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 文中坐以待币 用了什么顶真的修辞手法法

苏轼子思论阅读答案加翻译
发布日期: 21:05:57
《苏轼子思论阅读答案加翻译》是有志坤教育()为你整理收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子思①论&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①子思:名孔常肿铀迹鬃拥账铮芙逃诳鬃拥难巍"诜蜃樱杭纯鬃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务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B.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私:个人的。    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微:轻微。    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C.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的思想起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评述孔子不刻意树立刻薄的观点,所说的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B.孔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后世,于是争论就产生了,作者将这种局面的产生归因于“三子之争”。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汲汲乎惟恐其泪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3分)    (2)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4分)    答案:    16.C17.D18.B    19.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    20.①心情迫切,唯恐自己被湮没而不被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    ②这就像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表现,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是道义的表现,但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7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译文】    从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书立说,因此不曾想树立观点。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这样,他才成为圣人。    夫子的学说,可以照着去做,却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说,却无法与之论辩。这是因为他不想树立那种浅薄的观点,引起是是非非的争论,他的学说也因此才不被废弃,给天下后世制定了仁义礼乐的规范。夫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于后世,他们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没而不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观点确立了,争论就产生了。从孟子之后,到荀卿、杨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讦,其他不值一提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相互驳难,争论不休。    唉,夫子的学说,不幸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这些人,各持一家之说,从外面攻击,天下人正陷入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无奈他的弟子们又在内部相互攻击不休。千年之后,学习的人越多,夫子的学说变得越发晦涩不明,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从前的三子之争,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说:“人性善。”因此荀子说:“人性恶。”而杨子又说:“人的本性,善恶兼具。”孟子既然说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恶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恶,孟荀二人已持有这两种观点,杨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善恶兼具的。立论不求精辟深刻,却只求标新立异,那么争论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况且夫子未曾提起过人性,也许提起过,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观点,其实都出自他的老师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记载的都是圣人简要深刻的言论,孟子得到它却不善于运用它,能谈论老师的学说,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来阐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说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变成靶子,让天下从此经过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击他。所以,荀子和杨子提出标新立异的言论,其实都是孟子的过错。    至于子思的言论却不是这样。他说:“圣人的学说,愚钝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奥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领会之处;浅陋无知的男女也能践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学说,从普通人都能践行开始,而它的极致之处,圣人也有不能领会的。从普通人能践行开始,所以天下没有不能学习的。极致之处圣人也不能完全领会,因此学习的人便没有穷尽它的时候。这就像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表现,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是道义的表现,可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吗!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践行,孟子说的是天下人都能践行圣人之道。这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论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来,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谈怪论,都是因为孟子。子思的学说,世人都认同而没有谁非议它。这样,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论
