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笑脸一词,运用比喻的诗句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认识或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去日照看海
文/丁立梅
  ①日照,这两个字的组合,很暖,永远阳光普照的样子。轻轻念一念,唇齿间就生出无限光芒来。当地导游小伙子解释得更绝,他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叫日照吗?那是因为这里是太阳光最先照到的地方,太阳最好,能把人的皮肤晒成正宗的麦芽色。别的地方晒出的麦芽色,都不算正宗的。”他的话逗乐了跟在他后面的一群人,大家索性取下遮阳物,笑言要晒出日照正宗的麦芽色来。
  ②海多。稍稍一转身,就能与海撞个照面。A清凉的海风一泻千里地扑过来,扑入人的怀中,一个劲儿地撒娇。它还嫌不够,恨不得钻进人的骨头里。尽管烈日当头,因有这样的海风吹着,并不感到炎热。不过,裸露的肌肤却很快看出效果来——红了。连最怕晒黑的女孩子,这时也伸出胳膊来,跟人比,看谁被太阳烤得更红。这日照的太阳,果真不一般。
  ③沙滩也多。在日照,有海的地方,几乎都有沙滩,金黄金黄地铺向远方。游人三三两两点缀其中,远望去,或红或白,像沙滩上盛开的小花朵。大家脱了鞋,赤足奔跑在沙滩上。沙子细软,温柔地抚摸着脚掌心。有人贪心,干脆躺倒在沙滩上,身上覆盖一层沙子,做起了幸福的鸵鸟。
  ④海浪像调皮的孩子,喜欢跟人玩恶作剧,不时扮演成大魔鬼,趁人不备,龇牙咧嘴地扑过来,迅捷地淹没了人的脚踝、小腿,打湿了人的衣衫,欢喜的惊叫声响成一片。它却不等你惊叫完毕,突然收了性子,坏笑着一路退下去。
  ⑤最乐的,要数孩子们。早在旅游车上,一个小姑娘就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泳衣。一等车子停下,她立马向海边冲过去,像离弦的一支箭——等太久了,仿佛早有约定。
  ⑥海边的气候阴晴不定,一阵晴来一阵雨。刚刚还晴朗的蓝天白云,一会儿却阴云密布。雨来,急吼吼的,成桶地泼将下来,似乎要与海浪的汹涌一搏高低。风借着雨势,雨借着风势,好个风大雨狂。
  ⑦却没有一个人去避雨。淋湿了身子又何妨?人生难得淋漓一回。大家索性在海滩上奔跑,在大雨中起舞,笑着、叫着、闹着。B不管大人小孩,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平时是拘谨的还是豪放的,都一一放开手脚。这时候,能解读他们的只有一个词,这个词叫纯粹。
  ⑧雨停后,去往岛上时,汽艇是逆水而行,我们成了海浪玩于股掌之上的小球,一会儿被它高高抛上去,一会儿又被它抛下来。跟我同乘一艘汽艇的一个女人,一直惊叫不止,整个人都匍匐到座位上去了。她说,妈呀,下次再不敢坐了。可她却在汽艇靠近小岛的时候,留恋地来了一句,还真刺激啊。我笑着想,这就是海,让人敬畏,让人怀念。
  ⑨在岸边远望海上的岛时,岛是黛青色。我以为那是礁石的颜色,近前一瞧才知,那是贝壳们的颜色。岛上寸草不生,大大小小的礁石上,却爬满了各种各样的贝类动物,都是被海浪冲上来的。伸手去掰,掰不开,它们已深深嵌进礁石的肌肤里,与礁石融为一体。我们都是赤足上岛的,别看这些贝类动物平时一个个乖模样,这时候,却变得锋牙利齿的。蹲身俯看它们,想着“缘分”这个词,对于它们,今生也只有这一次偶然相遇,再不相见。
  ⑩岛上并没有其他可观之物,除了礁石、贝壳,还是礁石、贝壳。但大家的兴致不减,跳到这块礁石上留个影,跳到那块礁石上欢呼一通。背景根本不用挑选,随便一处,都是绝好的风景。
  拣一处临海的礁石坐,风吹得发丝飞扬。海浪拍打着礁石,一下,一下。放眼望去,海像天一样辽阔,天像海一样深远。
(选自2009年9期《视野》,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依次写出作者去日照看海时的游览内容。
感受海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②段A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如果把文章第⑤段去掉,作者描写的内容会更清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对第⑦段B处画线句子中“纯粹”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5.“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本文中洋溢着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只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混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得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A)“是吗?”她抬起眼皮,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B)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一道绿色内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送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了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在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堆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作者:白小云&&& 文章有改动)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文章第⑥段写道:“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请根据上下文描写“老头儿”这时的心理。
