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成语陆水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赤壁茶与茶马古道新版——第二章赤壁茶之源
赤壁茶之源&&&
茶乃国之瑰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柴米油盐酱醋相并列。在中华民族长达7000年文明史中,茶叶与中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篇章。
赤壁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自然环境给赤壁茶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我国茶区分布北纬18—38度,东经98—122度。其北起山东烟台、辽东半岛,南抵琼州,东起台湾台东,西达藏南察偶河谷,纵横二千多公里,是世界最主要的茶叶产区。
地理条件&&&
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北纬29度28分-29度59分,东经113度32分-114度13分之间,东连咸安,南邻崇阳,西接临湘,北界嘉鱼、洪湖,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宽25.98-60公里。
&& (一)地质地貌
赤壁地质属元古代震旦纪前的变质岩系。在古生代泥盆纪后期,为陆脊两侧的低凹地方,被海水淹没。晚石炭纪末期的昆明造山运动,使海水退出,船山灰岩和黄龙灰岩广泛遭受剥蚀,它们残留分布呈东西方向。二迭世早期,海水再度浸入,对晚石炭纪末期形成的风化、溶蚀,地形进行了海蚀夷平。此后,海水往复,泥炭成生,早二迭纪海水进一步扩大,浅海灰岩相广泛发育。此后海水虽有起落,但直到中生代三迭纪都没有很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
&&&&&&&&&&&
&&&&&&&&&&&&&&&&&&&&&&&&&&&&&&&&&&&&&&&&&
石灰岩广泛发育的山地
赤壁陆地形成断层褶皱兼有,其褶皱轴向及断层方位大体为东北西南向,与造山原动力趋向倒转褶皱势,南自崇阳入境,倾斜角度缓急兼有,形成高山峻岭。西北达江滨,呈宽广缓和状。域内赤壁山斜层由轴向柳山头西30度阻于江。车埠偏髻山斜层其西南端起大石山东麓经车埠入嘉鱼大岩山、白云山。偏髻山外斜层轴部分向两端,东端越凤凰山、黄岐山、烟墩山、止于泉口独山;西端经大石山南达湖滨。蒲圻斜层因与偏髻山斜层有断层隔开,呈连绵褶皱状;蒲圻斜层南翼至金狮观亦连褶皱又东至汀泗桥,皆呈波浪起伏之势。起起伏伏的坡地是茶叶种植的极佳地域。
域内最古老岩层为古生代奥陶纪砂页层。1958年在陆水奥陶纪砂页岩中发现有三页虫、宝塔石、鹦鹉螺等海洋动物化石。1974在中伙铺掘泉水库发现寒武纪微体节肢海洋动物化石。
二迭纪石灰岩厚约160-170米。
三迭纪大冶石灰岩,下部为灰黄色页岩,厚约5-6米,还有三迭纪蒲圻紫色页岩,深紫色砂质页岩,富含云母,厚数十米至数百米。
侏罗纪岩层为黄褐色、紫色砂岩及砂质页岩,总厚度60-150米,市城东诸山有露头。白垩纪岩层在宋家河、曲尺岭等地有露头,均为红土掩复,以泥质页岩为主。
新生代第三纪为红色砂砾岩层,汪家堡、中伙铺等地有露头。
&&&&&&&&&&&&&&&&&&&&&&&&&&&&&&&&&&&&&&&&
新生代第四纪地层为红土及冲积层,前者是黄色泥质及砂质页岩,含植物化石碎片,红土复盖。红土层分布极广,山麓阜岗都有红土掩复,滨湖、稻田及沿河地带则是现代冲积的砂土。
赤壁市地形自西南至东南一带偏高,西北至东北一带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倾斜,山地、丘陵、岗阜、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药姑山脉的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山诸峰自西向东连绵逶迤,与湖南省临湘市、本省崇阳、咸安两县区形成天然分界线。境内大小山丘共有百余坐,最高为赵李桥境内的柘坪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沿线为海拔250米左右的岗地地带。北部滨江湖地区为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是西良湖聂家泉,海拔只有19.3米。全市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西南起观音尖,东抵大竹山,长约62公里,宽约3-8公里为丘陵地带。西起余家桥境内的中坝山,东至汀泗桥,东北抵西梁湖畔的御屏山,海拔高50-250米,个别在20米以下,系岗地平原地带,占全市版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赤壁、黄盖湖一带,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本市构造溶蚀地貌比较典型,由历次地质运动和长期地质淋溶,在岗地平原地带,各类型地貌交叉出现,高低悬殊,构成各种坡、岭、滩、冲、垄、畈等微域地形。志留纪页岩、砂岩构成的剥蚀地貌在全市各地交叉出现。而在陆水、蟠河、汀泗河等河港两岸及长江南岸又多形成侵蚀堆积地貌。
