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父亲为什么和父亲关系不好

论鲁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摘要】:
本文从父子关系这个角度分析研究鲁迅小说,系统梳理鲁迅小说中父子间的矛盾关系,认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的态度。本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分析研究鲁迅的父亲情结及其文化意味。鲁迅的父亲情结主要从他对父亲的爱与憎这两种色彩流露出来,他对父亲的爱源于血缘意义,而对父亲的憎则有文化的意味,是新文化对旧文化的憎恨。鲁迅通过对小说中父亲形态的描写,来批判传统文化。
第二章主要分析研究鲁迅小说家庭语境中的父子关系。中国传统家庭按照儒家伦理道德组建起来,父亲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家庭中的所有关系都以父亲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父权制度。“家”是湮灭子辈个性的地方,是“二重思想”的缔造者。子辈反抗父亲是《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章主要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子辈在缺父语境下的命运。鲁迅小说中子辈与父亲的关系实质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子辈逃离父亲之后,他们的命运有三种,要么在新旧文化语境之间徘徊,要么在文化的真空中游荡,要么在孤独中死亡。现代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它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
第四章主要分析研究鲁迅对父子之爱的秩序想象。鲁迅用“兼爱”思想调整父子等级秩序,父子之间应该相互友爱。鲁迅认为新式父亲应该具有“利他”精神,积极引导子辈,让子辈健康成长,这也是新文化成长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210.6【目录】: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8
第一章 父亲的文化意味11-17
第一节 鲁迅的父亲情结及其文化意味11-14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中的父亲形态及其文化意味14-17
第二章 完整家庭中的父子关系17-24
第一节 家——子辈成长的淤潭17-20
第二节 子辈在情感上逃离父亲20-24
第三章 缺父语境中的父子关系24-38
第一节 子辈在新旧文化语境中徘徊24-28
第二节 子辈被放逐于文化真空之中28-32
第三节 子辈在孤独中耗尽生命32-38
第四章 鲁迅对父子之爱的秩序想象38-50
第一节 在复仇中寻找父亲38-43
第二节 “兼爱”——对父子等级秩序的一种调整43-46
第三节 “导”和“利他”——新式父亲的要求46-50
论文注释51-58
参考文献58-64
读研期间的发表论文64-6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振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张重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唐小兵;;[J];读书;1992年08期
邓金洲,杨建华;[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S1期
王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杨春时;;[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殷国明;;[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贺仲明;[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金大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戴国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子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郝春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周云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董龙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贺诗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孟庆瑜;;[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汪再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何志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王庆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方守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荣;;[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刘阳;;[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劲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林华;;[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吕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肖国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绪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周涛;;[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包立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秦国柱;罗勇;;[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颖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石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黄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春常;[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洁;[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丽琴;[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跃华;[D];河北大学;2007年
史秀利;[D];河北大学;2009年
任士春;[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于树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秋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石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许庆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彭慧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心武;;[J];当代;1986年04期
林舟;;[J];花城;1996年04期
杨春时;[J];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靖辉;[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丁伟志;[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魏英敏;[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唐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李红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林毓生;[J];鲁迅研究动态;1986年11期
,孙歌;[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武媛媛;[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1期
朱正;[J];书屋;1996年01期
卢家明;[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8期
徐素娥;[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1期
程致中;[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李春林;[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06期
张梦阳;[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7期
林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文学武;[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阎晶明;[J];文学自由谈;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梦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学义;;[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何竞生;;[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张英杰;;[A];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C];2001年
黄源;;[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张雪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朱献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葛涛;;[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曲志红 廖翊
王立彬;[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张梦阳;[N];光明日报;2011年
张梦阳;[N];文艺报;2010年
广东鲁迅研究会会长、《鲁迅世界》《民族魂》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郑心伶;[N];文艺报;2011年
鲁道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N];工人日报;2003年
张梦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申霞艳;[N];山西日报;2003年
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黄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凖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敏玲;[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陈立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丁茂远;[D];西南大学;2010年
高玉芳;[D];河北大学;2004年
谭芬;[D];中南大学;2011年
高德施;[D];青岛大学;2011年
李俊;[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崔文辉;[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闫笑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雅妮(YANI SINLAPAKHONG);[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鲁迅家为何家道中落?_百度知道
鲁迅家为何家道中落?