3.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4.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倒心生疼。”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有太多的虚假和欺骗。而文中卖仙人掌的老人却以他的“倔强”成为这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以“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木筏驶过河水中央,孩子们拨正筏身,继续挥臂划桨。河水不深,水流时速只有两三英里。在后来的三刻钟内,几乎谁也没有吭声。现在木筏正驶过远处的市镇,两三点微微闪烁的灯火标明了它的位置。镇子前面是一大片倒映着亮晶晶星星的茫茫水面。这镇子此刻正在酣睡,没有意识到眼下发生的这桩大事。黑衣侠盗双臂交叉,伫立筏上,“最后望一眼”这个先前使他快乐无比、后来令他痛苦不堪的地方,希望“她”能看见他乘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以无所畏惧的气魄面对危险和死亡,以唇边浮现的一丝冷笑迎接末日的来临。在遥望村子的时候,他稍许发挥了一点想像力,就把杰克逊岛搬到视线以外去了。所以他在朝村子“最后望一眼”时,心里既感到悲伤,又觉得快慰。另外两个海盗也在“最后望一眼”。他们久久凝视着,无意中几乎让急流把木筏冲得远远离开杰克逊岛。幸亏他们及时发现了这个危险,赶紧设法加以避免。凌晨两点左右,木筏在岛前部约摸两百米处的沙滩上搁了浅。他们来回涉水走了几趟,才把带来的东西运上岸。小木筏上原来有一个旧帆,他们把它拿到灌木丛中张开,当做帐篷来遮盖食物。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夜晚,他们将睡在露天,为的是合乎海盗的做派。
  他们向幽暗的密林深处走了二三十步,紧靠着一根大木头生了一堆火,用煎锅做了一点咸肉当晚餐,又把带来的玉米面包吃掉了一半。他们觉得,能来到这样一个远离尘世、未经开发且又无人居住的荒岛,能在岛上的原始森林里尽情吃喝,真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他们表示再也不愿意重返文明社会了。跳荡不停的火焰照亮了他们的面孔,映红了森林圣殿中那些粗壮的树干、光润的绿叶以及彩花似的青藤。
  吃完最后一片煎得发脆的咸肉,咽下最后一口玉米面包,三个孩子惬意地伸了伸懒腰,躺在草地上。他们本来可以寻找一个凉爽些的地方,可又实在不愿舍弃如此富有浪漫情调的热烘烘的篝火。
(《汤姆·索亚历险记》)
  夜半时分,乔醒过来,唤醒那两个孩子。他们周围有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像是变天的预兆。尽管没有一丝风的空气是那么酷热难当,令人窒息,几个孩子却依偎在火堆旁,指望从中获得一种友好亲情的慰藉。他们默默地坐在一起,急切地等待着。树林里依然笼罩着肃穆的气氛。火光之外,一切都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了。忽然间,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隐约照亮了树上的枝叶,很快又消失了。过了一会又出现一道,这回更加耀眼。紧跟着又是一闪,林中响起一阵微微叹息似的声音,孩子们只感到一股急速的气流扑面而来,一个个心惊肉跳地想像着黑夜的精灵打他们身旁经过的情景。随后是一阵短暂的平静。接下来又是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闪电,将黑夜照得亮如白昼,将他们脚边一根根纤细的草叶全都照得清晰可见,同时也映出了三张惨白和惊骇的面孔。天上响起一串低沉而持续的隆隆雷声,渐远渐弱地消失了。一股凉飕飕的风儿吹来,吹得林中树叶沙沙作响,吹得火堆周围的灰烬雪片似的四散飞舞。又一道刺目的电光把树林照得透亮,旋即喀嚓一声巨雷,仿佛劈开了孩子们头顶的树梢。跟着是漆黑一片,几个孩子吓得紧紧抱成一团。几颗大雨点啪哒啪哒地打在树叶上。
  “快,哥们!快进帐篷!”汤姆喊道。
  他们跳起来跑开,黑暗中被树根和藤蔓绊得踉踉跄跄的,兀自闷头朝不同的方向奔去。一股狂风呼啸着刮过树林,四下响起呜呜的回音。炫目的闪电一道接着一道,震耳的雷鸣一阵又是一阵。滂沱大雨从天上倾泻下来,雨水沿着地面被越刮越紧的狂风吹成一片片雨幕。孩子们互相喊叫着,可是咆哮的狂风和隆隆的响雷完全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后来他们总算狼狈地跑回营地,躲在帐篷下暂避风雨,身上发冷,心里慌张,从头到脚水淋淋的。不过在痛苦中有人陪伴毕竟还是值得庆幸的。他们无法交谈,即令没有别的嘈杂声的干扰,那顶旧帆布帐篷哗啦哗啦的响声就够厉害的了。暴风雨越来越猛,那顶帐篷终于挣脱了系住它的绳索,随风飘走了。孩子们手拉着手,跌跌绊绊地夺路而逃,身上碰破了许多地方,总算跑到河边一棵大橡树下藏身。此时,天上的激战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闪电时时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将地上万物照得雪亮通明,连阴影都消失了。被风吹弯腰身的树,奔腾咆哮、白沫飞溅的河,一片片随风翻卷的水雾,以及河对岸悬崖峭壁的模糊轮廓,全都透过急驰的乱云和倾斜的雨帘若隐若现。每隔一会儿便有大树被摧毁,随着清脆的断裂声倒卧在小树丛中。势头经久不衰的霹雳发出震耳欲聋的剧烈爆炸声,说不出有多骇人。疯狂到极点的暴风雨显示出它无可匹敌的威力,仿佛要在须臾间把小岛撕成碎片、烧成灰烬,水淹到树顶,风把它刮跑,使岛上的所有生灵丧失听觉。对于这些离家出走、置身荒野的小家伙来说,那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
  然而战斗终于结束了,天地间的各种力量互相恐吓埋怨着,最后还是退下阵来。大地又恢复了平静。
(《汤姆·索亚历险记》)
1.给第一个片段拟一个标题。
2.概括第二个片段的中心内容。
3.请分别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汤姆他们三人对“海盗”生活的感受。
第一个片段:________;
第二个片段:________。