幕阜山脉、药姑山脉延伸于赤壁市,构成金紫山脉、随阳山脉两大支脉,陆水居中,为天然分界线。
金紫山脉属药姑山脉的一大支脉,由塔佛岭进入赤壁市后分为正脉和东西两脉。其东脉为仙人坪、青峰岭、丫髻山、雪峰山、梅子岭,均系峰峦重叠,至洪下向北延伸有潭头山等。其西脉以黄茅岭次为白鹿山、云台山、望夫山、黄土勘,直至崩勘。其正脉自笔架山过横岭坡、白石山,出汤团畈分2支:一支为五洪山、凤凰山、木仑岭、峡山。再东行为仰山、茅山、麟趾岭、望山,止于陆水河边的黄龙、车埠等处;一支为蒲首山经天井山、鸡冠山、大名山各山。该脉左自洪山、勘头山、马鞍山止马蹄湖、黄盖湖畔;右经王子山、芙蓉山抵大、小罗湖。大名山为蒲首山的远支,经九龙山、灵济观、小柏山、泉湖山、普庵堂、铁山,至太平口后,左到岛口大江边,右至赤壁山抵达长江。
随阳山脉由幕阜山北的黄龙山,经黄葛山进入赤壁市的潘油岭、随阳山、葛仙山等山蜿蜒下趋,历大泉、小泉、漆坡、大凼的神仙岭过沙塘庵,折西达东塘金鸡坪。随阳山脉北支形成了丁卯山支脉,自东塘过皂角坳,经灯笼山、石人山、占仑岭、张家岭到金鸡笼,其西北直抵大岩山。
(二)土壤&&&
土壤以红壤土、水稻土为主。赤壁市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植物繁茂,这是形成红土壤的良好环境。由于高温多雨,造成碱性物质的大量流失。那些不好活动的铁、锰等化学元素也常呈水化氧状态而有所移动。它们在移动时一遇干旱就脱水变成红色氧化铁和褐色氧化锰而固定下来,在干湿交替的变化中,经过铁锰风化层的反复积累而形成红壤土。水稻土主要形成在热带和亚热带红土区域,是长期种植水稻所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其主要特点是,有强烈的氧化还原作用,铁锰的淋溶演积作用十分显著,有机质的积累作用较强,含量大都为2.5-4%,肥力较高。红土壤和水稻土是重要的茶叶和粮食生产土壤。
&&&&&&&&&&&&
&&&&&&&&&&&&&&&&&&&&&&&&&&&&&&&&&&&&&&&&&
圆通寺后的松峰山
赤壁市土壤共分红壤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5个土类,11个亚类,32个土属,56个土种。土类的分布情况大致为:红壤土,分布在铁路一线和新店、洪山、车埠、黄龙、杨家岭、宋家河、神山、琅桥、泉口等地方。潮土,分布在滨湖平原地区。石灰岩土,分布在铁路以南山区。紫色土,零星分布在砂页岩的地区,如汪家堡路边有露头。水稻土,全市水稻田均有水稻土。
土壤普查分析表明,赤壁市耕地土壤质地较好的21.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6%,土质一般的23.76万亩,占41%;土质过粘、过砂的12.58万亩,占22.3%。山地土壤一般较粘重。土壤肥力状况是,有机质含量中等,平均2.74%;氮素中等偏上,全氮含量平均0.155%,碱解氮平均126.7ppm;钾素偏低,有效钾平均99.3ppm;速效磷缺乏,平均5.64ppm.土壤肥力的分布趋势:有机质,水田土依次为湖田(3.02%)、畈田(2.74%)。塝田(2.55%),旱地依次为山林地(2.84%),挂坡地(1.95%)、低平旱地(1.73%);速效磷,水田土依次为塝田(6.43ppm)、畈田(5.03-5.55ppm)、湖田、冲垄田(5ppm以下)旱地一般在5ppm;速效钾,水田含量为84-87ppm,旱地含量为107-122ppm。
水田一级土10.41万亩,占水田面积24.8%。二级土17.6万亩,占水田面积42.23%。三级土9.94万亩,占水田面积23.74%.四级土3.38万亩,占水田面积9.17%,均为地下水型土壤。
旱地土壤大多分布在丘陵上部和低山下部区域,分4个土类,17个土种。
一级土1.32万亩,占旱地面积8.3%。由于具备较好的地形条件(平坦)、母质条件(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水利条件(河湖平原),土质良好,保水保肥,肥效好,好耕好耙,宜耕期长,宜种物多,以种植棉花、芝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在市西沿江滨湖一带的灰油砂土呈微碱性,PH值7.8,尤其适宜棉花生长。
二级土0.55万亩,占旱地面积3.43%,分布在市西北沿江滨湖地带。土壤质地适中,PH值6.8-8.2,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耕性一般,宜于棉花、小麦、芝麻、油菜、茶叶种植。
三级土12.04万亩,占旱地面积76.07%,其中红土占2/3。一般好耕好耙,适应性较广,是本市小麦、黄豆、油菜、红苕、苎麻、茶叶的主要种植地,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粘、酸、瘦、板和缺磷等障碍因素,利用上受到较大限制。