鲁迅家不是在他10多岁前很殷实吗?为何到了后来就衰落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鲁迅(),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樟寿,号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1。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2。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
鲁迅父亲早逝,鲁迅又不愿经商,所以家道中落。
还不是他爷爷在科举考试为鲁迅他爸爸走后门时候很戏剧的露馅了,受罚了,
传说他爹得了一场大病,所以家道开始没落
其他类似问题
鲁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06版:人文阅读
今天 重读鲁迅的儿童观
& 201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鲁迅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重读鲁迅的儿童观,实在是当今不可忘却的最好纪念。
&&■周一贯&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一生,我想莫过于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许是出于教师的职业情怀,我特别感佩于他的儿童观,即他对儿童的独特认识和大爱情怀。
&&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他认为正是“圣人之徒”(旧社会的恶势力)作践了人类爱的天性,把抚养下一代看成是“放债”,“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此,“要救救孩子”,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坟:灯下漫笔》)。统而观之,鲁迅的儿童观内涵十分丰富,在这里只能就其要者作一概说。
&&“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面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旧式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规训”儿童,用四书五经“催熟”儿童。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深恶痛绝,“救救孩子”又何尝不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天抱病而写的《立此存照(七)》中,还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今天,旧社会虽早已土崩瓦解,但旧式儿童观的社会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隔着百年苍茫的时空,今日我们面对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会对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百感交集。
&&理解儿童——从做平等的朋友开始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对孩子“第一便是理解”,而实际上成人并不理解儿童,这不仅有不重视理解儿童的原因(忽视儿童),更有认为根本不需要去理解儿童的意识(无视儿童)。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中说:“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为什么会忽视儿童甚至无视儿童?鲁迅认为,成人总是很容易“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其实,虽然孩子的“初学步”总是幼稚甚至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因此,鲁迅先生坚信“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坟·我们怎样做父亲》)。
&&事实上,鲁迅总是身体力行地与孩子们作平等的交流。一次他请朋友吃饭,饭桌上有一盘鱼丸,儿子海婴夹了一个尝尝,直说是坏的,可大家吃了都说挺新鲜,以为孩子是瞎嚷嚷,但鲁迅不这么认为,随即夹了海婴碟子里的鱼丸,果然是味道变了。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邻居有3个小孩是小姐妹,他在工作之余便常和她们一起做游戏、讲笑话、说故事,平时也常买糖果点心给她们吃。
&&我们理解孩子吗?这也许仍然是当今中国成人世界所面临的大问题。
&&适应天性——“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强调对孩子“决不能同一模式,无理嵌定”,“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儿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母亲在《鲁迅先生与海婴》里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节选自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鲁迅大力提倡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之道,今天依然震憾人心,因为儿童还在成人手中遭受着各种“道具化”的折磨,这难道还不是我们应当认真重读鲁迅儿童观的充分理由吗?
&&丰富体验——享受阅读和注重游戏
&&鲁迅特别重视儿童读物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认为当时“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4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书信·致蒋抑卮》)。为此,他积极为提高儿童读物的质量奔走呼号,并先后译出了《月界旅行》、《地球旅行》、《爱罗先珂童话集》等优秀的儿童读物。丰富而多彩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在有限的童年里获得无限的想象和体验。
&&鲁迅认为游戏也是儿童的权利,“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野草·风筝》)。他不胜愤懑地指出,“中国是大人用的玩具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科学灵乩,金刚法令,还有别的,忙个不了,没有工夫想到孩子身上去了”(《花边文学·玩具》)。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回忆他使用暴力不让弟弟放风筝的事,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这使得鲁迅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深感内疚、悔恨。这些丰富的体验,鲁迅时代的孩子未能得到满足,今天的孩子又能满足了吗?
&&身心健康——不被“潮流”淹没的力量
&&鲁迅认为儿童“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因此,父母对于子女就“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所谓“健全的产生”,自然就是孩子从小应以身心健康为第一;所谓“尽力的教育”则大有讲究,“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样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唯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南腔北调集·论“赵难”与“逃难”》)。鲁迅的这段话,尽管在当时是面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主义”之因而论,但他对教育应当造就具有阳刚之气、身心健全的强者之企盼,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鲁迅认为“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喏喏,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对于那些“唯唯喏喏”的小孩,父母会“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今天的教育是否也在遭遇同样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待考察。
&&中国13多亿人口,18岁以下青少年大约3.6亿。“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热风·随感录二十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重读鲁迅的儿童观,实在是当今不可忘却的最好纪念。
&&(作者单位系绍兴市鲁迅小学教学集团)
欢迎联系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父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