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宾虹谈艺录 pdf画学篇手稿.pdf

用心创造滤镜
扫码下载App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从国画系主任王大鹏教授学习中国画写意人物、写意山水。2014深造文化部中国工笔画院人物创作班结业授教于著名画家王天胜、陈新华、王冠军、王炳炎等教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楹联书画院院士
广东阳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广东佛山南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南海画院画家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提要:本文在确认画论、画学以及黄宾虹画学等概念的前提下,就黄宾虹画学所含“十二对关键词”做出分类梳理,依据它们指涉对象之性质分为艺术美、作品美、笔墨美以及审美能力等四组,每组三对,并分别通过诸多语用实例加以解析研究。文章强调了黄宾虹画学研究在整个黄宾虹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吾笔吾墨”是黄宾虹确认的中国画艺术首要的价值标准,也是黄宾虹画学的核心价值之本。&
画论、画学以及“黄宾虹画学”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名家大家中,有自己画论者不少,但真正有自己的画学著述者,却是不多见的。画论是中国画画家(文人画是文人)对绘画创作的认识,包括相对感性的认识与相对理性的认识,它是画家或文人的“画语录”,也是画家或文人的绘画理论,包括创作思想(创作观、创作构思、创作心得)、创作技法(笔墨技法、构图技巧,题款、题诗、用色、用印等方法技法),表现为画家或文人主体的创作实践的经验性文字形态。它与非画家的绘画史论家的理论还是有别的。画学,是对于中国画这门民族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包括对于画家画论的研究,是一门学科。当然画学,只要不是冠以“中国画画学”的名义,它也可以是冠上画家个人名义的,它是相对微观的画学,譬如“石涛画学”以及本文所说的“黄宾虹画学”。这种微观或狭义的“画学”或“学”,在中国国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中是常见的,如对于《周易》的研究就称作“易学”,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就称作“红学”,等等。
但是对于“画学”的具体所指,实际上会有并不相同的情况。譬如“黄宾虹画学”,可以是指黄宾虹先生自己对于中国画画学的研究,也可以是后人对于黄宾虹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实践及中国画理论与研究所做研究的总称。再譬如,杨成寅先生就著述有《石涛画学》,这是杨先生对于石涛画论(画语录)的系统研究的集成,不管石涛的“画语录”算不算已经是成就了“石涛”自己的“画学”(成为了相对系统的画论),但是,杨成寅先生所著述的《石涛画学》,肯定就不再属于石涛自己的画学,虽然在杨成寅先生所著述的《石涛画学》中,是分明载入了“石涛画语录”的全文本的。
不能说画家的画论不是绘画理论,否则就不该名曰“画论”了;但是总体上说,画论要作为画学来看待,则其表述须是经学理化、系统化了的。笔者的看法是:画学涵盖了画论,又超越画论,或者说是画论的最高阶段、形而上阶段,它是对绘画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或者就是一种绘画理论的体系。
就这样的意义上说,黄宾虹本人是有自己的体系化画论即画学的。本文的“黄宾虹画学”所指的就是黄宾虹本人的“黄宾虹画学”(而我们的研讨会所做的研讨,如果主要是就黄宾虹先生的中国画创作理论与史论研究来说的话,那就要算是我们后人或后辈的“黄宾虹画学”了,为区别起见,当可以“黄宾虹画学研究”名之)。如果稍做细微考察,我们会发现,在黄宾虹本人的“画学”中,一些著述文字是直接标题为“画学”的,例如,约于1938年作为他的教学讲义的《画学通论·立法》、《画学通论·说艺术》,以及约1939年的《画学之大旨》,还有1953年的《画学篇》(七言诗体长歌),以及1954年显然是对前者加以说明解释的《画学篇释义》 等,都属此类。显然,黄宾虹先生自认为这些属于中国画最基本知识或专业常识的论述就属于中国画画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黄宾虹本人在中国画画学方面有其致力于教学并传播光大于社会的实践努力的。其实,黄宾虹的全部画论、画史著述,包括其涉及论画的书信与画作的题诗题跋等等,就是所谓“黄宾虹画学”的组成部分或总体来源。不仅如此,画学就其外延上说,还有更大的包容性。黄宾虹曾说:“画之为学,包涵广大,圣经贤传,诸子百家,九流杂技,无不相通,日月经天,江河流地,以及立身处世,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有画。非方闻博洽,无以周知;非寂静通玄,无由感悟。” 可以说,相比其他同时代画家的画论来说,黄宾虹确实是有着更为自觉的画学意识,他的画论在他的表述中确实是更为体系化了的。本文以下要讨论的这些取自黄宾虹画论的十二对关键词,或许正好可以作为这种画论被体系化而构成画学的一个证明。
黄宾虹画学十二对关键词及其划分
画学既然是相对系统化了的画论,就应该有相对系统的表述其画论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在其画论中出现较为频繁的(相对其他概念而言是有较高出现频率的)。这里,我把这些基本概念按照如今通常的说法称做“关键词”。我们知道,关键词的说法是1976年由英国人雷蒙·威廉斯在他出版的一本名为《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语汇》的类似工具书中提出来的,威廉斯认为这些语汇即关键词是进入相关学科研究的“有效途径”。如今的一些学术期刊都要求所发表的学术文章在注明文章摘要的同时还要注明5个左右的关键词,以提示文章最核心的基本概念。笔者在拟订“黄宾虹画学”这一研究母题时就确信,首先有必要对于实际构成了“黄宾虹画学”的诸多基本概念进行辨析与梳理;而有了对属于“黄宾虹画学”这些关键词的考量与研究,我们的黄宾虹学术研究就一定同样会获得一个“有效途径”,以进入其更为学理化研究的深度领域,有所新的学术发现,取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列选的全部关键词在意义上都是以审美肯定的态度来表述的,而且是成对的。所谓成对,不是指意义相反,而是意义大致对称,代表了言说对象作为两个侧面相辅相成的关系,或一个序列的两个层次,这或许是中国传统国学或画学的一种基本特征,照应了黄宾虹所说“太极图是书画秘诀”的思想,表明了黄宾虹画学基本的唯物辩证性质。