四级土1.93万亩,占旱地面积12.15%,存在着“粘、板、瘦、酸、干”或“松、漏、瘦、易旱、温差大”养份严重失调等不良特性,是全市粮食最低产的旱地土,但却是茶叶种植的最佳土壤。
&&&&&&&&&&&&&&&&&&&&&&&&&&&
幽兰山遍地生长的原生茶
&山地土壤,由卵石红土、泡红粘土、黄泥土、红壤土和酸性紫砂泥土组成,面积113.9万亩,占山地面积98.24%。其中山地卵石红土40.36万亩,占山地面积35.43%;山地红壤土11.60万亩,占10.18%。这两种土均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分布广,故宜种马尾松、杉树、槠树、栎树、楠竹等山地黄泥土和酸性紫色泥土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丘陵地带,地层较深,PH值5.2-5.7,富含铁铝,适种茶叶、油茶、油桐、松杉等经济作物和用材林。
(三)气候&&&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幕阜山北缘,属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大陆来的极地气团,夏季盛行海洋来的热带气团,春夏两季为季风交替的过渡期。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的相互作用,形成本市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严寒期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同时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洪涝,夏秋干旱,秋季寒露风等自然灾害也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赤壁四季气候十分明显,一般在三月初入春,五月初入夏,九月下旬入秋,十一月下旬入冬。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5个月,冬3个月。
系冬季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具有寒暖多变,雨量增多及多大风的气候特点。随着太阳位置的北移,冷空气势力开始衰退,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气温回升较快。2月份高出5℃,从3月上旬开始,升温明显加快。由于冷暖空气互为消长,春季平均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活动,致使气温升降急剧,冷暖多变。-24日的24小时内降温达14.3℃。春季雨量较冬季有明显增加,2月份平均雨量为77毫米,4月份为194毫米,增加1倍多。全年降雨日最多也在4月份,平均达16天。有记载以来最长连续降雨日数出现在日-5月9日。春季又多寒潮大风,25年中4月份出现24次,是全年最多的月分。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风速为19米
/秒(日)。
夏季时间长,为150天左右,1983年达5个半月,年夏天长达210天之久。由于南方暖湿气流影响,初夏多暴雨,雨量集中,洪涝灾害多。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季结束,天气晴热,易发生干旱。每年5月中旬--7月上旬,雨量最多,约占全年总量的1/3,暴雨次数占全年的一半。从6月中旬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期平均为26天,最长达45天,出现在1980年。“梅雨”期间阴雨多,日照少,湿度大,特大暴雨或连续暴雨时有发生。1964年6
月24-28日5天中连续出现4场暴雨,总雨量达638毫米,占该年的1/3,其中28日雨量达289.9毫米。从旬雨量看,6月下旬又是全年雨量最多的时期,平均为118毫米。有些年份则出现“空梅”现象,一般3年左右出现一次。从7月中旬开始进入干旱少雨的盛夏期。故民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叶焦”之说。这时日平均气温在29℃以上,最高平均气温34℃,连续大于30℃的“酷热”期达半月之久,大于37℃的高温日数平均12天,最多为1978年达29天,8月3
日出现了40.7℃的极端高温。由于南洋风温度高、湿度小,风速比较快,对中稻扬花受粉有一定的影响,并有时发生伏旱。
秋季时期最短。由于北方冷高压迅速南下,夏季风很快退出大陆,温度逐渐降低,天气晴好,降雨量减少,是谓“秋高气爽”。9月下旬出现寒露风,其平均日期为9月26日,最早为9月10日(1967年)。秋旱亦时有发生,在25年气象记录中出现过6年,并且是伏秋连旱1959年长达106天,-11月4日的50天中滴雨未下。
