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的米汤油散子是哪家

喝大米粥啊,红豆薏米粥这些觉得没什么味道,有啥可以佐粥的东西么,不要太油,我个人不喜欢吃咸菜_百度知道
喝大米粥啊,红豆薏米粥这些觉得没什么味道,有啥可以佐粥的东西么,不要太油,我个人不喜欢吃咸菜
就是粥是主食呀,其余的饭菜不吃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大米粥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放冰糖或者吃各种包子
糖,我最喜欢喝了,但要注意不能太甜
我本人爱喝原阳大米煮的粥 本身都很好喝 真要佐菜的话 我觉得可以买些榨菜 要吗就煮些咸的粥喝也可以啊 哈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是看见什么都烦,还干月又吐不出来,你们什么反应啊!
我和你一天,目前没有什么反应。
河北 石家庄
我是5月29,我现在也是,干呕,吐不出来.想到饭就想吐.清淡的还好
我也是同一天 反应超级大 半个月前已经开始了 目前体重完全瘦到历史新低
我5/17一样,吃不下,喜欢吃辣的
我跟宝妈一样,我都反应半个月了,好痛苦
河南 驻马店
我比你晚一天,不能看到油腻的东西,看到了饭吃不下还吐,又吐不出来很难受
我520,也是越来越没胃口,饿得快,晚上喝了豆腐鱼汤,我怕吐出来啊!
22,没反应。
怎么好啊!没有反应啊!你现在没有反应赶紧多吃好的,等有反应什么都吃不下
#7 刘蓝雅晨
我520,也是越来越没胃口,饿得快,晚上喝了豆腐鱼汤,我怕吐出来啊!
我不容易饿,什么都吃不下
#6 妖娆天下
我比你晚一天,不能看到油腻的东西,看到了饭吃不下还吐,又吐不出来很难受
#5 至至家媳妇
我跟宝妈一样,我都反应半个月了,好痛苦
我反应看十天了
#2 你好啊。欢迎你
我是5月29,我现在也是,干呕,吐不出来.想到饭就想吐.清淡的还好
恩,我们一样
我5/17一样,吃不下,喜欢吃辣的
我这两天想吃黑鸭脖,可是我们这没有
#3 susie妈咪
我也是同一天 反应超级大 半个月前已经开始了 目前体重完全瘦到历史新低
我是5月末,现在不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了。
我现在不能吃肉,不能闻油味,以前习惯味重的现在都不能了,就是喝点粥,挂面汤之类的。广恶心就是吐不出来难受死了
#2 你好啊。欢迎你
我是5月29,我现在也是,干呕,吐不出来.想到饭就想吐.清淡的还好
我也是老恶心又吐不出来,容易饿,饿了更恶心
#17 刘家晓糖
我现在不能吃肉,不能闻油味,以前习惯味重的现在都不能了,就是喝点粥,挂面汤之类的。广恶心就是吐不出来难受死了
啥反应都没有,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回复。请
成员:135556 ,
话题:94897
&&手机客户端
&&相同预产期
&&同龄宝宝
&&非常有用[转载]小吃醉人的武威&转自中国作家网
作者:王相山
&武威是个闲适而安逸的文化古城。
&武威是个富庶而乡浓的田园都市。
&在武威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丝路古城里,浓郁而丰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武威小吃则更是名噪河西,风靡四方。
所以,到武威,你若品味了武威天马文化的沧桑与厚重,而未品味武威饮食文化的纯朴与独特,就像去了深圳未看锦秀中华一样令人缺憾。真的,不少吃遍了山珍海味自以为是的南方人来过武威,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田园风情与乡土风味,才知道口袋中并不丰盛的武威人为什么特会享受安逸。我的一位在北京大报社工作的记者朋友,在去了文庙、雷台、天梯山、百塔寺后,我说,我陪你去凉州市场、西郊公园、东关核桃园看看吧,那里或许有更令你心仪勾魂的东西。朋友一圈儿转完,品尝了几样武威小吃后,一连说了几个幸亏幸亏,要不然,此行怕是真正的遗憾了。朋友说,到这些地方赏景,看那人的气势,品那食的风味,赏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风情,体味武威人陶醉田园悠然自得的活法,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风景。许是我们“久闻不知其味”的缘故,这道美丽的饮食风情并未引起我们自己的足够关注,并未当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留人留客的一个品牌战略来研究。真的,从外地游客的眼里,解读武威食文化,是了解武威民俗的一个结,更是解读武威人文化性格和活法的一个结。
悠&&闲&&而&&知&&足
武威是西北最“悠闲”的城市之一,“悠闲”的反面是忙碌。民以食为天,人忙为食,人忙必苦,人苦必累。因为那段贫穷困难的日子,武威人苦够了,累怕了,因而渴望安逸,追求闲适。如今,自那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后,武威的好日子亦就伴随着《春天的故事》来了。自另一位老人的巨手往西一指,向西部大开发时,武威的好日子便愈发蒸蒸日上,《走进了新时代》。确实,武威是甘肃乃至西北几个特别好过日子的城市之一。“好过”的特点,一是蔬菜丰富。二是物价低廉。因为武威东西多,物价就低;因为武威人口多,劳力就便宜。所以,武威人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买到很多的蔬菜,东西和服务。对过日子的小市民来说,这些都比兰州金昌强,兰州要买菜距离太远,金昌不但风沙大,而且物价也比武威贵。武威人要求不高,不敢比“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豪华的城市”上海,“最温馨的城市”厦门,“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更不敢比“最鲜活的城市”广州,“最有欲望的城市”深圳。只要和周边的兄弟城市比一比,和自己过去的日子比一比,武威人就觉得“知足”了。
确实,武威人是极易“知足”的。这种“知足”,是武威这个田园都市的悠闲品格铸就的。不少外地人初到武威,都会对武威的人多感到惊呀!说一个边陲小镇,没想到人那样多,大街上,茶摊上到处是慢悠悠的步履,悠哉哉的食客。说武威人那个会过日子、会享受劲儿啊,真让挣够了钱而不知怎么享受的外地人汗颜,羡慕。
其实,武威的这种知足由来已久。大学毕业后曾在武威工作,把武威视为“第二故乡”的甘肃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周述实说,即是在20世纪70年代,神州大地正充斥着“文革”的鼓噪和喧嚣时,武威这个避远小镇也显得十分静谧,百姓生活虽然清贫,却都极易“满足”,用两个鸡蛋到大什字商店里换一两酒,然后去广场听盲艺人弹弦子,就会有“天下之乐莫过于此”的幸福感。街上还不时能见到骆驼拉的大木轮车,宁静、淳朴,古风盎然,到处是一幅田园牧歌的图景。
