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兵在古代男子名字的名字叫什么

语言拜物教的存在形态 - 自然之道 - 法制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语言拜物教的存在形态
& 15:20:18
/ 个人分类:
&&& &&&&语言是在劳动中并和劳动同时产生的。在劳动中合着劳动的节奏、步伐和动作而发出一些伴秦的声音,这便是语言。先有有声语言,后来才发展到书面语。语言拜物教也是口头先于书面,而当书面的语言拜物教产生以后,便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一、口头语言的拜物教
& &&&&& 屈原的《招魂》就反映了南方楚国民俗中的语言拜物教。人死以后,便焚香顶礼,诵招魂词。后来发展成一种习俗礼仪,叫做“腹”。直至民国时期,汪精卫死后,他的夫人还在他的口袋中放上一张“魂兮归来”的纸牌。
&&&&&民间风俗,当有鬼神干扰自己的工作时,便摆设香案,燃香祭供,双膝跪地,虔诚行礼,口中语曰:“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只此一句各位神灵便乖乖地躲避而去。因为姜太公曾奉上天之命封赠诸神。没有儿子的人给女儿起个名字叫“招弟”,就相信一定能把弟弟招来。
&&&&&由于国外各种宗教的传入,引起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宗教中的神灵崇拜在语言中也表现出来。佛教信徒们碰到杀人、行凶、灾难等不幸之事时,便双手合拢,念一声“阿弥陀佛”,倘若是基督教徒,则在胸前划一“十”字,念一声“阿门”,仿佛只要这样一念,上帝便会解救灾难,惩办恶人。
&&&&“符咒”是一种象征神的意志的语言物化形式。符是书面形式,咒是口头形式。巫觋代表神鬼,口中便说神鬼之话,传达神鬼之意,来预示人间祸福,统治禁锢人们的言行规范。到后代道士也成为神仙的代名词,兴风作浪,呼风唤雨,这都是人们用可感的语言物来表达超人的自然或神意志的符号。 《三国演义》记述赤璧之战中用火攻曹:孔明登坛,披衣散发,跣着双足,仗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只见天边吹来几丝东南凉风, 渐强渐大,助孙吴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孔明以咒语兴风之举,引起周瑜的妒嫉,却受到众人的钦佩。《西游记》中,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西行路上杀妖除害,过关斩将,然而,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便头痛异常,满地打滚,满口求饶。
&&&&&誓言,是自我语言崇拜的表现。它往往与宗教迷信,宿命论思想并行相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说岳全传》中岳飞武科场比武之前,宗泽、张邦昌等主考官曾起誓,公正无私,为朝廷出力。张邦昌誓曰,若有半点私心杂念,将来变作猪羊而死。其后,果如其言,被当作猪羊杀戮而死。《杨家将》中杨四郎兵败无奈而投辽国,自称木易而被招为驸马,也曾起誓说,若不和北辽一心,则“马踏淤泥乱箭穿心”。其结局果如此言。《三国演义》首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结为异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共创天下,建立蜀汉。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陆逊设计俘获,孙权杀之后献曾。张飞闻报后即起兵报仇,因残忍而死于部曲之手。刘备身为皇帝,不顾国家命运,不顾诸葛亮之劝阻,率四十万大军赴吴欲报大仇,宁愿为兄弟而死,不愿一人独生。 “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这岂不是语言拜物教所致吗?