冬季寒冷少雨,时有冰雪。1月份平均气温只有4℃,整个冬季在一年中出现0℃以下的日数平均为24天。有的年份有积雪现象,但更多的是“暖冬”,出现暖冬的年份还会有雷电、暴雨,途中蚂蚁成团等现象。
(四)日照&&&
赤壁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86小时,相当于可照时数的41%。从季节分配上看,夏季日照百分率为51%,秋季为42%,冬季34%,春季为32%。春季阴雨日数最多,影响了日照时数。1980年3月,只有3天没有下雨,实照时数只有可照时数的9%。
年太阳辐射量为104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总辐射量的47%。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太阳辐射量的分配基本相符。7-8月最高,春季2-3月最小,对本市农作物以夏秋种植为主极为有利,对山区、森林及各种特产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可以基本满足。
(五)温变&&&
赤壁年平均气温16.9℃,春季以4月为代表,平均气温16.8℃。秋季以10月为代表,平均气温17.8℃。最高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为39.0℃,最低气温为-7.3℃。“立春”以后,日平均气温超过5℃,越冬作物萌发。“雨水”鸣雷,“惊蛰”油菜开花结荚。春分日平均气温超过10℃.“清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谷雨”是春播的开始期,喜温作物蓬勃生长。“立夏”“小满”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0℃。“芒种”日平均气温超过22℃。“夏至”开始进入酷热期,最高气温升至30℃以上。“小暑”有些年份时盛行火南风。一般年份雨季在小暑后结束。“大暑”进入伏期。“立秋”“处暑”酷热期结束,“白露”一般雷暴终止。“秋分”以后出现寒露风。“寒露”以后晚稻进入成熟期;“霜降”有九月霜降霜不降,十月霜降早打霜之说。但一般是“小雪”出现初霜,冬至前后仍时有东南暖风出现。“大雪”以后越冬作物进入休眠期。“小寒、大寒”为严寒期,有时日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一般年份,只要连续天晴三天以上,气温亦可达18℃以上。
&一年中各季的最高气温均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则因日出时间而异,春秋季在上午6时,夏季在5时,冬季约在7时。历年平均温差为8.8℃,最大值为9.6℃出现在10月份;最小值为8.2℃,出现在2月和6
月。5℃以上的初日在2月26日,终日在12月10日,长达288天。气温10℃以上的初日在2月26日,终日在11月18日。≥10℃的积温为;,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达;;最少的年份是1963年,只有;。气温15℃以上初日在4月19日,终日在10月23日。气温20℃以上初日在5月17日,终日在9月26日。也有年份终日出现较早,如1981年终日出现在9月9日,还有的年份一直推迟到10月10日。
历年地面平均温度为19.2℃,比气温高2.3℃。地下10厘米深温度,比地面低1℃,地面最高温度多年平均值为65.7℃,比气温最高平均值高26.7℃;地面温度最低多年平均值为-10.7℃,比气温最低平均值低3.4℃,但各月的变化趋势与气温是一致的。
&&&(六)雨、霜、雪
赤壁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604毫米,130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达87%。降雨最多的年份为1954年,达2678毫米;1998年特大洪灾,赤壁降雨量有1980毫米;最少的年份为1968年,仅910毫米,两者相差近3倍。年降雨日数平均为150天,其中4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年降雨率为17%。由于季风影响,降雨以夏季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37%,春季次之,占36%,秋季占16%。但是降变率以秋季最大,达36%,这说明秋季降雨很不稳定,有的年份多达500毫米,少的年份只有97毫米。从月季变化看,以6月降雨量最多,12月最少。分析历年的降雨强度,日最大降雨量有一半年份出现在6月。历史上最大的1次连续特大暴雨过程也出现在6月份。降雨量的月季分配对农作物生长极为重要,本市早稻(4-7月)需水450毫米基本上能够满足,中稻(5-9月)需水600毫米,有80%的年份能够满足,然而晚稻(8-10月)需水400毫米,却只有30%的年份能够满足。
赤壁全年无霜期为300天,一般初霜在12月24日,终霜在2月27日。任意5天的平均气温小于0℃为严寒期。其初日在1月4日,终日在2月27日,时间长达53天。