&事实正是这样,有一则笑话,林彪叛逃摔死在温都尔汗后,武威的百姓想不通,“这小子也真是哩,天天吃着羯羊肉,怎么还不知足,还反党呢”。那时,能吃上羯羊肉的只有公社书记和上面来的领导。普通老百姓呢,难得有白菜萝卜,即使野菜、沙葱、石葱、苣苣菜、猪耳朵(车前子)、马缨子(防风)、黄花拉(蒲公英)、苜蓿、牛鼻子等这些野生的东西,长不出三片叶儿就被人挖个精光了,更不要说有点肉吃。生活困难,欲望就低。凉州人的食谱里,名声最亮豁的是“山药米拌面”,凉州人“三天吃不上山药米拌面,心里就干焦干焦的了”(渴盼)。可见山药米拌面在凉州人生命历程活中的份量。古浪人“早上团山药,中午煮山药,黑饭变不过,山药一切两半个”,盼的是一日三顿的山药不要断顿。“早上团山药”指“山药搅团”,早上起来,“油泼辣子油泼蒜,热热地吃上个搅团”,就觉赛过神仙了;“搅团若要好,三百六十搅”,上午,人人上工,中午回家,就没时间觉那三百六十搅,只好囫囵煮山药;黑饭吃罢不干活,就没必要吃饱,“山药一切两半个”,拌一顿山药拌汤足矣。又可见,在那个时候山药是凉州人、古浪人的命根子,它铸就了凉州人、古浪人的血肉之躯。民勤人最想的是一年四季能吃上四样好东西:“干添”、“直顶”、“横啃”、“乱抓”。干添指“炒面”,直顶指“胡萝卜”,“横啃”指“玉米棒子”,偿若天旱不下雨,没有了这三样好东西,就只好爬到沙枣树上“乱抓”又干又涩的沙枣子充饥了。民勤不亏是天下有名的文化之乡,吃着那些辛酸无柰的东西,也不忘幽它一默,穷乐一番。天祝人呢,就怕冷子把青稞打了,青稞糊糊,青稞炒面怕是无望了。若一年能吃上一顿他们认为林彪那小子“才能吃上的”“羯羊肉”,打一打牙祭,那就是过年,就是奢侈,就不枉来了一趟人世。
&&可见,武威人是特别容易满足的一族,满足了就觉活得舒适而悠闲,洒脱而自在。日子一好,就把这种舒适、悠闲、洒脱、自在活到了大街上,活成了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的一道亮丽风景。
手&&巧&&而&&技&&绝
“吃在武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道亮丽的风景离不开武威女儿们的似水柔情和纤纤秀手。武威的家庭主妇,烹调手艺之好,虽不敢象成都人那样自吹“举世无双”,但几乎人人做得一手家常好菜,和得一手家常好面,连男人们也往往有一两手“绝活”,以致民勤蔡旗堡成了专出厨大师的地方。如果说“好吃”的广州人“人人都是美食家”,那么,会吃的武威人“人人都是烹调师”。因为在武威,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居然不会做菜,不会和面,不会炖鸡焖羊,那是很丢人现眼的,而如果手艺出众,技压群芳,则可以忙碌于各家的红白丧事,招呼身到农家的领导,并以此而自豪。
&&&武威人“会吃”,所以对家常饮食毫不马虎。他们可不像“风风火火创九洲”的南方人,一碗大米就一袋咸菜便是一顿;也不像中午不回家的北京人一包方便面两根火腿肠就打发了肚家。上班族的早餐没讲究,随便牛肉面、行面、臊子面凑和一顿,但这一“凑和”,已经远远超过了北京人的水平。真的,在跟北京人聊天,会觉得北京人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什么都知道,而且一开口就有哲言;但在北京吃饭,便又觉得北京人是天底下最蠢的人,因为他们永远也不知道怎么可以把菜做得好吃,怎样可以把麻花炸得酥脆,油条炸得酥软。只少给我的感觉是这样。那年我到北京,每天早上出门都找不到像样的早点,同武威花样百出的早点比,北京人就知道做大饼、麻花、油条。而且这麻花、油条做得并不怎样。有一个北京人自嘲的笑话说:一个北京妇女在街上买了一根油条、一根麻花,不料油条掉到马路上,被正飞速而过的汽车压进了柏油马路,那妇女左弄右弄,弄不出来,最后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杠杆原理,才用手里的麻花把油条从沥青里撬了出来。想想这样的麻花油条,若没有坚硬如钢的牙齿怕是对付不了的。
于是我一边艰难地吃大饼、油条,一边想,北京最好的厨食怕也比不上咱武威的一个家庭妇女。
在武威吃午餐晚餐时,谁家麻虎来,谁下班早谁先下伙房。所以,一到下班,家家户户就会锅盆齐响,菜香四溢。未进门,一股扑鼻的清香就已从门缝里溢了出来。而农村,每当太阳西斜的时候,从各院里飘出来的袅袅炊烟,就象白云样笼罩着田野。蓝天,白云,暮色,炊烟,绿野,归家的牧童,便构成了一幅诗意浓浓的田园风情。田园里,你似乎已经透过各家的院墙窃见了家家户户的小媳妇、女儿们正在进行着手工擀面的竞赛,那家的巧妇正把擀杖推前拉后,巧手来回如穿梭;那家的巧妇正把擀好的面张叠起来,一手执刀,一手按面,双手徐徐往前推进,把面切得又细又匀;那家的巧妇身怀绝技,把几张面叠起来,用锋利的铡刀飞快地犁面。
如果你无缘站在田野上透过炊烟暮色想象这一动人的情景,那你就到武威城凉州市场去吧,在那里,你会时时处处欣赏到那些把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的各式绝技。而她们全是来自田园农舍的凉州女儿。仅仅看她们擀面、切面、犁面、赏她们拉面、搓面、削面,就是一次艺术的享受。
民间有谚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极是有理。南北两方的人,吃的东西绝不相同。男方人好吃米;北方人好吃面。所以,武威女子的绝技在面食,武威饮食的特色也在面食。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武威人创造出了一个琳琅面目的面食王国。现在你就置身于这个面条王国中,什么臊子面,清汤面,干拌面,刀销面,转百刀,行面,炒面,烩面,凉面,拉面,扯面,真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一个名儿就是一种做法,一种面食就含一种绝技。
&&&你瞧!擀杖开合处,一坨坨圆圆的面张,一折一叠,变成了扇形,凉州女子一手轻按面张,一手运刀如飞,沿着面的弧形过去,一排排色泽如玉的菱形面条,就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两头尖尖肚儿圆的”“转百刀”。下锅煮熟,趁热用凉水一激,盛在碗里,配以家常小菜,一碗口感美妙的“转百刀”拌面做成了。
再瞧那凉州女子,手端一碗稠墩墩的面浆,碗斜倾,巧用筷,对着沸腾的锅水,在碗沿上一拔,一条酷似游鱼的“拨鱼儿”便弧线样跃入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腾,随着那女子拨筷速度的加快,“拨鱼儿”就在碗与锅之间形成了一串银色飘带,如虾如线,如鱼跃龙门,如跳水女子。“搓鱼儿”
的特色则在于“搓”,选料是来自高寒山区的天然无污染的青稞面,兑配少许小麦面粉,揉好面基,切成小条,女子们用指肚之力,轻轻一搓,便
是一条“面鱼”。“搓鱼儿”煮熟盛碗,兑上蒜泥、香菜、油泼辣子,那滋味,别言多妙了。
而每种面食的具体做法又颇为讲究。比如臊子面。有的用大肉,有的用羊肉,有的用鸡肉做主料,或切成丝,或切成丁,然后配以葱花、木耳、豆腐、土豆丁、萝卜丁等鲜菜,烩制成臊子汤。吃时将臊子汤浇在面条上,汤多面少,再调上红艳艳的辣椒油,调上棕酽酽的凉州醺醋,使面条韧柔、光滑,吃起来酸辣汪香,清爽滋美,实惠可口。这真是武威人特别是武威女
子们“三日不食要断肠”的美食。
就这种最普通的臊子面,因吃的场合不同,叫法又不同。给人做寿时吃的臊子面,称做“长寿面”,借长长的面条祝福长寿;亲人出门时吃的臊子面称“出门面”,俗语说“进门饺子出门面”,借长长的面条祝亲人平安顺利;天祝县土族风俗,新娘进婆家的第三天,就要下厨擀长面孝敬公婆,以显示其茶饭技艺,这种面又叫“试手面”;而汉族把新娘第一次下厨做的面称“下炕面”。这恐怕就是唐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由来吧!
