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的时候德国和英国谁的综合国立强大些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想挤牛奶”的敌人指美国,美德矛盾是战前帝国主义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B.“想挤牛奶”的敌人指俄国,俄德是世仇,战前围绕东欧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
C.“想割牛头”的敌人指英国,一战前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强烈挑战
D.“想割牛头”的敌人指法国,法德在历史问题以及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上有矛盾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四川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根据史实分析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 &

A.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便确立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B.采取绥靖政策&&&&&&&&&&&&
&
C.扶植德国&&&&&&&&&&
D.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根据史实分析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A.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便确立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B.采取绥靖政策C.扶植德国D.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科目:高中历史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根据史实分析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 & )
A.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便确立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B.采取绥靖政策&&&&&&&&&&&& &
C.扶植德国&&&&&&&&&&
D.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科目:高中历史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想挤牛奶”的敌人指美国,美德矛盾是战前帝国主义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B.“想挤牛奶”的敌人指俄国,俄德是世仇,战前围绕东欧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
C.“想割牛头”的敌人指英国,一战前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强烈挑战
D.“想割牛头”的敌人指法国,法德在历史问题以及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上有矛盾&&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一战给当今东亚形势的启示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更新时间: 7:38:00   【】
  『“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一战给当今东亚形势的启示”一文由大家园/大学生家园网资讯栏目发布or转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或启发。
文章全文如下:』
[摘要]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那么人类就会自我制造历史大灾难,其灾难性后果是所有的一切玉石俱焚。一战战地摄影作者:王江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为什么要回忆一战?当年在欧洲国家之间交往和外交军事事务处理的某些模式,有在今天重演的可能性。而在特定情况下,当年所犯的错误,今天也可能再现。今年2月1日,基辛格在慕尼黑的全球安全会议上表示,当今亚洲局势颇像19世纪的欧洲,中日之间不能排除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平心而论,虽然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今日的亚洲和当年的欧洲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上都有看相似性。首先,两个地区都是主权国家林立,若干强国并存,各国经济往来密切,但是在国际政治利益、领土和国家安全方面却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其次,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造成了新兴强国和竭力维持现状的强国之间的对峙局面,国际权力转移不可避免。第三,各国都有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民众支持甚至推动政府对外强硬。概言之,以“世易时移”这种泛而论之的借口来否定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某种相似性,并忽视一战之前国际关系格局所能带给现在的启示,不仅失之简单,而且浪费了人类社会从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为大灾难所得到的宝贵教训。一战之前的150多年,欧洲由于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在人类文明方面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高峰。欧洲稳持全球霸权之权杖,欧洲强国四处殖民,几乎瓜分了全世界。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4年里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战争毁灭了4个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王朝,形成了欧洲一度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的局面(用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就是“一战开启了持续30之久的残暴和愚蠢),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欧洲全面支配全世界时代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实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而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的人为灾难。在笔者看来,一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思想所引发的军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为此推波助澜,而外交家们热衷权谋,以协助帝国追求霸权而不是追求和平为目标,反倒为各国之间的争端火上浇油。确如马丁·沃尔夫所说,战争来自精英们的无知和偏见,导致错误的思想和邪恶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们竟然真心相信,“帝国是伟大和有利可图的,战争是光荣的和可控的”。德国统一打破列强均势德国则既追求霸权又要拥有绝对安全,反而使得其他欧洲国家普遍感到不安全,从而形成近乎自然的反德同盟。