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死后谁当皇帝时,李治是否登基

李世民为何选择软弱李治继位?_百度知道
李世民为何选择软弱李治继位?
 英武的唐太宗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他亲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却令他大失所望。昔日追随他打天下的寒士们,也不具备担负起匡扶李唐的力量。随着保守派大臣占据主动,年幼的李治被推向前台。无奈之下,唐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正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太子不贤  唐太宗即位不久,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子,时年八岁。为了培养李承乾,唐太宗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李世民首先选择年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少师。李纲的教育内容大体上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为主,师教严肃。“每谈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当时年幼的承乾未尝“不耸然礼敬。”唐太宗对承乾虚心接受师教,最初是满意的。然而,承乾生于深宫大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成人以后缺乏乃父那样弓刀跃马,千里驰骋,接触民间,目睹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阅历,故而目光短浅、识不及远。”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廨下。而且承乾想方设法闭拒宫城的进谏规劝。当唐太宗发现了承乾的某些劣迹后,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与培养。
  贞观五年六月,太子少师李纲病逝,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于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的肩上。李百药针对承乾颇为留心典籍及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古来储君成败之事来讽谏承乾。唐太宗对此十分赏识,然而李承乾依然故我,于志宁、李百药只好灰心离职。
  唐太宗考虑到李承乾虽有过失,然而仍有可塑的希望,认为只要有名师的指点,总可匡正果实。于是又无色了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杜正伦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贞观初以不畏触犯逆鳞而闻名朝野,唐太宗起用杜正伦的用意在于“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设身处地为承乾着想的用心可谓良苦。这时,承乾脚上患病,不能朝谒,失去了太宗对他教诫、监督的直接机会。于是群小之辈乘虚而入,引诱这个“好声色”的太子走上了“奢纵日甚”的浪荡歪道。对于杜正伦的规谏,他全不理睬。杜正伦因而采取了从正面诱导的方针,着力弥补承乾“不闻爱贤好善”的缺陷。但是屡次开到都没有奏效,最后只得弹出底牌,想用乃父的私嘱来威慑他,冀其震惧,改过自新。但承乾作表奏闻,太宗难堪,只得迁怒与杜正伦,贬为州官,以示惩罚。经此一波三折之后,唐太宗还未完全失去对承乾的希望,又选定当代宿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孔颖达坚守谏职,“每犯颜进谏”,面折承乾。承乾的乳母认为措辞过重,孔颖达不为所胁,反而“谏诤愈切”,并借撰《孝经义疏》之机,“因文见义,愈广规谏之道。”太宗闻讯后,深为嘉纳,赐孔颖达帛百匹、黄金十斤。可是承乾还是无动于衷,唐太宗只得另寻名师。贞观十二年,迁孔颖达为国子祭酒,遂命著名谏臣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
  皇储觊觎者
  面对太子不肖的现实,唐太宗一直没有放弃李承乾,但他的心情却时而有所动摇。这也难怪,因为皇储的问题历来都是封建皇帝德的政治难题。大约从贞观十年起,唐太宗开始表露过废立太子之意,这给子嗣和大臣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行动空间。其中,最有竞争力的当属魏王泰及其僚属。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是承乾的胞弟,贞观十年,徙封魏王。李泰幼时聪敏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爱好经籍、舆地之学,深得太宗欢心,由此得宠。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而唐太宗对丽台也是有意心许,并对之偏袒。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李泰手下文人心领神会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马苏帽出面,“劝泰延宾客著书,如古贤王。”于是,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物色著作郎晓得眼等四人撰写。由于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经费充裕、待遇优厚。“士又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籍,门若市然,”这位李泰夺嫡打响了第一炮。
  贞观十四年正月,唐太宗临幸魏王泰宅邸,赦免雍州牧长安县囚徒死刑以下罪犯,免延康里当年租赋,赐泰辅料及同里老人各有差等,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宠。四年前,李泰生母长孙皇后身患重病,承乾建议赦免囚徒以祈求福庆,唐太宗没有照办。此时此刻,唐太宗却为爱子特别开恩。他的这种做法已经逾越了礼制,但他却不以为然。
