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打开了,好像一面镜子。“dnf天光云影套翅膀”比喻的是什么?

2004年初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04年初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04年初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2004年初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出题人:崔学峰)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激励的诗句是:
, 。(2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的诗句是:
, 。(2分)
3、《夜雨寄北》一诗中,充满对未来欢情景的憧的诗句是: ,
。 (2分)
4、《龟虽寿》中,表现曹操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4分)
5、下面一首诗歌并回答问题(10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鉴:镜子 B、渠:渠水 C、如许:如此 D、为:因为
2、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道诗并不是单纯的风景计。诗人通过诗中具体景物的表达的是
的心得体会(2分)
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打开了好像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的是
4、“清如许”的含义是 (2分)
5、“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的是 (2分)
二、(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①最好吃的是荠菜。②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③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④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⑤我再也不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⑥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原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1、对上面这段话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文中“坦然”一词的意思是( ) (3分)
A、坦白,毫无保留 B、坦率、耿直 C、爽朗、诚恳 D、心里平静、无顾虑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表现了( ) (3分)
A、荠菜对作者的热情 B、荠菜的可爱
C、作者对荠菜的喜爱 D、作者愉快的心情
4、文段最后一句主要表达作者( ) (3分)
A、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 B、希望两代人心心相通
C、盼望能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 D、希望世界上处处有荠菜
① 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拖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牟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前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粘液死死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久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动前行。无论是草露未唏(xī,干)的清晨,归鸟啁啾(zhōujiǖ,鸟叫声)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要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一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零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的回到病室。第二天戏霞初露时,我来到它射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渐渐地,复老了,复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去掉了拐棍,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地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在地上的锦绣。
1、根据第①段所说的“我与它有一段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的概括补充完整。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
第⑤段:赞扬爬山虎受伤后仍向前伸展。
第⑥段: 爬山虎,难忘其顽强的精神。 (4分)
2、第③段中作者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主要原因是( )(3分)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 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可爱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 D、爬山虎顽强地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3、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 。(3分)
4、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3分)
5、对加点动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
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所以用“读”字
B、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一步往上蹿
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
C、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
描写小心翼翼的情态,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D、渐渐地,复老了,复去了,秋来了,秋深了
感慨岁月易逝,表达对夏天的留恋之情
6、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朋友”?
〈二〉古文阅读(16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云。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4分)
(1)屋舍俨然 (    )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A、延长 B、推迟 C、邀请 D、伸展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正确的译文是( )(3分)
A、男女的衣服,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B、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源外的世人
C、男女的穿戴,完全不像桃源外的世人 D、、男女的穿戴,都和世外的人一样
3、这段话中有一个通假字,请找出来。(1分)
4、文中括号内可依次填入哪一项( ) (2分)
A、渔人 渔人 渔人 武陵人 B、渔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C、村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D、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5、桃源中的人“皆叹惋”,他们“叹惋”的原因是( ) (3分)
A、他们离社会太久了。 B、现实社会仍是战乱不息 C、现实社会进步了
6、桃花源被描绘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又难以找到?(3分)
三、(50分)
以“那一次,我 ”为题
(1) 写篇记叙文,既要写出事情的全过程,又要突出重点。
(2) 要有适当的描写、议论、抒情。
(3) 字数在600字左右。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观书有感的为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观书有感的为是什么意思????????????????????????
急,大家帮帮忙!!!!!!!!!!!!!!!!!!!!!!!!!!!!!!!!!!!!!!!!!!!!!!!!!!!!!!!!!!!!!!!!!!!!!!!!!!!!!!!!!!!!!!!!!!!!!!!!!!!
提问者采纳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观书有感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为:只因为为有源头活水来:只因为水的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清水留来
我们还不知道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又该怎么回答,真是的!你先说清楚嘛!!!!!!!!
为的意思是因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2、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发现相似题
与“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01042009241947225944719730191757一道题问问大家,懂的帮帮忙啊!_百度知道
一道题问问大家,懂的帮帮忙啊!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大开了,好象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肌长岗刻瞢灸哥熏工抹_____。“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什么?“清如许”的含义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源头活水应该是说知识的来源的意思,往这方面考虑应该是比喻传教知识的人士,古代无非是教书先生和文人志士等。问渠那得清如许:问泉水哪里来这么清澈的泉水? 我认为应该是说那里得来的如此**的知识,那么清如许应该是说好书好的知识之类的东西。天光云影是不是比喻广天之下?也就肌长岗刻瞢灸哥熏工抹是比喻大家共赏好书之类的意思。
说的不知道搭不搭调,请慎重考虑
提问者评价
谢谢``其他的也答得很好``不过好象都没有回答我问的问题耶`!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可以有很多理解:知识,社会现象,人性````你想嘛,如果把肌长岗刻瞢灸哥熏工抹它比喻成一本书,而且好象一面镜子,那么从镜子中能看到很多东西,是吧!源头活水比喻就是知识,清如许比喻新的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光云影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