再如“凉州三套车”。所谓三套车,即凉州行面拉条子、凉州卤肉加枣煮茯茶。精工细做的行面拉条子是三套车的首道主食,制作时先用本地小麦面粉,用灰水和好,放在方盘里用胡麻油催醒。面艺师再用手掌按成扁扁的长条,巧用劈手,凌空一弹,一条长可过米又薄又匀的面条拉成了。等面下熟后再加上一勺香喷喷的卤汁,品味一番则别有风味。卤肉则多缘自凉州有名的方家,他们卤制的肉色正、味香,据说卤汤时间长的有80多年,而且卤汤存放时间越长,卤出的肉越香而不腻,精而不烂。再看看他们用娴熟的刀法切出的纸一样薄的肉片儿,早已是食客开了眼界,增了胃口。在卤肉摊上,根据食客的需求,还可将卤肉做成有凉州“三明治”之称的肉夹儿,腊肉师傅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把热腾腾的肉片、肚丝等夹入,形成六夹或八夹,无论春夏秋冬,都很爽口。吃过凉州“三套车”的卤肉,然后听听他们卤制卤肉的经验,就会知道凉州“三套车”的卤肉并非图有虚名。凉州“三套车”的红枣茯茶也是一绝,红枣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从用料到火候,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老子号的茯茶师傅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的。茯茶熬好后,其色红润如血,再调上红糖或白糖,喝一口甜蜜可人,喉咙生津;喝一杯神清气爽,肠胃通泰。因为茯茶具有保健功能,故有凉州“土咖啡”之美称。因而,但凡凉州人对茯茶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特别是老凉州人,吃罢行面拉条、卤肉后,一定要再喝上几杯酽酽的茯茶,才觉完美。如今,凉州“三套车”以其淳厚的地方特色名声鹊起,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知,它不仅形成了凉州小吃的一个品牌,更形成了武威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这一道饭,对经常出差武威的外地人来说,是一种再实惠不过的挡不住的诱惑。
&武威的凉面同样有名。武威凉面同其它地方相比,妙在“老根菜”上,所谓“老根菜”,就是等田野白菜长大、长老,收获了,晾干。同时用水醒活,淹上数日,开坛一闻,酸中夹香。然后用这种老根菜调配成醋卤,浇到金灿灿的凉面上,是最好的醒酒面食。且老人、女子们对凉面更为垂情。
好了,事不过三。对凉州小吃一样一样地欣赏,那是几十万字也说不完的。归根结底,它们都出自武威女儿们的纤纤巧手。吃这样的小吃,就是体味武威女儿们的心情,体味武威女儿们的活法。不信,你若在外面沾花惹草,她不摔碟子撂碗
,也会给你做一碗酸得倒牙的面条。而当妻子觉得这日子过得淡而无味时,你还能尝到香喷喷、可口口的饭菜吗?不能!
精&&美&&而&&实&&惠
&&有如此心仪的东西,自然要上街去吃。当然,过去的武威人也上街,也进大众食堂,但那是为了“打牙祭”,长期吃那些老根酸菜,洋芋萝卜,嘴里都要淡出鸟来,无用武之地的牙齿也有意见。因此得弄几两大肉或上街去祭一祭它。但是,现在的武威人爱上餐馆,却纯粹是为了“好吃”。在他们看来,家里饭菜再好,也比不上街上的风味小吃。这不仅仅是小孩心理(小孩一般认为自家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别人家的香),而是饭馆里,花样多,品种全,水平专业,价钱又便宜。如果不隔三岔五去吃吃,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起餐馆了。
只于去餐馆的理由,随便就能找到:下班晚了啦,忘了买菜啦,停水停电啦,液化气没气啦,逛街逛累啦,孩子过生日父母过寿啦,甚至懒得做饭啦,都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就更要到餐馆、凉州市场或公园里去请吃了。人家好不容易才来一次,不陪人家去吃吃,怎么说得过去?