  唐太宗对魏王的宠爱是很明显的,但他无法在嫡子继承制与自己的心意之间作出割舍。然而,自贞观十年至贞观十六年以来,从唐太宗对魏王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唐太宗是有意让魏王泰再合适的机会到来时成为储君的。
  太宗的心病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太宗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中登上太子之位。两个月后,唐太宗即位。贞观元年,唐太宗依定制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当时,太宗诸子还小,他也不可能仔细考察每个皇子的德行。然而,随着诸子成人并有了自身的巨大势力后,矛盾冲突随之显现了出来。武德年间的故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重演。
  自武德六年以来,在李建成的主持下,秦王李世民开始被逐次削夺统兵权。此时,东宫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东宫借太子之位开始对秦王府形成弹压之势。当时年轻气盛而性格刚烈的秦王自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因此常怀戒备之心并伺机反抗。在杨文干事变后,李世民开始认识到,父王始终是坚决挺立建成的,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扩大到了父王,这也大概是权力使然吧!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险,但李世民侥幸成功了。失势的李渊无奈地退位,转由李世民执政。然而,李世民的怨恨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依然把流血冲突归咎于父王的有意偏袒,并颇为自负地认为大哥李建成不具备储君应有的德行却枉居其位。诚然,胜利者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唐太宗心里始终找不到平衡。即位以后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可是,极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么肯向父王认错,他又缺乏“掘地见母”的两全条件,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结久久无法释怀。
  十多年后,唐太宗开始面临当初与父王近似的抉择,立长还是立贤?他似乎开始理解父王当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长!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华横溢的魏王受到东宫的压制,因为魏王有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么,怎么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或许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李世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世民死前留给李治的诏书下_百度知道
李世民死前留给李治的诏书下
遗诏: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至於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昔者乱阶斯永,祸钟隋季,罄宇凝氛,曀昏辰象,绵区作梗,摇荡江河。朕拂衣於舞象之年,抽剑於斩蛇之地。虽复妖千王莽,戮首軘车;凶百蚩尤,衅尸军鼓。垂文畅於炎野,馀勇澄於斗极。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再维地轴,更张乾络。礼义溢於寰瀛,菽粟同於水火。破舟船於灵沼,收干戈於武库。辛李卫霍之将,咸分土宇;缙绅廊庙之材,共垂带绶。至於比屋黎元,关河遗老,或赢金帛,或斋仓储: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矣;朕於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自栉风沐雨,遂成弭沴,忧劳庶政,更起沈疴。况乃汉苦周勤,禹胼尧腊,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皇太子治,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累经监抚,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朕意。属纩之后,七日便殡。宗社存焉,不可无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已下,临於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诸王为都督刺史任者,并来奔丧。濮王、莱五,不在来限。其方镇岳牧,在任官人,各於任所,举哀三日。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昔者霸陵不掘,则朕意焉。辽东行事并停。太原元从人见在者,各赐勋官一级。诸营作土木之功,并宜停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李世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发布时间: 09:43:58 来源:
&随着《武媚娘传奇》的热播,让不少人对这位女皇产生了极大兴趣。武则天到底是怎样的女人?她与唐太宗唐高宗之间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她如何能够从一名尼姑成为皇后再君临天下?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解读历史背后真正的武则天。
贞观时期的武则天
在后宫日子并不好过
