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字辈, 西德洪景兰,求大神帮我ps搞笑图提供全的

问题已关闭
代为完成的个人任务
提问需要满足:其他人可能遇到相似问题,或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其他人有所助益。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遇到困难,欢迎提问并说明你的求知过程。
张氏字辈,西德洪景兰,我就知道这么多,求好心人提供全的?
历史。人文。教育。起名。恋爱。张兰柯,软件,19学生
&blockquote&&b&&u&下图是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悬挂的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这个让许多传统情结浓厚的人落泪的景象,背后是亚马逊近二十年的冲击和积累。 &/u&&/b&&/blockquote&&img src=&/fdfd0af316ab3d56c9aa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fdfd0af316ab3d56c9aa_r.jpg&&
下图是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悬挂的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这个让许多传统情结浓厚的人落泪的景象,背后是亚马逊近二十年的冲击和积累。
谢邀。&br&&br&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跟我妈去我外婆家,刚好遇到隔壁邻居家嫁女儿。那个姑娘21岁,很漂亮,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老男人,很有钱。来迎亲的车队把本来就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看热闹的人塞满了车与车之间的每一道缝隙。&br&&br&那时的人群里,羡慕别人家天上掉馅饼的很多,期待自己家姑娘嫁个更有钱人的也不少。最多的声音是,这家人真是好福气,姑娘嫁的好,爹妈以后也要跟着享清福了。&br&&br&我跑回去问我妈,什么是享清福。&br&幸福里不掺杂乱七八糟的东西。&br&&br&我7岁的时候,听说那个姑娘离婚了,确切的说是,分手了。因为他们当时结婚的时候没领结婚证。姑娘嫁过去的那年生了个儿子,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家暴。有一次我跟我妈上街的时候,遇到那个姑娘一个人抱着儿子去医院看病。一年以后,老男人把儿子留了下来,把她赶走了。&br&&br&那段时间,每次去外婆家,听到街坊邻居说的最多的是,嫁个有钱人又怎么样,最后不还是被赶出来。有人反驳说,那也赚了,她只跟了那个老男人三年,就得了一大笔钱。&br&&br&我跑回去问我妈,怎么赚了。&br&不论你用钱来衡量什么东西,都是赚的,因为赚的是钱。&br&&br&我大一寒假回家的时候,舅妈问我,有没有谈男朋友。我说没有。舅妈说,好好挑,挑个好的。我低头笑了笑,走开了。&br&&br&没人的时候,我偷偷问我妈,什么是好的。&br&最终你只想告诉我他是好的,而不是问我他好不好。&br&&br&今年暑假回家,有一天晚上,我妈单位的一个阿姨来我家,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说没有。这个阿姨十分热心的要把他老公的朋友的儿子介绍给我。一个挖煤的,一铲子20万。我妈听了之后笑着说,我家姑娘还太小,不懂事,不高攀了。&br&&br&那个阿姨走了之后,我问我妈:“我差点嫁入豪门啊。”她看都没看我说:“老子是个暴发户,儿子是个胡同串子。”&br&&br&“我怎么知道该嫁给谁。”&br&“让你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人。”&br&“你这不是白说么”&br&“你这不是白问么”
谢邀。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跟我妈去我外婆家,刚好遇到隔壁邻居家嫁女儿。那个姑娘21岁,很漂亮,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老男人,很有钱。来迎亲的车队把本来就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看热闹的人塞满了车与车之间的每一道缝隙。那时的人群里,羡慕别人家天上…
&p&谢谢 &a data-hash=&e37963dbb4dad2d20825fc4& href=&///people/e37963dbb4dad2d20825f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柯& data-tip=&p$b$e37963dbb4dad2d20825fc4&&@刘柯&/a&
同学的邀请。&/p&&br&&p&知乎上已经有类似的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 -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a&,里面有很多讨论,可以参考。这里先给出结论,后面在详细论证。结论:影响社交问答网站用户分享知识的主要内在动机是&b&“&/b&&b&乐于助人&/b&&b&”&/b&&b&(&/b&&b&enjoy helping others&/b&&b&)&/b&和&b&“&/b&&b&知识自我效能&/b&&b&”&/b&&b&(&/b&&b&knowledge self-efficacy&/b&&b&)&/b&;而影响用户长时间分享自己知识的主要内在动机是&b&“&/b&&b&问答社区的奖励&/b&&b&”(reward)&/b&、&b&“&/b&&b&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b&&b&”(reputation)&/b&和&b&“&/b&&b&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b&&b&”(satisfaction)&/b&&/p&&p&-----------------------------------------------------------------------------------------------------------------------&/p&&p&为什么在网络上相当一部分的人会热爱或者说乐于回答其他人甚至陌生人的问题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很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网络用户贡献自己知识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相关的研究工作也不少,取得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刚好我最近完成了一篇相关的论文综述,手头有一些资料,在这里抛砖引玉,给大家介绍一下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的一些背后动机。&/p&&br&&p&这里我所介绍的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是指&b&社交问答网站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b&(Users’