十二对关键词大致依据指涉对象或性质的不同,分为四组,每组三对。
一是有关艺术美的,属相对宏观的,体现为黄宾虹画学审美标准的关键词:
(1)浑厚与华滋;(2)内美与外美;(3)自然与剪裁;
二是有关作品美的,属相对微观的,也体现为黄宾虹画学审美标准的关键词:
(4)形似与神似;(5)实易与虚难;(6)神韵与情趣;
三是有关笔墨美或笔法墨法美的,属形而下的,体现为黄宾虹画学审美技术规范的关键词:
(7)笔简与意繁;(8)笔苍与墨润;(9)刚柔与圆曲;
以上作为黄宾虹画学审美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关键词基本是属艺术客体范围的,或是通过艺术客体来体现艺术主体审美能力的。
四是有关艺术家艺术技能或功力的,属艺术主体审美能力或审美实践的,体现为黄宾虹画学所要求于画家自身具备的品格与专业素质的关键词:
(10)起转与放收;(11)善因与善变;(12)妙理与苦功。
(未完,待续)&
全文原载《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10期第13-36页(上文见第13-17页)
杨成寅著《石涛画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见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第54—55页、第56—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见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第58—59页。
见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第98—100页。
见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第86—87页。
黄宾虹《画学之大旨》,见南羽编著《黄宾虹谈艺录》(大师谈艺丛书)第9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参见周宪等主编、李建盛著《艺术学关键词》“总序”(周宪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黄宾虹《画法简言》,见南羽编著《黄宾虹谈艺录》第54页。
02. 黄宾虹像(铜,立于杭州西子湖畔/黄宾虹纪念室附近)&
03. 黄宾虹像的铭文石碑(立)
04. 浙江省人民政府1956年决定以杭州市北山栖霞岭31号黄宾虹旧居为址建立“画家黄宾虹
先生纪念室”。此为浙江省博物馆在栖霞岭31号旧居门壁嵌设的铭文“简介”&
05. 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外观(1959年9月建成开放,1988年3月修复重新开放)&
06. 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陈列的室主书画作品&
07. 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陈列的室主生平业绩展版之一
阅读(246)|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0074',
blogTitle:'黄宾虹画学与十二对关键词',
blogAbstract:'\r\n& \r\n\r\n01. 黄宾虹像()\r\n&&&&&& \r\n&&&&&& 提要:本文在确认画论、画学以及黄宾虹画学等概念的前提下,就黄宾虹画学所含“十二对关键词”做出分类梳理,依据它们指涉对象之性质分为艺术美、作品美、笔墨美以及审美能力等四组,每组三对,并分别通过诸多语用实例加以解析研究。文章强调了黄宾虹画学研究在整个黄宾虹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吾笔吾墨”是黄宾虹确认的中国画艺术首要的价值标准,也是黄宾虹画学的核心价值之本。& \r\n&\r\n画论、画学以及“黄宾虹画学”\r\n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名家大家中,有自己画论者不少,但真正有自己的画学著述者,却是不多见的。画论是中国画画家(文人画是文人)对绘画创作的',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5,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从国画系主任王大鹏教授学习中国画写意人物、写意山水。2014深造文化部中国工笔画院人物创作班结业授教于著名画家王天胜、陈新华、王冠军、王炳炎等教授。\r\n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n广东省楹联书画院院士\r\n广东阳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r\n广东佛山南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南海画院画家',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pdf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号或申请号:02
硕士 学位 论文
论文题目:
黄宾虹绘I田1美学思想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导师姓名、职称:
曹东坡教授
二00五年五月
黄宾虹是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