&由是之故,武威的饮食摊点、小吃店、小饭馆、火锅店、羊肉馆、大酒店,特别是“凉州市场饮食摊点”,总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杏花楼的牛肉面总让人觉得清纯、透明、雅致、无邪,吃一次想,吃二次想,吃三次后就再没有不去杏花楼品那一日最美好的早餐的理由了。可以说,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部“凉州小吃大全”。除前面罗列的那些淋朗满目的面食外,还有米汤油散子,酿皮子,黄粉,凉粉,油茶,麻花,小笼包子,水晶包子,锅铁包子,水饺馄饨,沙锅豆腐。你即便浑身是嘴,也吃不过来。显然,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扇了解武威饮食风情的窗口。如果说深圳的“锦秀中华”浓缩了祖国的名山名景,那么,武威的“凉州市场”则浓缩了武威的名吃名菜。“杏花楼”则做到了武威饮食风情与人情的绝妙结合。到武威不到天马腾飞的地方&&雷台,你会遗憾终生;到武威不到“凉州市场”亲口尝尝武威小吃你会终生遗憾;不到杏花楼,你不知道“牧童遥知”的地方,人们为什么心仪爱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牛肉面本身,而是在拉面里搡进了武威人的纯朴个性和凉州城的文化底蕴。
&武威人“好吃”,所以武威人的口味是开放的,兼容的。于是全国各地的名小吃都冲着武威人的口味来了。也可以说,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部全国风味小吃大全。往远里说,新疆的烤羊肉、大盘鸡,重庆的麻辣火锅、辣子鸡,成都的各式川菜;北京的烤鸭,上海的酱兔,山东的熏鸡,内蒙古的小肥羊,广州的生猛海鲜,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往近里说,兰州的、临夏的、张掖的、古浪的,各式风味应有尽有。身不离乡,你就可以尝遍大江南北“菜根香”了。
&这一点,又与东南沿海的城市不同。东南沿海的经济是开放的,饮食则是封闭的,一个长期在南方出差的人,很难在那里吃到一顿心仪象样的北方菜,家乡饭。北方人爱恋家,很大程度上是恋家乡的饮食;南方人爱创荡,不恋家,是因为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生猛海鲜。这就是南北观念之差,风味之别。他们在经济北伐的时候,早已将锅盆碗碗架到了北方的火炉上。而北方人南下,带去的不是自己的高智商,就是自己的高苦力,根本没有意识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问题。
继续说武威。武威小吃的内容又是何等丰富啊”热缪蛉猓就有手抓羊肉、黄焖羊肉、清炖羊肉、药膳羊肉、羊肉垫圈子,清汤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等多种品牌。做法就有煮、焖、炒、烤、炖、烧、涮几种。而羊心、羊肺、羊肝、羊腰、羊肠、羊脑、羊肚、羊蹄、羊舌、羊头皮等“下脚料”,又做成了武威有名的小吃“羊杂碎”。在酒店则做成了有名的羊杂碎系列:啃羊蹄、嗦羊舌、吃羊脑、品羊心、补羊腰、涮羊肠、填羊肚、尝羊汤。当然菜名儿并不这样叫,而叫“梅花羊头”、“葫芦杂碎”
什么的。调料更是讲究:红油、羊油、花椒、姜皮、姜粉、葱花、香菜、蒜泥、蒜板、酱油、味精、陈醋等。所以,单一个羊,要从头吃到尾,吃遍所有吃法,就够你吃一个月了。但武威人味重,既使一年365天,天天吃羊肉,也不怕,也不腻。“武威小吃甲河西”,这话一点不假。
&&如今,对于武威人来说,吃,早已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享受和生活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吃好”。武威人过去请人吃饭,问的是“吃饱了没有”?,现在问的是“吃好了没有”?武威人所谓的“吃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丰富、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花样翻新。只吃一种东西是不能吃好的。武威人请你吃羊肉,你别以为单是羊肉,还有凉八盘、热八盘,羊肉只不过是一个主角而已。武威人自己呢,只在一个地方吃也是不能算吃好的。这就非上街满城去吃不可。今日杏花楼,明日“不一样”,冬日去茶屋,夏日核桃树。甚至不少人即便在家吃过了饭,仍要上街去吃,随便买点零食,弄点小吃,或坐在摊摊上,或坐在街台上,烫他几把麻辣串,烤他几串羊肉串吃吃。可以说,爱不爱上街,是区别凉州人和非凉州人的紧要之处。他们上街,也许原本是只不过随便逛逛。但只要上街,就会忍不住吃点什么。在凉州,饮食风情那样诱人,不吃,又干什么?
“吃在武威”,亦可以理解为“在武威吃”。
在武威吃,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一曰方便。凉州大街小巷,到处是酒楼、饭馆、小吃店,而且专业市场里更不缺饮食摊点,随便走到那儿都是“小吃挡不住”。
二曰实惠。在武威,无论你的钱多么少,小吃也能管饱。1元钱1碗凉面能吃饱,3元钱1碗炒面能吃好,过了5元就已经上档次了。因为凉州的小吃讲究朴实,讲究实惠,主要是为“大众”服务。不象广州菜,讲究华贵,讲究排场,主要是为“大款”服务。好多江南人到凉州做生意,不是冲着凉州人的钱好挣而来,而是冲着凉州人的生活消费和劳动力低廉而来。因而在凉州挣一千和在广州挣五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三曰精美。凉州菜肴也好,小吃也好,都相当地讲究滋味和做工。并非象成都人那样一味以麻辣刺激舌苔。当然,在武威要讲究排场,讲究华贵,也有去处,满街儿名店大酒楼多的是。但这只是大款和官人的去处,也即吃而不掏腰包者的去处。吃而不掏腰包,莫非两种情况,一是吃别人,吃大款;二是吃公家、吃公款。两种情况都与普通市民、普遍百性没有什么缘份。且被普通百姓所反感,自然算不到“文化”之列,而是一种人人想说三道四的“社会现象”。
&但话又说回来,武威人不是不想讲排场,讲华贵,吃大菜,喝名酒。而是武威的经济毕竟还不发达。生意好而大气、旺而长久的企业,伸出两只手还轮不上一遍指头;百姓有的小康了,有的致富了,有的还在贫困线之下挣扎。武威城里的市民大多是没有多少钱,下了岗也懒得去赚钱却又穷讲究死要面子的“凉州闲汉”、“凉州闲丫”,当然只能是吃吃小吃就觉心仪知足了。而武威小吃的“方便”、“实惠”、“精美”,恰恰体现了武威百性的平民性。所以,在武威饮食市场上,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为百姓提供着“方便”,创造着“实惠”,奉献着“精美”。把握了这三个神韵,他的生意必定是兴旺而长久的,甚至久而久之,“王砂锅”、“李饺子”又会成为百姓口传心仪的名吃,凉州城里,那些天天在装修,天天在开张,而又跟后儿倒闭的豪华酒店,就是没摸准凉州饮食的神韵和脉搏。失败了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知&&味&&而&&重&&义