赤壁十年难逢一年两次雪,一般初雪在1月中旬,终雪在2月中旬,有时3月份还会出现寒潮。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5天,1981年1月达14天。年霜雪及严寒期持续达4个月,月南方雪灾大雪半月之久。
(七)物候&&&
时令物候有二十四节、七十二候之说,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密切联系。时令物候主要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四九,凌破碓臼;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单;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好作田;竹笋清明出土;谷雨成林;清明进入采茶忙月。
赤壁地处鄂南岗地和江汉平原交汇处,土地辽阔、肥沃,物产丰富,农副土特产品茶、麻、果、药均有出产,物别是茶、麻、楠竹和果品中的猕猴桃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药材中的“蒲圻贝母”定为世界特有品种。赤壁素有茶乡、麻乡、竹乡的美誉。
&&&&&&&&&&&&
&&&&&&&&&&&&&&&&&&&&&&&&&&&&&&&&&&&&&&&&&&&&&&&采茶
野茶乃非人工种植之茶,其品种与现种植之茶并无二样。
赤壁市凡有山地亦生野茶,多数旱地地坑、地角亦生野茶。野茶生长分布面积达全市版土面积的60%。三皇五帝时期,赤壁系云梦泽地,水泽遍生芦苇,而山地遍生茶叶。禹铸九鼎,分天下九州,赤壁当属荆州地域,时江南山地亦广有茶叶。据《山海经·南山经》载:江南山地有“桂茶”,食之不饥。《山海经·大荒南经》上说,其民“食木叶”。周天子封熊绎于楚,从此楚人经略湖湘八百余载。相传熊绎长期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带领部族奋斗在大江南北,此时茶叶已被楚人饮用成习。时周天子命楚供苞茅等方物作国家祭祀大典之用。此方物中就有茶叶称为“诧”(《尚书·顾命》)。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赤壁为南郡地。汉高祖六年置沙羡,赤壁属之,时沙羡地广人稀,系今赤壁、嘉鱼、通城、通山、江夏、咸安的广大地区。沙羡同属江南红土壤区域。凡山地亦皆生长茶叶,估计当年有野生茶叶分布达6000多万平方公里。《汉书·地理志》称,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其中山伐者即伐木、伐竹、采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人大量南迁,改变了江南地广人稀的局面。赤壁之战使赤壁成为当时军事、政治、经济的重心。东吴黄武二年置蒲圻县于竟江口,始辖今赤壁、嘉鱼、崇阳、通城和咸安南部。此时茶叶不仅在平民百姓家,而且进入了上层社会。其时蒲圻有野茶分布面积4000平方公里。其后直至唐末,赤壁野茶生长面积变化不大。唐代后分置唐年、嘉鱼、下隽三县。赤壁野茶分布面积从此保留在800平方公里左右。
赤壁市野生茶叶分布面积广,既无虫害,亦无公害,是发展无公害绿色饮品的宝贵资源。自从茶叶大规模种植出现后,野生茶便任其自生自灭。笔者儿时,曾常随祖父在地边、山地采摘野生茶,制作后储存,每用罐子煨茶,满屋清香。
有人说,茶叶是造物主专为华夏神州而安排的,西方圣人耶稣诞生前一千多年,中国人已开始了煮茶清谈。茶叶已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的清香、高雅与华夏的民族特性相结合,成为中国的形象,茶叶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江南是中国茶叶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茶叶,可谓茶叶史的开端。神农氏即上古炎帝,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炎帝失败,远走湖湘,开始了他尝百草、为良医的生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在江南发现茶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在西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典籍提到了茶,《尚书》称“诧”,《诗经·尔雅》称曰“槚:苦荼”,荼即茶,据《说文解字》:荼,苦茶,即今之茶字。晋郭璞注曰:“今乎早采为茶,晚取者为茗”(《尔雅·释木》)。远在三皇五帝时代,赤壁即为帝王边巡,驻跸之地,据《蒲圻县志》记载,五洪山温泉乃舜帝南巡驻足之处。县志上又说五洪山有断碑,载及二妃事。相传远古时代的舜帝将帝位禅让给禹,自己南巡至此,在五洪山洗浴,饮用温泉水,后到苍梧山成仙飞升,其后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寻迹于此,在温泉洗浴,喝了温泉水,落户洞庭湖之君山,后来成了湘水水神。从前五洪山有舜帝庙和二妃祠,以志神水灵异。明代王眉有《游五洪山温泉》诗曰:
&&&&&&&&&&&&&&&&
&&&&&&&&&&&&&&&&&&&&&&&&&&&&&&&&&&&&&&&&&&&&&&&&
五洪山温泉
万斛名泉费似汤,波摇山影共苍苍。
崖悬怪石蒸矶气,岸老疏桐映碧光。
太液月澄寻古字,丹炉云绕忆仙郎。
溯洄若有伊人在,红树花开莺半忙。
&&&&舜帝是远古时代华夏族的首领,姚姓,名重华,黄帝子昌意第七世孙,史称虞舜。他以孝治天下,尧帝传位于他,并将其爱女娥皇、女英许舜帝为妃。舜帝继位后,剪除鲧、共工,獾鬼和三苗四凶,又委禹治水平土,管理人民,掌管山泽,派皋陶作大理,并选用各部落人才,扩大设官分职。由于禹在治平洪水后,威望和权力不断增高,舜便将帝位禅让于禹,开始了他南巡的浏览生活。《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帝六十一年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南巡狩,即是巡视、考察南方各诸侯部落。舜帝从今河南虞城出发,穿过大别山,越过汉水、长江,经过我们古老的莼浦大地,在洞庭湖水域的陆水之滨,江南云泽之野作了较长时间的巡游,特别是在五洪山温泉驻跸沐浴,留下了圣迹。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因丈夫南巡好久不归,思念不已,于是二人尾迹南寻,浴玉体于温泉之中。饮浴之后,自觉身轻如燕,旋即南飞,至洞庭君山,闻舜帝于九疑山架龙车而飞逝,于是殉情于洞庭,成为湘水之神,世称湘夫人。当年舜帝驻跸之地和二妃沐浴之处,后人于此建舜帝(亦称虞帝)庙和二妃祠,《蒲圻县志》载:虞帝庙在五洪山,元至元间帖木儿创建,相传舜帝南巡尝驻跸于此,今五洪山有断碑载及二妃事,其字幔灭不可考。
虽无舜帝饮茶之说,但古蒲圻之地乃上古天子巡游之处。据此而推之,炎帝尝百草,在江南发现茶叶,当在湘鄂之间,而赤壁其地的可能性最大。
秦汉时,荆州、巴州一带采叶作饼,《广雅》称所采之叶即是茶叶,赤壁秦汉间属荆州南郡,到三国时先后分属汉昌、江夏、巴陵等郡,各史所记荆州、汉昌、江夏、巴陵之荼叶史,即有赤壁无疑。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一时风云际会,龙虎争斗。其时名人逸士,隐逸神仙皆于此助阵于各方。其中东吴的士燮,后归蜀汉的庞统,神医华陀都曾于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江表传》)。赤壁之战后,东吴驻重兵于此达五十余年,其间军中于山“藉采奇异”。(《三国志引&吴书&》),此奇异者即赤壁之茶叶,猕猴桃耳!一时间,“藜藜稂莠,化为善草”(《三国志·吴书》)。魏晋时,采茶业已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神医华陀、道人左慈、东吴名士士燮等皆入山采茶。或为药用,或为炊饮。如《神异记》上记载,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青牛……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又《续搜神记》载,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武昌山即今幕阜山。幕阜山广百余里,今赤壁诸山均为幕阜山之余脉。东汉末刘表长子刘琦驻守江夏,设军账于武昌山,亦称刘盘幕,后遂名幕阜山(《中国地名大辞典》)。幕阜山诸山野茶丛生,并有山茶、矮地茶等其他茶种。
葛洪是晋代著名儒学、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丫髻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修行之地均为赤壁茶重要产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人,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壬寅)生于江南士宦豪族之家。司马睿为丞相时,以功辟为椽,后参与平石冰之乱,因功封伏波将军。他志不在高官厚禄,而是“好无为之业”,“尤好神仙导养之法”,更爱研究道教经典,广拓见闻。
葛洪酷好神仙奇术的渊源颇深。据《云笈七签》记载说,仙公(指葛玄)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葛奚(葛奚:葛洪的祖父,三国时曾做过大鸿胪,辅吴将军等职),奚予护军悌(葛悌是葛洪的父亲,做过吴国中护军等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悌子洪(葛洪)“仙公”即葛洪的伯祖父,三国时的葛玄(字孝先),曾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练丹家左慈(元放)的门徒。葛洪出身炼丹世家,为了谋到炼丹的秘术,曾拜伯祖父的得意弟子郑隐(思远)为师,悉得其法。后于永安年间(约公元304年)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见《晋书、葛洪传》),便去广州当刺史稽含的参军。在岭南期间,他又拜南海太守鲍靓(字太玄)为师,得授道教秘典《三皇文》和炼丹的“神丹尸解”之法。