德意志民族居住于欧洲中部,处于兵法上所谓的“四战之地”,宛如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郑国,四面为强国大国所环绕,列强争霸或者要借道而过,或者就在其土地上进行,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列强野心的牺牲品。这一切都有待于一个人的出现才能有所改变,他就是俾斯麦。俾斯麦号称铁血宰相,他在治国理政上既雄才大略又精打细算,立志高远又能务实从事。他通过巧妙的外交和3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实现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从地缘政治上讲,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打破了欧洲几百年由英、法、俄、奥等列强主导的均势局面。统一的德国,人口有4000万,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俄国除外)第一大国。统一后的德国展开工业革命,经济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就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欧洲各国开始对打破均势的它惴惴不安。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有铁血之冷酷名声,但在外交政策方面理性而务实,无意继续扩张。俾斯麦主政时期,帝国风行稳健的“大陆政策”,旨在巩固德国在欧洲取得的已有成就,不热衷谋求海外殖民地,并通过外交手段,求友避敌,维持欧洲均势,为欧洲谋得了20年的和平时光。俾斯麦为维护德国安全所设计的外交结盟体系十分复杂,其基本思想是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疏远英国,孤立法国。为此目的,他充分利用每一起国际争端,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挑拨离间拉拢分化,建立了一个扑朔迷离但十分有效的外交。1888年,俾斯麦伺候了半辈子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老皇帝是典型的军人,但行事稳健,与俾斯麦脾气不甚投合,但却能专委他处理国事。太子登基3个月后因病去世,皇位传给了年少气盛的威廉二世。新皇处处看俾斯麦不顺眼,包括他的外交政策,决心另起炉灶,于1890年迫使他辞去帝国首相职务,其的外交政策也彻底人走政息。“性格决定命运”一说确有其道理,而威廉二世的性格就不仅是决定他自己的命运,而是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命运。他天生一臂有残疾,历史心理学家称他可能因此心里有阴影,需要通过好大喜功来弥补由此而带来的自卑感。基辛格描述其为人“不成熟而反复无常”又“粗暴”(《大外交》)。丘吉尔称威廉二世喜欢“昂首阔步,装腔作势”,但在种种矫揉造作的背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总之,新皇帝要改弦易辙,推行新路线,称之为“世界政策”,取“日光下的地盘”,因此得到了德国地主资本家的热烈支持。俾斯麦懂得德国不能追求霸权,安全也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保证,而新皇帝的政策则既追求霸权又要拥有绝对安全,反而使得其他欧洲国家普遍感到不安全,从而形成近乎自然的反德同盟。威廉二世的对外政策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四处挑衅,漫无目标,从未说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完全没有长期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规划。德国因为支持奥地利侵犯俄国的势力范围而轻率地与俄国结仇。它长期是法国的眼中钉,却在摩洛哥问题上向法国挑衅,把自己绑在其他国家的战车上。其实,德国也有人深刻认识到这种鲁莽的路子行不通,包括带领德国走向战争的首相霍尔威格。但是德国人还是过于迷信自己的实力,最后无不挽回地走向了战争。外交失败:英德矛盾与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一战之前欧洲外交的最大成就(负面性质的)就是建立了确保毁灭的政治机制,体现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最后互相绑架,无可避免地走向战争。威廉二世即位后的一个重大举动就是拒绝续签《德俄再保险条约》,从而摧毁了俾斯麦一直致力维持的德俄亲善关系,破坏了俾斯麦的蛛网式外交的枢纽。它又对英国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错过数次和英国结盟的机会。英德矛盾,也就是安倍津津乐道的引发一战的主要矛盾,战前确实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主线之一,最终演变为两大阵营的对立。为了对抗法俄的接近,威廉二世最初的想法是和英国结盟,但因为自己和参谋的好高骛远,失去了种种机会。大英帝国几百年来对欧陆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以维护欧洲各国力量的平衡,同时不正式参加任何无限制的军事同盟,但德国不接受这种非正式的形式,屡屡要求英国缔结正式条约,屡屡被拒绝。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之议破裂,从此分道扬镳。英德两国无法结盟的更重要原因是两国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和海军竞赛。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有着全球霸权,而威廉二世提出“世界政策”,要将德国建成主导世界的大国,积极推行殖民政策,难免让英国生疑,并且实际上已经与英国展开了争夺,如要求共同瓜分太平洋岛屿和德国势力渗入土耳其。其时,德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具备竞争的基础,而两个国家都坚定认为,欲达目的,只有构筑军事实力一途,于是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军备竞赛。从年一战前夜,德国的军事开支增加了335%,而英国在确定德国为主要对手后,就紧密盯着后者的军事建设。英德在这方面的矛盾主要来自德国的大海军战略,这一战略直接威胁到英国在海上的传统霸权,是以英国外交官称“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同大不列颠帝国的生存是不相容的”,只能加快和德国的竞赛,提出“二对一”的“双强标准”。如1908年德国决定每年建造4艘当时最先进的无畏舰,英国就决定每年建造8艘,彼此毫不相让,最终各自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龙头大哥。这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为俾斯麦所建立,本来是一个防御性的安排,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的攻击、奥匈帝国免受俄国的攻击,和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无论是宗旨还是条文,它都不含侵略攻击他国的内容。但在相对方看来,这就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了。比如法俄怎么看都觉得三国同盟是一个孤立法俄、企图控制欧洲的集团。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军事系统的好战和自行其是在军事方面,一战前列强的军事系统普遍展现出轻狂好战的特点,并且军方会瞒着政府甚至是君主,在军事战略规划和行动方面自行其是,乃至于不计后果。由于军事科技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一战的那个时代,战争行为已经不是谁先开第一枪,而是谁先进行军事动员。一旦动员令下达,人员和物资钟摆一样运行起来,就不能中止,否则流动停滞,将使国防处于混乱的、无保护的状态。因此,一旦动员起来,就是不可逆转的,政治领袖无法下命令停止。这种新机制,加上军方虽好战却准备不足的蠢行,最终酿成大灾难。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当天宣布对奥局部动员,却被军事将领告知要动员就必须对德、奥一起动员,因为这是军事参谋人员几十年来制定的唯一计划。7月31日德国要求俄国停止动员,未得到回复,就发起自己的总动员。荒谬的是,虽然敌人是俄国,但20年来德国的总动员却只是针对法国,根据计划必须马上进攻法国,且没有任何替代方案。