武威的小吃,除品种极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究字号和品牌。且武威小吃的品牌名儿,朴实如武威人的个性,多以创作者、发明者或制作最精美最地道者的姓氏来命名。人们要吃这些东西,多半会认准了这些字号。有史料记载或颇有口传的凉州老字号就有“郭凉面,纪面皮,“子,蔡臊面,于豆儿,邸馒头,刘腊肉”等等。显然,在吃惯了武威小吃,且品出了各类小吃的高低优劣三六九等的武威人口里,凉面是郭家的正宗,面皮是纪家的精致,包子是丁家的馅香,臊面是蔡家的有名,豆儿是于家的好吃,馒头是邸家的可口,腊肉是武威市北关刘生发师傅传下来的地道。还有武威市的传统食品晋记勃勃,则是蔡晋云祖传三代的拿手本事。至于那些每天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酿皮,因为不知道是谁首创,谁的最精美,武威人就根据那叫卖者肩上挑的高高担儿起了一个名子,叫“高担酿皮”。直到如今,凉州人仍然抗着这些老字号的大旗,北关国际家私城旁边的“郭凉面”就把这招牌用电脑喷绘了,再配上凉州风景名胜,铜奔马图案,标明“凉州老字号”招揽食客,生意甚是红火。即是纪面皮、邸馒头这些小摊儿,也仍不忘写个小牌子挂在摊摊前。凉州高超的“拨鱼儿”,最有名的又出自于家,于家弟兄四个,秉承家传,个个都有拿手绝技,一人一个摊儿,一人一个品牌,弟兄中排行是几,就叫“于家老拨鱼儿”,也用高科技电脑喷绘后,高高地挂在店门上,公开亮相。而于老四的“拨鱼儿”似乎更是青出于蓝甚于蓝,倍受食客青睐。高峰时,要吃上一碗“于老四拨鱼儿”得等一个多小时。似乎这“拨鱼儿”不是于老四的,而是“张老四”、“李老四”的,这凉皮不是郭凉面,而是张凉面,王凉面的,就吃不得。显然只有武威人才等得这么耐心,才吃得这么仔细、认真。
当然,别的地方也讲字号,也讲品牌,比如北京的全聚得烤鸭,上海的杜六房酱兔,成都的麻婆豆腐、夫妻肺片。但以姓氏来做品牌的,除了成都,在甘肃省似乎只有武威。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武威人即好吃,又讲义气。因为好吃,所以精于辩味;因为重义,所以不忘人恩。可以这么说,不管是谁,只要他为武威人发明了制作了最好吃的东西,好吃而重义的武威人就不会忘记他的功劳,都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明权”和“著作权”,并不论其名气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武威小吃的制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相反,过去那些好吃的达官贵人们却没给百姓创下一样好吃的东西。这更说明武威人是看重普通平民的,在“味道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所以,武威人在重味的同时,更注重农家特产,哪个地方培育出了上好的东西,武威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它注上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比如凉州民间流传的“马儿坝的西瓜洪祥的蒜,海藏寺的大麻赛扣线,寨子的韭菜满世界转”。马儿坝的西瓜皮薄嚷红,食之爽颐,口感极佳,还能清肺利尿,清热解署,促进代谢。洪祥乡的大蒜个头大而饱满,其味辣里含香。海藏寺的大麻纤维长而色白,质地韧而柔软。金羊镇寨子村的韭菜叶片肥厚,色彩翠绿,口感鲜嫩,做成“韭菜盒子”,味道甚是香美,现已远销青海、新疆、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
&&&这就是凉州人,在中国人的商标意识、品牌意识还不浓厚时,老百姓就用自己的“流淌”为这些心仪的东西塑造了品牌。这些年又出现了“发放的辣子高坝的葱,凉州的薰醋香喷喷”。而国民堂元老于右任在上个世纪40年代写的“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一诗,如今已成凉州特产软儿梨的最佳形象广告。还有古浪的金冠苹果,珍馐发菜,大杆芹菜;民勤的白兰瓜、黄河蜜、小茴香、大板瓜籽等等特产,百姓都在心底里记着它!演译着它,呵护着它。
&这些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表明,武威人具有很浓的品牌意识。这种意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形成了。只是苦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未能及时宣传出去罢了。今天的好多学人说武威人缺乏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我是不敢苟同的。不仅仅是饮食,还有文化品牌,武威自古以来都是娇娇者。只要你独具慧眼,就能从武威丰厚的文化遗产里发现它宝贵的商业价值。恰恰是我们现在的品牌意识赶了时髦而忘了根本。“像马儿坝的西瓜洪祥的蒜”,“冰天雪地软儿香”这样的顺口溜句子,叫响了不亚于唐诗的影响力,这是最能让世人记住的东西。
这里,我不由想起了可口可乐公司。在许多人对春节贴春联这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司空见惯、无动于裹时,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却独具慧眼,用它为自己的产品做起了广告,春节前夕,从南方沿海北上,贺岁拜年,一路派发精美的春联,比如“春节家家包饺子,过年户户燃爆竹,”横批是“可口可乐”;又比如“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横批是“粮丰富足”。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跃然纸上,道出了对农家新年丰谷五登的祈愿和祝福。百姓们读着这样的春联,有谁不会对“可口可乐”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有谁不会感叹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民俗研究的独到之处与精明之处呢?&&
我不由想起了江苏兴化市安丰镇的农民。安丰镇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遥:“安丰有三怪,豆腐当头菜,红烧鱼不动筷,家乡有个&三腊菜&”。“三腊菜”是利用当地的土种麻菜,在腊月稍加腌制风干后,再用蒸笼蒸热,加上10多种名贵中药材末拌制而成,一撮进口,辣香便穿鼻而过。当地农民就用这首民谣来推销“三腊菜”,民谣自然成了“三腊菜”的广告词。在城里的农贸市场,在农村的墙壁上,随处可见这种“土广告”。“三腊菜”就被这特殊的叫卖声推向了市场,为安丰农民赚回了大把大把的票子。美国人、南方人在挖空心思,挖掘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有些还斥巨资金编那些毫无文化根基的广告词儿,拍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广告片儿,而我们却枕着盛唐的“诗句”,蕴藏深厚的“民俗”睡觉。这是文化观念上抱着金碗哭穷的另一种表现。扯到题外,多说两句,意在引起当代武威人的关注与思考。
朴&&野&&而&&儒&&雅
&武威人好吃,且吃得朴野,吃得儒雅。说起来,武威人的这种吃风,其实也正是武威的城市性格。武威是一个“田园都市”和“文化古城”。因此武威的民风既朴野,又儒雅,既平民化,又不乏才子气。
&先说朴野。朴野含有“朴实”和“野气”两层意思。要说得更清楚一些,我们不妨与中国最讲究吃的广州作个比较。
