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朋友送蚕豆和干笋丝的做法大全

阅读并回答问题。
日月盐水豆(节选)何立伟
  我儿时吃过很多有味的吃食,如今是很难得吃到了,比如盐水豆。我外婆因为是在农村中长大,承祖训,修来女人最大的妇德,就是持家,尤擅“衣食住行”里的“食”,做得一手好饭菜,又养鸡养鸭,上世纪的60年代过“苦日子”时,竟还在后屋里养过一头猪,使人人面有菜色的日子里我家比别人家多出几分鲜见的红润来。我外婆说:“有吃就是福。”还有一门本事,就是闲来便给我们细伢崽制零食吃.免得我们找父母讨钱,鼻涕口水流一脸模样不好看。制得好的零食是盐水豆。  把黄豆洗了,置盐水中煮到微糜,滤干,拌以辣椒粉(又稍许甘草粉)以及紫苏叶跟干笋丝,于是取个竹篾大簸箕,摊在上头,拿筷子一粒一粒拔得匀匀爽爽,放到太阳下头晒,晒到豆皮起皱,仿佛全体思考哈姆雷特的那个人生大问题的苦恼模样,且内里豆肉硬硬的将干未干有嚼头,遂收拢来,装到一只泥陶小罐里,每在教育了我们一通细伢崽要听大人老师的话之后,便一人赏一把盐水豆,将指甲很长的五指聚成鸟喙,朝罐口里啄去。所以盐水豆对我外婆来说,除了好吃解馋,还是施教之物。但我们细伢崽是全不理会“豆以载道”,只觉得这东西美味至极,天下难有,握在掌心里,一掌心的汗,吃完了盐水豆,还来舔掌心。我外婆斥我:“哪里见你那副样子,一把把地吃,要一粒一粒地吃来!”意思是不要贪,不要馋,要慢慢品味,好吃东西性不得急。我妹妹是照她的话来吃,然而我做不到。我于是挨丁公,坐到地上嚎。嚎的结果,是外婆摇摇脑壳又回身去抱泥陶小罐来。  我今想起来,盐水豆确应慢慢吃,一粒又一粒,因为有嚼头,因为细嚼之下,其味悠长,异香满颊,可体会到平常日子的好。豆子好吃,拌在一起的紫苏好吃,干笋丝亦好吃,但要合在一起吃才是五味俱全。我有时把它装在口袋里带到学校,跟邻座的女同学谢三毛兑梅子来吃。梅子也是她家里外婆做的,染了色,红红的,又湿且脆,我亦是看见不得,说得文气点叫“望梅生津”,说得难听点叫一见就流哈巴涎。我吃了她的梅子,点点头:“好吃好吃!”她吃了我的盐水豆,亦点点头:“好吃好吃!”这种“好吃好吃”的易货而交,从一年级直至六年级。我的小学如果要说有什么味道,那即是盐水豆跟梅子的味道。吃还不是明目张胆地吃,是在老师眼皮底下偷偷地吃,有冒险的刺激同快活。  我外婆做完了家务,天气好,就抽一把竹靠椅坐到院子的太阳下头,手心里握一把盐水豆。她牙齿不好,于是慢慢磨,眼睛微闭,嘴角蠕动,长日亦有滋有味。  我外婆早已不在人世了。盐水豆也仿佛同她一起去到岁月的尽头了。  古人说得好,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许多的人事物事被时间卷走,是再也不会回到今生今世岸上来。年轻人没有历史,于是亦不会有记忆。正因为盐水豆是我的个人历史,所以它只是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吃食,何况与它襟连的,是我的老外婆,她将指甲很长的五指聚成鸟喙,朝泥陶小罐里啄去,那罐子里恰有我的天性天趣,以及童年少年。  俱往矣。1.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文中说盐水豆是外婆的“施教之物”,能“豆以载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外婆制的盐水豆好吃?试举出三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的“俱往矣”具体指什么?这句话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摘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托物言情。2.对已经去世的外婆的怀念,对充满乐趣的童年时光的怀恋。(意对即可)3.因为外婆每次给我们吃豆之前都要教育我们听大人老师的话。4.如:①吃完了盐水豆,还来舔掌心。  ②我外婆斥我:“哪里见你那副样子,一把把地吃,要一粒一粒地吃来!”  ③她吃了我的盐水豆,亦点点头:“好吃好吃!”(答案不唯一)5.①“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吃食盐水豆再也吃不到了。  ②“我”的老外婆再也见不到了。  ③“我”的充满天性天趣的童年少年时光一去不返。对昔日的美好人事物事一去不返的感伤和无奈。(意对即可)6.“略”。
阅读《呼兰河传(节选)》回答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和“祖父”的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爱的盛宴》,完成问题。
爱的盛宴张丽钧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起来有点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想吃妈妈做的饭可就难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唯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记得它。”   我的确曾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长年不回,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故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饺子,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制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先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看着两屉已包好的饺子,母亲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个针管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成,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竞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交织着母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用欢畅地啄食来尽情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爱的盛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读文章,说说画线句子“一种特别的滋味”指什么滋味?