4.第一个片段中加粗句子说“既感到悲伤,又觉得快慰”,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5.第二个片段是描写暴风雨的,既很有层次,又显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一段为例,谈写景要有层次,以第三段为例,谈状物要抓住景物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木筏驶过河水中央,孩子们拨正筏身,继续挥臂划桨。河水不深,水流时速只有两三英里。在后来的三刻钟内,几乎谁也没有吭声。现在木筏正驶过远处的市镇,两三点微微闪烁的灯火标明了它的位置。镇子前面是一大片倒映着亮晶晶星星的茫茫水面。这镇子此刻正在酣睡,没有意识到眼下发生的这桩大事。黑衣侠盗双臂交叉,伫立筏上,“最后望一眼”这个先前使他快乐无比、后来令他痛苦不堪的地方,希望“她”能看见他乘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以无所畏惧的气魄面对危险和死亡,以唇边浮现的一丝冷笑迎接末日的来临。在遥望村子的时候,他稍许发挥了一点想像力,就把杰克逊岛搬到视线以外去了。所以他在朝村子“最后望一眼”时,心里既感到悲伤,又觉得快慰。另外两个海盗也在“最后望一眼”。他们久久凝视着,无意中几乎让急流把木筏冲得远远离开杰克逊岛。幸亏他们及时发现了这个危险,赶紧设法加以避免。凌晨两点左右,木筏在岛前部约摸两百米处的沙滩上搁了浅。他们来回涉水走了几趟,才把带来的东西运上岸。小木筏上原来有一个旧帆,他们把它拿到灌木丛中张开,当做帐篷来遮盖食物。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夜晚,他们将睡在露天,为的是合乎海盗的做派。
  他们向幽暗的密林深处走了二三十步,紧靠着一根大木头生了一堆火,用煎锅做了一点咸肉当晚餐,又把带来的玉米面包吃掉了一半。他们觉得,能来到这样一个远离尘世、未经开发且又无人居住的荒岛,能在岛上的原始森林里尽情吃喝,真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他们表示再也不愿意重返文明社会了。跳荡不停的火焰照亮了他们的面孔,映红了森林圣殿中那些粗壮的树干、光润的绿叶以及彩花似的青藤。
  吃完最后一片煎得发脆的咸肉,咽下最后一口玉米面包,三个孩子惬意地伸了伸懒腰,躺在草地上。他们本来可以寻找一个凉爽些的地方,可又实在不愿舍弃如此富有浪漫情调的热烘烘的篝火。
(《汤姆·索亚历险记》)
  夜半时分,乔醒过来,唤醒那两个孩子。他们周围有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像是变天的预兆。尽管没有一丝风的空气是那么酷热难当,令人窒息,几个孩子却依偎在火堆旁,指望从中获得一种友好亲情的慰藉。他们默默地坐在一起,急切地等待着。树林里依然笼罩着肃穆的气氛。火光之外,一切都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了。忽然间,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隐约照亮了树上的枝叶,很快又消失了。过了一会又出现一道,这回更加耀眼。紧跟着又是一闪,林中响起一阵微微叹息似的声音,孩子们只感到一股急速的气流扑面而来,一个个心惊肉跳地想像着黑夜的精灵打他们身旁经过的情景。随后是一阵短暂的平静。接下来又是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闪电,将黑夜照得亮如白昼,将他们脚边一根根纤细的草叶全都照得清晰可见,同时也映出了三张惨白和惊骇的面孔。天上响起一串低沉而持续的隆隆雷声,渐远渐弱地消失了。一股凉飕飕的风儿吹来,吹得林中树叶沙沙作响,吹得火堆周围的灰烬雪片似的四散飞舞。又一道刺目的电光把树林照得透亮,旋即喀嚓一声巨雷,仿佛劈开了孩子们头顶的树梢。跟着是漆黑一片,几个孩子吓得紧紧抱成一团。几颗大雨点啪哒啪哒地打在树叶上。
  “快,哥们!快进帐篷!”汤姆喊道。
  他们跳起来跑开,黑暗中被树根和藤蔓绊得踉踉跄跄的,兀自闷头朝不同的方向奔去。一股狂风呼啸着刮过树林,四下响起呜呜的回音。炫目的闪电一道接着一道,震耳的雷鸣一阵又是一阵。滂沱大雨从天上倾泻下来,雨水沿着地面被越刮越紧的狂风吹成一片片雨幕。孩子们互相喊叫着,可是咆哮的狂风和隆隆的响雷完全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后来他们总算狼狈地跑回营地,躲在帐篷下暂避风雨,身上发冷,心里慌张,从头到脚水淋淋的。不过在痛苦中有人陪伴毕竟还是值得庆幸的。他们无法交谈,即令没有别的嘈杂声的干扰,那顶旧帆布帐篷哗啦哗啦的响声就够厉害的了。暴风雨越来越猛,那顶帐篷终于挣脱了系住它的绳索,随风飘走了。孩子们手拉着手,跌跌绊绊地夺路而逃,身上碰破了许多地方,总算跑到河边一棵大橡树下藏身。此时,天上的激战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闪电时时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将地上万物照得雪亮通明,连阴影都消失了。被风吹弯腰身的树,奔腾咆哮、白沫飞溅的河,一片片随风翻卷的水雾,以及河对岸悬崖峭壁的模糊轮廓,全都透过急驰的乱云和倾斜的雨帘若隐若现。每隔一会儿便有大树被摧毁,随着清脆的断裂声倒卧在小树丛中。势头经久不衰的霹雳发出震耳欲聋的剧烈爆炸声,说不出有多骇人。疯狂到极点的暴风雨显示出它无可匹敌的威力,仿佛要在须臾间把小岛撕成碎片、烧成灰烬,水淹到树顶,风把它刮跑,使岛上的所有生灵丧失听觉。对于这些离家出走、置身荒野的小家伙来说,那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
  然而战斗终于结束了,天地间的各种力量互相恐吓埋怨着,最后还是退下阵来。大地又恢复了平静。
(《汤姆·索亚历险记》)
1.给第一个片段拟一个标题。
2.概括第二个片段的中心内容。
3.请分别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汤姆他们三人对“海盗”生活的感受。
第一个片段:________;
第二个片段:________。
4.第一个片段中画线句子说“既感到悲伤,又觉得快慰”,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5.第二个片段是描写暴风雨的,既很有层次,又显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一段为例,谈写景要有层次,以第三段为例,谈状物要抓住景物特点。