结果,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法国什么事,德国人却捏造了一个发动侵略的借口,果真按照计划进攻法国,后者荒谬地经历了名副其实的“躺枪”。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设计的动员计划野心勃勃。他的前任、军事天才毛奇为德国制定了防御作战加政治解决的方案(自然是基于俾斯麦设计的联盟框架),不求完全胜利,避免两面作战。但在施里芬看来这太保守,他要求的是对方无条件投降、否则全面击溃的方案。据此一旦战争爆发,德军将以八十多个师的精良兵力,6周内解决法国,然后移兵东线,3个月内击溃俄国。这种计划体现的是日耳曼式的自大狂妄。事实上,德国军方向来迷信速战速决,认为德军的强大所向无敌。8月3日,德皇声称,士兵们在落叶之前就可凯旋回家。德国高层研判,战争只需打8个星期就会以德国的胜利而结束。这种信念,使德国陷入消耗战而不可自拔,最终大败。民族主义狂热推波助澜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日益面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等,后者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就算奥地利仗着德国的支持有理由有实力对塞尔维亚宣战,也不要忘记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最终,战争变成了德奥对英法俄的列强之间的互相屠杀。如基辛格所批评的,“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家,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唯恐不如其意,它们就会转换阵营。”但是列强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参战,也是为他们本国的民族主义狂热所推动。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其他各国也多多少少存在着这种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如果今日的人们了解到,在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在不少欧洲国家首都,人民自发上街庆祝,包括远说不上军国主义的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也是“欢声雷动”,该作何想?一战对今日亚洲的启示大国崛起要巩固对地区的影响,善于兼用经济军事实力和外交手段,如果旨在成为全球霸权,为此滥用国力,那么注定要失败。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对外政策一定要稳健务实,既要有具备前瞻力、切合实际的长远规划,也要通过踏踏实实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在外交和军事上,万不可四面树敌,尤其要记住一个深刻的历史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单独和两个以上的大国同时为敌而不被击败。此外,从来都没有什么“世界大国”,历史上任何大国都只能对一个地区或者世界部分区域实现主导,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巩固控制,以此为基础在其他地区通过结盟、外交手段和偶尔的军事行动施加影响。如历史上的大英帝国所能强力控制的是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但在老家身边的欧洲大陆,只能采取“光荣孤立”政策,通过维持欧洲的均势确保本土安全。今天的美国,其实也不能主导性地控制美洲以外的地区,需要通过一个美国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复杂的条约关系层层结盟来向其他地区施加影响,扮演米尔海莫斯所说的“离岸平衡手”角色。德国在威廉二世时期试图成为“世界帝国”,却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是四处挑衅,同时开罪英法俄等大国,在一战中形成以一身对抗欧洲其他列强的局面。第二个启示是要珍爱和平的价值,不可轻易言战。尤其是社会精英人士,主导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运行,要充分估计到战争的破坏力。一战之前弥漫于各国首都的愚蠢想法居然是这场战争会迅速以己方的胜利结束,不会耗费太多资源,也不会产生不可控制的后果。当时欧洲一些思想家还认为,国家偶尔打打仗流流血可以改变体质,有益于国家富强。但是战争的前4个月,仅以中西线的情况来看,伤亡人数为德国70万人,法国85万人,英国9万人,闪电战变成了阵地战,其结果完全和当时所有国家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相反。我们可以想象今天如果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后果:在这个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军事手段破坏力提升到几何倍数的时代,大国之间的任何可称之为“战争”的行为,必然导致彼此的大规模伤亡,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后果。第三,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当是维护和平、防范冲突并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不是为了准备战争。俾斯麦是那个时代欧洲最狡猾的外交家,他所设计的外交充满了权谋,由于是以防范冲突为目的,能维护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外交家,在外交上也是谎言与权谋齐飞,其目的却仅仅是为了争取时机让本国更好地准备战争,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以邻为壑,对每一次国际争端火上浇油。所有外交努力的成果,是造成了两大势不两立的军事阵营,在欧洲国际关系上建立了“走向毁灭的政治机制”(基辛格语)。第四,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战前的情况说明,极端民族主义是导向战争的强大推动力。良性的民族主义本来不是错,它是人们对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土地和国家的天然感情,但是一旦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将会造成一国民众集体唯我独尊,盲目仇外排外,要求本国政府为了微小的利益对外强硬,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民族主义是广大民众持有的感情,但极端民族主义推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其后果也要广大民众来承担。一战爆发时,各国不少人民曾欢呼庆祝,而战争的结果是欧洲沦为废墟,破坏状况惨不忍睹,而承受生命与财产损失的,也是这些满怀极端民族自豪感的人民。威廉二世的蛮蠢行径,使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但生灵涂炭却不会是他的切身之痛。一战结束,德皇下野,虽然失去权力,却也能在荷兰锦衣玉食安度余年,到1941年去世,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疯狂起舞的希特勒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军事葬礼,以展示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承。『“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一战给当今东亚形势的启示”一文欢迎您的阅读!更多相关文章请浏览大家园/大学生家园网栏目』  
责任编辑:大家园
[][][][][][][][][][][][][][][][][][]
&&精彩推荐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殖民地人口
材料二&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线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三& 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军费开支增长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4分)