knowledge contributing behavior in social Q&A sites)。需要指出的是知识贡献行为或者说知识共享行为(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比如在知识管理领域,对于知识贡献行为(或知识共享行为)的论述侧重于强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行为。所以本文将要谈论到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除此平台(社交问答网站)之外的其他情境,这需要相关的科研人员运用实验进行测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网络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就是指代“知识共享行为”;而有的时候,“知识贡献行为”只是“知识共享行为”下面的其中一种子行为,“知识共享行为”下面除了“知识贡献行为”,可能还包括“知识搜寻行为”(Knowledge seeking behavior),知识采纳行为(Knowledge adopting behavior)等。不同的学者对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这需要看他们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情境。在本文中,我们将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看成是相同或类似的表述,以下统一称“知识贡献行为”。&/p&&br&&p&&b&1.
&/b&&b&知识贡献的用户特征&/b&&/p&&p&每一个SQAs都存在知识贡献的用户,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回答问题,贡献有质量的信息内容。区别于那些只在问答社区进行知识搜寻的普通用户,知识贡献的用户,尤其是那些高数量或高质量知识贡献的用户是SQAs持续发展和维持问答社区氛围的中坚力量。对于知识贡献的用户来说,问答社区的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是他们最在意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用户进行知识贡献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用户的内在心理动机。有研究发现,知识贡献的用户会与提问者有很多交互(interaction),但知识贡献者之间并未有很多交互,其原因包括知识贡献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都想成为最佳回答者以获得外在奖励或荣誉。&/p&&br&&p&&b&2.
&/b&&b&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动机&/b&&/p&&p&理解SQAs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特征需要厘清用户选择是否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主要动机是 &b&“&/b&&b&乐于助人&/b&&b&”&/b&&b&(&/b&&b&enjoy
helping others&/b&&b&)&/b&和&b&“&/b&&b&知识自我效能&/b&&b&”&/b&&b&(&/b&&b&knowledge
self-efficacy&/b&&b&)&/b&。&/p&&br&&p&这里的&b&“&/b&&b&乐于助人&/b&&b&”&/b&指的是用户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内心的满足感。 &a data-hash=&d4f67c81f8c0f755dbae8e& href=&///people/d4f67c81f8c0f755dbae8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一雨& data-tip=&p$b$d4f67c81f8c0f755dbae8e&&@刘一雨&/a&
的回答提到的就是这种满足感。之前知乎上还有某位朋友提到过,这种满足感是指人类需求层次(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位阶的需求满足感,具体出处我不太记得了,希望记得的知友们可以给我一个链接。这种满足感很微妙,有时候别人的感谢或者赞同就会使贡献知识的用户感觉很有成就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这种满足感会促使他们贡献自己的知识。&/p&&br&&p&&b&“&/b&&b&知识自我效能&/b&&b&”&/b&是指用户对于能够为他人提供知识的自信感,也就是说当用户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为他人提供知识帮助时,他会选择去贡献他的知识。比如在知乎上,会有很多领域的相关人士或者“知乎达人”回答问题,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由于长期深入地了解或者熟谙某些内部信息,肯定会有其他“门外汉”所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识,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感去贡献这些知识,来解决或者纠正“门外汉”们的疑惑和误解。比如,对于这个问题(&i&为什么很多人用很长的时间来分享知识?&/i&),我是研究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也是我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我自我感觉有能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有必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规范的解答,以达到科普的目的,于是乎我决定贡献我自己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举个栗子而已,勿喷…)。&/p&&br&&p& 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在SQAs上用户贡献的知识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专业知识,而是回答者个人的建议、意见、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等。用户之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或许是问题本身足够有趣,或者让用户感同身受等原因。&/p&&p&其他一些影响用户贡献知识动机因素还有: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有点&a data-hash=&32a6ccbd1f218aef2e7b31c420ce7f16& href=&///people/32a6ccbd1f218aef2e7b31c420ce7f1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weakdancer& data-tip=&p$b$32a6ccbd1f218aef2e7b31c420ce7f16&&@weakdancer&/a&
回答中提到的自我存在感的增强),问答社区的奖励,用户自身的求知欲(&a data-hash=&d4f67c81f8c0f755dbae8e& href=&///people/d4f67c81f8c0f755dbae8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一雨& data-tip=&p$b$d4f67c81f8c0f755dbae8e&&@刘一雨&/a&
回答中提到的用户获取知识的过程),互惠(即用户认为如果我贡献知识帮助他人的话,他人也会在某个时候帮助我解决某些问题,那么用户会选择贡献自己的知识)等。这些因素要么与“乐于助人”或“知识自我效能”存在着概念重叠的部分,要么没有上述两种因素对用户贡献知识的影响那么大,所以这里不再过多解释。&/p&&br&&p&&b&3.