(2015年南京栖霞二模)【古文阅读】核工记〔清〕宋起凤    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株。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②,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③,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④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⑤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⑥,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垛子。②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和尚。③小陀(tuó):小和尚。④浮屠:宝塔。⑤舣(yì):船靠岸。⑥半规:半圆。    9.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延纳/状B.距/滩半黍    C.舣舟处/当寺阴D.杂疏/星数点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长五分许(▲)(2)雉历历可数(▲)    (3)松下凿双户(▲)(4)睡足徐兴乃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松外东来一衲,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    12.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枫桥夜泊》之意。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表现“夜半”,通过▲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点明是“客船”。    【答案】    8.(3分)(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1分)(2)当年的古战场蔡洲上又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2分,对“草”的描写1分,对“烟”的描写1分。诗句理解有错误,该句不给分。)    9.(2分)C    10.(4分)(1)上下/左右/表约数(“大约、多”算错)(2)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清楚楚/清楚/清晰(单独一个“分明”不算对)(3)门(4)缓缓(地/的)/慢慢(地/的)/缓/慢    11.(3分)松树外东边来了个老和尚,背着经卷(佛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走来,好像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一句1分,意对即可,关键词为“东”“负”“行”“若”)    12.(3分)月亮/星星敲钟/叩钟船上有客假寐(每空1分)    附译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26.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②(书)未发:    ③使者不(说):    ④不(然):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民亦无恙耶?    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苟无民,何以有君?    28.赵威后“舍本而问末”体现出什么样的治国主张?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6.①派遣;②书信;国书;③通“悦”,高兴;④这样;    【评分】每题一分,共四分。    27.①百姓安乐吗?②这不是先卑后尊(轻视我家君主)吗?或:这不是看得起地位低的,看不起地位高的吗?③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王呢?    【评分】每句2分,共六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8.围绕“以民为本”阐述即可。    【评分】共4分。  【附译文】白话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赏析】“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屏东中学(上)初三语文半期考】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用“/”为下面句子朗读标出停顿。(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怫(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尝    (3)秦王色挠&&挠(4)长跪而谢之&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降于天。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2分)    1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用了什么修辞?产生什么效果?(2分)    14.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1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答案】    9.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11.(1)心里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征兆。    (2)(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12.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13.排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突出了布衣之士非同一般的能力。    14.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5.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言之有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拜访    C.