广州是中国最讲究吃的城市,因此有“食在广州”的说法。作家方方、池莉和刘醒龙,一次去广州就领略过广州人登峰造极的吃风。广州人酒菜一上,真是出手不俗。酒为秋蝉酒,里面泡着黑咕隆咚的虫子,看上去像屎壳郎。菜端上来,还有几盘,也都是蛇虫鸟兽之类,看得方方胃肠翻涌,几欲呕吐。嘴里一直嚼着口香糖,以压迫呕吐的感觉,始终不敢尝菜。最后上来的是一碗粥。广州朋友笑道,是青蛙粥。方方才将信将疑地喝了几口。及至上车,广州朋友又笑道,那碗青蛙粥其实是癞蛤蟆粥。一时间喝过那粥的人几乎都要吐出来(方方《南吃北吃未》)。这就是广州人的吃风,概括起来是:什么稀奇来什么,什么古怪来什么,什么鲜活来什么。龙虾、对虾、鹧鸪、鹌鹑算不了什么,禾花雀、果子狸、过树榕、金环蛇、豹狸都敢吃,且讲究“吃鱼吃跳,吃鸡吃叫,吃猴吃嚎”。各大酒楼、宾馆、饭店、排档,都在铺面当眼处养着各种活物,即点即宰即烹。而且,广州菜名即名贵又堂皇。用咱武威人的话说,就是“喧天卯聊”比如所谓“大地艳阳春”,不过是生菜胆烧鹌鹑蛋而已。还有满坛香、一品天香、鼎糊上素、龙虎凤大烩等,单听菜名儿,你根本摸不着脉,找不着北,不知那里面什么是主料,堂皇得好生了得。其实一端上桌来,不过就是些普普通通的菜而矣。
武威的菜名就朴实得多。通常不过酸辣粉条肉、茄辣子炒肉、红烧肉块、磨茹炖羊肉、葱爆羊肉、酱爆羊肉,西红柿炒鸡蛋,和湖北的传统名菜“清蒸武昌鱼”一样,什么原料加什么做法就叫什么菜名,朴实极了,普通极了。稍微雅气点的亦不过“雪山驼掌”,又叫“雪峰驼掌”。虽然前两个字“雪峰”明显受了南国风的吹拂,但“驼掌”仍然是缘自北国实实在在的叫法。民勤人把祁连雪峰再现于盘中,就象凉州的刘慧珍小姐把“凉州八景”容进女人们的美发中一样,令中外宾客、专家学者拍手叫绝。
&&&还有凉州的一道雅俗共赏的珍馐“八宝鸳鸯鸽”,“八宝”并非用八种原料所烹,而是借用“八宝饭”之“八宝”命名。“鸳鸯鸽”也并非真的就是雌雄搭配了吃,其名显然也受了南国风的影响,但产自凉州洪祥乡的鸽肉,蛋白质含量很高,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百姓说“地上半斤(八两),不如天上四两”,赞美的就是洪祥的乳鸽。
至于出自古浪的珍馐“金鱼发菜”,就不仅仅是形容了,它确实要把鸡脯、大肉、蛋清、淀粉、发菜这些原料做成精美的鱼形,用黑木耳作鱼尾,用海米做鱼嘴,用樱桃做鱼眼。摆到桌上,汤鲜而清澈,味美而适口,如金鱼戏水,名儿还是实实在在的。
可以说,“动词加名词”和“名词加动词加名词”是武威小吃和菜名命名的基本方法。如炒面、行面、拉面、炒羊葱、烧山芋、炒芹菜等都就是动名结构;而西红柿炒鸡蛋、茄辣子炒肉等又都是名动名结构。命名方法简单得很。新近冒出来的一道名吃“三套车”,名儿虽新,套用了西方人的“三明治”。但却是新瓶装旧酒,里面的东西,前面已经说了,不过就是武威好吃的三样东西:行面、腊肉和老茯茶。&BR&武威小吃名儿朴实,原料也朴实。素不过时鲜蔬菜,荤不过牛羊猪鸡加鱼鸭。绝不象南方人蛇虫鸟兽以及老鼠之类,什么都吃。显然,武威人吃得朴实,广州人吃得古怪,武威人吃得时鲜,广州人吃得生猛。武威人吃得野气,广州人吃得野蛮。
&说武威人的“吃风野气”,不过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汤大口喝酒,饭量大、胃口大、酒量大而已。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吃羊肉上,吃得满嘴流油,满桌骨头,大快朵颐,即便一连吃上一个月也吃不腻。这其实也是北方人的共性。但在南方人看来就很野蛮。而在北方人的眼里,南方人吃风虽然文雅,一斤精精瘦瘦的肉能吃上三天,却吃蛐虫蚂蚁,老鼠蛇兽,还要把猴子拉到桌子前,旋了天门盖,专门听着猴子痛苦的尖叫声吃活猴的脑。这就不是“野气”,而是“野蛮”与“残忍”了。但凡武威人、北方人听着猴子嘶哑的尖叫声,都会残不忍睹的,不要说吃了。偏偏满口“鸟语”的广州人吃起活物来心不惊肉不跳如狐狸吃鸡狼吃羊。武威人如今虽然也学着讲究起了“鲜活”,吃鱼要活宰,吃鸡要活杀,羊肉也要新鲜的,但也就是点菜时给服务小姐说说:“一是要新鲜的,活的呀”,至于做熟了端上来,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新鲜的。比起广州人吃猴脑的野蛮来,就是小巫太巫了。
&&&显然,武威小吃武威菜虽然朴素、朴实、实惠,却并不简陋、粗俗,而颇为讲究甚至还有几份儒雅。比如古浪的风味小吃栀子面,与其说是面,不如说是做工相当精细的手工艺品。女人们把面揉好擀成”〉拿嬲牛切成指头蛋大小的方片,才开始正式捏了,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面片,右手拇指把面片的另一角捏合住,然后再向左或向右捏半周,就成了栀子花形状的面食,你一口可能吃下十几个,把一片如指甲大小的面片捏成一朵朵可爱的栀子花,需要怎样的精工细做可想而知。吃这样的小吃就不是单纯的吃饭了,而是吃艺术、吃工艺、吃心情,吃亲情、吃友情,吃待人的厚重与朴实了。这样的小吃,你能说它粗俗,不能,简直是儒雅极了。&BR&武威的酒店、食府,更是儒雅得好生了得。比如“雪莲宫”、“中华”、“伊宁斋”、“杏花楼”、“泌园春”、“乾元亨”、“不一样”、“三泰”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店名不少都有来历。“杏花楼”,取自“牧童遥知杏花村”;“泌园春”取自毛泽东的《泌园春&雪》,而且这三个字就检索了毛老人家的亲笔字放大了做招牌,一进大厅,映入你眼帘的又是出自天祝山人手笔的气势雄宏的诗。“乾元亨”食府,则源自《易经》乾卦“元亨利贞”的卦辞。又能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元亨酒店。“乾元亨”食府设有九个包间,每个包间装璜典雅古朴,九个包厢名儿又与“乾元亨”浑为一体。“乾”为阳为天为九,包厢名儿就用了“九天”。分别为“天人厅”、“天和厅”、“天明厅”、“天心厅”、“天佑厅”、“天伦厅”、“天宇厅”、“天涯厅”、“天星厅”。“天人”取自“天人合一”,“东坡真天人”;“天和”取自唐&储光羲“而我任天和,此时聊动息”,给人一种顺乎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天明”取自《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天心”取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给人以哲学家的思绪。而“天星”给你美好,“天宇”给你气势,“天佑”给你祝福,“天伦”给你高洁,“天涯”给你乡思。因而进了乾元亨食府,一家人若给儿子、孙子过生日,小姐会把你请进“天伦厅”;给老人过寿,小姐会把你请进“天佑厅”;文人黑客想聚“天人厅”,也就有了“东坡真天人”的才气;商人相聚“天和厅”,使你和气生财;年轻人去“天星”,聚“天宇”,最能畅想美好的愿望;性情中人“天心”、“天明”更是不错的雅座;远离家乡的游子不妨座在“天涯厅”,边尝武威美酒,边思故乡美人。更有三星级酒店天马宾馆民族餐厅的包间号更令人叫绝,天马厅、雷台厅、皇台厅、西夏厅、西凉厅等全部源自凉州这个文化古城的地域文化。所以,坐在这样的饭店食府里,你无疑会有一种“吃文化”的感觉,自然儒雅很得,这也符合武威人闲散洒脱的性格。
&更可人的是,这些市招,又多为名家墨宝。但凡武威的书法名家手笔,不论老中青三代的,都能在大街上欣赏到。东大街曙东巷的“骨头馆”三字虽非名家手笔,馆子也不大,是两套家属楼撤通后改造的,但过道里,厅子里,包厢里,到处都挂着当地书法名家的字画,装裱考究,雅气十足,初来乍到的食客,都有进了书法展览馆的错觉。即便普普通通的小店,那市招也多半是一笔好字,甚至贴意盎然。
