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的诗母亲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翟永诗歌中的“母亲”可以说是一个女人意义上的回归,作者主要抓住“我”与母亲两..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陆正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以舒婷、翟永明、尹丽川等诗人的创作为例
摘 要:在传统文学氛围中,母亲这一形象一般都被定义为“爱与包容”的天使。但随着上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中国女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本文将以舒婷、翟永明和尹丽川等诗人的部分作品为例来分析这种变化,并探讨由此生发的母女关系的变异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您的位置: &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摘 要:"母亲"一词,经过千年的使用,早已被常识化或本质化了.一提到它,人们就会把它与一些赞颂母性品质的词汇相连,例如,伟大、慈爱、勤劳、养育生命、富于牺牲精神等.正如《大母神》一书所分析,母亲的这些伟大品质是因女性的基本特征--"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它倾向于包容万物"①--而存在的,它们是女性独有的作为母亲的一种功能和天性.然而,正是女性赋有的这种具有神话色彩和伟大性质的母亲功能,恰好易成为遮蔽女性自我的母亲神话.在中国文化中,"母亲"就作为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概念被使用着,她不完全是相对私人领域的家庭内部的一种纵向伦理角色,而更多地承担了一个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的横向的社会文化符号功能.第C08版:书评·诗歌
当前版面:A01 头版
定资产投资仍强劲 4月经济图景全展现
定资产投资仍强劲 4月
上一版 下一版
翟永明的十四首素歌
  《十四首素歌》  翟永明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书评人&西门媚  我跟翟姐说:“外地朋友托我要签名,你选一句吧。” 翟姐便翻出她的诗来。于是,在诗集的扉页,写着这样的一句——“离别像一把刀/等待/男人的心入鞘”。 翟永明的字体流畅、潇洒、略带男性气质,落在这本素雅的诗集上,便显出一种大气和锐利之美来。 这一句随手挑出的诗,却像代表着翟永明的气质和美。 其实,这就是诗的魅力。 这本诗集主要是翟永明上世纪90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其中,她最喜爱的,并以此为书名的组诗《十四首素歌》,是她献给母亲的。前面提到的那一句,也来自这组诗。 女作家和母亲的关系,一直耐人寻味。在我们所读的作品中,女作家、女诗人关于母亲的描述,批判苛责的,多于赞美和热爱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张爱玲,她在《小团圆》里写母亲的冷漠,母亲置幼年的女儿不顾,远走海外,然后又写到成年的女主人公以更加冷漠绝决的态度回应母亲,想办法搞到金钱还给母亲,表示自己跟母亲两不相欠。 在这之前,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也着力写过对母亲的怨愤。女儿和母亲容易有着天然的对立与竞争,特别是女儿在少女到青年时期,更容易和母亲产生对立的情绪。 正因为如此,翟永明的《十四首素歌》就更让人意外,因为,她跟以上的作品不同,她用一整组诗来抒写对母亲的敬爱,以及母亲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 翟永明母亲生于一个战争的时代,是战争中开放的花朵,她长大后,开始羡慕母亲的青春,那是人人酷爱戎装的七十年代。 母亲在老去,“肉体的美一点点地消散/而时间更深邃的部分/显出它永恒不变的力量”。女诗人也一天天成长,她写到了自己的肃杀的童年,苦恼的少年,残酷的二十岁,寂寞的三十岁,直至四十岁所感到的宁静。 但并不只是岁月,让“我”作为女儿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翟永明这组诗很有意思的是,她对母亲的理解,并不止是从“女儿”这个身份,更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角度。 她在诗里反复谈起男女情感。“什么样的男人是我们的将来?/什么样的男人使我们等至迟暮?” 这几句追问,可以称之为全诗的灵魂。 这里谈的既是两个女人,也是所有的女人,是所有的女人的感受与疑问。这里,“母亲”对于诗人,并不止是生与养的血缘意义,还代表着更普遍和更广大的群体。 这首诗,是女人对女人最深的理解和体谅。这里体现的是复杂的女性情感世界,不同的两代女人,在情感世界却是相通的。这就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歌颂母女情感的诗歌了。 但这首诗兜兜转转,仍旧谈回了母女相系,写到“我”身上继承的母亲的那些血脉—— “黄河岸边的血肉,十里枯滩的骨头”,以及这些堆叠出的终极面目。 这首组诗的最后一首短诗,是这样的: “于是谈到诗时&不再动摇/——就如推动冰块/在酒杯四壁&赤脚跳跃/就如铙钹撞击它自己的两面/伤害&玻璃般的痛苦——/词、花容、和走投无路的爱” 从这几句,能体会到诗人现在的坚定,无怨无悔地面对未来,爱和伤害。而这正是来自母亲身体和精神的传承。 这组诗,起起伏伏,时而绵密,时而空透。它从上一辈开始叙说,带出了这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它写了一个女人从青春到衰老,也写了另一个女人从诞生到四十。感受复杂,有喜悦,也有沉思,很像一出女性主义的现代剧。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翟永明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