&/b&&b&用户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动机&/b&&/p&&p&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SQAs上花很长时间来贡献知识呢?这里涉及到“持续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著名市场营销学家Oliver提出的&b&期望确认理论(&/b&&b&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b&&b&,&/b&&b&ECT&/b&&b&)。&/b&&b&ECT&/b&作为消费者满意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再次购买的意向。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再次购买一个产品或再次使用一项服务的意向(即持续购买或持续使用的意向)主要是受消费者之前使用该项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所影响。一些学者将ECT和之前用户贡献知识行为研究中得到结论进行整合,然后对用户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结果发现&b&“&/b&&b&问答社区的奖励&/b&&b&”&/b&、&b&“&/b&&b&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b&&b&”&/b&和&b&“&/b&&b&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b&&b&”&/b&是影响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b&“&/b&&b&问答社区的奖励&/b&&b&”&/b&、&b&“&/b&&b&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b&&b&”&/b&和&b&“&/b&&b&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b&&b&”&/b&这三个因素会使得SQAs上的用户不断或者经常贡献自己的知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用户是那些贡献过高数量或者高质量知识的用户。&/p&&p&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之前影响用户贡献知识的两个主要因素&b&“&/b&&b&乐于助人&/b&&b&”&/b&和&b&“&/b&&b&知识自我效能&/b&&b&
”&/b&此时对持续贡献知识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这说明,虽然“乐于助人”和“知识自我效能”可以促进用户的知识贡献意愿,但是对用户的持续贡献意愿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了。&/p&&br&&p&&b&4.
&/b&&b&参考文献&/b&&/p&&ul&&li&Chen X, Deng S. &a href=&http://ir./handle/?mode=full&submit_simple=Show+full+item+reco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NSL OpenI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swer adoption in social Q&A communities from users' perspective: Tak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Zhihu as an example.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81-95. []&/li&&li&Cheung, C M K, & Lee, M K O.
What drives members to continue sharing knowledge in a virtual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e role of knowledge self-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M]//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Berlin: Springer, 4.&br&&/li&&li&Chua A Y K, Banerjee S. So fast so
good: An analysis of answer quality and answer speed in community question‐answering sit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br&&/li&&li&Deng S, Yang L, Zhang Y. Social
Q&As or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What is Behind the Choices of
Chinese Information Seekers? [J]. Libri, ): 327-340.&br&&/li&&li&Gazan R. Social q&a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12): .&br&&/li&&li&Guan X, Deng S. .&a href=&http://ir./hand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NSL OpenIR):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intention to continue contributing knowledge in social Q&A communities&i class=&icon-external&&&/i&&/a&.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75-90 [] &br&&/li&&li&Jeon G Y J, Rieh S Y. The value of
social search: Seeking collective personal experience in social
Q&A[C]//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10.&br&&/li&&li&Jin X L, Zhou Z, Lee M K O, et al.
Why users keep answering questions in online question answering communiti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93-104.&br&&/li&&li&Kang M, Kim B, Gloor P,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user behaviors in community‐driven knowledge service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6): .&br&&/li&&li&Kankanhalli A, Tan B C Y, Wei K K.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MIS quarterly, ): 113-143.&br&&/li&&li&Liao S, Chou E. Intention to adopt
knowledge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posters vs lurkers [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 442-461.&br&&/li&&li&Lou J, Fang Y, Lim K H, et al.