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他的绘
画美学思想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当今的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研究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和启示作用,甚至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意义。黄宾虹
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和“内美”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
本文从黄宾虹的大美学观出发,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黄宾虹的艺
术历程以及他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其艺术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黄宾虹的早
期生涯中,生存疑问和投身社会运动是主导,也是他艺术理念最基本的现实来源。
年过六十后,所谓“墨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约八
十四岁前后,自成风骨确立于世。他的艺术哲学在本体论上属于老庄哲学的范畴。
“道”是黄宾虹美学思想的本体论根据,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黄宾虹作画的方法步骤
&&&&&&&&&&&&&&&&&&&&&&&&&&&&&&&&&&&&&&&&&&&&&&&&&&&&&&&&&&&&&&&&&&&&&&&&&&&&&
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其作画大致分三个步骤九个方面:
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石,往往一勾一勒。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偶尔用侧锋。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
4、点墨或点色:黄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同时又用以补气。点彩宜虚不宜实。
补笔之后,黄宾虹有时站立,对全局画面,作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再行点墨或点色。黄宾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出于他的“点”。黄宾虹用起来,千点万点,铺天盖地,所用秃笔,如在纸上跳舞,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使用,从而在“墨团团”里,使一局山水分外爽朗又韵味无穷。
黄宾虹在山水画上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他在画中,原有墨线作皴,当其嫌墨太轻或太单调时,即顺笔势加点,既加皴同时又补气,这个办法,他七十岁才悟到的。 
对黄宾虹的画中墨点,有人嫌他点得太黑,有的以为他的用墨浓重是晚年目疾所使然,这是误解。他是八十九岁患白内障的,到了九十岁的秋天,经过医师手术后,双目恢复大部分视力,当其画写意山水时,仍然用墨浓黑,点染厚重,可见他的这种用墨,正是他晚年的艺术风格。
对于设色,黄宾虹用墨,将彩色以点擢的方法点上去,故称之为“点色。”关于“点擢”,黄宾虹说,可以三五点,也可以千万点,但有一务,“点宜虚不宜实”。点与点之间要显出灵空,哪怕密点,也要有灵空,不应使事业与点胶着。点还有多种,其中有“钻点”,点上去名胜铁钉,拔不出来;有“浮点”,点上去松动、灵活;有“方位点”,点上去有助气势。势有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点应顺势。总言之,点黛施朱,要重轻不失,切不可“点不逮意”,脱离画实际的需要,也不可“床上安床”,一切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山川的特色。
5、墨破色与色破墨:运用这种破色、破墨法于创作,技术需精练是其一,关键在于用得适当与否。黄说:“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感觉不同,前者性和,
后者性烈。”黄宾虹所谓“墨破色性和,色破墨性烈”。怎么理解?如何运用?潘天寿说:“如画郁郁葱葱的山头,宜用墨破色;反之,葱葱有余,郁郁就不足。又如画松,画山阴夹谷间的松,松针添色,宜用色破墨;画山顶或大路间受阳光普照的松,宜用墨破色。”有时,黄宾虹将墨破色与色破墨混合运用,看去不可分辨,这又是一种方法。他的有些作品,很难分出哪是墨破色,哪是色破墨,浑然一体,似无法则。但是,只要细细体味它,就可以体会出它是"入乎规矩而出乎规矩"是一种“无法而有法”。
6、泼墨(彩)铺水:使干与湿,枯与润,浓与淡,远与近,虚与实等对立统一于画面。象给小娃娃脸上披一层薄纱,既使人隐约地看得见娃娃的眉目口鼻,又给娃娃的眉目口鼻都统一在薄纱的平面上而成为整体。黄宾虹泼墨,无非是要将画面的整体感加强。泼墨得法,还起一定的组织与调节作用,如山川有氤氲之气、如云烟有体质、江南之山苍润,泼墨可助之。他画的富春山色,就用泼墨成之,由于用水足,画面清盈,似有光泽。
7、焦墨--宿墨理层次:用焦墨宿墨来强其骨。焦墨,笔渴而浓。若是笔渴而淡,称之为焦淡。用焦墨枯笔,并善于润湿出之,所以获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但若用是不好,干与润没有统一起来,画面就会出现“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之弊。
 第三步:铺水--宿墨点提精神。
8、铺水:主要用于接气。铺水,用的并非清清的水,而是利用笔洗池中含墨的水。黄宾虹作画,泼墨与铺水所不同的地方,仅仅是铺水似去画一幅“给娃娃脸上披的那层纱”,比之泼墨的更薄更透明。