云& 梦& 泽17、“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人‘吃’掉”就不连贯了18、不矛盾。“300里”即“方300里”,指面积,四周各300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19、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20、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21、(1)“围剿”用了比拟的手法,与“滥用”相配合,表达了作者对滥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的态度(激愤的心情)。 “围垦”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尽管……但”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转折复句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例句想强调“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这层意思,以说明失去“水囊”调节的后果。删去关联词,转折关系不明,无法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红体字为答案要点)& 2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了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与“半个江苏省”作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23、开放题。示例:(1)在长江流域围堤圈地的活动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可见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由来已久。(2)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可能并不准确,但人们在在江汉两湖之间围堤圈地、强占湿地的事实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能否认。& (3)据两则材料看,古云梦泽“5万平方公里”之说尚不确凿,但洞庭湖湖区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4350平方公里锐减到一九八四年2691平方公里却是不容置疑的。可见现代“开发”对江汉两湖之间长江湿地的破坏愈演愈烈,触目惊心。若只说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并不准确,讲治学要严谨之类要适当扣分。大地的震动7.(1)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20千米,所以破坏力大。(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所以破坏力大。(3)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最大烈度为11级,所以破坏力大。(3分)&&&&& 8.联系:震级与烈度成正比。区别:震级是固定的,烈度是变化的。(3分。阅卷补充细节略)&&&& 9.B(2分)&&&&& 10.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1)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3)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4)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4分)隐居森林冀龙12.(2分)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地出三点得2分两点得1分)&&&& 13.(2分)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满意形象地写出森林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
(三个说明方法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得0.5分;后面说作用1分)&&&&& 14.(2分)不能。(1分)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意思对即可得1分)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13.(6分)“追风”修饰“战靴”,“飞人”点出奔跑,表明跑鞋对奔跑速度影响很大,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分,意思对即可)刘易斯的陶瓷鞋钉跑鞋、琼斯的水晶鞋、约翰逊的金缕鞋、刘翔的“红色魔鞋”。(4分)&&& &14.(3分)避震功能;回输功能;附着力强。(各1分)&&&&&&& 15.(6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突出刘翔的跑鞋之轻。(2分)“目前为止”的作用是从时间上给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意思对即可)&16.(5分)示例:不赞同。(2分)因为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不完全是由跑鞋决定的,还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的锻炼、坚强的意志等密切相关,高科技跑鞋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即使拥有刘翔的“红色魔鞋”,你也不一定能夺冠。(3分)(赞同者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参考答案雅 舍&& 梁实秋1.①体现作者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知足长乐的情怀;淡泊、豁达、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2.“雅舍”并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升”;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3.