Contributing high quantity and quality knowledge to online Q&A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56-371.&br&&/li&&li&Shah C, Kitzie V, Choi E.
Modalities, motivations, and materials–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and social
online Q&A service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40(5):669-687.&br&&/li&&li&Shah C, Oh S, Oh J S. Research
agenda for social Q&A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205-209.&br&&/li&&li&Sun Y, Fang Y, Lim K H.
Understanding sustained participation in transact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 12-22.&/li&&/ul&
同学的邀请。知乎上已经有类似的问题,里面有很多讨论,可以参考。这里先给出结论,后面在详细论证。结论:影响社交问答网站用户分享知识的主要内在动机是“乐于助人”(enjoy …
up date ----------------------------------&br&又过去一年了&br&谢谢每一位给我留言给我点赞的朋友,谢谢你们&br&也许是大家的祝福真的很灵验&br&这一年我过的还不错&br&越来越觉得,生活的幸福感来自内心。&br&工作总有顺利不顺利,对职场上的各种乱象不再惊慌愤怒,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保持热诚。&br&感情总有陪伴和孤独,不再哀伤和埋怨,对爱情依旧像个女孩。&br&&br&我曾经以为自己失去一切,幸运的是我慢慢学会了一砖一瓦的建设自己的生活。&br&有自己过得好的能力,便不再害怕失去。&br&&br&希望每个人都能过的好。&br&&br&&br&取消匿名,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和过去和解。&br&&br&up
-------------------------------------&br&这个答案是我2011年回答的。那年我23。&br&&br&如今我已经25啦~&br&依旧漂在北京。今年北京好像凉的快,还不到九月,早上上班的时候,穿了凉鞋,风吹的脚趾冰凉。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应该还没有查出到底是什么病,每天忍受着肚子疼,四处求医。现在虽然没有治好病根。但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每天坚持锻炼,调整饮食,吃的那是相~当~讲~究~(准备在知乎专栏里和大家分享,我每天煮的枸杞豆浆~放了银耳和燕窝的杏仁核桃露~每天喝得不同的甜甜地蜂蜜,还有先苦后甜得三七粉~)&br&去年工作很辛苦,基本是全年无休还有每天后半夜回家什么的,亏待了身体(身体我对不起你,所以我已经在补偿你了)。今年算是比较顺利了~&br&依旧单身,(老妈我对不起你),自己不够好,缘分也没有到~&br&所以,关心我现在生活的朋友们~我现在过得挺好,并且致力于让自己过得更好。&br&&br&从我回答这个问题到现在,很多朋友跟我说加油。&br&因为工作真的还挺忙得,没能一一感谢。&br&所以正这里向大家鞠躬~谢谢你们!谢谢大家!!&br&如果我的分享真的能帮助到一些人,或者能让一些朋友感受到一些正能量的话。我像着也许真的是我在知乎上回答的最有用的一个问题。&br&&br&&br&&br&&br&------------------------&br&88年的,今年23
&ul&&li&22大学毕业,准备考研,考研前一个月熬不下去,准备放弃,结果最后仅仅差3分上线。懂得了”行百里者半九十“,选择了的事情就要坚持。 &/li&&li&3月考研失败之后准备复读,无所事事去参加一家报社在我们学院的招聘,被要了去实习。当时还是很有自信自己是个优秀的姑娘。&/li&&li&报社是一个国企。兼有国企的各种扯淡以及报社的各种辛苦。那时候正好赶上报社里空降的总经理和原来的经营总监的斗争。那时候啥也不懂,选择跟了总监出来做副刊政治斗争的最后是那个总监先”借调“再”转岗“,升了级别之后自己一走了之。 &/li&&li&写稿子、跑客户、两个学位的毕业论文都要写、新人又受到各种欺负。曾经一个人一周时间在武汉四十度的高温中将所有的写字楼挨个扫遍——坐电梯到顶层,然后一家一家的往下走一家一家的敲门。曾经上午毕业答辩,下午出门为了等相机陪人采访,到了七八点人家又把相机拿走,只好打电话给男朋友让他送相机来,一个人采访到所有的店都打烊(生活类报刊,我的岗位就是采访小店),最后为了省钱打车到学校后门,十一点多从没有路灯的湖边走半个小时回寝室。曾经在下班之后加班的选题会上大哭因为要错过班级最后的聚餐。 &/li&&li&最难熬的时候自己最倔强最要坚持却最没有人理解。有几天整个人几乎是崩溃的。在报社加班到十一二点,打车去车站送同学离开学校,然后和别的同学一起回学校,整夜的聊天,一遍聊天一边赶稿。完全不困,睁着眼睛到了该上班的时间眼泪就哗哗的,因为要去上班了。然后哭着起床,挤车,一整天不能有人和我说一句话,只要和外界有任何接触人就会控制不住大哭。几乎是抑郁症,想过死,才明白死都不怕了世界上没有什么好怕的。那时候给身体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li&&li&10月父母实在看不下去了,跟我说可以让我出国念书。于是辞职,在出租屋里专心准备雅思。在考雅思的前两周。父亲出事了,家里赔的倾家荡产还附一堆外债。 &/li&&/ul&