&&& 古人做人准则是重然诺,轻生死,讲信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到做到决不反悔。而封建皇帝则是利用政治地位和宗教神权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强制人们对他绝对服从。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古人有言:“君叫臣死,臣不死谓之不忠;父让子死,子不死谓之不孝。”春秋时代,晋献公宠爱骊姬,迫害申生,申生即顺父意而死。封建社会,稍不慎而被皇帝赐死的大臣何止几百?天子是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代天行政。“桐叶封弟”便是语言拜物教的荒唐产物。周成王年纪小,和小弟虞一处玩耍,拣起地上的桐叶当作玉圭而赐弟。本是少年玩耍,后来却遭到史佚劝谏,果真封弟虞为唐叔,治在翼城。&&&&&&&&&&&&&&
&&&&&农村有句俗语“人口有伤”,意即人的语言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能引起一定偶然性因素的突变。所以忌讳小孩子在庄严隆重的场合说不吉利的话。给小孩子起乳名时,常常用一些不堪入耳的字眼或低贱的动物为名字,如司马相如,小名即为犬子。据说,古代医学不发达,生育成活率低,名字越是低贱,便越容易活命和长大。
二、书面语言的拜物教和书面语口语混合的拜物教
&&& 1.姓名
&&&&古代的姓名是语言拜物教的萌芽,是语言拜物教最初的亠级梯台。语言即用声音材料表达意义要素的符号系统,或者说,语言者,以名表实者也。人们的姓名,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有人认为姓名的产生是由于“表部族、崇恩爰,厚亲亲”的需要。
&&& 古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同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姓和氏是相对待而出现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名和字是相对待而出现的,名是在社会上使用陶的个人的符号,字则对“名”进行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做“表字”。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富族;邑亦如之。”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它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氏。诸侯对于乡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为族号的。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考知秦汉以前有二+二姓。 《周语》载“我姬氏由于天鼋。”可见姓氏一开始就与天道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可感的却又是超人的神物化,贵族诸侯以自己的姓氏而荣光,普通百姓却因为没有姓氏而世世身处下贱。这是产生语言拜物教的契机。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蠃姒等都带“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历过母权社会。有的古姓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的“图腾”崇拜。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关系。贵族有姓氏,平民一般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却已经成为标志人们尊卑贵贱身份地位的物化符号,具有了语言灵物崇拜的性质因素。
&&& 姓名在古代的内涵容量逐渐扩大,以至于两三个字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内容。比如地位、所出国、受封国,本人谥号,甚至官级技艺都要表示出来。这样就产生了辅助“名”的“字”。“字”对“名”,或解释、或补充,或表排行等。如:孔丘,字仲尼, “仲”就是排行老二,孔子有兄叫孟皮;尼,指尼丘山,孔母颜征到尼山祀神而生孔子。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故无咎。褚遂良,字登善,登善遂良。宰予,字子我,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名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大,人们逐渐把它当作白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命名和取字就带上了隆重庄严的宗教崇拜气氛。据《仪礼·士冠礼》载,古代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母命名,男子二+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封建社会,“族”作为宗法制度的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姓氏名字的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名问题是研究封建宗法史,尤其是先秦宗法史的一把钥匙。
&&&& 2.别号、尊号、谥号
&&& 古人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往往给自己取名,或取斋名、室名等,以表达自己的志趣、为人、品格,以示不同于一般人。 “居士” “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弃功名利禄的志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权贵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以“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他们都以“号”来表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或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当然也有许多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取别号只是为了附庸风雅,沽名钓誉。