9、宿墨提神:宿墨,即由作画者将磨好的墨汁,墨滓储蓄起来,不湿也不全干,近粘液状。谨慎用之,用以画龙点睛,将画挺起精神。至于点多少,点在何处,视情而定。“浓宿”,浓到如漆。若用上好的墨作宿墨,既黑又发亮。“淡宿”,系用旧墨脱胶所致,画到纸上,墨渍沉在纸上,渍旁化开有水渍痕,看去似“淡墨”。有时,浓宿、淡宿可混用。宿墨也可当作色彩用,当墨点层层点染时,用上几点宿墨,更加醒目。画烟雾迷蒙,黄宾虹则以宿墨掺少许藤黄点染,然后铺上水,化开之后,立见奇效。。“黑墨团中天地宽”,也正可以用来形容黄宾虹山水画的用墨特色。宿墨不易用,因为当笔墨干后,笔笔已经分明,欲加宿墨不能浑融,稍有败笔,就暴露无馀.所以用宿墨用笔不能拖、涂、抹,必须笔笔落点上去.他说:“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
&除此之外,还有渍墨、饱墨、水破墨、亮墨之说。如,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圆晕而跃然纸上。亮墨,“每于画中之浓墨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对照,尤显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负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其艺术方法、艺术形式主和艺术风格的代名词。中国画强调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笔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同的笔墨风格往往成为不同绘画流派重要标志。从唐宋至元的山水画发展史看,山水画风格的每一次转变,其变化都主要反映在笔墨上。
与历代名家一样,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黄宾虹,不仅也有自己独特的笔墨特点,而且在笔法、墨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
黄宾虹的五种笔法即“平、留、圆、重、变”。
一是“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
持重而行,气韵贯通,无跳跃,不漂浮。黄宾虹认为,用笔要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许有柔弱处。
二是“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富有弹性,树无寸直,石也多圆笔画法。宾翁认为,要指将书法用笔方法的圆转应用于绘画。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迄,首尾衔接。要如“折钗股”、“莼菜条”,连绵盘旋,纯任自然,笔法线条婀娜中保持刚劲,圆浑润丽而不能流于柔媚。并进一步指出,董、巨披麻皴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 
三是“留”: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不疾不徐,笔有回顾,上下映带,起止无痕,线条沉着而质厚,力能扛鼎。并指出,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与元鲜于枢悟笔法于车行泥淖,皆为“留”法解。 
四是“重”:用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并具体说到,笔在纸上运行要沙沙有声,入木三分。 
五是“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得古法而超古法,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在变化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墨法上,宾翁总结出七种方法,即浓、淡、破、积、泼、焦、宿。
一是浓墨法:即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黄宾虹引用东坡言“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
二是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景。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宾翁举例,李成、董北苑是善用淡墨的高手,用以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咸由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等。
三是破墨法:即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通常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四是积墨法: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元气淋漓、浑厚华滋。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以看得出笔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宾翁认为,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勾云,以积墨辅其云气。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在所有墨法中,积墨法是黄宾虹最常用的,也是其作品之最大特点。 