22岁结束,以为人生低谷不过这样。没想到还可以更低。
23岁了,想离开武汉这个伤心之地,满怀希望的北上进京。找了一个待遇非常一般的工作,结果领导是恶毒冷漠。然后各种找工作,几次在最后一步就没缘由的不了了之。
&br&&ul&&li&9月听闻一个朋友得了血癌,接着自己被查出了肿瘤。明白了一些只有当死亡很近的时候才能和明白的事情。 &br&&/li&&li&手术之后,开始和EX闹分手,都爱的太过用力而相互折磨。穿过怀疑、纠结、苦痛、后悔、推开、挽回、任性……结束生命中第一段感情,它轰轰烈烈它刻骨铭心,它因为有不完美而在我心中完美。感谢他在我最美好的年岁里把我的生命照亮的灯火通明,感谢带给我的一切好的好坏,感谢他来过我的生命里。&/li&&li&经济窘迫,不愿找家里要钱,靠朋友接济。&/li&&/ul&
突然觉得自己到了一个近乎是奇妙的境地——一无所有。
学业、工作不顺心。就连笃信的爱情和健康也失去了。&br&&b& 感觉死了一次一样,才能一切从新开始。
&/b&&br&&br& ------------------------------------------------------------
23岁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希望能够不断反省完成这段修行。
up date ----------------------------------又过去一年了谢谢每一位给我留言给我点赞的朋友,谢谢你们也许是大家的祝福真的很灵验这一年我过的还不错越来越觉得,生活的幸福感来自内心。工作总有顺利不顺利,对职场上的各种乱象不再惊慌愤怒,明确…
著名学者史莱克曾经有一句名言:洋葱是分层次的,怪物也一样。&br&&br&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尽管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人性共通,但是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底层和上层是不一样的。&br&可以说没有人真心喜欢出身底层,包括为底层辩护的人。出身底层,是有原罪的,底层的生活,常常不是生活,而是直面&b&生存&/b&这个课题,所以身为底层,容易突破下限,容易不讲规则,这就是一楼 &a data-title=&@茶小花&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4a54429e34ffe5abb6af7b45b81fafd& data-hash=&24a54429e34ffe5abb6af7b45b81fafd& data-tip=&p$b$24a54429e34ffe5abb6af7b45b81fafd&&@茶小花&/a& 引用吴念真那句话,&b&残酷的生活太容易让人暴露人性中的恶,&/b&底层的人性太容易被考验,而人性本恶,考验人性是危险的,人又是一个很有惰性的动物,即使从底层跃迁,很多毛病也很难改掉。&br&对于危险敬而远之,是作为生物的本能,不喜欢底层出身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br&&br&但是这个道理,却并不总是正确,因为底层的原罪是如此容易发现,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一点,&b&出身上层同样是有原罪的,&/b&&b&&b&而且更加恶。&/b&&/b&&br&&br&出身上层的人有个特点,喜欢讲道德,喜欢谈奉献,喜欢强调义务,这就是,一个高票答案说的,出身上层的人追求成功是因为兴趣、爱好等正能量,而这,正是出身上层阶级的原罪。&br&那么如此正能量,何罪之有呢?罪大发了,因为这世界不是靠正能量运转的。&br&这世界应该是等价交换的,豫让讲的对,&b&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b&知乎有个问题,大意是最坏的老板是什么样的,最好的回答是:&b&跟缺钱的人谈理想,跟缺理想的人谈钱。&/b&看出来问题所在了吗?在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要求卖白菜的人操卖白粉的心,动不动跟你扯业界理想,宏伟蓝图,却罔顾你的嚼裹儿都没有着落的现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耍流氓,而这种高蹈派,或者叫上帝视角的人,多是上层出身的。&br&举两个栗子:韩信与刘邦谈论项羽,曾有一段对话,韩信问刘邦曰:“&u&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u&”刘邦很坦诚,直接说:“我不行。“。韩信说,我觉得你也不如项羽,但是大王你有几点项羽比不上。今天别的咱们不赘述,只说韩信说的一点: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b&忍不能予&/b&,此所谓妇人之仁也。&br&韩信说的是,项羽为人,能够对人特别礼貌,但是就是不给实惠,所谓礼贤下士而吝于封赏,理想主义一大堆,就是不给钱。而刘邦呢,对人轻慢无礼,但是&b&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b&,该给赏赐的从来不含糊。比较这一点,我们常说刘邦是流氓皇帝,其实不然,秦末诸人,认为刘邦才是&b&忠厚长者&/b&,本来嘛,做事拿钱,天经地义。