文中还有一处也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请找出这句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精彩内容] (1)刻画人物离不开细节,“吃饺子的故事”中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试找出两处来,并说说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词表现了母亲发现饺子没放盐后的细腻神态,你能找出是哪两个词吗?然后略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爱虽一样炽热,但因每个人的母亲不同,母爱流露的方式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的母爱故事。或许你的母爱是一句轻轻的嗔怪,或许你的母爱是一句轻轻的埋怨,或许你的母爱只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眼神……,用你灵巧而细腻的笔尖,用一段话叙述你的母爱感受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蚕豆曾必荣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  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⑨把这一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11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12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3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14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15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 16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倒是身同感受。 17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18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 19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20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21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
,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选自《散文海外版》2013年第2期)小题1:①~②段中,作者说“北京我没去过”,又说“我就不羡慕北京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⑤~11段描写了哪两个内容?其中哪一个描写你更喜欢?简述理由。(5分)两个内容是:
其中更喜欢的是:
小题3:有人觉得第13段的内容多余,你觉得有道理吗?简述理由。(5分)
小题4:第15段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小题5:仿照第19段,在第21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鑫豪源酒楼_凯里美食攻略_凯里旅游攻略_百度旅游
& &&&&&&推荐理由鑫豪源酒楼位于凯里市军分区大门口,是一家中型高端餐饮酒楼,内设中式、现代、欧式等装修风格豪华包间19间,主营(川菜、粤菜、黔菜等)菜系。高档享受,价位适中,是您商务宴请,亲朋相聚的理想去处。详细信息环境:环境还行店面不错包房舒适装修漂亮服务:服务态度好服务人员热情上菜速度快地理位置附近餐馆4.4分人均:¥40.0与当地直线距离约0.5公里5.0分人均:¥50.0与当地直线距离约0.8公里5.0分人均:¥54.0与当地直线距离约0.8公里5.0分人均:¥6.0与当地直线距离约1.1公里附近景点3条点评距离0.4公里7条点评距离0.6公里3条点评距离0.6公里142条点评距离1.1公里【时令】咸菜竹笋炒蚕豆·嫩
蚕豆季刚开始时,吃就吃个鲜嫩,日本豆赚到了。随着本地蚕豆陆续上市,蚕豆价格一泻千里,就说我这盘蚕豆,才1块2一斤。现在吃蚕豆正当时,又嫩又廉价的大便宜岂有错过之理?!喜欢吃的同志,请抓住蚕豆那短暂的青春尾巴,过期不候,明年请早。就算是有意的存心的错过了它最嫩的口感,把老蚕豆剥皮伺候是通常会采取的做法,它能够放在冰箱里储存更长的时间。如果你现在储存了很多豆瓣,在余下的没有蚕豆的日子里,煮个豆瓣汤,炸个豆瓣酥都是不错的简单家常料理。我说的起劲,其实自己根本不吃。
咸菜竹笋炒蚕豆材料:本地蚕豆,咸菜,竹笋,小葱
佐料:盐,糖,味精,油
我的更多文章:
( 09:59:57)( 09:14:36)( 10:25:40)( 15:47:06)( 13:46:11)( 13:47:27)( 11:14:49)( 09:00:48)( 22:27:58)( 16:05:0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_中国作家网
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
来源:法制晚报
文坛巨人鲁迅也是个饕餮客
张爱玲最喜欢的老大昌面包店
  扬州的茶馆很出名,喝茶是扬州人百年不变的习俗,民国时期尤盛。民国年间,扬州的大街小巷茶馆林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去茶馆喝喝茶、听听曲,晚上去澡堂洗洗澡、修修指甲,别提有多惬意!