&&& 与别号同类的,还有尊号和谥号。尊号表示对人的尊称,一般用于对地位或年龄、名望比自己高的人。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周礼》上规定有详细的谥法。谥法即给予谥号的标准。大致分为表扬的、批评的、同情的三类。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用一个字对人的一生进行最概括的总结,且带上了神灵的色彩,这便是语言拜物教的物凝缩形式。所以,文帝武帝被人万代相颂,炀帝厉王被人千年唾弃,怀王衷帝让人永世同情。
&3.避讳和专门语
&&&&&由姓名别号发展而至避讳和专门用语,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专制和集权制度的完善,也标志着一般语言灵物崇拜上升为语言拜物教。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它规定臣下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者不得直称其名,而要用其它方法称呼。 “讳”就是指那不得直称的名字。避讳起源于周,但到秦汉时代,才臻于完备。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儒家学说在上层建筑领域中逐渐占统治地位。时至唐宋时代,讳制极盛,避讳的禁令逐渐严格起来。有清一代,尤其雍、乾之世,讳禁极严,可谓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为清代文字案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天下思想统治下,在要求“尊敬祖宗”的宗法制度支配下,在意识形态领域,避讳就成了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统治者利用国家权力强令居民为之避讳,这就是“国讳”。官僚士大夫对其所尊者避讳,是为“家讳”。避讳即语言拜物教在政治血缘宗法制度下的具体表现。避讳可分为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 “避讳”是在姓名上反映封建帝王及贵族在政治上和人格上的绝对统治地位的语言拜物教形式,它使得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某个汉字,一旦被当代皇帝及某贵人用为名字,就被他们所垄断专用,成为个人的丝毫不容侵犯的权利。这种字叫“讳字”。违反了这一条就是“犯上”“不大敬”,甚至“大逆不道”,就成为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严重问题。避讳的结果,必然是专用语的使用。 “避讳”和“专用语”恰似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难分难解。
&&&&&&& 4.招帖碑物
&&& 招帖包括路帖和房帖,是人们出于对语言的崇拜而贴于路边或房屋上以祁求福寿禄祥或消灾解难的语言物神化符号。盖房子时根据皇历选一个良辰吉日开工动土,于工地贴一“开工大吉”的纸样,便可安全顺利地进行下去。安放栋梁时则写“上梁大吉”。过春节时门口贴一张“开门大吉”或“出门见喜”,也有贴“福”“丰”等喜庆字样的。今日之对联正是古代用来避邪求安的桃木牌演变后的符号。有的地方还供奉灶爷的神像,两边贴着一幅对联: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以为,只要这样一写,便可得到神灵佑护。
&&& 走在街上,冷不丁地会看到街旁电杆上贴着黄色的招贴:“天皇皇,地苍苍,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保我孩儿睡正常。”张贴的老太婆只要往街上一贴,便心满意足,带着某种欣慰回家了。
&&& 碑物是有人利用人们对语言的崇拜心理而造的假象,以达到某种目的。《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从不同地域,以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全部到达水泊梁山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在排座次时,为了防止众人的争执并威服众人,于是吴用设计,以从地下挖出来的一块刻有天罡地煞星名的碑为准,分众人为三十六天罡,七+二地煞。《说唐》中起义军攻下瓦岗寨,谁为寨主,议论纷争,不能决定。于是徐茂公策划,由程咬金从古穴中拿出“程咬金在此为三年混王魔工”的字据,众人皆服。
& 《史记·陈涉世家》述陈涉揭竿而起,为了取得众人的支持,除了派吴广夜里“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外,还秘密派人帛上丹书“陈胜王”三字塞入所罾龟腹中。这样,百川归海,众望所属。
& 《红楼梦》中赵姨娘为了争宠,恨及宝玉与凤姐,于是请巫师作桃木偶像,上写宝玉、凤姐名字、年庚生辰八字,每日用剑刺,四+九日真人便绝命。
&人们对语言的神化符号充满了畏惧,充满了崇拜。有时便利用语言物神化符号为自己服务,有时又不免悲叹、痛苦,对可感的语言物神化符号无能为力。
&&& 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符,指所有的语言拜物教符号;狭义的符,专指和咒相对的带有宗教神鬼色彩的语言拜物教符号。盖新房时要贴符,请神灵保护,安全施工,消灾除害;身患疾病时要将符煎后服下,请神灵驱赶病魔;上阵打仗时常带符,神灵保佑诒不死,且打胜仗。符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符是一种超自然力的象征,是一种宗教的物神化。它由旧时代的文化垄断者巫觋以神的语言创造出来,一般人由于不具备与神对话的资格,便不能认识,这又增加了它的神秘性。据记载,后汉张角领导的黄巾军是以太平道为主要基础建立的,他们以宗教相号召,上阵打仗时,举行迷信仪式,每人身上都带着象征神灵的符。他们认为,符就是上帝,符就是力量,符使他们所向无敌,符使他们刀枪不入。清末的义和团步黄巾军旧路,所以,他们作战勇敢,对死亡无所畏惧。
&&& 铁券,是铁制的契卷。它是君权至上的体现。和符一样,都是语言拜物教的较高形式。据历史记载,可能起源于汉代。 《汉书·商帝纪》记载刘邦战胜项羽立国大汉以后,“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当时分封功臣有一定的典礼和仪式,在典礼上有誓词。誓词用丹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契即是券,所以称为“丹书铁券”,又可以叫做“誓书铁券”。既是契券,为了取信和谨防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王各存一半。