葛洪认为,自然界中有了变化,万物有始必有终,人只要掌握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制造丹药,服食之后也会与天地同寿。因此他主张养心颐神,悉炼丹药,这样可以禳祸得福,益寿延年。葛洪在练制金丹的过程中,将其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炼丹知识记录下来,于东晋初年(公元317年)写出了一部道教论著《抱朴子》。这部书对化学和制药学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对后世的丹鼎派有着极大的影响,发展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的成就得益于赤壁的茶叶、黄精、玉竹。今葛仙山位于蒲圻城东,陆水湖之东岸,主峰海拔624.7米,面积6平方公里,主峰有葛仙炼丹室,丹室左有悬岩,悬崖有一碗清水,不溢不涸,因脱地表,水之来源是千古之迷。相传当年葛洪于此山采茶,煮茶广利众生。
赤壁松峰山自古称产茶圣地,有神荼、郁垒两神把守山门,非神灵仙家不敢入山采茶。本地民众入山采茶只要于山门之前祭祀神荼、郁垒,便可入山采之,否则入山偷采,二神就会用木剑砍下脑袋,用桃枝挑着丢入此山喂虎(《神仙·杂神部》)。
南北朝时,北方士族相继南迁。受晋时士大夫饮茶清谈之影响,加之江南广裘大地无处不茶,于是采茶业更为发展。特别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之时(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采茶女“于时朝野欢娱(《哀江南赋》),天地为此而醉。
隋唐时代,赤壁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赤壁采茶业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唐代,岳州、鄂州、赣州所采之茶列为贡茶,宫庭饮用和国宴所有茶叶主要来自本区,《贡赋表》中虽未列蒲圻茶,但蒲圻地处三州之枢杻,三州之茶必有蒲圻茶无疑。明代《茶谱》一书即载,早在唐代之时蒲圻之茶黑色如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驸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
宋代采茶业因国家茶马交易而翻了几倍。宋时赤壁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宋史·地理志》载,岳、鄂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茶叶)之饶,金铁羽毛之利,其土宜谷稻,赋入稍多。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宋史·食货志》),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
元代,中国版图扩至西亚、欧州。茶叶需求极大增长,江南及赤壁采茶业更为发展,但元代统治的八十多年中前后有三十余年处于战乱之中,一度对采茶、种茶、制茶等业亦有过严重的破坏。
明代,赤壁的采茶业从一首《莼川竹枝词》中可窥其盛况:三月春风剪嫩芽,村中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蒲圻县志·风俗》)。阳春三月,日长夜短,正是采茶忙月,村中的少妇半夜起床做好了早歺,天尚未亮就在枕边轻轻地呼醒丈夫,快快起床用歺,好一起上山采茶。
清代,赤壁的茶业发展到一个高峰,道光年间,朝廷在赤壁搞茶工商试点,茶叶种植、采摘、制作、销售一条龙服务,使赤壁茶业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清宫档案》)。
民国初期,赤壁采茶业仍具有极大规模。1938年日本军侵占赤壁,百姓流离失所,致使采茶、制茶等茶业相继倒闭,可见日本侵略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
总之赤壁市的地理环境、茶叶资源为茶业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从远古时代茶叶的发现,到历代茶业兴盛可知,赤壁市有茶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
采茶人和采茶歌,新溪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夫妻采茶上西坡。坡坡和唱,竹枝新曲,茶歌共一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