傥得一至其处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栏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但以刘日薄西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D.子其为我记之    置杯焉则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分)      答案:    4.答案:B    解析:B项,诣:到。    5.答案:A    解析:A项。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语气词,啊;兼词,于之。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指示代词,“那”。    6.答案:C    解析:C项,“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    7.答案:    ①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您的接待之人辛劳呢?    ②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而滕王阁是第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为它写了序、赋、记等,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改变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手下官吏的管制,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放眼观赏偿还平生所愿。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有诏命让中书舍人太原王公做御史中丞,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便施行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以前不便施行的停止,想要做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施行。大的事情通过使者报告皇上,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应当赦免的赦免,应当处死的处死,正大光明的得以倡导,违法背义的得以禁止。政令在府内几天内制定,百姓在湖山千里之外得知。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听命于王公手下的官吏,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你的接待之人辛劳呢?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王公和监军让人设宴在这个地方,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王公说:“是。”于是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石,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修治好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不妨碍后人观赏。    工程已经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能为我记载这件事。”我既然因为没有前往观赏叹息,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您一起游玩,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郝逢传    郝逢字致尧,成都人,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常欲求乡荐,未竟。属盗起于境,资产略尽,迫寒馁而无忧叹。    咸平中,蜀掌兵者失律,兵乱为贼盗,杀守臣而据郡。自春徂秋,驱老幼以守城,或献谋于贼,令尽索郡中书生署职,俾立效。凡得数十辈,列兵而胁曰:“不从者即此诛戮,仍及其族。”皆震慑而从。逢前绐贼帅曰:“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词气刚愤,不可屈抗。贼怒令引去,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会解于贼,x楚①而释之。既获免,遂匿于家。天兵至,逆党歼夷,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逢亦不复言,居贫自若。    噫,当是时,有位者尚或苟命,而逢一士尔,能致命贼所,不陷非义。彼同禄f势,私于身以媚时,得无愧乎!逢贫处晦迹,混于俗而人不甚知。噫!人名存诚岂易知乎?    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所履焉。是时无他虑也,去就而已。去为顺,就为逆,去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志以守正,是亦几乎智勇也。    夫忠烈节义,何时无之,然晦于无闻,在遇不遇尔。使越石父不遇晏子,则一拘囚尔;聂政非其姊,则无名暴夫尔。其遇,千金之重;不遇,鸿毛之微。然不可欲其遇而始为也,谓不遇而不为也。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困穷而改节。苟有善,虽不我知,斯善矣,岂止蒙其庆乎?苟不善,虽不我知,斯恶矣,岂止罹其殃乎?    《易》曰:井渫②不食,为我心恻,王明③并受其福,又曰:“何校灭耳,凶。”其是之谓乎?若逢所履,虽曰:“未闻。”吾必谓之闻矣。故为声其实,亦得有所劝焉。    (选自宋?黄休复《茅亭客话》)    【注】①x楚:用x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鞭打。②井渫:井水洁净。③王明:到(那里去看看)就明白。王,通“往”,到。明,明白。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刃:行刑,杀头    B.去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去:距离    C.斯恶矣,岂止罹其殃乎罹:遭受    D.故为声其实,亦得有所劝焉声:声张,宣传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郝逢“几乎智勇”的一组是(3分)    ①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②逢前绐贼帅③既获免,遂匿于家。④词气刚愤,不可屈抗⑤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⑥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郝逢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早年“求乡荐,未竟”,后来家产全部被盗贼抢掠,尽管在盗贼面前“不可屈抗”,但在逆党被剿灭后仍未受到表彰。    B.郝逢面对敌人的威胁,一口咬定自己不是读书人,只遭遇了一顿鞭刑而侥幸得脱。