①位置虽偏,但好友来访足见情谊;②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③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4.参考: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唯有能够宽容对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点或不足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正如梁实秋之于雅舍,如果仅仅看到它的简陋和破败,仅仅为它的不便而愁苦,又怎能像作者这样享受它的良辰美景、月夜风光呢?乡居闲情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静与动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山岗的沉默和波涛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环境的喜爱,告诉人们乡居生活并不是枯燥贫乏的,它有动人心魄的男嚏样的美。2.因为盈盈皓月的清辉映成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朦胧之美,所以能使人感到吁一点淡淡的喜悦”。望月思乡、思人,所以又会有哀愁,而这种相思和哀愁可借月亮来传递给对方,所以哀愁又是淡淡的。3.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和浓墨重彩的铺叙手法,作者不惜笔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夕阳晚归图,让读者看了之后忍俊不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发现了平凡的乡居生活中的美。4.评分要点:不可脱离话题,不要偏激地褒“忙”抑“闲”或抑“忙”褒“闲”。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19、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20、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1、C&&E告别三峡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18.①‖②& ③&
④& ⑤‖⑥& (划对一处得1分)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 20.C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分)善待挫折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 13.(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14.(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信仰之光12.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教,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计谋生手段;而船上谦让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和人生。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13.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14.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15.(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 16.(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意思对即可)17.(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分)&
(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乌   米18.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19.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听 山1.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2.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3.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一幅烟雨牛鹭图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15.(5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6.(6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6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文赤壁16. ⑴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17.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18.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19.(言之成理即可)杨柳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 结合原文赏析;(2分)&&& 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厌恶之情的比喻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