五是泼墨法: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绘制方法。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色淹润,虽干犹湿,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但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六是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要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使画作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七是宿墨法:即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方法。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从而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黄宾虹认为,七种墨法在具体运用中可有取舍。他说:“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宾翁是“五笔七墨”法运用的高手和大家,尤其是晚年,他以大篆笔法作画,沉厚凝重,刚健劲遒,生辣稚拙,沉着刚健,不剑拔弩张,不狂怪奇诡,呈现出一种内美。他将各种墨法灵活交替运用,尤重破墨、焦墨、积墨,融入水法、渍墨等技法,重重密密,层层深厚,杂而不乱,浑沌中显分明,分明中见浑沌,清而见厚,黑而发亮,秀润华滋,自然天成,神采焕然。他的画不但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似飒飒有声,而且笔苍墨润、圆浑厚重,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王伯敏曾这样记述他的老师:“黄宾虹作画,
先勾勒。然后以干笔去擦, 他的这种擦, 兼有皴的作用。皴擦之后,
或用泼墨, 或用宿墨点,
方法不一。他在80岁以后的变,主要是在浓墨破淡墨上。当他以浓墨破淡墨后,又加宿墨, 宿墨稍干后, 又在宿墨之上干擦,
又加宿墨点, 即所谓‘层层积染’。这种积染, 能保持墨中见笔, 层次分明, 这是极不容易办到的事。”&
严格讲,“五笔七墨”法并非宾翁独创,前人多有运用。但却是他首先把这一套方法归纳成了系统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化境,从而形成了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全新画风。总之,他的“五笔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拟孙雪居笔意
  这是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标志着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的转变。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云犹湿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
“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 霭的动人境界。
树下抚琴图
  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
此幅作品是在彩色最湿时用宿墨去破。&
          
设色山水 
&&&&&&&&&&&&&&&&&&&&&&&&&&&&&&&&&
纸本设色& 172&121cm
  此幅作品,主峰突出,小峰簇拥,画得严实坚厚,给人以厚实苍茫之感。山石树木运笔飞动,全以笔胜,也以墨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骨法用笔中透出生动气韵。流泉溪涧,留有委婉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跌荡空灵。画幅满纸云烟,但并不促迫,没有滞塞之感,计白当黑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由于层层错落,并无上重下轻之弊。构图平中出奇,实处见虚,足见黄宾虹冥心玄化之匠心。风貌独特、笔墨俱佳的《设色山水》是他的画论主张在纸上“用兵”的有力例证,也体现了他浑厚华滋的风格及意境郁勃澹宕的特点。
&&&&&&&&&&&&&&&&&&&&&&&&&&&&&&&&&&&&&&&&&&&
水墨山水  &&&&&&&&&&&&&&&&&&&&&&&&&&&&&&
纸本水墨& 88&36cm
  此图是黄宾虹91岁时所作,笔墨更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左侧高峰危岩,峭壁直立,中间一棵古松直插霄汉,树后一处院落背靠青山,正中屋内一道人盘膝而坐,身旁桌上有丹鼎之炉列置,柴门院墙正对崎岖山路,这是一处道家仙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这幅画纯用水墨,以淡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粗看若乱石堆砌,细察则明暗块面分明,组织有序,坚硬的岩石也产生了轻快感,似不经意,却见匠心。
    &&&&&&&&&&&&&&&&&&&&&&&&&&&&&&&
仿范宽笔意    &&&&&&&&&&&&&&&&&&&&&&&&&&&&
纸本设色 174&94cm
  黄宾虹以自然为师,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妙创真,达到了神化的境界。他曾有诗道:“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此幅《仿范宽笔意》近景为一湖中坡渚,上有古树两株,坡岸葱葱笼笼,左侧一叶孤舟向前驶去;对面又一番景致,山石屋字,明窗净几,杂树茂密,古树参天,巨石嶙峋。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近景实、暗,远景虚、亮,画面拉长到幽远辽阔的天际,这是此画不同凡响之处。
 &&&&&&&&&&&&&&&&&&&&&&&&&&&&&&&&
仙霞岭上    &&&&&&&&&&&&&&&&&&&&&&&&&
纸本设色& 68.4&40cm