他从此之后不再说自己是读书人,安然自若地过着贫穷的生活。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表彰郝逢的精神。他为像井水一样洁净的郝逢不被赏识而感到惋惜,因此一定要给郝逢写篇歌颂的文章。    D.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忠烈节义的看法。他认为忠烈节义的思想什么时候都有,只不过有个机遇问题,人不应当因为贫穷而改变气节。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3分)    译文:    ⑵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3分)    译文:    ⑶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所履焉。(3分)    译文:  答案:    9.B(去:去掉,去除。“去……就……”可以译为“放弃……选择……”)    10.C(①交代郝逢的爱好和性情;③不能表现智勇;⑥是说有人准备把郝逢的事情上报给朝廷,但中途停止了。)    11.B(“只遭受一顿鞭刑”不准确,还有多次临刑的威逼;“不复言”所指的事情是他在盗贼面前的智勇表现,不是“不再说自己是读书人”。)    12.⑴(郝逢)性情温柔而懒惰,有人认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个能够建功立业的人。(“或”“立事”翻译正确各1分,语句大意正确1分。)    ⑵您所要的是儒家人士,我不是儒家的人,哪里能够贪图这份俸禄?(我)不能顺从您的命令。(“索”“徼禄”翻译正确各1分,“岂可”句式正确1分。“儒士”可译成“读书人”。)    ⑶郝逢居住在乡里,(大家)都认为他胆小怯懦,到了危乱时(他)却能做到这样(坚强不屈),才明白他所经历过的事情(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以为”“能尔”“所履”翻译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    郝逢,字致尧,成都人。少年时就喜欢研究学问,特别注重研究诗歌创作。性情温柔而懒惰,有人认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个能够建功立业的人。他常想请求州县举荐去应试进士,没有结果。恰遇到境内起了盗贼,郝逢资产尽失,他被饥饿寒冷所困却毫无忧虑和哀叹。    宋真宗咸平年间,四川带兵的统帅对部下约束不严,士兵作乱成为盗贼,杀掉防守大臣占据郡城。从春天到秋天,盗贼们驱赶老人和儿童为他们防守城池。有人向盗贼献计,下命令搜索城中的所有读书人,让他们署理官职,要他们立功效劳。一共搜得数十人,在他们面前陈列兵器威胁他们说:“不顺从的人立即在这里杀掉,并且还要株连你的家族。”这些读书人都因震惊害怕而服从了。郝逢上前骗盗贼统帅说:“您所要的是儒家人士,我不是儒家,哪里能够贪图这份俸禄?我不能顺从您的命令。”郝逢的用词语气刚正愤激,不能屈服。盗贼生气地命令把他拉出去杀了,刚要杀他又把他喊回来,重复多次,他的回答都同开始一样。恰巧遇上被盗贼解送,把他一顿鞭打之后盗贼就把他释放了。他被免除关押后就隐匿在家。朝廷的军队到来,叛逆的贼党被剿灭,有人把他在盗贼面前刚直不屈的事讲给郡守听,郡守准备把这事报告给皇帝但中途停了下来。郝逢也不再说什么,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贫困的生活。    唉,在那个时候,有地位的人有些尚且是在苟且地活着,何况郝逢只是一个有士人而已,他能够在盗贼那里不怕捐躯,不让自己沦落到不合道义的境地。那些与他处于一样命运却眩惑于威势的人却因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讨好盗贼时,难道没有一丝惭愧吗?郝逢过着贫困的生活,行踪隐秘地混杂在世俗之中,因而人们不了解他。    唉,人的名声要保存于世,哪里是容易知道的啊?郝逢居住处的同乡人,都认为他胆小怯懦,但他在危乱时却能做到这样,才证明他所走过的轨迹。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只不过是拒绝或顺从而已。拒绝(盗贼的要求)是合乎正义的做法,顺从(盗贼的要求)就是叛逆朝廷,拒绝是难以做到的,顺应是容易做到的,郝逢能做到他难以办到的事,立志坚守正道,这样可算智勇双全的人了。    至于忠烈节义,什么时候都有,然而很多时候却会默默无闻,这在于是否遇到机会。假使越石父没有遇见晏子,那他就只是一个被拘禁的囚犯而已;聂政如果没有他姐姐的教诲,那他就只是一个无名暴徒而已。一个人如果遇到了机会,就可能会成为比千斤还重的人,如果没碰上机会,就可能还是如鸿毛般轻微的人。然而一个人不可以因为希望遇上机会就采取做某事,也不可以因为没遇到机会就不去做某件事。兰草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因为没人而不发出香气,有道德的君子也不因为困苦走投无路而改变气节。如果有了善行,即使别人不知道是我,这个善行啊,难道仅仅是让人蒙受吉庆吗?如果做了坏事,即使别人不知道是我,这种恶行啊,难道仅仅是让人遭受灾祸吗?    《易经》说:“井水被疏浚得很洁净了却没人喝,为此我感到很伤心,大家到井边去看看就明白了,让我们大家共同享受井水的福泽。”又说:“肩负重枷,失掉耳朵,有凶险。”说的难道就是这种情况吗?像郝逢所经历的事情,虽然说大家没听到,但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所以替他宣扬他的事实,自己也得到勉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林广,莱州人。以捧日军卒为行门,授内殿崇班,从环庆蔡挺麾下。李谅祚寇大顺城,广射中之。夜过洛河,夏人来袭,广扬声选强弩列岸侧,实卷甲疾趋,夏人疑不敢渡。尝护中使临边,将及乌鸡川,遽率众循山行。道遇熟羌以险告,广不答,夏人果伏兵于川,计不行而去。告者乃谍也。    夏人围柔远城,广止守,戒士卒即有变毋得轻动。火夜起积薪中,众屯守自若。明日,敌至马平川,大持攻具来。广被甲启他门鼓而出,若将夺其马,敌舍城救马,广复入,益修守备,夜募死士斫其营。夏人数失利,始引退。累迁礼宾使。    环庆兵据北城叛,广在南城,望其众进退不一,曰:“是不举军乱也。”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激厉要束,使反攻城下兵,禽戮皆尽,遂平北城。升本路都监。安南用师,诣阙请行。帝曰:“南方卑湿。知卿病足,西边方开拓,宜复归。”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英州刺史。    再转步军都虞候。韩存宝讨泸蛮乞弟,逗挠不进,诏广代之。广至,阅兵合将,日夕肄习,间椎牛享犒,士心皆奋。遣使开晓乞弟,乞弟归卒七人,奏书降而身不至。乃决策深入,陈师泸水,率将吏东乡再拜。誓之曰:“朝廷必禽渠魁。今孤军远略,久驻贼境,退则为戮,冒死一战,胜负未可知。纵死,犹有赏,愈于退而死也。与汝等哿Χ珊酰俊众皆踊跃。    蛮意官军必出江门,盛兵阻隘;而师趋乐共,蛮不能支,皆遁去。广分兵绕帽溪,掩江门后,破其险。乞弟遣叔父阿汝约降求退舍,又约不解甲。广策其有异,除阜为坛,距中军五十步,且设伏。明日,乞弟拥千人出降,匿弩士,犹豫不前谢恩。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乞弟以所乘马授弟阿字,大将王光祖追斩之,军中争其尸,乞弟得从江桥下脱走。监军先受密诏,遂班师。拜卫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广还部,至阌乡,疽发断颈卒,年四十八。    广为人有风义,轻财好施,学通《左氏春秋》。