《武媚娘传奇》将武则天描写成李世民最宠爱的妃嫔,其实有些失实。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闻其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武则天的母亲知道女儿要入宫了,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所以很痛苦。武则天反而安慰母亲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
那么唐太宗是怎么知道武则天的呢?那要从其父武士彟说起。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老臣,当初追随李渊从太原起兵,打下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在李渊的武德时期,武士彟官运亨通,做到工部尚书,三品大员。后来武士彟被派去扬州任扬州长史,在扬州任上,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成为皇帝。
作为李渊的老臣,武士彟与李世民在政治上并非同一阵营,因此李世民对这批武德老臣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玄武门之变后,武士彟一直在地方做都督,虽然仍保持三品级别,但再也没有增加一点点。要知道,在中央任三品尚书和在地方任三品都督,在政治地位上差距是很大的。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病死。武士彟也因悲痛暴病而死。我认为,武士彟之所以会和李渊同一年去世,除了悲痛老友身亡外,自己处境不如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武士彟的死,在官场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让唐太宗意识到对随父亲打天下的那些太原功臣应该更好一些。因此唐太宗对武家作出了一个姿态&&娶武则天进宫。但武则天入宫,仅仅被封为五品才人。唐太宗的妃子有很多等级,从正一品到正八品,但从史料记载来看,才人是现有资料记载中最低的一等,由此可见武则天在宫中地位并不高。要知道武则天的出身其实相当高,父亲曾是三品大员,而且还被封为应国公,同期入宫的妃嫔从家世来看根本比不上她,但这些人地位不少都高过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入宫,到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世,武则天都只是五品才人,没有一丝升迁。
由此可见,武则天在太宗时期的后宫,日子并不好过,和唐太宗之间也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事,没有那么多的感情。武则天入宫,更多的只是和唐太宗之间的一个政治联姻,表姿态的成分居多。我们也可以看到,史书上,贞观时期关于武则天的记载几乎没有。
武则天与太子李治
关系早已不一般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按惯例,前任皇帝的嫔妃如有子女就跟子女去过,如无子女就一律出家做尼姑,出家地就在唐太宗庙旁的感业寺。武则天没有子嗣,也在此出家。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到感业寺祭祀唐太宗,见到了武则天,两人相视而泣。要知道当时并不是只有高宗和武则天两人,包括大臣、妃嫔等很多人都在场。
这一对哭引发了大家无尽的想象。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两人感情很深。有多深?没有文字记载。但史学家研究到这个情节时,却无法否认,只能认定两人的关系早已很不一般了。于是大家进一步推测,武则天和高宗李治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亲密?根据推论,只可能是在太宗病重时期,高宗作为太子天天要探视皇帝。武则天作为才人要伺候皇帝,只有在这时两人才有可能接触比较多。后来太宗认为太子辛苦,令其常住太极殿,使李治有了与武则天24小时接触的机会。
有不少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武则天勾引了太子,但我认为武则天和太子一开始主动者只能是太子。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李治已经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武则天却是唐太宗的才人,未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她要是能攀上现在的太子、未来的皇上,当然她是愿意的。可太子愿意吗?太子愿意不愿意才是关键!两人地位悬殊太大,如贸然勾引或者跟太子企图建立什么关系,这太危险了。如果太子不高兴,那武则天小命都难保。所以,只有优势一方主动,这个事情才能做成。所以《唐会要》也记载,李治见到武则天,喜之。
高宗不是始乱终弃的人,他是真重视感情。要知道在感业寺中,如果高宗不想见武则天,武则天肯定见不了他,可他见了武则天,武则天哭,他也跟着哭,说明那段恋情他没有忘,而且现在没人管得了他了,他可以完成这段没有完成的恋情。
武则天靠&小鸟依人&
战胜了王皇后
关于武则天二进宫,除了和李治的爱情基础外,另一个作用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王皇后。当时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为了对抗萧淑妃,王皇后将武则天接进了宫,令其蓄发还俗,并把她当成礼品送给高宗李治。武则天成功地离间了萧淑妃与皇帝的关系,却给王皇后带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以至于最后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成为武则天的手下败将。
说起王皇后的来历可不得了,首先,她来自于一等大姓太原王氏。当时天下一等大姓为&崔卢李郑王&,和这五家联姻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最高梦想,甚至其嫁女的吸引力超过了皇室公主。再加上王皇后的家族长辈中有一位是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公主,因此王皇后在宫中可谓春风得意,趾高气扬,在朝中宰相团队中,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可以说王皇后走的是&上层路线&。