  黄宾虹对于山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一个满纸氤氲,春光和煦,而韵味无穷的世界。他画湖边杂树、楼屋蹬道,诗意盎然。画中树木、楼宇、高山、坡岸均以或干或湿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再用各不相同的墨点皴擦。墨点、色点,错错杂杂,斑斑驳驳,涉笔老辣,自然玄妙。由于点法有致,表现力非常强烈,丰富而不雷同。黄宾虹衰年变法,功夫在墨法上,他绘画独有的风格也表现在墨法上,对墨法的灵活掌握使他创作出了这幅看似大幅,实是小品的《仙霞岭上》。
                       渴笔山水  题曰:"宋元人渴笔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得一辣字诀。毛笔含少量墨、水,下笔落墨难以厚润饱满,所以,须以全身之力赴于笔底,下笔刚劲而见柔韧,积墨不厚却显润泽。黄宾虹的乡邦先贤程邃,正是以枯笔焦墨却能“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而为后世推重。黄宾虹在这幅作品中,不同于古人的是他更追求形体的厚重感和线条本身质实感。在淡墨淡色渲染的基础上,以并不少量的乌亮的焦墨,但落笔劲健,如刻如凿,以行笔涩逆但快速肯定的过程中出现的"飞白"痕来表现焦墨渴笔的苍润,并有意用不多渲染、留出较多空白的方法,拉开较大的黑白反差关系,也正是为表现刚与柔、枯与润的反差关系,虽距离很大,但很融洽,所以画面气氛郁勃而响亮,这大约就是黄宾虹所要的那个"辣"吧。
黄宾虹画语集萃&上
  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刊1957年《美术研究》二月号)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我要游遍全国,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我也就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控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学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但那家那法,都有实际的自然作根据。古代画家往往写生他的家乡山水,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地,花草、虫鱼、翎毛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三陵自然之山,总是有黑有白的。全白之山,实为纸上之山,自然中不是这样。清代四王之山全白,因为他们都专事模仿,不看真山,不研究真山之故。——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艺术各品种是相通的,摄影虽是外来的,但是好的摄影也能传山水之神,从自然中宛然见到笔墨。
  看照片也是师法造化的一种办法,学画既要研究画史、画理、画论,更要探究画迹,师法造化,比较前人得失后,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断》(刊1982年《新美术》第四期)
  作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须三三两两,参差写去,此是法,亦是理。——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疏可专马”。
  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馀”。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位置经营上。
  ——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我说“四王”、汤、戴陈陈相因,不是说他们功夫不深,而是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有人说我晚年的画变了,变得密、黑、重了,就是经过师古人又师今人,更师造化,饱游饫看,勤于练习的结果。——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风健婀娜”。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脱去凡俗。——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初学(画)宜重视者三: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画)先求实,后求虚,先从容易的,再后到难的。讲虚实有难易,但不是好环,整幅画中没有实的地方,那里还有虚的地方,虚实是相生的。
  从那里画起?还不是一笔笔画起。要懂得虚实不是这笔虚那那笔实,而是从通幅的气势意境来着眼的。虚人从实处看,实要从虚实处看。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婀娜多姿是花草本性,但花草是万物中生机最盛。的疾风知劲草,刚健在内,不为人觉察而已。——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与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的画法。王石谷、王原祁心中无刻不存大痴的画法,故所画一山一水,便是大痴的画,并非自己的面貌。但作画也得有传统的画法,否则如狩猎田野,不带一点武器,徒有气,力依然获益不大。——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二十一)
  师造化,多写生很重要!——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二十二)
  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是瓯江之骨耳。——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三)
  天下书多读不完,最忌懒惰;天下景多画不尽,最怕乱涂。——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四)