临事持重,长于料敌,以智损益《八陈图》,又撰约束百余条列上,边地颇推行之。其名闻于西夏。秉常母梁氏将内侮,论中国将帅,独畏广,闻其南征,乃举兵。然在泸以敕书招蛮,既降而杀之,此其短也。遄被恶疾死,或以为杀降之报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93?林广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戮皆尽,遂平北城禽:通“擒”,擒获    B.陈师泸水,率将吏东乡再拜陈:陈说    C.乞弟遣叔父阿汝约降求退舍舍:三十里    D.既降而杀之,此其短也短:缺陷,不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夏人果伏兵于川,计不行而去②蟹六跪而二螯    B.①广在南城,望其众进退不一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①久驻贼境,退则为戮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乞弟以所乘马授弟阿字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体现林广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夏人来袭,广扬声选强弩列岸侧②将及乌鸡川,遽率众循山行    ③广被甲启他门鼓而出,若将夺其马④安南用师,诣阙请行    ⑤逗挠不进,诏广代之⑥广策其有异,除阜为坛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广凭借捧日军的士卒身份任行门一职步入仕途,后来在环庆蔡挺帐下任职,射中侵犯大顺城的李谅祚立功。    B.林广坚守柔远城时,面对夏人大批人马携带进攻器具前来,他加强守备,招募敢死之士趁夜袭营进而击退敌人。    C.讨伐泸州蛮兵乞弟时,林广一方面聚合众将积极演练并犒赏激励士气,一方面派遣使者去开导晓谕乞弟投降。    D.林广与乞弟交战时,乞弟派遣叔父阿汝前来约定兵不解甲投降林广,林广亲自设伏兵斩杀了乞弟,阿汝逃脱。    答案:    9.B(陈:列阵。)    10.C(A.①连词,然后,表示承接关系。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①代词,指环庆兵的。②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不译。C.介词,被,表示被动。D.①介词,把,拿。②介词,因为。)    11.A(④是说林广的请命出兵安南。⑤是说韩存宝逗留不前,皇帝令林广代替他。排除④⑤即可。)    12.D(本项中“林广亲自设伏兵斩杀了乞弟”有误。原文是“大将王光祖追赶上斩杀了阿汝”。)    译文:    林广,是(山东)莱州人。凭借捧日军的士卒身份任行门一职,被任命为内殿崇班,跟从环庆蔡挺帐下。李谅祚侵犯大顺城,林广射箭射中了李谅祚。夜晚经过洛河,夏人来袭击,(林广)扬言选派了强弩射手列兵洛河岸侧,实际上却悄悄地收起铠甲急速行军,夏人疑心伏兵不敢渡洛河追击。曾经护送中使到边境去,快到乌鸡川,忽然率众沿着山前行。道路上遇到认识的羌人告诉他前面有危险,(林广)不应答,夏人果然在乌鸡川一带设伏兵,计策不能实行就离开了。那个告诉他有危险的羌人原来是间谍。    夏人包围柔远城,林广只是坚守,提醒士卒即使有变也不得轻举妄动。大火忽然在夜晚的柴草堆上燃起,众士卒驻扎坚守自若。第二天,敌人到达马平川,大批人马携带进攻器具前来。林广穿上盔甲打开别的门击鼓领军而出,好像将要抢夺敌人的战马,敌军舍弃攻城来救马,林广重又入城,更加加强守备,夜晚招募敢死之士进攻敌人阵营。夏人多次失利,就引兵后退。多次升迁到礼宾使。    环庆士兵占据北城反叛,林广在南城,远望北城众士兵进退不一,说:“这不是全军作乱。”挺身而出用绳子缒城出现在叛军后面,拿叛乱或归顺的不同情况晓谕他们,众人都丢弃兵器听从林广的命令。激励约束他们,使他们返回攻打城下兵,擒获杀戮叛兵皆尽,于是平定了北城叛乱。升任本路都监。安南用兵,(林广)到皇宫请求前往。皇帝说:“南方地势低潮湿。我知道你患病(糖尿病),西部边境正开拓,可以再到西边。”擢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英州刺史。    两次转任为步军都虞候。韩存宝讨伐泸州蛮军乞弟,逗留受阻不能前进,皇帝诏令林广代替韩存宝。林广到达,检阅士兵聚合众将,一天到晚学习演练,间隙杀牛犒赏,士兵身心都很振奋。派遣使者去开导晓谕乞弟,乞弟让七个士卒归降,奏书上说归降,可是乞弟自己不来。(林广)于是决定深入敌军,在泸水列开阵势,率领将领官员面向东面两拜。宣誓说:“朝廷一定擒获那个首领(头目)。现今我们孤军远巡,长久地停驻在贼境,退兵就会获罪被杀,冒死一战,胜负不可知。纵然战死,还会有赏赐,胜过后退而被处死。我与你们同心合力进军,怎么样?”众人都很踊跃。    蛮军乞弟猜想林广官军一定会从江门出兵,派大量士兵阻挡扼守;可是(林广的)部队前往乐共,乞弟不能支持,都逃跑离去。林广分兵绕过帽溪,在江门后面掩杀,攻破了其险要。乞弟派遣叔父阿汝约降请求退兵三十里,又约定兵不解甲。林广谋算其中有异常,铲除一高岭成为高台,距离中军五十步,并且设下伏兵。第二天,乞弟率领千人出城投降,藏匿起弓箭手,犹豫不上前谢恩。林广派遣伏兵进攻他们,乞弟奔逃溃败,斩杀了阿汝及大头目二十八人。乞弟把自己所乘之马交给弟弟阿字,大将王光祖追赶上斩杀了阿字,军中士卒争夺阿字的尸体,乞弟得以从江桥下摆脱逃跑。监军先前接受密诏,于是调回军队回朝。(林广)被授予卫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林广回到部所,到达阌乡时,疽伤发作脖颈断伤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林广为人有风度讲义气,轻财好施舍,学通《左氏春秋》。遇到事情持重沉稳,长于预料敌情,用智慧删减增加《八陈图》,又编撰约束条令百余条列上,边境地区很是推广施行这些方略。他的名声闻于西夏。秉常母梁氏将要侵犯内地,谈论到中原将帅,唯独敬畏林广,听说林广南征(不在西部),才举兵。然而林广在泸州用敕书招抚蛮兵,既然招降了却又杀死他们,这是他人生的缺陷。不久遭受恶疾而死,有人认为是杀降卒的报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满江红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n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1分)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3.“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和独特的表达效果?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牌名(1分)    2.B(3分)    3.示例:“梦中行遍”,恰恰是现实中无法做到的。现实中希望能为国请命的愿望,无数次的想,只能由梦中实现,强烈地衬托出多年来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内心的寂寞与愁苦。(4分
