩子,无需教育》,这其实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而是给所有父母或者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书。预计今年年底上市,感谢微博网友们的不断支持和鼓励。
最后一句话送给自己和所有人共勉: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半夜惊醒哭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