  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峰峦隐没之际,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见人;有的如盗贼乱窜,探头探脑。变化之丰富,都可以静而求之。此也是画家与诗人着眼点的不同处。——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五)
  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1955年2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六)
  作画时,要心在画中之物,石涛深悟此理。画黄山松,要懂得黄山松之情意,做诗也如此。我曾作《迎送松》诗道:“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七)
  学画如打铁,要趁火热的时候打,不能停,不能歇。又如逆水行舟,不进便是退。——1934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八)
  古人谓山分朝阳山、夕阳山、正午山。朝阳山、夕阳山因阳光斜射之故,所以半阴半阳,且炊烟四起,云雾沉积。正午山因阳光当头直射之故,所以近处平坡白,远处峦头黑。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上,常见近处山反淡,远处山反浓,即是要表现此种情景。此在中国画之表现上乃合理者,并无不科学之处。而且亦形成中国山水画上之特殊风格。不同于西洋山水画上之表现。——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二十九)
  应该从实到虚,先要有能力画满一张纸,满纸能实,然后求虚。——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要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不可中断,否则便要窒塞。但所谓气脉上的连贯,并非将虚折白的各个部分都连贯起来。实中虚白处,既要气脉连贯,又要取得龙飞凤舞之形。如此使实处既能通泄,也使通幅有灵动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气势。——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三十一)
  画有四病,邪、甜、俗、赖是也。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摹仿。——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三十二)
  一幅画,有山、有石、有溪流、有瀑布、有树木楼阁,如果用笔不分明,什么东西都分不出,立不起了。但是它们的神采、气势、内在的美,又是相通的。更随着时季、环境在变化。如果用黑不融洽,什么东西都变成一个死物了。——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三十三)
  宋人夏珪,元人云林(倪瓒)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古人论画花卉,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杂树亦应如此。——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下
画    法
  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作画最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见陈柱《八桂豪游图记》(刊1936年《学术世界》一卷第十一期)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笔之外现,唯墨是赖。半千、石涛均在墨法上争上游。必须勤于练习,勇于探索,以发古人墨法之秘。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精神气息,初无二致。
  干、墨、浓、淡、湿,谓墨之五彩,如红、黄、青、紫,种类不一。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惟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至于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此说我不能同意。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故在画法上,自不能有正墨副墨之别。——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仍然墨气淋漓。古董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间有美酒,就是要善饮者去尝。中国有墨,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去用。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画者,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二十一)
  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多水称湿笔,笔含少水称渴笔。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的。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要在运笔的徐疾、提按、顿挫、点垛、转折上多练习。——见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
(二十二)
杨龙友(文聪)说自己善用宿墨法,曾努力用功,有其成功处。可惜龙友知其一不知其二,居然宣称自己生平不用破墨法,这又何苦!当时有此评论家也害了他,偏称赞他不用破墨法是硬汉,真是画史中之怪事。——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宾虹书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