  (1)自从《时间筒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2)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3)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4)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5)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暑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6)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  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7)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  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人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8)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9)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10)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自己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1)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12)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13)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阅读题及阅读答案】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  ①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  ②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  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  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任选三点)  2.&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①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这样一位的超常的人,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  ②周围的感染了我,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3.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①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  ②霍金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③霍金生活在剑桥大学,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  4.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能够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  希望人们能够让霍金远离各种干扰,像常人一样平静地生活,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4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从“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  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  C.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D.“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E.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  46.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___;见到霍金时,___;回味思考后,____。(3分)  47.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  ②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  48.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60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5、A D  46、未见霍金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邂逅霍金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回味思考后为之庆幸。  47、①(4分)(1)他生活的时代能提供给他改变命运的物质条件。(2)时代尊重他个人的价值,(剑桥)能给他平静的生活。  ②(3分)答题要点:首先,庆幸霍金能在平静中度过一生;更重要的是,祝愿所有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都能在平静中完成他们不平凡的事业。(或:呼吁社会珍视每个人,尤其是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的个人价值和个人时间,视他人的生活空间为神圣。)(意思对即可〕  48、①社会心态的浮躁 ②对人才的不尊重 ③对科学的亵读 ④对科学家的不尊重。  【答案解析】  45、(4分)每个要点2分  46、(3分)(敬意、震撼、为之庆幸、三个得分点,一点一分。)  47、第一问4分,第二问3分。其中第一问,分两条回答。  48、(4分)从以上4方面评述均可。(如有其他看法,合情合理即可。)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阅读题】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宪草”:  “草宪”:  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予独爱莲之  【阅读答案】  1.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主席。  3.“宪草”: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  4.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溜须拍马。  5.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05-13?05-13?05-13?05-13?05-13?05-13?05-13?05-13?05-13?05-1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顶真的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