(2)材料二中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1)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2分)但殖民地份额却远远小于英法。(2分)
(2)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分)导致英德矛盾日益尖锐。(2分)
(3)组建三国军事同盟集团;大幅度扩充和增加军费开支;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煽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图表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分析: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历史背景
1.两大军事集团: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与实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横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随着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起来。&
2.巴尔干火药桶: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②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③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④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⑤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进程
1.爆发: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②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③一战爆发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③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三、一战的后果
1.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
2.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3.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并且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我们可以看见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重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战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不断激化,而所谓的维护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只是打了个和平的幌子,国际关系呈现除了新格局,这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夺取霸权和殖民地;&&&&&& 为自己战争目标,显示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3.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加以瓜分也看出这场战争的性质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3分)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2分)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1分)
“1978年春天,27多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4分)
材料二&《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
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材料二相比,有何新的时代特点。(4分)
材料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木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旧三民主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材料一中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为顺应此潮流,孙中山创立了什么重要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6分)
(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2分)
(4)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优秀品格?(2分)
美国由新兴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是近现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当今,正在复兴的中国或许可以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袒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公元1913年-公元1921年任第28届美国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们必须使世界对民主无害。……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4月4日和6日,参、众两院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美国与德国之间存在战争状态,随后总统发表公告,美国开始进入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威尔逊的外交思想在美国国家建设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他考虑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在世界范围的美国利益,超出了传统的西半球,尤其是进入了欧洲。……其次,他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带入了国际政治,并以此作为建设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准则。“海上自由”“民族自决”等口号都带有浓厚的美国国内政治的色彩,也是美国国内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三,威尔逊还将美国国内的政治实践带入世界政治。
——王希《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4分)
(2)一战常被称为“欧战”,与华盛顿总统言论相较,材料二中,威尔逊总统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从材料来看,威尔逊宣布美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知识,请指出美国参战的真正原因。(2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威尔逊的外交思想在美国国家建设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为实现他的外交主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后的德国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