  作为扬州的一员,朱自清自然也是茶馆的常客。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朱自清去茶馆,里面的人永远是满满的。尤其是北门外的大街,茶馆最多,也最为热闹。由于一面临河,每当有船经过时,茶客和乘客就开始“喊话”,嬉笑声不绝于耳。
  茶馆在扬州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扬州人在这里喝茶,在这里吃小吃,在这里聊天,在这里谈生意,小小的茶馆是热闹非凡,人声喧哗!只见朱自清戴一副眼镜,书生文人的模样,眉宇之间却十分硬朗,走进茶馆后气定神闲地坐定了位置,叫来茶房沏上一壶龙井。
  这个时候,便有卖零碎的来兜售。有的人手臂上挽着一个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这些小蒲包里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之类的;还有的小贩是卖炒白果的,也有人提着篮子卖五香牛肉……
  如此多的小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总不能样样都来吧?朱自清通常会买一些五香牛肉,然后摊在干荷叶上,叫茶房拿点好麻酱油来,拌上慢慢地吃,那叫一个“有滋有味”!或者是向卖零碎的买些白酒,先喝着。这五香牛肉的香、干荷叶的香、好麻酱油的香、白酒的香,汇聚到了一起,可谓香气四溢。
  然后,朱自清才招呼茶房烫干丝。烫干丝是扬州有名的小吃,是扬州人去茶馆必点的小菜,朱自清也不例外。烫干丝是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然后再滗去水,抟成圆锥似的,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上,这烫干丝就做成了。
  茶房是极为熟练的,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刚才还看着茶房在切豆腐干,眨眼间整盘烫干丝就已被端上了桌。一箸在口,“烫干丝的味道还真是百吃不厌!”朱自清感叹道。一边品尝着烫干丝,一边喝着清香的龙井茶,是不是还少些什么呢?