&&& 据陶宗仪《辍耕录》载,唐王朝加封钱缪时所赐的铁券,对钱缪本人可以免除九次死罪,对他的子孙后代可以免除三次死罪。触犯了国家的其它法律条文,有关官吏根本不能过问。
&&& 《水浒传》七+一回本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写店主人介绍柴进时说:“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侮他……”。又在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中,写李逵打死殷天锡后,高廉抓了柴进去,柴进告道:“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存先朝太祖誓书铁券。”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书郎指“丹书铁券”。《汉书·魏其武安侯列传》中,魏其侯受责时,即“使昆弟子上书言之”,说他孝景时“常受遗诏”,这“遗诏”也便是符券之类。
7.语言拜物教的最高形式:签名和印章。
&&& 签名有两种:第一种是物质型的,即这种签名可以使你得到某种客观物质或实用事物。比如,有人事局长的签名便可分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物资局长的签名便可搞到高档紧缺物美价廉的商品;等等。相反,倘若没有签名,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
&&& 第二种是精神型的,即这种签名可以使你得到精神的快乐或心理的满足,灵魂的安慰。比如,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惠美子将自己崇拜的球星小鹿纯子的签名当作神灵来供奉。&&&&&&&&&&&&&&&&&&&&&&&&&&&&& 丨
&&&&签名一旦成为固定的法律程式化的依据,便迈入印章行列。印章分为私人印章和集团印章。私人印章略同于签名,但又没有签名那样广泛,它实际是介于签名与集团印章之间的桥梁。
&&&&有的人对古董名物有着天然的癖好。他们不惜重金购买一纸字或是一幅画,只要上面有古代名士的一方印章,便心满意足。这种对印章的崇拜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于上当受骗而不醒悟。《红楼梦》中叙述贾赦夺取石呆子画扇一事。贾赦是个昏淫无耻的不学无术者,但他却对画字一类古董有着浓厚的兴趣,夺取石呆子画扇不择手段。石呆子家境贫寒,缺衣少食,却“呆子”般地视几枚画扇为命根,当画扇被人夺取后,竟因此而死。
&&& 集团印章从时间上分为古代的官印和现代的公章。由于时代的不同,官印和公章在形式上和内客上都不相同,分别蕴含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官印反映的是官本位社会官僚系统的主观要求,而公章则较多地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从语言拜物教的角度看,它们都是语言凝缩符号的物神化形式。
&&&& 在我国封建社会,官印体系的顶端是皇帝的玉玺。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就是以玉玺为基础的。玉玺是皇帝的私印,但由于皇帝是天子,是“天之长子代天行政统治人民”,以家天下代替官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皇帝个人就是国家的代表,人民的代表。他的私印也便成为国家的公印——各级官印也都是私印和公印的聚合体——具有无可违抗的威力。《说岳全传》述,岳飞率领岳家军大战朱仙镇,击败金兀术,乘胜追击,意欲直捣黄龙府,却连接十二道金牌——金牌即盖有玉玺的朝廷文告——众将士及百姓多方劝留,岳飞也知是奸臣弄权,欲加害于己,然终于不敢违抗,悲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而还。 《三国演义》记述,诺葛亮兵出祁山,进军顺利,打得司马懿屁滚尿流,正要杀入许都,却接到刘禅圣旨,要求回蜀。诺葛亮矛盾万分。然终因君命不可违,还成都罢军事。牺牡了将士们流血拼命换来的成绩,却是为了刘禅“多日不见、思相父”一句话而已。封建社会的王朝历史上,贯穿着一条忠奸斗争的线索。而忠奸斗争的结果往往以皇帝为最后决定。在斗争中惨败乃至全族覆亡的命运都是由于皇帝的一纸诏书。《呼家将》中呼延全家被满门抄斩,《赵氏孤儿》中驸马赵盾的灭门之灾,就是例征。
&&&&正因为玉玺代表着皇帝,于是也成为国家的标志。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争夺玉玺大动干戈,不知因此而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三国演义》开篇谈剿灭黄巾起义之事。孙坚掳得玉玺,便获得称帝的资本,便罢兵回了江东。后为摆脱困境,用玉玺竟换来衰术数十万大军。玉玺之威力可谓大矣!
&&& 现代的公章与以玉玺为中心的官印不同。公章是在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一切社会淮则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有旧时官印的性质,即作为权力的象征,同时又有今日文明与民主的特征,即符合大众意志。
&&& 公章是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进行社会活动以保证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的权力物化或证明物化。它是公众意志凝聚形式的物神化。公章具有社会约束力,这是和签名等不同的。& 政党有政党所用的公章,行政单位有行政单位所用的公章,学术组织有学术组织所用的公章,经济实体有经济实体的公章,社会公共事业单位有社会公共事业单位所用的公章。介绍信证明信需加盖公章,结婚证、准考证需要公章,出国护照、土地证需要公章,甚至于工作证、学生证、阅览证、借书证、医疔证、洗澡证都需公章。倘若没有公章,这一切统统无效。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公章联系起来的社会。个人意志一旦有公章伴随形成文件,就成为社会意志。公章的权威是由法律来保证的,它的实行依赖于法律的强制力,一旦有人违反了这种社会秩序,将由权力机构用法律来强制实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