&&武威饮食文化的儒雅离不开儒雅商人的创造。武威多文人,也多儒商,比如杏花楼的老板蔡鹤,当过兵,抗过枪,握过笔,致力追求的就是地域文化与饮食风情的融合,现在杏花楼的连锁店已开到了近10家,已形成了武威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品牌。连著名歌唱家刘欢先生来武威吃了杏花楼的牛肉面后也赞不绝口,想不到蔡鹤把一碗牛肉面做成了文化套餐,欣然与他合影留念。蔡鹤关心自己的事业,也关心武威的文化事业,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回报社会。而社会给他的回报就是“千年古凉州,百味杏花楼”这句广告词儿,成了武威乳妇皆知的名言。天马宾馆的王正明也是一个儒商,在旅游与饮食文化的整合上做出了不俗的业绩。而乾元亨的老板陆俊民、何建兰夫妇,一个吹拉弹唱样样精,一个腔圆音润好秦腔,客人多了亲自助兴,与客同乐,标准一对儒商。等等等等,还有很多。正是他们提升了武威饮食文化的品位和份量。
&这就是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武威,里里外外地透着新一代武威人的儒雅。这儒雅,就像春天的草芽,只要有一点土,有一滴水,有一些温度,冷不丁就冒出来,长成一片灿灿烂烂的风景了.
热&&情&&而&&好&&客
武威人热情而好客。与武威人共餐是一种古朴的享受。
比如座席,古人吃饭时席地而坐,故曰“席位”。首脑人物、中心人物、显赫人物、尊重人物的席位设在正中,叫“主席”。其余人物分列周边叫座陪或列席。南方人把“主席”理解为“主人主席”,因而请客吃饭时,主人坐主席,客人坐“列席”,那怕这位客人的级别比他大,官职比他高,亦只能列席,坐在他的旁边。但在武威人看来,“主席”乃“主宾之席”,让主宾座列席,就是不懂规矩,不懂礼仪,没有人情味。一句话,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所以,武威人请客吃饭时,一定要让主宾座主席,主人座列席相陪。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正宗。只有武威人一片热心肠待人,自己确永远坐不了“主席”。到南方去,你是主宾,得坐列席。在本地,你是主人,要坐列席。只有武威人与武威人坐在一起,才能坐到主席位上,享受到被人尊重的滋味。
&&&但武威人不计较这些,只要客人高兴,自己就高兴了,只要客人吃好,自己就吃好了。要不然,武威人不会近乎顽固地坚守着这一中国古朴的礼仪文化不变质。
武威人让座与重不同,吃的方式,吃的礼仪,更有讲究。上海人吃饭无顾忌,上边吃饭,下边放屁的事常有,有时一碗米没吃完,就坐在了马桶上。在上海人看来,有屁就放乃生理之需要,但在武威人看来,就是太没教养了。连武威乡里百姓都忌讳:来人打娃子,点烟撤席子,吃饭擤鼻子。不要说吃饭放屁了。武威人平常吃饭的讲究是:浅尝辄止表示礼貌,同时也表示生分;开怀痛饮表示不客气,同时也表示很亲热;姑娘们吃饭吃得山响说明没教养,但男人们为了表示主人的饭菜好,又必须“吃得响(香)”。当然,为了营造气氛,武威人又极重敬菜、敬酒。敬菜,就是用筷子给客人挟菜,这几乎是武威人待客时不可或缺的礼仪,它表示客气,也表示和气。当然,作为主人给客人挟菜,无妨看作是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受主人之挟,则无妨看作是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至于敬酒的学问则更多,但主要有三条:一是要注意先后次序,即尊者先,卑者后;二是在碰杯时,自己的杯子要低一点,以示谦虚;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干为敬”。
&&&有了这样的礼仪奠基,请客吃饭就一定得吃同一个盘子里的菜,喝同一只碗里的汤。古浪民间吃席,不论婚丧嫁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即每个八仙桌只放两只汤勺,品汤时,先由座在主席位上的两位尊者、长者、贵者用勺尝汤,尝完,将勺在桌上轻轻一磕,意即磕尽自己饮过的残汤,然后分别以顺逆时针相传,依次而尝,最后是座在主席对面的两位
贱者、小者尝汤,尝完,再将勺儿轻轻放到主席前面。大家依次共用这勺儿尝汤,不但同喝一只碗里的汤,而且同勺品同汤。这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勺儿不够,而在于“共食”。如果实行西方那种“分餐制”,让尊重的客人,领导自己动手去挑食,甚至各付各的帐,那还叫聚餐,还叫请客吃饭吗?这在武威人看来和“打发叫花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唯独分餐制在武威很难实行。
真的,在河西走廊,最西头儿的敦煌、酒泉很容易就接纳了分餐,开会时,不论多大的领导,你想吃什么,自个儿吃去,你想坐那里,自个儿坐去,一般没有地方官员相陪。但东头儿的武威不行,不论那个宾馆饭店,有华丽高雅的包间,却无分餐的设施和意识。不是宾馆不愿意,而是武威人接受不了分餐。尽管,现代“有文化”的武威人也都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武威人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没有人情味。岂止是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武威人请客忌讳分餐,讲究将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盘菜,讲究用同一个汤勺品同一盆汤,这样才“不分彼此”,才是“自己人”、“铁哥儿们”,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饭”。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
&&&其实,武威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而且武威人的“最早用刀叉”为中国人最早也是实行分餐制的饮食方式提供了考古证据。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士的一件骨质餐叉,与现代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几无差别。但筷子终于取代了刀叉,共食终于取代了分餐。改革开放20年,西边的酒泉接纳了分餐,令人咀嚼。表面的理由,当然是武威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讲究人情味,因而不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冷冰冰的,更不能给客人夹菜,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一句话,在武威人看来,没有人情味的饭食是决不好吃的,而没有人情味的进餐方式则是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深层次的原因呢?怕就是扯不下脸面了。同是丝路明珠河西重镇,因何酒泉人的面子能扯下,武威人的面子扯不下?因为去酒泉的客人多,来武威的客人少。不论洋大人,还是中央首长,一坐飞机就到了敦煌,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坐火车又都到了酒泉,对武威感兴趣的旅人,最歪也就是隔窗子瞥一眼而已。酒泉人接待任务太重以致生厌,当然很好顺水推舟,实行分餐,而武威不行,客以稀为贵,人家轻易不来,来了你还分餐,没有人情味,那能行?时代毕竟不是骑着马子旅游的唐朝了,在武威不过也得过,不驻也得驻。而今天,自有了飞机、有了火车,武威、张掖就成了想停停不下的匆匆过客了。这也是以旅游业打造经济的今天,武威,张掖的无奈与