  是的,还得来份干菜包子!就是把干菜切碎,加一点糖加一点油,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而小笼点心就更不必说了,也得样样来份儿,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还有最可口的菜包子菜烧卖,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吃在嘴里,轻轻地化去,还能留下丝丝余香。
  还真是样样都色、香、味俱全,看着就馋涎欲滴,让人难以抗拒。若是偶尔上茶馆来的本地人或是外地人免不得不顾样子地狼吞虎咽,最后得吃得扛着肚子出去!不过朱自清是老资历了,在扬州生活已经十年有余了,吃起来很有分寸,即使样样都来,最终也能从容离去。
  清爽的龙井、飘香的小吃,朱自清一边享受着美好的悠闲时光,一边看茶馆外来来往往的船只。船上的人高兴时,会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是一两种点心,坐在船上吃着,喝着,谈着,别有一番情调在其中,等他们回来时才将茶壶、盘碟连同价款交给茶馆中人。难道茶房就不怕遇上吃白食的吗?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这点倒不必多虑。
  对于扬州,朱自清有着剪不断的情怀,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十三年,扬州茶馆已经成为朱自清记忆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即使他离开扬州后,游历过不少城市,但仍然觉得扬州茶馆里的点心最好吃;即使在多年之后,他依旧清晰地记得一个个扬州茶馆的名字,如绿杨村、香影廊、红叶山庄……
  鲁迅最喜欢吃东兴楼的酱爆鸡丁
  在文坛里,鲁迅是文笔老辣、语言犀利的“文学巨人”,但在生活中,鲁迅也是个和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喜欢的城市,有自己偏爱的美食。从绍兴到南京,从仙台到杭州,从北京到上海……鲁迅的一生客居过很多城市,可谓尝遍各地美食,但不管城市如何变换,某些城,某些“味道”却是他一生的难忘。
  绍兴――最初的“味道”。
  一个人的一生与他出生的地方永远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文化浸染,饮食喜好也是。虽然鲁迅贵为大文豪,但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童年时候的鲁迅喜欢吃什锦蛋,尤其是逛完百草园后,总要嚷嚷着吃什锦蛋。这个什锦蛋的做法非常特别:先在蛋的一头开一个小洞,倒出蛋清及蛋黄,将其与虾丁、笋丁、肉末、盐共同搅拌后再装入蛋壳,然后整个放在笼屉里蒸。如此新奇的“玩意”,难怪是鲁迅孩提时的最爱。
  时光荏苒,成年后鲁迅的最爱的是梅干菜扣肉。在家里请客的时候,他常用这道菜来招待朋友,而且会做一点创新――放几个辣椒,这样做出的梅干菜扣肉鲜嫩可口,香味也翻倍。
  而绍兴的臭豆腐、臭千张,也是鲁迅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除此之外,鲁迅是文人,在他的小说里不乏美食的影子,尤其是绍兴美食,可谓“出镜率”最高。
  在《祝福》中鲁迅提到,绍兴城内的福兴楼有道菜叫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关于“福兴楼”,当然是小说虚构的,但是清炖鱼翅这道菜的原型却真实存在。当时绍兴有一个同心楼的老店,清炖鱼翅是这里的拿手好菜。
  可鱼的品种何其多,这“清炖鱼翅”用的是哪种鱼?其实不是鲶鱼,也不是带鱼,而是取鲨鱼的鳍做原料,经过泡发,放在鸡汤火腿汁里清炖,成品像粉条一样白嫩软糯,闻之清香扑鼻,吃起来就更加美味了。
  故乡是游子永远的根,虽然鲁迅之后辗转各地求学、谋生,但故乡的独特“味道”是他永远的牵挂。
  北平――皇城的印记。
  民国元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在北京长达14个春秋的生活。在皇城的这段时光里,他或独自一人,或与友人一起,几乎尝遍了京城的著名餐馆。
  名冠京城的“八大楼”鲁迅去过大半,虽然各个楼都有重复的菜品,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比如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这个菜东兴楼做得最好。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西城有一家叫做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
  上海――最终的谢幕。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是个十里洋场之地,鲁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这里度过。与在北京时一样,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梁园致美楼是鲁迅在上海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这个酒楼实际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结合的菜馆,以河南菜为主。鲁迅是沪上名人,到梁园吃饭,很得老板照顾,甚至亲自上门给他做家宴。名人无疑是菜馆最好的广告,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让兰陵美酒传了上千年,而这梁园也因鲁迅而大放光芒。
  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很喜欢这道菜。鲁迅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就经常“投其所爱”,送猴头菇给鲁迅。