而项羽简直是耍了一辈子流氓,一直在进行道德绑架,直到临死,还要拉上仅剩的二十八骑,一起来个壮烈,拜托,人家也都是有家有口的好不好,跟你一辈子有多大仇,就为了证明你行?&br&这样的人做事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错的,他们的道德优越感远超过常人。他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抓起来,要煮了吃,却说是要尽早结束战争,为天下计,我想,在他杀宋义、杀义帝的时候,一定也是满满的正义感爆棚吧。&br&另一个栗子是瓜瓜,我看过他的一个采访。采访里他自称自己如何勤奋,他说了独自一个人去英国留学,特别强调了独自,在他的眼里,自己也是独立勤奋刻苦的,他从来也不可能去想,很多孩子在他那个年纪可能连县城都没去过。这种人根本不会关心下层是怎么想,只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这么优秀,我获得现在的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吗?&br&&br&&br&这就是问题所在。下层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知道洋葱是分层次的,而上层人却吃着料理后的洋葱圈,转手把生洋葱塞进下层人的嘴里,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流眼泪?你看我就不流,他们不去追究洋葱,反而在心里形成一种观念,果然是下层人忍耐力差吗,真是低贱。&br&确实,上层也会努力奋斗,他们特别喜欢正能量,特别喜欢心灵鸡汤,也真的相信心灵鸡汤,但是他不知道,同样是灌鸡汤,他又吃肉,又补维生素,穷人只灌鸡汤买不起别的就会营养不良,然后又是那个观点,下层人真是没救。&br&&br&出身上层的人&b&特别容易理所应当&/b&。理所应当地攫取了社会资源,然后理所当然的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规则,要求所有人遵守,当规则不利于他们时,他们又理所当然的改变规则,这样做他们们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因为这样对社会”有利“。他要老汉推车你就得跪下,他要坐上来自己动你就得摇屁股,然后他还怪你活儿不好,体位太单调,全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br&&br&下层人当作恶的时候,他们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作恶,而上层人作恶的时候,会以行善的面目出现。如果说出身下层的人突破规则下限的原罪不可原谅,那么出身上层的人本身制定了不符合人性的规则,使下层的人时时面临人性的考验,岂不是罪恶之源?但凡肯让下层分一杯羹,谁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贫穷之外,再冠下层以罪恶之名,简直是无耻之尤。&br&&br&洋葱可以分层次,怪物也可以分层次。但是请以学识、才华、品德来区分,而不是以生于沼泽还是生于王宫,这是一个史莱克的梦想。&br&即使这一点也做不到,烦请在自己吃饱的时候,别在饿肚子的人们面前bia唧嘴。&br&&br&全文完。&br&&b&我的微博:&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uzhishendecaiyuanzi/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na Visitor System&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简书地址:&a href=&/users/476c057d254d/latest_articl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霍真布鲁兹老爷&i class=&icon-external&&&/i&&/a&&br&豆瓣:&a href=&/peop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霍真布鲁兹&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微信公众平台:霍老爷的小木屋
ddz_233 &/b&&br&&img src=&/1adee86d672d794c1f66bf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adee86d672d794c1f66bfc_r.jpg&&
著名学者史莱克曾经有一句名言:洋葱是分层次的,怪物也一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尽管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人性共通,但是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底层和上层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没有人真心喜欢出身底层,包括为底层辩护的人。出身底层,是有原罪的,底层的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大神给个网站你懂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