尴尬。这些你细细儿品味,不提亦罢。
&&&显然,对于武威人来说,饮食的味道,决不仅仅只是食物的味道,还必须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种“人情味”。武威小吃,便体现了这种团结、亲和、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武威小吃,无论煎、炒、蒸、煮、烧、烤、炸、拌,几乎都无不是将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决不会像以个体意识为文化内核的西方人那样,肉是肉、鱼是鱼、盐是盐,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独立,分得一清二楚。当然,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极了”,人情味又很浓。而最能体现这双重目的的,大概就只有武威的火锅涮羊肉和重庆的火锅了。
武威的火锅涮羊肉和重庆火锅,把烹调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一种最古老也最亲切的饮食方式吗?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人,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都极富人情味?尤其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换盏,浅呤低唱,真是何其乐也。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大概就是请朋友来吃火锅的邀请函。
&&所以,改革开放二十年,武威人硬是没有接纳分餐,却很快在涮羊肉之外又接受了重庆的火锅,甚至重庆的火锅大有超过凉州小吃的气势。原因就是二者文化内核的相同。
&火锅的浑身上下,简直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太极图阴阳鱼分界的鸳鸯火锅,简直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之美”的极致;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猪血、豆腐、粉条、洋芋。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凝,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亲和之美”。而武威人特别讲究亲和力,讲究哥们义气,着重圈子意识,喜欢抱团儿,火锅恰
恰体现了武威人的这种人文精神,杂七杂八一锅煮,什么死猫烂耗子都可以烫来吃,有钱的烫山珍海味,黄喉蟮鱼,没钱的可以烫白菜洋芋,猪血豆腐,喜欢海鲜的吃海鲜,喜欢羊肉的涮羊肉,喜欢时菜的煮时菜。嗜好不同,口味不同,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却都在一个锅里,这就最为形象
直观也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
&&&这样一来,贵贱贤愚,贫富雅俗,在火锅面前
,也就“人人平等”了,而一个锅子就把武威人的亲和力,圈子意识,团儿精神,哥们义气,亲情友情煮到一起,渗透交融到不同的血液中去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苦闷忧愁,也就在唇麻舌辣中统统消解了。所以,围着火锅相聚,真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吃火锅就是在吃文化,吃人情,吃友情,吃亲情。有了人情、友情、亲情、请朋友帮忙的事就可以在饭桌上说出来了。同样,餐桌上的事,对方也多半不好意思拒绝,就得努力去办,这倒不完全因为“吃了人家的嘴软”,而在于“同吃一锅饭”的情谊.
&&&因为餐桌上的许诺是开不得玩笑的,否则就叫“食言”。言出于口,食言便意味着把吐出去的东西又吞了进去,别人鄙夷不说,自己想想也恶心,何况你应承下的是哥们的事,说话不算数,弟兄们怎么看呢?因而,请客加人情,便等于效益,有了效益,一个又一个群体与圈儿才得以建立和巩固,个体也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写出这样的意境,朋友们或许会怨,我把武威餐桌上的人情味儿又写俗了,其实,“俗”是“人”与“谷”的结合物,但凡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本来就脱不了俗,只不过有的人俗极而雅,有的人俗得虚伪,有的人俗得朴实,有的人俗得功利,俗的程度不同罢了。俗到令人恶心,叫俗不可奈,但俗到古朴,就是民俗了,是民俗就是一种值得咂摸玩味的文化。
其实,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往往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一个每天独个儿去吃凉州小吃而无缘吃麻辣火锅涮羊肉的武威人,是孤单而无朋友的,他的腰包是秕瘪而不丰满的。同样一个以单个碗碗面为“小吃”的城市。它是闲适而乏活力,落后而欠发展,封闭而不开放,保守而不兼容的。武威人的腰包都还秕,这个城市能饱得起来?好在武威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畅开胃口,接纳了火锅。
但是,武威城不仅需要火锅,还需要快餐。当快餐在武威风行的时候,当盒饭在武威畅销的时候,谁也知道,那是企业精气了,那是人人有事可做了。那时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才能真正被武威人所接受,凉州城里那种逍遥散慢,安逸闲适而内心又都为找钱猴急的步履,才会变得行色匆匆起来。
同样,武威不仅需要快餐,更需要名宴名菜。快餐是城市经济的情雨表,名宴名菜是地方饮食文化的精华与代表。大气魄的敦煌人搞出了“敦煌宴”,一炮打响全国成了甘肃名宴。历史文化厚重的武威,何时能创出“西凉宴”,重新整合历史文化,整合武威小吃,推向甘肃,推向全国,提升武威饮食文化的档次与水平,这不仅仅是为了人们的肚皮,而是事关“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形象,振兴武威旅游经济,把人留住,把情留住,做到游、购、住、吃一体化、系列化、品牌化之大计。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露味道多长时间散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