关于王皇后的霸道,史书上也有着不少记载,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则来自《资治通鉴》,记载王皇后被关入冷宫后,有一天李治经过去敲门,王皇后在门里说,皇帝你还记得我?李治说,记得。王皇后马上说,那你把这里改成回心院吧,表示你后悔了。听到这话,李治马上就走了,而且再也没去过。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要想,自己还被关着,居然还不忘命令皇帝。可想这个女人有多霸道。
而武则天跟王皇后策略不一样,为什么?武则天是小人物,她能够联络的对象就是后宫低阶层的人,比如宦官、宫女等。在武则天刻意笼络下,后宫所有的人都喜欢她,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走的是&平民路线&。此外,比起王皇后,武则天是一个小鸟依人的类型。虽然武则天当皇帝后表现出了铁血的气质,但在早期,她的形象只能是小鸟依人,因为在后宫中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唐高宗。她必须让唐高宗觉得自己是需要保护的,在她面前,唐高宗是能够豪情万丈的,只有这样,武则天才有生存和斗争的资本。
最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武则天战胜了王皇后,我归纳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自由恋爱战胜了包办婚姻;第二,平民路线战胜了上层路线;第三,小鸟依人战胜了高门显贵。
唐高宗时期的武则天
并未真正掌权
当下,有不少说法称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变得非常&凶猛&,逐渐架空了唐高宗,掌控了朝廷。真是这样吗?高宗时期,究竟是武则天掌权还是高宗掌权,这事说起来挺漫长。
在高宗时期,有一个大臣名叫李义府,因为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有不少说法称,李义府和武则天勾结操控朝政,并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我想说的是,虽然李义府人品不怎么好,他却是皇帝的&老班底&,是李治当晋王时的人,武则天和李义府勾结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外廷和后宫是两个系统,朝廷官员没法跟皇宫直接建立关系。如果外廷官员私底下勾结内宫,那是重罪。除非不要小命了,才会出现小说家和电视剧中所说的那样,李义府和武则天勾结操控朝政的情节。此后,李义府因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罪名,被高宗流放到了巂州,在高宗乾封元年大赦天下时,也没有被赦免,因此忧愤而死。在这一系列处罚李义府的事上,武则天也没能帮上他的忙,只有等高宗死,武则天登基后,才追封李义府为扬州大都督。
李义府是支持废王立武的,而裴行俭因为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被高宗贬到了边疆去当官。后来裴行俭大破突厥、屡立战功,又被召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按理说裴行俭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官不可能越做越大,而事实就是如此了。这些事情说明什么呢?那就是在高宗时期,高宗仍然是一个掌握全盘的人。
宋朝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为了避免武则天的事情再次发生,故意给高宗脸上抹黑,为的是打击武则天这种现象,而不是根据事实。武则天在高宗时期虽帮助高宗处理过政事,但贯彻的依然是高宗的意志,高宗并没有像史书说的那样被架空,武则天也没能如后世所说的那样一切都说了算。
记者:&唐三代后,武氏昌&的谶语是否真的存在?
孟宪实:关于这个说法其实是后来武则天登基第二年以后才有的,其中有两条线。一条线索是唐太宗时期因谋反被杀的武将李君羡。武则天登基第二年,李君羡后人给武则天上书,称他们爷爷的死与武则天有关。他们称,当年,唐太宗已从道家学者李淳风口中得知&唐三代后,武氏昌&的&秘密&,又偶然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便将李君羡赐死。武则天获悉后下令为李君羡恢复了名誉。我认为这是武则天为自己的帝位加上了&君权神授&的喻义。
另一线索在《旧唐书&袁天罡传》里有提及,袁天罡途经利州(今广元),时任利州府都督的武士彟请其到府中为家人看相,看到还是幼儿的武则天便说:&必若是女,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主矣。&对这一细节,我认为与当时官场禁忌有极大矛盾,古时,地方官员是严禁结交江湖术士的,是非常忌讳的。利州府都督且早已势颓的武士彟怎么敢让袁天罡给家人相面,且被人知晓,写进《旧唐书》?
记者:武则天是否真的为了扳倒王皇后杀死自己的女儿?
孟宪实:在我看来,当时武则天已成功诞育数子,也很得李治欢心,就这两点而言,武则天与王皇后的竞争已分胜负,而且此时再添一位小公主,她和李治感情会更加牢固,她不应该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做这样大的牺牲。
此外,《唐会要》只记载&暴卒&,《旧唐书》也没有武则天扼杀的记录。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对小公主之死描写得越来越详细。我认为,《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过分真实、过于详细的描写极可能是后世的加工,加工的原因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
【责任编辑:王利红 】
共条评论,
热门点击排行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6 (广告) 8 (资讯)
联系信箱: 邮编:450016
法律顾问:
法律咨询:7
Copyright & 河南一百度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明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