  搬来上海,鲁迅又喜欢上了上海名点,其中一道叫做“伦教糕”,产自广东顺德伦教镇,是广东著名糕点。伦教糕是用大米磨糨,加糖水发酵,蒸制而成,味道好极了。每次鲁迅工作到深夜,都会吃几块“伦教糕”,困倦和疲劳就一下子被香味赶跑了。
  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品尝了很多美食,也有大量著作问世,而这座城市也是他最后的舞台。
  “小资”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
  张爱玲从小就对美食有种天然的敏感。在她小时候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教她读“太王事獯于”这难念的句子,她死活记不住,不过她的脑子转得快,自己私下改为“太王嗜熏鱼”,这样就记得一清二楚了,再不会忘记,这全因熏鱼这道美食救了她。
  张爱玲小时候还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不过“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这云片糕又叫雪片糕,片薄而色白,犹如凝脂,最讨上海弄堂里小女孩的喜欢,难怪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
  除了云片糕,张爱玲还喜欢吃蛤蟆酥,半空心的脆饼,有巴掌大小,上面有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油油的就像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吃起来微甜。这种点心是张爱玲母亲的亲戚带来的,以至于后来每次听说这位亲戚要来,张爱玲都会欢喜很久。
  事实上,张爱玲所说的蛤蟆酥就是民国时期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在苏州并不稀罕,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但是对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张爱玲来说却是新奇的美食,第一次吃,甜甜的味道就一下子俘获了她的芳心。
  而“合肥丸子”则是张爱玲小时候的最爱,这道菜唯有张爱玲的奶妈何干会做。在做合肥丸子时,先要煮熟一锅不硬不烂的糯米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把调和好的肉糜放进米团里捏拢成“汤圆”的大小,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那煎熟的丸子,外皮金黄酥脆,丸心滋润鲜美,张爱玲百吃不厌,这小小的丸子是她一生钟爱的美食。
  通常来讲,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生活必然也是精致的,张爱玲也是如此,不过她更像一个来自“西方”的女子。张爱玲是个典型的“小资”女性,她骨子里虽然也有东方的因子,比如喜欢穿旗袍,喜欢《红楼梦》,但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西化”的东西,诸如喜欢喝咖啡,喜欢吃面包。
  张爱玲每天早上都是闻着起士林的面包香醒来,不过起士林的咖啡虽妙,面包香却只可闻闻,它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张爱玲心动,因为要吃面包,她还是一定要去老大昌面包房,这里的“十字小面包”是她的最爱。“十字小面包”是半球形,上面略有些酥皮,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张爱玲爱吃甜的烂的,就如面包和咖啡,除此以外,她还喜欢喝“牛奶”――其实是喜欢喝牛奶的泡沫,她在喝牛奶时总是先设法把碗边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除了甜的、烂的,其它一切脆薄爽口的,张爱玲都不喜欢吃,如蛤蟆酥、酱萝卜、腌菜……就连瓜子也不会磕。至于做得十分细致的鱼、虾,她则完全不会吃,真真是个最安分的“肉食者”!
  之所以说张爱玲是一个肉食者,是因为她觉得上海滩的“牛肉庄”是个可爱的地方,甚至很愿意在牛肉庄里找个事做,专管在柜台收钱也可。在我们的印象里,张爱玲向来是最为厌恶世俗的,怎会甘心“蜗居”在这小店呢?牛肉庄又是个怎样的地方?
  对于这家的菜,张爱玲这样赞道,“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香……”由此可见,牛肉庄的“味道”一定好极了!
  而对于美食,张爱玲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她第一次看见大张的紫菜,打开来约有三尺见方,一幅脆薄细致的深紫的纸,有点发亮,像有大波纹暗花的丝绸,微有折痕,她惊喜得就要叫出声来,觉得这是中国人的杰作!
  内容提要
  结合民国时期的美食和各大名流时常光顾的酒楼等,用美食文化来阐述民国文化,可谓十分新鲜。例如杭州楼外楼与鲁迅先生的典故,张爱玲与上海菜的典故等等,这都是非常少见的史料。与此同时,《民国 味?道》还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切入,文笔尽显抒情和文艺气质,与民国时期的温婉、典雅相得益彰,因此无论知识性和文学性都很引人入胜。
  【内容信息】
  作者:董鹏 定价:22元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电话:010-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笋红烧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